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后汉书怎么写脚注
答案是:论文引用文言文怎么写脚注?
脚注格式要求如下:
①(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逗号),页码(后加英文句号)。
②(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起止页码,英文句号。
word中插入脚注和尾注的步骤:
(1)选中脚注的位置。
(2)单击插入菜单中的脚注菜单项。
(3)开始输入脚注文本。
论文参考文献的问题 最近写一篇期刊论文,是有关历史的,文中引用了多处古文,
你要看你投什么期刊,有些期刊会有自己的要求一般都是这么标注的 [2]作者孙子兵法[M]译北京:出版社,出版日期,引用的页数比如56—57 像这个例子 [17]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中国电力普遍服务调研报告[J]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2003,(9):1-15
硕士毕业论文中如何引用古籍才不被算作重复率?
工科生写史学类硕士论文,引用了《后汉书》《潜夫论》《文心雕龙》这类古籍史书,结果被大雅查重算重复率。在知网检测中,符合引用格式的(尾注、脚注等)文档中的引用内容
论文中引用众所周知的古代诗词,也必须用脚注标明出处吗?
最好标明。如果是毕业论文的话,标明对你没坏处,还能凑页数。如果是更严谨的论文,需要引用大量的别人的话,你的这句诗词涉及到了别人的观点,一定要标明。如果没有涉及别人的观点,应该不用标明。如果是平时交作业的论文,标明吧,凑字数。
论文引用的注释统一采用脚注方式"是什么意思啊
比如:“…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 (1)<此处右上角插入一个带圈数字> 在论文结束后添加注释: (1):出自托·约·登宁的《工联和罢工》(1860年伦敦版第35、36页)。大概就是这样的格式,论文的一些解释和引用都是这样做。括号是圈,word软件里点格式—
论文中的古文注释
应该是要求您查阅并标注这些引文的出处,因为这类论文比较专业,阅读的范围不广,读者都是具备一定知识背景的,基本上不需要翻译。您以为呢?
论文 夹注 脚注 区别
1、所处位置不同 夹注是夹在正文中间的注解。脚注是对某些东西加以说明,印在书页下端的注文。脚注和尾注是对文本的补充说明。脚注一般位于页面的底部,可以作为文档某处内容的注释。2、作用不同 夹注内容其初也只限于注疏“经义”,后来发展为包括标明读音、训诂文字、辨别语词、分析章句、
论文脚注的格式 报告-匿名-天涯问答
带圈方法:用软键盘,很方便。输入法切换到双拼或全拼或五笔,右击输入2、点“插入/脚注和尾注/插入/脚注/编号方式/自动编号/选项/编号格式/选圈1、圈2格式/确定”即可。
论文引用古籍,注释格式应该怎么写?
展开全部《汉书》,中华书局,1983年6月,2181页 清乾隆《四川通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560册,413页。
word2010论文引用怎么标注
1插入尾注 首次插入尾注时,将光标定位到论文中要插入参考文献的位置,点击“引用”→显示“脚注和尾注”对话框→“位置”项中选择“尾注”/“文档结尾”→“格式”项中“编号格式”(默认为“i,ii,iii,…”改为“1,2,3,…”)、“编号”选择“连续”→“应用更改”项中选择“整篇文档”→
论文里面的注释应该怎么写?
注释是作者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不要列入文末的参考文献,而要作为注释放在页下,用①②…标识序号。注释中提到的论著保持通常格式,如: ①与正文部分空出两行;②按照文中的索引编号分别或合并注释;③“注释”采用五号黑体,
1 古人是不是都用文言文写作的
是的。古人用电报似的文言文来写文章写信多半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写在竹子上吧,又费竹子,又笨重又不好存放,一本几万字的书就得要一间屋存放,搬动的话得装一辆牛车,汗牛充栋、学富五车也就只几本书;写在布、绢之类的东西上吧,价格太昂贵,根本就划不来;即使后来发明了造纸,笔墨纸张对连温饱也没有解决的古人来说也属于奢侈之物。
迫于经济的压力,古人在书面写作时只能用文言文来写作,哪怕他们的口语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旦需要提笔,他们还是习惯于用文言文。于是,我们看到了世界上最精炼最经济的文字
迫与经济的压力 些在竹子上 笨重不好放 而纸张太昂贵
2 古人是怎么写文言文、怎么学文言文的满意答案热心问友2012-06-12他们学习文言文就像我们学白话文一样。
写文言文也是一样,要从语法开始啊。我想你应该是想将文言文学好吧?否则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了。
文言文课文下面有注释,你就将课下注释单个字的翻译对应的得写在课文中那一个字的上面,还有不要过于依赖参考书。不要将老师讲的课文翻译写在书上,这样你在复习时就可以通过你写的单个字解释来翻译文章(句子)。
你可以买一本初中或高中的 《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和一本《古汉语词典(字典)》,遇到不懂的时候可以翻一下。买一些文言版的书籍平时的时候看一看(比如:《世说新语》这一类的)。
3 怎么才能写好古代的文言文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多做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书,多翻译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从而提高文言水平。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4 古人是怎么学习文言文的这个问题虽然我没有通过参考什么史料啊之类的东西得到最真实的答案。但是我想说一下我的观点
你想啊,你是怎么学现代文的?
要知道,文学形式乃至社会制度等等为什么在某个时代出现那就是因为那个时代适应这样的形式和制度。
也就是说,古人学习文言文(确切的说是语文)是和我们学习的方法几本一致的,要知道,他们平时说话都是用的相对我们来说叫做文言文的东西啊。
好的东西是要背,就像我们有些人背 诗词,散文,也很长啊。
但是长篇大论大家都是没必要被的,他们在看这些东西的时候和我们看现在的东西一样啊,直接就看的懂的,并不需要我们看文言文的时候的翻译啊什么的
一点小看法,见笑
5 古代人写文章为什么用文言文因为当时的文字只流行文言文,白话文是在五四运动后才推广的,而且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1919年“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白话文”与大众口语有紧密关系,“大众语不是白话之外的一种特别语言文字,‘大众化’,即是能够把白话做到最大多数懂得的本领。”鲁迅认为“提倡大众语,就是要做‘更浅显的白话文’”。一些论者认为白话文运动是大众化运动的前奏;其实这二者的概念内涵 白话文是有区别的,不能盲目地把“白话文运动”等同于“大众化”。此外,白话文运动也是30年代左联时期“大众文艺”,40年代解放区“文艺为大众服务”的理论起点,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与凸现,同时随之即来的是概念内涵的窄化。“白话文”作为现代文学的一个范畴确立之后,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争论与阐释,主要集中在“反思”层面,如钱谷融《反思白话文》等等。 白话文易懂,利于传播发表,而且其实文言文的语法比较繁乱,没用于日常生活,不利于提高大众文化水平,精妙其实只是其中的点滴,大多是废品一堆,而假如自己真正用文言写文章,也就不可能如此自然地引用成语典故、诗文词赋,也就不能这么强烈地感觉到所谓的“精妙”了。 白话文比文言文更容易,可以清楚表达人们说话时的意思,而文言文,很难理解字面意思,一定要用脑筋,经过反复思考才知道所表达的意思,白话文呢,很容易表达自己所认为的东西,方便易懂。 白话文是中国发展的需要,它简练,通俗易懂。以白话文运动为发端的文学革命,对传播新思想,繁荣文学创作,推广国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 现代书面白话文语言仍然有着各种不同的层次,一个人要参与哲学界的学术讨论必须掌握现代哲学的一整套基本话语体系,一个人要参与经济学的学术讨论必须掌握一整套现代经济学的话语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参与社会书面对话的人都必须掌握像文言文那样与自己现实日常口头语言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套独立的话语体系,因为现代各种不同专业的话语体系都是在现实日常口头语言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这种种在现实日常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言也能具体运用在现实日常口头语言的交流中。 如果电视上的识字人说文言文,我想观众很难理解吧,看看电视上的主持人,有谁说文言文主持的? 既然说的是古代人,那为何又扯到电视上的识字人,古代有电视吗? 文言文复兴,是当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热点之一。它的产生与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产生一样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言文复兴从表面看来,是对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文的否定,实质上则是对白话文运动的引伸。白话文的风行,极大地增加了广义文化的受众,但却使传统中国文化的直接受众越来越少,因而,使得中国文化的传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 正是基于完整、准确地传承中国文化的需要,文言文的复兴才成为历史的必然。文言文复兴不能否定白话文的存在和价值。 中国大陆的文言文复兴,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萌芽的。文言文复兴的概念,是青年学者刘周在“中国文化复兴的第一步(倡议书)”中明确提出的。2007年《光明日报》“百城赋”的推出,表明了国家对待文言文复兴的态度。文言文复兴的倡议书由一位青年学者提出,表明文言文复兴的发展后劲非常有力。 当前在网络上,文言文得到了热心网民的推崇和发扬,他们创建了许多以文言文为写作载体的站点,如:“爱文言”、“维基百科文言文版”等等。 目前,随着大中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逐渐重视与肯定自身传统的中华文化,文言文也更加得到重视,国学热的兴起更是明证。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同时也是全国人大代表的彭富春,就建议应该加强古代汉语教学,并且提出加大文言文在语文课中的比重、文言文应超过白话文的内容、以及设立国家级的古代汉语语言考试等等建议。
6 古代人为什么用文言文来写作,比如 史记 汉书 等著作你好,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在那个时候我们口语也是这样的),然后随着封建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强化而形成的一种书面文体。
在古代,因为文言文形式规范,并且用词用字较为统一。而由于方言的差异,白话文在各地差别较大,因此读书人交流一般文字上是文言文,口语上是当朝的官话(历代官话是不同的)。
当然,古代也有白话文出版的书籍,最典型的就是佛经(佛经编著也是采用当时的口语)、话本、小说以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的。
还有一点,古代在东汉以前,使用竹简、丝帛等作为文书载体,必然要求文字简洁。 东汉改良了造纸,隋唐的雕版印刷,加上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随着工艺的改善,这些都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另外,我们现代的白话文是蒙元,满清以来,语言元素入侵渐渐形成的。赵宋以前的口语现在的我们是很难听懂的。发音也和现代的发音不同。
汉语主要白话文主要有四种,他们分别是官话白话文(京白)、吴语白话文(苏白)、粤语白话文(广白)以及韵白(明代官话——中州韵白话文)。除了这四种,还有很多白话。未能识别属于何种方言大类的,统称为“土白”。所以我们所谓的“白话文”是指官话白话文。
7 古人为什么书写都是用文言文文言:指在“五四”之前通行的以古汉语为规范的汉语书面语 文言文:用文言写的文章 所以很明显,文言是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
这里强调的是书面语,只用于写作,不用于口语交流。 古人的口语(白话)另成系统,与文言不尽相同,倒和我们今天所通行的口语有相似之处。
例如《孔雀东南飞》是南北朝广泛传颂的民歌,因此其中的语言也就和当时的口语极为接近,请看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句比较浅显,虽和今天的口语虽有差异,但不大。这就能反映出但是口语的特点。
另外,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之外,其它三部都是在民间故事或说书艺人说书的基础上创作的,其语言特点也带有一定的口语性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半文半白”。 五四之后直接用口语进行创作,其书面语与口语是基本保持一致,所以我们可以从今天,或者是解放前的书面语去判断我国近现代的口语和我们今天的口语是相近的。
因此古代人日常交流时使用与我们现在的口语相近的语言,只是写文章时才用那些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以示很有学问,区别于普通的、没读过书的老百姓。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 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1知识信息;
2著作方式;
3文字;
4物质载体;
5文字制作技术;
6装订形式。
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再细分为四十四类。
写中医药文献综述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①供发表,为同行提供经归纳提炼的相关课题的大量医学信息。它可以帮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掌握相关研究课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争论焦点、已解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前景展望等,是他们选择研究方向,寻找科研课题的重要线索。②研究课题论证,通过广泛地查阅文献,从他人的研究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开展新的课题研究进行选题论证,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文献综述应具有以下特点:①新颖:尽可能查阅和引用最新文献资料,普赖斯指数,即引用最近5年内发表的文献数应达70%左右,普赖斯指数越高,越能反映文献综述的新颖程度,也越易于发表或引导新课题研究。②综合性强,焦点集中:应能够紧紧围绕中心论题旁征博引,做到放得开、收得拢,即为了集中于焦点,广泛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应在综述文献的基础上,对所引用的原理、方法、成果或结论等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是纯粹从文献到文献的堆砌,这一点对于专业研究人员写的文献综述尤为重要。因为,它可能决定所写文献综述是否有发有价值。④引证准确,评价客观:应尽可能阅读原刊发表的论文或其复印件,确实读懂原意,以免以讹传讹或断章取义;既要注意引证与自己观点相同的文献,也要引证不同的文献;发表观点和见解做到论据充足,分析客观,决不臆断、拔高。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1)知识信息; (2)著作方式;
(3)文字;
(4)物质载体;
(5)文字制作技术;
(6)装订形式。
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著名书史学家钱存训指出:书籍的起源,当追溯到竹简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中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被公认为古籍。 学术观点: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而在李致忠老师的观点中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善本”就是珍贵的、值钱的、罕见的传本,这实际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义。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甚至虽有明显的文字讹脱,反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本来“珍”并不等于“善”,罕见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好,可是谁也不会把珍贵的东西视若粪土。这就在实际上把“珍”、“善”合流了。彭令先生认为,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古籍精品,都应视为珍本;珍本与善本的核心价值都是文献价值,文物价值为基础,文物价值主要是在确定古籍的真赝、年代、版本的基础上得出的,艺术价值对于古籍来说是形式。文物价值、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都高的古籍,无疑是善本;有时候,对于某种价值特别突出的古籍,也应视为善本。 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再细分为四十四类:
经部,以儒家经典及其释作为主,例如《御笔诗经图》,也收录古乐、文字方面的书籍。
史部,主要收录各种体裁的史书,另纳入地理、政书及目录类图书。
子部的范围比较广,诸子百家、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军事、艺术、宗教、占卜、堪舆、命算、笔记、小说、类书等,皆入子部。 集部,则录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个人著作称“别集”,集体创作称“总集”(例如:《六家文选》)。 中国印刷术的演变:
雕版印刷发端于唐代,宋代以后成为传统中国图书制作生产重要方式。较早的雕版,一次只能印出一种颜色,称为“单印”;若将规格完全一样的几块版面,分别在不同的部位着上不同的颜色,重复迭印,就可产生二色、三色、四色,甚至五色的效果,称为“套印”;以套印技巧印制的书,就称为“套印本”,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彩色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用铜铸或木造成一个个独立的字体,再拼成版面印刷(图4《御制数理精蕴》),乾隆皇帝将宫中以木活字印刷的书称为“聚珍版”。石板印刷是西洋技术,在清末传入中国,因有快速、价廉的优点,很快地通行起来。 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名称。
1.书衣:俗称书皮,也称封皮。(修复技术规范228)是为保护书而在书的前后加的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修复技术规范229)
3.书叶: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修复技术规范29)
4.封面:位于护叶之后、所有书叶之前。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修复技术规范218)
5.护叶: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衣。(修复技术规范219)一般是一张空白纸。在书名叶或前或后。
6.书芯:指书衣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修复技术规范220)
7.书脑: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修复技术规范224)即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
8.书背:又称书脊,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薄度。(修复技术规范225)即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所以称书脊。
9.书头:书籍上端切口处。修复技术规范221)又称为书首。
10.书根:(修复技术规范222用的术语叫“书脚”,解释为:书籍下端切口处,亦称书根。)有些古籍在书根上有书名、卷数、册数,但书根上这些题名不一定准确,有些是刻板时印上,有些是藏书者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护而写上去的,多半是简名。 11.书角:天头和地脚右端。(修复技术规范227)
古代“猪”字因字体不同,写法也不同,如图:
字源解说:
“猪”是“猪”的异体字。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煮”的本字。猪,篆文猪=(豕,短尾肥豚)+(者,即“煮”,烹饪),表示烹煮必须的肥豚的油脂。古人发现猪肉较其他兽肉肥嫩,不仅容易提取油脂,而且用猪油煮菜,菜肴浓香可口。
俗体隶书“猪”用“犬”(捕猎)代替“豕”(豚),表示猎获后加以驯养的肥胖动物。
造字本义:名词,作为古代食物油重要来源的肥豚,一种家畜,短尾短足,鼻子短凹平直,耳大下垂,好睡多肉,其肉多脂。古籍多以“猪”代替“猪”。
扩展资料:
“猪”的古籍解释:
文言版《说文解字》:猪,豕而三毛丛居者。从豕,者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猪,体毛稀疏、群居的猪。字形采用“豕”作边旁,采用“者”作声旁。
“猪”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没有的,说明这个字的出现晚于其他表示猪的字。这是因为这个字涉及到更复杂的烹饪器具和方法,是在生产力上升到一定高度,人们对美食有了更高的追求之后才产生的。
左边是个“豕”字,是猪最早的标准通用字。而右边是一个篆书的“者”字,意为煮,也可以念作煮,猪的发音即由此而来。最初“者”的甲骨文形象是一堆架在火上的木柴,后来引申为大家围坐篝火,边烹煮食物边聚而交谈。
再后来,“者”演变成现在的字形,豕也演变为反犬旁“犭”,于是“猪”字就最终定型了。也就是说,“猪”原来指的是烹煮的猪肉,后来就变成对于“猪”这种动物的称呼了。
本文2023-08-06 15:00: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2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