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管见(宋胡寅所著作品)详细资料大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读史管见(宋胡寅所著作品)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号致堂,崇安人。官至礼部侍郎,諡文忠。事迹具《宋史》本传。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读史管见 数量 :·三十卷 撰 :宋胡寅 寅字 :明仲 概况,原文,译文, 概况 《读史管见》(内府藏本) 是编乃其谪居之时读司马光《资治通鉴》而作。前有嘉定丙寅其犹子大壮序,称“书成于绍兴乙亥”,又称其父安国受知高宗,奉诏修《春秋传》。宏纲大义,日月着明,二百四十二年之后,至于五代。司马光所述《资治通鉴》,事虽备而立议少,实因用《春秋》经旨,尚论详评云云。案,胡安国之传《春秋》,于笔削大旨虽有发明,而亦颇伤于深刻。是以《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于其已甚之词,多加驳正,以持褒贬之平。寅作是书,因其父说,弥用严苛。大抵其论人也,人人责以孔、颜、思、孟;其论事也,事事绳以虞、夏、商、周。名为存天理,遏人欲,崇王道,贱霸功,而不近人情,不揆事势,卒至于窒碍而难行。王应麟《通鉴答问》谓,但就一事诋斥,不究其事之始终。诚笃论也。又多假借论端,自申己说,凡所论是非,往往枝蔓于本事之外。赵与旹《宾退录》曰:“胡致堂著《读史管见》,主于讥议秦会之,开卷可见也。如桑维翰虽因契丹而相,其意特欲兴晋而已,固无挟敌以自重,劫国以盗权之意,犹足为贤。尤为深切。致堂本文定从子,其生也,父母欲不举,文定夫人举而子之。及贵,遭本生之丧。士论有非之者(案,寅以不持本生之服遭劾,见《宋史》本传,其自辨之书则见所撰《斐然集》中),考汉宣帝立皇考庙,晋出帝封宋王敬儒两章,专以自解。而于汉哀帝立定陶后一节,直谓为人后者不顾私亲,安而行之,犹天性也。吁,甚矣!首卷论豫让报仇,曰无所为而为善,虽《大学》之道不是过。若致堂者,其亦有所为而著书者欤?”则在当时论者,亦有异同者矣。至国朝朱直作《史论初集》,专驳是书。其间诋诃之词,虽不免于过当,然亦寅之好为高论有以激之,至于出尔反尔也。 原文 人徒以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二事,艳称相如,不知此一才辩之士所能耳,未足以尽相如;惟观其引避廉颇一段议论,只知有国,不知有己,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非大学问人,见不到,亦道不出,宜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钟伯敬谓,二人皆古大臣风,斯足以知廉蔺者也。篇中写相如智勇,纯是道理烂熟胸中,其揣量秦王情事,无不切中者,理也。措辞以当秦王,令其无可置喙者,亦理也。卒礼而归之,非前倨而后恭,实理顺而人服耳。观其写持璧睨柱处,须眉毕动;进缶叱左右处,声色如生。奇事编得奇文以传之,遂成一段奇话,琅琅于汗青隃糜间,千古凛凛。廉将军居赵,事业甚多,《史》独纪其与王诀及谢如二事而已,非略之也。见此二事,皆非常事,足以概廉将军矣。读此可悟作史去取之法。 译文 人们只是因为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两件事情,就用美好的言辞来称赞蔺相如,不知道这些事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能做到的,这些事情不能完全表现蔺相如的特点;只有看他避让廉颇的一段议论,才明白蔺相如心中只知道有国家,不知道有自己,很得古人的尽心为公,尽心为国的思想,这番话,不是有大学问的人,是看不到,也说不出的,廉将军听说后心悦臣服地请罪的确是应该的。人们只知道廉颇善于用兵打仗,能够战胜敌国攻取土地的,这些事情也不能完全表现廉颇的特点;看他和赵王诀别时,说到了约定的时间赵王不能回来,就请求立太子为赵王,而断绝秦国的企图的话,也是深得古人以国家为重的宗旨,没有大胆识,也不敢说出这番话,不是大忠勇也不敢承担这件事。钟伯尊敬地称赞他们,这二人都有古代大臣的风范,这足够用来让人明白廉、蔺二人了。篇中记叙了相如的机智勇敢,全是因为道理烂熟于自己胸中,他揣摩估量秦王的心情和事由,没有不十分符合的,是因为道理明确啊。准备好言辞来应对秦王,让他无处插嘴,也是道理明确啊。最终完成礼仪而回到赵国,并不是先前倨傲而后来恭敬,实在是道理合适而让人佩服啊。看作者写他持璧睨柱的地方,胡须眉毛都似乎在颤动;进献缶而呵斥秦王左右的地方,声音脸神色都是活生生的。奇特的事迹编纂成奇特的文章而流传,于是就成就了一段奇话,精彩纷呈地显现于史书之中,千古以来还是凛凛生威。廉将军在赵国,事迹功业非常多,《史记》单单只记载他和赵王诀别以及到蔺相如门前谢罪两件事,这并不是要略述。看这两件事,都不是寻常之事,都是足够用来概括廉将军品质的。读这些地方,可以悟到写史书写人叙事的抛弃和选取的方法。

任何人写书包括写史都会或多或少的加入个人感情色彩,古文已经是这样了如果不去读古文而只读现代人写的岂不是又多了一层现代人的观点和好恶,比如:在60年前,所有造反的都是反贼、逆臣,30年前所有早反的都是英雄,如:洪秀全、李自成、张献忠等等这类的很多的。建议读宋、辽、金史和宋元笔记(包括辽金部分的),以便自己比较。

  六年春正月辛亥朔,以丁大全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林存兼权参知政事。癸亥,诏出封桩库银万两付蜀阃。辛未,诏授成穆皇后弟太师郭师禹孙善庸承务郎,仍免铨注差。癸酉,罢李曾伯广西经略,以广南制置大使兼知静江府。其经略司官属,改充制司官属。甲戌,诏枢密院编修官吕逢年诣蜀阃,趣办关隘、屯栅、粮饷,相度黄平、思、播诸处险要缓急事宜,具工役以闻。戊寅,雷。

 二月辛巳朔,以马光祖为端明殿学士、京湖制置使、知江陵府,兼夔路策应、湖广总领财赋屯田事。壬辰,雨土。

 三月辛亥朔,祈雨。丙辰,马光祖请以吕文德、王鉴、王登、汪立信等充制司参议官及辟制司准备差使等官,诏光祖开阃之初,姑从所请。戊辰,以马光祖兼荆湖北路安抚使。庚午,荧惑退入氐。甲戌,诏湖北提点刑狱文复之移司江陵,兼京湖制司参议官。

 夏四月庚辰朔,诏:自冬徂春,天久不雨,民失东作。自四月一日始,避殿减膳,仰答谴告。癸未,程元凤等以久旱乞解机务,诏不允。甲申,大雨。丙申,群臣三表请御正殿,从之。丁酉,诏田应己思州驻紥御前忠胜军副都统制,往播州共筑关隘防御。己亥,台臣朱熠劾沿江制置副使吕好问黄州之役贪酷误事,诏褫职。乙巳,程元凤罢,以观文殿学士判福州,寻提举洞霄宫。丙午,赵葵三辞免福建安抚使,诏授醴泉观使兼侍读。丁未,以丁大全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林存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朱熠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五月庚戌朔,诏襄、樊解围,高达、程大元应援,李和城守,皆有劳绩,将士用命,深可嘉尚,其亟议行赏激。癸丑,诏怀远、涟水相继奏功,夏贵官两转,兼河南招抚使。毛兴转右武大夫,并依旧任。丁巳,李曾伯言:"广西多荒田,民惧增赋不耕,乞许耕者复三年租,后两年减其租之半,守令劝垦辟多者赏之。"奏可。丙寅,命嗣荣王与芮判大宗正事。丁卯,嗣秀王师弥薨。

 六月癸巳,台臣戴庆炣劾淮东总领赵与〈竹忌〉时,夺职镌秩。

 秋七月庚戌,城凌霄山,诏朱禩孙进一秩,易士英带行阁门宣赞,余转官有差。癸丑,荧惑犯房宿。戊午,赵葵四辞免醴泉观使兼侍读,乞外祠,从之。戊辰,蜀郡刘整上捷,诏推恩赏。癸酉,知平江府余晦,以台臣戴庆炣言曩败绩于蜀,误国欺君,诏夺宝章阁待制罢任,追冒支官钱。甲戌,诏前福建漕臣高斯得已夺职镌官,其赃百余万严限征偿,以惩贪吏。乙亥,吕文德入播州,诏京湖给银万两。

 八月癸未,太阴行犯荧惑。戊戌,诏上流锁江防御。癸卯,诏申严倭船入界之禁。

 九月壬子,诏蜀、广、海道申严防遏。甲寅,诏安南情状叵测,申饬边防。戊辰,安丰上战功。有流星透霞。

 冬十月丙子朔,诏蜀中将帅虽未克复成都,而暴露日久,战功亦多,宜与序升,其亟条具以闻。丁丑,以俞兴为四川制置副使、知嘉定府兼成都安抚副使。乙酉,诏知隆庆府杨礼守安西堡有功,官两转。戊子,大元兵攻通、泰州。庚寅,广南刘雄飞奏横山之功,诏雄飞官三转,部兵将校官两转。辛卯,诏常州、江阴、镇江发米振赡淮民。

 十一月己酉,林存罢,以资政殿学士知建宁府。癸丑,颍州上战功,诏亟推赏,以示激厉。诏追复余玠官职。甲寅,筑黄平,赐名镇远州,吕逢年进一秩。诏抚谕沿边将士。丙辰,给事中张镇言:徐敏子曩帅广右,嗜杀黩货,流毒桂府。诏仍旧羁管隆兴府。丁巳,叶梦鼎依旧职知隆兴府。壬戌,以朱熠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饶虎臣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贾似道枢密使、两淮宣抚使。甲子,太阴犯权星。丁卯,东海失守,贾似道抗章引咎,诏令以功自赎,特与放罪。甲戌,淮东帅臣奏大元兵退。填星、荧惑在危。十二月戊寅,诏改来年为开庆元年。庚辰,大元兵渡马湖入蜀,诏马光祖时暂移司峡州,六郡镇抚向士璧移司绍庆府,以便策应。癸未,房州上战功。丙戌,诏置横山屯。丁亥,向士璧不俟朝命进师归州,捐赀百万以供军费;马光祖不待奏请招兵万人。捐奉银万两以募壮士,遂有房州之功。诏士璧、光祖各进一秩。辛丑,诏李曾伯城筑关隘,训练民兵峒丁,申严防遏。填星、太白、荧惑合于室。

 开庆元年春正月乙巳朔,诏饬中外奉公法,图实政。马光祖与执政恩数。李曾伯进观文殿学士。己酉,大元兵攻忠、涪,渐薄夔境,诏蒲择之、马光祖战守调遣,便宜行事。辛亥,诏:"戍蜀将士,频年战御,暴露可闵。今申命蒲择之从优犒师,春防毕日即与更戍,其辄逃归者从军令。"癸丑,诏吕文德城黄平,深入蛮地,抚辑有方,与官三转。庚申,诏知宾州吕振龙,知象州奚必胜,兵至闻风先遁,兵退乃返,并追毁出身文字,窜远郡。横州守臣刘清卿设隘坚守,与官一转。壬戌,监察御史章士元言谢方叔帅蜀误国,诏方叔更与镌秩,其子修窜广南。癸亥,左司谏沈炎言余晦坏蜀,幕属李卓、王克己济恶敛怨,诏晦、卓、克己各夺两官。丙寅,印应飞依旧职知鄂州兼湖北转运使。丁卯,贾似道以枢密使为京西湖南北四川宣抚大使、都大提举两淮兵甲、湖广总领、知江陵府。蜀帅蒲择之以重兵攻成都,不克。大元兵破利州、隆庆、顺庆诸郡,阆、蓬、广安守将相继纳降,又造浮梁于涪州之蔺市。戊辰,以李庭芝权知扬州。

 二月乙亥朔,诏京西提刑王登提兵援蜀,功未及成,赍志以殁,赠官五转,致仕恩外,仍官一子。"庚辰,以赵与〈竹忌〉为观文殿学士、两淮安抚制置使兼知扬州。乙酉,出内库缗钱三千万助边用。丙戌,以马光祖为资政殿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知建康府、行宫留守。己丑,诏蠲建康、太平、宁国、池州、广德等处沙田租。壬辰,诏蠲涟水军制司所收屯田租。乙未,发平粜仓米三万,减直振在京民。辛丑,涪州报大元兵退。

 三月庚戌,诏印应雷、黄梦桂赴都堂禀议。命有司县重赏募将士,毁蔺市浮梁。癸丑,诏:蜀死节臣、云顶山诸处将士,咸褒录其后。丁巳,以吕文德为保康军节度使、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庚申,马光祖奏大元兵自乌江还北。辛酉,雨土。

 夏四月甲戌朔,以段元鉴、杨礼坚守城壁,殁于王事,诏各赠奉国军节度使,封"二字"侯,立庙赐额。致仕恩外,更官一子成忠郎。丁丑,以向士璧为湖北安抚副使、知峡州,兼归、峡、施、珍、南平军、绍庆府镇抚使。甲申,诏:守合州王坚婴城固守,百战弥厉,节义为蜀列城之冠,诏赏典加厚。乙酉,知施州谢昌元自备缗钱百万,米麦千石,筑郡城有功,诏官一转。乙未,诏赐夏贵溧阳田三十顷。丙申,以吕文德兼四川总领财赋。

 五月甲辰朔,城金州、开州。辛亥,雨雹。乙卯,达州上吕文德等战功,诏迁补有功将士。丁巳,诏湖北诸郡去年旱潦饥疫,令江陵、常、澧、岳、寿诸州发义仓米振粜,仍严戢吏弊,务令惠及细民。乙丑,行开庆通宝钱。辛未,赐礼部进士周震炎以下四百四十二人及第、出身有差。婺州大水,发义仓米振之。

 六月甲戌,吕文德兵入重庆。诏谕四川军民共奋忠勇,效死勿去,有功行赏,靡间迩遐。有能效顺来归,悉当宥过加恤。仍奖吕文德断桥通道之功,命兼领马军行司。辛巳,以朱熠参知政事,饶虎臣同知枢密院事。丙戌,南平来报战功。戊戌,诏申严海道防御。己亥,诏奖谕贾似道。壬寅,以李庭芝直宝谟阁、湖北安抚副使兼知峡州。太白昼见。

 秋七月辛亥,太白入井。癸亥,蔡抗薨,赠少保,谥文肃。以知播州杨文、知思州田应庚守御勤劳,诏各官一转。

 八月甲申,以濠州统制张斌柘塘之战,殁于王事,赠官三转,仍与一子下班祗应。乙酉,降人来言:大元宪宗皇帝崩于军中。戊子,诏吴潜开阃海道,勤劳三年,屡疏求退,仍旧观文殿大学士、判宁国府、特进、崇国公。辛卯,命吕文德兼湖北安抚使。庚子,太白犯权星、荧惑。

 九月壬子,贾似道表言大元兵自黄州沙武口渡江、,中外震动。己未,嗣濮王善腾薨。庚申,以吴潜兼侍读、奉朝请,戴庆炣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下诏责己,勉谕诸阃进兵。壬戌,诏出内府缗钱千万、银五万两、帛五万匹给宣司,缗钱五百万、银三万两、帛三万匹给沿江副司犒师。诏:已命御史陈寅趣淮东调兵五万,应援上流。癸亥,赵葵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封卫国公,判庆元府、沿海制置使。命侍御史沈炎往沿江制置副司趣兵援鄂渚。再出内库缗钱五百万、银二万两、帛二万匹给两淮制司,缗钱三百万、银万两、帛万匹给沿江制司,以备军赏。戊辰,太白犯荧惑。己巳,诏贾似道兼节制江西、二广人马,通融应援上流。庚午,合州解围,诏王坚宁远军节度使,依前左领军卫上将军、兴元府驻紥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合州、节制军马,进封清水县开国伯。

 冬十月辛未朔,丁大全罢,以观文殿大学士判镇江府。壬申,以吴潜为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相国公;贾似道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茂国公,宣抚大使等如旧。癸酉,命赵葵为江东宣抚使,马光祖移司江州应援鄂州,史岩之沿江制置副使,移司寿昌军应援鄂州。丙子,改封吴潜为庆国公。丁丑,诏给还浙西提举常平司岁收上亭户沙地租二百万,永勿复征。庚辰,诏合州围解,宣阃制臣及二三大将之功,宜加优赏。吕文德授检校少师,李遇龙进三秩、权刑部侍郎,各赐金币;将佐以下,进秩、赐金有差。诏自今月十一日始,避殿减膳彻乐。又诏:"比者蜀道稍宁,然干戈之余,疮痍未复,流离荡析,生聚何资。咨尔旬宣之寄,牧守之臣,轻徭薄赋,一意抚摩,恤军劳民,庶底兴复。其被兵百姓,迁入城郭,无以自存者,三省下各郡以财粟振之。"壬午,御史陈寅言:知江州袁玠贪赃不悛,残贱州邑。诏削玠五秩、窜南雄州。癸未,丁大全落职、罢新任。乙酉,雷。丙戌,以赵葵为沿江、江东宣抚使,置司建康,任责捍御。癸巳,向士璧权兵部侍郎、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任责广西边防。十一月壬寅,以朱熠权知枢密院事,饶虎臣、戴庆炣并权参知政事。癸卯,吕文福带遥郡防御使、河南招抚使、知淮安军。诏追毁袁玠出身以来文字,除名不叙,移万安军。戊申,诏求直言。辛亥,舟师战浒黄洲。乙卯,诏赵葵授少保、观文殿大学士、江东西宣抚使,进封益国公,其饶、信、袁、临、抚、吉、隆兴官军民兵,并听节制调遣,谘访、罢行、黜陟皆得便宜行事。以缗钱五百万、银五万两给其用。丙辰,诏选精锐招信、泗州千人,扬州拱卫军千人,安丰、濠州各千五百人,赴京听调遣。庚申,夏贵入见,帝抚劳甚至。闰十一月甲戌,诏出内帑缗钱五千万犒内外诸军。丁丑,以向士璧为湖南制置副使,余职仍旧,赐金带。己卯,荧惑入氐。癸未,诸将陶林、文通进兵有功,诏林带行遥郡刺史,文通转武功大夫,赐银有差。甲申,以印应雷为军器监、淮西总领财赋兼江东转运判官,吕文德检校少保、京西湖北安抚使兼制置使、知鄂州兼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己丑,皮龙荣兼资善堂翊善。庚寅,陶林奏沼山寺战功。癸巳,向士璧连以功状来上。乙未,诏降周震炎第四甲出身。丙申,贾似道表:大战数合,皆有功。

 十二月己亥朔,贾似道言鄂州围解,诏论功行赏。丁未,荧惑犯房宿、钩钤星。辛亥,诏改来年为景定元年。壬子,改封吴潜为许国公,贾似道为肃国公。

 《宋史》 元·脱脱等

李焘(1115年-1184年),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xùn)岩。眉州丹棱(今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人。南宋官员、著名历史学家、目录学家、诗人,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之后。

绍兴八年(1138年),李焘登进士第,授成都府华阳县主簿,未就任,于丹棱龙鹄山读书。至绍兴十二年(1142年)秋,李焘始赴任。其后历官州县及朝廷史职,宋孝宗朝仕至同修国史。李焘以名节、学术著称,长于吏治,关心民瘼,但终未获大用。淳熙十一年(1184年),以敷文阁学士致仕,不久后逝世,年七十,追赠光禄大夫,赐谥“文简”。累赠太师、温国公。

李焘博览典籍,著述颇多。著有《巽岩文集》、《四朝通史》、《春秋学》等五十多种,大多失佚。今存《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六朝制敌得失通鉴博议》十卷、《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十卷,清代皆编入《四库全书》。原有诗文集五十卷,今已佚,《两宋名贤小集》、《全宋诗》等录有其诗。

基本介绍 本名 :李焘 别称 :李文简 字号 :字仁甫,一字子真

号巽岩 所处时代 :南宋 民族族群 :宋人(汉族) 出生地 :眉州丹棱 出生时间 :1115年 去世时间 :1184年 主要作品 :《续资治通鉴长编》《六朝制敌得失通鉴博议》《巽岩文集》等 主要成就 :编修《续资治通鉴长编》;长于吏治,关心民瘼 官职 :敷文阁学士 爵位 :丹棱县开国伯→温国公(追封) 追赠 :少师→太师 諡号 :文简 人物简介,主要成就,个人著作,人物评价,逸闻趣事,亲属成员,家世,妻子,子女,史料记载,后世遗迹,墓葬,书屋, 人物简介 李焘为唐宗室曹王之后,生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年甫冠,愤金仇未报,著反正议十四篇。 绍兴八年(1138年),李焘登进士第,调华阳县主簿。再调雅州推官。 乾道八年(1172年),出知泸州。当时王氏(王安石)学盛行,唯独李焘博极古籍,慨然以史自任。于有宋一代的典故,尤其悉力研究,他仿照司马光《资治通鉴》,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累官礼部侍郎,进敷文阁学士、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李焘举荐尤袤、刘清之等十人堪任史官。 淳熙十一年(1184年)春,李焘上章告老,宋孝宗优诏不许,还多次询问他的病情。给事中宇文价传达了孝宗的旨意,李焘说:“臣子留恋朝廷,不是又老又病,怎忍心请求告老还乡。”于是又向宇文价询问时事,勉励他尽忠尽职。李焘又听说四川乞求减少酒课税额,还亲自写札子勉促孝宗实行。 同年,孝宗准其以敷文阁学士致仕。不久后,李焘逝世,享年七十岁,追赠光禄大夫,赐谥“文简”。临终前遗言:“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累赠太师、温国公。 主要成就 李焘一生著述弘富,《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他的代表作。这部著作的正式写作时间,应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李焘时年四十岁。他在知成都府双流县任上,于公务之外,“日翻史册,汇次国朝事实。谓司马光修史,先为《百官公卿表》十五卷,后颇散佚。乃遍求正史、实录,傍采家集、野史,增广门类,起建隆,迄靖康,合新旧官制,成一百四十二卷。其重编者仅七之一,《长编》之书盖始于此”。实际上这部著作纂修时间,应该更早一些。淳熙九年(1182年),他说为修此书,“网罗收拾垂四十年”。以此上推,当在李焘读书龙鹤山以后不久。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焘自隆兴元年(1163年)至淳熙四年(1177年)先后四次上进此书。隆兴元年(1163年),李焘在知荣州任上,进太祖朝部分。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迄开宝九年(976年),计十七年,为书十七卷。当时李焘四十九岁。乾道四年(1168年)又进上已修成的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共一百零八卷,写成一百七十五册和《目录》册。由《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可知此书在编纂方法上是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此年,李焘五十四岁。 淳熙元年(1174),李焘六十岁,他又进神宗朝《长编》,自治平四年(1067年)至元符三年(1100年),计四百一十七卷。 淳熙三年(1176年)宪宗擢李焘为秘书监,权同修国史,兼权实录院同修撰。朝廷意在专付李焘以史事。 淳熙四年(1177年),徽宗、钦宗二朝《长编》编成,孝宗称赞他“无愧司马光”。北宋“一祖八宗”至此完篇。但李焘仍在不断地修订重编。完成修订工作一说是在淳熙七年(1180年),一说是在淳熙十年(1183年),《文献通考·经籍考》认为是在淳熙九年(1182年)。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这样一部卷帙浩大的著作,根据孝宗的要求,进行增损的内容达四千四百余条,绝不是一、二年所能完成的,应该是开始修订为淳熙七年(1180年),淳熙九年(1182年)“重别写进”,完成在淳熙十年(1183年)。重编的《长编》为九百八十卷,记北宋一百六十八年史事,另有《修换事目》十卷,《举要》六十八卷,《总目》五卷。总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凡实录、国史、会要、野史、家乘、墓志铭、行状等有关资料,无不广收博采。其中分注考异,详引他书,保存了大量史料。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最初动机,是要整理北宋九朝史事。他说:“臣尽力史学,于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史,纷错难信。如建隆、开宝之禅授,涪陵、岐、魏之迁殁,景德、庆历之盟誓,曩霄、谅祚之叛服,嘉祐之立子,治平之复辟,熙宁之更新,元祐之图旧,此最大事,家自为说,臣辄发愤讨论,使众说咸会于一。”可见李焘修史,最初兴趣在文献的网罗整理及考订。 《续资治通鉴长编》选材上是“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编纂过程也是按长编法进行,先以年月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编。李焘对史料进行考订,也是遵司马光的考异法,所以时人评说李氏之书是“仿司马氏《通鉴》,踵为之”(李心传语)。“大略皆温公旧规”(陈振孙语)。 李焘从形式上继承了司马光史学,但与司马光作史旨趣略有差异,司马光是“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戒者,为编年一书”。李焘说他写《续资治通鉴长编》是“统会众说,掊击伪辨,使奸欺讹讪不能乘隙乱真,祖宗之丰功盛德益以昭明”(《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因此,李焘认为他的书不敢称作《续资治通鉴》,只能称作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但李焘以四十年之精力,撰成近千卷的当代史,为治宋史之要籍。《长编》行文简洁,颇有章法,虽无“史臣曰”之类文字,但叙事中有识断;材料增删,足见其用心。 个人著作 李焘著述颇多,著有《巽岩文集》、《四朝通史》五十卷、《唐宰相谱》一卷、《江左方镇年表》六卷、《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五代三衙将帅年表》各一卷,《春秋学》、《易学》五卷、《春秋学》十卷等五十余种,大多失佚。今存《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六朝制敌得失通鉴博议》十卷、《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十卷,清代皆编入《四库全书》。 《续资治通鉴长编》原书世鲜传本。由于原书卷帙繁博,刻写有困难,流行诸本,也是节录本,详略互异。明代修《永乐大典》曾把《续资治通鉴长编》绝大部分内容收入。清人开四库馆,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该书,厘定为520卷;原书全貌虽未恢复,但主要内容已经收入。中华书局整理点校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全书34册(520卷及目录)。 李焘原有诗文集五十卷,今已佚,《两宋名贤小集·李文简诗集》、《全宋诗》等书均收录有其诗。 人物评价 赵昚:①焘爱朕,屡进谠言。( 《宋史》 引)②卿可谓忠爱,顾朕老矣,安得此声。( 《宋史》 引) 张轼:李仁甫如霜松雪柏。无嗜好,无姬侍,不殖产。平生生死文字间。( 《宋史》 引) 叶适:李氏《续通鉴》,《春秋》之后,才有此书。……及公据变复之会,乘岁月之存,断自本朝,凡实录、正史、官文书,无不是正,就一律也;而又家录、野记,旁互参审,毫发不使遁逸,邪正心迹,随卷较然。夫孔子之所以正时日月必取于《春秋》者,近而其书具也,今惟《续通鉴》为然尔。故余谓《春秋》之后,才有此书,信之所聚也。虽然,公终不敢自成书,第使至约出于至详,至简成于至繁,以待后人而已。( 《文献通考》引 ) 马廷鸾:李文定公纂本朝《长编》,自绍兴、隆兴、乾道、淳熙,节次上进,收拾旧事,垂四十年。是《长编》一百六十八年之书,以四十年而成。( 《文献通考》 ) 脱脱:高、孝之世,李焘耻读王氏( 王安石 )书,掇拾礼文残缺之余,粲然有则,《长编》之作,咸称史才,然所掇拾,或出野史,《春秋》传疑传信之法然欤!( 《宋史》 ) 全祖望:先生性刚大,特立独行。早著书,秦桧当路;桧死,始闻于朝。既在从列,每正色以订国论。( 《 宋元学案 》 ) 赵翼:考古之学,至南宋最精博。如郑樵、李焘、王应麟、马贵与( 马端临 )等是也。( 《 廿二史札记 》 ) 纪昀等:焘博极群书,尤究心掌故。……其( 《续资治通鉴长编》 )淹贯详赡,固读史者考证之林也。(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 逸闻趣事 据史载,李焘在蒐集材料时,“作木厨十枚,每厨作抽屉匣二十枚,每屉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因卷秩庞大,前后分四次上进。 亲属成员 家世 先祖 李明,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封曹王,武则天掌权时被降封零陵郡王,流放至黔州,后被逼迫自杀。唐中宗时追谥为”恭“。 李偲,李明第五子,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后被武氏陷害,流放剑南,遂定居眉州丹棱县。 六世祖 李瑜,官至长江令。 曾祖 李夔。 祖父 李夙,追赠奉直大夫。 父母 父亲:李中,官至朝奉大夫、知仙井监,累赠宣奉大夫。 母亲:史氏,封硕人。 妻子 杨氏,封硕人,赠朝散大夫杨素之孙女,后追封福国夫人。 子女 李焘有七子 : 长子:李谦,早逝。 次子:李垕,官至奉议郎,主管成都府玉局观。 三子:李<无+土>,曾任朝散郎、权发遣忠州。 四子:李塾,曾任承议郎。 五子:李垡,亦早逝。 六子:李壁(一作李璧),字季章,号石林,又号雁湖居士,历任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卒谥“文懿”。 幼子:李埴,字季允,一作季永,号悦斋,官至资政殿学士、知眉州,卒谥“文肃”。 李焘有六女 : 长女:李均,嫁朝散郎、知果州曹执中(一作同)。 次女:李元,嫁朝奉大夫、知崇庆府师祖庆。 三女:李坛,嫁文林郎、汉州州学教授任阜。 四女:李典,嫁薛纯颖。 五女:李增,嫁承议郎、充云安军使兼知县事张伸(一作坤)。 :李堪,嫁朝散大夫、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范子庚。 史料记载 《宋史·卷三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宋元学案·卷八·涑水学案》 后世遗迹 墓葬 李焘墓位于今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杨场镇境内的九龙山丞相湾。据《中国地方志集成·丹棱县志》记载:“宋李文简公焘墓,在县北龙鹄山下。墓前有文库二,翁仲四,文兽八,至今尚存。” 李焘墓 书屋 巽崖书屋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龙鹄山的半山腰,为李焘所创建。清代时更名为“巽崖书院”,为蜀中三大书院之一。今已不存,仅在在龙鹄山半山腰的一块巨大岩石上,还镌刻有“巽崖书屋”四个大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