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茯苓的别名 7 来源 8 原植物形态 9 产地 10 采收与初加工 11 生药性状 12 性味归经 13 茯苓的功效与主治 14 茯苓的化学成分 15 茯苓的药理作用 16 茯苓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 162 来源 163 性状 1631 茯苓个 1632 茯苓块 1633 茯苓片 164 鉴别 165 检查 1651 水分 1652 总灰分 166 浸出物 167 茯苓饮片 1671 炮制 1672 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 1673 性味与归经 1674 功能与主治 1675 用法与用量 1676 贮藏 168 出处 17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茯苓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茯苓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茯苓 茯苓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fú líng
2 英文参考Poria cocos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fuling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tuckahoe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tuckahoe [朗道汉英字典]
pachyma cocos Fr [朗道汉英字典]
Poria cocos Wolf [朗道汉英字典]
hoele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indian brea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or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oria coco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uckahoo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oria(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ndian brea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茯苓
茯苓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Poria(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Indian bread(《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茯苓的别名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
茯菟、白茯苓、云苓[2]。
7 来源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1]。
茯苓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2]。
8 原植物形态菌核球形、长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团块。表面有深褐色、多皱的皮壳。子实体平伏在菌核表面,厚3~8mm,白色,老熟干燥后变为淡褐色。管口多角形至不规则形,直径05~2mm,孔壁薄,边缘渐变成齿状。孢子长文武、近圆柱形,壁光滑。
生于砂质土壤、向阳山坡的松属植物的根际;有栽培。
9 产地茯苓主产于安徽、湖北、河南、云南[2]。
茯苓主产云南、安徽、湖北、河南。
10 采收与初加工全年可采挖,菌核挖出后堆置“发汗”后,排开凉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分散失后,阴干。或趁鲜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
11 生药性状完整的茯苓呈类球形、扁长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外皮薄而粗糙,黑褐色,有明显皱纹及缢缩。体重,质坚实,破碎面颗粒性,近边缘淡红色,有细小蜂窝样孔洞;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茯神)。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12 性味归经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肾经[2]。
13 茯苓的功效与主治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嗽,食少脘闷,大便泄泻,眩晕,心悸,失眠、梦遗、自浊、小便余沥、带下[2]。
煎服:9~15g[2]。
近菌核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称赤茯苓,具有行水利窍的功效,治小便不利,淋浊,泻利[2]。
茯苓为眼科常用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的功效:
(1)用于湿邪上泛所致的云雾移睛、视瞻有色、视瞻昏渺等。常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如五苓散。
(2)用于胞虚如球,上胞下垂,胞轮振跳,及针眼属脾胃虚弱者。本品能健脾补中,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
14 茯苓的化学成分茯苓含茯苓酸 (pachymic acid)、块苓酸(tumulosic acid)、齿孔酸(eburico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松苓新酸、茯苓聚糖(pachyman)等。
茯苓含去乙酰基茯苓酸(Tumulosic acid)、茯苓酸(Pachymic acid)、齿孔酸、去氢齿孔酸、松苓酸(Pinicolic acid)等三萜成分和β茯苓聚糖(βPachyman)、麦角甾醇、卵磷脂等。还含辛酸等脂肪酸及无机元素[2]。
15 茯苓的药理作用茯苓对大鼠幽门结扎性溃疡有预防作用,茯苓多糖对多种实验肿瘤在体外和体内试验均有明显抗肿瘤作用[2]。
茯苓聚糖可增强免疫功能。能使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加强[2]。
茯苓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防治作用[2]。
茯苓醇浸剂有明显利尿作用[2]。
茯苓煎剂对小鼠有镇静作用[2]。
茯苓聚糖如切断支链变为茯苓次聚糖时,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2]。
茯苓还能抗病原体等[2]。
16 茯苓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茯苓
Fuling
PORIA
162 来源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163 性状 1631 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1632 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1633 茯苓片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164 鉴别(1)本品粉末灰白色。不规则颗粒状团块和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渐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细长,稍弯曲,有分枝,直径3~8μm,少数至16μm。
(2)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碘化钾碘试液1滴,显深红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茯苓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一乙酸乙酯一甲酸(20: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一乙醇(4:1)混合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165 检查 1651 水分不得过180%(附录ⅨH第一法)。
1652 总灰分不得过20%(附录ⅨK)。
166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5%。
167 茯苓饮片 1671 炮制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
1672 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同药材。
1673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1674 功能与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1675 用法与用量10~15g。
1676 贮藏置于燥处,防潮。
168 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7目录 1 拼音 2 防已茯苓汤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防已茯苓汤的用法用量 6 注意 7 各家论述 8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防已茯苓汤 1 拼音
fáng yǐ fú líng tāng
2 防已茯苓汤的别名木防己汤、防己汤、茯苓汤、防己加茯苓汤
3 处方防己3两,黄耆3两,桂枝3两,茯苓6两,甘草2两。
4 功能主治皮水。
5 防已茯苓汤的用法用量木防己汤(《外台》卷二十引《深师方》)、防己汤(《圣济总录》卷三十二)、茯苓汤(《鸡峰》卷十九)、防己加茯苓汤(《赤水玄珠》卷五)。
6 注意
忌海藻、松菜、生葱、酢物。
7 各家论述1《医方集解》:防己行经络,茯苓善渗泄,黄耆达皮肤,桂枝走肢节。
2《金匮要略心典》:皮中水气,浸*四末而壅遏卫气,气水相逐,则四肢聂聂动也。防己、茯苓善驱水气,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且合黄耆、甘草助表中之气,以行防己、茯苓之力也。
3《退思集类方歌注》:水在皮肤,卫阳必虚而汩没,故用桂枝宣卫阳以解肌;君茯苓,泄皮中水气;黄耆益卫气,生用亦能达表,治风注肤痛;汉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经,开腠理,泄湿热,此治皮水之主方也。里无水气,故不须白术以固里。
8 摘录《金匮》卷中
古籍中的防已茯苓汤 《侣山堂类辩》:[卷下]防己
行水,以防己土之制,故有防已之名,《金匮》方治水病,有防己黄汤、防己茯苓汤;治痰饮,有木防己汤、防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肿胀]水肿论治(凡七条)蛭、鲤鱼、鲫鱼、萝匐子、苏子、商陆、葶苈、杏仁、防已。秦艽、木瓜、瞿麦、通草、浓朴、赤小豆、猪苓、海
《金匮要略心典》:[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金匮要略》。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金匮要略》出自《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蒲公英百合茯苓茶出自《金匮要略》之中,具有清热利湿、宁心安神等作用。
本文2023-08-06 15:09: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2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