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剑的用法是单手还是双手?
作为步兵的战场使用剑,汉剑配合盾使用,组成剑盾兵。故军事典籍中常将剑盾并用,比如:曲道相伏,险厄相薄,此剑盾之地也,弓弩三不当一。(汉 晁错《言兵事疏》)汉画像砖上也屡屡可见一手持剑一手持盾的剑盾士的身影。尹湾汉墓出土《永始四年武库兵车器集簿》记载:盾九万九千九百一,剑九万九千九百一。盾与剑数量相等。亦可见汉剑实为一种以刺击为主,配合盾牌使用,适应战场需要的短柄长刃兵器。(右图为山东嘉祥县武氏祠画像石水陆攻战图局部)
汉水陆攻战图中的剑盾兵
而现代仿汉剑,则由于受影视剧和日漫影响,做成了仿日刀比例的双手剑。这一错误随着汉剑知名度的提高带来了极恶劣的影响,最直接导致对汉剑一无所知的新接触者产生形制上的错误印象,造成一错再错。此一对汉剑根本上的错误认知凸显了很多现代社会人对传统文化既缺乏认识也缺乏自信的现状。
令人诟病的刃柄比
由于必须配合盾、钩镶使用,柄不宜过长(否则剑首会磕手),汉剑的刃柄比通常超过4:1(标准比为5:1[2],甚至有达到6:1的汉剑),也既一米的剑条,茎长不超过20cm。《考工记 桃氏为剑》一书明确记载:佩剑 身长五其茎长。由于现代仿汉剑参照日刀25:1的刃柄比,造成在调整重心时过度依赖柄长(杠杆原理)。而正确的调整方法则主要依赖对剑身厚薄的控制,减轻剑身前部重量,使重心自然后移。
然而,现代仿汉剑往往做的过宽过厚,并且对厚薄的控制能力也很不到家,这不能不说是传统制剑工艺的一种退步。
从意大利的各个商业同盟到德国的自由城邦,从14世纪开始瑞士双手巨剑兵就被雇佣来作战,双手巨剑和长戟在14至16世纪被视为瑞士佣兵的象征。德国和瑞士都制造了自己的双手巨剑,而更多的双手巨剑由意大利制造向欧洲各国出口。双手巨剑兵被布置在方阵前沿或两侧用于攻击靠近的步兵和骑士,打乱敌人进攻的节奏。
▲德国焰形剑
到了15世纪末期,瑞士的长矛增长到17至18英尺(5米多长),其它欧洲国家的长矛长度也相应增长。在这样长度的长矛面前,巨剑的一线攻击作用打了折扣,尽管瑞士仍然保留了大量巨剑兵,但是他们的重要性渐渐降低,并最终被淘汰。不过,经过上百年的鏖战,双手巨剑的威名却流传下来,更成为诸多影视动漫的明星武器。对其各种神话也开始出现,中文网络界竟然还出现过一把巨剑要几十公斤的说法,要力大无穷的猛将兄才能使用的说法。那么双手巨剑真得不是普通人所能驾驭的武器吗?
▲标准意大利双手巨剑
想知道真实的巨剑重量,就必须对存世的巨剑进行测量。欧洲古董兵器收藏家琼斯的一把16世纪德国巨剑保持状态非常良好,在进行战术动作时非常容易掌握重心和平衡。这把巨剑的重量尺寸是5英尺长(152厘米)79磅(35公斤),为典型的实战用剑。匈牙利布达佩斯历史博物馆所藏实战德国双手巨剑为180厘米长重36公斤,有刃剑身长度135厘米,剑柄长30厘米,十字护手长50厘米,无刃剑身长15厘米,锚爪护手5厘米,剑身厚度075厘米截面呈菱形,整剑的重心在靠近护手的30厘米处配重非常科学。
▲超过180厘米的实战双手剑并不十分沉重
瑞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三把15世纪双手巨剑长度分别为:131厘米、122厘米、119厘米;重量为114公斤、21公斤、15公斤。英国皇家军械库收藏的几把16世纪德国双手巨剑重量为从5磅到7磅。
在以收藏古兵器著称英国华莱士博物馆工作的学者戴维·埃奇比较了几把巨剑后写道:“我最近接触到几把双手巨剑,它们有真品也有赝品。尽管在1962年时他们都被鉴定为真品,但是在手里实际挥舞过后它们的真假立判。真品的重量在3磅(136公斤)以上,挥舞起来非常舒服,重心非常好掌握,能感觉到当年流畅的外形设计。赝品重量在5磅(226公斤)以上,外观完美,但是挥舞起来笨拙吃力,就像挥舞一根粗笨的铁棍,完全找不到流畅的感觉。后来的研究发现它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复制品。原来把赝品做得沉重从维多利亚时代就开始了。这些剑里最大的一把重达7磅(317公斤),但是良好的重心布局和配重使它挥舞一起来一点也感觉不到沉重。真正的实战兵器往往会轻得出乎你的意料,7到8磅的重量已经很重了。阅兵礼仪剑会重些超过10磅(45公斤),再重游行手持也会累。我们馆里最重的双手巨剑重14磅(63公斤),显然连阅兵都过重了,只能用于陈列”。
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军械库收藏的19把双手巨剑进行测量后,最大的189厘米重48公斤,为16世纪晚期德国的阅兵剑;最小的101厘米重37公斤,为1658年瑞士产的实战用剑。其他的剑都在3至4公斤重,长度在120至150厘米左右。
波兰克拉科夫皇家城堡的古代武器专家萨宾斯基认为,双手巨剑是长剑的强化版,通过增加长度和重量来增强作战效果。他提取的6把馆藏样品数据为:最大值15世纪末巨剑长度168厘米重量3公斤,剑身长1075厘米,护手50厘米,剑身最厚处11厘米;最小值16世纪初巨剑长度148厘米,重量2公斤,剑身1145厘米,护手40厘米,剑身最厚处054厘米。大部分的样品不超过3公斤,这也是实战双手巨剑的大致重量。
▲巨剑的防御动作
有得欧洲古籍里记载骑士使用的双手巨剑重量达到40磅(18公斤),我们按这个重量折合一般的双手巨剑尺寸可以推出剑身需要厚达37厘米才能到到这个重量,这样的巨剑跟一根巨型铁棒相差无几,更像超级大的中国锏。显然这是古代作者的对英勇骑士力量的夸张。
▲游戏里夸张的双手巨剑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其实,双手巨剑的重量不仅取决于它的剑身长度和厚度,还取决于护手剑柄及柄尾的配重。制造双手巨剑的匠人必须非常精确得掌握武器的重心设计,所以双手巨剑要比普通长剑更加难以制造也要昂贵数倍。物理学者研究表明,双手巨剑必须双手才能使用,超过120厘米的剑身必须要23厘米以上的力矩才能驾驭。所以即使力量超群,单手也是不能使用双手巨剑的。日本动画片《剑风传奇》中格孜队长单手挥舞巨大的双手巨剑只能存在于传奇中。
▲《剑风传奇》里格孜使用的巨大双手剑
尽管实际数据表明巨剑并不沉重,但是在好多人印象里巨剑已经留下根深蒂固的沉重印象。大部分人都会认为使用双手巨剑的都是超级大力士,这个刻板形象其实在18世纪就有了。例如在1746年出版的剑术指南小册子里就称:“古代笨重的巨剑只有力大无穷的古人才能使用,粗野的古人没有掌握我们现代优雅的剑术艺术才会使用此等粗苯兵器”。
▲巨剑的砍击动作
总之,在文艺复兴时代,钢铁工艺的发展使得坚固轻便且不容易生锈的双手巨剑普遍存在。这些巨剑坚韧而锋利,它们的设计并不为了砍开当时坚固的铠甲,而是用刺击的方式攻击铠甲的薄弱环节,砍击则是为了砍断长矛或长戟的杆。这些巨大的兵器在战场上威风凛凛,它们的使用更多的是靠技巧而不是靠力量。所以尽管巨剑很巨大,但是它们和粗笨沉重一点关系都没用。这是一款普通人也能轻松驾驭的武器!
▲瑞士巨剑佣兵在欧洲非常著名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凤翅金盔,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结构
最基本的剑法延续了数千年从未改变,但剑术却因时代和地域而改变。神话、小说和现实中的许多名剑展现了剑在当时极高的地位。一把剑通常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组成。剑身包括剑尖、剑刃、剑脊,剑柄包括剑格和剑茎,绝大多数剑还带有剑首,可以系剑穗。此外,一般的剑枝都配有一个剑鞘,可以套在剑身上,有保护剑身和方便携带的作用。
剑身
剑可以做出三种攻击:砍、割和刺。剑刃有单刃和双刃之分(西洋剑),还包括后来的剑尖双刃的单刃直型佩剑。
不同的剑有不同的剑术,简单来说,长剑或是剑的中后部可用来割或直击,而短剑或剑锋用来反手击。有的剑可通过手的位置进行长剑和短剑的转变。
剑刃上的血槽可以减轻重量但不减强度和硬度,与I字型钢铁的原理相似。剑总是向剑锋渐细,锋利的尖端可用来刺。
剑柄
剑柄是与剑刃连在一起并可让人操纵剑的部分,包括了把手、剑尾圆头和护手(护手在中国称为格),护手可以是一字型、十字型(西洋剑)或是半圆型(佩剑)的。剑尾圆头只在西洋剑中出现,可以增强平衡性,中式剑中只有一个带环的钝头,可用来系剑穗。
柄脚就是剑刃包裹在剑柄内的部分。
剑鞘
剑鞘主要是用来保护剑刃。在人类历史中,剑鞘曾用皮革、木材、以及铜铁等金属材料充当。剑刃进入鞘的地方叫做鞘口,这一部分比剑鞘本体要宽,方盒状,上面有个小环或是圆扣便于携带。皮革剑鞘在保护剑端部分通常使用金属或金属环包裹,以免剑鞘被穿通。
铜器时代
人类自从铜器时代起开始使用带刃的武器。早在公元前2世纪,人类就可以制造类似于匕首的武器。在铜器时代,由于无法突破铜的抗张强度,超过90厘米的剑是几乎无法见到的。人们需要找到一种比铜更硬的金属才能造出更长的剑。剑柄最开始只是一个简单的把手,防止使用者被剑刃割伤。
欧洲地区的地中海、黑海以及西亚地区的剑是典型的柳叶刃,北欧地区的剑则是螺旋型的。
中国在商代开始有制剑的史料记载,在考古上也发现了青铜剑遗物,当时通常是作为长兵器之下的辅助武器,但在吴、越等河川较多的地区则因水战较多而是将剑作为主要武器,春秋时代的名剑也因此大多出于这些地区。
[编辑]
铁器时代
汉剑
铁剑在公元前13世纪的铁器时代开始普及。赫梯人、希腊迈锡尼文明以及原始凯尔特语系的初铁器时代文明(公元前8世纪)是最早使用铁剑的。铁剑,由于对原料的充分利用而被进行大规模生产。早期的铁剑要比后来的钢刃剑差很多,由于很脆,铁剑甚至还不如一些好的铜剑,不过铁剑的优势在于制作简单,材料利用率高,这使得整只军队都能用上这种金属武器(不过埃及军队早在铜器时代就已全军装备铜剑)。
后来,铁匠们发现只要在铁熔炼时加一些木炭等碳素,就能制出一种更强的合金。全世界制剑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使用最广泛的便是铸模法。
在希腊、罗马的古风时代和波斯的安息和萨珊王朝时期,铁剑已经普及。
希腊剑Xiphos和罗马短剑Gladius是这一时期典型的剑型,长度通常在60到70厘米。到了罗马帝国后期出现了称为Spatha的剑(这期间在君士坦丁堡出现了使用Spatha的贵族阶层Spatharius),至此,长剑时代来临了。
中国的铁剑自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已经随着冶铁技术的发达而出现,这时楚国与韩国(中国战国时代其中一国的国名)名剑满天下,长度从80厘米至140厘米的皆有。而汉代是中国把剑作为战争兵器的最盛行时代,西汉中期出现了著名的环首刀,至东汉时完全取代了西汉时流行的长剑。汉代以后剑渐渐从中国战场上的主流武器中退场,取而代之的是刀。
[编辑]
中古世纪时期
Spatha剑在民族大迁徙时期甚至完全进入中世纪时都很普及。Vendel时期Spatha剑被用日耳曼式的花纹装饰(并非日耳曼仿罗马花纹)。维京时期产生了更多标准化生产的剑,但是剑型依然是以Spatha为模板的。
直到11世纪的诺曼剑才创造了锷叉(Quillon)和十字型护手(Crossguard)。12到13世纪的十字军使用的武器就是这种形如十字架的剑,改动主要是使剑柄圆头更尖。这些剑的攻击方式被设定为砍杀,不过装甲上的被砍杀点也同时进行了加固。
西汉时出现的环首刀流行于之后的三国、晋、南北朝与隋代,直至唐代才被由环首刀改进及发展出来的唐刀(也称作横刀。)所取代。由中国刀发展而来的韩国的环头大刀在韩国的三国时代很出名,从西元9世纪开始有记录的日本刀也源自中国唐代的横刀。
中东和北非及南亚,实际上几乎完全废止了使用直型剑,完全地以刀 (武器)作为军人个人的武器。
[编辑]
中古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时期
14到16世纪,随着装甲的改变,新式剑的出现越来越频繁。最主要的改变是剑柄和剑刃的加长导致双手剑的出现。在15世纪,这种双手剑被称为langes Schwert(德语)或是spadone(意大利语),意为长剑。长剑由于其攻击范围以及刺和砍的能力增强,越来越受欢迎。15到16世纪,有大量的战斗手册介绍如何使用双手剑。另一种改变是出现了专门对付盔甲的刺剑。铠甲的薄弱处是连接金属板的地方,这些地方是用绳或皮革连接,刺剑可轻易刺穿而不被弹飞。因此刺剑也是风靡一时。
16世纪,日耳曼长剑Doppelhänder (现改称Zweihänder,意为使用双手)终止了剑的增长化倾向(主要是由于铠甲的衰退以及轻火器的兴起),中世纪早期盛行的单手剑再度流行。
该时期是剑最普及,地位最高,近战格斗中效果最好的时期,同时,剑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也随着科技进步而衰退。不过,剑依然是普通人防身的最佳选择。
中国明代则因为了抵抗日本海盗,出现了将日本刀仿制了一系列的倭刀与苗刀。而这时中国人几乎把双刃的剑当作防身武器,而用于战场上的几乎皆是刀了。
[编辑]
近代
近代的中国剑。
有人认为轻剑是由16世纪西班牙的espada ropera剑演化而来的。轻剑与以往的剑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再是军事武器而是平民化的防卫工具。轻剑和意大利的schiavona剑将十字型护手转化为杯形护手。在17到18世纪,较短的佩剑开始风靡整个欧洲,成为富人和军官的首选配饰。轻剑和佩剑在18世纪相当风行。
在殖民主义时代欧洲人开始仿制了敌对的中东或中亚民族的单刃刀,称为sabre(军刀或马刀)仍然被定义为剑的分支。
在剑退出时尚的行列之后,手杖代替了它的位置。例如,在手杖中隐藏的刀剑。法国武术la canne就是将藏有刀剑的手杖作为武器的。
剑在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之时,扮演的角色从战士身上退到平民的腰间,过去在战争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已被火器替代。即使是作为个人的防身武器,剑在19世纪初就已尽失优势,而被轻便的手枪替代。
一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剑都是部队的必备装备。但到了二战时期,除了肉搏战中会使用剑之类的冷兵器,其他战斗都是只由枪炮完成的。
而在现在,剑仍在使用中,但只是出现在军队指挥官的行军服和正装上,或是许多国家保留的重装骑兵的装备中。西方的某些仪式典礼上也会用到剑。
斩剑
斩剑是纯粹的步兵剑。看过**《勇敢的心》的人对它应该有很深的印象:至少15米的长度,钝圆的头部,宽阔但薄的刃身,握把上方有一段无锋的剑刃,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砍劈”而存在。在苏格兰人抵御英格兰人的战斗中,面对英格兰整齐的长矛步兵阵容,擅长混战中“一斩多”的斩剑发挥出了它的威力。但是作为军队的装备,它实在太过极端了;所以,除了对一些佣兵外,斩剑逐渐失去了价值。 十五世纪,通过阿拉伯人的传播,日本先进的冶金技术传入欧洲。于是,长久以来一直困扰军人和佣兵们的“斩刺不能两全”的问题遂由大剑的出现而得到解决。因为同时拥有骑士剑的“突刺”和斩剑的“砍劈”以及阔剑的“顺手”,所以大剑在名字中出现了“杂种(Bastard)”的字样。实际上,这种剑可说是最完美的;无论是否使用盾牌,都能发挥它的效用。 一把顺手的大剑,其实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来说,刀刃长度为使用者身高一半,柄长为刃长的三分之一是最好的比例;《罗德斯岛战记》里帕恩的魔法剑和亚修拉姆的碎魂剑都是大剑(但小说里的碎魂是双手巨剑),《魔戒》里阿拉贡的剑也是如此
穿甲剑
正如斩剑将”砍劈“发展到了极至以发挥对付以锁链甲为装备的轻步兵的杀伤力,在十四、十五世纪,和大剑的流行同时,冶金技术的发展也使沉重的板金铠变得坚固且轻巧灵活得多。越来越多的骑士和佣兵开始青睐这种实用而简单的装备(比起由几万个铁环甚至是金属线编织成的锁甲,这种铠甲简单多了)。而一些富有的骑士也在轻锁甲外装上板金铠以提高防御力。连锐利的大剑都不能穿透这样的铠甲,而步兵的短矛也没有这样的穿透力,于是,又一种极端出现了。穿甲剑和斩剑是同等级的武器,确切地说,它其实是一种放大的锥子。完全不考虑斩杀的需要,在长达90到100厘米的剑身上,往往有着三棱、四棱、菱形甚至圆形的横截面,而在可以双手使用的剑柄后也往往有着如同短枪托似的配重球,可以用肩膀加大突刺的力量。 虽然对穿着铠甲的士兵来说穿甲剑是如同恶魔般的存在,但是在肉搏时实在是吃亏。不过对真正擅长使用它的高手来说,高速挥舞时的穿甲剑锐利的尖端是有着极其可怕的威力的。而这时,他们也会用预备的左手短剑对敌人时间伺机做最后一击。
劈刺剑
德国劈刺剑 这种流行在1375到1450年的日尔曼人之间的单手使用的剑是介于骑士剑和大剑之间的典型过渡类型。这种武器最先是为轻装甲的步兵所设计,逐渐也为骑士阶层所接受。它有着漂亮修长的直刃和均匀的浅弧收锋。在保证了穿刺的威力的同时也确保了劈砍时的强度。一般来说,它全长41又3/8英寸,刃长34英寸,刃宽1又7/8英寸,刃厚3/16英寸。无论是砍还是刺都能够保证足够的破坏力和强度。而且这把武器颇为轻巧,只有3磅又4盎司。从这点可以看出它是一种以步战为基础设计的武器。对重型的铠甲破坏力不足,但是却方便使用。这和往往超过4英尺,重过9磅的大剑相比确实是差距很大,但是却是最早将“砍”和“刺”结合在一起的设计,对后世的武器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英国劈刺剑
焰形剑
焰形剑德文原名的意思,直译是“火焰般的刀刃”。正如其名,这种武器在15到17世纪之间,一直是德意志法庭和宫廷权威的象征。穿着法袍的士兵手握双手焰型剑(Zweihande Flamberge)正如同中国的衙役手持水火棒,罗马侍卫肩扛“法西斯”一样,象征着法律严酷无情的一面。而身不着甲,手舞焰型剑冲入对方弓弩阵中左右砍劈大开杀戒的瑞士佣兵也正如苏格兰令人恐惧的斩剑手一般,是无装甲或者轻装甲士兵最为恐惧的噩梦。但和无法当成冲锋陷阵的兵器使用的水火棒或法西斯比起来,从这点来看也许正象征着日尔曼民族的简洁实用主义。由于当时欧洲战场的第一列步兵往往是长矛手、火枪手等轻步兵,甚至是完全没有铠甲防护的,挥舞着这种巨大而恐怖的武器冲锋的瑞士·德国山民组成的,履山地如平地的佣兵可以很快地撕开第一阵的防线,直接把重步兵和来不及冲锋的重骑兵暴露在己方火力和骑兵冲锋的锐锋之前。而那和马来西亚库里司剑极其酷似的曲刃对于无防御的肉体来说是一种残酷而有效的武器。可以比直锋的剑砍得更深,又不象弯刀那样需要垂直于切面的大力挥舞,一次直抹就可以造成很深的伤口。这一点在德国双手剑(Zweihander)上经常采用的锯齿刃是同样的出发点。
巨剑
巨剑又称德国双手剑,它的一般双手剑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双手剑的比例,和长剑或者大剑是相同的。而德国双手剑4英尺半的剑身上,刀刃的部分还不到3英尺半。最有趣的是,这种长过6英尺2英寸的巨大细长的武器最常见的握法却是一手握住刀刃下用木材保护的剑身,一手握住剑柄上部,在狭窄的地方充分发挥短小的刀刃和细长坚韧的剑柄两方面打击的能力,而在野战中也可以双手握柄发挥大力砍杀的威力。但是和一般用来对付重铠甲的士兵的巨剑不同的地方是这种武器针对的目标还是轻步兵;可以说德国农民起义中最常见的武器正是这个,因此它也经常采用焰型刃或者锯齿型的设计。与其说是剑,不如说是更接近中国的朴刀和日本的野太刀的武器。
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东方的剑(中国剑)在汉朝就已经基本退出了军事领域而蜕化为礼仪用品。即从汉朝起,中国的制式武器就已经是刀了(直刃刀)。
制式上,汉朝之前的剑,考虑的是军中战斗,相对较宽,剑脊较厚,不容易弯曲,实战性较强。
汉朝以后,剑蜕变成礼仪用品,不再重视实战性而更重视美观、轻便,于是剑的长度提高,宽度变窄,剑脊变薄(也就是武侠片中那些一抖乱颤的剑)。
而西方的剑,一直持续到火枪时代,都是军队中的制式装备。
其制式演变更为复杂。
一开始,西方的剑是重剑,非常宽,剑脊厚,必须双手才能挥舞,基本上只能用于劈砍而无法用于削刺。有的重剑甚至只在前半截开刃以便后半部分都可以双持。
在实际战争中,西方人发现了这种双手剑的不方便和格斗效果低下,于是西方剑也发生了变化,由双手向单手逐渐转化。这时的西方剑,最出名的就是手半剑。手半剑非常类似于中国战国时期的军用剑,剑脊厚实,剑刃较宽,重量适中,可以单手握持,即可以使用砍劈,也可以使用削刺。
随着长弓、十字弓、火器的日益应用广泛,士兵军官的佩剑已经由主战武器退化为护身武器,为一个辅助的护身武器投入过大的负重显然没有必要,于是手半剑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刺剑出现。
刺剑就是今天我们在奥运会上看到的那些基本上只能刺击的剑,有的刺剑甚至只在头部开刃。刺剑的好处是轻便,可以在敌人逼近而火枪来不及装弹时用来自卫------当卡座刺刀出现后,剑就和骑兵一样,被卡座刺刀逐出了战场。
最后说说中国的刀。
中国的刀在唐宋年间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唐朝及以前的刀,基本上都是直刃刀,曲刃刀从来没有在中国制式装备中出现过。
从宋朝开始,中国的刀变成了曲刃刀,而且刀刃曲度越来越大,在满清末年达到巅峰。
刀刃为曲刃有很多优势,首先是便于脱离,骑兵使用时很容易将敌人划出巨大的伤口;其次,曲刃刀非常适合挥舞,稍微训练过的人都能很容易舞出刀花。当然,曲刃刀也有个劣势,即刺的威力较低,尤其到了清代的曲刃刀,几乎无法用于刺。
直刃刀就比较笨拙,首先不易于脱离,骑兵不大适用;其次,直刃刀非常难以舞出刀花,攻击方式更是只有简单的劈砍削刺------说白了,除了步兵在战阵上杀人,没别的用。
所以,曲刃刀在宋朝开始,逐渐出现在步兵制式装备中。因为曲刃刀虽然在战阵上杀人效率略低,但是打把势卖艺、炫耀武艺上,都要比直刃刀优越太多。
长度在140cm。在《凌云壮志》中,赵文卓老师使用的道具是双手剑,双手剑这种兵器整体长度在140cm,其中剑身115cm,剑柄(包含剑格部分)25cm,整柄剑重量在1Kg至15kg,这种剑的重心靠近剑格,这样双手舞动的时候不会太重。
本文2023-08-06 15:16: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2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