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主要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论述题: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主要有哪些?,第1张

要知道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会产生的错误,首先要了解古书是以何形式流传的,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分析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

一、古藉简介

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说文》:“古,故也。”故古籍又称故籍、故书、载籍等。古代文献,最早见载于甲骨、金石,“甲骨卜辞”也称“殷墟书契”。作为最早的正式书籍,为用竹木及缣帛记录文献之简牍、帛书。晋太康二年(公元280年)汲群魏襄王墓出土之《纪年》、《穆天子传》等竹书,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之《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简书,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之《秦律》等简策,以及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之《老子》、《经法》、《战国纵横家书》等帛书,为传世之最早古籍。汉代纸问于世,遂有手抄、唐写、宋元明清刻印书籍。据国务院古籍小组的规定,以辛亥革命(1911年)为断限,凡辛亥革命以前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通称为古籍。据古籍目录《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地方志综录》、《贩书偶记》以及佛藏、道藏、通俗小说、讲唱文学、金石碑录等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古籍约10万多种。

二、古籍类别与版本

善本:书籍精加校勘,错误较少者。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集古录跋尾》卷八《唐田弘正家庙碑》:“自天圣以来,学者多读韩文,而患集本讹舛,惟余家本屡更校正,时人共传,号为善本。”又,珍贵难得之旧刻本、精抄本、精校本、手稿、旧拓碑帖等,通常亦称为“善本”。

孤本:仅留存一份之书本。一部书之某一书本,未刻之手稿,碑帖之旧拓本,在现世间仅有一份流传者,均可称为孤本。

蓝本:谓著书或刊书所依据之旧本。《居易录》:“今方修一统志,似当以旧通志为蓝本。”凡是重刊或校勘,必以最精之本子为蓝本。

刻本:又称“椠本”、“刊本”,雕板印成之书。我国雕板印书始于隋唐,至宋而大盛。按刻书之不同情况及刻本之不同类型,可分各种不同型式:以时代区别,有宋、金、辽、元、明、清刻本;以地域区别,有浙江、福建、江西、山西、江苏、安徽、四川等各地刻本;以刻书者区别,有官刻、私刻、坊刻等;以版式区别,有九行本、十行十八字本、四周单栏本、左右双栏本、竹节栏本、白口本、黑口本、两节本、袖珍本、巾箱本等;以字体区别,有大字本、小字本、宋体字本、软体字本(亦称写刻本)、篆字本、梵文本、满文本、满汉文合刻本等;以墨色区别,有朱墨印、几色套印等;以纸张区别,有皮纸本、麻纸本、棉纸本、竹纸本、开化纸(亦称桃花纸)本、宣纸本、毛边纸本、毛太纸本、罗纹纸本、连史纸本等;以装订形似区别,有经折装(亦称梵夹装)本、旋风装本、蝴蝶装本、包背装本、线装本、毛装本、金镶玉本等;以刻书先后区别,有原刻本、重刻本、仿刻本、初印本、后印本等;以内容及价值区别,有足本、残本、增订本、删节本、繁本、简本、批点本、评本、单疏本、集解本、重言重意本、纂图互注本、绣像本等。

祖本:一种书最初刻印之本。一种书在不同时期往往刻有多种本子,难免产生讹误,而祖本则保持其本来面貌,因此为人所重。

原本:第一次写成或刻成之书本。为对增订、修改和重刻、改版而言。原始稿本和最初刻本与增订、重刻之本往往有很多不同。可供查考一种著作之发展过程。

定本:一书之最后确定之本。指自己编撰或整理前人之著作,在一定时间内,已经整理完毕,最后确定,准备发表之本子。

副本:同一书籍抄出之副本。为对正本而言。过去公私藏书家,得一稀见图书,依样重写,储作副本。《隋书·经籍志》:“炀帝即位,秘书三阁,限写五十副本”。今亦指国家对内或对外文件之正式签署之副本,备存查和通知有关方面之用。

别本:同书同一来源之另一本子。亦称“副本”。《南史·刘孝绰传》:“又写别本封至东宫。”又,同书另一来源之本子。亦称“异本”。因所根据之来源不同,内容也有出入。如:书有《别本十六国春秋》,帖有《黄庭坚别本》。

仿刻本:摹仿原版字体版式刻印之书本。宋无刻本,多以擅长书法者上版,加之雕印精湛,明清两代刻书往往予以摹仿,故有“仿宋本”、“仿元本”之称。

影刊本:照原书版式影刊之书本。珍贵之古籍,为存原书面貌,以适应研究之需要,清乾、嘉以后,常用影刊方法加以传布。如黄丕烈所刻《士礼居黄氏丛书》,其法大都先照原书影摹,然后上版开雕。摄影术发明后,亦有用原书照相雕版者。刻成之后,与原刻相仿,精工者几难识别。自影印兴,影刻之书渐少。

抄本:也称“写本”。即抄写之书本。习惯称唐以前为“写本”,唐以后称“抄本”。宋以后,雕版虽以盛行,但抄本与之并行,如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皆为抄本;有些较为专门或需要不广之著作,仍靠抄本流通。更有抄书者系著名藏书家或学者;除书之内容外,其手迹也值得珍重。故抄本图书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藏书家以精抄本与宋元刻本相次比。对于不详年月之抄本,约在清嘉庆以前者通称“旧抄”,晚清者称“近抄”,辛亥革命以后者称“新抄”。对于确定为明代或清代之抄本而无从断其年月者,则统称“明抄”或“清抄”。

朱墨本:用朱、墨两种颜色套印之书本。最早为元至元六年(1340年)湖北江陵资福寺所刻无闻和尚《金刚经注解》卷首之《灵芝图》和经注,都用朱墨两色套印。沿至明末,吴兴(今湖州市)闵齐吉、凌檬初两家盛用两色套印,墨色印正文,朱色印评语及圈点。

珍本: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类别科学价值之珍贵罕见之写本或刻本。

初印本:书版刻成后第一次印刷之书本。特点是字画清晰,赏心悦目,故为藏书家与读者所重。

后印本:历次再版印刷之书本。其字迹漫漶,版断框歪,墨色暗淡,故不受人喜爱。

重刻本:一种书重新刻印之本。相对原本而言。不但字体版式与原本不同,在文字内容上也往往有所修改,多在序文凡例中加以说明。

道藏本:根据道藏刻印之书本。同样,佛经中亦有“碛砂藏本”、“嘉兴藏本”等称呼。

卷子本:用卷轴装订之书籍。唐以前抄写书本均用长幅纸,卷成一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唐人写本存于今者皆为长卷,如手卷之状,收藏家谓之卷子本。”

百衲本:用百种不同版本之残卷零页配合或汇印而成一部完整之书本。“百衲”取僧衣破敝补缀之称。如商务印书馆影印之《百衲本资治通鉴》、《百衲本二十四史》。

残本:内容残缺不全之书本。

配本:一部书因有残缺,用其它版本之同一种书予以配全,故称。

三朝版:经过三个朝代修补之书版。南宋杭州国子监,所藏各种书版多有残缺。元朝时,将这些版片转入西湖书院,加以修补印行。至明洪武八年,书版又移至南京国子监,再次进行修补印刷。对这部分递经宋、元、明三朝修补之书版,后人称为“三朝版”。

活字本:用活字排版印刷之书本。活字印刷为宋仁宗庆历时(1041——1048年)毕升所发明。其法,用胶泥刻字,火烧使坚,排版印刷。为中国之伟大创造,早于欧洲活字印刷400多年。元代又创木活字。明弘治时创铜、铅活字,为我国近代铅字印刷术之前导。

影印本:根据原书用照相制版方法印成之书本。有胶印、大石印、珂罗版(即玻璃版)印、铜版印等。稀少、罕见之图书资料,为研究之需,常用原书影印,以广流传。

石印本:以药墨书写于特种药纸上,用石制版印刷之书本。用摄影制版石印之书,则称“大石印本”。

排印本:用活字排印之书本。为区别版本,通常称铅字排印之书为“排印本”,而其它活字排印之书则分别称为“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等。

拓本:即摹拓金石彝器碑碣印章之本。用红色拓者称“朱拓”,黑色拓者称“墨拓”,最早拓者称“初拓”。初拓字迹(或图案)清晰,墨色匀净,较为珍贵。

稿本:即作者之原稿。作者亲笔写定者称“手稿本”,经过整理誉清者称“清稿本”。

影写本:用纸覆于原书上影写成之书本。其点画行款,一依原本。一般专指影写宋、元善本,如明末常熟毛晋及古阁据宋本影写,非常精工。

校本:根据不同本子和有关资料核对过之书本。取某书之一本子作底本,搜罗一种或几种不同本子及有关资料相核对,发现其讹误衍脱,即在底本上加以批注。如只传抄他人所校,则称为“过录校本”。

内府本:明、清两代宫廷内部刻印之书本。校勘,刻印,都较精良。清昭梿所撰《啸亭杂录续》有内府刻书目录一卷,可资检览。

藩刻本:明代分封各地之藩王所刻印之书本。因有些藩王、子孙及其门客颇有学问,而且刻印之书所据底本多为御赐宋、元善本,故其版本价值较高。

聚珍本:清代以木活字排印之书。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刻印《四库全书》中善本,因仿宋人活字版式,镌木单字25万余枚。高宗以活字版名称不雅,改称“聚珍版”。凡排印之书,首有高宗题诗十韵,每书首页首行之下有“武英殿聚珍版”六字,世称武英殿聚珍版书。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颁发聚珍版于东南各省,并准所在锓木通行。先后承命开雕者有江宁、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这些仿聚珍版刻印之书籍,通称为“外聚珍”,而将武英殿聚珍版称为“内聚珍”,以示区别。后来中华书局创制仿宋体铅字,就名为“聚珍仿宋版”。

闵版:明万历、天启年间,吴兴闵齐伋、凌蒙初采用朱墨与五色套版所印之书。其选择经、史、子、集各类凡士人习用书籍,专辑前人评论批点,使用方正宋体字和优质白纸,作朱墨两色或兼用黛、紫、黄各色套印,后人称为“闵版”。特点为词义显豁,脉络分明,行疏幅广,光彩夺目。近人武进陶湘,编有《明吴兴闵版书目》。

麻沙本:南宋福建省建阳县麻沙镇书坊刻印之书本。因该地盛产榕树,木质松软,易于雕版,故书坊集中,于当时图书流通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书贾射利,校勘粗疏,刷印低劣,故《石林燕语》有“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之说。

蜀本:四川刻印书本之总称。宋代眉山为四川刻书中心。刻书多为大字颜真卿体,故又有“眉山本”、“蜀大字本”之称。

浙本:浙江刻印之书本。又分杭州本、婺州本、衢州本、台州本。宋代浙本大都字体方整、刀法圆润,为宋版之上品。

闽本:亦称“建本”,即福建刻印之书本。又分建宁本、建阳本、麻沙本等。

宋本:宋代刻印之书本。雕版书至宋代而大盛,杭州、建阳、眉山等都为当时刻书中心。公私所刻,有监司、家塾、坊肆等。其风格北宋质朴,南宋挺秀;多仿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字体;白口居多,至南宋中后期出现细黑口;避讳较严。所印书籍,校勘精审、雕印精美者颇多,往往为后世刻本所依据,为学者所重视。

金本:金代刻印之书本。金代雕版中心在平阳(又称平水,今山西临汾),其地产纸丰富,书坊很多,设有管理出版机构。所刻著名者有《刘知远诸宫调》、《萧闲老人明秀集注》等。此外,山西运城所刻之《藏经》及河北所刻之经书、音韵学书,也颇有名。

元本:元代刻印之书本。元代雕版中心在杭州、建阳、平水等地。公私所刻,无论校勘与雕印,不乏精品,堪与宋本媲美。其风格、字体大都摹仿赵孟頫书法,扁方圆活,常用简体字,黑口、双鱼尾居多,初期行字疏朗,中期以后行格渐密,由左右双栏趋向四周双栏,目录和文内篇名上常刻有鱼尾。

明本:明代刻印之书本。明代雕版之普遍,出版量之庞大,前所未有。版画艺术、铜活字版及彩色套印,为明代雕印技术发展之辉煌成就。但有些刻本校勘不精,删节不当,甚至妄改书名、伪造古书,后人多有批评。明初刻书犹沿元代风格,黑口居多,正德、嘉靖间,出现仿宋风气,白口为多,字体横平竖直,起落顿笔有棱角,字形方正,显得板滞。万历以后,字形由方变长,字画横轻直重;部分家刻及坊刻本出现软体字,较为美观。

高丽本:亦称“朝鲜本”,指朝鲜刻印之中文古籍。我国印刷术很早传入朝鲜,朝鲜刻印之书流入我国也很多。无论刻本或活字本,均为软体大字,皮纸精印,书品宽大,醒人眼目。

东洋本:亦称“日本本”,即日本刻印之书本。我国印刷术首先传入朝鲜,其次为日本。日本所刻古籍,多用美浓纸精印,近似朝鲜本,但在字体与装订等方面,下朝鲜本一等。有些书行间注以平假名或片假名,较容易识别。

越南本:越南刻印之书本。越南之印刷术也从我国传入,故刻印风格及装订形式与我国基本一致。流入我国之书籍,大都在相当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刻印,未见有更早印本。

官刻本:历代各类官方机构刻印之书本。如宋代秘书监、转运司、茶盐司、公使库、郡庠、县斋以及州府县学,元代国子监、各路儒学、府学、兴文蜀,明代经厂、南北两京国子监,清代武英殿等所刻之书,都属于官刻本。

监本:历代国子监刻印之书本。监本始于五代后唐,宰相冯道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版印售。以后国子监都印图书,以经、史为主。明朝南北两京设立国子监,都有刻书,故有南监本、北监本之称。

家刻本:私人刻印之书本。亦称“家塾本”。私家刻书为宋代以来雕版事业之重要组成部分,因不以营利为目的,校勘、刻印俱精,版本价值颇大。其中著名者,如宋陆遹刻《渭南文集》、黄善夫宗仁家塾刻《史记正义》;元平阳府梁宅刻《论语注疏》、古遇陈氏刻《尹文子》;明袁褧嘉趣堂刻《世说新语》;清黄丕烈刻《士礼居丛书》等。

坊刻本:简称坊本,指书铺刻印之书本。因以营利为目的,一般雕印不如官刻本之精,校勘不如家塾本只审。但也因地因人而异,如宋代临安陈氏书棚本,校印精湛,极为人所重;福建麻沙本,讹误较多,人多不贵之。因坊刻本面向大众,许多医书、民间文学赖以流传,故颇受人们喜爱。

三、主要错误

辑佚(缺失):由于古藉承载物有甲骨、简、金石、帛等形式,在某种情况下都会受到损坏,造成句字缺失,甚至整本整卷残缺不全,虽然后人会整理出“辑佚本”,辑佚本几乎一定会有错漏、误解。辑佚可能是古藉传出错最大的原因。有时不是整段缺失,会少写少抄一字,往往被称为“脱字”。

错字(别字):古人在誊刻、誊写、排字等过程中由于疏忽、误读、误认、通假字等原因造成错字。有些错字是关键字眼,甚至会造成后人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误解。例如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四中提到:“朱淑真词,自来选家列之南宋,谓是文公侄女,或且以为元人,其误甚矣。淑真与曾布妻魏氏为词友。曾布贵盛,丁元以后,崇宁以前,大观元年卒。淑真为布妻之友,则是北宋人无疑。李易安时代,犹稍后於淑真。即以词格论,淑真清空婉约,纯乎北宋。易安笔情近浓至,意境较沈博,下开南宋风气,非所诣不相若,则时会为之也。池北偶谈谓淑真玑图记,作於绍定三年。绍定当是绍圣之误。绍定、理宗改元,已近南宋末季。浙地隶辇毂久矣。记云:‘家君宦游浙西。’临安亦浙西,讵容有此称耶。”由上文可见,绍定是绍圣之误,一字之差,谬之千里。这也是一个古藉出错的主要原因。

误解:中国文字几千年来词意变化很大,早期古文又十分简练,会造成后人在阅读时产生不同的理解结论,如果流传载体同时有缺失,后人在整理时加入自己的理解,就会产生很大误解。

张冠李戴:同在以上《蕙风词话》同一卷中,指出欧阳修的一首词误入朱淑真集。

以讹传讹:古人读书人少,写书人更少,当一专家泰斗在书中写出错误结论时,很少有人去怀疑其正确性,后人引用此论,导致以讹传讹。

标点错误:古书没有标点,后人在标点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理解,不一定是古人的愿意,甚至有可能完全是相反的意思。

标音错误:在校勘过程中,注音也是工作内容之一,校勘者对原文注音的理解不同,也会造成一定错误。

年代错误:对古藉出现、整理或作者生存年代的误认。

以上为几种主要错误,由于本人不是这方面专家,只是对此感兴趣的“票友”,答案不能作为专业使用,仅供参考。谢谢!

1、“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中“河”的中心就是现在的 A北京 B杭州 C洛阳 D南京

2、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指的是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为 A.灌溉 B.泄洪 C.运输 D.饮水

3、中国古代史上实现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①秦朝 ②隋朝 ③唐朝 ④元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与“贞观之治”有关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汉武帝 D康熙帝

5、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A.任用魏征等贤臣 B.重视人才的培养 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创立科举制度

6、唐太宗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种思想源自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7、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8、我国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正式诞生于: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宋朝

9、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反映的社会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0、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推举制 D.科举制

11、隋朝在历史上的作用,不能因其时间短促而忽视。下列属于隋朝在制度方面革新的是 A科举制度 B行省制 C厂卫制度 D军机处

12、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该皇帝是 A秦始皇 B孝文帝 C隋文帝 D隋炀帝

1《楚辞》是屈原的文选,一个是一种体裁 ,另一个是一本书。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

《楚辞》

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中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前340?-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爱国诗人。楚辞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

2金文的定义?不懂

3甲骨文好像没有别名

4

对于汉语,我以为现在所说的汉语同中国古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已经不能再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汉语了。在从古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重大的变革,同正常情况的继承性的转变不同,汉语的这三次变革更多的是表现为同古汉语的割裂,而并非发展。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变革时期:

(1)五四时期,此时以胡适、鲁迅为代表的一批人发起了白话文运动,提倡使用白话。由此古汉语便从日常生活中逐渐退出,而现代汉语的语法也逐渐形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的语法同古汉语语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基本上是在当时日常口语和西方语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由于时间所限,西方语法的民族化也没有很好的完成,移植痕迹比较明显。

(2)具体时间记不太清楚,大体是在建国后国家公布了一批简化字,日后又公布的第二批简化字,然而(幸而)在实际的推行中被抵制了。这一变革使得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字形发生割裂。

(3)就在前几年,中央政府开始在全国推广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地区方言发音为基础发展来的,很多字的发音都跟清朝乾隆时期统一规定的字音有着很大的不同,乾隆时期的发音更接近现在我国南方某些地区的方言。这样现代汉语在发音上也和古汉语割裂了。

5有时传写人误把前人在古书上旁记的字当成正文,造成衍文,如《史记·刺客列传》:“臣欲使人刺之,众终莫能就。”王氏以为,句中“众”本为“终”的借字,后人在“众”旁记了个“终”字,抄书人误把“终”字一并抄入了正文,遂成了衍文。

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夺文”。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6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写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7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用

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例如「上」、「下

」、「凶」……等等。「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

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写成「二」,也就是

「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为「」,则是「下」字。「凶」字

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

深坑,中间的「×」符号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

情形。

《说文解字》释字 9353个 ,除了在对“上”、“下”二字诠释时 ,明确其为指事外 ,其他即便是后世公认的指事字 ,均以象形、会意例释之 ,再加上其《叙》中关于指事字之界说 ,言辞简约 ,语焉不详 ,故导致了古今对指事字结构类型认识上的分歧。如段玉裁《说文解字·叙》注云 :“指事之别与象形者 ,形谓一物 ,事众物 ,专博斯分。故一举日、月 ,一举上、下 ,上、下所之物多 ,日、月只一物也。学者知此 ,可以得象形指事之分矣……指事不可以会意淆 ,合两文为会意 ,独体为指事。”不难看出 ,段氏认为的指事字 ,就是那些独体的抽象符号字。

指事字的类型

1、独体指事

凡是独体的文,在形体上没有经过后来的增减或变更,用来表示抽象事类的叫作独体指事,也就是指事正例。这类独体的文,通常都是以线条符号来指明抽象事物的意象。独体指事字例:上、一、二、下、│、八、小、ㄔ、ㄐ、爻。

2、合体指事

当已有的文字形象或符号,不足以表达抽象概念时,就在这成文的形象上,加些点画以引出概念的方法,亦即以一个文为主体,附加不成文的符号,二者相合而成的文字,叫做合体指事。合体指事字例:元、示、王、中、屯、牟、牵。

3、变体指事

为了要表达抽象的意念,往往把一个成文的形象加以变化或减省一个成文形象的部分笔划,透过这种变化,使人领悟到另一层相关的概念。这种变易,通常是指位置上的变易,如有的左右相反,有的上下相倒。变体指事字例:ㄩ、乏、廷、逆、世、臣、幻、夏、巾。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特别是繁体的[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繁体的[门]更像)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

现时世上最广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体。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一种图形文字,称为象形文字。这种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国此大约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一种写得较快并且较易使用的字体。此外,现时中国西南部纳西族所采用的东巴文和水族的水书,是现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随着时光的流逝,最终连埃及人自己也忘记了如何释讳早期的那种象形文字了。若不是因为拿破仑大军入侵埃及时,随军的法国古文字学家们的那次发现,极有可能至今考古学家们仍无法辩认这种文字。

1799年,这些法国古文字学家们发掘出一块文字的黑石碑。碑文用3种文字写成,分别是希腊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后期的埃及文字。一位法国古代语学者吉恩·保罗·商博良研究了这些文字,并设法释读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商博良释讳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方法是:对石碑上的文字进行比较,先设法挑选出埃有最后一个法老王族托勒密王朝时期的象形字,随后再想方法辩认出其他象形文字的词意。商博良于1822年将自己的发现公诸于众。

罗塞塔石碑用3种文字记载了同样的内容,因此成为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所在。法国名将拿破仑·波拿巴在埃及地行过一场重大的战役。为了研究埃及文化,拿破仑派遣的历史学家们又发掘了许多古代遗址。

值得一说的是 ,中国最初的文字就属于象形文字。汉字虽然还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征,但由于汉字除了象形以外,还有其他构成文字的方式;而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所以不属于象形文字,而属于表意文字。然而,甲骨文和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此外,玛雅文字的“头字体”和“几何体”亦是

8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对仗多用于骈体文

9《左传》:《左传》的作者,至今都是未解之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孟子》:一书是由孟子的言论汇编,是由孟子及其弟子编写的

《诗经》:的编订者是太师。孔子“删诗”说是不可靠的。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

《楚辞》:作者屈原,战国时代。

1钱大昕提出了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古人多舌音和古影喻晓匣双声的结论。(1)古无轻唇音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在上古不存在,而是读成重唇音“帮滂并明”。例如:《诗经》有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檀弓》引《诗经》作“扶服”,《家语》引作“扶伏”,《释文》:本亦作“扶服”。

(2)古无舌上音指中古“知澈澄娘”这组音在上古不存在,而是读成舌头音“端头定泥”。例如:《说文解字》中“冲(澄)读若为动(定)”,闽南方言中“猪”的声母为[d]。

(3)古人多舌音指中古“章昌船书禅”这组音在上古也读作舌头音“端透定”。例如:《诗经》:“何以舟(章)之”《传》云:“舟,带(端)也”;谐声字,者(章)——都(端)。

(4)“古影喻晓匣双声”指中古“影喻晓匣”

这四个声母在上古的读音基本相同。例如:“荣(云)怀”(匣),“噫(影)嘻”(晓)。

2章太炎提出娘日归泥的结论。娘日归泥指三十六字母中娘、日两母在上古不存在,中古读娘、日两母的字上古均为泥母。如:《白虎通》爵:“男(泥)者,任(日)也”,《释名·释长幼》:“男,任也。典任事也。”

1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竞赛题目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竞赛题1、春秋时代,以的出现为标志,表明社会生产力获得显著的发展。

文化空前发展,诞生了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天文历法、数学及医学等科技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新成就。 A:春秋五霸 B:反战性质的弭兵运动 C:铁器、牛耕 答:C:铁器、牛耕 2、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地位没有受到严重冲击过,在五四之后,虽然很多人很多次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似乎效果也不怎么理想。

关于孔子的生平,最可信的当然是《史记•孔子世家》,关于孔子的思想,最能直接体现的恐怕也便是《论语》。我们讨论传统文化,从孔子和《论语》开始是比较恰当的,虽然我个人认为《周易》是比较早而且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们的思想传统。

A:在《论语》编辑成册以前 B:在五四之前 C:在文革期间 答:B:在五四之前 3、据《史记》记载: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起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A:周游列国 B:从事教育 C:在地方参政 答:B:从事教育 4、孔子“三十而立”,开始收徒讲学,如颜路、曾点、子路、子贡、颜渊等。

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普及。

A:学在官府 B:因材施教 C:苏湖教法 答:A:学在官府 5、东汉班固(32--92),字孟坚,他学习《史记》的体制,著成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共100篇,叙述了自汉高祖6年至王莽地皇4年230年的断代历史。

从文学价值上讲,它不及《史记》,但其中也不乏许多成功的传记作品,如《霍光传》、《苏武传》等。一般来说班固不象司马迁那样于行文叙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而只是单纯地评述事实与人物的言行,但也能明确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张禹传》,只通过张禹自己的言行和生活表现他虚伪狡诈、贪财图位的丑恶形象。《苏武传》是可与《史记》名篇媲美的一篇,它通过许多具体生动的描写,突出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的语言严密工整,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词藻,尚典雅。这与《史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A:《汉书》 B:《外戚传》 C:《朱买臣传》 答:A:《汉书》 6、多年以来,中国重要的史书告诉人们,东汉时期蔡伦开始造纸。由于作者对这一事件的记录非常明确,而且在当时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所以在没有其它历史文献为证的情况下,后人认定,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目前,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纸似乎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明: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纸。这些古纸主要用麻织物和很细的丝织物制作,用于书写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

A:《史记》 B:《后汉书》 C:《通典》 答:B:《后汉书》 7、玄宗在位三十年后,改元天宝。经过开元时代的长期升平,玄宗开始纵情声色,无心政事,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唐朝的国运开始由盛而衰。

而是唐之国势由巅峰滑落的转折点。 A:“安史之乱” B:“三藩之乱” C:“藩镇割据” 答:A:“安史之乱” 8、杨贵妃 (719~756)唐代蒲州永乐人(陕西华阴县人)。

通晓音律,能歌善舞。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杨贵妃与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A: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婵 B:杨贵妃与西施、杜十娘、貂婵 C:杨贵妃与西施、杜十娘、李师师 答:A: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婵 9、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

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ang),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

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

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没有发生战争。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A:六百多年 B:六十多年 C:三百多年 答:B:六十多年 10、被形容过着酒池肉林的奢侈生活,实行“炮烙之刑”的峻法暴政的是 A 夏桀 B 商纣王 C 秦始皇 D 隋炀帝 答:B 商纣王 11、我国奴隶制的瓦解时期是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汉 答:B 春秋 12、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 A 墨子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答:D 韩非子 13、中医沿用的四诊法来自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孙思邈 D 李时珍 答:A 扁鹊 14、不是发生在楚汉之争的成语为 A 十里埋伏、四面楚歌 B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C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D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答:B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15、促使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隋亡之鉴 B 从谏如流 C 善于用人 D 励精图治 答:A 隋亡之鉴 16、元朝最大的港口是 B 泉州 C 明州 D 厦门 答:B 泉州 17、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谋士是 A 李善长 B 刘基 C 朱升 D 胡惟庸 答:C 朱升 18、丝绸之路指汉代从中国到西方的交通大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这条道路虽然主。

2公务员人文历史常识模拟题有哪些

一、何为“佛法东来”?佛教在两汉之际自印度传入中国。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陆路,经由中亚细亚传入我国的新疆地区,再深入内地。这条陆路包括南北两道:南道指由敦煌越过沙漠,经鄯善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昆仑山北麓,到达于阗(今新疆和田),再向西北前进到达莎车;北道是指由敦煌北上到伊吾(今哈密),经由吐鲁番到龟兹(今库车),然后再到达疏勒。

另一条是海路,经由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到达广州,即通过南海路线传入我国内地。“佛法东来”的意思是“佛法向东发展”,而传教是宗教拓展空间、扩大影响的必然选择。

印度来华的僧人大多通过陆路到达内地,走海路的较少。他们通过人际传播和经典(书刊、)传播,因地制宜,从译介经论入手,让中国人认识了佛教,也出现了“高僧东来”的浪潮:安世高:147年来到洛阳,是汉传佛教史上传播禅法的第一位外籍僧人。

支楼迦谶:147年来到洛阳,第一位翻译大乘佛教经典的僧人,如《道行般若经》。竺法护(228-306):祖籍大月氏,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法华经》,即竺法护以《正法华经》为题译出,而流布于世。

鸠摩罗什:公元401年冬至长安,是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其余三人分别是:真谛、玄奘、不空)达摩:中国禅宗始祖,南朝(520-526)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为中国禅宗的始祖。

真谛:印度人,546年,从扶南(柬埔寨)来到广州,译有《摄大乘论》。不空:狮子国人(今斯里兰卡),唐开元八年(720年)至洛阳,密宗祖师之一。

二、何为“西天取经”?佛教的发展,除了源于西域僧人的东来,还与我国僧人的西行有关。“西天取经”是指“中国僧人亲自到佛教的发源地去学梵文,亲自翻译,以求真传”。

东晋时期,众多僧人或为求法,或为朝拜圣地而西去古印度,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西行求法 。之后的隋唐时期,西行印度的僧人也不断增加。

印度佛教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对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影响巨大的人物:朱士行:三国时期高僧,从今天的陕西西安出发,到达于阗(今新疆和田),得到大品《般若》的梵文本,是第一位西行取经求法的僧人。竺佛念:撰写《名僧传》列入《寻法出经苦节传之首》。

法显:弘始元年(399),他从长安踏上西行之路。历史上第一位到达印度取经的僧人,并撰写了《佛国记》。

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唐贞观元年(627),关中一带发生灾荒,他夹杂在逃荒人流中离开长安,踏上西行长途。

过敦煌城,出玉门关,经过中亚地区,到达古印度。玄奘于贞观十九年(645)返回长安。

义净 (635~713):唐代第二位贡献巨大的求法僧人。高宗咸亨二年(671),义净从今天的广州乘波斯商船前往印度。

回国后,先后在武则天、中宗、睿宗的支持下,来往于洛阳和长安两地翻译经典。总之,“佛法东来”与“西天取经”是佛教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的佛教学者和广大僧人在封建国家政权的支持和制约下,通过翻译、注解等理论活动以及建造寺庙等实践活动,使佛教日益适应汉民族和其他有关少数民族的特点,逐渐变成中国式的佛教。

佛教文化作为中国宗教文化的瑰宝之一,广大考生作为未来的公职人员,应当熟知并传承和发扬。更多请关注中公教育。

3杭州人文历史知识竞赛题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4历史知识答案

刚刚看了一楼的,第一题就错了,秦朝才是我国第一个封建国家,楼主不信你去百度上查。

/view/6586 草,一楼的你误人子弟啊!!~~~ 12000多年前,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国家——秦朝。( 对 ) 2茶、咖啡、可可被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

茶的普及是从汉朝开始的。( 错 ,唐朝开始普及,北宋盛极 ) 3公元742年,玄奘接受日本国的邀请,先后六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成功,从而传播佛教文化。

( 错,是鉴真和尚 ) 4被用来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是长城。(错,是马踏飞燕,也有叫马超龙雀的 ) 二、我知道 1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己经连年不断地进行了( 549(500) )多年。

2秦始皇当秦国国君时,与秦国并立的有六个大国,分别是( 齐,楚,燕,赵,韩,魏 )。 3秦朝统一中国后仅15年就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 汉朝 ) 三、连线 1:张骞出使西域 1:蔡伦造纸 1:开辟丝绸之路 2:修筑万里长城 2:赤壁之战 2:发明饺子 3:张衡发明地动仪 3:苏武牧羊 3:西游记 连线答案:(按顺序来:131,223,312) 发生在汉朝的 四、评说历史 秦始皇对历史的主要功绩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答:功绩: 统一中国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创立皇帝制度 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 创立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管理 修建长城 意义:结束了长年的战争,使中国从一个奴隶制国家过渡到一个封建国家,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主义国家。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答:(括号里的可以不用写上去)1徵敛无度,赋税奇重:(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 2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

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 能忍受。) 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书坑儒:(秦始皇还把严刑峻法施之於思想领域,大肆统制思想,禁锢思想自由。 )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5求几套人文知识竞赛题目

一、选择题 (每空1分) 1、台湾最早接受中央 管辖是在( B ) A秦朝;B元朝; C三国·吴; D清朝。

2、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也统一了天下的文字,统一后的文字是( C ) A金文B甲骨文C小篆D大篆 3、在理学家里谁说了这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 太平”( B ) A周敦颐B朱熹C张载D王阳明 4、《四书章句集注》在我国明代以后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影响极大,他的作者是( C ) A程灏B程颐C朱熹D王阳明 5、清华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是( B ) A梅贻琦B罗家伦C周诒春D冯友兰 6、五四时期写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思想家是( C ) A胡适B陈独秀C梁漱溟D陈序经 7下列词语均出自《诗经》,那个不适用于婚姻方面:( A ) A与子同袍;B之子与归;C宜其室家;D其叶榛榛。 8"三千里持节孤臣,雪域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十九年托身异域,韦毡革幕,凡人 到此悔封侯。

"说的是:( B ) A张骞;B苏武;C卫青;D霍去病。 9将下列词语与他们的意思搭配好: A光风霁月;B优孟衣冠;C汗牛充栋 D闲云野鹤} 1)形容为人潇洒,不拘礼数; ( D ) 2)心地坦率,气度开朗; ( A ) 3)形容一味模仿他人; ( B ) 4)形容书籍众多。

( C )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忆投鞭飞渡,忆昔鸣镝血 污,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骚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 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江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 民侯。" 10此词的词牌是: ( B ) A沁园春;B水调歌头;C满江红;D念奴娇 11此词的作者是: ( A ) A辛弃疾;B陆游;C柳永;D苏轼 12下列成语的主人公各是谁: {A刘禹锡;B惠施;C江淹;D班超} 司空见惯( A )学富五车( B ) 江郎才尽( C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 ) 13对对联: 一室茶香琴韵; ( D ) A三山六水为朋; B七星光耀苍穹;C万里同风鹏程;D半窗明月梅花 14《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 ( C ) A卢照邻;B宋之问;C张若虚;D杜审言 15下列篇名与所在的古籍对应错误的是: ( B ) A〈五蠹〉--〈韩非子〉;C〈述而〉--〈论语〉; B〈逍遥游〉--〈老子〉;D〈告子〉--〈孟子〉; 16把下列《水浒传》中的人物与其绰号搭配好: {A赤发鬼B玉麒麟C一丈青D拼命三郎} 扈三娘( C ) 卢俊义( B )刘唐( A )石秀( D ) 17传说中为日神驾车的是( A ),为月神驾车的是( C )。

A望舒; B素娥; C羲和; D丰隆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18这是( B )中的一句。

A李白《行路难》;B李白《将进酒》;C曹植《燕歌行》;D李白《蜀道难 》。 19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 A C D E ) A白鹿洞书院;B万木草堂;C应天书院;D嵩阳书院; E东林书院;F岳麓书院。

20"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 B )的诗。

A李商隐; B元稹; C白居易; D杜甫 21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 D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 A )。

A鹦鹉洲; B橘子洲; C八卦洲; D白鹭洲 22"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写的是: (C ) A菊花; B水仙; C梅花; D迎春花。

23"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是王维的( A ) A《观猎》;B《出塞》;C《送赵都督赴代州》;D《使至塞上》。 24戏剧《长生殿》写的是:( D ) A汉明帝与赵飞燕; B后羿与嫦娥;C唐高宗与武则天;D唐明皇与杨玉环 。

25道教全真派的创始人是:( B ) A吕洞宾;B王重阳;C汉钟离;D丘处机。 26李白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逆旅”是指( B ) A主人; B旅馆; C朋友; D阻碍。 27"扑朔迷离"一词出自:( D ) A《左传》; B《国语》;C《战国策》;D《木兰辞》。

28"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李煜词( A )里的一句。

A《浪淘沙》;B《乌夜啼》;C《破阵子》;D《临江仙》 29"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的合称,其中( A )被称为"酒仙"。 A刘伶; B山涛; C阮籍; D王戎。

30《广陵散》据说是"竹林七贤"中的( B )所作,后作为"绝响"的代名词。 A山涛; B嵇康; C阮咸; D向秀。

31下列古代战役哪个不是以少胜多的: ( D ) A秦晋淝水之战; B曹袁官渡之战;C燕齐即墨之战;D秦赵长平之战。 32"飞龙在天"、"见龙在田"、"亢龙有悔"、"潜龙勿用"都出自( D )。

A《尚书》; B《论语》; C《礼记》; D《周易》。 33下列文学家哪个不是元朝的: ( A ) A元好问; B萨都剌; C赵孟fu; D张养浩。

34始创蒙古文字"八思巴文"的帝师八思巴是( B )人。 A女真; B藏族; C突厥; D蒙古。

35《红楼梦》中,大观园曾结海棠诗社。其中自号“潇湘妃子”的是 ( B ) A邢岫烟; B林黛玉;C薛宝钗; D史湘云。

36“衣”和“裳”: ( C ) A没区别; B有区别,“衣”指全部的衣饰,“裳”指裤子; C有区别,“衣”指上衣,“裳”指一种裙子; D有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