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八个方位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代的八个方位是?,第1张

八个方位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八个方位分别对应八种卦象,即震、离、兑、坎、巽、坤、乾、艮。一个家宅的坐向决定该家宅究竟属什么卦。东方属震、南方属离、西方属兑、北方 属坎、东南方属巽、西南方属坤、西北方属乾、东北方属艮。

方向位置。东、南、西、北为基本方位;东北、东南等为中间方位。方位是各方向的位置。四方位或基本方位就是东、西、南、北,相对方位是前、后、左、右、上、下中。

扩展资料: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中国古代将天空分成东、北、西、南区域,称东方为苍龙象,北方为玄武(龟蛇)象,西方为白虎象,南方为朱雀象,是为“四象”。这种“四象”是古人把每一个方位的七宿联系起来加以想象而成的四种动物的形象。

朱雀:在方位上表南方。玄武:在方位上表北方。青龙:在方位上表东方。白虎:在方位上表西方

-方位

《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部,2008年3月1日公布;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2392部)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个)名单,现予公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珍贵文献典籍,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公布为契机,加强科学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珍贵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使中华民族珍贵的文献典籍永泽后世。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51个) 国家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山西省图书馆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辽宁省图书馆 辽宁省大连图书馆 黑龙江省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 江苏省苏州图书馆 江苏省常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湖北省武汉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 云南省图书馆 山东省青岛市图书馆 河南省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 贵州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 甘肃省图书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贵州省荔波县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河南大学图书馆 河南大学图书馆 苏州大学图书馆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516部,2013年3月8日公布。

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上海图书馆藏北宋拓本《三藏圣教序》、徐州市图书馆藏南宋刻本《四书章句集注》、青岛市博物馆藏清蒲松龄《鹤轩笔札》稿本等1516部古籍入选该名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浙江省西泠印社、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等16家单位成为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汉文古籍1218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286部,其他文字古籍9部,3种甲骨文。这是甲骨文首次进入《名录》。《名录》收录宋元拓本71种,明清稿本76部、抄本177部;收录舆图43种,其中,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地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质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还是西汉初即已发明造纸术的有力证明;收录的民族文字古籍,涵盖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布依文等12种民族文字。

其中,西藏博物馆藏元刻本《释量论》,是继元刻《因明正解藏论》之后发现的第二部元刻本藏文古籍。这两部元刻本的发现,推翻了元代无刊印藏文文献和明代以前无藏文印刷实物的旧说。

在此次公布的16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中国嵩山少林寺、西藏博物馆、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西藏自治区罗布林卡、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等5家为宗教、少数民族单位。

截至目前,共有1137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66家单位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19734--19771 吉林省大安县 来福公社 新发大队  知青户

19772--19801 吉林师范大学 中文系 学 生

19801--19837 东北师范大学 图书馆学系 助 教

19818--19831 北京大学  图书馆学系 进 修

19837--19869 东北师范大学 古籍整理研究所 助 教

19869--19929 东北师范大学 古籍整理研究所 讲 师

19929--20008 东北师范大学 古籍整理研究所 副教授

19988--20036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系先秦史专业 博士生

20009--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古籍整理研究所 教 授

200311-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古代文学与文献 博士生导师

―、中国边疆史研究与清代东北边疆史研究

清代东北边疆史的研究是中国边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边疆史研究是随着近代中国边疆危机的加剧而展开的。早在20世纪20—40年代,葛绥成《中国边疆沿革史》(中华书局,1926年)、顾颉刚和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等先后出版,这些作者对中国边疆历史沿革进行宏观研究,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此后,中国通史、地方史、民族史、外交史等方面的学者都对边疆史有所研究。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对中国近百年中国边疆史研究进行了述评和总结。对清代边疆问题的研究著作有:马汝珩和马大正主编《清代边疆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马汝珩和成崇德主编《清代边疆开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以及成崇德《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边疆民族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等。这些论著虽然没有对清代东北边疆史进行专门的论述和研究,但都是在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框架下将东北边疆史作为中国边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从宏观上和理论上对边疆的概念进行阐释。马大正在“中国边疆通史丛书”总序中,对边疆的概念、中国边疆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等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他总结中外文献,对边疆的定义是“把边疆解释为一个国家比较边远的靠近国境的地区或地带”,而“历史上的中国边疆形式上是由国家政权的统治中心区到域外的过渡区域,即由治向不治过度的特定区域”(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页)。清代是东北边疆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因此,清代东北边疆的概念,既有中国传统边疆的含义,也有现代国际公认的含义。康熙二十八年,中俄两国经过谈判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该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即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这样,中俄两国之间在东北地区有了边界。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前,中国东北边疆是以中国传统的边疆概念为主,即由治向不治过度的特定区域。实际上,早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前,努尔哈赤及皇太极就已经完成了东北地区的统一。清崇德七年,皇太极明确宣布“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斡难河源,远迩诸国,在在臣服。蒙古大元及朝鲜国,悉入版图。”(《清太宗实录》卷六一,崇德七年六月辛丑)在这里,东北海滨是指鄂霍次克海滨,西北海滨是贝加尔湖畔。由此可见,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前,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北直到鄂霍次克海、日本海的广大区域,包括朝鲜半岛在内,都已经成为清朝的疆域。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中国东北边疆便按国际公认的边疆概念,东北成为名副其实的边疆地区(指靠近国境的地区或地带)。但到目前为止,清代东北边疆的概念和范围等在学术界还存在不同的认识。如中俄划分边界后,传统的概念是否还适用于东北边疆研究?朝鲜算不算中国的东北边疆?盛京地区是不是东北边疆等。由此可见,在中国边疆史及清代边疆史的研究体系中,清代东北边疆史不可或缺。但清代东北边疆研究在中国边疆研究中占何种地位?有何特点?还需深入研究。

二、中国东北史研究与清代东北边疆史研究

清代东北边疆史的研究既是中国东北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卢明辉主编的《清代北部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也是东北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东北地区是满洲的发祥地和清朝的龙兴之地。清代又是东北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边疆遭受外敌入侵,发生巨变的重要时期。因此东北史的研究成为地方史研究的热点领域,成果丰硕。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有董万仑《东北史纲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薛虹和李澍田主编《中国东北通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宁梦辰《东北地方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程妮娜主编《东北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杨余练等编著《清代东北史(下)》(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等。而最具代表性的是李治亭主编《东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这部著作不仅被列入“中国边疆通史丛书”系列,而且涉及东北边疆史的研究范围、历史分期、东北本土族群历史地位等基础性、理论性问题都给予论证,其中有专门的章节对清代东北边疆进行论述。

已出版的东北史论著,多为通史性质,遵循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原则,记载从史前到秦汉以降直至元明清乃至近现代的东北历史。与此同时,东北地区与中原王朝保持密切的隶属关系。从向周朝进贡的肃慎到受封的箕子朝鲜,此后,历代大一统中央王朝对东北边疆的管理不断加强。唐朝时期,东北地区在河北道的统辖之下,先后设立了安东都护府和松漠、渤海、黑水、室韦4个都督府。元朝时东北地区属于辽阳行中书省管辖。明朝时期,东北地区为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管辖。在这些问题研究的论著中往往把清代东北边疆史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加以研究,充分证明了清代东北边疆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对以往历代中央王朝边疆统治的继承和发展。与此同时,以东北边疆为研究对象的论著也不断涌现。马大正主编《中国东北边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收入了很多清代东北边疆方面的研究论文,使东北边疆史的研究有所深入。此外,王景泽、李德山《中国东北边疆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是第一部以东北边疆史命名的学术性专著,丰富了清代东北边疆史研究的内容。张博泉等《东北历代疆域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阐述东北古代边疆机构设置和边界走向的重要历史专著,其中也对清代东北疆域加以研究。总体而言,中国东北历史研究确实促进和丰富了清代东北边疆史的研究,但这些著作大多偏重历史过程及事件的叙述,缺少运用边疆理论对相关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三、清代东北边疆民族的研究

东北历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故民族问题是东北边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清代是东北边疆民族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清代,东北边疆除了汉族移民外,主要生活着满洲、蒙古、达斡尔、索伦(鄂温克)、鄂伦春、赫哲、费雅喀、柯尔克孜、锡伯、回族、朝鲜族等很多少数民族,东北边疆的大部分世居民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告别了其原始的社会生活,进入了新的民族发展时期,完成了从古代民族向近代民族的过渡。清代东北边疆民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魏国忠《东北民族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杨学琛《清代民族关系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和《清代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赵永春主编《中国东北民族关系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年)、程妮娜编《古代中国东北民族地区建置史》(中华书局,2011年)等,都不同程度地对清代东北民族展开研究。清代东北边疆民族研究成果中,相对较为全面论述清代民族史当属周喜峰的《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该书对明末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到乾隆末期共二百年间黑龙江流域的满族、汉族、蒙古、回族、达斡尔、赫哲等各个民族的族源、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宗教文化、生活习俗以及抗击沙俄入侵、驻防巡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清朝政府统一与治理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历史过程及各民族间关系加以探索。虽然清代东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大多集中在黑龙江流域,但该书侧重清朝前期和东北北部地区各民族的研究。另一部学术专著就是张杰、张丹卉《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该书以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为中心,对清代东北封禁、新满洲的构成、东北满洲学校与科举、萨满与索罗杆及其反击沙俄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阐释和史实描述。

总体看来,东北边疆民族的研究,虽然有一些著作涉及清代东北边疆民族的相关问题,但缺乏一部系统完整的专著,还有很大的研究发展空间。

四、清代东北边疆移民研究

清代是东北边疆移民的重要时期,既有以中原汉族为主体的移民,亦有少数民族的移民。东北移民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刘选民《清代东三省移民与开垦》(《史学年报》第2卷第5期,1938年)、萧一山《清代东北之屯垦与移民》(《东北集刊》第4、5期,1942、1943年)等,对清代汉人向东北移民的政策、过程及作用等加以研究,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通史类的研究代表性成果,如石方《中国人口迁移史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路遇、腾泽之编著《中国人口通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等,均有专章讨论清代东北移民问题,涉及清代东北移民政策、移民数量及移民意义等问题。李德滨、石方编《黑龙江移民概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对清代黑龙江地区的国内外移民进行研究,李兴盛《东北流人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论述了清代东北流人的历史,张士尊《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644—1911》(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探讨了清代关内移民东北的过程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上述研究成果,多侧重东北移民政策、移民原因、移民过程及其作用的论述,将移民史与边疆史结合起来,或从移民史视角对边疆史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

五、清代东北边疆治理与政策研究

边疆治理与政策研究成果,余梓东《清代民族政策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全面系统地叙述了我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的设置、发展及完备,探讨了历代边疆民族管理体制的异同、运行规律及其继承与革新,并总结了其历史经验教训,其中包括清朝时期的相关内容。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集中阐述了清代边疆政策的得失。最具代表性的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着重阐述三个问题:一是各朝各代的边疆经略,二是各朝各代的边疆政策,三是各朝各代的边疆管理机构。由此可见,清代东北边疆治理与政策研究只是作为中国历代或清代疆治理与政策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缺乏专门的论著。

六、清代东北疆域变迁是沙俄侵华历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有清一代,东北边疆发生巨大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与沙俄及日本的入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也成为沙俄侵华史、日本侵华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与沙俄的交往是从清代开始的,因此,两国的边界沿革、边疆变迁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有代表性的如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著《沙俄侵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集体撰写的《沙俄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徐景学《俄国征服西伯利亚纪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佟冬主编《沙俄与东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刘民声和孟宪章《十七世纪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编年史》(中华书局,1989年)等,这些著作都详细地叙述了沙俄对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侵略,并记载东北边疆各族人民的抗俄斗争。通过这些著作,人们了解了沙俄対中国东北侵略的历史过程。沙俄是最早对中国东北边疆进行侵略的国家。明末清初,沙俄侵入贝加尔湖以东的中国东北边疆地区,在黑龙江流域攻城略地,烧杀抢掠。康熙帝在统一全国后,指令中国军队在雅克萨打败沙俄侵略军。康熙二十八年,中俄两国经过谈判,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该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即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国。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咸丰十年,沙俄趁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帝出逃承德之机,强迫软弱的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

张金梁教授个人简介

长期从事书画创作以及教学工作,书法擅长魏碑、隶、行、草书,古朴儒雅功力浓厚,独具风貌。数十次参加美国、日本、韩国国际及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倍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并刻碑。被团中央《中国青年》邀请书写百幅名人名言长期连载。

张金梁教授著述之专著

张明整理

01《〈续书史会要〉补证》,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02《明代书法史探微》(荣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03《张金梁书法集》,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04《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荣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05《〈书史会要〉校正》,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张金梁教授著述之论文

张明整理

01《浅议书法的电化教学》 载《书法报》1987年8月12日第32期第2版

02《唯不能同斯大雄——王蘧常书法浅探》(浙江近现代书法史论研讨会论文·1991年9月·浙江杭州)

03《“二石”比较论》(王铎国际书法研讨会交流论文·1993年6月·河南洛阳) 载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等编《王铎论集——王铎国际书法研讨会论文》,第275—285页;亦载张金梁《〈续书史会要〉补证·附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237—248页

04《艰难的美——黄道周书法研究》(中国书画节研讨会入选论文·1994年·天津)

05《从文化现象看明朝的书法发展》(’95国际书法史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1995年·北京) 载张金梁《〈续书史会要〉补证·附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203—215页

06《谈〈书史会要〉和〈续书史会要〉》 载《书法报》1996年7月31日第31期(总第629期)第3版

07《论刘墉》 载《书法研究》1996年第6期(总第74辑),第90—103页

08《朝代书法风尚辨——与〈中国书法文化大观〉编者商榷及其它》(’96中国书法批评年会论文·1996年9月·湖南张家界) 载《书法研究》1997年第1期(总第75辑),第58—64页

09《六朝神韵在斯翁——浅论康有为的书法艺术》(康有为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1997年·广东广州) 载《书法之友》1997年第4期,第21—24页;亦载《康有为书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书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26—30页

10《明朝书“家”知多少》 载《书法报》1997年4月23日第17期第3版

11《博学才能发展 兼蓄才能创新——与李文采先生商榷》 载《书法》1997年第3期,第2—3页

12《庄㫤评书的启示》 载《书法报》1997年7月9日第28期第3版

13《高山仰止 丰碑并立——陆维钊、沙孟海书法艺术比较研究》 载《’97沙孟海书学研讨会文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169—174页;又《书法报》1997年8月27日第35期第3版、9月3日第36期第3版连载;亦载《陆维钊研究》,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168—175页

14《明朝“状元”书法一瞥》 载《中国书画报》第70期

15《现代草书“三圣”散论》(全国第二届近现代书法研讨会交流论文·1997年·浙江宁波) 载《近现代书法研究——全国第二届近现代书法研讨会论文集》,安徽美术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192—203页

16《从“阁体”谈到书法的评选》 载《中国书画报》1997年

17《在“全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载《中国书法》1998年第3期,第6页

18《访章祖安先生》 载《书法报》1998年5月4日第18期第1版

19《从楚王好细腰谈起》 载《书法报》1998年5月18日第20期第1版

20《也论“正”、“大”》 载《书法报》1998年8月17日第33期第1版

21《书法史刍议》 载《书法报》1998年11月9日第45期第3版

22《释“展览”》 载《书法报》1998年11月23日第47期第1版

23《释“协会”》 载《书法报》1998年12月7日第49期第1版

24《论书法的“中和”美和“冲和”美》 载《书法》1998年第6期,第45—46页;亦载《美的沉思——美学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273—276页

25《谈“中书舍人”和“台阁体”》 载《书法报》1999年3月29日第13期第3版

26《论丰坊》 载《书法研究》1999年第2期(总第88辑),第50—66页

27《〈续书史会要〉研究》 载《中国书法》1999年第4期,第33—35页

28《非“吴门书派”》 载《书法报》1999年4月26日第17期第3版

29《时代的呼唤——雅俗共赏》 载《书法》1999年第5期,第6—8页;亦载《美的沉思——批评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269—272页

30《释“评委”》 载《书法报》1999年7月19日第29期第1版

31《从〈书学史〉谈到书法史的研究》(祝嘉书学研讨会论文·1999年·江苏苏州)

32《涤浊呈清——新世纪书法瞻望》 载《书法报》2000年1月24日第4期第1版

33《世纪书坛点将录》 载《书法报》2000年1月10日第2期第3版、1月17日第3期第3版

34《〈孙仲隐墓志〉研究》(全国隶书学术讨论会入选论文) 载《书法导报》2000年11月29日第48期第3版;亦载山东省高密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高密文史选粹》,2002年10月,第478—488页

35《浅谈明代书法教育》 载于植元、栾传益主编《书法教育研究文集》,大连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15—120页

36《谦谦君子 卑以自牧》 载《青少年书法报》

37《明代书法“尚理”论——兼论书史的研究方法》(荣获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二等奖) 载《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295—305页

38《明朝书法分期管见》 载《书法报》2000年10月16日第17期第3版

39《论明代书法对社会的影响》(国际书法史论研讨会论文·2000年·浙江杭州) 载《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冷印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257—266页;又《中国书法》2001年第2期,第22—24页(节选);亦载《书法研究》2001年第5期(总第103辑),第84—98页

40《论解缙书法的两面性》 载《书法报》2000年12月11日第25期第3版

41《技道两进 挥翰写心——评徐州市青年书家十人展》 载《青少年书法报》(2001年)

42.《贵哉“东北风”》 载《书法报》2001年1月22日第4期第2版

43.《丛文俊书学体系蠡探》 载《书法导报》2001年7月11日第28期第3版、7月18日第29期第3版

44《健全书法高等教育 促进书法学科建设——丛文俊教授谈吉林大学招收书法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及相关问题》 载《书法报》2001年7月23日第30期第1版;亦载《书法导报》2001年7月18日第29期第8版

45《论“错误”借鉴与书法的发展》 载《书法研究》2001年第4期(总第102辑),第79—92页

46《汇集众美 蔚为大观——〈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评介》 载《书法》2002年第1期,第30—31页

47《〈唐二娘子家书〉言辞没受倭语影响》 载《书法》2002年第3期,第41页

48《广采博取 鉴古铸今——论丛文俊先生的书法艺术》 载《书法之友》2002年第4期,第22—24页

49《从“作品限制出境”说起》 载《书法报》2002年3月25日第12期《兰亭》副刊第6版

50《浅议章草》 载《书法报》2002年6月3日第22期第2版

51《关于评论明初“三宋”书法的两个问题》 载《书法评论》第1期(2002年7月),第5—9页

52《〈佩文斋书画谱〉署录〈续书史会要〉正误》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9月第5期,第78—82页

53《论流行书风》 载《二十一世纪书法·天津论坛学术论文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66—69页

54《四库本〈续书史会要〉阙漏考》 载《金景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29—237页;亦载《书法研究》2003年第3期(总第113辑),第98—105页

55《说“清”》 载《书法》2002年第12期,第13—15页

56《子昂荐雪庵》 载《书法报》2003年1月27日第4期(总第943期)第3版

57《亲近“二赋”》 载《书法报》2003年2月24日第8期《兰亭》副刊第2版

58《谈草书》 载《书法》2003年第2期《众人说草书》(下),第29—32页

59《高密历史文明之光“高密戈”》 载《高密日报》2003年5月16日第95期第8版

60《凿穿混沌 开辟鸿蒙——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评介》 载《书法报》2003年5月26日第21期第3版

61《逸园影印洪武本〈书史会要〉考》 载《文献》2003年7月第3期,第220—230页;亦载《陶宗仪研究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465—475页

62《张天骏婢善书考》 载《书法丛刊》2003年第4期,第95—96页

63《明永乐初期朝廷书事考辨》 载《吉林大学古籍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395—403页

64《白沙论》 载《书法研究》2004年第1期(总第117辑),第70—84页;亦载《岭南书学研究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46—154页

65《明代殿房书办研究》(荣获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二等奖) 载《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55—172页;亦载《书法研究》2004年第3期(总第119辑),第94—119页

66《从浮云与树林谈起——〈明代书法史探微〉自序》 载《书法报》2004年3月1日第9期第3版

67《明代华亭书家》 载《书法评论》2004年第1期,第14—22页

68《永乐初朝廷书事考》 载《书法丛刊》2004年第4期,第35—41页

69《吴门长者——文征明》 载《中国书法》2004年第6期,第27—28页

70《“名”、“贵”:明代书法评论的两大范畴》 载《书画世界》2005年第1期,第80—82页

71《“南安体”、“南路体”、“梅花体”研究》 载《中国书法》2005年第2期,第43—45页;亦载《北方书法论丛》,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18页

72《论张海》 载《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艺术评论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34—47页;又张海《张海书法·代序》

73《胸罗万象 健笔凌云——丛文俊先生书法艺术浅探》 载《书与画》2005年第5期,第8—11页

74《明沈度〈敬斋箴〉考》 载《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6期,第80—85页;亦载《中国书画》2006年第3期,第37—38页

75《论好太王碑书法——兼与爨宝子碑比较研究》 载《好太王碑暨十六国北朝刻石书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101—113页

76《文征明书法领袖吴门成因研究》 载《北方书法论丛》,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9—36页

77《当代书法应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载《2005年当代文艺论坛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396—400页

78《“真宰相”刘统勋之书》 载《高密人文自然遗产》2007年第3期(总第5期),第11—14页

79《康里子山名字考》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7月第4期,第3—6页

80《论明拓〈兰亭序〉》 载《兰亭雅集·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兰亭论坛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6—38页

81《异彩纷呈的东北书法》 载《吉林日报》2007年12月6日第13版《东北风周刊》

82《朱复戡书法现象研究》 载《朱复戡艺术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44—50页

83《郑文焯其人其书》 载《高密人文自然遗产》2008年第1期(总第6期),第47—50页

84《明代朝廷玺印研究》 载《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5期,第26—37页

85《明代宫廷书法研究》 载《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5—32页

86《明代“中书体”研究》 载《中国书法》2008年第11期,第43—46页

87《海上升明月——论王蘧常章草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载《海派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333—339页

88《张改琴书法浅论》 载《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张改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78—79页

89《论当代草书》 载《书画艺术》2009年第1期,第29—32页

90《〈永乐大典〉纂修人研究》 载《文献》2009年1月第1期,第128—138页

91《殷商金文章法蠡探》 载《中国书法》2009年第1期,第42—49页

92《“桓夫人善书”考》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9月第5期,第72—75页

93《“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新论》 载《书画艺术》2009年第5期,第41—45页

94《书异其人——论黄庭坚其人其书》 载《书法丛刊》2009年第3期,第69—77页;亦载《纪念黄庭坚诞辰9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艺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538—550页

95《三论雪堂》 载《书画艺术》2010年第3期,第62—69页

96《向传统索取新意 在时尚中把握自我》 载《吉林日报》2010年4月19日第8版

97《明代以“疏”论书研究》(“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2009年12月·江苏南京) 载《书法报》2010年5月19日第19期第21版

98《简论书法史研究法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载《中国书法》2010年第8期,第97页

99《〈砥柱铭〉长卷非黄庭坚真迹》 载《书法报》2010年7月14日第22版,亦载《书法》2010年第10期,第33—35页

张金梁教授著述之序跋

张明整理

01《赵生泉〈金石探幽〉序》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2《陈国成〈吾衍〈三十五举〉研究〉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3《梁继〈张照年谱〉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4《赵彦辉〈寒山帚谈研究〉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5《张明〈赵孟頫书法研究发微〉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6《张函〈明末遗民书法研究〉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7《徐文平〈处州历代书法〉序》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08《〈书法史图鉴〉序》 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09《〈孙初画集〉序》

10《书中龙也——〈十七帖〉》 吉林文史出版社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