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挂牛头(骨)或羊头(骨),有什么含义?
第一象征意义 先祖图腾
世界上有许多以牛为图腾崇拜物的国家和民族。如古埃及人、波斯人视公牛为人类的祖先。而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崇奉炎帝与黄帝为先祖。据发掘考证:炎帝原籍在今陕西省宝鸡县天台山。《史记》记载:炎帝“起于烈山、居姜水”,是姜氏部落首领。他生活在原始社会仰韶文化阶段的早期。据《山海经》记载:炎帝牛首人身,实际上,其部落是以牛为图腾。因此,古代的星回节(年节)活动都与牛祖先的崇拜有关。
在我国,将牛作为图腾崇拜的民族还有许多。藏民族是以牦牛为图腾崇拜物的,藏族的史料记载:藏族的一部分族源来自“古牦牛羌族”。古代羌人“或为牦牛种,越隽羌是也”;芒牛图腾崇拜也是蒙古族的信仰,隆布策仍所撰《蒙古布里亚特史》便记载了有关蒙古族先祖“依都干在贝加尔湖漫游时,与天子芒牛交配传衍世代”的神话传说。作为先祖图腾,其文化流传与民俗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如今,无论是藏区保存完整的有关牦牛题材的原始岩画,还是殷商时期雕刻在青铜器皿上的牛头纹饰,甚至包括日前出土的牦牛青铜器,都可以追溯到远古华人以牛为祖先的图腾崇拜文化中。
第二象征意义 创世神话
远古,炎帝率领他的部落在西北方沿着大河游牧渔猎,后来到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他以牛舌的嗅觉尝草,以牛眼的敏感识谷,以牛的气力移山倒海、造田兴农,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山海经》载:炎帝小女儿女娲,游东海“溺而不返”遂化为精卫鸟,从发鸠山(今长子)衔木石“以堙(填)东海”,这就是著名的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反映了牛首人身炎帝的创世壮举。
在藏族创世纪神话《万物起源》中亦载:“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等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这是藏族先民将其崇拜的图腾牦牛神化或物化之后,驰骋其丰富想象力的必然结果。如今仍在安多藏族地区广为流传的《斯巴宰牛歌》中记载:“斯巴(含义是宇宙、世界)最初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斯巴宰牛时,砍下牛头扔地上,便有了高高的山峰;割下牛尾扔道旁,便有了弯曲的大路;剥下牛皮铺地上,便有了平坦的原野。”
第三象征意义 牛王护神
牛成为民间的保护神,渊源于远古的动物图腾信仰,后来演变为动物神。秦代已有祭牛神的风俗。《水经注·渭水注》引《列异传》称牛王本为南山大樟,被人盗伐,“树断,化为牛入水,故秦为立裙”。《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五四引《蓼花州闲录》:“明中原来者,云北方有牛王庙,画牛百于壁,而牛王居其中间。 ”近代民间供的牛栏神也是拟人化的神灵,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十月一日祭祀。
藏族古籍《创世诸神》还记载:当初天牛神之子聂赤赞普从天而降,“遂来做吐蕃的牦牛部之主宰”。藏族地区“甲戎人供牛头人身像,墙上用白石头嵌牛头、屋顶供奉牛头”。至今,阿坝藏族自治州内的嘉(甲)戎藏族,家中供奉的大神还是“牛首人身”。
第四象征意义 椎牛祭神
牛既是神灵,又是祭神的牺牲品。远在史前时代,原始人就已经用牛骨随葬,这是椎牛祭神之始。商周之后,祭神与征战同样重要。《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当时的最高神灵是祖先及炎帝,祭祀用品就是牛。“贞:……御牛三百。”“丁亥……卯三百牛。”在安阳考古中,也发现了大量杀牛祭祀的遗迹。当时祭天祭社也用牛,用牛等大牲畜祭祀为大牢或太牢,以羊等小牲畜祭祀为少牢。《礼记·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杀牛祭祖仪式一直流传。民国《昌化县志》卷一黎族“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以巫为医,以牛为药,人牛皆死而后已。”《丽江府志·民俗》:“土人亲死,既人棺,夜用土巫名‘刀巴’者杀牛羊致祭,亲戚男女毕集,以醉为哀。”总之,椎牛祭神,是一种祭祖祭神盛典,又是祭鬼治丧风俗,迎合人们祈求福祉、避邪安康的意愿。
第五象征意义 牛鬼阿傍
随着鬼神观念的演变,在牛王信仰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牛头鬼的形象,又称阿傍,或连称为牛鬼阿傍,是阴曹地府中阎王的鬼卒。据研究有二种传说,一种来源于神农,《外书》:“神农牛首”;一种来源于佛教影响,佛教信仰阎王,他有判官、走卒。《楞严经》卷八谓:“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又《五句辛经》谓:“狱卒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持钢铁叉。”可见“牛鬼阿傍”是佛教传说中阴间鬼卒、护法神人的形象。后来为道教吸收,成为牛头马面,或牛头鬼。唐代杜牧用它来比喻李贺诗文风格的虚幻怪诞(杜牧:“鲸祛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后又被引喻为歪门邪道、阴暗丑恶的东西。
第六象征意义 鞭牛迎春
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事物纪原》中说:“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汉书·礼仪志》中说:“立春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 唐代诗人元稹的《生春》中有“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的诗句。宋朝景佑元年,全国颁行《土牛经》。清朝乾隆年间,把立春鞭土牛列为国家庆典。清康熙《济南府志·岁时》中说:“立春日,官吏各具彩杖,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义县志·岁时》有“鞭春牛”的唱词:“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可见,牛的重要性以及“鞭春牛”的风俗经久不衰。
第七象征意义 牛年生人
牛年生的小孩属牛,民间俗称牛人。旧社会流行一幅《丑年生人图例》的画册,标志牛人每月的运气好坏,吉凶祸福。民间信仰认为,牛年勾绞星占宫,做事应小心谨慎,三思而行。太阴星照临,阴盛阳衰,须正道而行,以保一岁平安。不过,今人已不大相信带有迷信色彩的东西了。
第八象征意义 儒子精神
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耕的是地,挨的是鞭,割的是肉,流的是血……遇强不示弱,遇弱不逞强,工作最得意时就是被人牵着牛鼻子……这就是牛的儒子精神!而鲁迅先生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来表白忠诚于人民的信念,正因如此,他才会有更大的勇气拿起笔做匕首,投向敌人。
史前文明,外星文明已来
史前文明肯定有,神话传说未必假,远古有外星人也不足为奇,要知道人类有史文明也不过一万年而已,就算从古猿算起也不过二三百万年,而地球生命演化已有至少38亿年了,人类现代文明太局限了
人是有生命的,地球一直就有生命体存在的话,地球是怎么来的,我们到底是谁?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体,我感觉我们只能看到我们,这里是大多数,可能会有我们看不到的空寂一直在看着我们,也许还没找到我们,毕竟距离太遥远了
比如在《拾遗记》里唐尧第一卷上写了,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查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查,羽人栖息其上。
这是说尧在位的第三十年,有巨大的‘查’在西海浮现,每当夜晚出现的时候,‘查’就会发出光芒,它的光忽大忽小,好像星星月亮的光辉透过云层照出来一样。‘查’常年绕四海行驶,十二年绕一圈,然后继续环绕,往复不止。人们都把它叫做‘贯月查’,或者‘挂星查’,‘查’上有长了翅膀的人住在上面。
《拾遗记》是东晋时代王嘉编写的,里面记载了古代的各种 历史 奇闻。
他上面写的‘查’可以人为的制造光源,在那个时代应该是不存在的,很有可能就是一种外星飞船。
再往前中国最早关于外星人的记载是在7000年前,贺兰山岩画中。
上面能看到有头戴着圆形头盔,身上穿着封闭的衣服,跟现在宇航员的打扮很相似。
在画面上方有两个旋转着的很像飞碟的东西,其中有一个宇航员从空中飘然而下,地面上的人和动物都惊恐地四散逃跑。
除了这些还有别的记载,比如宋代的《五行志》里记载,宋乾道六年,西安官塘出现一个鸡首人身的怪物,高有丈许,从高空中降落下来,在田野上行走,还试图与人交谈。
鸡首人身,应该是一种带着鸡形头盔的外星人。
大诗人苏轼在游金山寺的时候,也遇到过神秘事件,并且把它写到了诗里。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很多古籍的记载,其中有些可能只是神鬼异志,是属于小说类别的,不过毕竟时间久了,也无从考证。
现代人倍感神秘的外星人,古人多有记载,早在尧帝时代就曾出现!
大家知道那是一个距今至少有四千年 历史 的上古时期,在留下的文字记载中,描述了当时人们看到的景象:在西边的海域上空,出现了一个莫名的飞行物体,它的形状却像一艘船。它通体发现耀眼的光芒,船上下来的人都戴着冠状的物体,尽管没有翅膀却能够在空中飞翔。其实关于这些古人无法理解的异象,我们今天可以用飞船来解释,而这些人之所以能够飞翔,我们知道他们应该是身体上装有小型的飞行器,这在国外已经大量出现。因此可以说明那个时候的外星人就拥有了高度发达的文明。
当时不明白这些人的行踪的古人,就会把这些外星人当作是神灵一样的存在。而在东晋时期,出现了一本以记载神怪作品而著称的奇书。这本名叫搜神记的书里记载着:三国时期的吴国有一群孩童在野外玩耍,突然出现了一个一米多高的孩子,他的相貌奇特,穿着青色的服装,眼里还能冒出光芒。事实上我们今天的人就知道这应该是磁性光子。
这些小孩因为年幼无知,所以对这个莫名的生物体也不感觉害怕。然而这个陌生体对小孩们说的话,却让今天的人们大吃一惊。因为他说他是来自荧惑星,这与我们今天一直认为火星上有生命存在是多么的相似。他甚至告诉这些孩子,三国乱世的时间不会太长久了,天下将来会归于司马家族。听到这些话的孩子们才感觉到害怕,因为这表示着东吴也要灭亡,当他们跑回家找来大人的时候,却发现那个外星人已经消失在天际,只留下了一条白色的飞线。这与我们现代的 科技 手段几乎一模一样。
到了清朝年间的时候,也有一个关于外星人的记载,这个故事发生在雍正当皇帝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山民与同伴一起到山中去砍柴,没想到就在山路上,突然出现了耀眼的白光,使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当到光芒消失的时候,他们却发现有一个山民失踪了,四处寻找也找不回来。后来过了三个多月,这个山民却又回来了,大家纷纷跑来问长问短。但这个山民说的话,大家完全听不懂。
除此之外美洲也出现过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因为这里居然发现了很多的甲骨文,大家都知道这是完全属于东方的文化符号,怎么会跑到美洲去了呢?人们在研究这些甲骨文的时候,才发现了惊天的秘密,原来这里面记载着人类曾经在上古时期,还与外星人干过一仗!当然这些故事看起来既神秘又荒诞,就如我们今天时有发现的外星人的轨迹一样,也是那样的令人难以捉摸。
盘点古人留下来的未解之谜,只有在当今 社会 知识普及,信息化时代才有机会讨论这一话题,如果说古代有外星人存在,我们现代人发现的种种有外星飞行物等怀疑的迹象,也将会留给下几代人作为不解之迷去探究去发现。我们在年少时,听大人们讲天上有神仙,他们是住在天上,人们一般会看不到,可他们随时都可以看见我们,也许人在做,天在看就是同样的一回事,难道也就是古代人传说了外星人的存在,而被前人又传奇给我们听。
根据我们现在的 科技 发展,人类文明也已经走向宇宙空间的其他星球,人造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械也点据了整过天空而飞来飞去的,如果真有外星人,他们是否也在作为不解之迷在观察与探讨呢!当我们看到他们的飞行物时,只是有眼观与觉得有个东西在这里瞬间溜过去了,很少有人获得飞行物的实体,而人类发射的卫星与飞船等,也尚未被外星人阻截,因此,我们不能否定没有外星人的存在,但外星人的外貌与地球的人类相貌肯定会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只是在时间未到,我们人类还不会与外星人见面,可能在见面的顿刻间,就会是星球大作战。人类由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我也在无聊的谈及此事,只不过盘点古人留下的不解之迷与古代有外星人的是否存在应该有神的转化,不久的将来会自然而解。
从古猿到现在不过四五百万年的时间啊,我们这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不过几万年的时间。简而言之,几万年就可以让一个文明从崛起到彻底灭亡。可以推测出从古猿到现在,像我们这种几万年的文明,已经经历好几个了。
从恐龙的三叠纪到古猿的出现,中间还有几亿年的空白期,这几亿年中,能出现成百上千个像我们这样的小文明。
希望下次可以成功寄上有关两个世界的视频。旧的世界,就是现在挖掘出土的古物,证明以前有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人和兽树都非常巨大。恐龙和其他恐怖的野兽。人是没有灵的。只有魂和体。可能有外星人,但这些都由神所造。以前的世界是由一位天使掌管,自从他反叛神以后就成了现在的魔鬼撒旦。现在的人是特别的有灵魂体。但灵在人犯罪后成冬眠了。研究基督教的圣经看怎样喊醒这冬眠的灵。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铜人、铜树铸造工艺,当今的高 科技 都难以做到同等水准,另外铜人的长相诡异,跟地球人有明显差异,古人究竟怎么做到,没有文献或者文字记录,成了未解之谜。
外星人自古到今经常光顾地球。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古代,它是原始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它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动作和节奏与劳动密切相关。无论何种劳动,手和脚总是活跃的,手在跳动,脚在践踏。在某些动作的不断重复中,产生有规律的节奏,伴随着喊叫声或对石头和棍棒的击打,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
在人类原始部落中,舞蹈是完全社会化的。在组织松散、生活不稳定的情况下,需要一种社会诱导来将他们团结起来。舞蹈是产生这种感应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狩猎还是战争,整个部落都是一起行动的,所以原始舞蹈总是集体的。
为了使各部落有一个共同的象征,图腾就出现了。图腾不仅是部落差异的象征,也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在祈祷或庆祝活动中,人们会跟着图腾跳舞。这被称为图腾舞。图腾舞在世界各地的原始民族中都是一样的。
北美印第安部落舞蹈水牛跳舞,他们是迷信的水牛和自己的部落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跳这种舞蹈水牛将出现并让他们狩猎:澳大利亚原住民舞蹈蛇图腾舞蹈,舞者纹身的脸,自己部落的祖先的纪念。龙和风是中国古代民族的图腾。
因为每个部落互相融合,敢图腾不能代表整个部落联盟共同的祖先,和处理的图腾特征,如鹿的角,蛇的身体,鱼鳞,鹰爪拳,一个全面的形象成龙在孔雀,野鸡和其他特征的综合自己的形象,与姓的祖先,他们代表了最高统治者“皇帝”和“天成”的标志。后来,龙与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开始。
扩展资料:
原始舞蹈虽然总要合乐表演,但却有自己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大脑逐渐发达,经过锻炼的四肢,特别是手变得非常灵巧,于是便可以利用肢体来表达复杂的情感。此时,人们在生产或生活中遇到高兴喜悦的事,有时便会不自觉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这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固定的形式流传开来,原始的舞蹈也就产生了。
由于舞蹈起源于劳动,因此起初不过是生产劳动状况与节奏的简单再现。前引《吕氏春秋·古乐》所载“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描绘的也是接近原始形态的舞蹈,“投足”就是踏足以为节拍的意思。由于文献资料的匮乏,原始舞蹈的详细情形我们难以描述。
解放以后,考古工作中陆续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原始舞蹈材料,颇具参考意义。例如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发现了距今5000~5800年的一件彩陶盆,陶盆上部绘有三组舞蹈图,每组5人,身躯稍侧,头上有下垂的饰物,身后还有一条装饰性的尾巴,大约是化装成鸟兽的样子。五个人手拉着手,动作协调优美。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较早的舞蹈形象,弥足珍贵。又如1972年发现的甘肃黑山岩画,除动物和狩猎外,也有一些人在做着舞蹈的姿态。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古籍中关于各种舞蹈的记载多了起来。《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记载的“六乐”,又称“六舞”,就是极为著名的。尤其是相传周公所作,表现周武王克商的《大武》,舞蹈场面最为壮观。
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特征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色彩上以墨为主等。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中国画讲究气韵、追求意境,历来要求以“形”表现“神”。“形”是次要的,而“神”是主要的。“神”指的是客观对象的生命力、生动气韵和本质特征。
2、以线、墨为主,讲究笔法,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讲究骨法用笔。“骨法”又作“骨力”,指书写点画中蕴蓄的笔力,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是表现神情的依凭。
3、在色彩上以墨为主,强调“墨分五色”、“尚纯而戒驳”。墨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基本色,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每一种墨色若运用得巧妙、适当,则会呈现丰富的变化。
4、构图讲究气势,不受透视规律束缚。构图因得势而称尽善、因所欲得之势不同而变化。构图、布势有两种,一是张,力量向外扩散,给人以画外有画之感,二是敛,力量向内集结,给人以画中有画之感。
5、诗书画印有机结合。传统的形成,取决于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经历和生活习惯,以及特殊的审美观念。
历史: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注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
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及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在有本 叫 我的修道生涯 中 里面多次说到它的存在! 有 ,里面解释的还算详细 (现实中就不知道了,不管怎么说龙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都说龙的传人找到的材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925695htmlfr=qrl3 http://www2008redcom/member_pic_26/files/xjx81_32/html/article_13225_1shtml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龙的起源龙最早出现在5000年前的一座原始社会的墓葬中,现在陈列于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这是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它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没有艳丽的颜色,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兽,万能之兽,万能之神。特别注意,龙只有五根手指,有四根手指的就不是龙,而是蜥蜴鳄鱼之类的动物。龙作为华夏先民的图腾,起初不过是刚刚采自荒山的一块毛石,粗矿而简陋。在历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断裁切、琢磨。商周予它威武,汉唐给它大度;龙在魏晋如竹林七贤,仙风道骨;在辽金则如草原野马,恣肆奔腾,帝王贵胄使它至贵至尊,民间百姓让它入乡随俗。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考古专家认为,早期的龙就是一种头上带角的蛇,是一种纯粹的爬行动物;而有些人则认为,龙最初形成地,龙头很像猪,龙身则与蛇身相同;还有人指出,龙是由鳄鱼蜕变而成的。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接下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这个“基本”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都基本具备了;二是说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满足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都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有说[tng]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囚]龙,无角的叫螭[chī吃]龙。(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è甚]的腹,鱼的鳞,鹿的脚掌,鹰的爪子。这显然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对于龙的主体原形的探讨,学者们作过许多有益的研究。有鳄鱼说、晰蜴说、马说等等。但普遍认同龙的基调是蛇。最初系统提出这一见解的是闻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龙即大蛇,蛇即小龙。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liè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后人在闻一多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许多丰富与补充。考察龙,首先要弄明白,究竟什么是其基调、主干或主体原形。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从龙一出现的初期,一直延续下去,恒定不变,而且是构成龙的主体部分,缺了它,龙就不成其为龙,这才是龙的基调、主干或主体原形。在龙的身上,倘若抽去了蛇的躯体,那龙便不再存在了。龙变来变去,头有时像鳄鱼,有时又像马;它的脚有时像蜥蜴足,有时又像狗爪;唯有蛇的修长的身子从未变过。远古,崇拜蛇的氏族部落很普遍。蛇有很强的生命力,正符合原始先民的愿望。蛇对人又有很大的威胁,尤其是毒蛇,能致人于死命,使人畏惧。《山海经》中各式各样的神,有不少便是蛇身或龙身。蛇本身便具有多民族性,用现代话语,便是那时的蛇崇拜,很有群众基础,以它作为龙的主体,这种民族大融合的标志,即使被兼并者也愿意接受。中国龙的正式形成,大概开始于夏禹时期,禹巩固了在中原的地位以后,以蛇结合其他部族图腾而创造龙的社会条件已成熟。龙是适应国家的出现而被造就的。因为蛇崇拜的覆盖面大,以蛇作龙的主体,能得到炎黄后裔南北各民族的认同。龙是多元文化的结晶,一旦形成,便牢固树立了它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权威地位。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又是虚无的,因为它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形象。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中国人经常自称“龙的传人”。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本文2023-08-06 13:57: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2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