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两个不同领域的名人的成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求两个不同领域的名人的成就,第1张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羡林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后,季羡林走上东方学研究道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

《浮屠与佛》(1947),揭示梵语Buddha(佛陀)一词在早期汉译佛经中译作“浮屠”是源自一种古代俗语,译作“佛”则是源自吐火罗语,从而纠正了长期流行的错误看法,即认为佛是梵语Buddha(佛陀)一词的音译略称。这里顺便指出,季羡林在1989年又写了《再论浮屠与佛》,进一步论证汉文音译“浮屠”源自大夏语。

《论梵文··td的音译》(1948),揭示汉译佛经中用来母字译梵文的顶音·t和·d是经过了·l一个阶段,而t··>·d>l这种语音转变现象不属于梵文,而属于俗语。因此,依据汉译佛经中梵文··td的音译情况,可以将汉译佛经分为汉至南北朝、南北朝至隋和隋以后三个时期。前期汉译佛经的原文大半不是梵文,而是俗语或混合梵文;中期的原文也有很多是俗语和混合梵文,但梵文化程度有所进步;后期的原文是纯粹的梵文。

季羡林的这两篇论文在中国佛教史研究领域中别开生面,用比较语言研究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汉译佛经最初并不是直接译自梵文,而是转译自西域古代语言。季羡林也据此提醒国内运用音译梵字研究中国古音的音韵学家,在进行“华梵对勘”时,一定要注意原文是不是梵文这个大前提。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方面,以往国内外学者大多偏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甚至有论者据此认为中印文化关系是“单向贸易”

(one-way-traffic)。季羡林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文化交流的历史实际。因此,季羡林在研究中,一方面重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着力探讨为前人所忽视的中国文化输入印度的问题。他先后写成《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1954)、《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1955)和《中国纸和造纸法最初是否是由海路传到印度去的?》(1957)等论文,以翔实的史料,考证了中国纸张、造纸法和蚕丝传入印度的过程。

与此同时,季羡林兼治梵文文学,翻译出版了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迦梨陀娑的剧本《沙恭达罗》(1956)和《优哩婆湿》(1962),并撰写有《印度文学在中国》、《印度寓言和童话的世界“旅行”》、《〈五卷书〉译本序》、《关于〈优哩婆湿〉》和《〈十王子〉浅论》等论文。

季羡林随着80年代进入古稀之年,但他学术生命仿佛进入了黄金时期。尽管行政事务和社会活动缠身,他依然故我,“咬定青山不放松”,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潜心研究,勤奋写作。

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其实,季羡林近10年来积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季羡林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也是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

季羡林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实为中国东方学之福祉

(公元1434~1497年),亦称祁顺,字致和,号巽川;东莞梨川人(今广东东莞)。著名明朝大臣。祈顺十七岁参加乡试,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进士,选拔首甲,因姓名与皇帝朱祁镇(明英宗)音近,讳抑置二甲第二名。授兵部主事,出巡山海关,后转户部督饷临清,升员外郎郎中,曾任会试同考官。

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皇帝赐祈顺一品服出使朝鲜。他在出使期间,首先废除商人跟随使者出国贸易的旧习,又完全拒收朝鲜君臣赠送的全部金银宝物,使该国君臣感动不已,特建一座“却金亭”来纪念他。不久,祈顺任江西左参政,任职三年后,因事牵连,降职为贵州石阡府知府,祈顺到任后,开屯田,亲自讲学,颇有政绩。明弘治年间,云南政乱,调祈顺为云南知府。他抵任后,通权达变,激浊扬清,经治理,动乱平息,政通人和。

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祈顺升任山西右参政,两年后任福建右布政使。不久,转任江西左布政使。任内为官清廉,洁己爱民,曾捐俸修葺庐山的白鹿书院。在任年余,政声大著。

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农历11月病逝于任上,终年六十四岁。著有《巽川集》二十卷,《石阡府志》十卷,《巽川集》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生卒年待考),亦称祁韵士;山西寿阳人。著名清朝官吏、地理学家。清乾隆年间进士,累官至户部郎中。后受牵连入狱,并流放新疆伊犁。清嘉庆十六年聘为兰州三山书院主讲。祈韵士熟悉满文,热心研究西北山川疆域和各部族历史。

清嘉庆十年(公元l805年),祈韵士取道哈密、吐鲁番谪戍伊犁,所著《万里行程记》对沿途所经记载极详,尤其是持殊的地理景观,因为这是他一生研究的重点。祈韵士到伊犁后,利用全疆档案,写了好几部西北史地名著。著有《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伊梨总统事略》、《藩部要略》等。 (公元1777~1844年),亦称祁土贡,字竹轩,一字寄庵;米山孝义村人(今山西高平)。著名清朝大臣。祈土贡的祖父祈果是清朝工部员外郎,父亲祈汝奘曾任清廷中书省中书令。由于家庭的熏陶,祈土贡十四岁中秀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一岁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中进士,先后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右侍郎、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广西巡抚、刑部尚书等职。鸦片战争暴发后,祈土贡于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接替林则徐职务,调任两广总督。祈土贡面对英军攻陷虎门,逼近广州的严重局面,积极改善防务,重修虎门炮台;修造新式战舰,向外购买武器加强清军战斗力;并在虎门附近屯田储粮,为阻击英军入侵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冬,祈土贡得了喀血症,于次年农历5月病逝广州。

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农历10月,其灵柩返高平下葬,思想家张穆为他作了墓志铭,清廷下令按尚书惯例赐恤,谥号为“恭恪”。 (生卒年待考),亦称祁兆熙;江苏上海人(今上海市)。著名清朝官吏。官至广东知府。在广东为官十七年,历办督署洋务等事,熟悉外国事务。清同治年间曾护送中国首批留学士赴美国。

故事一

苏武牧羊的故事

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

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故事二

据《晋书·张翰传》记载:苏州人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后来被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故事三

季羡林老先生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时常会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的情景和故国的朋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

下边是他写的思念故乡的文章:

这是阖家团聚的日子,因为有远在他乡的亲人,它演变成一个思念的季节,托明月寄相思一片,抒发对对方的思念,思君如明月,日日减清辉,被月圆牵起思念之线延绵不绝。

如何表达出思念之情,情人节有卡片,圣诞节有卡片,春节有卡片,我常常想为什么中秋节没有,无法互相寄赠给自己牵念的人呢?即使有,我这张卡片怎么寄出?

在月圆的时候,我的想念如同沙滩里潮汐,一波一波涌向你,你是否收到?我的爷爷,这张寄往天堂的卡片,你是否收到?

年幼的时候,扎着两个小辫的我,中秋之夜托着腮帮子,注视着天空一轮满月,已开始咽口水,心中思忖着今晚爷爷给我吃月饼。

你走过来,爱抚着摸着我的头,问我,月亮像什么?我脱口而出,像月饼。你笑起来,你这只小馋猫,然后你就像变魔法似的,拿出一块月饼,看我大快朵颐,笑咪咪道:“慢点,慢点,别噎道,爷爷还有。”“爷爷,你吃。”我将月饼高高举边,你总说:蕾蕾,乖,爷爷吃过了。

“月亮上有什么?”望着我晶亮的眼睛,你的故事囊就会打开,什么嫦娥,什么吴刚,你幽默语调,逗得我咯咯笑,而你最爱我的笑脸,也跟着笑。和着清风明月,我们欢快的笑声回荡中秋夜。

其实,在物质匝乏的那个时代,月饼基本属于奢侈类,爷爷根本就不可能吃过,你一块块省下来,给他心爱的孙女,偶尔残渣块块,你会咽在嘴里,眼角迷成一缝,这已是你的享受中秋之饼的方式。

渐渐我进入青涩年代,叛逆的性子,时时对你出言不逊,到你家,你总爱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而我总不耐烦于你的“老生常谈”。看见你,总是避让三舍,躲着你。你的关怀被我认为是一种负担。

又逢中秋,你又如献宝似的拿出月饼,我冷冷看了一眼,“五仁的,谁知?”我一把就月饼推过去,就扬身而去,不愿与你多谈一句。你的脸色暗淡,长叹了一口气。

私底下,你对奶奶说:现在孩子,尽爱吃些花巧的,什么牛肉的,蛋黄的,华而不实。我听见,心想爷爷真是老古板,这年代,谁爱吃五仁的。

当我踏上工作岗位,轮到我给你送月饼,你常常满面笑容地收下来,但你从来不吃,或又让我捡走我喜爱吃的,余下你才慢慢品味。但你打开包装,总皱着眉头,说现在月饼怎么包装越来越豪华,月饼味道却越来越差。你总吃不到你钟爱的五仁,似从这世间消失。我爱笑你,忧国成民的脾气又上来了。你也一笑置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佟丽娅

佟丽娅,1984年8月8日出生于新疆伊犁,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班,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

2、迪丽热巴

迪丽热巴(Dilraba),1992年6月3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

3、王学兵

王学兵,1971年9月6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4、李亚鹏

李亚鹏,1971年9月27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199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中国内地男演员、商人。

5、古力娜扎

古力娜扎(Gulnazar),1992年5月2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平面模特。

扩展资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首府乌鲁木齐市,位于中国西北边陲,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面积163158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占中国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参考资料:

-新疆

奥运冠军杨威

一、体操运动员

[编辑本段]

姓名:杨威

生日:1986年3月2日 籍贯:江苏镇江 身高:160CM 体重:46KG 运动简历: 1989年:开始接触体操 1993-1996年:湖南训练体操中心训练(1994年进入专业队) 1996年:进入国家体委训练局体操队 1999年8月:参加在云南昆明举行的全国体操冠军赛,获女子平衡木第一名 1999年9月:参加在西安举行的第四届城运会体操比赛。

人物简介

[编辑本段]

杨威,5岁进湖北省仙桃市业余体校,10岁进湖北队,16岁入选国家队,是我国男子体操队主力中的一名全能型运动员。自由体操、吊环是他的强项。全国儿童锦标赛五枚金牌得主;全国少年比赛多次获得金银牌。 1997年在全国第八届运动会体操比赛中获得团体冠军。1998年在第十三届亚运会体操比赛中获得团体冠军、全能亚军。1998年在全国体操冠赛中获得单杠第三名、双杠第四名。1998年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中获得全能第六名、自由体操亚军。动作特点:轻飘、干净利落、节奏韵律好、力量强、空翻高飘。杨威在自由体操上有直体后空翻转体720度的高难度动作、直体前空翻转体360度接直体前空翻转体540度,俄式挺身转体1080度,直体后空翻转体900度以及团身后空翻两周转体360度的结束动作;吊环上有后摆上水平十字2秒翻上接倒十字2秒接后摆上成倒十字2秒等高难度的力量接力量的连接动作。1999年天津世界体操锦标赛杨威与队友合力夺得男子团体冠军,是中国男子体操进军悉尼奥运会的主力队员之一。在2008年,不仅获得了男子个人全能金牌,而且为中国体操队勇夺男子团体金牌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威的金牌之路艰辛坎坷,零八年的金牌是迟到了八年的金牌,长期以来杨威一直是亚军,被称为“千年老二”,但绝对具备世界冠军的实力,经过无数的挫折失败,杨威在2006年终于获得了世界锦标赛冠军,2007年蝉联冠军,08年北京奥运会上终于以3分的绝对优势获得了奥运冠军,他有着稳重,坚强,不服输的性格他是中国的骄傲!在得知自己冠军后杨威高兴地说

主要成绩

[编辑本段]

1993年 全国儿童比赛5个单项冠军

1997年 八运会体操比赛团体金牌

1998年全国锦标赛全能第六、自由体操亚军,全国冠军赛单杠第三、双杠第四,亚运会团体、全能亚军;

1998年 曼谷亚运会体操比赛团体冠军、自由体操冠军、全能亚军;

1999年全国冠军赛全能冠军,世锦赛男团冠军,单杠第三;

2000年全国锦标赛自由操冠军,全能亚军,奥运会男团冠军、全能亚军;

2001年东亚运动会团体、个人全能亚军,全国锦标赛个人全能冠军;

2002年亚运会团体、全能冠军,跳马亚军、自由体操第三名,世界单项锦标赛跳马第三名;

2003年体操世锦赛男子团体冠军、个人全能亚军。

2008年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体操男子团体金牌。

2008年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体操男子个人全能冠军。(经过六轮角逐,全能王杨威凭借94575分战胜了所有对手,以近乎完美的发挥毫无悬念的夺得冠军,继两次夺得世锦赛全能冠军后,杨威终于得到了期待已久的奥运会全能冠军。)

2008年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体操男子吊环亚军。

最新战绩

[编辑本段]

2000年全国锦标赛自由操冠军,全能亚军,奥运会男团冠军、全能亚军;2001年东亚运动会团体、个人全能冠军,全国锦标赛个人全能冠军;2002年亚运会团体、全能冠军,跳马亚军、自由体操第三名,世界单项锦标赛跳马第三名;2003年体操世锦赛男子团体冠军、个人全能亚军。2006年体操世锦赛男子团体冠军。2006年体操世锦赛男子全能冠军。2006年体操世锦赛男子双杠冠军。2006年多哈亚运会男子团体,个人全能,吊环,双杠冠军。2007年世界体操锦标赛个人全能、团体冠军。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个人全能、团体冠军。

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等主办的第18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奥运体操冠军杨威位列“十大杰青”第二位。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团冠军、个人全能冠军

全能世界冠军

[编辑本段]

第三次世界大赛的男子全能冠军,27岁的杨威终于完成了对前辈李宁和李小双的超越,成为了中国体操历史上最为耀眼的体操巨星,在体操难度比20年前远高出一大截的情况下,在一群后生小子的激烈追逐下,已经是两届世界冠军的杨威不仅顽强的挺住,而且用一年比一年更精彩的表现,向世人证明了什么叫做至尊王者。 对中国体操迷来说,李宁和李小双的双冠成功必须一提,李宁的出现,标志着当时年轻的中国体操男队跨入了世界强队行列,而李小双时代,则是当时中国体操男队短暂称霸世界的时代。 在上世纪80年代,体操世界杯的地位相当高,和现在世界杯变身分站赛,总决赛也无全能所不同的是,当时的世界杯就是一场精华版赛事,它浓缩了高水平参赛选手,参赛资格是按照国际体联技术规程的规定:上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和奥运会体操比赛的个人全能决赛和单项决赛获得奖牌的运动员,男、女各18名,还有在参加全能比赛中具有高水平的各两名男、女运动员。以上有资格的40名参赛人员,都将由国际体联男、女技术委员会选定。 显然这样情况出来的全能冠军,金牌含金量绝不比奥运会和世锦赛逊色。中国在1980年首次参赛,但真正让国内观众知道这项赛事的,自然是82年萨格勒布体操世界杯,正是这届世界杯,李宁一举夺取了个人全能、自由体操、鞍马、吊杯、跳马、单杠六枚金牌,达成了他人难以企及的终极纪录,而“体操王子”的响亮外号就是在那时被人传颂开来。。 而在84年奥运会载誉而归后,1986年,李宁又在北京举行的第7届体操世界杯上,获得了全能冠军、自由体操和鞍马冠军。创造了在世界杯体操赛中获冠军最多的纪录。 10年之后,李小双登上了世界体操的最高领奖台,他是中国第二位拿到两届全能世界冠军的顶尖人物,当时的体操世界杯被取消,世界大赛就剩奥运会和世锦赛,而且东欧巨变,导致最有威胁的俄罗斯的体操后备力量突然接济不上。在96年日本鲭江世锦赛上,李小双以57998分战胜了白俄罗斯选手谢尔博获得个人全能冠军,当年世锦赛的中国队,还以566619分战胜了日本和罗马尼亚,轻松获得冠军。 在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李小双乘胜追击,他凭借着在单杠和跳马上的超强发挥,最终以58423分惊险战胜了俄罗斯的涅莫夫和白俄罗斯老将谢尔博,第二次获得了个人全能冠军。 前辈创下的光辉成绩,如今由杨威来发扬光大,而且这位和小双一样,同样来自湖北仙桃的小伙子比前辈们做得更好,尽管自己在98亚运会、悉尼奥运会、03世锦赛上连获全能亚军,一度被人称为“千年老二”,但在06年奥胡斯世锦赛上,杨威带领中国体操队终于完成了从一流到超一流的质变过程,他在个人全能决赛中,以94400分对93175分,战胜了05世锦赛冠军富田洋之,在26岁的“高龄”终于圆了自己全能世界冠军梦。 说到年龄,也是杨威为外界所敬重的一面,作为中国的王牌项目,体操国家队选手的更迭率非常高,出成绩的年纪也特别小,李宁获得第一次世界杯冠军时才19岁,第二次拿到则为23岁,李小双稍大一点,但也在23岁时就获得了全能冠军,杨威常年征战在国家队第一线,带着太多的伤痕一直顽强坚持到了2006年,才登上了世界体操竞技台的最高峰。 而2007年世锦赛则是杨威奠定自己王者地位的第一步,这届比赛他的夺冠优势再度扩大,最终他以93675分赢出汉布钦的92200分,考虑到这届比赛是在德国进行,能赢出亚军汉布钦1475分,赢出富田2275分,杨威在二连冠的同时,已经是当之无愧的男子体操第一人。 北京奥运会上顺利成为全能冠军,竞争对手富田和汉布钦早早退出争夺,老将梁泰荣只能勉强支撑,这一切都威胁不到杨威的地位,现在的杨威,已经打破了中国体操选手的年龄限制说,而实力标准始终不降,我们相信,三冠王还不是杨威体操光辉生涯的终结,综观目前的体操世界,杨威还有可能取得四冠乃至五冠的绝对实力!

麴姓

麴(Qū)本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西周时成为掌管酿酒业的官名,世袭此职的人便以麴为姓。另外,汉代鞠谭的儿子因避难改姓麴,他的后世子孙亦称麴氏。历代名人之中晋代有麴允,官居右仆射,与游氏世代为豪门大族。隋朝时高昌国(在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国王麴伯稚,本为榆中人,与隋华容公主和亲,促进了中原 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团结。

历史:麴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麴姓出自姬姓,由鞠姓演变而来。相传姬姓祖先后稷有个孙子生下来时手上的掌纹很像古代的“鞠”字,于是就给他起名叫鞠,鞠的后代就以他的名作为姓氏,世代相传。再后来,鞠姓中有一支改为麴姓,成为今天麴姓的一个起源。关于麴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麴姓源于周朝时一种叫作麴人的官职。麴人士专门司职酿酒的官员,那时候,酒是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的事物。关系宫廷的日常生活,也关系到祭祀,赏罚,宴庆等等的活动,因此麴人是相当重要的官职。在麴人的后人中,有以官名为姓氏的,就成了今天麴姓的另一个来源。鞠姓的后人中有一支为了避难,从原住地逃走,并且改姓麴。在古代,麴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吴兴。

一、寻根溯祖

1、以职官名命姓。麴,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西周时,有官职名为麴人,即负责酿制酒类的官员,其后代子孙,以祖上职官为姓,称麴姓。

2、东汉时有鞠谭,其子鞠闷为避难改姓麴,其后遂以麴为姓,称麴姓。

3、为春秋时鲁国贵族的后代,命姓原因不详。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惠政堂:惠政意思是爱民的政治。唐朝时有望江令麴信陵,他关心百姓福利,有惠政。大旱时祈雨即应,百姓为他建了生祠。诗人白居易作《秦中哙》歌颂他。

2、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今河南省中部上蔡县)。相当于现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