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对角度的研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3收藏

古代中国对角度的研究,第1张

目前,国内学界对中国文化观念的研究也取得不少实绩。有张岱年等人的《中国观念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翟华和张代芹合著的《观念世界探幽》(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年)。两本著作对中国人的观念世界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中国观念史》对中国文化中有关的文化观念予以个体式的讨论;《观念世界探幽》则从横向上具体对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知识观、时间观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文崇一和萧新煌主编的《中国人:观念与行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一书收集了大量从人类文化学角度考察观念形态的论文,该书中杨国枢的论文《中国人与自然、他人、自我的关系》对文化的层次及其关系有深入的分析。文章指出只有从主观文化(主要是指思想、态度、观念)的角度出发才能了解物质文化与完成文化(文学、艺术、制度)的精髓。另外金观涛的专著《观念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更是对观念问题研究进行了整合和总结,但他多关注的还是政治性或与其相关的观念。而学界真正对中国观念理论进行研究的则是张连海的《观念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这是学界第一部以中国文化为研究对象而建构起来的观念理论研究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念研究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对于古今观念的研究,以上著作都较少涉及。目前真正讨论文化中的古今观念的论文有3篇。分别是晋文《汉代的古今观及其理论建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杨春燕《从看刘勰的古今观》(《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李修贵《浅谈的古今观》(《沧桑》,2010年第2期)。 以上三篇论文分别从人们对待古今的态度、对古今关系的认识这两方面对古今观进行了个案式的研究。论者注意到了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的古今问题及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所形成的观念。所以这些研究在开拓文化研究新领域上有着一定的贡献,但是因为目前这些研究往往都是以个案为例,就容易造成研究的偏差,导致目前对古今观的研究还显得很不全面,所以有必要在研究个案的同时结合整体性的研究,即把古今观的研究放在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下来进行考察。

学界对古今观念的研究论文本来就少,从这一角度来考察文学和文论的研究就更少了。最早把古今问题纳入文论研究的是罗根泽先生。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一书中就把“贵古贱今”和“贵今贱古”视为是文学批评的两种错误意识。他的著作中就有很多章节注意从古今的视角来讨论文论。由此说明,文论与古今问题的密切关系在文学批评史学科创立的早期就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可惜这一方面的研究后继者没有再往前继续推进。近来的著作中,郭英德等人撰写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中华书局,1995年)一书对古今问题也颇有涉及。论者对汉代人如何认识文学发展中的古今关系作了一个粗概的梳理。文章注意到了汉代尊经复古和变古贵今的两种不同倾向,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此种古今认识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虽然这部分内容的讨论还显得比较粗略,并且主要讨论的是汉代的古今观与文学观念,但是这也为探讨古今观与文论的深层关系提供了文学史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和经典个案。此外,刘文忠《正变·通变·新变》(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一书虽然是探讨文论家在看待文学变化问题上所形成的文论范畴,但是实质上也较多牵涉到古今问题,故而实际上也揭示了历代文论家对继承和创新问题的基本看法。但是该书的主要论述部分还是集中在南朝及其后的文论思想,对之前的文论谈得比较粗略。而刘绍瑾的《复古与复元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则对儒家的复古与道家的复元古思想进行了文化探源式的深入剖析。更为可贵的是该书还从中西比较诗学的角度对中国复古文学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究。但是刘著仅仅从复古的方面来谈文论思想则容易忽略文论思想中的适时性与当下性的一面,并且仅仅以儒道两家来观照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化复古”的思路也限制了著者的研究视域。党圣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古代文论的现代遭际》(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则把中国传统文论放在了全球文化格局的当下态势中来进行关照。该书认为古今关系是中国文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因而需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此书对传统文论发展观的阐述相当深刻,著者的古今意识也相当突出,但书中对文论古今问题的阐述仅限于宏观上的理论考察与梳理,对中国古代文论古今观的具体内容则较少论及。

另外,注意到文化中的古今问题对文论的影响的研究还有胡大雷的《传统文论的魅力、模式与智慧》(凤凰出版社,2005年)一书。论者把古今问题视为传统文论的八大问题之一,认为它是文学批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文章对整个古代文论中的古今之争进行了粗略的梳理,进而说明了文论中古今问题的持续存在。但是对于文论中为何有这样的古今认识,这种古今认识在文论史中是如何变化并体现时代文化对它产生的影响,文章都没有进一步探讨。徐和勇的硕士学位论文《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古今观”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对古今观与文论关系的讨论更为具体一些。论文旨在研究古今观念变化产生的结果对书法发展起到的影响作用,但论文仅限于对呈现在书论内容中的古今观念的考察,这本来就有可能篡改了古今观的历史原貌,另外论者对古今观的理解也被局限在了古今关系上。

从以上相关研究现状来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古今观念角度来审视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还非常欠缺。因而从古今观角度对古代文论的研究是相当必要的,而且也是以完全可行的。

中国社会史论文索引(1919-19866)

冯尔康等

2004-06-17 02:54:58 阅读 43764 次

原载《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第四编,冯尔康等著,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根据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网页提供WORD文档整理

中国史研究网络资源导航

文章搜索

研究论文问题讨论读史札记史籍整理学界动态研究综述学林春秋图书评论新书选介史林书话论著目录期刊索引吴简研究商周断代古籍下载资源导航数码文史访古纪行读史随笔试题讲义

近期热点文章

累计热点文章

中国社会史论文索引(19867-20036)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明代社会生活史类目初稿 (吴智和)

中国社会史论文索引(1919-19866) (冯尔康等)

日宋代史研究文献目录(1982~2001年) (加藤昌等)

隋唐长安研究文献目录稿(改定新版) (荣新江、王静)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家庭史研究论著索引 (王利华)

新见魏晋南北朝史专著目录(1998-2003) (罗新、陈爽)

余英时先生主要著作目录 (陈弱水、陈熙远)

缪钺先生论著目录 (缪元朗整理)

辽金史研究书目 (周峰)

王锺翰教授著作年表 (赵令志整理)

突厥研究论著目录 (芮传明)

日元史研究文献目录(1913-2003) (舩田善之)

黄仁宇研究资料目录 (耿立群)

1990—1999新出汉魏南北朝墓志目录 (汪小烜)

说明

1.本索引著录社会史专题论文,以及含有大量社会史内容的论文。论文包括中国的(含台湾、香港刊出的),也包括日文的和其他文字的译文。

2.本索引按论文反映的社会历史时期分阶段编排。其分段与综述中的相适应,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及近代四个阶段。每段又按其内容加以分类,各段在大类上相同,小类目上有差异。

3.论文索引前附有索引简目,以便查找。

中国社会史论文索引简目

一、先秦两汉部分

(一)等级身份与职业生活

1.社会结构总论

2.法律对等级身份的确定

3.社会流动

4.等级结构

(二)血缘群体与社区社会生活

1.宗族

2.家庭与婚姻

3.社区社会生活

(三)人口与社会救济

1.户口统计与人口变动

2.人口类别与结构

3.社会救济

(四)生活方式与风尚

1.物质生活习尚

2.几种礼制与礼俗

3.文化娱乐

4.宗教生活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分

(一)社会史总论

(二)等级身份与职业生活

1.社会结构总论与职业生活

2.等级结构

(三)血缘关系与社会生活

1.宗族

2.家庭与婚姻

3.社区社会

(四)人口与社会救济

1.户口统计与人口变动

2.人口类别与结构

3.少数民族一般

4.社会救济与慈善事业

(五)生活方式与风尚

1.物质生活习俗

2.丧葬礼俗

3.文化娱乐

4.其他风气习俗

5.少数民族生活

6.宗教生活

三、宋辽金元明清部分

(一)等级身份与职业生活

1.社会结构总论

2.等级结构

3.法律对等级身份的规定

4.社会流动

(二)血缘群体与社区社会生活

1.宗族

2.家庭与婚姻

3.社区社会生活

(三)人口与社会救济

1.户口统计与人口变动

2.人口类别与结构

3.社会救济、蠲免及其他

(四)生活方式与风尚

1.物质生活习俗

2.几种礼制与礼俗

3.文体娱乐

4.宗教个活

5.少数民族汉化及其他

四、近代部分

(一)总论

(二)社会结构和等级身份

1.工人

2.资本家

3.买办

4.会党

5.知识分子

6.太平天国乡官

7.青少年

8.华侨

9.社团

(三)社会生活与社会风尚

1.经济生活

2.文化生活

3.城镇变迁

4.宗教

5.人口

6.妇女与婚姻

7.风尚

(四)少数民族

1.综论

2.具体少数民族

一、先秦两汉部分

(一)等级身份与职业生活

1.社会结构总论

奴隶社会的阶级结构 金景芳 历史研究1959.10期

周代封建的建立 周代封建制度的社会结构 杜正胜 史语所集刊50本3分册1979.9

春秋战国时代的阶级关系 韵琴 国际文化杂志1期1932。5

东周时代的农工商业与社会层 陶希圣 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2卷3期1935.7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运动 李梦梦 文化建设2卷 1期1935.10

战国至清代社会史略说 陶希圣 食货2卷11期1935.11

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结构:一个超稳定系统 金观涛等 贵阳师院学报1980.1、2期

封建等级关系和特权制度 郑昌淦 人民日报1980.8.25

封建等级制度和法及其影响 粟劲 吉林大学学报 1980.3期

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制度 薛木铎 光明日报1980.10.27

从儒墨兴衰看中国社会结构特性 周勤 社会科学战线1983.3期

论封建结构的振荡与自救方法的失败 李桂海 学习与探索 1983.6期

秦汉魏晋封建依附关系发展的历程 田庆余 中国史研究1983.3期

2.法律对等级身份的确定

中国上古时代刑罚史 孙传谖 学风 4卷1期 1934.2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小议 张晋藩 刘海年 学习与探索 1980.5期

“刑不上大夫”的真谛何在? 李衡梅 吕绍纲 史学集刑 1982.1期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辨 陈一石 法学研究1981.1期

试论我国封建法制的礼法融合 张殿吉 河北师院学报1982.1期

中国封建法律中“八议”和“十恶” 刘海年等 人民司法 1983.6期

3.社会流动

周末社会阶级之变动 汪炳焜 光华大学半月刊2卷7—9期 1934.4——6

论士大夫阶级与社会变动 程晋之 十月风 9期1949.3

农奴是怎样摆脱领主变为农民的 刘尧庭 新史学通讯1955.1期

中国考试制度之起源 周匡 真知学报1卷4期1942.6

我国古代的招聘制度 隋喜文 人民日报1983.2.18

秦仕进制度考述 黄留珠 中国史研究1982.1期

试论两汉仕进制度的特点 黄留珠 西北大学学报1982.4期

论辟举制度与铨政 灊山 河北月刊5卷4期1937.4

论茂才孝廉 李源澄 责善半月刊 1卷15期1940.10

西汉诏举制 孔玉芳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2卷1942.9

东汉诏举制度考 孔玉芳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3卷1943.9

两汉选举制 邹文海 厦大学报 2集 1943.7

西汉之选举制度 张震译 学艺(杂志)17卷1期1947.L

汉代察举制度考 劳干 史语所集刊17本1948.4

东汉世家地主的出现与察举征辟制度的败坏 郝清清 郑州大学学报1978.3期

试论东汉魏晋的选举标准 程有为 河南师大学报1982.3期

4.等级结构

(1)帝王

释“予一人” 胡厚宣 历史研究 1957.1

重论“予一人”问题 胡厚宣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10辑 古文字研究论文集

卜辞中所见诸侯对商王室的臣属关系 杨升南 甲骨文与殷商史

试论殷代的王权与神权 晁福林 社会科学战线1984.4期

皇帝制度之成立 雷海宗 清华学报 9卷 4期 1934.10

“天子”考 郑慧生 历史教学 1982.11期

中国史上皇帝之家庭 观沧 大同1卷10期 1915.10

秦汉的皇帝 沈巨尘 文化建设 1卷 8 期 1935.5

汉代的“酷吏”与君权的发展 戴振辉 大公报史地周刊51期 1935.9.6

由西汉外戚专政谈到外戚与皇权的关系 栾保群 天津师院学报 1981.3期

西汉诸帝及外戚之祸 缪凤林 杂学杂志 2卷5、6期1931.4

(2)贵族、官僚和地主

论所谓五等爵 傅斯年 史语所集刊2本1分册1930.5

嵩园读书记之二——五官 黄仲琴 岭南学报 2卷 3期 1932.6

五等爵在殷商 董作宾 史语所集刊6本3分册1936.7

周代诸大族的信仰和组织 陶希圣 清华学报10卷3期1935.7

西周时代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当如何解释? 历史教学1953.10期

周代贵族专制政体中的原始民主遗存 徐鸿修 中国社会科学 1981.2期

金文中所见西周世族的产生和世袭 王培真 西周史研究 人文杂志丛刊2辑

周代大夫阶层的历史发展 赵伯雄 内蒙古大学学报1983.2期

春秋时代的贵族政制 陈安仁 朝晖10期1932.10

中国封建社会中官僚地主的心理 缪钺 成都工商导报1951.7.8

论封建社会的食封贵族 王岩等 南开大学学报1975.3期

封建时代的外戚及其祸害 周修强 人民日报1980.9.1

中国封建时代的女祸与外戚之祸 孟楚 文汇报1980.11.17

论士大夫 吴晗 清华旬刊2期 1948.2 时与文 七卷21期 1948.3

论绅权 吴晗 时与文3卷1期 1948.4

再论绅权 吴晗 时与文3卷9期 1948.6

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地主阶级剖析 田昌五 历史研究1983.5期

豪族地主和庶族地主初探 史祝 西北大学学报1975.3期

门阀观念不始于魏晋考 梁园东 知言 1期1947.1

战国时期的食邑与封君述专 刘泽华 刘景泉 北京师院学报 1982.3期

试论商鞅的赐爵制度 高敏 郑州大学学报1977.3期

从云梦秦简看秦的赐爵制度 高敏 云梦秦简初探

秦的赐爵制度试探 高敏 秦汉史论集 中州书画社1982

论两汉赐爵制度的历史演变 高敏 文史哲1978.1期 秦汉史论集 中州书画社1982

军功爵制在秦人政治活动中的地位 朱绍侯 河南师大学报1980.6期

秦代的俸禄和口粮 丁一 今昔谈 1982.5期

秦汉之豪族 傅衣凌 现代史学 1卷10期 1933.1

两汉豪族的研究 张承炽 史地知识 1卷 2期 1936.6

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 许倬云 史故所集刊35本 1964年9月

汉初侯邑国公布 钱穆 齐鲁学报 1期 1941.1

西汉初年之王侯 徐德嶙 新评论 10卷 3期 1944.7

汉初的封国 王兰锁 教学通讯 1982.9期

两汉的食封制度 谢忠梁 文史哲 1958.3期

关于两汉食封制度的几个问题 谢忠梁 四川大学学报1959.3期

汉代尊卑问题一瞥 杨树达 清华周刊35卷6期1931

东汉的豪族 杨联升 清华学报11卷4期1936.10文化建设3卷 2 期 1936.17

东汉的世家士族宦官与党锢 紫僧 天津益世报食货10期1937.2.9

论东汉末的党锢之祸 翦伯赞 理论与实践3卷2期1946.7

汉末党锢之祸及其他 隽之 十月风 7期 1948.11

东汉环绕着宫闱的纠纷 邱汉生

你好 我从网上找的资料 呵呵

老公,老婆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对立的没有老公就没有老婆,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单独成立!

但这一对词却是例外,先有的老婆后有的老公,时间相差不长

老婆一词从老婆娘而来老婆娘是从婆娘而来

婆娘最早是对妇女的一种鄙称,

陶宗仪<辍耕录>:"妇女曰娘":"谓妇女之卑贱者曰某娘,曰几娘,鄙之曰婆娘"

<西厢记>:"我虽是个婆娘,有志气"

石军宝:<秋胡戏妻>:"谁着你戏弄人家妻儿迤逗人家婆娘"

因为古时都是为儿子娶大媳妇,好进门就是好劳动力,所以丈夫在别人面前称媳妇为婆娘或老婆娘,这在戏剧中依然有痕迹

近现代把媳妇叫老婆是老婆娘的简称,再说娶的都是小媳妇了,也就把娘字去掉了,简称老婆,但老婆并不是尊称,最多是个俗称大家都这样妇女也无奈的接受了

公母俩就是一对,有公就有婆,老婆有了,老公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但比老婆晚的多,直到开放以来才推广开,老婆比老公至少早100以上年这是保守的,

“记者”称呼的由来

杨中兴

在北京中国记协俱乐部里,记者和诗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兴致正浓时,记者问:“诗人今年几岁”答曰:“千岁,鼻祖五千岁。”诗人问:“记者今年年庚几何”答曰:“记者今年九十九。”

这一问一答很有意思,幽默、实在而又不玄乎。“诗人千岁”隐喻我国最早的诗歌专集《诗经》已有千年的文明史,“鼻祖五千岁”系指五千年的文明史。然而“记者今年九十九”也是有根有据的。记者,即新闻记者。在我国最早出现“记者”一词的日期是1905年3月10日上海《申报》,一篇题为《论今日各国对中国之大势》的文章中。从1905年到2004年,正好九十九岁。

1905年以前,中国的新闻记者叫什么说来也真有趣,从“笔者”、“笔耕者”、“笔受者”到“友人”、“访友”、“访事”、“访员”,然后又由“访事”、“采访”、“访员”到“记者”,确实由称呼的发展变化中,可以观窥到一部中国新闻史话的缩影。

1875年(清光绪元年)7月7日,《申报》首次刊登招聘访事的广告,应聘担任访事的条件是:“必须学识兼长,通达事务,并为人端正,实事求是者。”并称:“薪金当从丰酬送,愿者来馆面议。”“访事”就是“记者”的前称,从这个中国最早的记者招聘广告上看,首先把广义的“笔者”、“笔耕者”、“笔受者”趋向专业化,然后又突出了新闻报纸的特性,再后规范了从业人员的身份特征权利义务。

但是以统一的“记者”一词代替其他杂七杂八的称呼,是报刊大改革的先声。1905年《申报》进行了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大尝试,把“记者”、“新闻记者”的称呼率先使用起来。1905年3月10日《申报》载文《论今日各国对中国之大势》,文中有这么一句:“记者又何必须再烦笔墨以渎吾同胞之听哉!”第二次再见这称谓是同年同月14日,在一篇题为《赞成报馆同盟会之谈》的文章,文中说道:“由于中国各报记者程序之不齐,则虽非立异,而其议论自不相同。”再后自1905年3月21日以后,《申报》连续出现了“记者”、“新闻记者”的称谓用词,其使用频率也高起来。

来源:新闻爱好者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