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分类的历史沿革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籍分类的历史沿革是?,第1张

中华古籍难以数计,对古籍的分类整理自古已有。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七略》将当时搜集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

  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从此,四部分类法为大多数史志、书目所沿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

  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目前,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采用的是90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5月18日,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2009年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研究馆员陈源蒸、全国联合编目中心主任顾�、浙江省图书馆馆长朱海闵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图书馆的编目人员。全国联合编目中心年会是图书馆编目事业的重要会议,已连续举办多年,在达成资源共享,创造规范、有序、便利的数据上传渠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图书馆编目人员沟通交流的主要平台。

本届年会为其两天,有来自全国40多家图书馆的编目人员参会。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在致辞中谈到:“编目工作是图书馆的三大业务之一,国家图书馆对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全国联合编目中心自成立以来为我国的编目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利用。”

全国联编中心的发展离不开各个分中心以及成员馆的配合。为此,联编中心分别设立了7个奖项,肯定了各分中心、成员馆的工作,表彰他们为全国编目事业作出的贡献。此次年会上,四川省图书馆编目中心主任李璞获得了中心特别奖,这是联编中心唯一一个颁给个人的奖项,以感谢她为图书馆编目事业的付出与牺牲,李璞的敬业精神是所有编目人员的榜样。

夯实基础

推进创新

作为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主任,顾�老师对联编中心2005年~2009年的工作进行了汇报。他提到:全国联编中心十分重视全国中文书目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联编中心加大数据上传力度,严格控制数据质量,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以及周到的服务。除了加强数据建设以外,联合编目中心还注重编目人员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培训、业务论坛等诸多方式为编目人员提供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的平台。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多年来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自愿参加”的原则,逐步树立了现代、开发、合作的理念,通过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的携手合作、群策群力,实现了全国书目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可以说2005年~2009年是中心平稳发展、积极创新、践行公益性服务理念的几年。

夯实基础业务,进一步巩固联合编目的共建共享。据联编中心主任顾�介绍,截至2009年4月,联编中心的直接数据用户已累计达1132家,成员馆693家,包括两个海外用户。联编中心已成为一支相对稳定的书目数据共建共享队伍,在数据的共建共享以及质量控制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近几年来,在分中心、成员馆的共同努力下,书目数据的时效性有了较大的提高,数据的下载量以及上传量逐年增加。自2005年推出规范数据免费下载、上传数据质量控制草案和编目员论坛三项举措后,着重加强了对数据质量的监督和提高。每年发放数据质量调查表,采取交叉评分的办法,对各上传馆的数据质量进行评测,并在年会上进行总结,对好的成员馆给予嘉奖,获得了良好的激励效果。

践行公益性服务理念,提高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为了充分履行公益性服务的职能,联编中心在服务政策、服务对象以及文献类型上都作了充分的转变。联编中心从2007年起全面下调了中文普通图书书目数据的价格,以支持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的数据建设工作,并对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其使用联合编目数据。

在服务对象方面,联编中心以立足大陆地区,逐步向海外拓展数据用户为目标。近几年来,联编中心先后与德国柏林国立普鲁士文化基金会图书馆、俄罗斯国立图书馆、OCLC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借由文化部外联局在各国设立中国文化中心之际,为各中心提供长期优质的书目数据服务,提高了文化中心工作的效率,也拓展了中心的服务对象,促进了中文书目数据走向世界。

为了将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打造成全球最完整最优质的中文文献书目数据集散地,联编中心在考托图书、期刊、古籍等文献类型的基础上,逐步开展特色文献资源的数据收集,包括少儿出版物,学位论文等,并在近几年新增了民国书目,及音像电子资源数据库和少年儿童出版物数据库的网上下载功能。

顾�主任坦言:在过去的几年,联编中心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事业仍然任重而道远,还有一些领域需要开拓,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使联合编目工作向多元化、标准化、规范化迈进。

携手合作

群策群力

在本届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纷纷献计献策为联编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会议期间,代表们分别对中心发布的新修订章程、数据质量控制问题以及联编新系统的意见与建议进行了分组讨论。其中对于章程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分中心、成员馆之间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分中心应该具有一定服务用户的意识与条件,应由分中心来发展成员馆,形成中心拥有分中心,分中心拥有成员馆的管理模式。对于联编中心实行的最新系统,与会代表认为,主要是速度不够稳定,希望新系统能够以更快、更稳定的速度服务各个成员馆。另外,代表建议新系统能够设置一些提示信息,例如能够显示上传数据已成功,是否是重复数据等,让上传数据的成员馆能够及时掌握自己的上传状态。

真正实现一家编目

全社会共享

在本届会议上,联编中心特别邀请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研究馆员陈源蒸参加,陈源蒸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自动编目引发的图书馆与出版社之间的新的合作关系”的演讲。

陈源蒸教授认为,从目前编目事业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图书馆还是供应商,都不可能做到一家编目、全社会共享。为了整合资源,实现编目统一,陈源蒸教授提出了自动编目的概念。以前是书到了图书馆之后才进行编目,现在是供应商提供编目。而自动编目则是由出版社编目,供各方使用,即把编目工作从下游移至上游。那么我们是否具备一定条件实现自动编目陈教授提出,首先,书目记录所含元数据就在图书电子文本之中,书目记录的数据源主要是扉页、版本、记录页等,从电子文本中对元数据进行标识处理要比从印刷版上描述方便得多。实际操作的结果说明,80%以上的编目处理可以以模版方式进行,这在图书出版后的编目中是难以做到的。其次,数字复合出版技术提供了在排版过程中实现自动编目的功能。数字复合出版技术是以XML语言为工具,能将文本中的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离,使自动编目成为可能。第三,在排版过程中还能实现自动标引。和自动编目一样,只有在出版环节才能对该书的电子文本进行自动标引处理,图书馆方面则需要重新扫描才可以操作,失去了自动处理的意义。第四,编目中存在的诸多难题伴随着自动编目可迎刃而解。最明显的是关于作者数据库的规范的建立。在出版图书之时,要求其提供作者的相关资料。描述性编目只能是书上有什么,著录什么,而标识性编目则可以要求作者补充数据。

毋庸置疑,自动编目的实现会打破书目工作的原有格局。从长远来看,编目工作移至出版部门是编目事业发展的一种创新或者说是一种趋势,它能够解决图书馆编目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出版社是否愿意付出编目所需的代价是一个重要因素。要实现自动编目,出版社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出版社是营利机构,这样的付出能否换来相应的回报是他们考虑的最主要因素。相对应的,如果实现了自动编目,那么图书馆的编目人员恐怕也面临着下岗的危机了。

11951

很好的体验。我原本是学社会学的,本科第四年跑去中文系听了一学期古典文献学的课,觉得很适合我学,便考了川大的古文献学专业,后来继续在读历史文献学的博士,现在又折腾着回到起点附近,搞所谓的人类学研究,但方法已经与社会学时代完全不同了。

专业综合介绍

图书馆学是研究和开发文献信息资源的,主要为各类图书馆、科研单位和情报机构培养具有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图书资料与情报信息的收集、分类、编目、流通、参考咨询、文献检索、情报服务等方面知识与技能的专门人才。

著名的“经史子集”分类法以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编撰跟现代图书馆学专业所从事的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德国学者施莱廷根第一次提出“图书馆学”这一名称,该学科在西方已经有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图书馆学是本世纪初从国外引进的,介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

对于那些非常热爱藏书、读书、与书为伴的考生来说,每天能够遨游于书海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事情,而且分类整理古籍和新书也真的是一项其乐融融的工作,所以选择该专业对于那些对此有浓厚兴趣的考生是相当不错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的现代化、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是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这一变化冲击着图书馆学的建设,同时也对图书馆学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图书馆学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其课程设置以文科为主,主要分理论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两个方面。由于现代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要求掌握计算机,尤其是数据库相关理论。在国内的大学中,开设这个专业的高校多为综合性大学,如武汉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等。其中,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专业拥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其所属的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本领域中算是执牛耳者。

该专业毕业生一般到各大图书馆、书店等工作,就业面比较窄,需求量也不太大。不过工作比较轻松,挑战和竞争都不大。如果不是对该专业有特殊的兴趣或者非常想在图书馆工作,请慎重选择这个专业。

专业教育发展状况

高等专门教育。又分为三个级别:一是博士研究生教育。从1991年起,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招收图书馆学博士生,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招收情报理论与方法、目录学两个方向的博士生。二是硕士研究生教育。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大和武大两校图书馆学系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后,又增加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学情报研究所等单位。三是研究生班教育。即从文、理、工、农医和外语等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招生,考试合格者再进行两年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毕业后两年内提交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可授予硕士学位。

普通高等教育。也分为三个级别:一是双学位教育,即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达到规定的学分,毕业时可获得两个学士学位。二是大学本科教育,学制4年,多数设在综合性大学(少数设在专科性大学)。80年代不少院校改变了以文科为主的局面并分图书馆学、情报学两个专业招收学生,毕业时分别授予文学士和理学士学位,三是大专教育,学制3年,按招生和管理体制又分三种情况:经国家教委批准的统一招生的正规大学所办的大专班;由地方或部门批准,只限于某一地区招生的大专班:社会大学、夜大学或自费走读大学等。

中等专业教育。在图书馆和情报部门初级人才约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0%—60%,80年代中期以后,全国陆续创办了图书馆学中专教育点20余所,它们有的由政府主管部门和图书馆主办,如湖南图书情报学校;有的由大学或中学主办,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沪光中学办的职业班;有的则由大企业创办。

国际上,图书馆学作为一门有两百年历史的学科,在信息化时代到来的时候,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发展:高科技数字化处理技术和网络传播方式的广泛运用,图书馆也朝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图书馆学必须将传统的信息处理流程加以改变,才能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发展着的社会。图书馆提供资料的内容日益丰富,其服务对象也更加淡化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人们对图书馆的运用也更加方便。可以预见,图书馆仍将处于社会信息交流的枢纽地位,其服务功能必将加强。图书馆学专业的高级人才和相关学科人才将在一段时期内有相当的需求。

在我国,图书馆学事业虽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当今社会处于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信息成为人们每天面对的生活内容,获取利用信息是人生成功的关键。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研究处理、保存、利用社会总信息的学科,面临着巨大的需求和机遇。学科发展正处于与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相交叉的时期,随着我国社会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传统功能将有一部分萎缩,如何更快捷不受限制地获得信息,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图书馆也必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以便于更好的利用、交流信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将有部分被虚拟网上图书馆所代替。各大图书馆均已相继建立自己的网站,已然大大加强了图书馆的功能,也对社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应看到,也存在着网上资源量不足、内容分类不尽合理的问题,但这一切都是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所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方面的高级人才将会有持续的需求。另在传统意义的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管理等方向,仍需大量人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