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什么历史?和四大古国之一的古印度有关联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印度有什么历史?和四大古国之一的古印度有关联吗?,第1张

印度是没有历史的,这是著名的共产主义伟大先驱马克斯说的。马克斯曾经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印度过去的全部历史,如果还算得上历史的话。就是一次次被异族征服的历史。印度的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 ”。这段话就揭露了印度的状况,就是一次次被入侵、被侵略、被屈服的情况。

古印度是有土著存在的,古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曾经也是有着自己的文明和文化的。公元前2500年时,诞生的印度河文明,也就是古印度文明。然后,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将其文明灭掉,自己建立了一堆奴隶制国家,还确立了种姓制度残害至今,婆罗门教也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期。再后来,孔雀王朝统一了印度,开始推广佛教。

而后,孔雀王朝灭亡,外族入侵,一直到了1600年,英国人入侵印度,并在这里建立起东印度公司,自此,印度就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所以说,其实从雅利安人入侵了印度,确立了种姓制度,并且把原来的土著居民打入第五种姓——贱民行列开始,古印度就已经灭亡了。现在所谓的印度,不过是安了一个印度的名头罢了。包括现在的印度神话体系,也是后期的雅利安人的婆罗门教所推行的神话。

真正属于那个古印度的文化也好、文字也好还是神话也好,现在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谜团等待人们去解密。所以说,印度和古印度的联系并不是很大,就算是有联系,也不过是入侵者和被入侵者以及现在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罢了。

  印度上古文献全无年代的记载,要确切地断代是困难的。因此人们往往借助于天象资料研究历史年代。有人将吠陀定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将梵书定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将《吠陀支节录—天文篇》定在梵书之后。但也有人把它们推迟到公元前五世纪前后。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佛教在印度传播很广,佛经中表述的传统宇宙观念,与中国古代的盖天说较为接近。须弥山为天地的正中央。日月环绕须弥山运动而不入地下,日绕行一周为一昼夜。

  在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印度天文学基本上没有得到发展。在笈多王朝时期(公元四、五世纪),佛教衰落而印度教兴起,希腊天文学传入印度,天文学开始蓬勃发展,出现了印度著名的天文学家阿耶波多。

  他的主要天文著作是《阿耶波提亚》。他的书中也有类似中国古代计算上元积年的方法。他计算了日月五星以及黄白道的升交点和降交点的运动,讨论了日月五星的最迟点及其迟速运动,有推算日月食的方法。

  在阿耶波多以后,出现了天文学家伐罗诃密希罗,他的主要著作《五大历数全书汇编》,几乎汇集了当时印度天文学的全部精华,全面介绍了在他以前的各种历法。编入书中的五种历法以《苏利亚历数书》最为著名。在该书中引进了一些新的概念,如太阳、月球的地平视差,远日点的移动,本轮等,并且介绍了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直径推算方法。该书成为印度历法的范本,一直沿用至近代。

  不过伐罗诃密希罗时代的《苏利亚历数书》的数据尚不精密,后世曾不断进行修改补充,现存的《苏利亚历数书》中的数据,大约是公元十二世纪修订的。此外,从这些历数书中得知,当时的印度历法大都是使用恒星年而不是回归年,这个特点一直保持到近代。

  中国唐朝的《开元占经》中译载有天竺《九执历》,它是当时(公元七世纪前后)较为先进的印度历法。日月五星加罗暖和计都,合称九曜,九执的名称来源于此。罗暖和计都是印度天文学家假想的两个看不见的天体,实指黄、白道相交的升交点和降交点。《九执历》有推算日月运行和交食预报等方法,历元起自春分朔日夜半。

  它将周天分为360度,1度分为60分,又将一昼夜分为60刻,每刻60分。它用十九年七闰法。恒星年为3652762日。朔望月为29530583日。《九执历》用本轮均轮系统推算日月的不均匀运动,计算时使用三角函数的方法。《九执历》的远日点定在夏至点前10度。

  公元十二世纪,印度出现了天文学家帕斯卡尔,他的重要天文著作《历数精粹》对印度天文学的发展影响很深。他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理论,认为地球居于宇宙之中,靠自力固定于空中;认为地球上有七重气,分别推动月球、太阳和星体运动。他还提出天体视直径的变化是由于它们到地球的距离变化造成的,并且认识到地球具有引力。

印度值得推荐的文学作品还是有很多的,如飞鸟集,故事诗集,新月集等。

我平时就非常的喜欢看一些外国的诗歌,印度的当然也经常看一些,其中看的最多的就是飞鸟集,里面的诗歌真的是非常的优美,其中很多都有很大的寓意,需要读好几遍分析很久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我觉得这些文学作品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能够研究明白对自己的文学创作等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非常的值得推荐。

有记录的

传说中的亚历山大东征到达了印度北部。其最主要的文献记载来自于古希腊人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1),而后经过后世详细考证又得出了“前327年夏,亚历山大为富庶的印度河流域所吸引,离开巴克特里亚,率兵约3万人沿考芬河(今喀布尔河)经开伯尔山口侵入印度河上游地区。”(2)

这样既有时间地点,又有人物部队数量等明确的结论,使得这一传说俨然变成了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史实。我很好奇这个结论中这些详细数据的来源,于是我翻阅了《亚历山大远征记》,全书就像阅读其他古希腊著作一样,完全没有一个绝对的时间概念,几乎全是叙事性的讲述,但是印度现存的所有历史典籍或记载也都从未明确提到过亚历山大入侵这件事,更没有明确的时间线,所以想要确定亚历山大东征的时间必须是来自于其他材料的证明。

印度本身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在古代历史上从未形成过一个统一的王朝,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一堆土邦小国或氏族部落。而印度这个地方并没有很严格的文字历史记载,有的绝大多数只是口头传颂的宗教故事和时间混乱的文字记载。关于印度公元前后的古代史,更多的需要依靠汉藏典籍来复原。尤其是流传在中国的诸多佛教典籍,对印度的历史有很多详尽的记载。当然佛教典籍中融合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宗教神话,在引用的时候需要批判的采纳。

有些有哦,例如是雅利安人和亚历山大入侵印度时期的欧洲人后裔吧

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最初的故乡是在南俄草原,后来从这个地区向亚洲和欧洲迁移。其中的一支——印度-伊朗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游荡之后定居在中亚两河(阿姆河与锡尔河)平原。约在公元前14世纪,印度-伊朗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称印度-雅利安人(在古代印度文献中只称雅利安人);而另一支进入伊朗,称伊朗-雅利安人。(具体见下面的雅利安人的啦)

亚历山大东征进入印度:

他曾经带领大军入侵印度,后被迫撤离,其中必然有人留下,听说就有些印度人认为他们是亚历山大军队的后裔,轮廓也很像欧洲人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