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详写其中1幅景象100字,概括其他两幅!还有这首诗和李白的登岳阳楼的作者的情感
常建常建
[编辑本段]1、常建
常建(708-765),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其实他对现实并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责,这在占相当比重的边塞诗中尤为明显。有《常建集》。。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唐才子传》说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2006年有古碑证籍常建的祖籍为邢台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年为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3卷和《常建集》2卷。
常建其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沦于一尉,士论悲之。诗一卷。
常建的诗题材比较狭隘,虽然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
[编辑本段]诗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謦音。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江上零兴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冷冷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送李十一尉临汉
冷冷花下琴,君唱渡江吟。 天际一帆影,预悬离别心。
以言神仙尉,因致瑶华音。 回轸抚商调,越溪澄碧林。
燕居
青苔常满路,流水复入林。 远与市朝隔,日闻鸡犬深。
寥寥丘中想,渺渺湖上心。 啸傲转无欲,不知成陆沉。
塞上曲
翩翩云中使,来问太原卒。 百战苦不归,刀头怨明月。
塞云随阵落,寒日傍城没。 城下有寡妻,哀哀哭枯骨。
昭君墓
汉宫岂不死,异城伤独没。 万里驮黄金,峨眉为枯骨。
回车夜出塞,立马皆不发。 共恨丹青人,坟上哭明月。
吊王将军墓
嫖姚北伐时,深入几千里。 战徐落日黄,军败鼓声死。
尝闻汉飞将,可奈单于垒。 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
送陆擢
圣代多才俊,陆生何考第。 南山高松树,不合空摧残。
九月湖上别,北风秋雨寒。 殷勤叹邓凤,早食金琅歼。
送李大都护
单于虽不战,都护事边深。 君执幕中秘,能为高士心。
海头近初月,橱里多愁阴。 西望郭犹子,将分泪满襟。
漳州留别
贤达不相识,偶然交已深。 宿帆谒郡佐,帐别依禅林。
湘水流入海,楚云千里心。 望君杉松夜,山月清猿吟。
听琴秋夜赠寇尊师
琴当秋夜听,况是洞中人。 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
寒虫临砌默,清吹袅灯频。 何必钟期耳,高闲自可亲。
泊舟呼胎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江行
平湖四无际,此夜泛孤舟。 明月异方意,吴歌令客愁。
乡园碧云外,兄弟禄江头。 万里无归信,伤心看斗牛。
古意 共作四首
牧马古道傍,道傍多古墓。 萧条愁杀人,蝉鸣白杨树。
回头望京邑,合沓生尘雾。 富资安可常,归来保贞素。
高楼夜弹筝
高楼百徐尺,直上江水平。 明月照人苦,开帘弹工筝。
山高猿秋急,天静鸿雁鸣。 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
落菜长安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写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塞下
铁马胡裘出汉营,分废百道救龙城。
左贤未通新华折,过在将军不在兵。
顾法院
胜景门闭对远山,竹深松老半含烟。
皎月殿中三度磐,水晶宫里一僧禅。
岭猿
杳杳袅袅清且切,鹧鸪飞处又斜阳。
相思岭上相思泪,不到三声合断肠。
三日寻李九庄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回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送宇文六
花映垂杨汉水清,晓风林里一枝轻。
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
戏题湖上
湖上老人坐矾岛头,湖里挑花水却流。
竹竿袅袅波无波际,不知何者吞香钩。
吴故宫
越女歌长君且听,芙蓉香满水边城。
岂知一日终非主,犹自如今有怨声。
古意
井底玉冰洞地明,玻由粮护青丝索。
仙人骑凤披彩霞,挽上银瓶照天阁。
黄金作身双飞龙,口衔明月喷芙蓉。
一时渡海望不见,晓上青楼十二重。
古兴
轴转井上双梧桐,飞鸟衔花日将没。
深闺女儿莫愁年,玉指冷冷怨金碧。
石榴裙据峡蝶飞,见人不语梁峨眉。
青丝素丝红绿丝,织成锦券当为谁。
渔浦
春至百草绿,胶泽闻鸽鹏。 别家投钓翁,今世沧浪情。
沤绽为缦袍,折麻为长缨。 荣誉失本真,怪人浮此生。
碧水月自阔,安流净而平。 扁舟与天际,独往难能名。
造整十少府
微风吹霜气,寒影明前除。 落日未能别,萧萧林木虚。
愁烟闭千里,仙尉其何如。 因送别鹤操,赠之双鲤鱼。
鲤鱼在金盘,别鹤衰有徐。 心事则如此,请君开素书。
海日马镫曲稍次中流作
夜寒宿芦苇,晓色明西林。 初日在川上,便澄游子心。
晴天无纤翳,郊野浮春明。 波静随钓鱼,舟小绿水深。
出浦见千里,旷然谐远寻。 扣船应渔父,因唱沧浪吟。
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
五度溪上花,生根依两崖。 二月寻片云,愿宿秦人家。
上见悬崖崩,下见白水瑞。 仙人弹棋处,石上青萝盘。
无处求玉童,翳翳唯林峦。 前溪通新月,聊取玉琴弹。
张山人弹琴
君去芳草绿,西峰弹玉琴。 岂推丘中赏,兼得清烦襟。
朝从山口还,出岭闻清音。 了然云霞气,照见天地心。
玄鹤下澄空,翩翩舞松林。 改弦扣商声,又听飞龙吟。
稍觉此身妄,渐知仙事深。 其将炼金鼎,永矣投吾管。
闲斋卧病
旬时结阴霖,帘外初白日。 斋沐清病容,心魂畏虚童。
闲梅照前产,明镜悲旧质。 同施四五人,何不来问疾。
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 主人门外绿,小隐湖中花。
时物堪独往,春帆宜别家。 辞君响沧海,烂漫从天涯。
梦太白西岭
梦寐升九崖,杳霭逢元君。 遗我太白峰,寥寥辞垢氛。
结守在星汉,宴林闭伍三。 格授覆徐翠,巾舄生片云。
时往溪水间,孤亭昼仍瞑。 松峰引无影,石做清霞文。
恬目缓舟趣,并心授马群。 春风又摇掉,潭岛花纷纷。
客有自燕而归哀其老而赠之
赢马朝自燕,一身为二连。 记亲拜孤家,移葬双陵前。
幽愿从此毕,剑心因获全。 孟冬寒气盛,抚辔告言旋。
碣石海北门,除寇惟朝鲜。 离离一寒骑,袅袅驰白天。
生别皆自取,况为士卒先。 寸心渔阳兴,落回族等悬。
西山
一身为轻舟,落日西山际。 常随去帆影,远接长天势。
物象归徐清,林峦分夕丽。 亭亭碧流暗,日入孤霞继。
清目远阴映,湖云尚明突。 林昏楚色来,岸运荆门闭。
至夜转清退,萧萧北风厉。 沙边雁鹭泊,宿处蒸蔑蔽。
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 冷然夜遂深,白露沾人袂。
第三峰
西山第三项,茅手依双松。 香沓欲至天,云梯升几重。
莹魄澄玉虚,以求写鹤踪。 遣返非天人,执节乘赤龙。
旁映白日光,缥缈轻霞客。 孤辉上烟雾,徐影明心胸。
愿与黄低磷,欲飞而英从。 因寂清万象,轻云自中峰。
山瞑学栖鸟,月来随暗蒙。 寻空静徐响,袅袅云溪钟。
湖中晚驿
湖广舟自轻,江天欲澄界。 是时清楚望,气色犹霾喀。
踟蹰金霞白,波上日初丽。 烟虹落镜中,树木生无际。
香沓涯欲辨,蒙蒙云复闭。 言垂星汉明,又睹定流势。
微兴从此惬,悠然不知岁。 试职沧浪清,遂觉乾坤细。
岂念客衣薄,将期水投袂。 迟回渔父间,一雁声嘹唳。
白龙富泛舟寄天台学道者
夕映翠山深,徐晖在龙窟。 扁舟沧浪意,治措花影没。
西浮入天色,南望对云阙。 因忆毒首峰,初阳濯玄发。
泉莫两幽映,松鹤间情越。 碧海莹于神,玉青泽人骨。
忽然为枯木,微兴送如兀。 应寂中有天,明心外无物。
环回从所泛,夜静犹不歇。 澹然意无限,身与波上月。
仙谷遇毛大意知是秦官人
溪口水石浅,冷冷明药丛。 人溪双峰峻,松括疏幽风。
垂岭枝袅袅,臀泉花蒙蒙。 黄缘斋人目,路尽心弥通。
盘石横阳崖,前流殊末穷。 回潭清云影,弥漫长天空。
水边一神女,千岁为玉童。 羽毛经汉代,珠翠逃秦宫。
目觐神已寓,鹤飞言本终。 祈君青云秘,愿谒黄仙翁。
尝以耕玉田,龙鸡西项中。 金梯与天接,几日来相逢。
鄂精招王昌龄张债
对芦旷野中,沙上飞黄云。 天晦无精光,茫茫悲远君。
楚山隔湘水,湖畔落日偶。 春雁又北飞,音书固难闻。
滴居未为叹,谗征何由分。 午日逐故龙,它为吊冤文。
翻覆古井然,官宦安足云。 贫士任枯槁,捕鱼清江清。
有时荷锄犁。旷野自耕耘。 不然春山隐,溪涧花氮包。
山鹿自有场,贤达亦顾群。 二贤归去来,世上徒纷纷。
古兴
汉上逢老翁,江口为僵尸。 白发沾黄泥,遗骸集鸟鸣。
机巧自此忘,精魄今何之。 风吹钩等折,鱼跃安能施。
白水明汀洲,菰蒲冒深彼。 唯留扁舟影,系在长江涓。
突兀枯松枝,悠扬女萝丝。 托身难凭依,生死焉相知。
遍现今时人,举世皆尔为。 将军死重围,汉卒犹争驰。
百马同一街,万轮同一规。 名与身就亲,君子宜固思。
张天师草堂
灵溪复清字,傍倚枯松根。 花药绕方丈,瀑泉飞至门。
四气闭炎热,两崖改明昏。 夜深月暂皎,亭午朝始撤。
信是无人居,幽幽寂无喧。 万壑应鸣磐,诸峰接一魂。
遂登仙子谷,因醉田中樽。 时节开玉书,它映飞天言。
心化便无影,目精焉累烦。 忽而与霄汉,寥落空南轩。
空灵山应田叟
湖南元村落,山舍多黄布。 淳朴如太古,其人居鸟巢。
牧童唱巴歌,野老亦献嘲。 油舟问溪口,言语告哑咬。
土俗不尚农,岂暇论肥晓。 莫候射禽兽。浮客烹鱼统。
余亦果富人,获康今尚苞。 敬君中国来,愿以充其庖。
日久闻虎斗,空山满咆哮。 怀人虽共安,异域终难交。
白水可洗心,采蔽可为肴。 曳策背落日,江风鸣稍稍。
太公农晚遇
日出渭流白,文王政猎时。 钓翁在芦苇,川泽无熊罴。
诏书起遗贤,匹马令致辞。 因称江海人,臣老筋力衰。
迟迟诣天车,快快语灵龟。 兵马更不错,君臣皆共治。
同车至咸阳,心影无磷缁。 四牡玉墀下,一言为帝师。
王侯拥朱门,轩盖昭长逵。 古来荣华人,遭遇谁知之。
落日是桑榆,光景有顿亏。 倏悲天地人,虽贵将何为。
赠三侍御
高山临大泽,正月芦花乾。 阳色薰两崖,不改青松寒。
土贤守孤贞,古来皆共难。 明君错甚才,台上飞三奇。
操与霜雪明,星与江海宽。 束导视天涯,安能穷波澜。
孤鹤在积棘,一枝非所安。 逸翩望绝霄,见欲凌云端。
层台何其高,山石流洪湍。 固知非天池,鸡跃同所欢。
难念独枯槁,四十长江干。 责躬贵知己,效拙从一官。
折翩悲高风,苦饥候朝餐。 湖月联大海,天空何漫漫。
托身未知所,谋道庶不刊。 吟彼乔木诗,一夕常三叹。
由湖寺后溪宿云门
落日山水清,乱流鸣淙淙。 旧蒲雨抽节,新花水对窗。
溪中日已没,归乌多为双。 杉松引直路,出谷临前湖。
洲诸晚色静,又观花与蒲。 入溪复登岭,草浅寒流速。
圆月明高峰,春山因独宿。 松阴澄初夜,曙色分远目。
日出城南隅,青青媚川陆。 乱花覆东郭,碧气销长林。
四郊一清影,千里归寸心。 前瞻王程促,却恋云门深。
毕景有徐兴,到家弹玉琴。
古意三首
二妃方访舜,万里南方悬。 远道同江汉,孤舟无岁年。
不知苍梧处,气尽呼青天。 愁泪变楚竹,峨眉丧湘川。
后人立为庙,累世称其贤。 过客设调祭,狐狸来坐边。
怀古来忍还,孩吟彻空山。 明月照高阁,彩女赛罗幕。
歌舞临碧云,策声沸珠箔。 青湾临南海,天上双白鹤。
万里齐翼飞,意求君门乐。 玉霄九重闭,金锁夜不开。
两翅自无力,愁鸣云外来。 态深入空贵,世屈无良媒。
俯仰顾中禁,东飞白玉台。 楚王竟何去,独自留巫山。
偏使世人见,迢迢江汉间。 驻舟春溪里,皆愿拜灵颜。
寤寐见神女,金沙鸣佩环。 闲艳艳世姿,令人气力微。
含笑意不语,化作朝云飞。
塞下曲四首
(1)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2)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词上望龙准。
银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3)龙斗雌雄势已分,山崩鬼哭恨将军。
黄河直北手馀里,冤气苍茫成黑云。
(4)因嫁单于怨在边,蛾眉万古葬胡天。
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家常无草木烟。
[编辑本段]另有记载
在唐朝灿若星辰的诗人中,常建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著名诗人。在历代唐诗选本中,都有常建的诗入选,《唐诗三百首》中有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宿王昌龄隐处》二首。其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成为唐诗中的名句,广为流传,影响很大。在唐朝文坛上,常建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李白。如唐丹阳进士殷王番的唐诗选本《河岳英灵集》中就把常建置于卷首,位在李白、王维等人之前,并在诗序中大加称赞。
诗人之谜
但常建的祖籍是哪里?一直是一个悬案――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新注》说:常建的籍贯,《全唐诗》未书。《唐才子传》作长安人。但他的《落第长安》诗有“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语,似非长安人。此说见著名唐诗研究专家傅璇琮先生《谈新编本的一些问题》(文学评论丛刊第三期)。傅璇琮《考》也对《唐才子传》所记常建事迹作了辨正,他认为《唐才子传》说常建是长安人不确,但他究系何地人,限于目前的史料,只能阙疑。
高步瀛选注的《唐宋诗举要》中注:常建,长安人。开元进士。大历中,为盱眙(在今江苏)尉,颇不如意。后寓鄂渚(今湖北武昌),招王昌龄、张偾同隐,见唐才子传。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辞典》中注:长安(现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
《辞海》“常建“条是这样解释的:唐诗人。故里不详(一说长安人,误)。开元15年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盱眙尉。天宝年间卒。一说大历时尚在世,实误。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题破山寺后禅院》一首,为世传诵。也有部分边塞诗。有《常建集》。
在目前仅存的《唐人选唐诗》,只有十种,由唐朝人元结和殷王番等选编的,应该是比较权威的选本。这些选本的选取标准虽然各有不同,但总的可以看出他们对本时代诗歌的一些看法与评价。其中第三集是《河岳英灵集》,由殷王番选编,共选诗二十四家,殷番在此集前言中说了他的编选标准:“如名不副实,才不合道,纵权压梁窦,终无取焉。”他在目录中又写道:“切见诗之流传于世多矣。若唐之河岳英灵。中兴间气。则世所罕见焉。本堂得此本。编次既当。批摘又精。真诗中无价宝也。”说明编者是非常认真的,目的确是以质论诗。在此集中,第一名就是常建,第二位才是李白,而与常建同榜进士的王昌龄,却被排在了卷上的倒数第二位。并且,常建诗15首,而李白诗仅选了13首,由此可见常建在当时文坛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甚至超过了李白。此集在常建集前评语中言:“高才无贵士。诚哉是言。曩刘桢死于文学。左思终于记室。鲍照卒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
辞海“河岳英灵集”条称:“选录唐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年(714――753)期间常建、李白等二十四人诗二百一十四首,每人各附评语。番论诗反对轻艳矫饰,提倡风骨声律的统一,注重兴象。所选以此为标准,是唐人选唐诗中较好的选本。”
古碑证籍
2006年8月,临城县文管所在征集文物中,收上来一块古碑,是常建后人的一块墓志铭。墓志铭刻于威通六年。墓志铭中追述了常建的事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破解了这个千年之谜:唐朝大诗人常建的祖籍就是邢台。
在此碑额上刻有“唐故府君常公墓志铭”字样。碑题是:《唐故府君前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常公墓志铭并序乡贡进士傅融撰》:碑文为:公讳□,先邢州县人也。建国,命谥其来远矣,粤文场常建者,公之近祖也,在英灵集,冠群公之首,词华品藻,具在小序。祗如梦太白西岑、哭王昭君可为尽美矣。曾祖琳,皇试太子通事舍人。祖如玉,皇授左龙武军军使兼御史大夫。天宝未年,安史作乱,四海鼎沸,公发貔虎之威,扫荡妖氛,无不泯尽。敕书于诏至今见在。父太平,皇右军兵马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厝事,上柱国,河内县开国伯,食邑三百户。
公秉仁义之权侠,忠贞之勇卒,因内外游历,中丘御史端公曹公一见如旧,署以爪牙之任,亦非愿焉。早年知命,退身乡里,□茅二房,结文场之友,清文丽藻,观之璨然。复至暮年,渐遵释教,毗蓝净宗,往来不绝。或图画真容,或书写经典,前后数年,不可胜记。何图天下□音,鱼靳遗殒,此明哲于大中九年三月五日,享年六十有四,终于私茅焉。夫人雍氏,志性温雅,令望谦柔,名著陶家,恩同孟氏。自公沦亡,经于数载,馈奠之礼,靡有阙舆,不幸忽抱疾瘵,枕席弥留,祸亟飞钟,遄流不息,于咸通四年三月甘日,享年七十奄终。华室唏吁,乔柯先折,鸾镜沉辉。自亲非亲,咸悉悲悼。女王氏,长适太原王氏。幼奉训诫,长习箴规,克著三从,罔亏四德。次在室,岂岂令漱难可比焉。幼曰喜娘子不幸华年奄遘,大夜琢玉,记铭至今。
见在令子三人,二人早亡。幼曰现,少诣儒门,颇览坟典,曾蒙乡荐,云汉攀鲵,久蹑秦川。东堂折挂,自遭荼毒,泣血庭隅,公之□榆,岁月深远,道路睽阻,护丧不任。以咸通六年八月十二日,卜兆于兹邑西南十里,礼也。其茔也,前临郊邑,却眺山河,韩魏之风云,燕代之委气,其在兹矣,虑以陵谷迁改,年代湮没,乃命刊石而记焉。
铭曰:粤惟常公,堂堂挺秀,杖德松筠,怀仁苑囿,话言惟新,倾盖如旧,守礼不差,防闲匪昼,挂冠严岭,濯缨沧浪。晚就释曲,时赴道场,心怀松柏,□德珪璋,气如浮云,志若秋霜。疾疹弥留,亦奠痊损。泰山其颓,哲人将殒,于戏夫子,微言将泥。令德令图,道光惟允。呜呼哀哉,丧我英逸。已矣夫人,古今难匹。动合箴规,如琴如瑟。云逐蟾辉,魂飞白日。猿啼青山,长归幽冥。滔滔者川,浑浑东注。悠悠者人,茫茫不□。自古在昔,何新何故。长夜冥冥,千载不寤。
碑文中“建国,命谥其来远矣,粤文场常建者,公之近祖也,在英灵集,冠群公之首,词华品藻,具在小序。祗如梦太白西岑、哭王昭君可为尽美矣。” 此碑文的说法与《河岳英灵集》的说法完全一样,由此完全可以认为常建的祖籍是邢州是肯定的。
常建其诗
盛唐诗派中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之称。他的诗现存57首,数量虽不多,《四库全书总目》称常建“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河岳英灵集》中常建序称“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于如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又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例十数句,并可称警策。”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最著名的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在优游中写会悟,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和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居一格。现江苏常熟虞山破山寺已成蓍名景点,全赖常建此诗以传。
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曲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曲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
再如常建以下四首诗:
江上琴兴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此诗语言情致幽静,引人远思,反映了作者的隐逸生活。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极),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此诗在盛唐时已传为山水诗名篇,清朝受到“神韵派”推崇。
昭君墓
汉宫岂不死,异域伤独没。
万里驮黄金,蛾眉为枯骨。
回车夜出塞,立马皆不发。
共恨丹青人,坟上哭明月。
此诗见《河岳英灵集》,也被墓志铭例举,有名于当时。
塞下曲之一:
玉帛朝回望帝乡, 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 兵气销为日月光。
此诗独辟蹊径,得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常建
常建,唐代诗人。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而自然,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殷□《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评论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并举“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宿王昌龄隐处》)等句,称其“警策”;尤推服《吊王将军墓》,认为善叙悲怨,胜过潘岳。欧阳修特别欣赏其《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题青州山斋》)。他的诗现存57首。数量虽不多,而“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库全书总目》)。在盛唐诗派中曾有王、孟、储、常之称。
今存《常建诗集》3卷,辑入《唐六名家集》。《常建集》2卷,辑入《唐百家诗》;《常建诗集》2卷,辑入《唐诗二十六家》。
天宝历是(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15年。天抄宝三载正月朔改“年”为“载”。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范阳等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在范阳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帝国由盛转衰,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
扩展资料:
改元原因:
①唐玄宗认为一生中的大事都已经办完,想要开始享受成果。
②开元二十九年,唐玄宗的同辈兄弟死两人,为了避晦气,改元天宝。
③地方官吏给玄宗上了一个祥瑞,是促成改元天宝的直接原因。
天宝元年——李白供奉翰林院。
天宝四载——中国第二份报纸。
天宝六载——玄宗将黟山命名黄山,扩建华清宫。
天宝七载——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
天宝八载——岑参出塞西行。
中国的四大藏经阁在哪里
一:简介
藏经阁,又称法堂,是寺院讲经说法藏经的场所。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敕修少林寺时,原藏经阁藏经移贮法堂,故法堂又称“藏经阁”。
原建筑毁于1928年,1993年按旧制重修。
据塔铭资料载:少林寺法堂建于公至正中(约公元1345年)。之后于明永乐朝,清顺治朝,每有修葺。清雍正十三年敕修少林寺,法堂翻修为五楹大殿,内贮元、明、清三代大藏经,计5480卷;达摩面壁影石、少林拳谱秘笈、明《大藏经》铜版、拳谱、木刻《少林寺志》版本等。1928年,军阀混战,国民军石友三纵火少林寺,法堂及其贮藏,全毁于“火厄”。现殿内供汉白玉卧佛,长7米,重165吨,法相庄严、祥和。东西两壁经柜,贮《中华大藏经》、《敦煌大藏经》、《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高丽大藏经》及佛教、少林武术等典籍。
藏经阁台下通道东侧,有一口大铁锅,重1300斤,系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铸,据说是寺僧鼎盛时期炒菜用的。足以想象,明鼎时期,寺院僧人的众多和香火的旺盛。
藏经阁前,有一盘大石磨,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制,是以前寺僧用来磨面的工具,据说每天能磨小麦千余斤。
藏经阁前碑刻很多,这也是少林寺“三多”(碑多、塔多、壁画多)特色之一。
[编辑本段]二:南京藏经阁
又名孙中山纪念馆。位于中山陵与灵谷寺之间的茫茫林海中。是中国佛教协会于1934年11月发起募建的,次年10月竣工。此楼专为收藏孙中山先生的物品而建,包括主楼、僧房和碑廊三部分。主楼为宫殿式建筑,外观又像一座寺院楼,共三层,底层为讲经堂,并有夹楼听座;二楼为藏经、阅经及研究室;三楼为藏经室。楼后有回廊式建筑,长125米,壁面镶砌的是冯玉祥将军捐赠送的“三民主义”学说全文碑刻,共青团6讲138块,计15万5千余字。每讲分别由当时的书法家张乃恭、陈天锡、连声海、李启琛、叶恭绰、郑洪年、陈仲经、蔡允、胡涤、彭醇士、王宜汉、李宣倜、王贤、邓粪翁等人书写,是一组书刻俱佳的珍贵文物。
[编辑本段]三:山西绵山藏经阁
是绵山上最大的藏书楼,阁内藏有儒、释、道各种经书,文、史、哲各库精典。其中有《道藏》、 评点《二十四史》、《全唐文》等重要文献,还有金石、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中华文化诸多门类的学术著作,价值在数百万元以上。窗台下石刻经文是道家《清静经》、佛家《金刚经》、儒家《尚书》、《颜氏家训》等,十分珍贵。
[编辑本段]四:Gamez88(藏经阁)
Gamez88应该是国内朋友最熟悉的游戏破解小组,基本上市面上所有流行的“硬盘版游戏”应该都来自这个小组——“小虎”这个名字相信很多朋友都会觉得熟悉,他们出品的游戏光盘取名为“藏经阁”系列(编注:最早刚出来的时候好像是叫做“桃花岛”系列),由于盘内放入的游戏基本上都是质量很好的硬盘版,所以在贫穷的游戏玩家中有着相当不错的“口碑”,以至于后来“藏经阁”自身也成为了其他盗版商盗版的首选对象,很多盗版商人干脆模仿“藏经阁”的封面设计,做出了很多“伪藏经阁”来……。Gamez88小组据说是FAIRLIGHT的一个成员创立的,但由于该小组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应当不属于0Day的范畴。
五:黑糖群侠传主题曲
武侠偶像剧黑糖群侠传的主题曲,棒棒堂主唱。一首很劲爆的歌曲,有很好的节奏。表现出了习武之人的特殊感情。
歌词:(小杰)后山是谁在习武
震天响的真功夫
动作 完美演出
见招拆招 由我做主
(小煜)吃苦当作是吃补
腰马合一不能马虎
八股的招数
快跟上我的脚步
(合唱)谁是大英雄
(敖犬)东方不败给我少啰嗦
武学文献难以掌握
麻瓜在家里千万不要模仿
(合唱)一甲子功力 高深莫测
(敖犬)太极无量 以柔克刚
一击必杀 修正果 (问你死未)---这一句用粤语
(合唱)藏经阁 藏什麽
各路高手争峰
为了名 都不低头
决斗用内力伺候
是谁在困兽之斗
那条龙 不安跳动
藏经阁 藏什麽
武林四校不说
让传说 永世不朽
翻阅了经书之后
唯正气能够狮吼
大智禅寺的禅堂、法堂、藏经阁是作什么用的禅堂、法堂、藏经阁于2005年10月18日落成,法堂的 牌匾是杭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杭州中天竺住持光泉法师所题;“正法久住”是由浙江杭州的著名书法家俞德明先生所题;藏 经阁的牌匾是由南京金陵刻经处的研究员李安先生所题;禅堂的牌匾则由原大智禅寺方丈悟道大和尚所题。
禅宗门庭称法堂也叫讲堂,是高僧大德们讲演佛法的地 方,是寺院重大佛事活动的场所,如方丈升座、讲经说法。法 堂中央设一座台,安放讲台和法座,法座背后有一个大的木版屏,屏障上是一幅狮吼图。
佛教常以佛说法喻为狮子吼,台下 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席。藏经阁是用来存放佛经的,藏经阁宽大、明亮、清净,正 中供奉释迦牟尼佛。
藏经阁两侧摆放多大的藏经柜,柜里 存放不同朝代、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经书。经书品类很多,通称为“三藏十二部”,“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也称之 为大藏经,它包含三个部分:一是“经”藏,是佛所说的教义、理论、思想和方法;二是“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曰常生活守则;三是“论”藏,是菩萨和佛学大师们对佛所 说的经义加以解释、论述或理解的论文。
“十二部”是依据经 文的体裁和性质而将它分为十二类。藏经阁后面是禅堂,禅堂是僧侣们坐禅的一个殿堂,坐禅 可以净化心灵、理悟人性,这种禅定静虑、消除杂念、顿悟成 佛的方法也称之为禅学。
禅堂里面供奉着西天禅宗第一祖摩诃迦叶和东土禅宗初祖达摩祖师。 禅堂即为僧人静修之所,所以 请大家不要打扰,请勿讲话。
白云观藏经阁珍藏的明版《道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白云观藏经阁向以珍藏明版经夹本《道藏》著称于世。
《道藏》是道教经籍 的总集。历史上记载,列道书为“藏”的,从唐玄宗开始。
天宝七年(748年),玄 宗诏令传写,以广传布,名为《开元道藏》。北宋政和年间(1111 -1117年)有《万 寿道藏》镂版刊行。
相传金代的天长观飞玄阁即藏有宋《万寿道藏》的经版,并 刊为《大金玄都宝藏》6455卷。明成祖即位(1403年)之初,敕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字 初编修道藏。
张宇初去世后,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奉诏继续主持编修。正统十年I (1445年),编纂事竣,始行刊刻。
十二年(1447年)道藏经成,颁赐天下,时在明正 统年间,故名《正统道藏》。白云观今存赐经之碑就是记载当年赐经白云观“永 充供应,听所在道官、道士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厘,下与生民祈福。”
五百多 年来,英宗颁赐的这部明版道藏一直完整地珍藏在北京白云观藏经阁,现转交北 京图书馆珍藏。 但观中仍藏有明版藏经三千余卷。
《正统道藏》共5305卷,480函。以千字文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每函分 为若干卷。
每卷为一册,经夹本。全藏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
“三洞”指 洞真、洞玄、洞神三部。洞真系天宝君所说经,为大乘;洞玄系灵宝君所说经, 为中乘;洞神系神宝君所说经,为小乘。
“四辅”指太玄、太平、太清、正一,是对三洞的解说和补充。太玄辅洞真,太平辅洞玄,太清辅洞神,正一则通贯三 洞、三太。
“十二类”指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 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章表类。 由于其分类兼用传承系统 和内容特点的双重标准,加之传承日久,已有混乱,内容复杂难以兼顾,因此, 编排多有不尽合理之处,但是由于它汇集了绝大部分明代道教经籍,并且还收入 部分诸子百家著作,包含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仍不失为研究我国哲学、历史、文 学艺术思想和医学、药物学、化学、天文、地理等科学技术以及古籍版本的重要史料。
历史上有几次编修《道藏》“道藏”就是储藏道书的地方或容器,这个“地方”或“容器”就是“藏”,在这 里是指一整套很厚很厚的书籍。
道教总是喜欢在其著作中增添些许“玄意”和 “道意”,因此就借用“宝藏”和“内藏”两个名词来说明道书的玄意;“道藏”就是 道中的珍宝,它像人体的内脏一样纳气血,容精神。 最早使用“道藏”一词的是唐 朝王悬河创作的《道藏经序碑》,后来就被道教学者和道门中人一直沿用至今, 历代编纂的许多道书,也统统被称为“道藏”。
《道藏》是道教典籍的总汇,在南北朝时确立其目录体系,自唐玄宗起,历代 都编撰了《道藏》,是我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唐朝编修的道藏是唐玄宗 时的《开元道藏》;宋朝时,宋真宗时编修《天宫道藏》,宋徽宗时编修《万寿道 藏》,宋孝宗时编修《琼章道藏》;金朝时编修《玄都道藏》;明朝时,明英宗时编修 《正统道藏》,明神宗编修《万历续道藏》;清朝时编修《道藏辑要》;当代曾编修 《藏外道书》和《中华道藏》。
敦煌藏经阁1900年6月22日,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
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五万余件……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后经英、 莫高窟第17窟 窟门 晚唐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的盗窃掠夺,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藏经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称。此窟原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时 洪辩像 莫高窟第17窟北壁开造,为当时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窟。
约在11世纪,西夏统治敦煌时期,元代统治者占领敦煌以前,莫高窟的僧徒们,考虑到战争的灾难,于是就把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此洞里,然后外筑补壁,并绘壁画掩人耳目。后因僧徒也逃战争之难未归,洞窟颓废,年久日深,洞窟甬道被风沙淤塞,竟因此幽闭近800年。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圆,率人“以流水疏通三层洞沙”,秘室始现于世,并谓之“藏经洞”。藏经洞出土了敦煌遗书中最大宗文献,尤为历史文化名城锦上添花。
它又成为分别研究起自东汉、中经两晋、北魏、西魏、梁朝、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下至元朝、涵盖各朝代文明的重要资料。敦煌学家姜亮夫教授认为“整个中国文化都在敦煌卷子中表现出来”。
首先发现敦煌遗书的重要价值者,是我国的金石学家叶昌炽,他在《语石》中,不仅录述莫高窟碑石,且对敦煌遗书作了颇为独到的阐述。该窟发现数以万计的古代佛经、道经及世俗文书等,是研究我国近两千年学术文化发展的宝贵文献,历史之积文终成后世之瑰宝,实为我国学术及世界学术之大幸。
敦煌藏经阁1900年6月22日,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五万余件……
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后经英、 莫高窟第17窟 窟门 晚唐
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的盗窃掠夺,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藏经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称。此窟原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时 洪辩像 莫高窟第17窟北壁
开造,为当时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窟。约在11世纪,西夏统治敦煌时期,元代统治者占领敦煌以前,莫高窟的僧徒们,考虑到战争的灾难,于是就把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此洞里,然后外筑补壁,并绘壁画掩人耳目。后因僧徒也逃战争之难未归,洞窟颓废,年久日深,洞窟甬道被风沙淤塞,竟因此幽闭近8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圆,率人“以流水疏通三层洞沙”,秘室始现于世,并谓之“藏经洞”。藏经洞出土了敦煌遗书中最大宗文献,尤为历史文化名城锦上添花。它又成为分别研究起自东汉、中经两晋、北魏、西魏、梁朝、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下至元朝、涵盖各朝代文明的重要资料。敦煌学家姜亮夫教授认为“整个中国文化都在敦煌卷子中表现出来”。首先发现敦煌遗书的重要价值者,是我国的金石学家叶昌炽,他在《语石》中,不仅录述莫高窟碑石,且对敦煌遗书作了颇为独到的阐述。该窟发现数以万计的古代佛经、道经及世俗文书等,是研究我国近两千年学术文化发展的宝贵文献,历史之积文终成后世之瑰宝,实为我国学术及世界学术之大幸。
历史上的盛唐指的是从唐高宗时代开始到唐宪宗时代结束的一段时期,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到九世纪前二十年。此时的中国物产丰盈,国泰民安,边疆稳固,物华天宝,一派盛世景象。此时中国还完全有能力镇得住四方。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比较强大。
天宝三年跟天宝三载都是古代纪年说法,但是我们都知道年跟载的意思差不多,为何唐玄宗执着要改呢?其实当时唐玄宗是这样想的,尔雅释天中有一句话是唐虞曰载,这下可让唐玄宗找到底气了,只有周朝才用年,而唐虞之后就用载了。我们要尊崇古人的智慧的,在加上玄宗本身将国号定为唐,更有理由改。于是唐玄宗下令将天宝三年改为天宝三载。
唐玄宗的脑回路
唐玄宗看完尔雅释天后深受启发,觉得古人都这么规定了,那必然是有理可循的。我们都知道唐朝是谋隋朝的反而建立的,古人讲究名正言顺方能顺应天命。所以唐玄宗依据古籍的说法来改载,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老李家的国号也是唐,而且唐朝在唐玄宗的带领下,国力强盛,形式大好,甚至开创太平盛世。再者唐玄宗的奶奶姓周,尔雅释天里有一句周曰年,这就对上了,所以必须要改国号为载。
仅有十四年用载
后来,唐玄宗逍遥快活了十多年,便遇上安史之乱。明皇为了躲避战乱跑到四川去了,于是李亨被迫无奈强行上位,为肃宗帝,并改元号为至德。李亨上位后忙着平定战乱,被一窝糟心事弄的晕头转向,就没有把载改过来。等到长安收复后,国家形式也变好了。肃宗帝也慢慢琢磨出来,以前叫年挺好的,自从改为载之后就出现安史之乱,动摇唐朝百年的基业。所以还是用年吧。
唐玄宗的荒唐事
所以天宝三载到至德三载成为历史上仅有的十四年用载的时间,这也是唐玄宗做的无数件荒唐事中的其中一件,不足为奇。小伙伴以后遇到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也可以挑个错出来。
国四大名楼是指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蓬莱阁。另一说是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鹳鹊楼
中国四大名楼:黄鹤楼
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楼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黄鹤楼历经沧桑,屡毁屡建,不绝于世,可考证的就达30余次之多。黄鹤楼最后的一次被毁是清末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因汉阳门外董家坡居民房屋起火,风大火猛,殃及城楼,很快将这千古名楼化为灰烬,仅存数千斤宝盖铜楼鼎一架。
重建黄鹤楼的问题,早在建国初期决定兴建长江大桥时就已提出来了。经过几十年的反复研究准备,终于1981年7月黄鹤楼重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984年底建成,离最后一座黄鹤楼被毁的时间恰好是整整100年,重建的黄鹤楼在蛇山西端的高观山西坡上,正对武昌旧城区司门口,处于穿过长江大桥的京广铁路和分路引桥之间的三角形地带内。新楼5层,高514米,钢筋混凝士仿古结构。虽较黄鹤楼故址离江远了些,但因山高楼耸,气势雄伟,视野开阔,黄鹤楼大观空前,无与伦比。
名楼多传说,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知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曲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以上当然是神话传说。三国时在这临江的山颠建楼,首先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游览胜地。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戚戚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到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崔颢提诗,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新楼要雄伟多了,加了层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楼共五层,高504米,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因此,黄鹤楼不是修复,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楼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据现在的需要和人们对审美观点的变化来设计的。新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这24层的晴川饭店。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
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景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了黄鹤楼和武昌城相建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为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令人心旷神怡。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辟为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有一个诗碑廊,收藏着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带的古代景点都将陆续修复。黄鹤楼将成为位于我国心脏地带的中心城市武汉的一个标志。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
岳阳楼为位于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岳阳,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湖南省北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与绵延万里的长江在这里交汇,名冠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岳阳楼就座落在傍水而生的一古城西门城头。岳阳,山、水、楼俱备,风景如画,名胜古迹众多。岳阳风光之美,集中在洞庭湖而钟于岳阳一楼。以岳阳楼、君山为中心而构成的巴陵胜景,闻名遐迩,素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而享誉天下,不愧为“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的岳阳楼,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膝王阁,合称"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矗立于洞庭湖东岸,岳阳市西门城墙上,西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水光楼影 ,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岳阳楼高215米,三层、飞檐、纯木结构。楼顶覆盖**琉璃瓦,造型奇伟,“岳阳楼”匾额为郭沫若手书。历史上的诗人如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均前来登临览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阳楼名扬天下。公元1045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文学家范仲淹作了《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闻名遐迩。岳阳楼内陈设别具特色。各层内悬挂历代名家撰写的楹联。一、二楼各嵌有一副《岳阳楼记》雕屏,一楼雕屏是公元十九世纪的复品;二楼所嵌雕屏为公元十八世纪大书法家张照所书,字型方正、笔力雄浑、技法多变、独具匠心,为传世一级珍品。三楼所嵌雕屏是毛泽东书杜甫诗《登岳阳楼》,笔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备。雕屏金光耀眼、熠熠生辉。1988年岳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阳楼久经沧桑,屡毁屡修。现在看到的岳阳楼,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的。整个楼的建筑,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四柱、三层、飞檐、纯木。岳阳楼主楼高3层,高达15米,中间以4根大楠木撑起,再以12根柱作内围,周围绕以30根木柱,结为整体、整个建筑没有用一颗铁钉,没有用一道巨梁。 12个飞檐,檐牙高啄(似鸟嘴在高空啄食)。屋顶为**琉璃瓦,金碧辉煌。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名叫盔顶。盔顶下的如意斗拱,状如蜂窝玲珑剔透。古籍里载述,岳阳楼“纯木结构,盔式楼顶”这种古老的建筑,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
再说民间故事。缘于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岳阳楼修建(而且屡毁屡修)工艺精巧,而且历代人文荟萃,因此,岳阳和洞庭湖畔流传着许多关于岳阳楼的传说故事,具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其中关于修建岳阳楼的就分别有鲁班,吕洞宾、张果老等名匠、仙人;关于讲述岳阳楼渊源的,则有《鲁肃阅兵台》、《岳阳楼三个字》等;关于岳阳楼雕屏的,又有《张照题屏》、《真假雕屏》;关于岳阳楼风情的,最出名的自然是《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此外还有《朗吟亭》如果把岳阳楼附近有关风物的传说故事也算进去的话,那么,就还有《梅溪桥》、《金鹊山》、《柳毅井》、《七十二仙螺造君山》、《二妃墓和君山》、《慈氏塔的故事》等等。可见岳阳楼及有关的传说故事何其多也、展现的风采又是怎样的丰美绮丽。
中国四大名楼:滕王阁
腾王阁巍然耸立于赣江之滨,是一座声贯古今,誉播海内外的千古名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李元缨,唐高祖李渊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贞观十三年(639年)六月受封为滕王,后迁到洪洲(南昌)任都督。在南昌他别无建树。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于城西赣江之滨建起一座楼台为别居,此楼便是“滕王阁”。
滕王阁自古它就与黄鹤楼、岳阳楼和蓬莱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设宴阁上,命诸臣、文人赋诗真词,观看灯火。滕王阁建立1300多年来,历经兴废28次,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1926年军阀混战时,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建国后,江西省政府重建滕王阁。如今的滕王阁,连地下室共九层,高575 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明三层暗七层,加上两层底座一共九层,琉璃绿瓦,鎏金重檐,雕花屏阁,朱漆廊柱,古朴高雅,蔚为壮观。主阁南北两侧配以“压江”、“挹翠”二亭,与主阁相接。主阁之外,还有庭园、假山、亭台、荷池等建筑,无论其高度,还是面积,均远胜于历代四阁,同时也大超过了现在的黄鹤楼和岳阳楼,仍然居于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如今,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较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建筑更巍峨雄壮,充分表现“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气势;内有多间仿古建筑的厅堂,用作古乐、歌舞、戏曲的表演厅或展览馆等。登楼眺望,南昌景致尽收眼底。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王勃作序后,又有王仲舒作记,王绪作赋,历史上称为“三王文章”。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
滕王阁,高耸于南昌城西,赣江之滨。步入新阁,仿佛置身于一座以滕王阁为主题的艺术殿堂。在第一层正厅有一表现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大型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巧妙地将滕王阁的动人传说与历史事实融为一体。第二层正厅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笔重彩丙衡壁画《人杰图》,绘有自秦至明的80位领风骚的江西历代名人。这与第四层表现江西山川精华的《地灵图》,堪称双璧,令人叹观止。第五层是凭栏骋最佳处。进入厅堂,迎面是苏东坡手书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每一层都有一个主题,亦都与阁有关。《滕王阁序》中最著名的两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已作为主阁正门的巨联。
暮秋之后,鄱阳湖区将有成千上万只侯鸟飞临,那将构成一幅活生生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图,成为滕王阁的一大胜景。
中国四大名楼:蓬莱阁
蓬莱阁位于烟台市西(一小时车程),坐落在蓬莱城北面的丹崖山上,自古就有“仙境”之称,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全国四大名楼。据文献记载,唐代这里便建过龙王宫和弥陀寺;宋朝时的1061年,由郡守朱处约建蓬莱阁供人游览;明万历十七年,也就是1589年,巡抚李戴在蓬莱阁附近操办增建了一批建筑物;1819年,情知府志杨丰昌和总兵刘清和又主持扩建,才使蓬莱阁具有了现在的规模。传说汉武帝多次驾临山东半岛,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寻求“蓬莱仙境”,后人就把这座丹崖山唤作蓬莱。恍如仙境丹崖山立在海边,临海的一面是陡峭的绝壁,山岩纹理是暗红色,故有此名。
蓬莱阁建于山顶。远远望去,楼亭殿阁掩映在绿树丛中,高踞山崖之上,恍如神话中的仙宫。
蓬莱阁下方有结构精美、造型奇特的仙人桥,那是神话中八仙过海的地方;东侧有上清宫、吕祖殿、普照楼和观澜亭等;西厢为避风亭、天后宫(俗称娘娘殿)、戏楼和龙王宫。这些楼阁高低错落有致,与蓬莱阁浑然一体,统称“蓬莱阁”。“蓬莱阁”是占地3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960平方米的庞大古建筑群(共有100多间),楼亭殿阁分布得宜,建筑园林交相辉映,各因地势,协调壮观,山丹海碧,清风宜人,遂成为名扬四海的游览名区。1982年国务院公布水城及蓬莱阁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蓬莱阁每个建筑单体由多种风格的楼亭殿阁所簇拥,犹如众星拱月。阁内布局奇巧,浑然成体;层层迭迭,错落有致。各亭殿内楹联碑文琳琅满目。蓬莱阁主阁是一座双层木结构建筑,丹窗朱户,飞檐列瓦,雕梁画栋,古朴壮观。登上主阁,凭栏四顾,轻纱般的云雾缠绕阁下,亭楼殿阁在掩映中时映时现,使人超凡出世之感油然而生。
建于明代的水城 蓬莱阁游览区还包括“水城”在内。蓬莱水城又名备倭城,在丹崖山下,沿着丹崖绝壁向南筑起,周围约3华里,中间是一个人工湖。水城的南门与陆路相通,北门叫水门,是出海口。水门设有巨大的闸门,平时闸门高悬,大小航船进出无阻;有事则放下闸门,切断海上通道。水门外东西两侧,各有炮台一座,互为犄角,控制着附近海面。水城初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后经多次整修扩建,形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海上防御体系。明代明将戚继光曾在这里训练水军,指挥沿海的抗倭斗争,肃清了倭患。两艘古代战船停于城内,接待游人在水城中航行,饱览水城雄姿。
中国四大名楼:鹳雀楼
鹳雀楼建于北周,废毁于元初。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于1997年12月0日,鹳雀楼复建工程破土动工。鹳雀楼景区占地总面积1470亩,楼院占地108亩,主楼建筑面积为8362平方米,楼体为仿唐形制,总高739米,共七层。鹳雀楼景区位于秦、晋、豫三省交汇的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域的中心,是一个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娱乐餐饮服务一体化的景区。
整个景区分为三大区 。北区以鹳雀楼为中心,形成黄河文化游览区。游客自北进入景区,功能以参观、购物为主。分为鹳雀楼区、仿古商业步行街。中区以水上公园为中心,形成娱乐、游览区。功能以垂钓、划船、康乐为主。分为水上游览区、垂钓区。南区以北方风俗民居为中心,形成休闲、度假区。功能以住宿、餐饮、休闲度假为主。分为度假村区和植物园区。
鹳雀楼,位于秦、晋、豫三省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区域——山西省永济市。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楼原系北周(公元557—581)大将军宇文护(鲜卑族)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时有感而发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催人奋发向上,激励民族振兴的千古绝唱,早已脍炙人口。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如李益的《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诗人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愁怅。又如畅当的《题鹳雀楼》:“迥临飞鸟上,河流入断山。天势围平野,高出尘世间”。此诗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马戴、司马札、吴融等锋头极盛的诗人都留下了不少的佳句。但留传至今,妇孺皆知的诗冠,当属太原才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平易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一开口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因此,千百年来这首诗不仅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而且也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学真理。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不仅占河山之胜,而且据柳林之秀,早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名播遐迩。鹳雀楼立晋望秦,它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
本文2023-08-06 15:23:0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2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