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古文典籍何以成为穿越旅游指南,责编揭秘“古今联动”之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这套古文典籍何以成为穿越旅游指南,责编揭秘“古今联动”之法,第1张

百道编按古文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硕矿当中的宝贵财富,借助先人的生花妙笔,我们可以穿越时空,探访旧地的生活实景,体验古人的生活情趣。 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古人的繁华人间”系列丛书,辑选五个 历史 时期的经典文人笔记,在妙不可言的文字间开启一场沉浸式的穿越之旅,跟随古人回看山河故土以及那饶有兴味的烟火气。 近日,百道网专访丛书责编姚屹雯,听她讲述这套以“古人带你游中国”为主题的图书,是如何另辟蹊径从古人视角出发,带领读者畅游古代城市、大好河山,体会与众不同的风物人间。

“古人的繁华人间”系列责编 姚屹雯

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跃然纸上,已成为各大出版社 探索 与深耕的重要方向。对此,江西美术出版社相继开发了“古人的雅致生活”(10册)、“古人的奇幻世界”(4册)两大系列。 “古人的繁华人间”系列则以古人的 社会 生活为落脚点,从古代节日、风俗、游玩景点、山川气候、城市风貌、 社会 逸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展示。

《古人的雅致生活(套装共6册)》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唐]陆羽[明]计成,等

出版时间:2018年09月

《古人的奇幻世界(全套4册)》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清] 袁枚,[晋]张华、葛洪 等

出版时间:2020年03月

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源源不断的优质出版资源,但另一方面也要结合现今文化环境以及读者兴趣考量其现代演绎的方式方法。当市面上主打“古今联动”的图书层出不穷,江西美术出版社又是如何匠心独运呈现古人的繁华人间?

姚屹雯表示, “古人”系列产品旨在扩大对于古人世界宽度、广度、深度的挖掘 。此前出版的系列产品已大致覆盖了关于古人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理解,作为“古人”系列的重磅新作, “古人的繁华人间”系列则以古代著名的笔记杂录为主,内容分别涉及到汉、唐、南宋、北宋、明5个 历史 时期,具体地区包括汉代首都长安、北宋首都东京(今开封)、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唐代皇宫和明代江浙等地区。 读者可以畅游在古人富有感情的描写中,走一走、看一看不同时期的名胜景致、山川物候、城市风貌;听一听、瞧一瞧不同时期的风俗节庆、礼仪典制、 社会 逸闻,感受古人多姿多彩的 社会 生活。

中国历朝历代的经典著作不计其数,甄选文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系列最终收录《西京杂记》《开元天宝遗事》《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陶庵梦忆》,何样的缘由使得这五册典籍脱颖而出,在采访中姚屹雯透了文本取舍的标准,这其中也凝结着江西美术出版社精益求精的理念。

首先, 江西美术出版社将丛书定位为5个不同 历史 时期的代表性文本 ,通过这些或者欢快、或者纪实、或者浪漫洒脱、或者满怀留恋的文学作品,读者除了能够一窥当时的 社会 风貌,同时还能跟随作者的笔触身临其境。

其次, 丛书所收录的文本都是权威经典著作, 不仅是专家学者研究古代 社会 生活的重要 历史 文献,更是反映当时民风 时尚 、发达经济和城市生活的真实写照。丛书的作者不仅有文学家、史学家、翻译家,所写内容也大多以作者亲身经历为主,轻松有趣的文笔展现了鲜活真实的生活侧影,其中也包含着作者对曾经生活经历的无限眷恋。

“古人的繁华人间”系列丛书自2019年策划伊始到完成出版历时近3年 ,姚屹雯坦言,期间对文字打磨的次数已多得记不清了。由于五册图书的原文都是文言文,江西美术出版社为了让读者更好地领略书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每部作品都进行了注释和译文的编纂。为文字品质保驾护航的不仅有古文学功底深厚的译者,同时江西美术出版社还力邀多位专家参与审读工作,从文字翻译勘误、编辑体例调整到装帧设计合理,全力为图书准确权威把关。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姚屹雯的介绍,走进书中的大千世界,从城市、 社会 、风俗、礼制、山川、名胜、民情、轶闻等多个维度饱览人间繁华。

《东京梦华录》是孟元老所作的一册小书,展现了北宋强盛时期京都汴梁的繁华景色,生动反映了北宋时期 社会 生活现实,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的生活风情画。孟元老是北宋文学家,长居汴梁二十余年,自金灭北宋后被迫南渡,常忆起京都盛景,遂作成此书。读者可以跟随孟元老的脚步,穿行在繁华的街道,路过忙碌的酒家,逛逛州桥夜市品尝 美食 ,观赏街边诸多杂耍,感受北宋市民一天的生活。

《古人的繁华人间:东京梦华录》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孟元老

出版时间:2022年03月

《陶庵梦忆》是张岱的代表作,记录了张岱入清后回忆的前朝往事、奢靡生活,是一部个人回忆录。张岱少为纨绔,生活在今江、浙、沪地区,少时游历多地,极爱繁华,书中记录的风流韵事、才子佳人皆成过往,如梦似幻,过眼皆空。书中所记的日常琐事展现了世态百相,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寄托故国兴亡之叹。

《古人的繁华人间:陶庵梦忆》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张岱

出版时间:2022年03月

《武林旧事》是周密记录的一部杂史,内容来源于其所见所闻,详述了关于朝延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等丰富内容,在文学、戏剧、艺术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周密是宋元间知名文学家,曾祖随宋室南渡,始居湖州(今属浙江),宋亡不仕,寓居杭州。周密好友赵孟頫任济南路总管府事期满,自齐州回到故乡吴兴。祖籍济南的周密听闻赵孟頫转述其任官时的见闻,心生怀乡之情。赵孟頫便作了 历史 上著名的《鹊华秋色图》,描绘济南风光,赠予他。周密抱遗民之痛,致力于故国文献,遂辑录家乘旧闻,故创作此书,读者可以跟随他的回忆,领略南宋临安都城那令人缱绻眷恋的 社会 风光。

《古人的繁华人间:武林旧事》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周密

出版时间:2022年03月

《西京杂记》是汉代刘歆所撰,内容大多记载的是西汉首都长安的杂史与逸闻轶事,以及民俗风情、园林宫殿、奇珍异宝、天文地理等情况,尤其对该时期众多王侯将相、文人雅士有着重描写,大多离奇怪诞。读者可跟随刘歆的笔触来观赏大汉朝的旖旎风光。

《古人的繁华人间:西京杂记》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刘歆

出版时间:2022年03月

《开元天宝遗事》是五代王仁裕的作品,分别记述了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奇闻异事,内容以记述奇异物品、宫内琐事和宫外民俗风情为多,人物事迹也以传说为主。其中如记唐代宫中七夕、寒食等节日习俗有一定的 社会 史料价值。后世习用的不少成语、典故如“滔滔不绝”“梦笔生花”“解语花”“有脚阳春”等均出自本书。

《古人的繁华人间:开元天宝遗事》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王仁裕

出版时间:2022年03月

如果说丛书将不同朝代的风物人间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么,书中有滋有味的国风小画则是将“人间”种种化为亲切可感的实情实景。江西美术出版社相信插画是展现文字的另一种述说方式,更是在文图相得益彰上下了多番功夫。

姚屹雯介绍到,丛书的插画团队由全国各大著名美术院校毕业的专业插画师组成,拥有多年插画经验。 插图的绘制首先是参考文字,其次插画作者也翻阅了大量资料。 例如,《东京梦华录》中的大量手绘地图,就是插画作者根据文字内容以及参考讲述北宋时期都城的相关资料进行绘制的。 在出版编辑期间,插画也是几经返稿修改,在下厂印刷前也仍然在退改插画,力求插画与文字达到完美结合,让读者看到插画就能直观地了解文字想要表达的场景。

在图文排版上,原定丛书为全竖排版,一是更符合古籍的阅读感,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二是从整体设计来说更加美观。但是,江西美术出版社也听取了包括来自渠道商、读者的真实反馈,都认为竖式排版不大方便阅读,经过几番挣扎,最终决定没有再沿用“古人”产品线一直保留的竖式排版,而是以读者阅读舒适为准,改为横排。

谈及担负给读者留下第一印象重任的封面设计,姚屹雯表示,在经历了十几次推翻又重来的折磨后,封面最终选用了比较活泼的色彩,不仅通过色彩来反映图书内容给人的感觉,也让整体设计更加生动。通过色彩和大量插画的碰撞,使丛书去“古籍”感,在增加趣味性的基础上,又不丢失文学质感,同时又让古籍更加贴近大众,适合当代读者阅读。

为了最佳程度地展现插画的美,江西美术出版社在印刷时 采用了艺术特种纸 , 这种纸不仅能很好地展现画面,同时又不乏书卷气,阅读手感也十分舒适 。尽管这种纸的价格偏贵,但为了保证图书拿到手上质感与质量并存,江西美术出版社仍然不惜重金,在图书成本允许的情况下从图书本身出发选择了全部使用这款艺术特种纸。

姚屹雯表示, “古人”系列作为一套重塑古代经典著作的系列丛书,向大众读者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这是丛书的策划宗旨。 出版伊始的美好愿景就是希望使这些在古代也是大众读物的内容,不仅只被有古汉语文学功底的读者所熟悉,而是打破大众读者对古代传统著作的刻板印象,拉近现代读者与古代经典著作的距离。

将古代经典著作以更现代、更贴近大众的方式介绍给广大读者,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坚持。 正在火热打造中的“古人传记”系列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出版。未来,江西美术出版社将不断延伸“古人”系列丛书的品种,发掘更多适合大众阅读的古籍,并做好图文匹配工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持续、强大的生命力。

很多人都被古装剧骗了,明中期以前的古装剧,主角上个酒楼,随手掷出一个大银锭,“不用找了”,这都是骗人的。玉是中国特色,石美为玉,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完整的玉文化。

我们都知道,最初的交易形式就是物物交换,经过商品经济的发展,才逐渐出现了等价物,也就是货币。但以什么作为等价物,确实是经过长时间的筛选的结果。最初的时候羊、贝壳等都被当作等价物使用过。不过这种等价物弊端很明显,随着金属的发现和使用,人们慢慢发现,这玩意儿作为等价物来使用,优点多多。便于储存,耐久性好,不易磨损,有稀缺性。

随着金属的发现,几乎是全世界所有文明,都开始慢慢向金属货币过渡。但并不是一下子就过渡到金银的,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就中国而言,虽然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黄金,但数量极其稀少,价值太高,还并不足以成为整个经济体系的等价物,只是贵族掌握的稀缺资源。

在商代就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并且已经出现了以铜作为货币的铜贝。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黄金,但黄金作为货币使用,只在个别特殊情况下,整个 社会 的流通货币的基础还是铜。在古籍中记录的,“赏金百镒”、“累金巨万”等,指的都是铜,并不是黄金。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黄金是禁止流通的。商周的铜贝,秦半两,汉五铢钱,以及后世历代的铜元等,都是 社会 流通货币的主体。所以过去形容有钱人,就说是“家财万贯”,跟现在的“亿万富豪”同理,是以常规货币作为衡量的。宋代开始,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交易频率的激增,金属货币携带不便,出现了纸币。直到明中期以后,欧洲对北美、非洲的黄金白银大量掠夺,通过国际贸易,欧洲掠夺来的黄金白银,开始大量流入中国,白银的使用才越来越普遍。

所以黄金白银,作为普遍性的货币进行流通,是15世纪以来的事儿。在这之前,有些国家和地区,还用铁、铝等作为稀缺等价物使用过。如果在欧洲挖出了中世纪的铝制餐具,不要觉得是穷人随葬品,这在当时可是顶级贵族才能用的奢侈品。

在当代,黄金虽然依然珍贵,并且是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但民间应用范围已经跟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了,各种黄金奇葩制品数不胜数,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物以稀贵人类理,

世间选美精珍喜。

金银玉少精珍罕,

生产技术智慧取。

人类最先发现和利用的金属就是金。因为金性质稳定,常常会以单质形态出现。金主要存在于地壳内部,多于火山爆发时溢出,存在于岩石缝隙中。山体在雨水的千万年冲刷下,金随砂石流入溪流江河中,由于金属于重金属,比重大,微小的金砂粒渐渐凝结成块,形成所谓的“狗头金”。

这些“狗头金”在山洪爆发后,常常会裸露到沙滩上,其耀眼夺目的色泽极易引起原始人类注意,继而被发现。

由于金的延展性好,稍加敲打,就有可能成为精美的装饰品,进而有了使用和交换价值。金的熔点较低,也就千余度,在原始条件下也能熔炼提纯,在需求加大后就有可能刺激开采生产。

但金在地球中含量稀少,获得极为不易,自然便成了贵重物品。

玉,质地坚硬,晶莹夺目,在远古石器时代,是非常优质的切割工具材料,有很高的使用和装饰价值。与金一样,获得极为不易,自然成为人间宝物。

银在我国含量很少,至少在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还未成为我国古代主要货币,前些年著名的海昏侯发掘,出土的金达100公斤以上,铜钱约十几吨,却鲜见银器,就是明证。

我国最早通过冶炼生产的金属应是铜。铜在我国分布较广,含量也多。远古先民在陶器的烧制过程中,极有可能将含有铜元素的陶土混入其中,由于铜的熔点与金差不多,烧陶就有可能烧出铜来,富含铜的孔雀石鲜艳夺目,

易于发现,因此带领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中国使用黄金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在开釆过程中古人逐渐发现了黄金的稀有性,因此认识到它是稀有的贵金属。正是认识到了它的稀有性才使得黄金自古就是非常昂贵的金属材料。几千年的 历史 变迁中只有黄金的价值一直坚挺走高,这也说明了古人的智慧,说明他们能够很早就认识到了黄金是稀有金属,说明他们非常的智慧!

中这件唐代黄金执壶经济价值之所极高除了它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等因素之外就是因为它是稀有金属黄金打造。

自古金银千千万,世人翘首都期盼。满堂金玉,富丽堂皇,在现在人看来那是极其尊贵的存在。那么金银玉是怎么被人们所喜爱,并且将之作为最珍贵的价值实体,并且为人所推崇的呢,咱们稍作解读。

金银玉被人们以宝物视之,应该有三个小原因。

其一,稀少,这类型藏于地下的物质,需要人类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获取得到,这在古代的生产能力来说,实在是困难,即使现在也不是那么简单,最主要的还是存量有限,即使开采技术发达,开采量也满足不了现在地球上大量人口的持有量,所以到现在依然珍贵。

其二,恒久远,永流传。金银玉性质稳定,历久弥新,你看那几千年前的饰品宝物,到现在依然熠熠生辉,金缕玉衣,依然夺目。金银由于质地稳定,虽然是金属,但是不易氧化,历经千年依然原来模样,银器可能不如金器,比起其余金属制品,那就优势颇多了。玉器就更不用说了,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到现在依然器型完整,流光溢彩,那可是距今五六千年了。

其三,金银玉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光泽度极好,易于吸引人类眼球,获取更多的关注度,珠光宝气,霞光万丈,瑞彩千条,自然能得到所有人的青睐和喜爱。试想下,那满堂的金条,那成山的银锭,那流光溢彩圆转如意的玉器,置身其中,你能淡然处之,微微一笑么,恐怕不能吧。

综上,金银玉的天然属性和 历史 因袭,注定了其不平凡的 社会 待遇。

古人利用玉石要比金银早一些,在旧石器时代后期,祖先就用一些彩石做简单造形来装饰自己或做祭祀之用,后来慢慢发现更好的玉石用于雕刻配饰,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真正实际意义上最早的玉器出土于内蒙赤峰和辽宁一代,是据今大约6000一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器物,中国是利用玉最早的国家,玉文化在国人心中根生蒂固,源远流长玉属于石头,但又区别于石头俗有"一切美石皆为玉"的说法玉坚硬,通透,温润的特性以及美丽的色彩深受人们的喜爱,我想第一个发现玉的古人,也应该是被它拥有的特性所吸引吧!正因为玉有美丽的外表和特殊的质地区别于普通的顽石才被先人发现重视并加以利用的,在我们祖先的心中玉是能和上天勾通的灵物,因此常作为祭祀祈祷的礼器和护身之物,十分的珍贵;玉本身是一种不需熔炼提纯的自然矿物,所以古人对它的开发利用要早于金银

古人提炼金银要比铜晚一些陨铁大概是祖先最早利用的金属吧,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后才逐渐提炼铜直到金银的商代墓葬中就有金块,和很薄的金箔出土,那可能是最早的金器了,可见那时的古人就已经初步掌握了金属冶炼和提纯的技术,由于金银居有相当高的耐氧化特性,延展和韧性都很强,颜色灿烂十分诱人,而且也特别稀少,古代先人最早是利用金银做饰品配戴的,那可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后来才慢慢演变成货币的

我想古人意示到玉和金银的珍贵,也是被它们自身的特性所吸引,被它们诱人的光彩外表所折服吧!至于从矿石中把金银提炼出来那是古人在漫长生活经历中的智慧结晶,也是人类发展史产生文明的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朋友们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有不对之处,请见谅欢迎大家一起分享

因为少啊。

物依稀为贵。

人类商业交流最初是以物换物,后面发展到贝壳石器这样的一般等价物,再后面发现铜,金属成为工具是人类 历史 的重大进步。随后,金银等稀有金属也出现了,因为稀少而比铜铁更贵重。

玉这东西,西方也有,但东方人最喜欢。

中国古代使用金银等作为货币的 历史 很短暂,至于玉器,更是有身份者才能佩戴的。一方面,中国天然的金矿和银矿很少,自然储备不足,玉器的原材料也不容易获得;第二,中国古代的金银玉器冶炼技术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的多,而且金银熔点较高,所以市面上流通的很少;第三,中国古代是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皇权所致,所生产的产品大多不计较成本,追求华美奢华,只有皇家和贵族才能享受到这些精美的金银玉器,一般人根本无缘见到金银玉器;第三,金银玉器,大多数时候是作为财富的象征,而非实际使用,所以市场流通度很低,物稀价高!

哈哈……其实这个是偶然与艺术吧;下面听我一个个道来,。

先说贵金属吧,金属的来源于原始陶土瓷工艺,人类发现火种后主要是用于 美食 。但是当时的火并不容易保护,在野外用烂泥简易的土壁,然后长期烤后有人发现土壁硬后可以装东西。……然后陶土制品出现……然后长时间又有人发现不同的土烧后硬度不一样的……所以有人专门烧不同土。

由于铁元素比较常见,铁是第一个出现的贵金属(当时来说是贵的)。所以铁应用在劳动工具及春秋战国、秦国统一天下还用的“铁币”。较铁后面出现的铜,由于铜、黄金、银混合物硬度低很长一个时间是当冶炼技术的垃圾丢了的。

但是 历史 是非常有意思的,由于“铁币”容易生锈坏掉,而且民间很容易造,所以官员提出使用了“铜币”,而后出现银。但是黄金在中国 历史 由于它的美丽一直为装饰品存在,而不同罗马当货币使用。

其实今天不管是银同黄金的“贵”,也只是现在觉得贵而已;如果人类走入太空这种金属容易得到时“贵”就不存在了。又或者人类回到原始 社会 这些今天的“贵”金属更多就是垃圾。

然后再说玉石吧,玉石成为贵是中国人由原始而来的特性,同贵金属不样;玉石的贵只是人们觉得它好看。这就是为什么黄金有价玉无价的原因,所以这种先天对大自然创造艺术的美的喜欢由人类出现开始就与这种各色石头装饰。所以玉的贵只因为它身上的美丽不完全代表它的“稀有”,因为从含量看玉石比起黄金算不上稀有。

物以稀为贵,当然金银玉器在古代时其实已经成为很重要的通货了,如果想要问人类是如何发觉这类物品贵重的话,这得从远古说起。石器时代远古人意识到石头的作用,很多以树木石头做成的工具就应运而生,这是一段漫长悠远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并不是要强调人类突然哪一天就意识到某种物品很重要的,而是在这一段发展的 历史 进程中慢慢的发觉,有些东西很稀有,那么它们就会变的很贵重。

2005年的文章,原文在这里

2005年3月9日,在学术批评网上出现了一篇题为《究竟是“图书馆”还是“藏书馆”?——发生在苏州图书馆古籍部的故事》的网文。这篇近万字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向苏州图书馆借阅一善本古籍遭遇的种种挫折,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漆永祥发出一连串强烈质疑:

  “古籍与文物收藏单位常常设置种种障碍,使读者无法看到想看的东西,这样做合不合理?合不合法,是不是一种侵权行为?作为读者,我们到底有何权利?又如何维护我们的

网络广告服务专家 专家破解增高之迷!

肝病治疗重大突破 神奇的中医祛疤除痘

权利?到底如何做,才是对古籍真正的保护?

  这篇网文马上被转贴到著名论坛“天涯社区”的“闲闲书话”上,数日功夫,关于此事的帖子就有几千的点击率、三四百个跟帖,大家对这件北大学者借阅古籍遭拒的“小事”表示出了莫大的关注。网友借着此事辩护的有之、质疑的有之、谩骂的有之、泼污水的有之,长久以来,大家对图书馆的一些不满和微妙态度,仿佛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发泄口。

  谁是?谁非?记者通过对当事人苏州图书馆古籍部、北京大学中文系古籍研究所副教授漆永祥老师进行了采访,并寻找相关人士对此事进行解读。

  事件的对与错并非关键,重要的是,在喧嚣和争辩过后,我们是否能从此事中得到启示,是否对图书馆这样的公共服务机构的制度完善,有所裨益?

  漆永祥: “我针对的,是整个图书馆界存在的问题”

  漆永祥对此事的说法,主要体现在他的这篇网文上。大意如下:

  漆永祥从事清《汉学师承记校笺》课题的研究,已有八年,去年9月间,他了解到清广东新会人曾文玉纂有《国朝汉学师承续记》8卷《国朝经师经义续总目》1卷,全书4册,孤本完整地保存在苏州图书馆。在去苏图之前,漆永祥打了电话给苏图古籍部,简单说明他目前正在进行《汉学师承记》及其续纂诸书的研究,表示非常想复制或者抄录全书,并且拍摄几张书影。接电话的是善本部负责人孙中旺,他表示馆方对善本书尤其是像曾书这样的孤本,有严格的规定,就是不允许拍照、不允许复制、不允许抄录,要合作需要馆长批准。因馆长不在,漆永祥于是在国庆节后再打了一个电话。孙中旺表示馆长已经知道了,但仍是不许抄录全书。漆永祥挂了电话。

  此后不久,漆永祥遇到南方某大学德高望重的一位老教授,老教授答应帮忙联系疏通此事;稍后,苏州某大学的一位校领导也主动说能帮上忙。大概过了个把月的时间,两边都传来消息说:书可以看,也可以拍一二张书影,但全部复制或者抄录,仍然坚决不允许。此事拖过了春节,漆永祥又写了一封信给苏州图书馆,表明自己确是深入研究这一课题的学者,希望得到该馆所藏曾文玉此书,最后表示愿意只部分复制,其余抄录或者全部抄录,并愿意按章付费。信中还说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均曾答应让其抄录孤本。两周后他接到孙中旺回信,信中也很客气地表明:“本馆规定,全部复制或全抄《汉学师承续记》是不可能的,这一切都为更好保护善本书,非有任何经济目的。”

  漆永祥觉得很受伤。于是,他写了长达万言的网文,质疑:“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苏图方面会如此傲慢又霸道地拒绝一位渴望从他们馆中抄录一部稿本以用来研究的学人?”他公布了自己的电子信箱,表示愿意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

  通过电子邮件,记者联系上了漆永祥。漆永祥很忙,不过还是很快就回了信,他对网友们只注意分析他的文风,而不是讨论图书馆的制度问题表示很失望,因为他针对的,是整个图书馆界存在的问题。

  可惜,在通过三四次邮件后,漆永祥仍执意不愿把电话告诉记者,不愿接受采访,记者同时通过其他途径曲折地找到漆老师的办公电话和家庭电话,但打了四天却始终未能打通。在记者的多次来信并附上采访提纲之后,漆永祥礼貌而客气地说自己目前在忙着书的出版,愿暂时退出事非,不作回应。

  苏州图书馆负责人: “即使漆永祥明天就来苏图,我们仍然欢迎”

  当事人之一的苏州图书馆孙中旺倒是很方便就联系上了。他告诉记者,目前尚没有人就此事找过他,漆永祥在发表这篇网文时也没有跟他打过招呼,他还是听朋友说起才知道的。“看到这篇网文,我觉得很委屈,我认为尊重是相互的。”对此事,苏图馆长邱冠华也表示古籍部有自己的规定,他信任并赞同专业人员的处理。

  孙中旺认为,这个事件很简单,是漆永祥把事件复杂化了。问题的关键是,图书馆的制度不允许对孤本进行全部复制和抄录,而漆永祥要求为他破例,希望能全部复制。

  孙中旺说了他对那篇网文的感觉:“漆老师在网上发表这篇长文很激愤,但目的不明确:如果他是认为我服务态度不好,那么,他应该找到我的上级部门对我投诉;如果他认为是图书馆的制度有问题,那么就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进行投诉。这才是一种理性的态度。但漆永祥把这件事情放大了。我认为学者也需要建立一种制度意识,即使不满,最好也要依合法渠道来投诉,不应强调我们应为他破例。”他特别指出,漆永祥因为自身学术研究的需要,希望苏州图书馆方面尽快把此书结项,这个要求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我们有我们的工作计划,不可能因为某个读者的需要就去出版某书,打乱工作计划。”他这样说。

  漆永祥在文中提到因为此事时说,苏图已对他高度警惕。但孙中旺矢口否认这种猜测:“我没有答应让他全抄孤本,这与他的态度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我们的制度。只要漆老师来苏图看书,我们照样欢迎,按章办事。”他表示,苏图每年读者有150万,每天都有4000多读者,态度千差万别,电话也很多,他们一般不会记得住一个读者的咨询电话,更不会因某个读者打过电话来就不让他看书。

  孙中旺说,这半年,漆永祥只打过两次电话通过一封信。其实只要漆永祥亲自过来,就会看到,看善本书很方便,还可部分抄录。举个例子,有本《易筋经》,有个工人拿着读者卡,说正在研究,我们也照样给他看。只是,因为没有恒温和恒湿的物质条件,现在苏图对善本的保存条件很有限,所以只能限制复印。

  “本馆规定所有善本书一律不许复制或全抄。”苏图的这条图书馆条例,是在国家的《图书馆工作条例》下,参照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制定的。《图书馆工作条例》中也说明各馆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全国各地都有图书管理办法,各图书馆对善本管理是通行的,对全抄和全录都有限定。馆长邱冠华认为,相比较而言,苏图应该算是图书馆里管理比较宽松的了。“我们规定,复制善本书不允许超过1/3,有的图书馆甚至规定复制不得超过5%、10%。”

  而这种限制读者借书的制度是否合理?地方文献学硕士出身的孙中旺表示,孤本是文物,也是国有财产,借阅和全部复制孤本,涉及到所有权问题也牵涉到版权问题,需要有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所以,大家对孤本的开发和合作都非常慎重。对于善本书,我们可以部分抄录,但不允许全部复制,否则对善本的版权不能保护了。而馆长邱冠华也告诉记者,古籍的版权范围不仅是内容,还包括版本、包括校注。

  公共图书馆也是公有财产,没有图书馆不欢迎读者。孙中旺认为,书籍的所有权归属国家,使用权属于图书馆。目前公用图书馆对善本书的保护和开发还有矛盾,开发应在保护的条件下进行。目前因恒温恒湿等物质条件还不具备,只好减少开发。孤本是文物,如果不好好保护,破坏了就没有了。邱冠华表示,不能说“国家的财产属于老百姓,我是老百姓,我就拥有这部书的版权。同样,不能因为图书馆是公共服务部门,就要无条件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这与博物馆很相似。博物馆的文物不能摸,不可能因为你是纳税人就可以提要求,有时满足个人就可能破坏其他人的利益,服务机构只能满足大多数人。”

  漆文中质疑为何苏图能“为《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等大型古籍整理工程提供了百余部底本”,而不对一个学者给予方便?对此,邱冠华解释说:“现在,中国文化部正在实施一项善本再造工程,我们也在配合。出版社来联系我们,必须要有文化部的正式公函,我们才能把书调出来。这是一项全国的文化工程,有一百多个图书馆都在配合,不单是我们。这些善本通过影印等方法再造后,原本就不再出库了。”

  “可惜,现在新的法律法规还未出来,我们也希望能出版一部全国通用的《图书馆法》,那我们就有了直接的依据工作了。”孙中旺这样说。

  在这次“苏图事件”的网络传播的过程中,苏图始终是缺席的。苏图方面表示:学术批评网没有经过核实就把文章给发表出来了,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不反击,是因为自己没有做错,不需要澄清,更不需要对骂。

  原文摘登

  究竟是“图书馆”还是“藏书馆”?

  ——发生在苏州图书馆古籍部的故事

  图书馆,按今人的解释,就是搜集、整理、收藏各种图书、期刊资料和音像制品,供读者阅览的机构。然而在我们国内的一些图书馆,却仍然未摆脱古代一些私家藏书楼的恶习,把馆藏品尤其是善本古籍当成一己之私物,严锁深藏,设置障碍,使读者难以得一阅,成为真正的“藏书馆”。笔者半年来在苏州图书馆古籍部的遭遇,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

  苏州图书馆是国立的公共图书馆,他们没有任何权力拒绝我前往抄书。抄书是中国书籍传播史上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许多经典都是通过传钞留下来的。在过去,书商手头有了好书,学者无力购置,但可以借观然后抄录,甚至在上面题跋。清修《四库全书》完成后,乾隆帝命钞成数份,分藏各地,尤其是照顾到南方江浙一带为文人汇集之地,特命分藏江南之书,寒畯士子们可以到馆中钞阅(因为那时没有复制技术)。这些古往今来的书林故事,孙中旺先生们并不是不知,但其做法竟不如古时一介书商。孙先生们自己可以“坐拥书城”而任情翻阅这些善本,却严拒读者复制与抄录,岂不怪哉!即便有所谓的“规定”,我们认为那只能是真正的“霸王条款”!

  ……

  在美国的图书馆,中文古籍是可以随手在架上任读者抽阅的,如果他们馆中没有,馆方会花钱通过馆际互借的方式借到你想看的书,他们认为读者想看而本馆没有,这才是有失“本馆尊严”。我在日本的皇家图书馆宫内厅书陵部、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京都大学、韩国汉城学大学奎章阁、新加坡国立图书馆、宝岛台湾的中央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文哲所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等大馆中,也随手翻翻过,甚至在某些馆中复制或抄录过这些馆藏的善本古籍,其中不乏宋元珍籍,工作人员总是很快找到你想要的书,然后微笑着轻轻的离去,当你提出复制某一部分时,也总是很快地得到你想要的复制件,也不用付很高的复制费。在这些图书馆中,我的确感受到了我作为读者的尊严。

  ……

  我想在国内,凡是与古籍收藏单位打过交道的人,都或多或少地遇到过像苏州图书馆古籍部这样的藏书单位。无论你是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还是稚气未脱的小青年,无论你是坐车、骑车还是走路,无论你是从万里、千里还是咫尺,无论你是亿万富翁还是身无分文,当我们身上带着一大摞像身份证、工作证、借书证、介绍信、项目合同书等一系列足以证明我们是学者而不是劫匪的东西,就差再带上户口本或者在脸上刻字,然后去到某些图书馆看书的时候,我们总是会一路嘀咕:我带的手续齐全吗?他们会让我看吗?我能看原书吗?我能看到多少?能让我复制吗?能让我抄录吗?会收我很高很高以至于天价的所谓“底本费”吗?我们总是心怀惴惴地前往,又常常两手空空地返回。

  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放心地、无所顾虑地、不用轨弯转角地前往各地图书馆,查阅、复制与抄录所需要的古籍,获得我们应有的权利,受到应有的尊重,得到应得的尊严!

  作者:漆永祥

  编者注:原文长达近万字,本报从中节选作者陈述观点的部分内容。全文请参见“学术批评网”或“天涯论坛”(wwwtianyaclubcom)之“闲闲书话”版。

  业内人士: “如果能有人抄录整理出版,我们会很高兴的。”

  广东中山图书馆 特藏部主任 林子雄

  我们一直对古籍的保护比较严格,需要持单位介绍信、本人身份证才能借阅,如果是借善本,还需要有注明本人的研究方向的证明。

  因为善本比较珍贵,一般是1795年以前的刻本、民国前的手抄本才是善本,我们认为这种规定对于保护这些善本文物是很有必要的。其实我们图书馆的管理比较宽松,常有一些大学生开个证明,就可以来我们这里借阅古籍来写论文了。

  按全国统一规定,善本不能复印,因为善本怕受热,需要加以保护。但我们对于抄录没有规定。毕竟,偷偷地全抄的人是很少的,我们认为不必设防。我们馆藏的古籍有40万册,约有3万多种,但古籍的出版较冷门,真正能出版的并不是很多,比如,华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有一位老师,他告诉我们想出版一本清康熙刻本钱以垲的善本《岭海见闻》,但因为不能复印,所以他每天就大老远地从学校来中山图书馆抄录,用复写纸一页一页地抄,回头还要一遍一遍地校对,这让我们挺感动的。在书的前言里,他注明此书在我馆收藏,并提到他抄录此书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出版的书不只一本,我们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我们对善本的保护还是比较注意的。中山图书馆里,善本书库是惟一有空调的书库,防火防盗,而且,其他书库的防火装置是水灭火,而善本书库的防火装置是气体灭火。南方的气候很潮湿,我们就用樟木柜来装善本,同时还放上防虫药。此外我们还有一些规定,比如阅读时只能用铅笔,不能用签字笔、圆珠笔和钢笔,以防把书点污。

  现在,大量的古籍都已影印出版了,如果没有影印本的话,我们也很乐意为读者借出善本。而且,中山图书馆一直保持着看善本不收费的原则。

  总的来说,藏书是为了用,藏而不用还不如不藏。我们很欢迎读者来我们这里看书。对于善本管理,我想,加快这些古籍的影印出版,对于保存善本,也是一种贡献。

  专家解疑

  骆伟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情报学系教授,著有《广东文献综述》,2002年被广东图书馆学会颁予“杰出贡献奖”,在图书情报上有突出建树。

  问题一:什么是善本?

  善本是指乾隆以前出的书。其中刻印精良、流传较少的书又是珍贵善本。其中,国内只剩一本的叫海内孤本,全球只有一本的叫(海内外)孤本。这些书一般都缩印拍照了。

  善本书只有在省市级的图书馆,综合性大学或专门大学图书馆里才有。古书都是手工纸,酸碱度与现在的机器书不同,事实上,手工纸保存的时间比机器纸保存的时间更长:机器纸保存的时间不会超过一百年。但古代纸的保存也存在问题,南方的潮湿天气、北方的沙尘暴都会伤害书本身。据我所知,中山大学图书馆、中山图书馆就有50%的古籍版本都有虫蛀和霉烂现象。

  问题二:关于善本的保存和借阅,国家有何规定?

  善本总是处于保管和利用之间。古代重保管轻利用,以前的书都秘而不宣,著名的如宁波天一阁。这种制度一直影响到现代的图书馆。

  现在国家规定,凡是善本书和革命文献,和一些解放前的旧报纸;国家都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全部拍照,一般不再给读者提供原件。去年,国家又提出善本再造工程(主要是针对宋元版的书),有了影印本以后,就不再使用原书了。

  对于善本的借阅问题,各馆不一样,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大馆更严,规定读者只能用铅笔做记录,不允许用钢笔、圆珠笔,不能带水和饮料,不能吸烟,掀书页不能沾口水……在北京、上海等大图书馆里借阅善本是要收钱的,目前,中大图书馆和中山图书馆都不收钱。

  问题三:善本是否允许复制或抄录?版权问题如何?

  抄录一般要求不超过1/3,这是文化部的规定,目的是保护版权。同时,也不允许完整地复制善本,只能复制一定的比例。

  一些古籍需要整理出版,有专门的古籍整理委员会,把这些都纳入国家的古籍整理规划中,而不是个人行为。图书馆的藏和用是有矛盾的。其实,藏书都是为了利用,图书馆的功能是为广大读者服务的。实际操作中,各馆制度不一样,有的重藏轻用,有的是重用轻藏。我认为,如果是一般的古籍而非孤本或等级较高的善本(善本也分等级)的话,就应允许专业学者对其进行整理;如果是孤本,则涉及到文物保护和版权问题,就应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准许才能进行开发和出版。

  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

  (文化部1982年12月1日)

  附:相关条例

  第六条 省馆收藏的书刊资料是国家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侵占,其它单位不得任意调出。

  第七条 省馆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书刊资料的合理需要。要加强读者服务工作,要文明礼貌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八条 省馆应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确定图书的借阅范围。除根据中央和国家出版主管部门规定对某些书刊停止公开借阅外,不得另立标准,任意封存书刊。

  善本、孤本以及不宜外借的书刊资料,只限馆内阅览,必要时,经批准可向国内读者提供复制件。

  第二十九条 各省馆应根据本条例的精神,制定本馆各项工作的规章制度。

  第三十条 本条例原则上也适用于拥有百万册以上藏书的其它大型公共图书馆。

  收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南宋蜀本《南华真经》(上图)及宁宗内府雕刊的残本《文苑英华》(下图),属海内外孤本,特别受到学者的器重。为使这批珍贵古籍得以妥善保存,该馆采用光盘来储存善本书籍的内容,一则可以减少书籍因翻阅而损毁,进而延长其寿命,二则可提供读者更方便、更迅速的检索与使用。该馆希望将来能通过网络让资料得到更广泛的流通。

  记者手记

  让善本真正得到善用

  宁波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规定“代不分书,书不出库”。然而,这个规矩终于还是因为黄宗羲破了,这位清乾隆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作出了贡献。此后,徐健庵、万季野、冯南耕、陈广陵、全祖望等著名学者和藏书家便接踵而至,争相抄读,天一阁终于名颂一时,为它后来补充藏书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看来,即使是定规,也非铁板一块。

  天一阁本是私人藏书,他爱借不借,都是私事,别人管不着;而图书馆,则是国家公共服务机构,藏书的目的就是为广大读者服务,借与不借,读者们就有权利要求一个说法了。

  事关古籍文物,确有一个保护以及开发的矛盾。对于善本古籍,国家和各个图书馆都制定了相关条款进行保护,很多都是有必要的,比如“湿度大时善本不出库”、“翻阅古籍不得用钢笔,要戴上附送的白手套”……但是,善本借出就要收取三五十元,善本复印要收取底本费、复印费另算,而且各馆各行其是,不见得有利于善本的保护。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是否允许“全部抄录、复制”各馆的执行都不一致,即使这是一个制度,但是这个规定是否完善是否合理,则是可商榷的,甚至应该有相关的听证会,让更多读者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像有些图书馆那样,欢迎个别有学术能力和出版能力的专业学者整理出版善本,这种对暂时没有精力和资金照顾到所有善本开发的图书馆和国家来说,本身就功德无量。

  矛盾并非不可调和。我们要求的,并非图书馆对某个学者破例,破坏制度,而是,应该制定出更合理、更完整的制度。如今,连天一阁私人藏书楼都正在建成一个小型的图书馆,面对读者和游客开放了。也许,某些学者的建议比较合理:一般的古籍,应允许专业学者进行整理;珍贵善本,应在经过上报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后允许学者进行整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述巴尼拔图书馆里,国王巴尼拔说过一句名言,“读书不但可以扩充知识和技艺,而且还可养成一种高贵的气度。”我们也期待,可以像宠大固埃那样,在图书馆里,“畅饮知识吧!”侯虹斌

何谓古籍善本?清朝版本目录学家张之洞的解释为:一是足本,没有删节和缺卷;二是精本,精校精注,错误极少;三是旧本,即传世很久的木刻本、传抄本和线装书。当代学者对古籍善本的解释为:一是年代久远而且有文物性;二是印刷插图精美而具有艺术性;三是书籍内容精辟具有学术资料性。国家文物法对古籍善本曾明文规定,凡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出品的文物和图书,均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得私自出口。于是收藏家们往往将这一时限之前的清代初期或更早期的精刻本和精抄本视为珍宝,因为最起码它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学术资料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从而决定了其收藏和投资价值也是相当高的。古籍善本由于是纸质品,很容易受到损毁,如水灾、火灾、虫蛀等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保存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实属不易,这就导致了流传下来的古籍善本十分稀少,许多古书现已绝迹,留存下来的古籍善本中不乏孤品、珍品,有的存世量也不过是寥寥几部,因此,古籍善本的价值珍贵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评判古籍善本价值的标准

  

1、文献价值 古书籍所描述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值。 

2、版本价值  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作者的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的价值更高。 

3、艺术价值 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印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 

4、学术价值 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5、文物价值 有些古书,抄写或刻印本年代久远,流传又稀少,如宋版书存世不多,无论从纸质、墨迹、印刷技能、装帧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

 

二、各种古籍善本的市场价格    

近年来,我国古籍善本在拍卖市场上行情十分走俏,价格不断向上攀升。如一册《唐人写经遗墨》以88万元成交,《续华严经疏》以40万元成交,《四库全书珍本》以29万元成交,明代版《陀罗尼经》成交价9万元,清乾隆年间《汪由敦诗翰》成交价165万元,民国版《朱拓千叶莲花造像》成交价055万元等等,可见古籍善本近年来已成为拍卖会的重头戏,购买者十分踊跃。古籍善本现已成为收藏家们苦苦追求的收藏精品。 

目前,市场上的古籍善本价格还在不断攀升,特别是宋版书或更早的古籍涨幅更是惊人,眼下一般宋版书都是按页论价,而不是以本论价。一页品相上好的宋版书市场价大致在1 万元左右,换句话说,一册100页左右的宋版书价值可达到100万元左右。由于宋版书十分珍稀,其市场价格有可能还会进一步上升。元版书市场价与宋版书相差不是很大,市场价也随着宋版书的上扬而升值。明版书市场价要比宋版书低不少,其价格目前还比较平稳,但明版书要比以后的清版书的价格昂贵。明代初期的版本因流传下来的比较少,所以明初版本的升值潜力千万不可小视。明代中叶及明未的各种版本由于尚有一定的存世量,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其市场价格仍将平稳地维持着原状。清版书由于存世量较大,清中叶及晚清的版本,市场价还不是很高。但清初康熙、乾隆年间的版本仍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清代图书以木刻为主,晚清时有一部分石印版出现。清代版本尽管目前价格不是很高,但在这部分存世量较大的图书中仍不乏精品善本,这就要看收藏者的识别能力了。此外,民国初期的石印版和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一部分铅印版、影印版虽然不属于很珍贵的古籍善本,但也值得投资者收藏。古籍善本由于近年来在收藏品市场上十分受宠,因而各种伪造的古籍善本也应运而生。

  

三、古籍善本的几种作伪手法。

  

1、纸张做旧:纸张是文字的载体,没有纸张就没有书籍,因此判断古籍的真伪,首先要看纸张是否古旧。所以制作古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将纸做旧有两类:一类是“染纸”,包括用糖水,或用栗子壳熬水,或用茶水,或用其它方法等将纸染成黄褐色,也有用烟将水熏黄的,以求使纸显旧色;二类是用“旧纸新印”,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面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张上辨别其为赝本。 

2、伪造序跋: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有序跋,叙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后还著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3、伪造名人题跋,藏章印记。 

4、伪造牌记:保留旧牌记,挖掉复刻牌记,或挖补,涂改复刻牌记的年代。 

5、裁截目录:将原目录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收全该书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残本充当全本。

6、利用著录书:有些著录书的记载是错误的,作伪者便故意以此为据来兜售自己制作的伪本。 

总之,古籍善本作伪的手法有多种多样,有时只采用一、两种,有时则可能是各种手法混合应用。收藏者在实际辨别时,应该运用自己掌握的学识和有关资料进行全面考察被鉴定的古籍,并可请专家一起鉴定,应注意去伪取真,才能真正做到所购古籍物有所值。

很多人都被古装剧骗了,明中期以前的古装剧,主角上个酒楼,随手掷出一个大银锭,“不用找了”,这都是骗人的。玉是中国特色,石美为玉,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完整的玉文化。

我们都知道,最初的交易形式就是物物交换,经过商品经济的发展,才逐渐出现了等价物,也就是货币。但以什么作为等价物,确实是经过长时间的筛选的结果。最初的时候羊、贝壳等都被当作等价物使用过。不过这种等价物弊端很明显,随着金属的发现和使用,人们慢慢发现,这玩意儿作为等价物来使用,优点多多。便于储存,耐久性好,不易磨损,有稀缺性。

随着金属的发现,几乎是全世界所有文明,都开始慢慢向金属货币过渡。但并不是一下子就过渡到金银的,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就中国而言,虽然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黄金,但数量极其稀少,价值太高,还并不足以成为整个经济体系的等价物,只是贵族掌握的稀缺资源。

在商代就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并且已经出现了以铜作为货币的铜贝。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黄金,但黄金作为货币使用,只在个别特殊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流通货币的基础还是铜。在古籍中记录的,“赏金百镒”、“累金巨万”等,指的都是铜,并不是黄金。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黄金是禁止流通的。商周的铜贝,秦半两,汉五铢钱,以及后世历代的铜元等,都是社会流通货币的主体。所以过去形容有钱人,就说是“家财万贯”,跟现在的“亿万富豪”同理,是以常规货币作为衡量的。宋代开始,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交易频率的激增,金属货币携带不便,出现了纸币。直到明中期以后,欧洲对北美、非洲的黄金白银大量掠夺,通过国际贸易,欧洲掠夺来的黄金白银,开始大量流入中国,白银的使用才越来越普遍。

所以黄金白银,作为普遍性的货币进行流通,是15世纪以来的事儿。在这之前,有些国家和地区,还用铁、铝等作为稀缺等价物使用过。如果在欧洲挖出了中世纪的铝制餐具,不要觉得是穷人随葬品,这在当时可是顶级贵族才能用的奢侈品。

在当代,黄金虽然依然珍贵,并且是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但民间应用范围已经跟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了,各种黄金奇葩制品数不胜数,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进行编目分类和命名。中国古籍总目的代码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所涉及的各种古籍、经书、文献等进行编目分类和命名的一套代码体系,用于整理、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编码系统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古籍保护修复中心联合开发,于2006年正式发布,采用了数字、汉字组合的方式,共有三级代码,包括十大类别、五十小类别和二百五十子类别,每个代码都有其独立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隶属韩国文化观光部,在1991年4月以前则隶属文教部。文化观光部是韩国政府宏观管理全国图书馆事业的行政机构。

根据韩国图书馆法,在文体部长官下面设置图书馆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组织和职责及其有关运作的必要事项由总统令规定。图书馆发展委员会由包括委员长、副委员长各一名在内的20-30名委员组成。委员长由文体部副部长担任,副委员长由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担任,委员由经济计划院、内务部、财务部、文体部、邮政通信部、文化公报部、科学技术处各派一名,系各机关首长指名负责与图书馆业务有关的二级或三级公务员担任;成员还有依法成立的图书馆协会会长;文体部委托的图书馆学或文献情报学教员及其他具有丰富图书馆业务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各部门的委托人员任期3年。 1)图书馆的基本政策及与运行计划有关的事宜;2)图书馆情报协作网体制的建立及其职能的调整、运行有关事宜;3)图书馆振兴基金的建立及运行有关事宜;4)与图书馆发展有关及文教部长官所提出需审议的重要事项。

图书馆振兴基金来源分别为政府出资(拨款),法人、团体或个人捐款与基金运营收入。 1采购国内外资料,进行编目、加工,提供给公众使用。

2管理韩国法定缴送本。

3与各图书馆进行资源交流。

4各种书目的制作与标准化以及国际标准编号制度的运营。

5通过计算机化管理国家文献信息系统及图书馆协作方案。

6与国外图书馆协作并进行资料的国际交换。

7指导、支援其它图书馆和文库的业务、文化活动及全国图书馆员的在职教育。

8负责图书馆事业发展政策的研究,编制图书馆教育的教材,举办公共图书馆业务研讨会。 为了提高出版物缴送率,从1997年4月开始,实施由地区代表图书馆代行缴送出版物1部的制度,并计划逐步扩大下去。目的是减轻呈缴者的负担,将现行的多元性的缴送制度一体化,同时也是为了广泛收集地方出版物。

该馆资料的收集是按照收集方针进行的。收集方针经过藏书建设委员会审议决定,藏书建设委员会负责审议藏书建设的基本采选原则和图书馆资料采选的其他相关事宜。委员会由馆方委托的各领域的11名专家组成。近年来,面对全世界每年巨大的新书出版量,该馆正在积极地探索用何种媒体、何种方法采购和收藏资料。

对于国内出版物的收集,主要渠道是接受缴送本。外文资料的收集,国立中央图书馆专门在国内各领域聘请委托了90多名专家组成外文资料采选委员会,负责有关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的采选工作及解答咨询。

外文资料收集的主要对象是:1有关韩国内容的资料。2阅读国内资料时所需的各种参考工具书。3各国的法令及政府出版物。4起草国家政策的参考资料。5国际机构出版物。6图书馆学信息学资料等。7对外国期刊的收集,则把重点放在大学图书馆中欠缺的学术期刊方面,收藏的日本、美国政府及国际机构的期刊大多是国际交换获得的。收集的外文资料中,英文资料占主要部分,其次是日文、中文、德文、法文等其他语种资料。原则上翻译的资料不在收集范围之内。

该馆1998年度全部采选经费为28亿韩元,其中用于外文资料的采选经费约11亿。采购外文资料的具体做法是,负责外文资料采选的职员,通过各国出版社提供的出版物目录和因特网上的出版信息、图书目录等,把将要采选的资料准备好递交给外文资料采选委员会,委员们以递交上来的采选资料为基础进行选定。最后确定购买的图书资料,通过签定年度供应合同或通过国内书店等方式购买。1997年共采选了11,700册外文资料。 在依靠交换进行资料收集方面,该馆同世界上92个国家的291个图书馆及各种学术团体建立了国际交换关系。1997年通过国际交换收集到的资料约为3万册。

通过委托方式接受的资料有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欧洲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等8个国际机构发行的出版物、美国和加拿大政府出版物、中国台湾出版物等。

古籍书作为韩国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和研究韩国学的重要资料,国立中央图书馆历来十分重视其收集工作。成立了由馆长任委员长、全国多所大学著名教授参与组成的古籍委员会,咨询和决策馆藏古籍建设的基本政策。

该馆收集的古籍书是指1910年以前出版或以手抄本形式的东装本。在这以后出版的,其内容形式上是东装本资料,也在收集范围之内。该馆每年有相当多的经费用于古籍书的收集与开发。如1994年为16亿韩元。另外,从1991年起,每年还可从国家文艺振兴基金中得到2500万韩元作为古籍书的经费。近年古籍书项目的重点是调查与影印国外收藏的韩国古典文献。目前,该馆每年接受缴送、捐赠以及购买的古籍约1,800册,收集国内外的影印本约500册。

截至到1998年12月,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的藏书量为330万册(件),图书25百万册年递增10万册,包括韩文图书194万余册,西文图书26万余册,日文图书20万余册,中文图版物7,000种;韩国政府及外国政府连续出版物15,000种;出版于1910年前的古籍图书23万册;非书资料47万件,包括地图、磁带、录像带、磁盘及各种电子出版物,极大地丰富了馆藏。 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自七十年代中期就开始致力于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的工作,是韩国图书馆界最早具备自动化系统的图书馆。1976年,韩国政府对图书馆实施自动化进行调查论证,此后该馆便正式起步。1982年设立了“电算室”,1987年制定国立中央图书馆计算机化综合发展计划,1988、1993年又相继增添了计算机。从1991年起,陆续开发出馆内使用的采购、编目、检索、连续出版物管理、非书资料管理等业务处理系统,建成中央图书馆自动化系统(CENTLAS)。此外,还研制了用于微机和大型计算机系统的图书馆业务软件。

该馆1980年开发出图书用韩国文献自动化目录法(KORMARC)。1991年开发连续出版物用、非书资料用KORMARC,1992年开发古籍书用KORMARC。其后,经过多次修改,1992年7月作成KORMAC形式的国家标准规格草案,1993年1月发布了KORMARC的国家标准“韩国文化自动化目录形式(单行本用)”,同年开发了规范控制用KORMARC。以后又陆续发布了连续出版物用、非书资料用KOMARC的国家标准。由于这些国家标准的制定,因而得到广泛的使用。有99%的公共图书馆、92%的大学图书馆和74%的专业图书馆总共621个单位都采用了KORMARC。

该馆作为国家书目数据中心,负责编辑出版韩国国家书目《大韩民国出版物总目录》、《纳本月报》、《学术论著综合索引》及《外国图书联合目录》等,建立了各种数据库。1945年以后的馆藏目录信息已全部输入计算机,1996年开始使用联机目录检索系统,配置了50多台终端,通过资料的书名、著者、关键词、分类号、ISBN号可以检索书目数据。特别是始建于1991年的古籍书目数据库现已全部完成,收录63,583种善本书目。由于古籍数据库中使用大量汉字,为此,还开发了拥有15000个汉字字库集,其中包括韩国国家标准KSC5601标准字库中的4,888个汉字。

国立中央图书馆将本馆的书目数据制成CD-ROM提供使用。1994年开发出收录1945年以来的普通图书和学位论文的韩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