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初一十五吃素??原来是有科学根据的!!
为何初一十五吃素??原来是有科学根据的!!请耐心阅读 农历初一、十五,海洋潮汐的变化因月亮的盈亏影响而达到最大值的时候,我们人体内部血液涌动的「潮汐」也达到了最大值,情绪就会陷入极端的状态中。 「素食」在中国古代的含义并不等于「不吃肉」。汉语「素」字本义是指白色、干净和质朴。 有专家作过考证,素食在中国古代有三种含义: 第一 是指蔬食,此义与我们现代意义的素食重合; 第二 是指生吃各种瓜果植物,与现代意义上的天然纯素食有相近的地方,区别只是现代人已很难吃上他们理念中的「天然纯素食」; 第三 指无功而食禄,那已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事,与本文之旨无关。 按照中国传统的养生学,人不应该追求浓烈肥厚的饮食,「平易恬淡」才是养生的硬道理。 随着佛教传入,南北朝有「菩萨皇帝」之称的梁武帝,使素食成为中国大乘佛教的鲜明特色。 梁 武帝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位重要人物,此前的佛教徒,即便是释迦佛祖在世的印度,也是允许修行人食用「五净肉」的。 自梁武帝以后,素食便一举成为中国汉传佛 教的一大标志。因此,要说从古至今最自觉、最彻底、 最无私地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素食主义道路的群众,当公推南北朝以后的中国佛教徒。 古老的中医学一直是主张多用清淡素食,少用肥腻厚味的。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翼方》中说:「食之不已为人作患,是故食最鲜肴务令简少。 饮食当令节俭,若贪味伤多,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 这里说的「鲜肴务令简少」,即是说一定要少吃荤食,不要因贪鲜味而伤身体,尤其是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弱,更要三思而后食之。 孙思邈还进一步说:「老人所以多疾者,皆有少时春夏取凉过多,饮食太冷,故其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损于人,宜常断之。」 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饮膳正要》、《本草纲目》等中医古籍中,都记载有用蔬菜制作素食的饮食疗法。 宋 代是中国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据《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记载,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的餐饮业中,已经有专营素菜的素食店了。 在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记 载有100多种食品,其中大部分为素食,包括花卉、药物、水果和豆制品入菜等,还首次记载了当时有「假煎鱼」、「胜肉夹」和「素蒸鸡」等仿荤技术。此外, 陈达叟的《本心斋疏食谱》也记录了20种用蔬菜和水果制成的素食。 至元明清三代,素食的发展愈加繁荣,素菜在各种文献中的记载也非常丰富。 据日本学者木宫泰彦的《中国交通史》记载,明末高僧隐元和尚东渡日本时,曾带去了中国的素食烹饪制作技艺,其冠名为「净素烹饪」,把佛教高超的精神修养落 实到了日常生活之中。 清末薛宝辰曾有素食专著《素食说略》,其中记述了200多种素食,其生动性和丰富性已大大超过了前代,真可谓是琳琅满目,洋洋大观。 佛教在「斋戒」问题上的态度,对中国的素食人群是最具号召力的。在传统寺院里,同住的比丘们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集会一处,请精熟律法的比丘说戒,以反省过 去半月内的修行是否合乎戒律。若有犯戒者,则于大众前忏悔。 而作为在家佛弟子的居士们,则应在这样的日子里斋戒净心,自然就只能吃素净的食物了。 佛教的朔望斋戒,在今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的支持。按照潮汐理论,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力主要是施加于地球上的水体中的,它往往是通过海洋潮汐的定期涨落 体现出来。人体的水分占了身体的80%以上,而且,人体血液中的盐分浓度也与海洋中盐分的浓度几乎是一样的。 因此,每当朔望日(即农历初一、十五日),海 洋潮汐的变化因月亮的盈亏影响而达到最大值的时候,我们人体内部血液涌动的「潮汐」也达到了最大值。 这时候,人的血气要么最盛要么最衰,总之,情绪就会陷入极端的状态中。国外有研究发现:每当十五月圆之日,人们的情绪普遍会比平日更易激动,社会的犯罪率会 陡增,车祸的发生率也大大高于平日;而到了初一新月之日,人们的情绪则普遍比平日更低落,抑郁症患者会增多,自杀率也会增加,一些有精神性疾病的人会比平 日更难于自我控制。 从这个角度来看初一、十五的斋戒,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那些古代的高僧大德,会说这时候吃素斋戒有更大的功德。 而寺庙里选择这个日子诵戒讲戒,的确也是因为人们在月亮潮汐最大值的影响下,最容易犯戒 ! 没想到初一十五要吃素的原因竟是因为这样!!而且还有科学根据!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就点个赞分享出去吧!
汉传佛教向有“吃斋”的饮食习俗,吃斋就是素食,这是汉地佛教中特有的制度。印度佛教徒是禁荤不禁肉,荤即葱、薤、蒜、韭、兴渠等五种有强烈气味和刺激作用的蔬菜,被称作“五辛”或“五荤”。《十诵律》规定,出家人严禁食荤,但可以食用“不见、不闻、不疑”的“三净肉”。佛教东传时期,中国僧人守持这一饮食习俗,只是到南北朝,笃信佛教的梁武帝受佛教普渡众生、慈悲为怀观念的影响,开始提倡素食,主张僧尼禁断肉食,对于不守戒律而饮酒吃肉的僧尼严加惩罚,并从上层僧侣开始整顿,使素食成为汉传佛教徒的一种独特的饮食制度
吃素是慈悲,不伤害众生
在家居士条件允许应当尽量吃素食斋,吃多少还多少
素食主义是一种饮食的文化,实践这种饮食文化的人称为素食主义者,这些人不食用来自动物身上各部分所制成的食物,包括动物油、动物胶。世界各国或不同文化下的素食主义有所不同,有些素食主义者可食用蜂蜜、奶类和蛋类,有些则否。素食,表现出了回归自然、回归健康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返朴归真的文化理念。吃素,除了能获取天然纯净的均衡营养外,还能额外地体验到摆脱了都市的喧嚣和欲望的愉悦。 悄然传播的素食文化,使得素食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时尚的标签。素食,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环保、健康生活方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由于财富和权力的增长使肉食日渐流行。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之所以流行素食,(之前他们曾认为素食是下等人的食物),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拙劣的贮藏方式,导致肉食很容易变质,腐臭,生蛆,这些不新鲜的食物这必然导致肉食的口味很差,人们失去了食欲,同样不新鲜的肉食其营养成分基本都丧失了,还容易传播疫病,令群众健康情况恶化。
这个时期,素食非常盛行。
当然在地理大发现之后,由地中海和南欧发起的掠夺贸易引进了香料,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肉食的贮存,同时又能让肉食更美味,这个时期,荤腥在人们的餐桌上再度复苏,当有着“恶毒之母”之称的凯瑟琳·德·美第奇太后进入法国后,她推广了一些新的饮食措施,其影响力几乎涵盖全欧洲,法国人民放弃了粗暴鲁莽的中世纪生活方式,也不再用大量的香料来掩盖肉食的本味,而是在新的贮存方式下,用香料突出肉食的本味,并重新接纳了曾被香料革命挤掉的素食。
但自17世纪起,素食主义开始在英国发展起来,拒绝肉食的宗教团体越来越多。
托马斯(ThomasTryon)是十七世纪突出的素食主义倡导者,他主张完全弃绝以“动物同伴的肉体”为食。
托马斯对基督教教友派有很大影响。
另外,托马斯的书《健康的生活方式》(TheWaytoHealth)也给年轻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18世纪,由于经济、伦理和营养学等方面的原因,素食主义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营养学家威廉医生(DrWilliamLambe)建议他的病人素食以利于癌症的治疗。
此时,几乎所有现代的素食主义论题都已经开始讨论,包括农业资源的浪费等。
18世纪中突出的素食主义倡导者有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法国的伏尔泰。
1908年,国际素食联盟成立。
中国传统素食主义
相传,成汤灭夏桀于乙卯日,武王灭商纣于甲子日,之后历代为避免重蹈覆辙,便于这些日子斋戒,修养心性,初一到十五茹素遂成为习俗。
《礼记》中云:“逢子卯,稷食菜羹。”《周礼》中云:“大丧,则不举。”“不举”作“不杀牲食肉”解。
另有处于长生不老及成仙目的的茹素。
《吕氏春秋》曰:“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名之曰烂肠之食。”“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 《论衡道虚篇》曰:“ 身轻,故能神仙。
若士者食蛤蜊之肉,与庸民同食,无精轻之验,安能纵体而上天?”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是中国的素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南朝梁武帝萧衍是真正将素食主义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出于大乘佛教的菩萨慈悲思想,倡导素食,西元511年,颁布《断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
至宋代,据《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北宋汴梁和南宋临安已经有专门经营素食的餐馆。
至元明清三代,素食文化愈加丰富。
清代薛宝辰所著《素食说略》所记录素食逾百种。
在中国,传统的素食者多半是出于信仰而作出这个选择。中国佛教协会曾对僧人有过生活上的要求,即“素食、独身、僧装”。从中,可以看出汉传佛教对素食的重视程度。但在南传和藏传佛教中,却没有相关规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南传继承原始佛教的传统,托钵乞食,施主们给什么就吃什么,对饮食没有特别禁忌。至于藏传,虽和汉传同属大乘佛教,理应素食,但藏地气候寒冷,少有蔬菜,也没有形成素食的习惯。
到了今天,随着三大语系佛教相互交流的深入,随着交通和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有不少南传和藏传的大德们开始提倡素食。因为素食不仅代表了一种饮食习惯,更是源自佛教慈悲精神的一种修行。所以,素食虽是作为汉传佛教特有的生活方式,但它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对健康、营养等问题的重新认识,还有不少人由于宗教以外的原因选择了素食,其中不乏文体明星和各界知名人士。可以说,素食正在呈现世界化的流行趋势。
虽然素食是汉传佛教特有的传统,但这一选择并非别出心裁,而是以大乘经教为依据的。佛教在西汉哀帝时传入中国,当时来华的印度僧人并未严格吃素,汉地自然也没有素食之风。直到梁武帝时期,经过他的大力倡导,素食才成为僧人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梁武帝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精通教义,经常搭上缦衣为王公大臣们说法。梁武帝在研读经典过程中发现,大乘经典明确提出,佛子应断除肉食。如佛陀在《涅槃经》中说:“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食如子肉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佛陀接着告诉我们:“夫食肉者,断大慈种……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狮子已,众人见之,闻狮子臭,亦生恐怖。”作为大乘佛子,在成就智慧的同时,还要成就慈悲。而食肉会令众生心生恐惧,不敢接近,有违慈悲的修行。
而在《楞伽经》中,佛陀也告诉我们:“夫食肉者,有无量过,诸菩萨摩诃萨修大慈悲,不得食肉。”接着,佛陀进一步阐述了肉食的过患和素食的功德:“贪著肉味,更相杀害,远离贤圣,受生死苦;舍肉味者,闻正法味,于菩萨地如实修行,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除了经典依据,“梵网菩萨戒”明确规定:“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禁止肉食的原因就在于,吃众生肉会影响慈悲的修行,令众生对你心怀恐惧。菩萨要摄受众生,令众生欢喜,令众生乐于亲近,如果使他们感到恐惧之心,就不能与之广结善缘,进一步度化他们。
是以,梁武帝根据这些大乘经律撰写了《断酒肉文》,劝勉四众弟子勿饮酒食肉,并明令出家众必须戒除酒肉:“若食肉者,障菩提心,无菩萨法,无四无量心,无大慈大悲。以是因缘,佛子不续。”
自从佛教从古老的印度传入中国,佛教的种子便在中国生根发芽,开始修建庙宇,铸造佛像,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僧人,也有很多的国人愿意信奉佛教,相信佛祖的因果轮回,人们心中也认为是要吃斋念佛,印象中那种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和尚是很少的,为什么和尚一定要吃素呢?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在佛教之中有记载,不食三不净肉,这个原因和一位君王有关,那就是梁武帝,他有心中的推崇,推行素食,规定所有的和尚都必须食素,不得吃任何肉类的食物。
佛经中记载着和尚不能吃肉
在早期的佛教中,记载着不时三不净肉,就是亲眼见到此肉为自己所杀,亲耳听到此肉为自己所杀,见到有动物被杀的痕迹,在《梵网经》中也写到,如果佛教徒吃了肉,那么就会破坏他自己宽广的胸襟,延误自己的修行,也会使世间的凡人远离自己,在《入愣伽经》中也写到,这世间的生死流转,怨恨相互连结,都是吃肉所导致的,同时还会增长贪婪。
爱好佛教的梁武帝规定了和尚必须食素
梁武帝虽然是一代皇上,但他却信奉道教,同时它还是一个忠诚的佛教徒,史书中曾经记载,梁武帝信奉佛教,而且她非常爱学习,精通各种佛教书籍,后来还给各种佛教书籍做注释,有时还去寺庙中给和尚做讲座,在《广弘明集》中,记载了梁武帝是如何推行素食,梁武帝下诏禁止用动物作为祭祀品,要求佛教徒吃素,所以我国的一些僧人食素的习惯便一直流传了下来。
所以,从佛教古籍中的记载,到梁武帝推行吃素,僧人吃素的这个传统便一直保留了下来。
一提起佛教,自然就联想到素食 ,对中国人而言,所谓的「出家人」就是「吃斋」的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佛教僧侣是否一定得吃素,实际上的情况似乎并非如此;除了中国佛教(以及直接从大陆传入的台湾佛教)外,其他如藏传佛教、东南亚一带的南传佛教、日本佛教等等,并不忌讳吃荤。
其实,即使是中国佛教,僧侣的全面素食(禁断酒肉)也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将近五百年以後的事,而一手导演此一佛教史上划时代事件的关键人物则是南北朝时的梁武帝(502-549)。
佛陀在世时僧团的生活方式是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托钵,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泰国、斯里兰卡的出家人还是托钵,他们不吃素,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全世界的佛教,只有中国的佛教徒吃素(汉传佛教地区)。除中国之外,全世界的佛教徒都是吃三净肉 - 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这是佛在戒律里说的。
本文2023-08-06 14:24: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2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