陈正宏的论著目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陈正宏的论著目录,第1张

著 作

《中国禁书简史》(二人合著 第一作者)

a收入大陆版《中国禁书大观》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

b台湾版《中国禁书大观》第1册 台湾竹友轩出版公司1992年

c日文译本,名《中国の禁书》 日本新潮社 1994年

d单行本学林出版社 2004年

《漫话二十四孝》(独著 )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2年

《沈周年谱》(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本书获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优秀奖(1995)。

《中国隐士文化》(韩文译本 中文本二人合著 第二作者) [韩国]东文选出版公司1997年

《明代诗文研究史1368-1911》(独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0年版

《史记精读》(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史记一百句》(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独著) 中西书局2014年版

《古书鉴藏入门》(二人合编 第一编者)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7年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文学卷》(第一主编兼主要撰稿人)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古籍印本鉴定概说》(二人合编 第一编者)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合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合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学习院大学所藏明刊本图录》(二人合编 第二编者) 日本学习院大学2015年版

论 文

1990年

李白诗歌与齐梁文风 《上海文论》1990年第1期

1994年

《奇石蜀葵图》与沈周早年的翰墨因缘 《朵云》1994年第2期

1995年

明诗总集编刊史略——明代篇(上) (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

《中西学术》第1辑 学林出版社1995年

1996年

明诗总集编刊史略——明代篇(下) (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

《中西学术》第2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蒋天枢先生与《陈寅恪文集》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1期

陈寅恪先生《广州赠别蒋秉南》诗试笺 《海上论丛》第1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从学术名著的版本变迁看二十世纪中国的古典文学研究 《复旦学报》1996年第4期

1997年

明诗总集述要《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1期

陈寅恪先生与德国 《德国研究》1997年第3期

姑苏城外的明代四大画家墓《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1期

高丽本鉴定入门 收入《古书鉴藏入门》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

1998年

孙艾事迹考《朵云》总第49期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

1999年

《明文海》与黄宗羲明文研究中的两重性 《中国文学研究》第1辑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陈寅恪朱师辙往来唱和诗辑《中华文史论丛》第58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图引考——兼辨沈周《云水行窝图》的本事 《新美术》(中国美院学报)1999年第4期

2000年

新发现的唐篔手书陈寅恪诗(二人合作第一作者并执笔)

《百年》第8期 日本东京《百年》杂志社2000年3月

沈周画壁传说考(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 《新美术》2000年第2期

2001年

《袁枚全集》校补 《中国文学研究》第3辑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重话《再生缘》 《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

2002年

《万宝全书》杂考 ——兼与吴惠芳女士商榷

收入《海峡两岸古典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2003年

明代绘画中的“古典”和“今典”——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之一

《新美术》2003年第3期

2004年

诗画合璧と近世中国士绅の社交方式

《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第25号 2004年3月

明王谔等作《送源永春还国诗画卷》再探

《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第2卷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

2005年

域外汉籍及其版本鉴定概说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1期

美术世界中的文学文献——以一件明代诗画合璧卷子为例

收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编《卿云集续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006年

东亚汉籍版本学序说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2辑 中华书局2006年

越南本汉籍里的两种中国元素——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越南本《苇野合集》为例

收入《红河流域社会发展国际论坛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07年

新发现的陈三立早年诗稿及黄遵宪手书批语 《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题画诗与明代的绘画鉴定——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

《学林漫录》第16集 中华书局2007年4月

2008年

从写样到红印——《豫恕堂丛书》中所见的晚清书籍初刻试印程序及相关史料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1期

从单刻到全集:被粉饰的才子文本——《双柳轩诗文集》《袁枚全集》校读札记

《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009年

『芥舟学画编』套印书版零片考

《斯道文库论集》第43辑 庆应大学斯道文库2009年2月

琉球本と福建本―『二十四孝』『童子摭谈』を例にして―

《中国文学论集》第38号 九州岛大学中国文学会2009年

赵景深先生旧蔵秦腔戏本『安安送米』跋

《东洋文化研究》第11号 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009年3月

日本庆应大学图书馆藏朝鲜铜活字本《史记》初探

《中国文学研究》第38辑 韩国中文学会2009年6月

再说越南本汉籍里的中国元素——以新见两种越南本汉籍为例

收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从周边看中国》 中华书局2009年

传统雅集中的诗画合璧及其在十六世纪的新变——以明人合作《药草山房图卷》为中心

收入范景中、曹意强主编《美术史与观念史》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安南本入门 收入(日)佐藤道生编《庆应义塾図书馆の蔵书》 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9年

2010年

From Prototype to Red Print: A Study on thePrimary Source in Yushutang congshuof the Test Procedure of the New Woodblock Printed Books in the Late QingDynasty

The history and CulturalHeritage of Chinese Calligraphy,Printing and Library Work, Edited by Susan MAllen,De Gruyter Saur, 2010

近世中国绣像小说图文关系序说:以所见几种元明通俗小说刊本为例

《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2010年第1期 台湾 中正大学 中文系2010年6月

套印与评点关系之再检讨 《文学遗产》2010年第6期

书志学の実践と目録学 收入《庆应义塾大学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库50周年书志学展》

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10年

2011年

红与黑:古籍套印本里的穿插之美 台湾《美育》2011年第1期

绣像小说:图文之间的历史 《图书馆杂志》2011年第9期

越南汉籍里的中国代刻本 收入《印刷出版与知识环流——十六世纪以后的东亚》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2012年

琉球本与福建本——以《二十四孝》《童子摭谈》为例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年第1期

十九世纪中叶日本画家田结庄邦光的上海游记及其与沪人笔谈资料

收入山田奖治、郭南燕编《江南文化と日本—资料、人的交流の再発掘—》

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京都 2012年

宋本书根字纵题雑考 《复旦古籍所学报》第1期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线外之象:潘天寿《烟雨蛙声图》索隐 中国美术学院学报《新美术》2012年第3期

越南燕行使者的清宫游历与戏曲观赏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5期

被大师遮蔽的画家——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

《苏州文博论丛》2012年(总第3辑) 文物出版社2012年

中国早期金属活字印本散考——以三种明弘治间无锡华氏会通馆印本为中心

收入Metal type,originated from East-Asia & Scientific nature of printing culture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韩国 韩国学中央研究院 2012年12月

蒋天枢、章培恒合作校点《诗义会通》纪事 《中华读书报》2012年9月26日

2013年

乾隆庚戌辛亥朝鲜燕贸活字考——兼探朝鲜著名活字“生生字”及《生生字谱》之来源

收入《宫廷典籍与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2013年7月

琉球人的汉文文献遗产 《文汇报》2013年8月12日

2014年

内藤湖南手批《困学纪闻注》批语辑录 《新宋学》第3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

字体、色彩与东亚印刷文化——朝鲜本和明清内府本的比较研究

收入East Asian Print Culture and Archives: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奎章阁第七届韩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 2014年8月

琉球汉文尺牍小笺 《历史文献》第18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

1、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英文: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又称台北故宫、中山博物院。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也是研究古代中国艺术史和汉学重镇,为台湾省规模最大的博物馆。

2、日月潭

日月潭位于台湾省阿里山以北、能高山之南的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旧称水沙连、龙湖、水社大湖、珠潭、双潭,亦名水里社。

3、台北动物园

台北动物园(Taipei Zoo)又名木栅动物园、台北市立动物园)设立于1915年,原址在台北圆山,1986年迁至台北市文山区木栅(台北市文山区新光路二段30号),隶属台北市教育局。

4、阿里山风景区

阿里山是位于嘉义市东方72公里处的风景区,昔为台湾重要林场,如今则是驰名中外的森林游乐区;此地地势高亢,空气清爽宜人,夏季气温较平地低,故素以避暑胜地闻名。

5、台北101大楼

台北101大楼(Taipei 101 building),前名台北国际金融中心(Taipei Financial Center),又名台北101、台北金融大楼,位于台北市信义区,坐落于台北信义区金融贸易区中心,东临信义广场,北依信义21号公园,西近富士洋行,南靠台北捷运信义线。

扩展资料

台北故宫博物院座落于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建造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

为仿造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主体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广场耸立五间六柱冲天式牌坊,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中华民族特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

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馆藏文物达696万余件文物。

2015年10月,台北故宫为庆祝北京故宫博物院90华诞,恰逢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来华300年,向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商借11件郎世宁画作,全面展现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成就与贡献,该展至2016年1月6日结束。

日月潭湖面海拔748米,常态面积为793㎞²(满水位时10㎞²),最大水深27米,湖周长约37千米,是台湾外来种生物最多的淡水湖泊之一。它以光华岛为界,北半湖形状如圆日,南半湖形状如弯月。

2009年,日月潭入选世界纪录协会“台湾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在清朝时即被选为台湾八大景之一,有“海外别一洞天”之称。

日月潭是中国台湾风景优美的“天池”,地处玉山山脉之北、能高瀑布之南,介祁於集集大山(潭之西)与水社大山(潭之东)之间。

参考资料: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参考资料:

日月潭-

中国古代历史学家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 《春秋左传》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 前90年),《史记》班彪(3年~54年), 中国东汉史学家,班固之父。班固(32年 ~92年),《汉书》陈寿(233年~297年) ,《三国志》常璩(大约291年~361年), 《华阳国志》范晔(398年~445年),《后

,《史通》

汉书》刘知几(661年~721年)

杜佑(735年~812年),《通典》司马光( 1019年~1086年),《资治通鉴》郑樵(1 104年~1162年),《通志》洪迈(1123年 ~1202年),《容斋随笔》周去非(1135年 ~1189年),《岭外代答》赵汝适(Zhao Ru kuò 1170年~1228年,《诸蕃志》马端临( 1254年~1324年),《文献通考》汪大渊(1 311年~ 1350年),《岛夷志略》李贽(1527 ~1602),《史纲评要》张燮(1574年~164 0年),《东西洋考》顾炎武(1613年~168 2年) 《日知录》、《肇域志》王夫之(1619 年~1692年) 《读通鉴论》王鸣盛(1722 年~1797年),《十七史商榷》赵翼(1727 年~1814年),《二十二史札记》钱大昕( 1728年~1804年),《二十二史考异》章学

,《文史通义》

诚(1738年~1801年)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 王韬(1828~18 97年),《法国志略》、《普法战纪》、《法 兰西志》、《美利坚志》、《日本通中国考》 、《琉球朝贡考》、《法越交兵记》、《西古

《西事凡》

史》、

夏曾佑(1863年~1924年),《中国 古代史》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新史 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 史》《清代学术概论》 王国维(1877年~1927年) 柳诒徵(1880年~1956年) 《国史要 义》 陈垣(1880年~1971年),《元也里 可温考》《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 《通鉴胡注表微》 陶希圣(1899~1988),《八十自序》《 中国社会现象拾零》 黄现璠(1899年~1982年)《广西壮 族简史》《唐代社会概略》《宋代太学生救国 运动》《壮族通史》 冯承钧(1887年~1946年),《成吉 思汗传》《中国南洋交通史》《高昌城镇与唐 代蒲昌》《景教碑考》 陈寅恪(1890年~1969年) 《柳如是 别传》《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 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 胡适(1891年~1962年) 郭沫若(1892年~1978年) 吕思勉(1884年-1957年),钱穆之师 。著作《白话本国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 钱穆(1895年~1990年),《国史大 纲》 傅斯年(1896年~1950年) 郭廷以(1904年~1975年),《近代 中国史纲》《近代中国史事日志》《太平天国 史事日志》 张荫麟(1906年~1942年) 劳干(1907年~2003年谭骧(1911年~1992年)

历史地图集(8卷)》 全汉升(1912年~2001年) 西方历史学家古希腊,希罗多德(Herodo tus)(前484年—前425年),《历史》 ,历史之父古希腊,修昔底德(Thucydid es)(前460年—前400年),《伯罗奔 尼撒战争史》古希腊,波利比奥斯(Polybi us)(前200年—前118年),以《历史》( 又译为《通史》、《罗马史》)一书留名传世。

中国隋朝时期(那时中国的台湾和钓鱼岛邻近着另一个独立的国家叫“琉球”,隋炀帝曾派使臣朱宽召其归顺,又曾派陈棱、张镇周等率军入侵,入侵途中便有经过钓鱼岛。)

琉球原是明、清两朝的藩属国,向明、清朝贡,明、清两朝均派遣使臣对琉球诸王进行册封。钓鱼岛位于前往琉球必经的航路上,册封使臣前往册封琉球诸王,均以这些岛屿为航海标志,所记《使琉球录》等官方文书,详细记载了前往琉球途经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的航海经历,反复确认了中琉边界,史实说明钓鱼岛不属于琉球的范围。

《更路簿》、《顺风相送》等中国古籍完整记载了中国渔民在此海域的航线。在1895年前长达5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一直在平稳地行使这些权利。

1171年(南宋乾道七年),镇守福建的将领汪大猷在澎湖建立军营,遣将分屯各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在军事上隶属澎湖统辖,行政上由福建泉州晋江管理。

1786年日本仙台藩人林子平制作的《三国通览图说》之《琉球国全图》已列出钓鱼岛群岛,并注明这是中国往琉球的航道,98年后,亦即1884年,日本福冈人古贺辰四郎声称“发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并向日本内务省申请划入日本国界(1894年至1933年古贺辰家族曾在主岛钓鱼岛开发鱼业加工场);日本内务卿山县有朋就此事致函外务卿井上馨。

井上馨于1885年覆函说:“此岛屿近清国之境,较之前番勘察已毕之大东岛方圆甚小,且清国已命其岛名。近日清国报纸等,风传我政府欲占台湾近旁之清国所

属岛屿云云,对我国心怀猜疑,我国已屡遭清政府之警示。此时若公然骤施立国标诸策,则易为清国所疑。窃以为目下可暂使其实地勘察,细报港湾之形状及有无开

发土地、物产之望,建立国标、开发诸事可留待他日。”山县有朋因应井上馨建议,覆函冲绳,拒绝马上在钓鱼岛订立国标,并在信件强调事件“勿让传媒得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战争尾声时,日本于1895年1月14日通过内阁会议决定,声称钓鱼岛为“无主地”,在钓鱼岛建立标国标,正式划入日本版图。4月17日中日双方签定《马关条约》,注明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割让与日本,条约又指明两国将按照此一条款,以及条约粘附的台湾地图,另行划定海界。

在时序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占领与《马关条约》及中日战争有关,但日本人认为钓鱼岛并非从马关条约割让,中、日双方此后亦没有正式划下仔细的海界。

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确认《开罗宣言》的上述规定必将实施,更将日本的主权“限于本州、北海道、

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1946年1月29日,《联合国最高司令部训令第667号》明确规定了日本版图的范围,即“日本的四个主要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包括对马诸

岛、北纬30度以南的琉球诸岛的约1000个邻近小岛”。《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确定的日本领土范围是明确的,其中根本不包括钓鱼岛。

1951年9月8日,日美将对日作战战胜国的中国和苏联排除在外,私下达成《旧金山和约》,将北纬29°以南的南西群岛(包括琉球群岛及大东群岛)等交由美国托

管。1953年12月25日,美国琉球民政府发布的《琉球列岛的地理的境界》(第27号布告),将当时美国政府和琉球政府管辖的区域定为包括北纬24°、

东经122°区域内各岛、小岛、环形礁、岩礁及领海。这份布告所确定的范围将中国领土钓鱼岛挟带其中。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

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日本政府据此主张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

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有关书籍《使琉球录》《筹海图编》《浮生六记 》等书籍中都有关于琉球海沟 也就是黑水沟的介绍 以西属中原王朝(明 清)以东是谓琉球属国。 日本人林子平 《三国通览图说》中也作证了钓鱼岛属中土王朝

冲绳县目前是日本实际管制下的一个行政区,位于日本九州岛和中国台湾省之间。2013年《人民日报》文章作者之一、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强撰文指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海的固有群岛,日方将钓鱼岛划归冲绳县的行为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同时李国强进一步指出冲绳在历史上本身也并不是日本的固有领土,甚至迄今为止日本在法理上只对冲绳拥有施政权,至于冲绳的主权目前在国际法层面并未得到确定。

冲绳本名琉球,直到1879年之前一直是一个独立王国,那么独立的琉球王国为什么会成为日本治下的冲绳县呢?中国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邻国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国家的早期历史基本上都是由中国古籍记载的。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文明起源相对较晚,形成书面文字相对较晚,所以也就没办法系统记录自己的历史。琉球的历史最早也是由中国人记载的。相传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羽骑尉朱宽奉隋炀帝之命出海寻访海外异俗。

当朱宽一行途径今日北起奄美大岛、南至与那国岛(今钓鱼岛西南170公里)时见一片珍珠般的岛屿浮在海面中,“若虬龙浮在水面”,遂为其取名流虬。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将此地更名为琉球。需要注意的是:这时还没有琉球国的概念,这时的琉球其实是对包括我国台湾岛和琉球群岛在内的东海诸岛屿的统称,后来为了将属于我国领土的台湾岛与琉球群岛进行区别而将台湾称为大琉球,而琉球群岛则称为小琉球。台湾问题属于我国内政问题,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之内,历史上的琉球国系指小琉球。

关于琉球国的起源问题在《中山世鉴》、《中山世谱》和《球阳》三部著作均有记载:天神阿摩美久下凡,用天帝所赐予的草木土石做成岛屿,然后又求上天赐予人口,于是天帝将其子女二人赐予阿摩美久,此二人结合生三男二女,长男天孙氏建立了天孙王朝。天孙王朝共有二十五位国王,历时17802年,传至第二十五代王思金松兼王时为重臣利勇杀害,天孙王朝遂告灭亡。后来一个叫尊敦的人起兵诛灭了利勇,于是百姓拥立尊敦为君,号称舜天王。

这一事件大约相当于我国宋代时期。公元1253年—1259年据称是天孙王朝后裔的英祖担任舜天王朝义本王的摄政,公元1260年义本王禅位于英祖,由此开创了琉球历史上的英祖王朝。事实上直到此时的琉球仍处于一种近似于神话传说的混沌迷蒙状态,英祖王朝末期琉球分裂为山南、中山、山北三国,三国之间时不时会爆发战争。这一时期琉球的历史记载开始逐渐清晰起来,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明王朝的《明实录》和李氏朝鲜王朝的《李朝实录》中也出现了对琉球的记载,因此可以实现多方印证。

1372年(明洪武五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遣行人杨载向琉球三国发布诏谕——这是明代第一次遣使琉球。同年十二月琉球中山国国王察度派遣自己的弟弟泰期等人随杨载入朝贡献方物。1373年(洪武六年)山北王怕尼芝和山南王承察度也相继向明朝进贡。至此北山、中山、南山三国开始向明政府朝贡,使用明朝年号,成为明王朝的藩属国。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派遣福建三十六姓前往琉球支援琉球的造船航海事业。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中山国国王察度去世。

1403年(明永乐元年)世子武宁遣侄三吾良叠讣告中国。1404年(永乐二年)2月中山王世子武宁来朝告父丧,明成祖朱棣即遣行人时中赴琉球祭吊,“赙以市帛”,继而颁诏宣布世子武宁“袭爵位”。从此琉球新王登基必须经明朝册封成为惯例。频繁往来琉球的明朝使者甚至根据出使路线写成《顺风相送》一书,此书明确记载了当时明朝使者出使琉球的路线:由福州出发途经台湾海峡,趁着东南季风顺着黑潮流向,经过钓鱼岛等岛屿之后进入琉球国境。目前此书已成为我国对钓鱼岛主权的一大佐证。

1429年中山国王尚巴志结束了三国纷争的局面,统一了琉球群岛。1430年明宣宗正式赐姓琉球统治者“尚”姓,在之前琉球人只有名,从此以后琉球人才有了姓,这时的琉球王朝因此被称为第一尚氏王朝。琉球王国的统一使其具备了对外开拓的能力:1440年琉球国北上与日本九州地区的诸侯大名岛津氏争夺奄美群岛并成功攻克了奄美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奄美大岛。1466年琉球国王尚德率2000人马和50艘战舰御驾亲征喜界岛。然而琉球王国并没能控制住整个奄美群岛。

在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琉球王国一直与日本萨摩藩的岛津家族就奄美群岛展开争夺。尚德王在征服喜界岛3年后撒手人寰,迄今为止关于尚德王的死因仍众说纷纭,不过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他应该是死于权臣的阴谋暗杀。尚德王死后琉球随即爆发内乱,尚德王的两个儿子均在内乱中被杀死。1470年伊是名岛出身的宫中御锁侧官(管理财务的宫廷官员)内间金丸(一称金圆)被群臣推举为君,金丸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对外宣称自己是尚氏王朝的后裔并改名为尚圆。

1471年尚圆以尚氏王朝世子的身份向宗主国明朝报告“父丧”,次年明朝使臣抵达琉球并册封尚圆为琉球国王。至此琉球国名义上仍处于尚氏王朝的统治下,但实际上这时的琉球王室与之前的尚氏王族并无直接的血缘传承关系,因此后世一般将其称为第二尚氏王朝以与第一尚氏王朝区别。1500年琉球王国出兵迫使距离琉球本岛西南方向303公里外的宫古岛称臣纳贡。1507年久米岛主动臣服于琉球国。1509年琉球派遣46艘战船和3000人马进攻八重山群岛并相继占领了西表岛、石垣岛和与那国岛。

明嘉靖元年(1522年)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的尚真王将势力扩张到宫古岛、八重山群岛,基本确定了琉球南部的版图。1537年尚清王率军北伐攻取奄美群岛。至此琉球王国横亘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疆域北起奄美大岛、东到喜界岛、南止波照间岛、西界与那国岛,蜿蜒1000公里,总面积约3600平方公里。琉球王国的政治典章制度、衣冠服饰、法律法规几乎都仿照明王朝而创设,和当时的朝鲜、越南等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一样的是:琉球王国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

琉球王国的国都首里城仿北京紫禁城而建,在其王宫之前以中国的牌坊为原型混合中国唐代建筑的风格和琉球的传统手法而建的守礼门至今被视为琉球建筑的典型代表,守礼门上挂有以汉字书写的“守礼之邦”匾额。整个有明一代琉球始终作为一个恭顺的藩属国的存在,明清易代后琉球继续称臣于清王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琉球王尚真曾获得康熙皇帝御笔钦赐的“中山世土”匾额并将其悬挂于王宫正殿。琉球王国通过与中国的宗藩关系从中国获得大量的物资供应。

与此同时琉球还发展成为了锁国状态下中国的海上对外贸易“总代理”。琉球的船只不仅往来于那霸与福州之间,还北上日本、朝鲜,南下安南、吕宋、暹罗、亚齐、爪哇、满剌加等,足迹遍布整个南洋群岛,琉球也因为海外贸易的发达而被誉为“万国津梁”。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琉球很快发展成为明王朝同朝鲜、日本、东南亚乃至此时东来西洋势力之间的贸易中转站并因此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也正因为如此使琉球招来了恶邻的觊觎之心。

朱一新治学主张汉、宋兼并。认为学术“有义理之学,有经济之学,又考据之学,由辞章之学”。他的义理之学,主要见于《无邪堂答问》一书,考据之学成就亦著,《汉书管见》四卷就是代表作。考据古籍(朴学)的风气以清代乾隆、嘉庆朝最盛,后人所称的乾嘉学派就是考据学派。考据方法主要是训诂、校勘和资料的搜集整理。朱一新倾注多年心血 撰著定稿,刊行后为世人所重。这里摘引《汉书管见》的开头《高祖记》中两条,已见其一斑:(刘邦) 母媪(颜)师古注:媪,女老称也。皇甫谧等妄引《忏记》强为高祖父母名字,皆非正史所说,盖无取焉。《宋书·符瑞志》高帝父曰刘执嘉。执嘉之母梦赤乌若龙戏已而生执嘉,是为太上皇帝;母名含,始是为昭灵后。斯即小颜所讥皇甫谧等之说尔。为泗上亭长 《史记》作泗水。按:泗水是也。《水经注·泗水篇》小沛县治故城南土宅上东岸有泗水亭,汉祖为泗水亭长,即此。

朱一新所说的经济之学,即经世安邦、治国安民的学问。他在《无邪堂答问》中关于东北、西北边防的形势与对策就有这方面的精辟见解。19世纪70年代,俄罗斯侵略新疆,日本侵略台湾、吞并琉球。当权的左宗棠主张加强西北边塞防务,李鸿章则强调海防更为重要,引起“海防”与“塞防”的争论。光绪九年(1883),朱一新撰《海防策》,认为当时的急务为治水师、扼险要、储将才、精器械、兴团练、开饷源六项。每项皆提出较详细的精密规划。例如治水师,他提出沿海建为北洋,江浙、闽粤三军,每军配以铁甲兵轮等意见。

朱一新相信民众,认识民众的力量,主张依靠发动民众来巩固国防。同年八月廿二日上《请速定大计以耆危局疏》中,着重提出“兴团练”,其中说:无亨则编为保甲以防豪右之横行,有事则集为乡团以辅官军之不逮。遍地皆民,即遍地皆兵。其他如治理黄河、京师治水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朱一新著作中亦有所论及,可惜没有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