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君老人的缅怀
为桐君建造词堂 虽然桐君事迹早在先秦时期已有遗闻,但是为了纪念桐君的业绩,开始建造桐君祠的地点是现在的浙江省桐庐县境内,也就是古代的严州地区。即:
《钜宋广韵》:“桐庐县在严州,亦姓。”(见《钜宋广韵·上平声》卷第一“东(韵)·桐”条,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乾道五年闽中刊本影印)
今考,严州在隋代时称为睦州。其地名系唐·武德四年(621年)始置。严州地名在历史上又有多次改称,如民国时期属浙江省建德县,其治所在今桐庐县西旧乡镇处。根据《桐庐县志》(童炜《桐庐县志》卷四“杂志类·祠庙”,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和《浙江通志》(《浙江通志》卷六十七“杂志第十一之五·仙释本传”,《四库全书》本)的记载并有关资料,桐君祠自从建成直到现在约九百余年间曾经历了多次的严重坏损和修复重建过程,这就是:
◆11世纪:既知最早于北宋元丰间(1078~1085年)由桐庐县令许由仪在该县的桐君山顶始建。当时在山湾处(原文作“山隈”)有两棵小桐树,祠堂建成后曾在堂内塑绘有桐君的画像,并且有某些名人题写的诗句,其中有“山中百药当年录,砌下双桐旧日荪”句。
◆12世纪:及12世纪初,孙景初继任桐庐县令时,曾将祠中的桐君绘像改以塑像,并增添了若干名人题写的诗文。但是到了14世纪的元朝末期,桐君祠由于遭受兵火之灾,祠庙严重受毁,旧貌已荡然不存。
◆13世纪:元朝时期桐庐县令张可久再度捐资重修桐君祠(张可久重修桐君祠之举曾由明代徐舫作诗称颂,其事可参见下文“诗文书画题词”一节)
◆14世纪:明朝开国后,于14世纪中末期(即洪武间,1368~1398年)曾重建桐君祠,惟规模较小。及15世纪末(即成化间,1465~1458年),祠庙再度荒废。
◆16世纪初期:于16世纪初(即嘉靖初,1522年)桐庐知县张莹在桐君祠庙旧址重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重建,建成后在祠内曾悬挂大钟,并使钟夫每日早晚定时撞击,并延道士主持。此后经历岁日,祠庙又复倾坏。
◆16世纪后期:16世纪后期(万历五年,1577年)桐庐知县李绍贤捐资重建。
◆17世纪:17世纪初期(即万历三十年,1602年)桐庐知县杨东再度捐资重修,并在祠内增加晋代末期的本地著名文人戴顒氏塑像配享。
◆18世纪:约18世纪时(清康熙时)桐君祠又重修一次,但尚未见到方志记录(据申屠丹荣等氏《潇洒桐庐》,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0世纪:1979年桐君曾重修一次。
冠以桐君名义的各种事物 为了宣扬以“桐君”为首采药治疾的历史,“桐君”家乡的人民除了建造祠堂、供奉塑像及祭祀等活动外,还采用“桐君”和“桐”的字样命名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四库全简明目录》(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20卷,清朝永瑢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本目录不收存目书,只收四库全书所收录的
3461种书籍,据文渊阁所藏四库全书著录书名、卷数,以及撰著者的时代、姓名等,并删减提要原
文,略述作书大意,文字简明(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广西民族大学馆藏四库全书简明目
录)。作为一般读者来说,查检《简目》即可。
(3)《书目答问》(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清]张之洞撰,初刊于清光绪二年(1878)。此书是一部指导治学门径的举要书目,共列举古
籍2200种左右。其中《四库》书未有者十之三四,《四库》虽有其书而校本、注本晚出者十之七
八。全书按经、史、子、集、丛(丛书目)五部、三十余类编排。每部书先列书名,次注著者,再注
各种版本、卷数异同,并且对一些书籍加简单的按语,指导人们读哪些书,选择什么版本。它所标
明的版本都是经过斟酌的,以不缺少误、习见常用的为主。
(4)《贩书偶记》(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近人孙殿起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贩书偶记)。《贩书偶记》及《贩书偶记续
编》是孙氏在经营古籍贩卖事业几十年中所见古籍的详细记录,绝大部分是清代的著作、同时兼收
少许明代人的著作,以及辛亥革命至抗战前(止于1935年)的有关古代文化的著作。是一部清代以来
的著述总目,其作用相当于《四库全书总目》的补编。其著录项目,一般包括书名、卷数、作者姓
名、籍贯、刻版的年代等。《贩书偶记》初刻于1936年,著者在初版刊印以后,又积得资料六千余
条,并由他的助手雷梦水先生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于1980年以《贩书偶记续编》名义出版。这
次重印,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贩书偶记》、1980年第一版《贩书偶记续编》全二为
一,以《〈贩书偶记〉附续编》的形式分为上下册出版。书后附有《〈账书偶记〉书名著者名四角
号码综合索引》。
(5)《续修四库全书提要》
王云五主持,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出版。本书共13册,收录《四库全书总目》未收的古籍提
要10070篇.尤重道藏、佛经的史传与有关中国佛教史之著作、明人著作、一部分禁毁书,以及现
存海内外的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戏曲和《四库全书》编纂以后的书籍等等。它收了经部书2384部,
史部书4443部,子部书2115部,集部书1128部。
(6)《古籍整理图书目录(1949—1991)》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编,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本书采用按年编排的方式收录
了建国以来(1949年10月至1991年12月)我国(港、台除外)历年来整理出版的古籍。图书内容除文、
史、哲等之外.还收藏书画艺术,以及医书、农书、科技等方面的古籍,还酌收—部分已译成汉文
的少数民族古籍。所收古籍大致包括辛亥革命以前的著作,辛亥革命以后对古籍整理加工的著作,
以及有关古籍的工具书。本书之末附有按四角号码编排的书目索引,这样,既可以了解古籍整理各
个阶段的概况,又可通过索引查阅到每种古籍出版的年月。
1)《中国丛书综录》(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上海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59-1962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983年再版。全书收录全国
41所主要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增至47所)所藏古籍丛书2797种,包括子目汇集古籍38891
种。全书共3册。
第一册“总目”,按汇编与类编进行编排。汇编分为杂纂、辑佚、郡邑、氏族、独撰5类;类
编分为经、史、子、集4类。每一丛书,著录丛书名、编辑者、版本、并详细列出该丛书所含子
目。书后附有“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情况表”与“丛书书名索引”。
第二册是“子目”,是子目分类索引,将该书中所收的全部古籍按经、史、子、集四部(下
再分若干类)分类编排,注明每一书的卷数、著者时代、著者姓名、所属丛书等。可按类查出某部
古籍及收在哪些丛书中。
第三册是“索引”,是子目书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按四角号码顺序编排,与第二册配合使
用(中国丛书综录书影)。
(2)《中国丛书练录补正》
阳海清编撰,蒋孝达校订,江苏广陵古箱刻印社1984年出版。本书对《综录》中各丛书的版
本、异名、子目作了很多补充和订正工作,增录了1958年以后重印、复印、影印,以及校点排印的
新版丛书。书后所附的“丛书异名索引”也很有参考价值(中国丛书综录补正)。
(3)《中国丛书目录及子目索引汇编》
施廷镛主编,南京大学1982年印行。本书重在增补《中国丛书综录》所收或未收丛书,共977
种,其中包括一些西学丛书与台湾编印的丛书。全书分丛书目录与子目索引两部分。书前附“丛书
概述”,书后附“丛书书名索引”与“子目书名索引”。
(4)《中国丛书广录》
全书16开2369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该书是新出版的查古籍丛书的工具书。凡《中
国丛书综录》已收录者,不再收录,只收录书名、版本或子目多寡不同者。该书不仅收目前实存的
丛书,也收历史曾经存在、今为“存目”的丛书;既收原刻本、影印本,也收铅印等整理本;既收
大陆地区出版的丛书,也收台港澳地区出版的丛书。该书上册是总目,包括丛书分类简目、丛书分
类详目、丛书书名索引、丛书编纂者、校注者刊刻者索引;下册是索引,包括子目分类索引、子目
书名索引、子目著者索引。该书与《中国丛书综录》相补充,反映了我国历代的丛书出版情况(图
片中国丛书广录书影)。
(5)《中国丛书综录续编》
本书是在我国著名图书馆学专家、目录学家施廷镛的遗著的基础上,重新整理而成的。书中删
除了与他书重复者,并又补充了许多丛书,包括不少港、台、日本等地的资料,现共计收录1100余
种。书后附《丛书备考》、《丛书书名索引》、《丛书著者索引》、《丛书子目书名索引》、《丛
书子目著者索引》、《丛书子目分类索引》。它的出版弥补了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和阳
海清编《中国丛书广录》所收丛书的不足,并订正了上述两书著录中的一些错误,是一本研究中国
历史、文化和古籍的工具书。
(6)《丛书总目续编》
庄荣芳编,台北德浩书局1974年印行。是《中国丛书综录》第一册“总目”的续编,收录台湾
出版的丛书683种。可用来查考台湾1974年前丛书的出版情况和收藏情况。
此外,我国近代出版的三套大型古籍丛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和《丛书集成初编》
虽巳收录在《中国丛书综录》里了,但它们都各自编有目录,可供查检。
(7)《丛书集成初编目录》
商务印书馆编,1935年出版,中华书局1983年重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自1935年
起编辑出版,汇集宋、元、明、清100部有价值的丛书,收书约4100种,原拟分订4000册,每册一
号,计划分四批出齐,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中断出书,巳出版的3467册,未出版的533册。1982年3
月在北京召开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之后,中华书局决定将巳出版的重印。本目录便是根据1935
年版重编的,共收书4l07钟,按总类、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语文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艺
术、文学、史地等10类编排。每种书均注明书名、编著考,所届丛书、卷数、册数。凡已出版各
书,书名前均冠以书号,并按书号顺序排列;未出版各书,书名后均注明“未出”字样。
3、古籍善本书目
(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广西民族大学馆藏经部、丛部)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96年版。中国大型古籍目录。该书
目编辑委员会编。该书目共著录除台湾地区以外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物
保管委员会、大专院校和中等学校图书馆、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名人纪念馆和寺庙等781个单位的
藏书57500种,13万部。凡是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并流传较少的古籍,年代下
限大致断到清代乾隆以及在此之后辛亥革命前有特殊价值的刻本、抄本、稿本、校本,都作为善本
在收录之列。编排方法基本按四部分类法排列,并增设丛书部,故分为经、史、子、集、丛书五
部。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经部,丛书部和史部分别于1990年和1992年出版。著录项目有书
名(含卷数)、著者和著作方式、版本等。每部书均有编号,书末附藏书单位代号及检索表,并另
编书名、作者、版本、批校题跋者索引。收录中国782家收藏单位所藏善本书57500种约13万部。中
国现代最大的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2)。
(2)《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名索引》(上、中、下册)
天津图书馆编,齐鲁书社2003年04月第1版,2041页(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名索引)。
(3)《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全7册)
线装书局2005年出版。《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共收录了善本书目6024种,对所选书目的著者、
版本、刻书年代、行款及刻书者,均依据相关馆藏资料,做了详细的介绍。编制了四角号索引。同
时考虑到多途径检索方便,还编制了书名四角号码的笔画字头检索和汉语拼音字头检索。凡收入该
书的书目,均标明了藏书单位,这些古籍善本书,分藏于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博物馆、
文物保护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800余家。一书在
手,中国古籍善本分布情况尽收眼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
(4)《中国善本书提要》(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王重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本书所录善本书达4200余种,包括北京图书馆、北京
大学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的善本古籍。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著录版本特征内容齐备。以往
书录,多只录书名、卷数、册数、撰著校辑者人名、刻本堂名、年代等,本书则尽量录齐各项特
征,除上述各项外,更详记其版框尺寸、行款字数、残存卷数、版藏处所、原书款识序跋、刻字铺
号、刻工姓名等,凡有助于鉴定古籍刊刻年代之特征者,都尽量录入,以帮助读者对版刻情况进行
判断和对源流加以考订。此外,本书对《四库提要》、《明史艺文志》等书录,颇多纠谬补阙之
功,因此是一部极有价值的善本书录。本书基本上采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而略加变
更。书后附有索引4种:“书名索引”、“撰校刊刻人名索引”、“刻工人名索引”、“到书铺号
索引”(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善本书提要2)。
(5)《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
本书是著名目录版本学专家王重民先生《中国善本书提要》的续编。计有史部提要770余篇 ,
涉及纪传、编年 纪事本末、杂史、传记、政书、地理、金石、目录等九类;子部提要近 10篇。编
辑体例与“正编”基本一致。类目、书名、版本、册数、撰者、序跋等清晰明白,具有很高的资料
价值,其中所收地方志提要最多。全书目录为:《补编》前言、编例、补编提要目录、中国善本书
提要补编、后记、书名索引、撰校刊刻人名索引、刻工人名索引、刻书铺号索引、正补编联合索引
字头笔书检字表(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
(6)《古籍版本题记索引》
罗伟国、胡平编,上海书店1991年出版。本书著录有关古籍版本的书目、题跋、读书志、书影
等102种。全书包括《书名索引》《著者索引》两部分,均用四角号码法排列。《书名索引》著录
书名、编著者、版本和出处等4项。这里所谓的“出处”就是版本题记的出处。这部分索引提供给
读者的就是什么古籍有什么人的题记,有多少题记。为了节省篇幅,引用书目都编制了代号,查阅
时可查检《采用书目及其代号表》。书名代号是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卷数是中文数字,页码是阿
拉伯数字,特殊者另外注明。《著者索引》著录编著者姓名及其著作两项。从中我们可以查检到某
人著有哪些版本题记。本书对古籍的版本题记,收罗宏富,编排科学,为我们查检善本右籍提供了
重要的资料线索。
禁毁书目(补遗)·清代禁书知见录》
商务印书馆1957年出版。《清代禁毁书目(补遗)》为清人姚觐元撰,邓实补遗。姚氏收禁毁书
目4种,即《全毁书目》、《抽毁书目》、《禁书总目》、《违碍书目》,其中《抽毁书目》部分
在每书之下均说明抽毁原因.其余三种都仅记书名和人名。邓氏补遗三种,每书之下均说明禁毁之
故。姚氏四种,加上邓氏的补遗,收录清代禁毁书3100种151000余部。《清代禁书知见录》,孙殿
起辑。孙氏在北京开设通学斋书店,专售古旧书籍:他嫌姚氏所撰的几种禁书目录著录简赂,于是
在收书过程中遇见禁书,便洋记卷数、著者、刊刻年代,然后按书名笔画顺序排列编成此书。孙氏
还将一部分不见于禁书目录而似在禁毁范围的古书,作为外编附于书后。商务印书馆将姚氏和孙氏
的禁书目录(包括邓实的补遗)合印在一起,并另编书名索引附后,检索方便。
(2)《中国禁书大观》
安平秋、章培恒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出版发行。本书由《中国禁书简史》、《中国禁
书解题》、《中国历代禁书目录》三部分组成。它们分别叙述了中国禁书的历史,对220种禁书作
了举例性的介绍,开列了一个从秦代到清末的全部禁书目录。本书能使读者对我国古代禁书总貌获
得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对一些具体的禁书具有若干理解,特别是前两部分具有较好的知识性和可读
性。第三部分《中国历代禁书目录》把历代禁书分为秦及汉初、晋至隋唐、宋元明、清代四个阶段
排列,各书目均以书名笔画顺序排列。查检时可与第一部分《中国禁书简史》参照。
(3)《伪书通考》(上、下)
近人张心澄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三版修订本。本书1939年初版时,辨书1059部,修订本
增至1105部。张氏把明宋濂《诸子辨》、胡应鳞《四部正讹》及清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三部书
拼合起来,分经、史、子、集、道藏、佛藏六部,以书名为纲,再征引其他各书中有关的辨伪材料
汇编而成。张氏本人的意见,加括号注以“澄按”字。每书题下所注的“伪”、“疑伪”、“非
伪”“误认撰人”等,是编者对某部书真伪的结论。书末附有按四角号码编排的“伪书通考书名及
著者索引”供查检。书前有“总论”一篇,论述了辨伪的意义、伪书的产生、作伪的原因、伪书的
发现、辨伪的规律、辨伪的方法和条件等,值得一读。
(4)《续伪书通考》
郑良树编撰,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出版。本书分上、中、下三册。据著者在“凡例”中说:散
见学报、学术期刊之辨伪沦文,新刊古籍书前书后涉及辫伪之序跋等,已入古史辨而为新、旧版伪
书通考所未搜集者.皆尽可能悉为编入;各专书内涉及辨伪之章节,或著录其书名、作者及主要之
结论,或略为裁剪编入。本书内容比较丰富,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重要的辨伪资料
(5)《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梁启超著,中华书局1955年出版。本书是根据梁启超讲课笔记整理而成的。全书分“总论”与
“分类”两卷。“总论”共5章,论述辨伪及考证年代的必要、伪书的种类及作伪的来历、辨伪学
的发达、辨别伪书及考证年代的方法、伪书的分别评价等;“分论”共6章,依次讨论十三经的真
伪。书后附录“子书五种”,讨论《本草》、《素间》、《灵枢》、《甲乙经》、《阴符经》五部
书的真伪。
5、古籍地方志目录
(1)《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本目录著录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90
个公共、科研、大专院校图书馆、博物馆、文史馆、档案馆等所藏的地方志8200余种,收录范围包
括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土志、里镇志、卫志、所志、关志、岛屿志等。本书所收方
志的年代截止于1949年。本书的著录项目包括书名、卷数、纂修者、版本、藏书单位和备注。书后
附有“书名索引”供查俭。本书是中国目前最完备的地方志目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2)《中国地方志综录》
朱士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增订本。本书初版于1935年,解放后重行修订,共著录我国
41个主要图书馆所藏的地方志7413种.用表格的方式依行政区划排列。后附书名和人名索引供查
检。
(3)《中国地方志综览(1949—1987)》
来新夏主编,黄山书社1988年出版发行。本书是一部全国性地方志资料的综合汇编与著述。其
中“新志简介”部分著录了新编纂的地方志119种。
(4)《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
朱士嘉编,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本书是编者40年代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期间编的,共著录
中国方志2939种。
(5)《日本见藏稀见中国地方志书录》
崔建英编,书目文献出版社l 986年出版。本书著录日本所藏方志140种,其中除两部是明代方
志的抄本外,其余全部是清乾隆以前刻本,大多是第一代方志和不同内容体系的始修忘,具有重要
的文献价值。
(6)《中国古方志考》
张国淦撰,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本书所录方志,起自秦汉,止于元代,存佚皆录,是一部古
代地方志综录。每书的考证,除辑录旧著的分析论断外,编者的论述则附于按语之中。全书共考各
代方志2271种,元以前的方志可以说是收录殆尽了。
(7)《台湾公藏方志联合目录(增订本)》
台湾“中央”图书馆特藏组编辑,台湾“中央”图书馆1981年发行。本书著录台湾各学术文化
机关及党政机构图书馆(室〕或档案室所藏地方志568部。
(8)《(嘉庆)广西通志·艺文略》
(清)谢启昆修。艺文略在该志第205~214卷,它收录了后汉至清嘉庆间广西地方文献259
种,分上下两编,上编录广西人著述,下编录外省人有关广西著述,可供查找广西古代地方文献之用。
(9)《广西近代经籍志》
近人蒙启鹏编纂。民国十六年(1928)出版,收嘉庆以来广西地方文献478部,分经史子集四
部编排,可续《广西通志·艺文略》供检索广西近代人著述(清·嘉庆至民国十七年)之用。
(10)《广西省著述目录》
广西统计局民国二十三年(1934)编印,收录广西籍或纯广西人团体论著、译述、纂辑、笺
注,按杜威十进分类法分十大类编排,书末附作品分类、作品时代、作品分县比较表,可作检索民
国二十三年以前广西地方著述之用。
(11)《广西地方史志文献联合目录》
广西通志馆、区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合编。全套目录分三部分。一是图书资料部分:收录了广
西十个收藏地方文献最多的大型图书馆(室)的地方文献;二是地方志部分:收录现存解放前广西
地方志245种;三是报纸杂志部分:收录区内外41个主要图书馆所藏1911—1949年广西各地出版的
报纸296种,区内外38个大型图书馆所藏1898—1949年出版的广西地方期刊和广西籍人士在外地编
辑出版的期刊832种。该目录是一部综合性的解放前广西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是著录广西地方文献
较完全的书目工具,可作了解广西地方文献收藏全貌和馆际互借的主要工具。
(12)《广西通志馆史志图书目录》
该馆编辑,1986年出版。本目录分三部分:一是“广西地方志总目录”;二是“馆藏地方志目
录”(略):三是“馆藏广西地方文献目录”,部分介绍广西通志馆所藏解放前地方文献541种,
期刊51种,族谱复印本12种,按广西行政区划编排,可了解广西大部分地方文史文献。
(13)《广西通志馆史志图书目录、广西地方志总目录部分》
广西通志馆编,收录区内外146个大、中、小型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县(市)修志办所
藏解放前广西地方志230种,按地方行政区域编排。
(14)《广西地方志提要》
广西通志馆编,1988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录1949以前广西历代纂修的通志、府、
州、厅、县志、乡土志、寺庙志250种,书末附《广西方志佚书目录》.与别的广西方志书目相
比,本书有篇目和内容,作者简介, 可供读者了解每部志书概貌;有附录佚志274种,据此研究者
可窥见历史上广西各地志书编纂全貌:所收录方志虽多,但未录馆藏情况,检索时需与《广西地方
史志文献联合目录》地方志部分合用。
陈乃乾 名乾,字乃乾。浙江海宁人。清藏书家陈鳣(仲鱼)后裔。早年入苏州东吴大学。毕业后来上海,主持南洋中学图书馆。与乡先辈费景韩游,遂精版本目录学,又馆于藏书家徐乃昌的积学斋。1917年在古书流通处,佐理店主陈琰购销古旧书籍。编印大部头丛书。如《知不足斋丛书》、章太炎的《章氏丛书》、《百一庐金石丛书》等。20年代中期,与金诵清在上海合办中国书店,经营古旧书业。编印《清代学术丛书》、《经典堂集林》、《周秦诸子�注十种》、重订《曲苑》等稀见古书。30年代,任开明书店编辑。辑印《清名家词》、《元人小令集》等,参与编辑出版《二十五史》、《二十五史补编》等巨著。私人藏书很多。新中国成立后,去北京,在中华书局主持古籍影印工作。影印《永乐大典》即在他策划、督印下完成。编著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索引》、《室名索引》、《别号索引》、《清代碑文通检》、《浏阳谭先生(嗣同)年谱》、《徐暗公先生(孚达)年谱》、《上海地方志综录》、《测海楼善本书目》、《禁书总录》、《启祯两朝遗诗考》等。“文化大革命”中被遣送浙江天台女儿家。1971年2月逝世。
陈乃乾(1896—1971),海宁盐官人。1916年,任上海进步书店编辑。1926年,任大东书局编辑、发行所长,兼任持志学院、国民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通志馆及文献委员会编纂。建国后,任上海市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处编纂。1956年,调北京古籍出版社任编辑,后又任中华书局编辑。
陈乃乾出身书商,刻苦自学,孜孜不倦,终于成为版本目录学名家。解放前,曾校勘、影印古籍《经典集林》、嘉靖《上海县志》、正德《金山卫志》、《清代学术丛书》等,又辑印海宁乡邦文献《观堂(王国维)遗墨》、《海宁三家词》。建国后,负责中华书局影印组时规划影印重要古籍《永乐大典》、《清人考订笔记》等。多年精心编订的《室名别号索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索引》、《禁书总目》、《清代碑传文通检》,颇受学术界重视,为研究古籍的重要工具书。
陈乃乾一生酷爱藏书,积至万卷,颇多善本。1956年调北京工作时,曾包用一节火车皮,将藏书全部运京。“文化大革命”中饱受折磨,1971年死于浙东偏僻山村。
虽不能说全都有(有一些据说是他写的不过却无法考证)不过最重要的都有了。
纳兰词可以说是纳兰性德词的总称
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百科)
总的来说,一般名为《侧帽》《饮水》《纳兰词》的书中内容是差不太多的,不过排版不太一样。至于《通志堂集》,这是纳兰性德的作品集,收录了各种作品,我觉得,你所说的通志堂词应当是指其中词的部分
《通志堂集》是纳兰性德去世四年之后,由他的老师徐乾学将纳兰性德的遗著整理而成的,其中词四卷。我们现在说的“通本”,就是指以《通志堂集》中的纳兰词做为底本。
娱园本,则是指以光绪六年由许增刊刻的娱园刻本的纳兰词为底本。
通本和娱园本虽然都是纳兰词,但是许多词作中的用字遣词是不同的,有时候出入相当大——究其原因,简单来说,一是在诗词的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二是“官方”与“非官方”的区别始然。(纳兰性德吧 豌豆黄儿)
现存《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可以想象,这些多是他鞍马扈从之余完成,其笔力甚为惊人。而在文学领域之外,纳兰性德善骑射、喜书画,精赏评,通佛法,所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
还有,据我所知,现在市面上的《通志堂集》应当只有繁体的,而且应该没有翻译类的内容,所以读的话可能有些吃力,相比较之下,可以向你推荐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纳兰词笺注》里面的词比较全,而且还会有笺注。
晚清咖啡传入我国,民国在华已站稳脚跟。
咖啡传入中国
从语言文字上看,《康熙字典》既无“咖”字,又无“啡”字,更无“咖啡”一词,可知清初中国人尚未接触到咖啡。清中叶中国有没有咖啡(饮料),目前尚在搜寻当中。笔者仔细查阅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中所收的几种清中叶至清末的字书、辞书及其他书,均无收获。如清乾隆年翟灏所编之《通俗篇》(有商务印书馆1958年点断版),清嘉庆年顾张思之《士风录》,清嘉庆年郝懿行之《证俗文》,清道光年高敬亭之《正音撮要》等。最初Coffee的中译名肯定不统一,例如“嗑肥”等。①而且还不排除被音译成其他词汇的可能性。不过,今日汉语之正式名称“咖啡”则应化出于日语的“珈琲”。因为如前所论,日本人先接触记下咖啡,先开办咖啡店,且把它写成“珈琲”。从1894年起日本又大举侵华……是故汉语就定其名为“咖啡”。据我所查所知,最早的“咖啡”一词大概出现于民国初年的《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1915年),意思也对:“咖啡,西洋饮料,如我国之茶,英文 Coffee”。此后,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辞源》也收入了“咖啡”一词,且解释得又详细又正确。可见“咖啡”一词在民国时代进入了汉语词汇库并固定下来,广泛使用。
来华的外国人何时何地在中国煮、喝他们自己带来的咖啡,似乎已很难确定了。不过据现在所查知,在鸦片战争以前的嘉庆年间,来到中国当时最大的通商口岸广州的洋人已煮、饮自己带入的咖啡。这种饮食习惯中国人亦有所感觉。“外洋有葡萄酒……又有黑酒,番鬼饭后饮之,云此酒可消食也”。②据《广东通志》所说的番鬼、黑酒、饭后饮、能帮助消化等判断,所谓黑酒,应该是指咖啡。与之有些类似的可可多制成巧克力食用,且可可饮无咖啡饮那样流行。
个别中国人开始品尝饮用咖啡可能始于同治年间。同治五年(1866)上海的美国传教士高丕第夫人出版了一本《造洋饭书》,该书是为来华的外国人吃西餐和培训中国炊事员、厨师而编写的。书中除了把coffee音译成“磕肥”之外,还讲授了制作、烧煮咖啡的方法:“猛火烘磕肥,勤铲动,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热加奶油一点,装于有盖之瓶内盖好,要用时,现轧”。③这里先讲了焙炒熟咖啡豆,待要煮饮料时,才轧碎马上煮。后面则讲如何加水煮咖啡等。但它没讲加糖,可能有疏漏。那些受外国人培训做西餐煮咖啡的人多半是受雇佣的中国人,他们因工作需要难免不尝一口咖啡。洋人在中国吃西餐喝咖啡时,有时也会请中国官员和他们的中国熟人吃一吃喝一喝。由此可知,同治年间已有中国人尝过咖啡。中国出现经营性的咖啡馆则大概在清末。据清末民初之人徐珂叙述:“饮咖啡:欧美有咖啡店,略似我国之茶馆。天津上海亦有之,华人所仿设者也。兼售糖果以佐饮”。徐珂的书采取了许多清人笔记,可推断所谈之事出现在清末。但此书出版稍晚于《中华大字典》,故难判明“咖啡”一词哪本书最先使用。不过最先印成铅字的则是《中华大字典》。可见到了民国,咖啡馆或大饭店酒店宾馆所附的咖啡厅在各大城市普遍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清同治五年高丕第:《造洋饭书·杂类·二五一》,中国商业出版社。1986年,第52页。
②清嘉庆年陈昌斋等撰:《广东通志》卷95《舆地略·物产·谷类》注引《舟车闻见录》,同治三年刊本,第1646页。
③清同治年高丕第:《造洋饭书·杂类·二五一》,第52页。
关于中国何时何地开始引种栽培咖啡,其种植又如何传播,这些情况更加不明。《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咖啡条,《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卷》咖啡条等皆说,咖啡于1884年引种到中国台湾省,1908年引种到海南省,以后相继引入云南、广西、福建等地种植。但条中既无书证,又无资料出处,也无任何论证、参考文献。故此说尚待考证。笔者据此提供的线索,查阅了清乾隆年晚期余文仪撰写的《续修台湾府志》,清光绪年集体编修的《台湾通志》,清乾隆年晚期陈寿祺等编《福建通志》,清嘉庆年陈昌斋等撰《广东通志》,清嘉庆年谢启坤监修《广西通志》,清光绪年王文韶之《续云南通志稿》,仔细研读了其中各府州县的“物产”、“土宜”部分,但仍未觅得栽种、生产咖啡的蛛丝马迹。另外,笔者还查阅了清咸丰年英人合信的《博物新编》,清道光年吴其溶的《植物名实图考》及其《长编》,书中均亦毫无提及。所以,这个工作还得继续下去,并盼知晓者惠示。中国大陆最早引种咖啡大概始于20世纪零十年代的云南。当时,一个法国传教士把一批咖啡苗带到云南省大理州的宾川县栽培种植。①云南属亚热带热带气候,近代属法国的势力范围,所接壤的越南、老挝等又已是法国的殖民地。故说20世纪初法国人把咖啡种植传入云南,我认为较为可信。到民国时代,中国已确定有咖啡的大田栽培生产了。1926—1936年的台湾省,日本殖民当局鼓励种植旨在排挤蔗、米的作物之中便有咖啡。[7](p368)从1932年至1942年,台湾播种面积中增长较大的作物中亦有咖啡。[7](p370)祖国大陆的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也有引种栽培生产。所以现在只能肯定,在民国前夕和民国时代中国已有了咖啡栽培生产。解放后咖啡种植有所发展。[1](P258-259)
参考资料:
1《<孟子>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中国古代签占》,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
3《残阳夕照——清代历史掠影》,长春出版社1997、2005、2008年版。
4《大清王朝》,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
5《中国学术思潮史·卷五道学思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6《<孟子>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孟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旷世大儒——二程》,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千秋兴亡——清朝》,长春出版社2000年版。
10《残阳夕照——清朝兴衰启示录》,台北年轮文化事业公司1998年版。
11《签占》,香港中华书局1997年版。
12《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3《朋党与中国政治》,香港中华书局1992年版。
14《文盛武衰——宋朝历史一瞥》(合著),长春出版社2005、2008年版。
15《大宋王朝》(合著),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
16《中国经学史》(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千秋兴亡——宋朝》(合著),长春出版社2000年版。
18《中华文化通志51第6典:学术·经学志》(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鉴往瞻来——儒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中国哲学卷》(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东亚的王权与政治思想》(合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中国理学》(合编),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23《求善·求美·求真——王国维文选》(编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24《周子通书》(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6《墨子语录》(编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本文2023-08-06 14:27: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2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