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茎泽兰的花语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5收藏

紫茎泽兰的花语,第1张

学名: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 科名:Compositae 英文名:Crofton Weed 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排在第一位。 药 材:名紫茎泽兰 拉 丁:名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原植物紫茎泽兰) 别名:解放草,马鹿草,破坏草,黑头草,大泽兰,飞机草 名称考证:马鹿草、破坏草( 《云南种子植物名录》 ) 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 药用部位:紫茎泽兰的全草。 性味归经:辛、苦,凉。入膀胱、肝、肾三经。 功效分类:活血化瘀药,活血调经药 功效主治:疏风解表,调经活血,解毒消肿。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之发热,月经不调,闭经、崩漏,无名肿毒,热毒疮疡,风疹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一15克。外用:鲜品捣敷患处。 资源分布: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后由缅甸传入中国,已大量逸生于云南西南部。 古籍考证:始载于《云南药用植物名录》。 参考出处:《云南药用植物名录》

1935 年我国在云南南部首次发现,随河谷、公路、铁路自南向北传播。侵占农田、林地,与农作物和林木争水、肥、阳光和空间,能分泌化感物,排挤邻近多种植物;堵塞水渠,阻碍交通;全株有毒,更糟糕的是,紫茎泽兰的种子上面有很多细毛,牛吃了消化不了,会得严重的胃病,变得越来越不健康,危害畜牧业等。 外来物种侵略生命力顽强,环境竞争力比本地植物强大得多,抢夺有限的空间资源,导致其他植物死亡,同样以这些植物为基础的生物也随之灭亡或被逼迁移

紫茎泽兰可以用于以下常见疾患的治理,并有较好的疗效,现收集整理如下: 1 对蚊虫叮咬引起的搔痒、肿块,香港脚、稻田性皮炎、疮疖,取紫茎泽兰鲜叶适量揉出汁液涂抹患处,可起到消肿止痒之功效。 2 不明缘由皮肤寻麻疹,取紫茎泽兰鲜茎叶500g,煎水清洗患处,一般2~4天可痊愈。 3 消炎止血。对于一般简单外伤性创伤出血,取紫茎泽兰鲜叶适量揉绒敷于创口,用布固定,每天更换一次,可起到消炎止血之功效。 其他作用 1染料,是一种天然的染料,经过高温熬煮,可以染成**,在民族扎染上被用到,并且,可以起到驱蚊消炎的作用。

一般是用分散染料基于印花纸或者金属箔片,然后进入机器加压完成的。多颜色表现良好,而且牢固不易脱落。运动衣和速干衣这种表面空隙多的衣物,会经常使用胶印。其实就是先把内容制版,然后印到橡胶滚筒上,再传递到衣物上。

 

扩展资料:

 

如何去掉图案:

一,熨烫要去掉的图案,用电熨斗就行 如果连电熨斗都没有 那就用瓶子装点热水在上面压一会。

二,使劲使劲不停不停的揉搓就像洗衣服那样。

三,用宽胶带粘性好点的开始粘你要去掉的图案。

参考资料:

 印花-

云南景点值得去的地方有翠湖、昆明老街、云南艺术剧院等,具体排名如下:

1、翠湖

位于市区五华山西麓,是城区的中心观光点。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称“翠湖”。 翠湖-红嘴鸥元朝以前,滇池水位高,这里还属于城外的小湖湾,多稻田、菜园、莲池、故称“菜海子”。湖内多种茶花。

2、“昆明老街”

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唯一保留下来的一片原汁原味的老街区,是昆明市面积最大、保存清代和民国时期特色民居建筑、商铺建筑最多的片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老昆明情感价值。

3、云南艺术剧院

就在昆明老街的附近,走路即可到达。逛完昆明老街,可以到云南艺术剧院观赏杨丽萍导演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来云南不容错过的节目之一。云南是一个有25个少数民族的省份,观赏《云南映象》,可以让你一次性看到许多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歌舞和服饰,体验云南风土人情。

4、西山—民族村

西山位于昆明西郊,滇池西岸,距市区15公里,隔滇池与金马山遥遥相对。北起碧鸡关,南至海口,绵延35公里。最高峰罗汉峰,海拔2511米。

山峦起伏,彤似卧佛,故也称卧佛山。隔水相望宛如—丰盈的女子躺卧滇池岸边,有“睡美人”山之美称。云南民间有“一登西山,身价百倍”的传说,因此建议步行上山,乘缆车下山。

云南民族村景区内水陆交错,清新优雅,各村寨景点错落有致,风格迎异。其间有绿荫小径,亭阁回廊、拱桥石阶相衔相接,并与滇池湖滨大道首尾贯通。

游览线路,路转水回,柳暗花明,引人入胜。周围自然的景观和得天独厚的天然调节,使得民族村内花枝不断,四季缤纷,每一刻,每一季,都有各自动人的美景。

5、石林—九乡

石林交通区位得天独厚,是滇东北、滇东南及广西、贵州、广东等地区进入昆明的门户,也是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入境我国的重要通道。其拥有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演化历史最久远、分布面积最广、类型齐全、形态独特的古生代岩溶地貌群落石林,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

九乡风景名胜区,距省城昆明90公里,是以溶洞景观为主体、洞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融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是昆明旅游景点中一支奇葩。秋高气爽,诗行九乡,眼睛里、胸怀里,尽是藏不住的诗意。

九乡拥有上百座大小溶洞,为国内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洞穴群落体系质疑,类型齐全,风格多样,有“溶洞博物馆”之称,有典型的喀斯特地下风光特征,钟乳石玲珑剔透、美妙绝伦。

  去云南比较好一点,四川有很多地方是需要纯“驴友”的那种才能享受的,我先后去云南了7次,足迹遍布全省,简单和您交流一下:

  在云南境内,铁路交通不是特别发达,主要依靠汽车。但是汽车车费相对比火车而言,价格要高出许多。另一方面,云南处于高原,山高并且公路上的车流量很大,所以,如果第一次来云南旅游,建议;走昆明——大理——丽江一线。一方面这里集中了云南主要的旅游景区和景点。另外的一方面,就是昆明通往大理的铁路已经通车了,大大改善了交通往来。并且舒适、安全和便捷。

  D1行程:昆明市区 花费:昆明世博园门票100元

  在昆明市区,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昆明世博园依旧是外地来昆明后的首选旅游之地。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疆,这里四季长春,昆明被称作“春城”。一年四季,这里的绿色植物开花不断,各种花卉应接不暇。

  D2行程:昆明——大理 夜宿火车硬卧费用90元

  具体铁路列车时刻表:

  1、N982次 昆明——大理 昆明开车时间:22:36 终到大理时间:次日06:10

  2、N986次 昆明——大理 昆明开车时间:21:30 终到大理时间:次日05:30

  3、N992次 昆明——大理 昆明开车时间:23:17 终到大理时间:次日07:30

  4、N996次 昆明——大理 昆明开车时间:09:02 终到大理时间:当日15:40

  大理下关古城是原大理国都。主要景点:苍山洱海(门票:30元) 蝴蝶泉(5元) 大理古城 崇圣寺三塔(30元)。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苍山洱海是古今旅游者所向往的地方。明代著名文人杨升庵描绘它“山则苍茏垒翠,海则半月掩蓝”,“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

  苍山,又名点苍山,共有十九座山峰,最高峰海拔4000多米。

  苍山景色向来以雪、云、泉著称。经夏不消的苍山雪,是素负盛名的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最。在风和日丽的阳春三月,点苍山顶显得晶莹娴静,不愧是一个冰清玉洁的水晶世界。

  点苍山的云变幻多姿,时而淡如青烟,时而浓似泼墨。在夏秋之交,不时出现玉带似的白云横束在苍翠的山腰,长亘百里,竟日不消,妩媚动人。

  在苍山顶上,有着不少高山冰碛湖泊,湖泊四周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还有18条溪水,泻于19峰之间,滋润着山麓坝子里的土地,也点缀了苍山的风光。苍山还是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不仅有几十种杜鹃,而且有珍稀的茈碧花和绣球似的马缨花等。

  洱海是一个风光明媚的高原湖泊,呈狭长形,南北长40公里,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泛舟洱海,那干净透明的海面宛如碧澄澄的蓝天,给人以宁静而悠远的感受。

  在洱海最南端的团山,有一座洱海公园,是观赏苍山洱海景色的好处所。

  蝴蝶泉

  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还有一处遐迩闻名的游览胜地--蝴蝶泉。

  蝴蝶泉的出名与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的描述有关。他写道:“泉上大树,当4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还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颠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确也有这样的时候,来此聚会的彩蝶多得难以数计,色泽绚丽,如霞如锦。

  前些年,蝴蝶数目减少,据有关方面考察,主要原因一是当地气候转向干燥,导致蝴蝶迁徙,二是农村大量使用杀虫药物,误伤不少蝴蝶幼虫。不过,最近两三年来,随着生态平衡的逐渐恢复,加之人们有意识地对蝴蝶采取保护措施,每年聚会的蝴蝶已与日俱增。

  D3行程:大理——丽江 丽江古城门票:120元。住宿可以选择住在四方街上,费用可以80元标准间。同时,在傍晚十分去大研纳西古乐会听神秘的东巴古乐。费用50元。

  丽江古城四方街及丽江木府是丽江著名的旅游景点。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上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丽江古城”是全世界第一个以“常民生活空间”成为世界遗产的。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末元初(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千米,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古城现有居民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千米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纳西话称大研古城为“英古都”,意思是江湾之地。它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坐落于玉龙雪山脚下的金沙江畔,古城东南是数十里良田阔野。形状如同一块碧玉大砚,所以取名大研镇(注:砚与研同音)。

  丽江古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因为古代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如果筑城墙,就犹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不吉利。古城融合了纳西、白、藏、汉各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探寻它的过去,人们发现这片曾被遗忘的“古纳西王国”,远古以来已有人类生息繁衍。今日的主人纳西民族,则是古代南迁羌人的后裔。在千百年的悠长岁月里,他们辛勤劳作,筑起自己美好的家园。目前,城内保存着大片明清时的民宅,均是土木结构瓦屋面楼房,多为三坊一照壁。居民建筑布局灵活,注重装饰,精雕细刻,庭院种植花木,摆设盆景。城内水渠密布,跨水临渠的建筑十分普遍。

  这里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一般认为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国时,就曾驻军于此。由此开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其间,曾遍游云南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在《滇游日记》中描述当时丽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明末古城居民达千余户,可见城镇营建已颇具规模。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见附图)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四方街为古城中心,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开头而建。这里是历代集市中心,每日万头躜动,热闹非常。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直通东南西北四郊,又从主街岔出从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往来畅便。街道全用五彩石铺砌,平坦洁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几乎每条街道一侧都伴有潺潺流水。泉水来自玉河,河至镇产双石桥,分东、西、中三股流入古城,随街绕巷,穿墙过屋。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座座,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扬”的独特风貌。来到这里,倏然感受到“东方威尼斯”的韵味。城内早年依地下涌泉修建的白马龙潭和多处井泉至今尚存,人们创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头塘饮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顺序而下,既科学又卫生。居民还以水洗街,只要放闸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顺势下泄,便可涤尽污秽,保持街市清洁。

  依山就水的丽江大研镇,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当地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厢房与壁围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间两层,朝南的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一般由下辈住用。房屋多在两面山墙伸出的檐下,装饰一块鱼形或叶状木片,名曰“悬鱼”,以祈“吉庆有余”。许多庭院门楼雕饰精巧,院内以卵石、瓦片、花砖铺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门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鸟兽。堂前廊檐大多比较宽,是一处温馨惬意的活动空间。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纳西人家,那小桥流水、花香影映的怡静的院落里,据说一百个人里出就出了十四个大学生,可见重教尚文之结果——这是一方集智慧精灵于此的水土。

  纳西族许多人,尤其是纳西男子,擅长诗琴书画。在古城多彩的节庆活动中,除了通宵达旦的民族歌舞和乡土戏曲,业余演奏的“纳西古乐”最为著名。(见附图)其中,《白沙细乐》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另一部丽江《洞经音乐》则源自古老的道教音乐,它保留着许多早已失传的中原辞曲音韵。

  据史料记载,以大宝积宫为代表的丽江壁画,是在明初至溥历时期30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绘制完成的。当时的土知府木旺聘请了以马啸天为首的一批汉族画家,另外还有藏族和白族画家、东巴教第子、道教弟子也参加了壁画的绘制工作。

  分布在古城及周围15座寺庙内的这些明清壁画,具有多种宗教及各教派内容融合并存的突出特点。遗存于丽江白沙村大宝积宫的大型壁画《无量寿如来会》,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绘在一起,反映了纳西族宗教文化的特点。

  白沙壁画以其别具特色的绘画艺术风格和珍贵的历史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白沙地处丽江城北约16公里,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小镇,是纳西族在丽江坝的最初聚居地,也是丽江木氏土司的发祥地,为纳西族最早的政治中心。

  明朝时期,丽江木氏土司正值鼎盛之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为显其富有,他大建宫室,建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建筑群。现存的白沙琉璃殿、大宝积宫和大定阁等庙宇均为该时期所建。其中所藏的明代壁画,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宝积宫现存壁画558幅,是丽江壁画收藏最多的地方。大宝积宫和琉璃殿所保存的壁画尤为精华,这两个宫殿于199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沙壁画对各种宗教文化和艺术流派兼收并蓄,独树一帜,融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以及东巴教等多种宗教于一身。是独特的艺术珍品。在艺术风格上,反映出汉、藏、纳西等民族传统绘画技法与风格的互相融汇。壁画内容上则展示了藏传佛教和儒、道等生活故事。绘画布局周密,用笔严谨,色彩富丽,造型准确,人物形象逼真,明显吸取了东巴画粗犷、色彩对经强烈、线条均匀、笔法洗炼等特点。丽江壁画中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对飞跑的骏马、盛开的荷花、山林田野、花鸟草虫等自然风光都有描绘,这些画都明显展示了画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情感。壁画中描绘的宗教人物,以宗教为折光,融入了画师们的美学思想,或隐或现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见附图)

  丽江一带迄今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这种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如今分别收藏在中国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中的20000多卷东巴经古籍,记录着纳西族千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其中称作《磋模》的东巴舞谱,包括数十种古乐舞的舞蹈艺术中,是极为罕见的珍贵文献。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经,对研究纳西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附录一: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转载于“丽江纳西网”)

  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是纳西族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它在纳西族原始的井干式本楞房形式基础上吸收、融汇了汉、白、藏等民族建筑的一些优点而形成,在布局形式、建筑艺术等方面部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

  束河古镇

  当年徐霞客游历至此,在他的记述中这样写道“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十和”即今束河之古称。由此可见,早在明代,这里就是丽江的重要集镇了。

  束河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被称为清泉之乡。束河民居建筑群的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束河街头有一潭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潭周绿柳垂地,翠柏指天,泉水清澈,游鱼可数。从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于村中道旁,远近汩汩有声。村庄中心有长33米、宽27米的小小四方街,与古城四方街一样可以引水冲洗。街面上的那些被人马踩踏得光溜平滑的石板,似乎还能照见往日的繁华。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也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

  束河曾以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皮革加工、竹编等手工业闻名于世。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束河就开设了由政府公助的义学馆和三所私塾,近、现代又创办了小学、中学,使束河成为著名的人才之乡。过去束河村从事皮革业的有300多户,日产皮鞋500双,各种皮货远销西藏、西昌、青海等地,有的商人甚至到达印度、尼泊尔等国。故有“束河皮匠,一根锥子走天下”之说。在宁蒗中甸、德钦,至今还有以束河皮匠聚居而成的皮匠村。1942年,束河皮匠村与国际组织合作,通过贷款、集股合资开办过“皮革合作社”。

  如今,倘佯于龙泉之畔,漫步于束河古街,总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作为大研古城周边民居建筑的束河民居,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吸引着各种肤色的众多游客。

  1云南属于高原气候,天气相对东莞要凉很多

  2云南海拔比较高,阳光中的紫外线比较强,请您出发时最好 带上太阳镜,爱美的团友不妨带上护肤用品(防晒霜等)

  3因云南海拔比较高,个别游客会产生高原反应,请您出发时最好带上饮水杯,因为多喝水是缓解高原反应的有效措施; 带老人、小孩来旅游的到旅游区后,记住买一瓶一次用的氧气瓶,以防万一

  4云南省西北方向线路的气候早晚温差比较大,白天可以穿件短袖,晚上如果冷,可以带件外套在手上的。

  5云南特产:云南白药、茶叶、卷烟、珠宝玉器、木雕工艺品、鲜花、干花、野生菌、宣威火腿、大理 石制品、梅子系列食品、白族扎染。

  云南特色小吃很多主要的“过桥米线”但不要在大的地方吃,市区人民路中间{是繁华区}有一家很好!

  其他的还有

  1小鸡煮稀饭 小鸡煮稀饭,是佤族普及面最广、节庆或待客的最佳粥品。佤族地处云南边境山区,聚族而居,民风古朴,尊老爱幼,待客如宾。食俗粥上桌后,鸡头必须昂立粥中,由主人将鸡头献给最尊贵的客人或年长的老人。客人应笑脸相接,不能拒绝,亲日品尝。吃此粥时,必饮低族传统水酒,其乐融融。尝粥,五味俱全,鲜甜滋润,饭菜合一,滋补强身,尤宜老幼体弱者食用。有养肝、滋阴降火,增加奶汁之效。

  2梅花青豆糁 青豆是大豆(黄豆)的嫩果实。它含丰富的蛋白质,其中含人体必需多种氨基酸,尤其以赖氨酸含量高。其制品却不含胆固醇,可预防心血管病。云南各地均栽种黄豆,但多为蔬菜食用。每年四五月间渐饱满呈青, 摘回剥去外壳,颗颗碧绿可爱。炒吃,鲜嫩可口;煮吃,甘糯喷香。而青豆糁兼有两者之长处,加入一些调料,变化更为多样。且易消化吸收, 老幼皆宜。 此品清香鲜甜化沙,耐看受吃。青豆是大豆( 黄豆 )的嫩果实。它含丰富的蛋白质,其中含人体必需多种氨基酸,尤其以赖氨酸含量高。其制品却不含胆固醇,可预防心血管病。

  3鳝鱼凉米线 鳝鱼凉米线,是以米线为主料,配以鳝鱼、肉皮、薄菏、韭菜、豌豆粉凉拌而食。成品麻辣鲜香,是夏季名吃。

  4金钱洋芋饼 金钱洋芋饼,造型和炸制上突破传统洋苹烹制法,适应西方宾客喜食土豆和面包,以及炸制的特点,创制此点,受到外国元首和中央***的高度赞扬。成品粗菜细作,中西结合,美观大方,鲜香可口,别具风味。

  5破酥包子 破酥包子是昆明流传最广,具有独特风味的点心。1903年,玉溪人赖八,在昆明翠湖大门附近开了一少白搂,专门制作和出售这种包子。破酥包子,以烂面(大酵面)作皮,甜中带咸,酥软化渣,尤受老幼欢迎。小孩天生好动,尝此美味,手舞足蹈,稍不留心,摔落地下。包子立刻散身破碎,真不愧为是破酥,从此,糖腿破酥包子的名声便传遍全城。

  6丽江粑粑 “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这是滇西的民谚。

  7:小锅卤饵块 饵块是云南人民普遍喜爱的食品,每年岁末农家都要挑这最好时大米,淘洗浸泡后蒸熟,放在碓中舂茸如泥,趁热揉成长方、椭圆、扁圆等状。凉后即为饵块。放三四日后再泡入凉水中(每日换水1次)可保存数月。昆明制作小锅卤饵块,多选用官渡出产的饵块,切丝配以豌豆尖,用专制铜祸加各种凋味品卤制而成。

  8:凉豌豆粉 凉豌豆粉,是云南盛夏小吃,昆明的中老年人提起凉豌豆粉都会勾起青少年时代最温馨的回忆,至今仍是家庭自配口味的夏季凉食。其成品酸、甜、麻、辣,鲜香味浓,尤受青少年之独爱。在农村,每逢赶集,豌豆粉摊常摆在小溪岸边,一来取水方便,二采又添凉爽,情食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农民们当疲乏之时,买上一碗凉豌豆粉,吃到仅剩汤汁时,掏出随身所带冷饭、拌匀而食,又是一番风味

  9:石屏烧豆腐 石屏烧豆腐,据县志记载:明朝初年即有生产,清末选为贡品。石屏豆腐用其方形豆腐或长形豆腐烘烤后蘸调味品而吃,以其细腻滑润,嚼之有劲,香味异常,富有乡土气息而著称。现每年昆明年货衔,售卖石屏烧豆腐常常是摊前排队等候。迤南、迤东、滇中交通沿线均成名食、特别是夜晚,随处可闻豆腐香。

  还有象个旧小肉串!烧饵块! 曲靖的蒸饵丝!烤乳扇!傣家菜!曲江烤鸭。。。。都不错

云南民族大学代码是10691,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云南民族大学(Yunnan Minzu University),坐落于云南省昆明市,是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云南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据2022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2550亩,校舍建筑面积8195万平方米;有各类纸质图书240余万册,电子图书近130万册;下设26个学院;学校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硕士点),16个专业硕士点和76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770人,在校生33344人,其中本科生27244人,硕士研究生3765人,博士研究生108人,留学生321人,全省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3231人,香格里拉办学点专科生187人,继续教育学生18967人。

学校历史

云南民族学院

云南民族大学的前身是云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8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

2018年9月,全国第一批瑜伽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将报到入学。这也是全国第一个瑜伽方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9年11月,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扎染传承基地”入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5年6月,根据云南民族大学的安排部署,原“云南民族大学文化学院”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2021年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学科建设

据学校网站2020年信息显示,云南民族大学共设有26个二级学院,在93个本科专业招生;4个国家特色专业,12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校级特色专业。云南民族大学开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共10个学科门类。拥有省级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研究方向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覆盖10个左右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另有一个联合培养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覆盖了10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另有20个专业硕士点。

国家特色专业(4门):非通用语种群、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学、社会学

省级特色专业(5门):电子信息工程、历史学、应用化学、化学、法学

省级重点专业(12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民族学、泰语、社会学、电子信息工程、法学、文化事业管理、缅甸语、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

省级重点学科(4个):社会学、民族古籍、国民经济学、民族语言学

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4个):社会学、民族古籍、国民经济学、民族语言学

博士学位及硕士学位授权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社会学、民族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化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个)  :金融、资产评估、法律(法学)、社会工作、教育、体育、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能源动力、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艺术。

博士后流动站(2个):社会学、民族学。

鹤庆银都水乡新华旅游村

鹤庆银都水乡新华白族旅游村是依原生态自然村落建成的国家AAAA级景区。新华村原名石寨子,坐落于云鹤古城以北7公里处,距丽江机场12公里,村子总面积1688平方公里,全村有1149户人家, 5227人,白族占总人985%,是一个典型的白族寨子。新华村是一个“小锤敲过一千年”的古老村寨,早在南诏时期,先辈们即以手工艺品加工制作养家糊口,“鹤川匠人”的美名传誉海外。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均有城楼,四角还有角楼。解放初,城墙均被拆毁。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 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

古城内东西走向的护国路,被称为“洋人街”。这里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馆、咖啡馆、茶馆及工艺品商店,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吸引着金发碧眼的“老外”,在这里流连忘返,寻找东方古韵,渐成一道别致的风景。古城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方圆十二里,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大理古城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处云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东邻楚雄州,南靠普洱市、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市。地跨东经98°52′~101°03′,北纬24°41′~26°42′之间,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辖大理市和祥云、弥渡、宾川、永平、云龙、洱源、鹤庆、剑川8个县以及漾濞、巍山、南涧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

大理挖色镇

古称鲁川,挖色。位于洱海东岸,地处大理市中东部,北与双廊镇接壤,南临海东镇,东与宾川县鸡足山镇毗邻,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西对如屏苍山而遥望大理古城,东通佛教胜地鸡足山而隐窥金顶,自古即为洱海东岸一个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洱海地区历史渊源久远的白族外乡文化发源地之一。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独特,临时以来便是洱海东岸连接周边地区的水陆交通集散地和集贸中心,其经济活跃、文化发达、民俗风情浓郁,洱海区域白族外乡文化保管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

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

背靠秀美的苍山,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坐落于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苍洱景区的中心和风光秀丽的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山丽片区。东临碧波万顷的洱海,东距大理古城15公里,北距大理三月街会场05公里,距崇圣寺三塔2公理,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为《天龙八部》影视剧拍摄投资兴建的一个大型影视拍摄基地。根据《天龙八部》剧组的设计和构想,影视城按照“大理特点、宋代特色、艺术要求”三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占地面积700余亩。主体建筑有城墙、城门、皇宫、王府、大理街、女真部落、西夏城等。二期工程将根据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扩充内容,建设以展示远古时期大理白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白族农庄》天龙八部》中描写的聚贤庄、信阳城马夫人家,无量山石洞房,西夏石窟,大碾房,以及木,铁古桥及客寨、茶花园等其他配套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将达4万平方米。整个天龙八部影视城由三大片区组成:第一局部为大理国,包括大理街、大理皇宫、镇南王府;第二部分是辽国,包括辽城门和大小辽街;第三部分就是西夏王宫和女真部落了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依照大理特色,宋代特点,参照《清明上河园》影视拍摄与旅游风光相结合的原则,大理又一个较大规模的旅游景点。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与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元世祖平云南碑等现有景点相辉映,形成集中展示大理历史文化的旅游核心区。天龙八部》制片人张纪中称赞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堪称“中国一流、西部第一”。

苍山

苍山又名点苍山,古籍中另有玷苍山、熊苍山、大理山之称。苍山山脉由十九峰自北向南连脊屏列组成最高点海拔4122米(马龙峰),最低点海拔1360米(漾濞江与西洱河交汇处),4000米以上山峰有七座。苍山东坡两峰夹一溪,形成了十九峰夹十八溪的梳状地貌,风景优美。是一个很多人向往的栖息之地。苍山溪流属澜沧江水系,为山地型源头河,具有河流短小、河谷深切、河床狭窄、比降大、下切侵蚀力强,洪枯水季节流量变化大的特点。西坡的鸡邑铺有温泉出露,水温约为36℃。苍山东坡的洱海盆坝区年均气温15℃,西坡漾濞江河谷区年均气温161℃,年降雨量均在1050毫米左右。苍山是我国重要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地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德国学者CredenerW首次考察苍山地质、地貌。1937年奥地利学者HVWissmann根据苍山典型的冰川遗迹,将此次冰期命名为“大理冰期”。“大理冰期”作为第四纪古冰期的末次冰期已为学术界普遍采用。

剑川钟山石石窟

位于剑川县南部的石钟山。石钟山古时候称为中山,因有形如巨钟的红丹霞岩,故称为石钟山。石窟分石钟寺、狮子关和沙登箐三个片区,共计16窟139尊造像,是我国最南方的一个石窟群,有“南天瑰宝”之称。石钟山石窟在内容上可分为南诏王室造像、外国人造像及原始崇拜造像等几类,这些造像明显地表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较为集中地展示了白族所崇信的佛教室宗神祗。二是将王放造像也雕刻到佛教石窟中。三是原始崇拜与神佛同时供奉。四是外国人的造像。

由于石钟山石窟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大理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之一。

佛图寺塔

于大理市下关镇阳皮村北侧的佛图寺前,塔高307米。为十三级密檐方式形砖塔,塔基为二层台方形基座,下层台边长197米,高12米,用毛石垒砌,条石压沿。搭身内容,内壁为筒体结构,直通至十二级。外壁塔身壁身整体呈抛物线状,第一级方长45米,直砌。

“蛇骨塔”经1981年维修实测后,定名为“佛图寺塔”塔西面的佛图寺,现存大殿、南北厢房和过厅,为清代建筑。1983年1月,佛图寺塔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世祖平云南碑

位于大理市大理镇西门村委会大纸房村东北侧,坐落在大理古城西门外一公里许的点苍山中和峰麓之三月街场上,地处南诏、大理国故都阻苴咩城遗址西南隅。

碑由碑座、碑身、碑额和护碑边匡几个部分组成。青石质赑屃头部残损。碑身由两块青石相接而成,上截碑石长(高)13米,下截碑石长(高)155米。上下两石宽均为了155米。碑文直行楷书。

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喜洲白族民居古建筑群

喜洲镇位于大理古城北17公时针,喜洲为大理坝子中较大的一个白族自然村。

喜洲白族居民历史修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发展到近现代,形成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是中国建筑史的一大遗产。2001年6月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和城遗址

南诏故都太和城遗址,位于大理市下关镇太和村,地处下关(南诏时期的龙尾关)至大理之间的苍山佛顶峰麓,南距下关6公里,北与大理古城相隔7公里。

太和城在作为南诏开国都城之前,已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河蛮”城邑。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17年),蒙舍诏主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开始了统一六诏的大业,“夺据大和城”。次年,被唐王朝册封为首任云南王的皮罗阁对大和城进行了增修扩建。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皮罗单身汉率众离开蒙舍诏定都大和,大和城开如了作为南诏开国都城的历史。唐天宝六年十月(公元747年)南诏王阁罗凤又在大和城西部的核桃山顶增筑内城,“因唐赐金刚经至,故名金刚城。”到了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决定“更徒苴咩城”,太和城结束了作为都城的历史。

《南诏德化碑》是唐代南诏政权遗留下来的“云南第一大碑”,是研究南诏初期社会制度,职官制度以及南诏与唐王朝和吐蕃的关系,与云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之极其重要的碑刻文献资料。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是由一大二小三个组成。大塔又外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为99米,凡十六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塔顶有铜制覆钵,上置塔刹,塔顶上角设金翅鸟,在1925年大理地震时随搭刹震落。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9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雄伟壮观,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的旧越成就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您好,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叫做白毛族。您说的是白族吧!

白族习俗

宗教信仰

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白语叫“武增”,是“本境福主”的简称,意即“我的主人”。他们是白族村社的保护神,有的一村供奉一个本主,也有几村供奉同一本主的情况。只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联系的人和事物都可以成为本主,所以在本主神祇中既有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的山川树木、虫鱼鸟兽之神,也有佛道之神、儒家典范人物及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既有王室、贵族,也有英雄、平民;既有白族人物,也有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物。这充分体现了本主崇拜兼容并蓄的特点。每位本主都有自己的节日,就是本主庙会。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节庆、重大事件都要到本主庙去献祭,举凡婚丧喜庆、疾病灾害、出门远行等,也要到本主庙祭祀,以祈求本主神的保佑。

此外,道教、基督教在白族群众中也有一定影响。

服饰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白族先民以滇池为中心的滇僰人“头饰羽翎”。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舞蹈图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顶插长翎,上身裸露,下着兽皮羽毛带状裙。洱海地区,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蛮,男女以毡皮为披,女子絁布为裙,男女赤脚。《云南志》卷五云:“东有白蛮,丈夫妇人以白缯为衣,下不过膝。”“妇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泽发。贵者以绫锦为裙襦”。“若子弟及四军罗苴以下,则当额络为髻,不得戴角;当顶撮髽髻,并披毡皮。俗皆跣足,唯头囊特异耳。南诏以红绫,其余向下皆以皂绫绢。”“曹长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带)”。“有超等殊功者,则得全披波罗皮(即虎皮)”。南诏王室及清平官、大将军,已效汉服,上衣圆领宽袍大袖,下着宽裤紧腿,有靴。诏王头囊为钟鼎式,文官头囊为黑色莲花式,武官为虎头式。

大理国白族服饰,王室及官员皆衣绫罗绸缎。元代,服色,“略本于汉”,“男人披毡椎髻,妇人不施粉,酥泽其发。以青纱分编绕首系,裹以攒顶黑巾。耳金环,象牙缠臂。衣绣方幅,以半细毡为上服”。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

明清以来,白族服饰,一般说来,男子的服装各地大体相同,妇女的服饰则各地有着差异。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妇女头饰更是异彩纷呈:大理一带未婚女子梳独辫且盘在花头帕外面,再缠上花丝带等,左侧垂着一束白绦穗;婚后发辫改为挽髻,盘在头顶,外包扎染或蜡染的蓝布帕,缠素色布条。凤羽、邓川、洱源的姑娘喜戴“凤凰帕”;有的地方则头包花毛巾或只将辫子盘头上,再缠一束红头绳;有的地方头饰为“一块瓦”;有的地方头上用多块头布相叠覆盖,最外面的一块布上绣白族人民喜欢的图案。再外缠多种颜色的头绳,格外美观。妇女们都喜戴玉或银手镯、坠耳环。城镇居民多穿汉族服装,青年人爱着时装。

寿鞋:云南省洱源县的凤羽坝子里,白族姑娘、媳妇,从小就有学做寿鞋的习俗。不会做寿鞋的妇女,常被人们笑为无能。寿鞋,用大红色的绸缎或布料制成。鞋头拼有寿字图案,图案下用蓝色的丝线绣着一枝素雅的针叶松;鞋帮后跟是对称直角三角形图案;鞋底的三层底。穿寿鞋标志着人已进入高年,福禄双全。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寿日开始穿第一双寿鞋。

语言文字

语言

白语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语。中国民族语言学界一般认为白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也有研究者认为白语和汉语的关系更为密切。20世纪50年代白语方言调查以后,将白语分为大理(南部)、剑川(中部)和怒江(北部)三大方言。其中,怒江方言原称碧江方言,因怒江州碧江县于1986年撤销,故又改称怒江方言。也有将白语三大方言改称西部(怒江)、中部(剑川)、东部(大理)的新意见。两种提法所涉及的方言区域划分基本一致。

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相比,白语的方言总体上看差别不大。各地白语的语法系统基本一致,词汇大部分相同,只是在语音上有一定的差异。语言使用方面,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国家民委文宣司合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的材料,大理方言的使用人口约5319万,剑川方言的使用人口约4237万,怒江方言的使用人口约41万(以上据1982年人口材料)。按2000年的人口普查材料,大理方言的使用人口为60余万人,剑川方言的使用人口约50万人,怒江方言的使用人口约10万人。再加上省内其他白族聚居区的白语人口(包括大理一带以白语为主要交际语言的回族人),白语的使用人口约有130万左右。白语三个方言之间,剑川方言和大理方言比较接近,除了一些方言词和语音的差异外,一般都可以相互通话。怒江方言和上述两种方言(特别是大理方言)的差别较大,通话有较大困难。一般认为,怒江方言最为“古老”,受其他语言(主要是汉语)的影响较少,剑川方言次之,大理方言受汉语的影响最大。

白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以白语为主要交际工具,县以下白族聚居区群众活动都使用白语。由于受白语影响,大理州境内的一些汉族人口也兼通白语,居住在大理市境内的回族也以白语为主要交际用语。怒江州的兰坪县城内,由于多民族杂居,而白语影响又比较大,白语因此成为当地各民族的共同交际语之一。从分布地区看,居住在平坝地区以及城镇附近的白族居民一般兼通汉语,多为双语人。而边远山区、交通阻塞地区的白族群众只通白语,如洱源西山、剑川象图等白族村寨,白族居民大多不懂汉语。从人口构成来看,白族青壮年男子因有相对较多的机会接受汉语文教育,加上普遍有外出务工的习惯,因此一般兼通汉语,而妇女懂汉语的比例要低得多。白族地区的**、广播、电视和报纸都使用汉语文,民间文艺活动则以白语为主。学校教育方面,白族各聚居区的中小学都用汉语文授课,小学低年级则普遍使用白汉双语进行教学,一些地方的小学高年级也仍用白语作为教学辅助语言。从历史发展情况看,白族地区的白汉双语状况是比较稳定的,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没有产生白语人口大规模转用汉语、白语功能大规模萎缩的现象,这都说明白语的使用和功能是基本稳定的。可以肯定,在以后的很长时期内,白语仍将作为白族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民族特征而存在。

文字

白族有两种民族文字,即老白文和新白文。老白文是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白文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拼音文字。

白族在长期使用汉语文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很早就开始借用汉字来记录白语,到南诏中后期,又通过增损汉字笔画域仿照汉字的造字法将汉字偏旁部首组合成字等办法,创造了“白文”,用来书写本民族的语言。这种文字历史上又称为“僰文”,为了和建国后创制的拼音白文相区别,又称“老白文”、“古白文”、“方块白文”或“汉字白文”。它是一种典型的汉字系文字。

白文形成以后,一直在白族民间使用。由于南诏、大理国两个民族政权都以汉文为官方文字,没有对白文进行规范和推广,因此,白文一直没有能发展成为全民族通用的文字。但从南诏到明代400多年的时间里,白文还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不仅白族民间掌握白文的人很多,南诏和大理国的统治阶级和上层知识分子也经常使用白文。从文献材料看,不仅被用于书写各种碑刻铭文,还被用来书写历史著作、文学作品,说明白文的流传使用是较为普及的。明代以来,虽然白文仍在白族民间使用,但它的使用范围已大大地缩小。流传至今的只有唐、宋、元、明、清各代为数不多的白文碑铭和书面文献,且明代以前的十分少见。一般认为这与明代在云南推行文化,大肆焚毁民族古籍有关。

白文样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创制的白族文字一般称为新白文或拼音白文,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符号基础的拼音文字。1958年设计的“白族文字方案”(草案),采用拉丁字母,字母次序、名称、书写方法、读音都和汉语拼音方案大致相同。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该方案制订以后,并没有得到试验和惟行。1982年,又在1958年方案的基本框架内进行修订,制订了“白族文字方案”(草案),以中部方言(剑川)为标准音。这个方案在剑川县受到普遍欢迎,但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其他方言的特点,该方案在其他白族地区的推广情况并不理想。1993年,又制订了试行的“白文方案”(修订稿)。该方案确立了两个基础方言并存的认识,形成了两种文字变体并用的新的文字方案。该文字方案制订以后进行了试验和推广,在剑川、大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文学

根据《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所载,南诏时已有《张氏国史》、《巍山起因、铁柱庙、西洱河等记》的历史著作。大理国时期也有《白史》、《国史》,都已失传,仅《白史》片断散见于明代碑文中。元代白族史书《白古通》、《玄峰年运志》虽已失传,但都是明代云南地方史著作《滇载记》、《南诏野史》等书的蓝本。根据史籍考订洱海地区历史的,有明代白族学者杨士云的《郡大记》,该书为另一白族学者李元阳采入嘉靖《大理府志》,是万历《云南通志沿革大事考》的底本。清代白族史学家王崧在总纂道光《云南通志》时,汇集了记载云南的书籍61种,编为《云南备征志》,取材广泛,体例谨严,是研究云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天文

南诏有自己的历法,明代白族学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炜的《奇验方书》等,都是总结了古代天文和医学的代表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