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繁体字怎么写?
花这个字是繁简一体的。
但花这个字的篆书、隶书、草书其写法各不同,具体如下:
1、篆书:
2、隶书:
3、草书:
字源解说:
花,形声字。由“艸(艹)”和“化”构成。“艸(艹)”作形旁,说明这个字的本义与植物有关;“化”作声旁,指示读音。“花”本作“华”,华是古花字。在先秦两汉古籍中,所用都是“华”字。《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小雅·苕之华》:“苕之华,其叶青青。”这些诗句中的“华”字,都是作花解的。
繁简二体各有优势:繁体字更具艺术美感、传统文化含量高;简化字易学易写,便于文化传播
和社会资源的节约。笔者认为,文字根本性质还当是语言工具,艺术性是锦上添花,但不能舍本逐
末。既是工具,就最好不要用其便捷性迁就其艺术性。因为我们大可在书法领域上尽可能地保留、
发扬汉字的艺术性;但在社会运转中,合理地简化繁难字体,才能适应历史脚步快速前进的需求。
大陆恢复繁体字需要付出巨大的社会代价,浪费资源且有碍效率。
与此同时,台湾若试图正式
简化字体,其成本要小得多,而且有大陆作为借鉴,可趋利避害,取长补短。
促进两岸交流,不是
一方对另一方的迁就,而是朝着有利于彼此的共同方向前进。
大陆的简化字不成熟、不合理之处,
可吸收台湾文字制度的优点;个别汉字繁华、异化,在充分考虑社会成本的前提下并无不可。
汉字不是政治,而是约定俗成,是文化心理,是社会工具。政府的规范行为必不可少,那是在
为了提高社会交流、
信息传递效率的前提下。
使用汉字,
还是应有些灵活性,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如在表示庄重的时候采用繁体书法,
间或发行繁体字版本的古籍,
日常学习、
书写则大量使用简体,
对外交流一律使用简体等
(
13
)
。
繁体字不必束之高阁,
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不允许它继续大行其道,
正所谓“变则通,不变则亡”
。不可过繁,难学而难用;不可过简,难识又难看。就像书法艺术中
亦讲究有繁有简、疏密得当,合适的字形本当繁简相宜,这样才符合中国人中庸平和的价值取向,
才与中国人奉行中庸之道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相契。
有必要先从 识繁写简 及 繁简并用 开始,逐步恢复使用繁体字。原因如下:
其一,繁体字有利于保存和传扬民族优良文化传统。
汉字经商代甲骨文、殷周钟鼎金文、秦代的小篆发展到汉代隶书,直到简体字出现前,汉字几乎没什么变化。而这件事情最大的意义就是使中国的历史得以传承。举例来说,明清人读唐宋人的文章没有任何障碍,因为他们读、写的是同样的文字,但在使用简体字的现在,却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读懂古籍了,其中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根本就不认识繁体字。
至于汉字自古就有的繁简并存,则是非常之少,如商代甲骨文,殷、周时期的钟鼎文也分繁简不同写法。
对于民族传统的继承来说,朝鲜和韩国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几十年前朝鲜主要使用汉字作为其民族的书写工具,但后来出于民族主义考量,推广自己的书写体系。现在很多人都无法正常使用汉字,这对于他们了解自己的历史和阅读自己的古籍将会造成极大的困难。2000年我在日本东京大学的东洋文化研究所的图书馆里看到大量的用汉字书写的朝鲜古籍,可在学校里遇到的很多韩国学生却只会一些简单的汉字,无法去阅读自己的民族文献了,真可谓感慨良多。
其二,简体字使汉字的“表意性”消失很多。
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
在世界诸种文字中,汉字以其“表意性”而具特色,但是,简体字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这个体系。从字源来说,有些字应有区别如:“面”、“麺”不分、“发”、“髪”不分。读古文就可能发生歧义或无法理解。
繁体字是祖先传下的正统文字,不仅保存了文字的优美
其三,繁体字与简化字相比,在读、写甚至领会文字内涵上更具美感。
书法是艺术,尽可发挥繁体汉字之美。
其四,繁体字可以增加民族凝聚力。
秦始皇统一中国,采取“书同文”政策,统一六国文字,对于“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诞生,具有积极意义。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推广普通话,对于全国的统一于凝聚具有重大作用。
本文2023-08-06 14:26:4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2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