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做出了什么贡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隋炀帝做出了什么贡献,第1张

希望对你有帮助:一、精简机构,改革吏治,创建科举制。隋炀帝即位后,曾在官制上作了大胆改革。"其一,废除三师、特进官。其二,废除都督以上至上柱国凡十一等及八郎、八尉、四十三号将军。其三,改三卫为三侍,废除直阁将军。其四,尚书省六曹,原各设侍郎六,计三十六侍郎,改为每曹各设侍郎一"。这些改革,一方面裁减了冗员,精简了中央机构;另一方面,又抑制和削弱了周、齐显贵的势力,是切中时弊的。炀帝对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是废州置郡。"郡设太守,直接辖县。过去军事重镇、军事政治统由州刺史统管,废州改郡后,于郡别设正副都尉,主管军事,郡太守不得与闻"。

隋炀帝功绩较大的是创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举制,主要是进士科的建立,这为选拔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也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现象,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使一批中小地主士人得以参加统治政权,适应了庶族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削弱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权,它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提高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另外,隋炀帝还修订了法律,主要是将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隋文帝在晚年也犯了些错误,法律的严酷就是其中之一。隋炀帝将一些残酷的法律条文取消,或者是减轻处罚程度。但这也仅是表面文章,像是沽名钓誉。在隋炀帝统治晚期,也像他的父亲一样残忍了许多,不再按法律做事,专断性很强。

二、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发展交通和运输。隋炀帝为什么要营建东都洛阳?历史上不少人认为他主要是为了游赏玩乐,这种看法,值得推敲。隋炀帝的《营建东都诏》讲了营建东都的理由。洛阳地形险要,“控以三河,固以四塞”,且位置适中,便于向山东及江左、淮海一带安施兵力机动。隋开皇十年,平定不久的陈国故境,多处发生叛乱,攻陷州县,杀死隋官。仁寿四年,隋文帝刚刚病故,汉王杨谅又在并州起兵造反,在平叛过程中,由于“南服遐远,东夏殷大”,使炀帝深感“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加上杨谅谋反被诛后,“并州移户复在河南”,急需加强控制。因此,隋炀帝认为,必须“因机顺动”,营建东都洛阳。公元605年,即隋炀帝即位第一年,他让杨素等人负责修建洛阳城。当时,每月都有二百万人在工地上劳动。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完成。新的洛阳城有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围有七十里长。里面的皇城是文武衙门办公的地方,在往里,就是宫城,周围有三十里。隋炀帝修建洛阳城,是从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的。当时首都长安在西北面,往东的路不太畅通,影响了国家政令的传达。洛阳则处在国家的中心地带,可以有效的治理江南,控制北方,巩固国家。还有,在长安的时候,各地的粮食运往长安要费时费力,白白浪费。到了洛阳便可以很方便的取得粮食,也相应的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另一个工程就是大运河的开凿,开凿通济渠与营建东都洛阳是同时进行的。炀帝开凿通济渠、永济渠等,首先是为了沟通漕运,达到“水路通,贡赋等”的目的,以保障东都和京师的供应,特别是统治集团日益增长的奢侈腐化的生活的供应。其次,也是为了从水路把江都和洛阳联系起来,加强对江左,淮海的统治,并为用兵高丽做准备。同时,不管炀帝的主观动机如何,开凿运河在客观上也适应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需要。南北割据,曾经影响了商业的发展。隋王朝统一全国以后,为手工业发展、交换范围的扩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隋文帝时,即为扩大商品流通作了一些工作,如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治道路,设置驿站等,但靠陆路交通、人背肩挑、畜力运输,远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这样,疏浚河道,开凿运河就成了适应历史发展要求的进步举动。

隋炀帝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还有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现在江苏的镇江)到达余杭(现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现在的北京)的永济渠。这些渠南北连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水运大动脉。大运河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的到达当时的洛阳和长安,在有利于军事和政治的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大运河还对以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的元朝、明朝和清朝之所以建都北京,从经济上来看,不能不说和大运河对物质供应的有力保证有很大的关系。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他在位也就是十四年的时间,其他方面不谈,单就大运河一项,我们应该从事实出发,充分肯定隋炀帝的历史功绩。如果我们大胆的设想一下,没有大运河,或许唐太宗李世民也会去开凿的。所以,贞观之治的功绩里面,是不是有一点大运河的因素呢

三、文化方面的贡献。隋炀帝爱好图书字画,“初西京(长安)嘉则殿有书三十七万卷,帝(隋炀帝)命秘书监柳顾言等诠次,除其复重猥杂,得正御本三万七千余卷,纳与东都(洛阳)修文殿,又写五十副本,简为三品,分置西京(长安)东都宫省官府,其正御书皆装翦华净,宝轴锦裱,于观文殿(洛阳)前为书室十四间,窗户妆褥厨幔,咸极珍丽。每三间开方户,垂锦镘,上有二飞仙,户外地中施机发,帝幸书室,有宫人执香炉,前行践机,则飞仙下收幔而上,户扉及厨扉皆自启。帝出,则垂闭复故”《隋书�6�1经籍志》还记得更清楚,他把五十种副本分为三等,上等用锱轴,中等用绀璃轴,下等用漆轴,又把魏以来古迹名画“于观文殿后筑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籍,西曰室台,藏古画”。

隋炀帝如此喜欢图书字画,在古代帝王中是少有的。因此隋代时间虽短,但《隋书�6�1经籍志》中所记录的图书都是比较好而最完整的,这 与隋炀帝爱好图书是分不开的。隋炀帝还兴办学校,访求遗失的图书,并加以保护,还恢复了被杨坚废除了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还组织人编写了《长洲玉镜》四百卷和《区宇图志》一千二百卷,这对于保存我国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贡献。

四 、开发西域。隋炀帝向四处用兵扩张的野心从即位第一年就激发出来了。这年,北方的契丹族侵扰营州,被隋炀帝派出的将领韦云起击败,这使杨广用兵的信心倍增。两年之后,杨广开始大规模的开发经营西域。在这以前,隋朝基本上是在张掖和西域商人进行贸易的,隋朝由黄门侍郎裴矩负责具体事物。后来,裴矩上疏主张开发经营西域,并说:“胡中多诸宝物,吐谷浑易可并吞。”这激发了隋炀帝建立像秦始皇和汉武帝那样功绩的强烈愿望。但是,隋炀帝所做的却是赔本的买卖。好大喜功,贪慕虚荣,白白的浪费了国家巨大的财富。

隋炀帝主要是用金钱来引诱西域的商人来朝贸易,还命令西域商人所经过的地方郡县要殷勤招待,这根本不是平等的贸易,而是借贸易之名来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但隋炀帝为了开发经营西域,还是派兵做了一些统一工作,“如打败了西突厥的处罗可汗,扫除一大障碍,击败吐谷浑,将其领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员治理,保证了和西域的畅通。”为了开发西域,隋炀帝付出了很大代价,消耗了国家巨大财富。但是开发西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首先,达到了征服西突厥和吐谷浑,加强隋代中央集权的目的。西域开发后,许多国家都倒向了隋朝,成为瓦解西突厥和吐谷浑的同盟军。其次,加强了中原与西域人民的友好往来,这为唐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西域道路的畅通,使中原与西域诸族人民进一步加强了联系,增进了友谊,减少了隔阂。再次,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由于通西域后消除了边患,沿边郡县的经济发展有了保证,也给西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除此之外,又发展了中国古代的中西交通。从上可知,隋炀帝开发西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利多弊少的,其结果只能是促进隋代的强盛,而不可能是使隋朝走向灭亡。《隋书�6�1炀帝纪》说“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会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籍”。即位之后,“地广三代,威震八 ,单于顿颡,越裳重译”,对隋炀帝给予了应有的肯定,连对隋炀帝成见很深的司马光也不得不承认,隋氏之盛至炀帝极矣。

1 服虔匿名文言文翻译

服虔既善《春秋》,将为注。欲参考同异,闻崔烈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

为烈门人赁作食。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

长。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明早往,及未寐,便呼:" 子慎!

子慎!" 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

服虔擅长《春秋》,要给《春秋》作注。他想参考一下不同的意见,听说崔烈

正聚集门生讲经,就隐匿自己的姓名,受雇给崔烈的门生做饭。每到要开讲的时候,

服虔就到外墙边偷听。后来觉得崔烈的水平不如自己,就渐渐和门生们谈论起崔烈

的优劣来。崔烈听说后,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他早就听说过服虔这个名字,内心

怀疑此人就是服虔。第二天早晨,崔烈来到服虔住处,趁他还没醒,就喊道:" 子

慎!子慎!" 服虔惊醒,不知不觉就答应了,于是二人成了好友。

2 带“贻”字的文言文句子

明 祝銮 《跋后》:“粤自 宋 室南渡,虏 金 倡乱,狡 桧 窃柄,国是靡一。

以致精忠之帜,偃而弗振,贻毒无穷,良可悼哉!”南朝·宋·谢灵运《伤己赋》:“卞赏珍于连城,孙别骏於千里。彼珍骏以贻爱,此陋容其敢拟。”

北齐·刘昼《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以过,唯立德贻爱为不朽也。”贻我彤管。

——《诗·邶风·静女》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唐·韩愈《师说》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 赤壁云。

—— 明·魏学洢《核舟记》差徭驿递最繁苛,公(袁可立)贻书郡守。—— 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贻我来牟。

——《诗·周颂·思文》坐贻聋瞽。——唐· 李朝威《柳毅传》清 陈贞慧 《过江七事·禁缉事》:“又先朝缉事之设,贻毒最深。

汪直 、刘瑾 乘之窃弄,既凶於国,亦及其身。”。

3 那个文言文有而生平虔奉吕祖

仆幼年曾闻人说一笑话云:昔一人苦贫特甚,而生平虔奉吕祖(指吕洞宾)。感其至心,忽降其家,见其赤贫,不胜悯之。念当有以济之,因伸一指,指其庭中磐石,粲然化为黄金,曰:汝欲之乎?其人再拜曰:不欲也。吕祖大喜,谓:子诚如此,便可授子大道。其人曰:不然,我心欲汝此指头耳。仆当时私谓此固戏论耳,若真是吕祖,必当便以指头与之。今此《西厢记》,便是吕祖指头,得之者处处遍指,皆作黄金。

(选自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法》,《金圣叹全集·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4 李钺,字虔甫

李钺(1465-1526),字虔甫,号毅斋,祥符人。弘治九年进士。除御史。巡视中城,理河东盐政,历有声绩。正德元年,因论中官李兴等罪,并请斥尚书李孟旸、都督神英。权阉刘瑾恶李钺劾其党,假他事罚米五百石输边。瑾败,出巩昌知府,寻迁四川副使。以平四方功,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世宗即位,历兵部左、右侍郎,出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李钺长军旅,料敌多中,屡建战功。嘉靖二年(1523),以塞上无警召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入掌都察院事。嘉靖四年,代金献民为兵部尚书兼督团营。因屡疏不用,遂于嘉靖五年九月十五日致仕,未行而于十一月二十一日卒,年六十二,赠太子少保,谥恭简。

摘自《》

5 夸一个人谦虚的古文

折节下士折节:屈己下人。

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63376538人。朝闻夕改早晨闻过,晚上即改正。

形容改正错误之迅速。移樽就教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

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

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

心虔志诚虔:恭敬。心意恭敬、诚恳。

香花供养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

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虚怀若谷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

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小国寡民国家小,人民少。

洗耳拱听见“洗耳恭听”。虚己受人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

谦虚谨慎谦虚:虚心;谨慎:慎重小心。虙待人,小心办事。

铅刀一割铅刀虽不锋利,偶尔用得得当,也能割断东西。比喻才能平常的人有时也能有点用处。

多作请求任用的谦词。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

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礼贤下士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敬恭桑梓热爱故乡和尊敬故乡的人敬老慈幼敬:尊敬;慈:怜爱。尊敬老人,爱护儿童。

敬老尊贤尊敬年纪大的或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敬老怜贫老:年老的人;怜:怜恤。

尊敬老人,怜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谨慈爱的美好品德。

敬老恤贫老:年老的人。

6 带 朗 字的古文,

孔学纷以湮,吏道鲜清朗。——明·黄省曾 赠杭郡太守李端甫一首

晨星耿孤色,晓月馀清朗。——明·薛瑄 早发

云何衰景及,遘此西清朗。——明末清初·王夫之 熊男公过访

滇阳地阔平如掌,银汉无云气清朗。——明·史谨 观出猎

汝南富才窟,若人更清朗。——明·欧大任 赠张子畏

雨后一凭栏,四顾天清朗。——清·缪宝娟 雨后

滚荡几千年,清浊始开朗。——明·林光 斋居感兴二十首(和晦翁) 其一

雨余天宇清,心目豁开朗。——清·载淳 雨后望西山

春风荡轻阴,百里见开朗。——明·高攀龙 游雁荡山

海波方照灼,岩霏尽开朗。——明·许继 初日

云雾笼其巅,卓午方开朗。——近现代·邱汝滨 莆田展墓

稍稍露汀洲,豁然境开朗。——清·文星瑞 自藤县至容县道中书所见

高观洞古今,疑滞凭开朗。——清·杨彝珍 将归示苏生 其一

我醉忧已忘,天地当开朗。——宋·许必胜 苦雨

过岭忽开朗,山行不见人。——清·许亦崧 过岭

稍阴倏开朗,桓旸更暴横。——清·曾习经 苦热

儿性却开朗,来去任倏忽。——近现代·沈祖棻 早早诗

酬酒祝冯夷,请放江天朗。——清·高玥 雨中望金山

早不畜雄鸡,何时见天朗。——清·恽格 古意 其八

林霏拂岸滩风清,峡影沈波江月朗。——明·薛瑄 续杜鹃行

稀曾起处钟漏尽,多是归时星月朗。——宋·吕南公 君益惠竹杖

穿街柳巷也无妨。不染尘埃性月朗。——元·无名氏 遍地锦

现风清月朗,金童飞舞,傲嘉山,景奇异。——元·王吉昌 水龙吟

旋看秋月朗,空使野云忙。——清·释敬安 江亭

神圣契天心,德刑遂宣朗。——明·黄淮 拟古十二首 其一

午枕睡熟馀,情神喜宣朗。——明·吴与弼 睡觉

不待窥马图,人文已宣朗。——宋·朱熹 斋居感兴二十首 其一

千年 翁,人文再宣朗。——元·安熙 封龙十咏 其七 蒙泉

卦画以一陈,人文日宣朗。——明·于谦 读易

天理人文一宣朗,万化昭然从此出。——宋·刘学箕 上王通守传易数

三光复宣朗,五典重修饬。——明·宣宗章皇帝 祖德诗九章 其五

人文盛世重宣朗,礼教名家载肃清。——明·区越 阮学愚处士致爱堂成

近来执法尤宣朗,应佐阳光烛九垓。——明·薛瑄 再用前韵三首 其二

7 文言文译文

原文服虔既善春秋,将为注,欲参考同异。闻崔烈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明蚤往,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

译文服虔擅长于《春秋》的研究,准备作注,想参考些不同的观点。听说崔烈召集门徒讲《春秋》,他于是隐姓埋名,让崔烈的门徒雇佣自己煮饭。每到崔烈开讲时,就站在墙壁外偷听。知道崔所讲的不能胜过自己,就同崔烈的学生稍为议论了一下崔的得失。崔烈听说后,猜不出这是什么人,但早就听说过服虔,怀疑是他。第二天早晨,服虔还在睡梦中,崔烈就前往大声叫唤:“子慎!子慎!”服虔被惊醒,不知不觉作了应答。两人从此成了好朋友。

8 桓石虔虎身拔箭的文言文全文翻译

晋桓石虔有材干,趫捷绝伦。随父豁在荆州,于猎围中,见猛虎被数箭而伏。诸督将素知其勇,戏令拔箭。石虔因急往,拔一箭,猛虎踞跃,石虔亦跳,高于猛兽。复拔一箭而归。时人有患疾者,谓曰:“桓石虔来。”以怖之,病者多愈。

晋朝桓石虔非常有本事,生得细腰猿臂,跟随父亲桓豁次在荆州,在一次打猎过程中看见一只猛虎被射中好几箭,诸将知道他勇猛,便戏弄他,让他去拔箭,桓石虔急冲过去,拔得一箭,猛虎痛疼跳起,他也跟着跃起,高于虎身,桓石虔趁机再拔一箭。当时,有患疟疾的病人,只要在他耳边喊声“桓石虔来了!”就会因为惊吓,得病的人就都好了。

祝你学习进步!

校正增补)痊骥通玄论(元)卞管勾集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校订甘肃人民出版社195911(校正增补)痊骥通玄论注释(元)卞管勾集注郭光纪等注释农业出版社19915抱犊集 江西省农业厅中兽医实验所校勘农业出版社19596抱犊集校注(中国农书丛刊.畜牧兽医之部) 杨宏道、邹介正校注农业出版社198210串雅兽医方(中国农书丛刊.畜牧兽医之部)(清)赵学敏编撰于船等校注农业出版社198212大武经校注(牛经大全)(中国农书丛刊.畜牧兽医之部) 湖南省常德县畜牧水产局《大武经》校注小组校注农业出版社19847范蠡养鱼经(中英日俄法西文对照)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渔业史研究会编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2活兽慈舟校注(清)李南晖撰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校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8鸡谱校释(斗鸡的饲养管理) 汪子春校释农业出版社19895牛经备要医方(中国古农书丛刊.畜牧兽医之部)沈莲舫编撰 农业出版社19601牛经大全(绘图牛经大全)(明)喻本元、(明)喻本亨撰 锦章书局19541牛经切要 于船、张克家点校农业出版社196211牛马经(全二册)(明)喻本元、(明)喻本亨撰 建文书局

锦章书局19543 19549牛医金鉴(中国农书丛刊.畜牧兽医之部)邹介正评注陈明增、牛家藩参校农业出版社19819疗马集(清)周海蓬编撰于船校农业出版社19591校正驹病集(中国农书丛刊畜牧兽医之部) 陕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兽医室编农业出版社198011新编集成马医方牛医方校释 郭光纪等校释农业出版社19857新刻马书(中国农书丛刊.畜牧兽医之部)(明)杨时乔等纂吴学聪点校农业出版社19842新刻注释马牛驼经大全集(中国农书丛刊.畜牧兽医之部)(清)郭怀西注释许长乐校正农业出版社19885新刻注释马牛驼经大全集(中国农学珍本丛刊)(清)郭怀西注释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整理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司牧安骥集(唐)李石等撰谢成侠校勘中华书局19576司牧安骥集(中国古农书丛刊.畜牧兽医之部)(唐)李石等编撰邹介正、马孝劬校注农业出版社195912相牛心镜要览(敦善闲原本)  畜牧兽医出版社19583相牛心镜要览今释(中国农书丛刊.畜牧兽医之部)(清)黄绣谷撰邹介正注释农业出版社19872元亨疗马集(附:牛驼经)(明)喻本元、(明)喻本亨撰金重冶、谢成侠等校勘中华书局19572元亨疗马集(校正元亨疗马集)(附:牛驼经)(全二册)(明)喻本元、(明)喻本亨撰 锦章书局19559元亨疗马集许序注释于船审定郭光纪、荆允正注释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1元亨疗马集选释(中国农书丛刊.畜牧兽医之部)(明)喻本元、(明)喻本亨撰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主编农业出版社198410中兽医古籍选读(中等农业学校教学参考书.中兽医专业用) 河北省定县中兽医学校编农业出版社19619中兽医古籍选释(中国农学普及丛刊) 李克琛、张余森编注农业出版社198712猪经大全(中国古农书丛刊.畜牧兽医之部) 贵州省兽医实验室校订农业出版社19608猪经大全注释 贵州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注释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5重编校正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中国古农书丛刊.畜牧兽医之部)(明)喻本元、(明)喻本亨撰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重编校正农业出版社19631

农业古籍出版情况(二)

补农书校释(增订本)(中国农书从刊.综合之部)(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 王达参校增订农业出版社19837蚕桑辑要(中国古农书丛刊.蚕桑之部)(清)沈秉成撰郑辟疆校注农业出版社19603陈旉农书选读(中国农学普及丛书)(宋)陈旉撰缪启愉选译农业出版社198112广蚕桑说辑补(中国古农书丛刊蚕桑之部)(清)沈练撰仲昴庭辑补 郑辟疆、郑宗元校注农业出版社19605湖蚕述注释(中国农书丛刊.蚕桑之部)(清)汪曰桢撰蒋猷龙注释农业出版社198710金薯传习录.种薯谱合刊(中国农学珍本丛刊) 农业出版社编辑部编农业出版社198210两汉农书选读(氾胜之书.四民月令)(西汉)氾胜之、(东汉)崔寔撰石声汉选释农业出版社19798农桑辑要校注(中国农书丛刊.综合之部)石声汉校注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整理农业出版社19823农桑经校注(中国农书丛刊.综合之部)(清)蒲松龄撰李长年校注农业出版社19825农言著实评注(清)杨一臣撰翟允禔整理 石声汉校阅农业出版社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农言著实注释(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丛书)(清)杨一臣撰翟允禔整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575农政全书(全二册)(明)徐光启撰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校勘中华书局195612农政全书校注(全三册)(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 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中国古农书丛刊.综合之部) 夏纬瑛校释中华书局195610齐民要术今释第一分册(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丛书) 石声汉校释科学出版社195712齐民要术今释第二分册(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丛书) 石声汉校释科学出版社19583齐民要术今释第三分册(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丛书) 石声汉校释科学出版社19585齐民要术今释第四分册(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丛书) 石声汉校释科学出版社19586齐民要术校释(中国农书丛刊.综合之部)(后魏)贾思勰撰缪启愉校释 缪桂龙参校农业出版社198211麦(上编)(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二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 胡锡文主编农业出版社19601麦(上编)(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二种)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胡锡文主编中华书局19581临海水土异物志辑校(中国农书丛刊综合之部)(三国)沈宝撰张崇根辑校农业出版社19818棉(上编)(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五种)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

陈祖槼主编 中华书局195712棉(上编)(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五种)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

陈祖槼主编 农业出版社新1版19635浙西水利书校注(中国农书丛刊.水利之部)(明)姚文灏编辑汪家伦校注农业出版社198412豳风广义(中国古农书刊蚕桑之部)(清)杨屾撰郑辟疆、郑宗元校勘农业出版社19623漕河图志(中国水利古籍丛刊)姚汉源、谭徐明编撰 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2漕运则例纂(二函十二册)(清)杨锡绂撰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011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中华书局198112全芳备祖(全二册)(中国农学珍本丛刊) (宋)陈景沂编辑农业出版社19822商君书论农政四篇注释(中国农书丛刊.关中农书之部)马宗申注释 农业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梭山农谱(中国古农书丛刊.综合之部)(清)刘应棠撰王毓瑚校注农业出版社19603桐谱选译(中国农学普及丛书)(宋)陈翥撰潘法连选译农业出版社198310油料作物上编(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七种)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农业出版社19606元刻农桑要校释(中国农书丛刊.综合之部)(元)大司农司编撰缪启愉校释农业出版社198812营田辑要校释(中国农书丛刊.综合之部)(清)黄辅辰编撰马宗申校释农业出版社19849野蚕录(中国古农书丛刊.蚕桑之部)(清)王元綎郑辟疆校农业出版社196210筑圩图说及筑圩法(中国农书丛刊.农田水利之部)(明)耿橘、(清)孙峻撰汪家伦整理农业出版社19808种树书(中国古农书丛刊.综合之部)(明)俞宗本撰康成懿校注 辛树帜校阅农业出版社19622种艺必用(中国古农书丛刊.综合之部)(宋)吴怿撰(元)张福补遗 胡道静校录农业出版社19632周礼书中有关农业条文的解释(中国农书丛刊.先秦农书之部)夏纬瑛撰 农业出版社197910柞蚕三书(中国农书丛刊.蚕桑之部)杨洪江华德公校注农业出版社198311稻(上编)(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1种)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学遗产研究室编

陈祖槼主编 中华书局195812稻(上编)(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1种)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学遗产研究室编

陈祖槼主编 农业出版社新1版19635豆类(上编)(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4种)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学遗产研究室编

李长年主编 中华书局195811麻类作物上编(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8种)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辑

李长年主编 农业出版社19623柑橘(上编)(中国农遗产选集甲类第14种)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学遗产研究室编

叶静渊主编 中华书局19581管窥辑要(四函四十册) (清)黄鼎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0茶经语释(中国农学普及丛书) 蔡嘉德、吕维新注释农业出版社198412南方草木状(晋)嵇含撰 商务印书馆195511区种十种王毓瑚辑 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11蚕桑萃编(清)卫杰撰 中华书局195610陈旉农书.王祯农书.沈氏农书  中华书局195610湖蚕述(清)汪曰桢撰 中华书局195610湖蚕述.裨农最要.蚕桑萃编  中华书局195610花镜(清)陈淏子辑 中华书局195610农候杂占(清)梁章钜撰 中华书局195610农学合编(清)杨巩编 中华书局195610农雅(清)倪倬辑 中华书局195610齐民要术(后魏)贾思勰撰 中华书局195610沈氏农书(补农书)(清)张履祥补 中华书局195610裨农最要(清)陈开沚述 中华书局195610氾胜之书今释(初稿)石声汉释 科学出版社195612氾胜之书辑释万国鼎校释 中华书局19572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氾胜之书辑释  中华书局19572园治(明)计成(无否)撰 城市建设出版社19573农圃便览(清)丁宜曾撰王毓瑚校点中华书局19575植物名实图考(清)吴其濬撰 商务印书馆19578胡氏治家略农事编童一中节录 中华书局19586裨农最要(清)陈开沚述 农业出版社19586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清)吴其濬撰 商务印书馆195912养耕集(清)傅述凤、傅善苌撰 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3养耕集校注(清)傅述凤手著杨宏道重编校注农业出版社19662沈氏农书(清)张履祥补辑陈恒力点校农业出版社19595齐民要术选读本(后魏)贾思勰撰石声汉选释农业出版社19615郡县农政(清)包世臣撰王毓瑚点校农业出版社196211花镜(清)陈淏子辑伊钦恒校注农业出版社196212农桑衣食撮要(元)鲁明善撰王毓瑚校注农业出版社19623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清)吴其濬撰 中华书局19632五省沟洫图说(清)沈梦兰撰 农业出版社19637管子地员篇校释夏纬瑛校释 农业出版社新1版19633管子地员篇校释夏纬瑛校释 中华书局19585王祯全书(元)王祯撰 农业出版社新1版19635农学合编(清)杨巩编 农业出版社新1版19637陈旉农书校注(宋)陈旉撰万国鼎校注农业出版社19657齐民要术选注广西农学院法家著作注释组注 广西人民出版社19771中国古代农书评介(中国农史研究丛书)石声汉撰 农业出版社19805王祯农书(元)王祯撰王毓瑚校农业出版社198111王祯农书(元)王祯撰 中华书局195610牡丹史(明)薛凤翔撰李冬生点注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12陆羽茶经译注傅树勤欧阳勋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2治水筌蹄(明)苏恭原撰朱更翎整编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5广群芳谱(全四册)(清)汪灏等撰 上海书店影印19856养老奉亲书(宋)陈直撰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养老奉亲书(宋)陈直编撰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耒耜经和陆龟蒙周昕编撰 农业出版社19904汉魏六朝岭南植物志录辑释缪启愉邱泽奇辑释农业出版社19905马首农言注释(清)祁寯藻撰高恩广、胡辅华注释农业出版社19915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