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一位清朝御医的手稿,专家大喊估价达2亿,后来怎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百年前一位清朝御医的手稿,专家大喊估价达2亿,后来怎样?,第1张

中华文化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我们的医学领域也一直都领先着世界。从几千年的神农尝百草开始,直到后来的张仲景、李时珍等名医的出现,我国的中医文化都可治愈不少的疑难杂症。不过如今的世界医学也进步了不少,尤其利用先进仪器来治病的西医似乎成了主流。

但西医有个习惯,看过病的朋友都应有所了解:他们写的字让咱看不懂。记得去医院看病时,医生开的病历,那上面写的字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中国古代的医生就不同了,他们写的字十分工整,似乎有点书法家的感觉,御医汪必昌就是这样1位让现代医生汗颜的人。

2017年5月,1个叫《聊复集·怪症汇纂》的珍贵手稿被人们发现。这份手稿属于医学领域的药方,其中包括了540种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偏方,如癌症、肿瘤、糖尿病的医治方法都有详细记载。可看出来它非常有价值。

而《聊复集·怪症汇纂》的作者就是汪必昌,他足足把中国2000来年的重要中医偏方都总结了一遍,其中还加了注。汪必昌,出生于1754年,嘉庆时入朝做了9年的御医。能够被选进宫里给皇帝看病的医生肯定具有渊博的学识与精湛的医术,汪必昌就是这么样的人,而他还因表现出色而得到了赏赐。

1810年,他离开了宫廷,并游历四方,一边用医术救人,一边寻找各种偏方。也正因他增长了不少见识,于是才准备把这些有用的偏方记录下来。经过汪必昌医生的亲身查验以及临床实验,他把明代187个偏方扩展到了650多个,然后花了不少心血才汇总了下来,这样《聊复集·怪症汇纂》才得以问世。

他本人非常严谨,整个手稿里看不到废话,也没有错误,可以说是干货满满了。更为难得的是,汪大夫并不是单纯的文字搬运工,他还特地用注或者修改的方式纠正了其中以前的部分错误,这么一来就让整个手稿显得更加有价值。据专家鉴定,《聊复集》用的材料为清时的红格稿纸,真实可靠,不存在假冒一说。

对于医学界来说,这个手稿对他们用来治病的话十分有帮助。虽然其中部分偏方可能不一定百分百药到病除,但至少能给大家指明一个医治方向,这对于医学界用来研究新的治疗途径十分有帮助。可这么说,它不但是200多年前古人留下的宝贵医学财富,同时也是一件非常值得收藏的文化古籍。

这部200多年前的清代御医手稿,字迹十分工整,现代医生看了都会汗颜。据相关拍卖公司统计,若按1个偏方40万块的价值计算,那么汪必昌所编著的《聊复集》就至少价值216亿元。金钱不是衡量这部手稿的唯一标准,但却能从某个方面体现它的宝贵价值,更从一个非常直观的角度再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反映出来了中医在历史上的卓越贡献。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接法 1 拼音

jiē fǎ

2 注解

接法 正骨八法之一。接,有连接和接续之意。指运用手法或借助器械,使断骨接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之方法。出《医宗金鉴》卷八十七。

古籍中的接法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八通用诸方]花木类第二

结实。立秋后可接林檎、川海棠、寒球、黄海棠。以上接法,并要按时将头与木身皮对皮,骨对骨,用麻皮扎缚紧

《伤科汇纂》:[正文]摸法

其或为跌仆,或为错闪,或为打撞,然后根据法治之。接法《医宗金鉴》曰∶接者,谓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

《正骨心法要旨》:[卷一外治法]手法释义

  一)音韵学应用例

  1、《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以为“落”当为“滋”字之误。理由是:《顾氏文房小说》本《古今注》(据宋本)作“滋”字,“滋”字和“晞”、“归”字协韵。“滋”、“落”形近,颇疑原作“滋”字,“落”字为后人所改。

  按:“滋”字与“晞”、“归”在汉时并不押韵。依据王力的古韵分部,“滋”在之部,“晞、归”在微部,属不同韵部。王书据宋本《古今注》,孤证不立,颇疑宋人据当时读音改“落”为“滋”。且果如王言,“滋”、“晞”协韵,则前人更不当改“滋”为“落”。

  2、《国朝汉学师承记》(钟哲整理本)第65页第1 行:“熊”之足似“鹿”,从“肉”“乙声”。

  按:此条乃江藩引朱筠言,谓“熊”字“从肉乙声”。此“乙”字当为“ ”(隶作以)字之讹。“乙”在古音质部,“以”在之部,“熊”在“蒸”部,之蒸阴阳对转。检徐铉《说文解字》,正作“以”字,明此作“乙”者非。但不知是朱筠之误,江藩之误,抑手民之误?

  3、《汉志·六艺略·春秋》有《谷梁传》十一篇。谷梁子,鲁人。颜师古注曰:“名喜”。根据《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这一谷梁子的名字有谷梁喜(颜师古注)、谷梁赤(桓谭《新论》)、谷梁寘(王充《论衡》)、谷梁俶(a、《尸子》;b、字元始,阮孝绪《七录》)、谷梁嘉(钱大昭《汉书辨疑》)。

  按:大体说来,钱大昭之说似乎不确,其它几家皆是其名,只是因语音转移而有变化罢了。赤(昌母铎部,据王力先生《同源字典》,下同,似可拟作:thjak)、俶(昌母觉部,thjuk)、寘(章母锡部,tjek),三字声母都在照三组,在上古同属舌音,赤俶双声、俶寘旁纽。而对喜字的解释,需要引入壴字,《说文》喜“从壴从口”。壴字上古音为知母侯部(tio),知母古亦在舌音,与照三组字为准双声。如此赤、俶、寘、壴皆可看作一声之转,窃以为俶字近是,理由同于王先谦所说,“尸子为六国时人,见闻较碻”,另外名俶与字元始也能相应。剩下的问题就是喜与壴的问题了,我觉得有两种可能:一是喜为壴字之讹,喜下面的口字可能是饰笔;另一种可能就是喜字本来就有壴字的读音。

  4、《管子·兵法》

  善者之为兵也,使敌若据虚,若搏景。无设无形焉,无不可以成也;无形无为焉,无不可以化也,此之谓道矣。若亡而存,若后而先,威不足以命之。

  使敌若据虚,旧注为“居常畏惧”,以据为依据,居处之义。

  按:细绎文意,颇疑“据”通作“拒”。拒,《说文解字·止部》段注,“此与彼相抵为拒”。“拒虚”与“搏景(通影)”排比成文,虚、影正无形,即下文“无设无形”之义。“据”(鱼部见母)与“拒”(鱼部群母)古音同在鱼部见组,理得相通。不过检《故训汇纂》,尚无据拒相通例。

  二)校勘学应用例

  5、《说文解字注》误改篆文一例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第603页“攑”字条,段注有:“今按《玉篇》列字次第,捀下扬上作攑,丘言切,举也。《说文》捀下扬上则作 ,显是攑篆之讹。盖希冯作《玉篇》时所据《说文》未误也。《说文》本有举无 ,后人自讹舛耳。《广韵》廿二元亦曰:‘攑,举也(作者按:丘言切)’”。

  按:今检日人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手部捀下扬上作“ ,与居反,举也,从也”。据周祖谟研究,《万象名义》一书,合于《玉篇》残卷,很大程度上当保存了《玉篇》原貌,而今本《大广益会玉篇》则与原本《玉篇》相去较远。此或可说明段所引《玉篇》实非野王原貌。而今本《玉篇》之合于《广韵》,可能是有人因《广韵》而改《玉篇》。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五·艺文·小学》“雍熙新定广韵”条,“太平兴国二年六月丁亥,诏太子中舍陈鄂等五人同详定《玉篇》、《切韵》”,据此,则此二书间相互改动亦并非妄谈。且可引下条为证:《说文解字注》第607页“揟”字条,段注有“沮,《玉篇》、《广韵》作具,非也。”今检《万象名义》手部“揟”字条正作“沮”,不误。此可明今本《玉篇》不同于古本而近于《广韵》。如此,则段改作“攑”篆,《广韵》、《玉篇》二证实为同一证;且既无原本《玉篇》,则不能明“攑”必在捀下扬上。段注此改实有未安。

  三)文学、历史学与古文献学的反复为用

  正如上面所述,文献学研究的是文本,而文学、历史学研究的却是文本的内容。我们很难想象,只有版本、目录、校勘类的图书之学,而不去研究它的内容;只有研究单个文字的“小学”,而没有那些由文字组成的篇章。就知识的传承来讲,大多数是以文学、历史学的形态来系统进行的。文献学虽然是文学、历史学的基础,但是它并不是脱离文学、历史学等学科而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依托各种专门的知识而存在。下面举一个例子说明这种情况。

  6、冤亭卞(全宋诗册二一卷一二六四页一四二五○)

  留题灵岩古诗十韵

  屈指数四绝,四绝中最优。此景冠天下,不独奇东州。夜月透岩白,乱云和雨收。甘泉泻山腹,圣日穿崖头。大暑不知夏,爽气常如秋。风高松子落,天外钟声浮。祖师生朗石,古殿名般舟。人巧不可至,天意何所留。老僧笑相语,此事常穷求。移出蓬莱岛,侍吾仙子游。原注:元佑庚午三月二十八日东武王璞书 《宋诗纪事补遗》卷二九引《长清县志》

  此诗又见《全宋诗》册二一卷一二五一页一四一三七卞育,题作《留题灵岩寺》,“优”作“幽”,“穿崖”作“穿岩”,“声”作“身”,“般舟”作“般州”,“此”作“兹”,“侍”作“待”,出清顾炎武《求古录》。

  按:卞育与冤亭卞实为同一人,卞育元佑间曾官济南从事,灵岩寺正在济南,合于诗内容及小注;卞育小传谓其为济阴人,实则为济阴冤句县人,宋元佑元年,改冤句县为宛亭县。而冤亭当即宛亭之异称(宛有二音,一读如碗、一读如冤,冤、宛亦皆有弯曲义)。此诗即冤亭卞育之作。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便在于地名,我们查检不到冤亭这个地名,但是却由之联想到冤句(著名的起义军首领黄巢便是此地人),继而由冤句改名得到宛亭,再由宛、冤声近得到冤亭,绕了一个弯,但结果是令人信服的。此足见历史地理学与古音学对校勘学的功劳。继而,文献学的成果又将为文学服务,此可见文献学与古代文史的交相为用。

目录 1 拼音 2 《济阴纲目》卷十二:经效方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经效方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济阴纲目》卷十一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经效方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经效方 1 拼音

jīng xiào fāng

2 《济阴纲目》卷十二:经效方

21 处方

茯神2两,当归2两,芍药2两,人参2两,麦门冬(去心)2两,酸枣仁(炒)2两,黄芩2两,甘草2两,白鲜皮2两,大枣7枚。

22 制法

上为粗末。

23 功能主治

产后心虚忪悸,志意不定,烦躁恍惚。

24 经效方的用法用量

水2升,煮取7合,去滓温服。

25 摘录

《济阴纲目》卷十二

3 《济阴纲目》卷十一 31 方名

经效方

32 组成

当归1钱半,芍药(炒)8分,苦梗8分,槟榔8分,枳壳(麸炒)8分,桂心6分,青木香6分,柴胡6分。

33 主治

产后肝经气滞不平,胁胀腹痛,或寒热往来,内热晡热。

34 经效方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35 制备方法

上锉。

古籍中的经效方 《伤科汇纂》:[正文]损伤总论

儒门事亲》∶治金疮血出,用白薇为末贴之。蔺氏《经效方》∶治金疮血出不止,用生面干敷之,五、七日即愈

《济阴纲目》:[卷之十一产后门·上]胁胀痛

二十枚)上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分半,分服,日三。经效方治产后肝经气滞(气滞二字尽之)不平,胁肋胀痛,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木槿

树皮为末,醋调,重汤顿如胶,内敷之。(王仲勉《经效方》)。牛皮风癣∶川槿皮一两,大风子仁十五个,半

《博济方》:[卷三翻胃]小木香散

治翻胃病,全不下食,开胃和气。胡氏经效方,作定胃散。胡椒(二十一粒)木香(一小块)糯米(一撮上三味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九疮肿科]诸疮

目录 1 拼音 2 《古今医鉴》卷十六:接骨神丹 21 接骨神丹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功能主治 25 接骨神丹的用法用量 26 摘录 3 《仙拈集》卷四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接骨神丹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接骨神丹 1 拼音

jiē gǔ shén dān

2 《古今医鉴》卷十六:接骨神丹

21 接骨神丹的别名

接骨如神丹

22 处方

半夏(1个,对土鳖1个,2味1处捣烂,锅内炒**,秤)1两,自然铜2钱,乳香5钱,古铜钱3钱(同自然铜俱用火烧红,入醋淬7次),没药5钱,骨碎补7钱(去毛)。

23 制法

上为极细末。

24 功能主治

折伤。

25 接骨神丹的用法用量

接骨如神丹(《疡科选粹》卷八)。

26 摘录

《古今医鉴》卷十六

3 《仙拈集》卷四 31 方名

接骨神丹

32 组成

古铜钱5钱(醋淬49次),骨碎补3钱,乳香3钱,没药3钱,土鳖(生半夏末炒)3钱,自然铜2钱,血竭2钱。

33 主治

跌打损伤,断筋折骨。

34 接骨神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分,服时以瓜萎仁7个同研,放舌上,酒送下,头1服,须入麝香1厘。

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古籍中的接骨神丹 《古今医鉴》:[卷之十六]折伤

壶内,入烧酒于内,重汤煮一炷香为度,取出服之。接骨神丹半夏(一个,对土鳌一个,二味一处捣烂,锅内炒黄

《伤科汇纂》:[正文]器具总论

先,血不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内治用接骨神丹煎服,外治贴全体神膏,再加末药胜金丹,掺伤处为

《验方新编》:[卷二十三跌打损伤经验各良方]跌打手足折断

,凑合停当。或用浓杉树皮紧缚,不可移动。用接骨至神丹∶大黄三钱,当归、白芍、红花各三钱,丹皮二钱,生

《石室秘录》:[卷二(乐集)]不内外治法

同世上折伤方也,不必再服,止服二剂可也。(〔批〕接骨至神丹。)盖羊踯躅最能入心而去其败血。人受伤至折

《跌打秘方》:论用药要诀

一座通往古代的语言桥梁——《故训汇纂》推介

王重阳

2006-07-13

大型辞书《故训汇纂》200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此书凭借其自身厚重的学术价值博得学界及媒体的一片赞叹之声,誉之为继《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之后的第五部大型语文工具书。它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为什么要编写这样的一部书其价值到底何在适合什么样的人使用有必要向读者做一推介。

一、《故训汇纂》的编纂由来

中国古籍浩如烟海,但都是以古汉语记载的。语言是发展的,它使每一代人在阅读前人作品时都面临着语言障碍,因此每一代都会出现对前人作品进行解释的学问家,对前代古籍进行字词训释和文意串讲,这就是“训诂”。历史上集中的大量的训话工作有三个高峰期:汉朝、唐宋及清朝,这是语言渐进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出现比较本质的语言系统变化的结果,当整个语言系统在经历较长时间后发生了较本质的变化时就会出现较大规模的训释工作。汉代人对先秦作品的注释,其释语本身在隋唐时己非常不易懂了,需要对这些注释再加注释。发展到清朝时,情形亦然。这种承承相因的训释像接力棒一样一代代往后传递。一般说来,越是前人的注释,对原典的理解越是准确。历朝历代所层层积累的这些故训就成为后人研究阅读古代典籍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中国原典古籍既多,历代各家累积训诂更繁,为了研究的方便,将这些故训材料汇集成编,标明出处及用例,可使治学者免除烦琐的寻检之劳,大大便捷于他们的阅读和研究。这类“网罗前训”的工具书起于何时己难确考,流传至今的是清嘉庆年间由大学者阮元主持编写的《经籍籑诂》。

《经籍籑诂》和《康熙字典》是有清一代最重要的两部工具书。一般读者只知《康熙字典》而不知《经籍籑诂》,其实后者所起到的工具书价值是前者所不可替代的,它不仅使乾嘉时期注重考据的学者免去了许多“翻检之劳”,此后也一直是学者们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和文学、历史、哲学等案头必备

的工具书。

《经籍籑诂》虽然重要,但毕竟成书于两百年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和体例己越来越显现其局限性。早在20世纪之初,著名语言学家黄侃先生就指出:“清世阮元有《经籍籑诂》,为小学家常用之书。惜其以《佩文》韵分编,又载字先后毫无意义,至其搜辑亦有不备者。今若能通校一过暂用字典编制法编之,次为补其遗阙,此业若成,则材料几于全备矣。”这段话点明了《经籍籑诂》的三大缺陷:资料不全、体例不便、讹误甚多,也为后来《故训汇纂》的编写提供了理论依据。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正是据黄先生此言才提出了编纂《故训汇纂》一书的计划,并很快被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立为重点项目,倾全所之力,历18年之久,终成此皇皇巨著。

二、《故训汇纂》的性质内容

学界将《故训汇纂》与《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并称为五大语文工具书,其实从辞典编纂理论上说它与其他四大辞书不属于同一性质。其他四大辞书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词典,即对所收列的字词条目提供准确而典型的形、音、义,一个字或词怎么写,怎么读,有哪些义项,一一列出。对于字词的释义,力求准确、概括。编纂者在分析众多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概括出某字词具有某意义,用明晰的语言表述出,并附以典型例证,供读者查阅使用。《故训汇纂》则不同,它是在字词条目下汇列前人许许多多的对此字词的训释材料,让这些材料以原始形态呈现出来,编者自己不进行分析概括,不加以主观判断和取舍。它是一种故训资料的大汇编,面向的是较高层次的传统文化的研究者,通过那些原汁原味的语言信息,研究者可以更好地咀嚼原典的意思,这种作用是传统辞典所不可替代的。

《故训汇纂》与《经籍籑诂》一脉相承,但对它进行了实质性地改造和拓展,克服了原书资料不全及体例不便两大缺陷,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彻底改造。

首先是资料的扩展。《经籍籑诂》的资料截止于唐以前,征引资料书目只有80种,唐以后的训诂资料几成空白。《故训汇纂》的资料范围则扩展到清朝,征引资料的书目也增加到250多种。宋朝和清朝是训诂学史上的两大高潮时期,尤其是清朝乾嘉时期,高举汉唐旗帜,注重朴学,反对明末向壁虚造、师心自用的学风,小学昌盛,传统训诂学达于鼎盛,训诂资料异常丰富。《故训汇纂》征引资料的范围由传统的经部扩展到史部、子部及集部,甚至笔记小说及佛经的注释资料也无遗漏,可以说,古代有价值的语言训释资料网罗殆尽。收列字头约两万,凡传统古籍中有用例的字基本都被收列。编者们所做的原始卡片达70余万张,训诂材料约50万条,成书约1300万字,规模上是《经籍籑诂》的四倍。

其次是编排体例的改造。《经籍籑诂》按《佩文韵府》的韵目编次,这种传统的按韵分编的编排方法在当时的年代是切合实际的,但对于现代人来说,检索起来已非常不便。《故训汇纂》按照现代人的检索习惯,改用《康熙字典》的214部首排列法编排,另外还编制了《单字汉语拼音索引》和《难检字笔画索引》,实现了传统辞书的现代化改造。在注音上则按现代拼音、中古音和上古音三段标注,这继

承了《汉语大字典》的注音方法,集中概括了历代音韵学的研究成果,不但标明了列目字的现代读音,而且反映了该字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语音系统中的音韵地位,增强了其学术价值。

在征引资料的准确性上,《故训汇纂》也大大地上了一个台阶,校正了《经籍籑诂》的许多错讹。

三、《故训汇纂》的学术价值

作为一部编写体例科学、资料丰富完备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故训汇纂》的学术价值是可贵而且多方面的,兹举其大端如下:

1.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各学科的研究,没有能绕过研读古文献而空谈虚玄的捷径。治任何一科专门史,都必须从研读古籍开始。而研读古籍,又必须通过语言这块敲门砖。解读古籍,常因关键字词的理解差异而导致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比如《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汇编,是儒家最重要的原典,此后的儒门思想悉源于此。为解读孔圣人的“微言大义”,历代

注家无数,许多句子的解释都不同,有些句子的不同解释竟多达十几种,孰是孰非,不要说一般读者难以判断,就是专门学者也常常煞费脑筋。有些重要的哲学概念如“仁”“庸”“道”“天”等皆因词义理解的不同而被不同的学者赋予不同的内涵。“大义”的分歧皆因各家对“微言”的不同训释。《故训汇纂》汇辑了历代学者对这些字的训释,如“庸”字条注项132项,书证用例达400条,这些解释和用例都来自于朱熹、焦循、孙星衍、王念孙、刘宝楠等著名思想家和学者,积淀了历代国学大师的理解和思考,文化底蕴异常丰厚,为后代学者梳理这一哲学概念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可贵的线索。

2.对研究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价值。《故训汇纂》汇聚了上起先秦下迄清季两千余年重要历史典籍的语言训释资料,既有如《说文》《尔雅》《释名》《方言》等古代专门辞典的释词材料,更收集了散见于各种典籍的历代学者的随文训释资料及丰富的例证,这些资料时间跨度大,地域分布广,是一个宝贵而丰富的历时性语义资料库,充分反映了汉语言在两千年间词义系统的发展变化,是研究古汉语发展史的最珍贵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传统语言学者,无论是对某一词义的考察,还是想对某一古汉语语法现象进行资料印证,都可以在此书中轻松找到资料。

3.对辞典编纂的价值。

《故训汇纂》的出版对已有辞典的修订及将来辞典的编纂提供非常扎实的资料保证。语文类辞典的编纂重在语言材料,只有充分占有了语言材料,才能很好地归纳义项,列举典型例证。比如《汉语大字典》和《故训汇纂》分别是对《康熙字典》和《经籍籑诂》的继承,但《汉语大字典》并没有实现完全取代《康熙字典》的效果,而《故训汇纂》则做到了。如果先有《故训汇纂》,后编《汉语大字典》,则有一个非常完备的资料基础,其编写质量当更臻完善。不惟《汉语大字典》如此,凡是涉及古汉语的辞典,《故训汇纂》都可对其起到资料补正作用。

(《故训汇纂》,宗福邦、陈世饶、肖海波主编,商务印馆2003年出版本文作者单位系武汉崇文书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