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受古代皇帝们欢迎的古籍是《孝经》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历史上最受古代皇帝们欢迎的古籍是《孝经》吗?,第1张

历史上最受古代皇帝们欢迎的古籍是《孝经》吗?对于这一问题,我想我还是比较感兴趣的。相信大家也很好奇古代的一些历史吧,那么接下来就听小编叭叭吧。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封建大家长制度,并且作为位高权重的皇帝,拥有一人独裁,杀生牌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他们所做的一些事情,可能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但是,既然是历史,是过去,那么,就有好有坏,有开明的皇帝,也有昏庸的皇帝。但是不管是那一代皇帝,他们都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处于他们的时代,其典故书籍都是配合历史需要,以及统治需求进行开展的。

像在古代的大社会背景下,皇帝们居然都普遍喜欢《孝经》这本书,这也是说得过去的,很多皇帝都是推崇孝道的,在古代,孝顺是评判一个人道德品质的较高准则。我们都知道,在《十三经》中,有一部经典的字数最少,内容最浅,古代的儿童识字以后便要读它。不过,对于这部文简义浅的经典,历代帝王和文人却推崇备至,多位高高在上的皇帝更先后亲自为它作注。其实就是仅有一千九百多字的《孝经》。

但是在这本书中, 由于《孝经》讲的不光是孝道,孝敬父母,他还指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因此受到很多皇帝的推崇,历来受到统治者们的青睐。但是这本书对于现代的读者影响是非常少的,主要是因为在五四运动之后,破除封建运动中,认为这是一种“愚孝”,但是,我们需要正视历史,《孝经》是一部劝人向善的经典,我们今天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它,既不能由孝推出愚忠,也不应该丢掉孝道的传统美德。

  中国的皇帝,可以分为好读书、不读书两类。而那些读书的皇帝,又可分为因读书而成为“好皇帝”,以及因读书而成为“坏皇帝”这两类。

  所谓“皇帝原来不读书”,其表现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汉高祖歧视和虐待知识分子。 考察中国古代的皇帝,大概有两种人:流氓、豪强。前者如刘邦、朱元璋,后者如刘秀、李世民:这两种人都不是靠读书登基的。读书?太酸了,那是秀才侪辈们干的事。然而“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秀才人情纸半张”……“秀才”,不啻一无用处的别名耳,既无财富,又无死党和狠勇,怎堪比流氓、豪强,所以“刘项原来不读书”有道理了。

  这道理却也诡怪,治国么,怎么竟可以不读书呢?古人尚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没有一肚子先人、圣人或前人的统治智慧即“间接经验”,怎么统治、管理好一个偌大的王朝呢?然而,不读书是不是没有道理呢,这要看怎么读书,以及读了之后知、行的关系。《颜习斋言行录》中说:“书之病天下久矣……古今圣贤豪杰旋乾坤开务成物,由黄帝五霸以至秦汉唐宋明,皆非书生也。读书著书,能损人神智气力,不能益人才德。期间或有一二书生济世救难者,是其天资高,若不读书其事功亦伟,然为书损耗,非受益也。”它至少说明了中国历史上因“读死书”“死读书”而“读书死”的一个惯常的规律。所以,我们看中国古代若干开创基业的皇帝,如刘邦、李世民、朱元璋等人,都是不太喜欢读书的皇帝。

  皇帝不读何所恃

  不过,凡事皆有两面,“不读书”“反读书”到了极致,就是封建专制思想统治的源头,如明太祖朱元璋大搞专制统治,其表现形式是厉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而所谓“不读书”“反读书”的潮流也在历史上开了一个反智主义的源头。 不爱读书由帝制所决定。在一个没有任何束缚、监督、制衡的制度之下,一个人平白坐了天下,那么,一个人的自然属性几乎会毫不费力地战胜了他的其他角色和功能。于是,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等等,会很快包围帝王的日常生活。甚至,这又会从骨子上影响到庞大的帝王后备军的“准帝王”们,比如最早农民起义的陈胜、吴广,以及进城之后的“天王”洪秀全等,都概莫能外。因此,这些或者靠了血缘裙带,或者靠了刀光斧影,或者靠了“宁有种乎”的暴力登台的帝王,在他们的生活中,读书本来就不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他们有无数的欲望需要满足。甚至可以说,在帝王这个位子上,可以有多少嗜好、癖好都可以成为现实呢,于是,读什么劳什子的书呢,滚它一边去吧。

  因此,古代的封建帝王因为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位居万人之上而为所欲为。多数皇帝整日花天酒地,也不愿让光阴由读书去充填,而且管理国家的事情完全可以交由自己的心腹大臣和太监去打理。

  读出了江山社稷

  但爱读书且提倡读书风气的古代皇帝也是很多的。

  三国时孙权嘱咐大将吕蒙读书——兵法、历史等等,读多了才能逢大事 “不糊涂”,也能受人尊敬,当年同是大将的鲁肃,就对读了书的吕蒙刮目相看。此之后,北魏孝文帝、南朝梁代的文宗等,都喜读书,甚至认为不读书就难称皇帝。这样,便把读书抬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去认知了。

  到了宋,太祖虽然是“马上”得的天下,却常常手不释卷,他知道,要使自己广见闻、增智慧,唯有读书,也是他说的“宰相须用读书人”。继任的宋太宗,下令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太平总类》,书成,他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明、清两代皇帝,除处理政务和躬身祭祀之外,读书成了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后来雍正皇帝曾说,“读书养气”,即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这是皇帝自觉读书以提高自己执政能力的一种感悟。

  康熙更是皇帝中酷爱读书的典范。他从5岁开始读书,8岁登基,从此于儒家经典日日必读,字字成诵。至少年时,因读书过劳,至于咯血,仍不肯休息。24岁时,在内廷设南书房,选择汉儒为侍读学士,常侍左右讲究文义,并命学士日日进讲,有时虽在瀛台避暑,也不尝间断。晚年教子读书,也可视为是他读书好学的继续。到了他的孙辈,还有一位打破“到处一游”写诗纪录的乾隆皇帝,其学习和创作的劲头毫不逊于康熙。

  读书而亡国也大有人在

  读书而成为亡国之君的,也大有其人。

  王莽早年以清贫而喜读书知名,而且喜探索,还做了尸体解剖、飞行试验、人造乳酪等探索,比达芬奇等不知早了多少年。可惜他读书食古不化,后来大搞乌托邦试验,最终功败垂成。

  信佛的“皇帝菩萨”梁武帝萧衍,除了佛事,最好读书,“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立,常至戊夜”。此外,他还喜写书,《通史》以及《统御集》等,还创立了儒、佛、道三教同源理论。不过,书读得多了,昏头昏脑,居然自己出宫“舍身”,创造了历史上皇帝出家的纪录。

  隋炀帝也是如此,喜欢书籍,除了收藏,他还爱写书,不过终究于治理国家大事无补,且成为快速亡国的典型。

  其实,如果不是苍天弄人,皇帝中有的人本来是很可表彰的,如有“皇帝词人”之称的南唐后主李煜以及有“书画大家”之称的宋徽宗赵佶等。不过,因为是皇帝,不是专事读书或艺术创作的士子,他们的下场就只能是亡国之君,如南朝梁元帝萧绎临亡国时才恍然大悟,下令焚烧古今图书14万卷,且口中喃喃道:“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楼主说的这个术那个术其实就是一个术——“心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把玩权力和玩弄人的高手那就看高深的《阴符经》和《鬼谷子》,深奥的看不懂就看《韩非子》和《商鞅书》,这也看不懂那就看那些投机倒把的政客看的《厚黑》。不管看啥,史书都是要看的,千年的权术斗争经验都在里面。

奉劝楼主,“术”学只能适可而止,防身即可,害人之心不可有啊。

  1、《雍正皇帝》(共3册)/二月河文集

  作者:二月河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10-1

  2、《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作者张宏杰最新力作)

  作者:张宏杰 著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时间:2007-1-1

  3、《明朝的皇帝》(高阳著)

  作者:高阳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1

  4、《皇帝·文臣和太监:明朝政治局的“三角恋”》(<闲看水浒>作者十年砍柴最新力作)

  作者:十年砍柴 著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1

  5、《历史上的三种人:皇帝官吏草民政治博弈真相》

  作者:綦彦臣 著

  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2-1

  6、 高阳作品集:《清朝的皇帝》(第三辑)共三册

  作者:高阳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7-1

  7、《帝国的黄昏:解密二十四朝末代皇帝》

  作者:李蒙 著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5-1

  8、《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作者:茅海建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6-4-1

  9、《清朝皇帝那些事》

  作者:当年清风 编著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4-1

  10、《皇太极》

  作者:王占君 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6-1

  11、《未代皇帝的逸事》

  作者:新凤霞 著

  出版社:现代

  出版时间:2007-5-1

  12、《正本清源说雍正》

  作者:金恒源 著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6-1

  13、《永乐大帝:朱棣》

  作者:毛佩琦 著

  出版社:花山文艺

  出版时间:2006-11-1

  14、《大唐玄宗时代》

  作者:赵剑敏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6-1

  15、《帝王春秋》

  作者:易白沙,张铁生 著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8-1

  16、《成吉思汗 生死与复活》

  作者:(英)约翰·曼 著,陈一鸣 译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9-1

  17、《皇太极私密档案全揭秘》

  作者:圣烨 编著,尹楠 摄影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8-1

  18、《天命可汗——话说大清努尔哈赤私密档案全揭秘》

  作者:圣烨 编著,尹楠 摄影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6-1

  19、《帝王的隐秘:七位中国皇帝的心理传记》

  作者:赵良 著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8-1

  20、《中国皇帝全传》(上中下)图文本

  作者:乔继堂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1-1

  21、《皇帝也疯狂》

  作者:陈然 编著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1

  22、《皇帝与皇权》(增订本)

  作者:周良霄 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1-1

  23、《弘治皇帝》

  作者:贾葆蘅 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4-1

大多数帝王从小就开始熟读史书基本上能做到熟读历史,但是部分低能儿皇帝对于史书还是一窍不通的,读史可以明智,读史书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前朝帝王的错误,同时呢也要学习贤明帝王的治国方法和治国理念,是古代帝王学习治国经验的路径之一。

史书是中华文化最为重要的传承,史书上记载了历朝历代的历史文化生活,即是研究古代政治的材料,同时史书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史书是有民族精神传承的,自孔子编撰春秋后,我国就开始了治史的征程。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见史书对于人的重要性,历代帝王在启蒙之后,就要学习四书五经以及各类史书,如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是明清两朝帝王的必读书目。

在古代帝王中大凡圣明之君都对历史有充分的了解,唐太宗就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与民生息,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李隆基、朱元璋、康熙、乾隆他们都懂史,所以知道如何治国,唯有明史才能明智。

但是也有部分皇帝是不懂历史的,他们对史书从未有过了解,比如西晋的智障皇帝司马衷,文化历史上一窍不通,听信妖后贾南风之言,最后导致八王之乱,西晋也因此而亡国,若是司马衷懂历史,就该知道后宫干政、权臣掌权的后果。

清宫中的上书房(道光之前称尚书房)就是皇子皇孙和近支宗室子弟读书的地方,位置在乾清门的东侧,设立于雍正元年。清宫对皇子皇孙的读书有严格规定,年龄到了六岁,比须进入上书房读书,而且无论冬夏,每天卯刻也即清早五点就进入书房,一直到申时也就是下午的三点多才放学。一年四季,除了过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皇帝及皇太后生日的当日及前一日,以及皇子皇孙自己的生日外,即使除夕也要到上书房读书,只是除夕这一天读到早上八点即可放学。教授皇子皇孙的老师有两种,汉文老师称为师傅,由翰林出身而且有资望的大臣充任,师傅之上还有总师傅,“或一人,或二三人,无定制,有事则至,非日日入直也。”教满文、蒙古文及骑射的老师称为谙达,由八旗中精通弓马、娴熟满语、蒙语的人充任,谙达之上也有总谙达。总谙达和总师傅都由皇帝派满汉重臣充任。

读的书一般是:《四书》、《五经》、《性理纲目》、《大学愆义》、《古文沣鉴》等书。”雍正八年曾任上书房行走的顾成天在为《乐善堂全集》作的序中说:“窃见自《孝经》、四子、《易》、《书》、《诗》、《春秋》、《戴礼》、以及《左》、《国》、《史》、《汉》、唐宋诸家之文。

可以说,清代的皇子们应该是历代王朝里皇子们中学文最好的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