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大约有多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中国汉字大约有多少???,第1张

常用字有7000个左右,共有汉字90000多个。

<目前最全的汉字字库显示我国有出处汉字九万多个>

新华社

据日前通过专家鉴定的北京国安资讯设备公司汉字字库,收入有出处的汉字91251个。专家 说,这是目前收入汉字最全的字库。

据了解,在国安字库问世前,收入汉字最多的为1994年出版的《中华字海》,共收汉字8701 9个,其中重复字320个。国安字库除包括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全部字符集汉字外,还涵盖了《 说文解字》全部楷定字及《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中华字海》的全部收字,并覆 盖80年代台湾教育部门整理的全部汉字。同时还专门收集了上述字集、字典、字书所不能包 括的古今姓氏、地名用字。专家们认为,国安字库不仅可供国内两岸四地及国外进行汉字文 本印刷、古籍整理、辞书编写、汉字整理和研究使用,而且为人名名录及证件制作、中国地 图地名标注提供了水平很高的字库工具。

商:甲骨文约3500个至4500个字。

汉:杨雄《训篡编》收录5340个字。

汉:许慎《说文解字》收录9353个字。

魏:李登《声类》收录11520个字。

魏:张辑《广雅》收录18151个字。

梁:顾野王《玉篇》选定22726个字。

宋:陈彭年等《广韵》收录26194个字。

宋:张麟文《韵海镜源》收录26911个字。

宋:司马光等《类篇》收录31319个字。

明:梅膺祚《字汇》收录33179个字。

明:张自烈《正字通》收录33440个字。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收录47025个字

常用字有7000个左右,共有汉字90000多个。

<目前最全的汉字字库显示我国有出处汉字九万多个> 新华社

据日前通过专家鉴定的北京国安资讯设备公司汉字字库,收入有出处的汉字91251个。专家说,这是目前收入汉字最全的字库。

据了解,在国安字库问世前,收入汉字最多的为1994年出版的《中华字海》,共收汉字87019个,其中重复字320个。国安字库除包括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全部字符集汉字外,还涵盖了《说文解字》全部楷定字及《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中华字海》的全部收字,并覆 盖80年代台湾教育部门整理的全部汉字。同时还专门收集了上述字集、字典、字书所不能包 括的古今姓氏、地名用字。专家们认为,国安字库不仅可供国内两岸四地及国外进行汉字文 本印刷、古籍整理、辞书编写、汉字整理和研究使用,而且为人名名录及证件制作、中国地 图地名标注提供了水平很高的字库工具

九万多个。

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汉字有2500个,次常用的汉字有1000个。

汉字数量,近10万,但其中多数为异体字和罕用字。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罕用字已被规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尔出现。此外,继第一批简化字后,还有一批“二简字”,已被废除,但仍有少数字在社会上流行。

一般常用字只有6000。

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五大理由

中国自1956年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二十多年来一意孤行地推广简化字,1977年12月又公布了第二次简化方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很快就意识到文字改革应该是十分慎重的事情,终于於1986年废止了第二套方案。然而第一套简化方案在1986年经修正后公布了《简化字总表》,继续推行。近年来学界对於简化字的缺点和弊端也有一些讨论,但还很少有建议废除简化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倡议(本文在有的地方将繁体字称为正体字,到不是因为台湾这样称呼,而是为了表述的方便)。我在这里提出这一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共同将这一话题深入讨论下去,也许能够对中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

我先表明我自己的观点。我赞成恢复使用繁体字。文字改革(现在好像不怎麽提文字改革了)包括三大任务:推行简化字、普通话和拼音方案。对於推广普通话和拼音方案,我大体上是赞成的,但不同意汉字的拉丁字母化或拼音化,这在学界已取得共识。拼音作为识字读音的辅助工具有其合理性和优越性,也便於国际交流,但还需要做小的修正。本文对於普通话和拼音问题不予讨论。

我想可以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恢复使用繁体字。

一、简化字的弊端。

(一)、简化方案中以一字合并多字易引发歧义。

在简化字方案中,由於将很多意义相差很大甚至毫不相关的两个字或多个字合并为一个字,阅读时容易产生歧义。比如,余余、云云、后后、里裏、松松、谷谷、斗斗、几几、徵征、曲曲、丰丰、表表、冲冲、叶叶、种种、尽尽、发发、历历、钟钟、干干乾、复覆复、雕凋雕等。虽然有时候我们也能根据上下文来确定某一字的意思,但多保留几个字形以减少文字上的歧义,我认为是值得的。当然,很多不必要的累增字、异体字确实应该规范和合并,如群和羣、裏和里,为和为,历和暦、却和却、峯和峰、怪和恠,亚和亜、回和囬囘、举和擧、回逥廻廽等等。但这项工作应十分地小心谨慎,以免再出现上面提到的那类问题。合并异体字、累增字只是为了今天印刷和书写上的规范明晰,减少不必要的繁复(简化字方案最初也有这个考虑,但结果很不理想,合并过多反而引起歧义)。但在古籍整理时必须保留其字形原貌(但类似“说说”、“戸户户”、“没没”、“俞兪”、“吴吴”这样的字形当然应该统一。字形统一也是文字整理规范的重要内容)。简化汉字和字形不统一都使得电脑检索成为问题。比如在简体字文本中,检索“说”字不会有结果,而必须用“说”字来检索,而繁体文本中,可能检索“说”字没有而得检索“说”字。如果在简体文本中,本来只想检索“云”字,但检索结果云字也大量参杂其间,需要人工再进行区分,增加了工作量。这些都是计算机汉字处理技术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在文字整理工作中必须注意。

(二)、推行简化字后增加了成本,带来极大的浪费。

八十年代以前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简化字差不多可以一统天下,只有少数古籍使用繁体字。但八十年代以后随著国际交流的增加,由於港澳台以及海外汉学界仍然使用繁体字,一些中国大陆出版的书籍还需要再出版一个繁体本面向海外,而引进的一些繁体字书籍又须改印为简体字。这时候开始感到问题存在。第二套简化方案的废止正是在开放之后。现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后,大陆与港、澳地区的交往更趋频繁,信件、公文、合同、章程等文书都增加了处理难度。请想想,《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该印成什麽字体呢?还是两种字体各印一套?另外,最近十年来网络兴起,网站纷纷出现,但很多网站不仅制作简体网页,还需制作繁体网页。我们只要看过一些网站就知道这一点,如CHINA中华网。这些都已经造成而且正在继续造成极大的浪费。大陆和台湾本来是同文同种,但现在却搞成不同文,其过错在於我们自己。就大陆来说,由於事实上不能完全废除繁体字,简化字和繁体字同时使用,大的字库中既要包括简化字又要包括繁体字,於是字库大大增加其字数。如GBK中既有国又有国字,既有钟字又有钟钟二字。不仅GBK如此,GB2312-80也增加了字。由於余字在1986年的《简化字总表》中取得了合法地位,GB2312根据类推的方法造出了馀字,这样在GBK中便有了余余馀三个字。简化字带来的电脑操作上的弊端还不止这些。很多做过文字处理的人常会遇到简体字转化为繁体字的问题,由於一个简化字有时对应多个繁体字,加上软件设计上的缺陷,把云一概转为云,余一概转为余,里一概转为里的事情屡见不鲜,令人哭笑不得。繁体字转换为简体字虽然没有上述问题,但一些僻字因为不能识别而变为空格也经常发生。像东方快车、Word2000都有类似的缺点。此外,GB2312中也包含了后、於、锺等不在《简化字总表》中的字,繁体本的后字转为简体仍然作后字而不是后。不知道算是折中和进步还是自乱其例?如果没有两套文字系统,就不会有这些转换带来的烦恼了。

(三)、简化字破坏汉字结构、割裂传统文化。

简化字最主要的缺点就是破坏汉字的字形结构,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历史上汉字的字形也屡经变化。如汉字由小篆变为隶书再楷化,其间字形都有较大变化,但这些比起简化字来说已经算是较小的了。历史上人为地进行文字改革,较大的只有两次——秦始皇时期和***执政时期。但秦始皇是为了统一战国时期各国不同的字形,以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将文字简化主要则是出於一厢情愿的想法,即将汉字笔划简省后便於学习和使用,而忽略了汉字文化的传统,这其中也包括汉字造字和字形构成的基本规律。很多汉字在简化时没有考虑字形,常常仅是将其视为一个符号。这样做的结果就使的一些字不再适用於六书的规律。比如鸡字左边原本表声,简化为鸡字,左边的“又”完全是一个符号,让人摸不著头脑。如果说“又”就等於奚,但同样这个“又”,放在汉字里写作汉,在欢字作欢,在仅字作仅,在凤字作凤,在邓字作邓,在戏字作戏,在树字作树,在对字作对,在轰字作轰。再比如乂,在赵字中等於肖,在风字、冈字、区字、网字卤字中又是什麽呢?“文”字在这(这)字中表示言,在刘(刘)字中又是什麽呢?团字中专是声符,简化成团,方框裏的“才”是什麽意思呢?很多按照草书笔意原则简化的字都存在这问题。如长(长)、书(书)、专(专)、杨(杨)、东(东)、车(车)等字。至於一些新造字如灭(灭)、丛(丛)、导(导)、卫(卫)等更是不知所云。

有人说简化字写起来方便,一些港台人也乐於使用,而且新加坡还采用了简化字呢!但是请仔细想想,简化字中仍有很多字的笔划太复杂,如果完全按照书写简便的原则,我们还可以将很多字继续简化下去,也就会更进一步地破坏汉字的结构、脱离汉字的历史。1977年的第二套简化字方案也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出台的,结果呢?雪写作彐(这和电写作电,云写作云,有什麽分别?——我们现在只是因为看惯了第一套简化字才不觉其怪)信写作伩,餐写作歺,煤写作火乚,稻写作禾刀,展写作圆写作元,蛋写作旦,“元旦”二字则不知所谓。这样还能算是汉字吗?还需指出的是,简化字对笔划的精简并不如想像那样多。根据对扫盲2000字繁简不同书写的统计,笔划减少仅125%。要知道这2000字很多都有简化写法,如果以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来统计,笔划减少的比例还将大大降低。

破坏汉字结构还引出部首归类的问题。汉字是音意文字,字体结构中往往包含构了声和意符。现在的简化字因为破坏了很多汉字的结构,也就使得多汉字不伦不类,一些简化符号既不能表音又不能表意。如上文所说的“又”、“乂”等。传、抟、转、团字原来都是同一声符“专”,现在却变成传、抟、转、团,团字和其他字之间在也看不出有什麽联系。更为荒唐的是爱字写成爱,连心都没有了还怎麽去爱?虽然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但爱由心生总不错啊?爱原属心部,现在竟然属爪部!声字原属耳部,声现属士部,真不知道声和士有什麽关系?凤字当然应属鸟部,现在凤属几部。这些都很难让人能理解和接受。

汉字简化的另一弊端是产生了一批形近字,读写上容易出错。汉字原本就有一些形近字,如己已巳等。但简化字更增加了形近字的数量,如厂广、泸沪、乔务、汁计、远运、从丛、汇江、仑仓、厉历、义乂、风凤、归旧、设没、儿几、开井、条各、划剗等等。这增加了排印和阅读上出错的几率。

不管当初搞文字改革的那些人想到过没有,简化汉字的实际后果就是让现代中国人远离我们的传统。五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人已经习惯了简体字,而看不惯繁体字,会写的就更少。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这样被人为地隔开了。我们常常责备青年人不注重学习传统文化,他们看到繁体排印的古书就自然产生生疏隔膜的感觉,怎麽可能去学习呢?一些优秀的古典著作也有简化字排印本,他们仍然不会用心去读,究其原因也与我们的语文教育有关。我们建国以来太过忽视文言文教育(过去反传统,批判“封建糟粕”,那就不用说了。)如今终于尝到了恶果。幸好,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而且正在改变。

(四)、简化字给两岸三地交流以及国际交流带来不便,更加破坏了汉字文化圈的统一性。

现在港澳台三地仍然使用正体字,汉外华人读写也以繁体字为主,欧美、日本、韩国等地区的汉学界,在用汉字书写时,也大多是繁体字。日本汉字虽然也有一些简化,但多数更接近繁体字的字形。韩国初中学生学习900个汉字,高中文科学生再学700个汉字,也是以繁体字为准。这样一些群体经过简单学习和适应,虽然也能认得简化字,但与大陆人士在交流时也有很多不便之处。中国大陆的人如果到了港台地区生活工作,则须学会繁体字的认和写。反之,港台地区的人到了大陆也须学习认和写简体字,不过要比前者容易一些。一个海外留学生到大陆学习,如果要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或是去港台地区生活工作,也须再学习繁体字。这实际上是加重了外国人学习汉字的负担,很不利於向世界推广汉语。

再说汉字字形统一的问题,也是汉字文化圈的统一问题。我国的近邻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都有很悠久的借用汉字的历史。日本现在仍使用一些汉字,1981年公布的《常用汉字表》有1945个汉字,小学生要学996个汉字。韩国也能见到汉字使用,尤其在一些商标上面,如我们熟悉的“现代”、“朝鲜日报”等。韩国的初中生要学习900个汉字,高中文科生再学700个汉字。而汉字在这些国家最大的使用是,他们的很多古籍都用汉字印刷,当然都是繁体字。这些国家的人要了解自己的历史以及传统则必须学习汉字,而且必须是繁体字,否则学了简化字之后还是得学繁体字,才能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现在日本汉字中也有一些简化,但不如中国大陆多,也不太一样。汉字也由於历史上的异体字以及写法差异等问题,本来就有字形混乱的问题。整理合并异体字和规范统一字形才是现在的当务之急,这也就是学界正在讨论的汉字统一问题,我很难想像用简化字去取代它们的汉字,也很难想像用简化字去取代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繁体字。难道将来两岸统一了,还是实行两套文字吗?

简体字当然也有一些优点,我以为主要是写起来快一些,还有电脑的分辨率较高,屏幕上看起来清楚一些(电脑技术将来也会解决这些问题的)。但是比起上述的诸多弊端来说,这些优点确实微不足道。

二、恢复正体字,很多担心是不必要的。

(一)、有人说,恢复使用繁体字会让中国人变成文盲,现行的语文教育成果化为乌有。其实并非如此。

恢复繁体字只涉及读写问题,不涉及听说问题。这里先说读的问题,也就是阅读、认字的问题。尽管现行语文教育实行的是简化字教学,但事实上多数人能够认识大部分繁体字。很多人是通过看VCD(包括录像和DVD等影视作品)认识繁体字的。港台以及多数盗版的欧美**,字幕都是繁体字。此外,一些从港台引进或走私的电视节目、小说(如武侠、言情等)、动漫也都是繁体字。除了部分繁体字印刷的古籍和专业著作外,书法作品、古玩字画、名胜古迹、老字号的商标店招等也常常使用繁体字。在歌单、广告、海报、游戏等载体上,繁体字也是随处可见。在这样一个事实上的简繁混用的文字环境中,多数人原本已经能认识繁体字了。当然,多数的人并不习惯阅读繁体字书籍(其中部分原因是不习惯竖排。我赞成普通新书用横排,古籍及部分专业书籍仍用竖排。)更不习惯写,甚至不会写。解决的办法是,在正式出版物中规范地使用正体字,但允许在非正式的环境中(如私人书信、笔记等)继续使用简体字。1935年民国政府颁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324个俗体简化字(次年废止),1980年台湾中华文化复兴邉游瘑T会之标准行书研究委员会出版了《标准行书范本》,其中也有一些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字(但未获官方承认),可以参考这些经验。我也同意在不产生歧义的情况下,通过专家研究论证后,用一些笔划较简的异体字取代较繁的异体字。另外,随著电脑的普及,在有些地方打字替代了写字,也使得书写不再成为问题。

(二)、还有人说,繁体字结构复杂、笔划多,小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这也不正确。

小学生的记忆力十分强,繁体字并不增加其学习难度。这是有实验证明的,由港台的教育事实也可知道这一点。更何况很多基本的字并不存在繁简问题,如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人口手等等。繁体字在学习上的难度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样大。而且繁体字字形更符合汉字的造字规律,老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讲解其字形来帮助记忆。像上面提到的那些破坏字形结构的简化字难道更有利於教学吗?总之,采用繁体字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至少不如想像那样严重。虽然正体字教学对於学生不是问题,但对我们的教师队伍却提出了要求。不止是语文老师必须会认会写,其他科目的老师也要求在书写汉字使用繁体字。这就意味著绝大部分教师需要自修或培训。这是我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幸好,学习繁体字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困难的是纠正多年以来形成的习惯。尤其是语文老师,决不允许在教学中使用简化字。

(三)、简化字是必然趋势吗?

有人说,历史上汉字字数不断增加,一些字产生了简化写法,正是因为大家在私下书写时为了简便而不断产生俗体字或手写体字,不断生造新字和累增字。其实暗自裏大家都有对简化字的要求。所以就算是恢复了正体字,但将来还会往著简化的方向发展。这说法也不对。历史上汉字增加和部分汉字的笔划简化,确实有上述的原因,但还有语言变化以及方言、外来语等方面的原因。而且历史上的汉字演变,除了简化的趋势外,也有繁化的趋势。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在原字上增加意符声符。比如然变为燃,莫变为暮,梁变为梁,取变为娶。这也就是很多异体字、区别字、累增字出现的原因。单就不规范的俗体字、简体字来说,在现代社会可以避免其继续产生。古代社会由於信息传播不够发达,出版物的用字也常常不统一,写书的人遇到自己不会或不清楚的字常常任意而为。现在社会有极其发达的信息交流,有全国统一的语文教学体系,有权威的语言文字委员会来规范文字写法,再加上传播媒体(包括语文教材、出版物、影视等)用字规范统一,人们便不会像过去那样任意写字。现在有些不规范的写法如伩(信)、氿(酒)、付(副)等,很多是第二批简化字留下的后遗症。而且,也不能说民间出现了什麼样的俗体写法,我们的文字就要亦步亦趋地变化。很多新俗字的产生有极大的随意性,也很少科学性,像韮字写成艸头下加九字,工字为了写起来好看中间一竖要弯一下,我们为什麽总要根据它来制定统一规范的文字标准呢?因此认为简化字是必然趋势,恢复繁体字将回潮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三、近五十年来简体字印刷的书籍会作废吗?

中国推行简化字近五十年,其间印刷的书籍报纸很多(原来即以繁体字排印的书籍不在讨论之列),是不是恢复繁体字它们就变成废纸了呢。不是。必须承认,在简体字印刷的书籍中确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三联书店的“新知文库”、“学术文库”,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汉学研究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的“世界宗教与文化丛书”等等。这一类的好书将来不得不重新排印成繁体字。这是我们必须付出的又一重大代价。但好在其数量不多。如果将图书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类,在八十年代以前出版的人文、社科类书籍中,因为受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多数没有重印的必要,只有作为历史研究资料的价值。而且事实上八十年代以前出版业并不发达。(但如果不尽早恢复正体字,将来这一代价会越来越大!)至於自然科学,包括理工农医等方面的书籍,因为学科本身不断发展,很多书原本就需要不断更新。比如哈工大的《理论理学》教材,西北工大的《机械原理》教材(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现在使用的都是第五版,在下一次修订排印时改为繁体字并不增加成本多少。自然科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的很多书籍随著时间流逝便逐渐丧失其价值(这一点恰恰和人文书籍相反),看看这十多年来的计算机书就知道此言不虚。当然计算机领域发展日新月异,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应该说以上的判断大体上是不错的,即自然科学领域过去出版的大部分书不须重印,也就不存在浪费的问题。

四、恢复正体字会引起混乱吗?

中国现在实际上是简繁混用,早已出现了混乱状况。1956年至1964年之间出版的一些书籍,很多只采用了第一次简化方案第一部分的230个简化字,如国学献会对价汉庄术历义阶齐广关与东等字,书如《中国思想通史》、《诗学》、《欧里庇得斯悲剧集》等,在今天看来也可以说是简繁混用。今天很多使用繁体字的地方,又常常出现错字。比如街上随处可见的“发廊”、“美发”的招牌,广告上也常有“某某花园距某地3公裏”的说法,中华网繁体版的“农历”写成了“农历”,天台山、天台宗也常被一些质量不高的繁体排印的书印作天台。而一些较规范负责的简体书在印古人名号时,又常常用繁体字,如谷梁、徐稺、杨(杨)修、魏徵、高适、刘(刘)知几等等。在一些工具书以及涉及古代的书籍里,繁简混用的情况更为常见。如最权威的《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字头以繁体为准,但内容则繁简混用。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诗经词典》和《简明古汉语词典》都是不错的工具书,但仅字头用繁体,内容用简体。由於繁体字无法取消,这种混用状况还会持续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实行了不到五十年的简化字方案废止,恢复正体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消除文字上的混乱。

毫无疑问,恢复使用正体字,在一段时期内将在社会上引起文字书写的混乱。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人不会书写繁体字,尤其是对於里裏、松松、谷谷、斗斗、几几、徵征、尽尽、发发、历历、钟钟等字不知道怎样使用,因为在一般人熟悉的简体字中这些字本来是没有区别的。解决的办法是,在恢复正体字之前,除了在媒体上广泛宣传之外,要对很多文字工作者,如出版人员、记者、编辑、秘书以及教师等进行培训。而出版社也须出版一些有针对性的小册子,以教育大众正确地书写正体字,报纸、电视上也应开辟专栏,帮助大屑m正书写习惯和常见错误。大学中文系尤其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保证中文系本科生能够准确无误地书写正体字,毕业后充实到社会上的文字工作部门,逐渐扫除书写中的错误,最终结束这种混乱状态。对於这样一种混乱,不必估计过高,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正体字,并且坚信将来混乱期结束以后,我们将有一个良好规范的文字环境,再也不会有简化字带来的种种弊端以及简繁混用带来的诸多烦恼。

五、余论。

有人说简化字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对他进行修订不更好吗?我也曾考虑过这一方案。可是不行。首先,修订后的新字必定带来新的混乱,比如假设大家深以为憾的后、云、裏、徵(征)等字恢复了,就会让很多人不适应,和前面所说的“对於里裏、松松、谷谷、斗斗、几几、徵征、尽尽、发发、历历、钟钟等字不知道怎样使用”一样。很多人也不习惯恢复了的字。就好比现在本来已恢复余(馀)字,但很多人在书写时、很多书在排印时仍不与“余”字做区分。如果是修改现有简化字字形,写法笔划有所调整,则势必产生更多的混乱。其次,与其让人们学会正确书写一些恢复使用的字和新的字形,不如去学原来的正体字,两者的难易程度也很接近。总之,仅对现有简化字进行调整,并不能彻底结束繁简混用的状态,反而会引起新的混乱,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为了解决目前的文字使用的混乱状态,为了方便国际交流和将来的两岸统一以及汉字字形统一,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复兴,只有恢复使用正体字才是唯一出路。

很多人反对恢复正体字,主要不是在学理上有多少站的住脚的证明和道理,而是习惯使然。毕竟简体字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基本能表达我们的语言,要放弃使用了几十年的简化字去写繁体字确有很多的不适应。但是请想想,不到五十年的简化字比起近两千年的繁体字来说(如果以小篆隶化开始算繁体字的历史的话),又显得历史太短。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不至断送在我们这一代手上,解决上文所说的简化字的种种弊端和简繁混用的状况,只有恢复使用正体字,虽然我们将经历一个短时间的不适,做出一点牺牲,总比将来给子孙后代造成的不适和牺牲要小得多。有些人认为恢复繁体字就是复古倒退,将其与恢复八股文、甲骨文等同,这是很幼稚的观点,我也不用在这里多说。

恢复正体字的确有许多困难,但事实上最大的困难并不是上面所说的那些,而主要来自政府,取决於政府有没有这个勇气和决心。虽然这意味著对自己一段历史的否定,但总比对我们几千年文明的否定要好吧!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都可以否定,简化字为什麽就不能否定呢?回顾简化字推广近五十年的历史,前二十多年因为自我封闭、缺少与海外的交流、不重视传统文化,尚可一意孤行不至发生很大弊端。但近二十年来的文字使用混乱和简繁混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虽然最近公布了《国家语言文字法》,可以预料将仍然不能改变目前的混乱状况。现在到了我们勇敢地面对这一问题并加以解决的时候了,而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恢复使用正体字。这五十年来我们国家在语言文字政策上犯过很多从错误,如六十年代推行拉丁化的新维文、新哈萨哈克文,虽然比原有的阿拉伯字母的文字更具科学性(简化字主要是简省了一些笔划,也谈不上科学性)但最终不免失败的命撸�982年废止。第二次简化字方案的出台更是一个错误,我们最终也废止了。那为什麽不能考虑废止第一套简化方案呢?

现在是政府采取行动的时候了。政府应该认真地面对建国以来文字政策上的失误,仔细考虑恢复正体字的问题,广泛徵求专家学者们的意见,积极稳妥地恢复中国人使用了近两千年的繁体字。这是涉及到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复兴的大事,也是有利於我们子孙后代的大事,这项工作实行的越早越好,而实行越晚越不利於汉字的统一和传播。今后国家在文字方面的工作主要应是整理和淘汰异体字,规范统一字形,建设现代汉语基本字库和较全备的汉字字库。也希望我们的专家学者勇敢地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并且严肃认真地进行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工作,推进字形统一(尤其是大五码和国标码,甚至包括日语汉字等),让人们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的良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希望

在开始正式动手前,咱们先把思路大概屡一下。既然是字体海报,首先咱们肯定得有字体设计,我们在设计字体部分的需要适当的考量到在版面应用时候的可能性,在案例中咱们会详细解析;第二个步骤通常是对字体的效果进行调整或者增加形式感,主要是考虑到字体作为主体在海报的表现度问题;最后一步才真正落到如何将字体通过结合文字组以合适的构图呈现版面。咱们直接开始第一个案例实操,先来看一下基本信息。这个海报是以“空间”作为主题,艺术家更多的想表达“假如空间是张白纸”这么一个概念。我们以这个概念为基础,尝试字体部分的设计。第一个我们尝试简单一些的基础字形,基于白纸的概念也是比较正常入手方式,不加修饰直白表达。所以做了相对规整秩序的基础字形,另外就是规整字形在版面编排的时候更加容易入手。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考虑参考常用的标题字,垫底也无妨,注意合理即可。在做基础字形的时候,我们一般需要注意两个部分的问题,一,就是笔画的粗细设定。常规的是基于视觉平衡,我们把竖笔设定稍粗一些,横笔相对细一些;如果有倾斜角度的笔画我们需要适当调整粗细,让整体协调。第二个问题就是结构问题,在这边我们做的是完全的秩序化处理,将字体笔画四周物理对齐。笔画之间间距尽量秩序化,能对齐的尽可能对齐!至于笔画的位置摆放,零基础的同学可以多参考字库的处理。基础字形总觉得少了些设计感,我们尝试将空字做了部分的笔画变形。在做笔画变形时候,我们可以先从笔画内部的小部分设计变化,比如空字中撇捺的处理方式,在整体结构不变化的基础上增加了设计感。我们也可以做更大的结构变化,这种类型的相对整体难度较大,会涉及到结构与笔画的协调。一般是先从手稿尝试开始,选定方向后优化细节,咱们不做展开。我们先尝试一个基础效果,做一个类似渐变的效果,实现方法及其简单。直接复制,然后用剪切蒙版选取保留的部分即可。字效搞定后,我们接下来进入版面的编排。我们先把文字组部分,划分好层级关系,搭配合适的中西文字体,并尝试加入颜色和在版面编排中丰富细节的小元素。最后我们将文字组与字体在版面中尝试以双栏构图的形式,左右两部分秩序化编排。适当增加一些小元素丰富细节,这样咱们第一个案例基本完成。咱们把空间再来尝试一个方案(主要是对一个方案不够满意)。咱们还是选择跟前面一样的基础字形,再来尝试一个不一样的字体效果。我们用“路径查找器工具”把局部进行切割,然后做一个错落的处理。增强字体的视觉形式。同样的,我们先尝试把文字组编排好,并且结合配色和增加的不同元素。这版我们稍微做潮流一些的视觉方向。基于前面定下的元素和文字组,我们放置于整个海报版面中进行编排。我们依旧尝试用一个双栏左右排版的基础构图,将“空间”作为文字主体放大置于右侧,其他文字信息弱化,秩序化规整排版。而小的放射性元素则是烘托潮流调性常用的手法。再来一版!!我们看看能不能把“空间”做出更好的效果,尝试一下~我们尝试用混合工具来增强一下字体的立体层次。将“空间”复制一个缩小,颜色调整为跟底色相同,放置于中间。双击“混合工具”调整步数,之后分别单击大的字体与小的字体。关于混合工具在这种类型的是如何具体操作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翻看一下以前写的这篇文章,有详细的解析。我们尝试加入颜色和文字组编排的形式感尝试,文字信息层级划分后,我们以色块组合文字组的形式。整体编排的方式并不难,居中构图的方式,将字体设计放置于版面正中心。主要提一下三个点,为了增加整体的层次感。先是把四周的配色调整为红蓝撞色;第二步是把灰色的底色增加了白色的线框;最后导出之前,把整体又叠加了一个倾斜的线条纹理。乏了~咱们换一个题目来做。“物相”,艺术家想表达的是“关于存在与感知的哲学思考”。所以这版字形,我们可以稍微灵活一些,对结构笔画不必太拘泥。结构相对灵活的字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习惯。我一般是习惯以手稿尝试的方式,或者是参考古籍书法的来源变形。尽量让结构笔画的变形是相对符合手写感,避免连接生硬违和之类的问题即可。前一个版本考虑到后面版式的调性是想做偏文雅一些的,以及想做一个文字上下错落作为主体的形式。于是我把字体的编排方式改为上下,并且将笔画调细。圆形笔画的加入也是考虑到后面编排中可以作为元素的辅助使用而增加。我们将文字信息层级划分清楚后,在基础编排的时候尝试结合元素以及排版调性的尝试。当我们基本定下文字组以及调性后,咱们就可以尝试整个版面的搭建了。(实际在执行中,我们经常是构图方式与调性同时交叉进行)最后版面的搭建,我们以上下的横向四栏作为构图基础。文字组合交叉秩序化编排的形式来做。在整体版面搭建中,为了与字形和主题呼应而引入了两个红色圆圈的结合,以及印章元素的加入。实际上都是为了丰富版面的细节和整体层次关系。作为良心教程必须再来一个案例!~我们再来做一个新的案例,主题是“声音棱镜”,是一个感官实验室的艺术项目。我们先来搭建一个基础字形,这个时候并没有考虑太多关于主题的表达。主要是处理好整体的结构以及笔画的曲线空间结构。为了跟主题结合,表达棱镜散射的视觉观感。于是将笔画做了锋利的穿插和切割,我们在做这种效果的时候,只需要在合适的地方增加锚点,直接拖动锚点就能得到类似的效果。考虑到排版,笔画变形过于尖锐复杂的字形在编排中的难度和形式相对难协调。于是我将笔画的撇捺之类的涉及到倾斜的笔画统一角度并且做了大角度切割。在保持锋利特征的同时尽量让整体结构利落干净。咱们还是得把字体做一下效果,这边我们做一个渐变形式结合的效果,大体效果如上图。我们来看一下其中涉及到到操作关键点。在做渐变的时候一定要把一边的颜色调整为跟底色一致后,将不透明度改成0%。如果想要有两层的变化,就再复制一个,操作方式还是一样的。

打开智慧之窗1-4册(合作编译),安徽科技出版社1991年

汉字与古风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汉字文化学简论,贵州教育出版社1994年

汉字古俗观奇──先民衣食住行新视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

汉字与古代人生风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汉字文化综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古汉字与中国文化源(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异体字字典(副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无意的辉煌──汉字文化百谈(合著),贵州教育出版社1998年

汉字体态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古文字诂林(第一册至第十二册)(常务编委),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04年

汉字的世界(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合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金文引得·春秋战国卷(合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零距离看远距离——字词春秋,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

金文今译类检·殷商西周卷(主编之一),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新汉字读本(合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新概念成语词典(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甲骨文今译类检(合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金文新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

铁砚斋学字杂缀,中华书局2006年

汉字——中国文化的元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中国异体字大系——篆书编(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

《文字中国》丛书五册(主编),大象出版社2007年

汉字艺术(合著),大象出版社2007年

字辨百题,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8年

字脉:撩起汉字的面纱(主编),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

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一~三册(主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8-2011年。

汉字的风景(合著),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1年

中国出土简帛文献引得综录·郭店楚简卷(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商周金文数字化处理系统(策划、总制作之一) 广西金海湾电子音像出版社 /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战国楚文字数字化处理系统(策划、总制作之一)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从部分女旁字看汉民族古代风俗,民间文艺季刊1989年1期

汉字中所见几个先民崇拜物,国风第1卷第5期

《异体字手册》评介,辞书研究1989年4期

汉字异体流变说(合著),汉字文化1989年4期

从若干以弓箭形象构形的汉字看先民的弓箭崇拜,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5期

试论《说文解字》递训的价值,辞书研究1990年3期

漫谈汉字形义联系的文化蕴涵,语文学习1992年11月

“鱼”与“余”,语文学习1993年6月

汉字品格与书法艺术,书法研究1994年1期

在语言与文学的交接点上──语象论,书城杂志1994年4期

“宇宙”说源,语文学习1994年5月

试论汉字表义字素的意义变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2期

汉字方形美学价值论,语言文化学刊15辑

甲骨学研究的创新之作,考古与文物1997年1期

论汉字体态的汉语范型, 语言文字学刊第一辑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2月

部首意义三论,辞书研究1998年2期

甲骨契刻与汉字体态的规整化,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10月

读《甲骨文诂林》兼论古文字考释工具书的编纂,辞书研究1999年5期

隶书字形趋扁因由考,中国文字研究1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电脑对汉字的影响,语文建设2000年6期

“氓”“流氓”与“盲流”,语文建设2000年12期

《左传》“族”字考,语苑集锦――许威汉先生从教五十周年纪念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拉氏与孔氏,语文建设2001年2期

从《左传》释《春秋》用语看“春秋笔法”的性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古文献与古文化研究专号

“公子”的来历,语文建设2001年4期

“贴”“帖”辨,语文建设2002年9期

简说“古文字三级字符全拼编码检字系统”,辞书研究2002年第1期

试论古文字信息化处理中“字”的处理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3期

古文字信息化处理基础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语言研究2002年第3期

金文原形字整理与金文字库建设,中国文字研究3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汉字方形的书法美学内涵,书法2003年3期

从出土文献书迹看“捺”的成因,中国文字研究4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常用字字理分类教学构想,语文论丛第8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名正·言顺·事成——由“萨达姆·邓·非典”引起的思考,《给城市洗把脸》,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

说楚简帛文字中的“宀”及其相关字,中国文字研究5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应当注重异体字的历时特性,异体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

也说“严在上,翼在下”之“翼”,考古与文物2005古文字论集三

甲骨文部首改良刍议,载中国文字研究7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只”字新考——兼说楚简帛文字“人”的一个变体的形成因由,中国文字研究8辑,大象出版社2007年9月

试说楚简新见字理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3期

古文字在国际标准字符集中的编码与古文字通用数字化平台建设,杭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

古文字异体字辑证,中国文字研究9辑,大象出版社2007年12月

《汉语大字典》古文字字形收录缺失拾零,辞书研究2008年2期

说楚简文字中的及其相关字,中国文字研究10辑,大象出版社2008年6月

战国出土文献字频的初步研究,中国文字研究11辑,大象出版社2008年12月

简说古文字异体字的发展演变,中国文字研究12辑,大象出版社2009年6月

楚简帛文字内部差异初步研究,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第二十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5月

网络时代古文字图书编辑一种探索——“文字网”关联书系编后,编辑学刊2009年3期

简说部首的“识字”功能,语文学习2009年5期

甲骨文字形规整化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5期

字频视角的古文字“四书”分布发展研究,古汉语研究2009年4期

西周春秋金文字频研究,语言科学2010年1期

字频视角的古文字“四书”分布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4期

甲骨文结构的特殊现象:(韩)汉字研究(创刊号),2009年12月

字频视角的甲骨文构件定量研究,(韩)汉字研究(2辑),2010年6月

甲骨文字表《屯南》《花东》字形补遗,中国文字研究13辑,大象出版社2010年10月

简论甲骨文字频的两端集中现象,语言研究2010年4期, 2010-10

“吾大夫恭且俭,靡人不俭”补释,中国文字研究14辑,大象出版社2011年11月

用数字化“激活”出土古文献宝藏,光明日报2011年11月9日

楚简帛文字笔迹分析方法刍议 ——以《郭店楚简·五行》第10、11简文字异写分析为例,中国文字研究15辑,大象出版社2011年10月

偏旁视角的先秦形声字发展定量研究,语言科学2012年1期

出土古文字文献语料库建设刍议,(韩)汉字研究(3辑),2011年6月

为“曰”字避复草写说,中国文字研究1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

汉字:浸润着历史的精灵,秘书工作2012年5期

楚简帛文字信息呈示摭谈,第三届中日韩(CJK)汉字文化国际论坛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

楚简“用字避复”刍议,古文字研究29辑,中华书局2012年10月

西周金文用字避复再研究,(韩)汉字研究(3辑),2012年12月

甲骨文同辞同字镜像式异构研究,中国文字研究1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 《关于汉字古文字进入 ISO/IEC 10646 工作进程的建议》,国家语委 2003 年 11 月 20 日采纳。

《关于确立古文字字库标准的可行性报告》,国家语委 2002 年 3 月 20 日采纳。

《解决 GBK 生僻字输入难的对策研究》,国家语委 2001 年 3 月 20 日采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