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八大点穴秘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太极拳的八大点穴秘谱,第1张

 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中医原理,中医原理是太极拳的基础理论,练习太极拳能打通身体经络。太极拳的练习和穴位之间有哪些联系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八大点穴秘谱。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八大点穴秘谱

 太极拳的本质虽然是武术,但是已经被现代人当做养生拳术,习练太极拳能打通身体经络,修复病灶。

 一、理

 盖世者习拳者多,得拳中精髓者少也。天下练太极者多如牛毛,成者似牛角,得之太极大成者更少也。

 世曰:拳不打力,力不打功,功不打术,术不打仙。吵架是骂人之苗,骂着是打斗之源,打斗是拼命之根。

 盖世拳法,无非内外两种拳法。然而太极者,阴阳之母,天地人合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宫为九宫,练法九九归一。无手到有手,有手到无手。乃炼精化气,练气成髓,练髓还虚。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失真艺。

 太极者,拳中之母。阴阳变化,能生万物。一动俱动,形似车轮,绵里藏针。静如山岳,动如长江波浪。内外合一,刚柔相济,乃是四两神气破千斤之力。

 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有三百六十五穴;年有十二个月,人有十二经络;年有四季,人有四肢;年有二十四节气,人有二十四关节;天有多少星辰,人有多少毛孔;人有二十四筋脉,天有风、雨、雷、电尔;人有心、肝、脾、肺、肾,地有金、木、水、火、土。

 二、门规

 太极者,上层练法,内有点穴闭户,分筋错骨更不轻易传人。本门有三不传,何为三不传一曰:不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者。二曰:不传好奇者、不敬师者、贪酒色财气者。三曰:不传不勤学苦练者、好斗者。传其真法必须遵守这三不传,不可轻易传人。

 三、本门乃有点穴、打穴、拿穴是也

 点穴乃为单指点、双指点、三指点。打穴乃为拳打、掌打、肘打、气打、足打。拿住对方要穴为拿穴。手指抓住对方主要学位为抓穴。上者几种方法要毒、准、狠、意透其背。要做到不动则静,动者准、猛、狠。

 四、本门点穴法为三十六穴

 其十二大穴、十二中穴、十二小穴。

 五、本门有绝命三穴

 练其本功法须功到、手到、敌到。按时辰点穴法乃为十大穴。不分时辰点穴为十二穴。点穴有绝命三穴当场死亡,或不出十二个时辰命亡。

 六、本门还有叫门法

 点穴者关键在于叫门,门叫不开,点身无效。叫门法乃为子踝丑腰寅在目,卯面辰期巳手执,午胸未腹申在心,酉背戌期亥骨续。先师曰:时到者经到;经到穴到;手点穴到人倒也。

 七、太极点穴之法

 有十二大穴、十二中穴、十二小穴。有点死打活之法,有引进落空之法。点、拿、抓、打,阴阳不分,各有奥妙。

 点穴分为四季,即春东、夏南、秋西、冬北。每到一季节,把敌人引进一方去点,自有点穴道之法。

 八、本门明知点穴之法

 苦练点穴之功,无功不为点穴之大成也。练点穴之功,得点穴之功。练太极指之功法,各家不一,乃为内外结合练也。药水洗手之练法:一日两次苦练,百日苦练得成。太极阴阳金刚指练法分三部,一曰内丹功,即青龙探爪势(为静坐功)、松紧练法(即桩功,手法若干势)。

 后用药水洗法,练功时将药水烧热,将手泡进药水之中,待手泡热后,将手提出药水趁热练功。

 具体做法

 第一部面朝墙壁,距离两尺余,两脚分开,手五指定壁;随着功夫的增加,使两脚逐渐后移,直到身腰挺直,后臂与肩成直角后,再使五指点地;随着功力的增厚,逐步减为四指、三指、两指,指力已伟矣。

 第二部练后用药水再浸泡之热,将手提出,将沙袋放在与腰同高处。沙袋内装铁砂五斤,用猪血煮、绿豆五斤、山里红籽五斤,共为十五斤合在一起,装在四方沙袋里,趁热练习,五指一戳一百,久而久之,五指之功与腕低之劲相结合,内气久练成为太极金刚功。再做与人同高的木桩,内包棉花,外包牛皮,有头有四肢,把三十六穴都注上,乃练习点穴,要准,一丝不差,久练久之,蒙上眼睛再练点穴,如能点准,此功成矣。

 第三部药水功法,青木香五钱、生姜五钱、桂心五钱、百密五钱、陀僧五钱、宣木瓜五钱、路路通五钱、制川乌五钱、蛇床子四钱、地骨皮四钱、净红花四钱、土麻四钱、泽兰叶四钱、草乌四钱、透骨草四钱、象皮四钱、细辛四钱、当归四钱、虎骨一两浸泡三十天与药合在一起,两大碗河水浸之一时,药六天。

 太极拳点穴原理来源

 一、太极点穴术的历史渊源与分类

 太极点穴术源于中医针灸术。据中医重典《内经》记载,针灸穴位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运用砭石针刺穴位治病了,山东省境内发掘出了砭石实物。随着铁器的应用,砭石逐渐被金属针所取代,也就形成了今日所见的“针灸”。

 大约在唐朝时期,就有了“穴位损伤”的概念了。唐朝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有“在太阳穴,乃是命处,断然不可治矣”的记载。

 到了明朝中期,已经出现了不少论述点打穴位损伤的专科著作,其中《跌损妙方》可称得上是少林寺伤科及太极点穴术的开山祖师!异远真人独创了“血头行走穴道”的论述,成为点穴伤药方。此书也就成为少林太极点穴术的理论基础,历代僧人的点穴、治伤经验及实践与传承,也便有了各门派的各种“太极点穴术”。

 太极点穴术依照其使用功能,可分为医学太极点穴术(简称点穴疗法),武术太极点穴术,保健太极点穴术。而武术太极点穴术就是以防身、自卫、攻击为目的的,专打人体穴位的一门技击术。

 二、太极点穴术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太极点穴术与针灸术一样,以《内经》为理论基础,把阴阳五行学说、八卦学说、经络学说等学术思想融入其中。

 武术太极点穴术是以“十二时辰气血流注”和“血头行走穴道”等观点为实践依据的。得到武术、技击、医疗(跌打伤科)界的广泛认同。并广泛传承至今,且经现代科学验证了其科学性。在《救伤秘旨》中说:“跌打损伤,从古为技击家所秘,世传盖鲜。”

 三、太极点穴术与经脉、36要穴

 武术太极点穴术与医疗太极点穴术、保健太极点穴术不同,武术太极点穴术很直观地以人体十四正经的百余穴位为攻击目标。而其中又以三十六大穴,七十二小穴为分别,且又分为死穴、昏穴、软麻穴等。

 据《少林寺点穴秘诀及秘传药方》记载,“点穴法中,主穴凡三十有六”,谚云“穴有死晕,点有轻重”,这“36穴”如下。

 “百会、太阳、鼻梁、人中、牙腮、开空、天井、肩井、气门、玄机、将台、期门、七坎、章门、丹田、下阴、白海、曲池、脉腕、阳冲、三阳焦、太溪、太冲、涌泉、天股、对口、凤眼、挂膀、凤凰眼、脊梁、凤尾、脊心、精促、笑腰、敲尻、踝骨”,以上三十六穴,点重不可救治。轻点也可令人晕倒。

 太极点穴术一般攻击的是十四正经,上述“36穴”除了分属十四正经外,尚有不在其列的经外奇穴。这十四正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督脉。

 四、人体经脉、穴位是客观存在的

 《内经》以文字描述了十四正经的部位,唐代孙思邈曾绘制了十二经脉图等。北宋的《针灸铜人》则是考核学者针刺穴位正确与否的工具。

 大量研究已经证明,经脉、穴位是客观存在的。江西省有关院校通过低频电脉冲、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所产生的得气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典籍记载(描绘)的经络路线传导的。

 有实验观察到气血在24小时中的运行状态,初步看到寅时时,受测试人双侧肺经发光子发射的数量测定值是对称的,而过了寅时以后,手太阴肺经中运行的气血的状态是不同的,其经脉的光子数值不对称。此实验说明人体经脉中运行的气血是按一定的规律客观运动的。而点穴秘传口诀“寅肺卯大胃辰宫”等确实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五、点穴伤人的成因

 点穴伤人主要是通过手、脚、器械等击打或日常生活意外损伤,或年老久病等其它因素导致的穴位受伤。

 武术点穴伤人通过击打人体表的穴位,破坏其人原有的正常平衡,损坏其部分正常功能,损伤其人部分经脉穴位,致使其人原有的皮肉、气血、脏腑、筋骨等机体组织发生病变。

 比如,点击其人期门穴,则期门穴所在的表皮或肌肉组织受损,可能有淤紫、疼痛、酸胀;期门穴所在的足厥阴肝经中运行的气血可能会停滞淤阻,进而影响其肝脏正常功能,此穴受伤久而不治则可能会面黄肌瘦、全身无力。被重点时,当场可能瘫软倒地,或昏迷!假如按时点穴,受伤更严重。

 又如,足少阴肾经受伤,就会使肾脏的功能紊乱,导致筋骨受损,出现腰背酸痛、手脚乏力、小便不利等症状。受伤的肾经上的相关穴位可能有压痛,小腹时冷时热,头晕。

 而膝部后弯处可能有痉挛、麻痹的感觉。诸如此类的现象,只有用经络学说才可能解释清楚。因为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穴,终止于俞府穴,循行经过足内踝、腿内侧、脐旁边、乳房下。乳房上直至颈下,此经受伤,所经过的部位都有病变可能。于是,就可能有以上的部分症状和感觉。

 古籍《金汤录》也有记载,历史上著名射手后羿曾被人点伤曲池穴,导致他无法射箭。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