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 诗经 国风·郑风·清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079 诗经 国风·郑风·清人,第1张

(以下内容来自)

《国风·郑风·清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民间政治讽刺诗,揭露郑国国君不爱惜民众,久役人民于河上,兵众不满,纷纷逃役。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写清邑士兵在黄河边上的彭地、消地、轴地驻防时的种种表现,采用反复咏叹的手法,以增强诗歌的气势,从而达到其讽刺的效果。

作品名称: 国风·郑风·清人

作品别名 :郑风·清人

创作年代: 春秋时期

作品出处: 《诗经》

文学体裁: 杂言古诗

清人在彭2,驷介旁旁3。二矛重英4,河上乎翱翔5。

清人在消6,驷介镳镳7。二矛重乔8,河上乎逍遥9。

清人在轴10,驷介陶陶11。左旋右抽12,中军作好13。[1]

清人:指郑国大臣高克带领的清邑的士兵。清,郑国之邑,一说卫国邑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

彭:郑国地名,在黄河边上。

驷(sì)介:一车驾四匹披甲的马。介:甲。旁旁:同“彭彭”,马强壮有力貌。一说行走、奔跑貌。

二矛:酋矛、夷矛,插在车子两边。重(chóng)英:以朱羽为矛饰,二矛树车上,遥遥相对,重叠相见。重,重叠。英,矛上的缨饰。

翱(áo)翔:游戏之貌。

消: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镳(biāo)镳:英勇威武貌。

乔:借为“鷮(jiāo)”,长尾野鸡,此指矛上装饰的鷮羽毛。

逍遥:闲散无事,驾着战车游逛。

轴: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陶陶:和乐貌。一说马疾驰之貌。

左旋右抽:御者在车左,执辔御马;勇士在车右,执兵击刺。旋,转车。抽,拔刀。

中军:即“军中”。一说指古三军之中军主帅。作好:容好,与“翱翔”“逍遥”一样也是连绵词,指武艺高强。一说做好表面工作,指装样子,不是真要抗拒敌人。[2][3]

清邑军队驻在彭,驷马披甲真威风。两矛装饰重缨络,黄河边上似闲庭。

清邑军队驻在消,驷马披甲威又骄。两矛装饰野鸡毛,黄河边上自逍遥。

清邑军队驻在轴,驷马披甲任疾跑。左转身子右拔刀,军中好像准备好。[2][3]

《郑风·清人》是批评郑国军队游戏离散的诗歌,为《诗经·郑风》的第五首。在《郑风》二十一篇诗中,唯独这首《清人》是确切有本事可考的。

据《春秋·鲁闵公二年》记载:“冬,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左传》云:“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鲁闵公二年(郑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60年),狄人侵入卫国。卫国在黄河以北,郑国在黄河以南,郑文公怕狄人渡过黄河侵入郑国,就派他所讨厌的大臣高克带领清邑的士兵到河上去防御狄人。时间久了,郑文公也不把高克的军队召回,而是任其在驻地无所事事,整天游逛。最后清邑之师滞留边境,军纪败坏,终于溃散而归,高克也逃到陈国避难去了。

春秋时期,大小诸侯国之间战争频仍,攻伐兼并不绝于史。广大人民对那些诸侯争霸的不义之战是深恶痛绝的。而对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奋起抗击外敌的正义战争,广大人民总是予以热情的歌颂。在防御外敌的时候,如果有人消极不抵抗甚至投降,那将受到千夫所指。因高克带领的清邑部队不积极备战御敌,故郑国诗人作此诗以讽刺之。又据《毛诗序》,诗作者为郑公子素。[2][3]

这是一首辛辣的讽刺诗。在此诗作者眼中,高克带领的部队,战马披甲,不可谓不雄壮;战车插矛,不可谓不威武。可是清邑的士兵却不是在为抵御敌人随时可能的入侵而认真备战,却在河上逍遥游逛,耍弄刀枪;身为将帅的高克也闲来无事,只是以练武来消磨时光而已。此诗讽刺的对象是高克,而最终深深斥责的是郑文公的昏庸。

至于为什么说讽刺的矛头最终是对准郑文公,古代有一位论者分析得很有道理:“人君擅一国之名宠,生杀予夺,唯我所制耳。使高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诛之可也。情状未明,黜而退之可也。爱惜其才,以礼驭之亦可也。乌可假以兵权,委诸竟上(边境),坐视其离散而莫之恤乎!《春秋》书曰:‘郑弃其师。’其责之深矣!”(朱熹《诗集传》引胡氏语)。总之,在抵御外敌之时,郑文公因讨厌高克反而派他带领清邑士兵去河边驻防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全诗共三章,写清邑士兵在黄河边上的彭地、消地、轴地驻防时的种种表现。表面上是在称颂他们,说他们的披甲战马如何强壮,奔驰起来又如何威风;战车上装饰着漂亮的矛,是如何的壮盛;军中的武士也好,主帅也好,武艺又是如何高强。而实际上他们却是在河上闲散游逛。每章的最后一句如画龙点睛,用“翱翔”、“逍遥”、“作好”等词来揭出本相,其讽刺的手法是较为含蓄的。从诗的章法上说,三个章节的结构和用词变化都不甚大,只有第三章与前两章不同处较多。作者采用反复咏叹的手法,以增强诗歌的气势和表现力,从而达到其讽刺的效果。[3]

宋代朱熹《诗集传》:“郑公恶高克,使将清邑之兵,御狄于河上,久而不召,师散而归。郑人为之赋此诗,言其出师之久,无事不得归,但相与游戏如此,其势必至于溃散而后已尔。”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变文浑古。”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唯郑文公恶高克,而使之拥兵在外,此召乱之本也。幸而师散将逃,国得无恙;使其反戈相向,何以御之?”[1][2][3]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4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61-162

[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57-159

这个比较好:《亚居拉译本》( Aquila version ) 希腊文旧约译本,约于二世纪初翻译完成。

这译本是由原本信奉基督教,但后来改信犹太教的亚居拉所译,所依据的希伯来文经文与〈马所拉经文〉差不多完全一样。这译本极拘泥字面的直译,存留至今的仅是残篇,但包含了大部分圣经经卷。

  《亚美尼亚文译本》( Armenian versions ) 亚美尼亚文译本约于五世纪初译成,包括部分次经(《十二族长遗训》和《哥林多三书》)。现存最早的抄本是887年的四福音抄本。

  《科普替文译本》( Coptic versions ) 埃及科普替语可分为多种方言,已辨识了七种,即阿齐明语( Akhmimic )、附属阿齐明语( sub-Akhmimic )、波海利语( Bohairic )、中埃语或曼非语( Middle Egyptian or Mesokemic )、中埃法林语( Middle Egyptian Fayyumic )、原始波海利语( Proto-Bohairic )、及沙希地语( Sahidic )。在基督教盛行之前,这些方言尚未发展出书写的文字,译本中所用的也就算是这些方言的文字了,其中较为重要的科普替语圣经译本,有当时通行于埃及南部的沙希地语、当时通行于埃及北部的波海利语,或法林语等。此外,绝大多数诺斯底派文献(例如〈拿.戈玛第文库〉)都是以科普替语的沙希地语写成的。

  《埃塞俄比亚文译本》( Ethiopic versions ) 最早的译本也许在四世纪中叶已出现,但要到六世纪下半叶才有较完整的译本。现存抄本不早于十世纪,首先印刷的新约版本是1548-49年在罗马出版。

  《法拉沙文译本》( Falasha versions ) 古埃塞俄比亚文圣经译本。法拉沙人是信奉犹太教的埃塞俄比亚人,他们自称是示巴女王与所罗所生的儿子的后裔(实际上祖先可能是第二共和时代改信犹太教的阿高人),使用吉兹语( Geez ,古埃塞俄比亚的宗教语言),旧约圣经大约在公元五至七世纪间译成这种语言的译本。

  《哥特语译本》( Gothic versions ) 哥特语是已消失的东日耳曼语,现代对哥特语的知识主要是来自公元四世纪时为多瑙河下游的西哥特人所翻译的圣经译本,仅存约280页的经文残篇,大部分是新约译本(超过一半是福音书),另有少量尼希米记、创世记和诗篇残篇。

  《古拉丁文译本》( Old Latin versions ) 古拉丁文圣经译本是在二世纪开始翻译和使用的,拉丁文名称为 Vetus Latina ,即指《武加大译本》以前的拉丁圣经译本。这译本是《七十士译本》的翻译,而不是直接译自希伯来文,以多种经文形式流传。在五世纪耶柔米的拉丁文《武加大译本》面世后,渐被取代。

  《古叙利亚文译本》( Old Syriac versions ) 古叙利亚文译本是指《别西大译本》( Peshitta )之前流传的译本,旧约可能早在公元二世纪出现,新约则源自他提安的《四福音合参本》( Diatessaron )。古叙利亚文译本现今主要有两份福音书的抄本,分别为《库热顿叙利亚文抄本》( Curetonian )和《西乃叙利亚文抄本》( Sinaitic ),两份抄本代表不同的古叙利亚文译本抄写传统。《古叙利亚文译本》在九世纪修订,以后仍有流传。

  《别西大译本》( Peshitta version ) 叙利亚文圣经译本。「别西大」意即「普通」或「简单」,但是在九世纪之后才用这个名称。旧约经文内证表达这译本大概于二或三世纪完成,部分可能是犹太人的翻译。新约译本可能成书于五世纪初或更早,但缺启示录、彼得后书、约翰二、三书和犹大书。

  《七十士译本》( Septuagint ) 旧约圣经最早的希腊文译本,简称 LXX,约公元前三至一世纪译成,因传说是由72位翻译者在亚历山大城合译而得名。这译本为散居外地的犹太人(他们不再说希伯来语)所采用,新约圣经不少引用旧约的经文均出自此译本。

  《辛马库译本》( Symmachus version ) 希腊文旧约译本,于公元二世纪末或三世纪初译成。在俄利根的《六栏经文合参》的第四栏中重印了这个译本,有关翻译者辛马库的生平资料甚少。

  《他尔根》( Targum ) 希伯来文音译字,原意是「翻译」或「解释」,一般是指旧约圣经的亚兰文译本。这些译本通常倾向意译,有时会加上注释,而不仅仅是希伯来文的字面直译。〈他尔根〉通常不是逐字照译的译本,而是对希伯来文旧约之意义的理解和诠释,故此包含了大量犹太释经者如何理解圣经的资料。

  《狄奥多田译本》( Theodotion version ) 希腊文旧约译本,于公元二世纪末叶译成,估计是一个较早的译本《原始狄奥多田版本》的修订本。狄奥多田可能是一个归化犹太教的以弗所人,活在罗马皇帝马可奥热流执政的年代(161-180)。

《经典常谈》诗经内容概括:赋似乎是我国特有的体制。虽然有韵,而就它全部的发展看,却与文近些,不算是诗。

《诗经》就是儒家“五经”之中的《诗》。相比较于前面的三部《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而言,《诗经》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部古籍。毕竟但凡读过书的人,谁还不会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的源头是歌谣。

上古时期的人们,在劳作的时候,在闲暇时高兴或者悲哀的时候,在过节的时候,想把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觉得说话不够劲儿,于是便开始歌唱,达到一唱三叹、荡气回肠的效果。形式上呢,有时是独唱,有时是合唱,有时是一人唱众人相和,有时是对歌赛唱,想想也是非常热闹的场景。这样日积月累,歌谣就越唱越多了。

《诗经》的产生:

有了文字以后,才由乐工将那些口头流传的歌谣及记录下来,这就是最早期的“诗”。记录诗的人是乐工,在春秋时期,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乐工就如同后世有钱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太师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搜集乐歌。

那时候,各国之间使臣来往,宴会时都要奏乐唱歌。太师们负责搜集乐歌,不仅搜集本国的,还要搜集别国的;不仅搜集乐词,还要搜集乐谱。如果搜集到的是徒歌,还要稍微修改一下,使它符合贵族的口味,再配乐演唱。除了搜集这一类乐歌,太师们还保存了贵族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是典礼诗。

《诗经译注》 周振甫 中华书局出版社

《诗经译注》是《诗经》的全译本。

每首诗下有题解,阐明背景、诗旨。

译文在信、达的基础上力求其雅,以现代民歌译古代民歌,每句对译,便于读者比照对读本。

作者博采古今《诗经》注家之长,融会贯通,筛汰选炼,解题和注释写得简明而精当。

该书偏于通俗性,适合入门学者。程俊英亦有一本《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诗经注析》 程俊英 蒋见元 中华书局出版社

治学客观,以诗论诗,抛开经学的眼光理解全诗。否定大部分《毛序》中的说法。主张《诗经》就是诗,就是歌曲。

采百家之长。历来《诗经》读本都是奉一家之言,各有偏颇。此书是站在前贤奠定的基础上,择善而从,特别注意不盲从一家。且随着更多文献的研究进展,也大大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细说诗经的艺术价值。在每一篇“题解”中,都有一段艺术分析。或论意境,或言修辞,或述源流,或摘瑕疵。

《诗经》的韵律。尽量还原诗经的上古读音。

该书无翻译。偏向于学术性。

《诗经》 刘毓庆,李蹊 中华书局出版社

对《诗》义的理解,广泛参阅古今有关注释翻译的著作及研究成果,择善而从,也参照《诗义稽考》中比较合理的解释。

注释尽量从简(有些地方注明来源),不作繁琐考证,有些较难的字作了注音。

在对《诗》义理解的基础上,把后世受其影响的例证略举一二,有些是古人的体会,有些是当代的理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