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州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
红河州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彝族、苗族、傣族、壮族、瑶族、回族、布依族、拉祜族、布朗族
红河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有10个世居民族,有241万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占红河州总人口的575%,民族聚居区占红河州国土面积的98%。
以彝族和哈尼族为主,彝族达10858万人,占总人口的2448%;哈尼族达8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823%。人口超过10万人的有彝族、哈尼族、苗族、傣族、壮族。
扩展资料:
云南红河州的主要少数民族:
1、彝族
彝族古籍文献丰富,全州散存于民间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献有《尼苏夺节》、《彝族创世纪》、《太阳历》等。经典的舞蹈有哈尼族的芒鼓舞、乐作舞,彝族阿细跳月、烟盒舞,苗族芦笙舞等。
经典音乐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族多声部音乐、彝族烟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族乐器有彝族的巴乌、口弦,苗族的芦笙,傣族的葫芦丝等。图腾崇拜有哈尼族的祭龙,彝族的祭火、祭山等。
2、哈尼族
哈尼族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
哈尼族有悠久的历史,与彝族、拉祜族永源于古代的诸羌部落。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部落。当时,滇南、滇东北的“乌蛮”部落,被成为“南中”、“三十七蛮部”,其中“因远”、“思陀”、“溪处”、“落恐”、“王弄”等七部多为“和蛮”(“和泥”),为哈尼族的先民。
公元937年,南诏通海节度使段思平曾联合“三十七部”进军大理,推翻了篡夺南诏政权的“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哈尼族的社会形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基本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地区仍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的地区。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丽江(文化遗产)1997年12月。
三江并流(自然遗产)2003年7月。
石林(自然遗产)2007年6月 。
澄江化石群(自然遗产)2012年7月。
哈尼梯田(文化遗产)2013年6月。
云南
简称云(滇),省会昆明,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是截至2013年为止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
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面积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596万(2010年),占全国人口335%,人口排名为第12名。下辖8个市、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
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云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图书通过题名、作者、分类等方式进行查询。
云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历经三年多的整理、挖掘和建设,作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华古籍普查项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文献传承项目”重要成果的“云南中医药大学古籍数字图书馆”正式上线。在馆藏的文献中,中医药文献占85%,近现代文献中云南24个少数民族医药特色文献占中医药文献的 43%,特别以纳西东巴经、傣族贝叶经、彝族毕摩经等为代表的云南少数民族医药特色文献是云南省图书馆中收藏最全、最多的。作为目前云南首个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目前图书馆上线云南中医药大学珍藏数字化古籍288种、2000余册。
云南茶叶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
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
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
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
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
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 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
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
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
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
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
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
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普洱茶的文化历史历史悠久的普洱茶
青铜茶香云南是世界茶树原生地,全国、全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根源都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根据最早的文字记载——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
中古初名普洱茶的名称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到了唐朝,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称为“普茶”;宋明时期,是中原逐渐认识普洱茶的时期,并且在国家社会经济贸易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到了清朝,普洱茶到达第一个鼎盛时期,《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开始成为皇室贡茶,成为国礼赐给外国使者;末代皇帝溥仪说皇宫里“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清代学者阮福记载说: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师尤重之。清末明初,是普洱茶价格最高时期,学者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说“ 普洱茶……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洱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也就是说:当时的普洱茶好茶价格是银子(或金子)的两倍!民国至抗战之间,普洱茶又得到一定发展,很多这个时期的老字号茶还有遗存,我们现在喝起来口感气韵非常好,但因价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现代寂寥抗战爆发直到新中国建立之间,云南整个茶业萧条荒芜;但解放后很长时期,云南的茶叶生产重视红茶、绿茶;并未继承发扬普洱茶优良传统;甚至大面积砍伐毁坏几百年的古茶园而取代种植无性繁殖的台地茶,七子饼茶的传统工艺中断近半个世纪;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云南开始了普洱熟茶的生产。
近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几年来人们开始重视有强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势从南洋港台传至广东,回及云南,再迅速影响全国,于是乎,跟风投机者甚众,假冒伪劣品时出;鱼龙混杂,乱云飞度;三五年间,暴热暴寒。值得庆幸的是,此期间传统的普洱茶传统工艺得到恢复,人们对普洱茶价值的认知、品质的的认知正在趋于理性。
关于普洱茶的历史故事普洱茶的民间传说:
普洱茶的得来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清乾隆年间,普洱城内有一大茶庄,庄主性濮,祖传几代都以制茶售茶为业。这一年,又到了岁贡之时,濮氏茶庄的团茶被普洱府选定为贡品,于是少庄主与普洱府罗千总一起进京纳贡。
这年的春雨时断时续,毛茶没完全晒干,就忙忙压饼、装驮。当时从普洱到昆明的官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从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个多月,从春天到夏天,总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赶到京城。
濮少庄主一行在京城的悦来客栈住下之后,小心地打开竹箬茶包,糟了,所有的茶饼都因为霉变而变色了。两人本来打算自杀谢罪,幸好一个店小二喝了此茶,觉得滋味很好,于是一行人斗胆把霉变后的茶饼呈了上去。
乾隆是一个喜欢品茶、鉴茶的皇帝,他几次下江南都到了江浙茶山,鼓励种茶制茶。他还有一个特制的银斗,专门用来称水的轻重,以评定泡茶名泉的优劣。这天,正是各地贡茶齐聚、斗茶赛茶的吉日,乾隆看着全国各地送来的贡茶真是琳琅满目。突然间,他眼前一亮,发现有一种茶饼圆和如三秋之月,汤色红浓明亮,犹如红宝石一般,显得十分特别。一闻,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一口,绵甜爽滑。乾隆大悦道:“此茶何名?滋味这般的好。”又问:“何府所贡?”太监忙答道:“此茶为云南普洱府所贡。”“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无名,那就叫普洱茶吧。”
后来,濮少庄主伙同普洱府的茶师根据这饼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其他普洱茶庄也纷纷效仿,于是普洱茶的制茶工艺在普洱府各茶庄的茶人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从此,普洱茶岁岁入贡清廷,历经两百年不衰。皇宫中“夏喝龙井,冬饮普洱”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和传统。
云南名茶-云南的普洱茶属于什么茶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其中包括历史上经自然发酵而成的普洱茶(存放也是一种加工方式),也包括现今人工发酵和自然发酵的普洱茶。普洱茶发酵有两个途径,一是自然陈化,成型时俗称生茶生饼(或青茶青饼),自然陈熟后称"原旧普洱茶"或"生普"。
二是人为加湿加温渥堆,成型时俗称熟茶熟饼。云南大叶钟茶属性物质重,加工的晒青毛茶苦涩浓烈,发酵陈化后,其浓烈性味得以收敛,杂味散失。
普洱茶品性温和,不像茶那么清寒,也不像红茶那么浓烈,独具陈香、醇厚、甘滑的风韵。 普洱茶虽发展演变于晒青茶,但晒青茶绝不等于普洱茶。
由于普洱茶的商品概念源于地名,产区和销区常混淆普洱茶、晒青茶和滇青茶的界线。云南省从1974年开始在昆明茶厂试验人工发酵普洱茶,成品后只供出口,没有内销。
云南普洱茶的历史起源是源于什么时候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
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得以正名写入历史。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简述一下普洱茶的历史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是这样定义的: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
首先,我们对为这个定义而作出努力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由衷的敬意。
然而,似乎从来没有任何一种茶类象普洱茶这样身世复杂,也从来没有任何一种茶类象普洱茶这样外表粗朴简约而内质变化万千,所以"什么是普洱茶"这样看上去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并不简单。"地方标准"的定义就有这么些问题:
1、不利于原产地保护。想,把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原料大车大车拉到非洲美洲加工,做出来的不是普洱茶吗?但是,听说过茅台酒在其他省开分厂吗?况且,云南大叶种完全可以引种到非洲美洲,你说人家生产的不是普洱茶?但是,为何云南宜良生产的宝洪茶,又是小叶种,加工工艺完全是龙井工艺,香气指数还在绿茶中最高,为何人家就不让你叫龙井茶?
2、加工工艺问题:"后发酵加工成"这里指的只是人工发酵,即先发酵再制成品形状;实际上,发酵本身也就是加工;
3、普洱茶分青饼熟茶两类:如果只是熟茶叫普洱茶,那人工发酵技术是1973年才有的,是不是1973年以前没有普洱茶?
4、如果承认1973年以前是有普洱茶,(这一点我想谁都不好意思否定),只是不应该叫普洱茶而是青茶或绿茶(这一点似乎有道理),但是,这意味着,要么是我们割断了历史,要么是历史犯了错误?只是有一点,如果普洱茶名来源于普洱地名(有好多说法另文讨论),但是人工发酵技术是在昆明搞出来的,为何不叫昆明茶,要叫人家普洱茶?
5、如果只是熟茶叫普洱茶,那青饼、青砖不叫普洱茶的话,到市场上走走,您立刻会发现,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尊重现实;红印黄印你说它是青茶绿茶,商家肯定会说你是茶盲——同时这又意味着,要么是我们无视现实,要么是现实错了。
6、"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这样的文字说的是质量较好的普洱茶的效果,如果确确实实是普洱茶(尽管只是该定义说的熟茶),但质量较次的普洱茶,汤色完全可以红浓,但却并不一定明亮;"陈香"二字之外,我们看不出这和红茶有多大区别。
7、不管自然还是人工,发酵过程并非一次性完成;从生产加工到流通存放,直到被消费的最后一刻,发酵一刻也未停止;所以,"越陈越香"是普洱茶区别其他茶类的最大特点,没有这一点,普洱茶没有今天这个样子,更不会有明天拭目可待的辉煌。
说了半天,这时会有人问:你说人家没说清普洱茶,那你说说看。
——好,没问题, 定义的目的是确定本质;虽然定义本身并没有确定的定义。但是一个定义既要反映事物本质,又要坚持和逻辑和现实的统一;至少,要坚持三条原则:
1、历史与现实统一原则:我们尊重客观现实,又不割断历史;(这里顺便说说"传统普洱茶与现代普洱茶"之分也不好。这种说法有意无意割断了历史,所谓传统并非仅仅属于历史:如果民间作坊手工制茶是传统,机器揉捻机器压饼哪里不现代了?
2、实用理性原则:要有利于原产地保护;
3、约定俗成原则:"名者实之宾也。"历史和现实没错,青饼也是普洱茶没错。生普、熟普的说法大家都已经接受,是事实,只是普洱茶不同其他产品,每片普洱茶真正成品是直到被喝掉的那一刻。
所以,什么是普洱茶?
——普洱茶是历史以来形成的云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云南原产地的大叶种晒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两个系列:直接再加工为成品的生普和经过人工速成发酵后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紧压茶两类;成品后都还持续进行着自然陈化过程,具有越陈越香的独特品
普洱茶的发展历史是什么千年茶农
学术界公认,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广南县志》记载:公元前5世纪,以僚、濮为主的部落组成句町国。西汉时,汉昭帝始元年(公元前83年),汉朝廷封句町部族首领母波为句町王。句町国盛产茶叶,至今濮人栽种留下的古茶树仍生长在九龙山南麓沿江流域的原始森林里。史载汉晋时期,德宏、保山、临沧、西双版纳、大理等地都有濮人居住。西晋元康末年(公元299年),临沧的濮人又南移到耿马。隋唐时期(公元589年—907年),朴子蛮分布在景东、保山、云龙等地,丽江塔城、沿澜沧江亦有濮人部落。元代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永昌蒲蛮(布朗族)迁至镇康、顺宁一带。明初,布朗族成为风庆县的主体民族。清代,顺宁、宝通(云县)、庆甸等地布朗族又逐渐南迁。
这些布朗族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都留下大面积的茶地,成为云南茶叶的主产区。章朗村的布朗族仍然保留着原始农业时期某些耕作遗迹。从布朗族生产方式可以推断出布朗族先民种茶的方法。
11月至12月期间,布朗族在原始森林中伐倒部分树林作为种植茶树的场地。清理场地后,把伐倒的大树解成建竹楼的木料运进村寨,树枝作生活燃料。雨季来临前的四五月间,放火烧地,然后把茶籽直接点种进舒松肥沃的土壤里。几年后,茶树长大,森林也恢复了原貌,茶树也成为原始森林中的一员。
布朗族原始农耕种茶、种山谷的生产方式,一直沿袭保留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 大力推广科学种茶法。章朗村布朗族开垦台地,采用选育良种、密植无性栽培,2006年全村有高产台地茶园3100亩。
千年制茶
章朗山寨布朗族仍保留着千年原始的制茶方法。布朗族传统手工制茶方法有六种:
第一种:将采来的鲜茶叶放在锅里炒,茶叶经过拌炒杀青后放在竹篾或者竹席上,用双手揉捻成条,最后放在蔑笆上或簸箕上晒干即可饮用,人们称之为晒青毛茶。
第二种:将采来的鲜茶叶放在锅里用双手拌炒,然后趁热把茶叶塞入竹筒里,一边塞一边用木棍舂紧。最后把竹筒放在火塘边烤。当竹筒的皮烤焦后,便可以破开竹筒取出茶叶,存放几年后饮用。此茶汤色褐红、香气独特,人们称为陈香竹筒茶。
第三种:将采来的鲜茶叶放在锅里用开水煮熟,把煮熟的茶叶放在阴暗处十余天让茶叶发酵,然后把茶叶装入竹筒内并埋入事先挖好的土坑中,把装有茶叶的竹筒埋在土中一个月左右便可以取出食用。此茶布朗族称为“勉”,俗称“酸茶”。酸茶不是饮品而是食品,即把酸茶放在嘴里含。据说,嘴里含一两片酸茶一天可以不喝水,酸茶能生津解渴。同时酸茶在生活中不仅是重要的礼品,也是重要的社会交往媒介。
第四种:腌茶叶。制做掩茶叶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采来的鲜茶叶先用水煮熟,然后将其放在竹筒里加适量水,最后用笆蕉叶封口,腌制十多天后便可食用。另一种方法是将采来的鲜茶叶用甄子甄熟后晒干,然后用冷米汤拌茶叶,最后把茶叶放进竹筒里腌制十多天。腌茶不是饮品而是食品,可以当作菜食用,也可以当作零嘴食用。
第五种:制青竹茶。青竹和茶叶同时准备好,首先将水放进青竹筒里,然后把竹筒放在火塘边烤,同时把鲜茶叶用竹夹子夹着放在火塘上烧烤,当茶叶烤黄时便放进竹筒里煮,水烧开则可饮用。
布朗族的六种方法制出的茶叶,风味独具特色。食用的腌茶除有茶的青香味外,还有腌菜的酸味。饮用的竹筒茶,汤色、香气各异,独具特色。
千年茶俗
布朗族在数千年的种茶、制茶历史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布朗族茶习俗。
“茶请柬”(布朗语称为“恩膏勉”)是传递布朗族社会重大活动信息的一种重要礼仪,凡是接到“茶请柬”的人,必须按时参加这项活动。例如,寺庙举行重大宗教活动、布朗族家庭送小孩当和尚、升和尚、升佛爷,或娶媳妇、嫁姑娘。
请柬茶是用芭蕉叶包着一小包茶叶和两支腊条,用竹篾捆成的信息媒介载体。
无论走进那家的竹楼,好客的主人跪在你的面前,手捧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敬献到客人的手中。这杯茶称为迎客茶。布朗族竹楼的火塘边,常年四季放着一把大茶壶,当客人坐定后,茶水已经煮沸烧开,一个个用竹子制作的茶杯,盛满茶水奉献到每位客人手中。
有谁知道普洱茶的历史多久了云南普洱,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近代普洱,由清朝贡茶开端。目前民间留存最古老的普洱茶,乃故宫留下的人头贡茶,距今近200年。
普洱茶名来源:
据考证银生城的茶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所以银生城产的茶叶,应该是普洱茶的祖宗。所以 ,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说:“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 已自唐时。” 宋朝 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中国茶叶的兴盛,除 了中华民族以饮茶为风尚外。更重要的因为“茶马市场”以茶叶易换西蕃之马,对 的商业交易,开拓了对西域商业往来的容景。 元朝 在整体中国茶文化传承的起伏转折过程 中。是个平淡的一个朝代。可是对普洱茶文化来说,元朝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光景。因为云南的普洱茶是大叶种茶,也是最原始茶种的茶箐制成的。所以中国茶的历史,就等于是普 洱茶的历史。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得以正名写入历史。没有固定名称的云南茶叶, 也被叫做“普茶”逐渐成为 、新疆等地区市场买卖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词也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普洱茶起源普洱茶起源初探 一、普洱茶茶区 云南普洱茶茶区,有其历史渊源,茶区面积是比较大的,这里介绍与讨论的是四个较大的普洱茶茶区: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与保山,当然,这里并无褒贬谁之意,且疏漏也再所难免。
古“六大茶山”之于普洱茶,名冠世界,不用多解释,但由于历史的变迁,现在要准确定位某某山,确不是易事。其它的,我们应该知道更多的普洱茶区,它们是幕后英雄,产品名遍天下,自己似乎默默无闻。
实际上,云南主要的几大普洱茶茶区,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都为云南普洱茶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双版纳茶区造就了早期的西双版纳私人茶庄,以及现代的猛海茶厂;思茅之普洱,古老的加工与集散地,与普洱茶的渊源自不必说,许多老茶人回忆,早期(1920-1940年代)私人茶庄花费颇多请思茅的揉茶技师一事,可见思茅当时加工技术之优良;加之制造贡茶的历史,有人说“普洱不产茶”,似乎也是片面之语。
很长的期间,普洱以加工技术及交易集市为核心,以普洱为中心的思茅地区,制茶业与种茶业都应该是成规模的。而历史文献说,运输到普洱加工及交易的茶叶,“近者二日,远者数月”;也说茶山距离是“周八百里”。
可见,普洱茶区也是巨大的。 临沧、保山茶区,古为永昌府,是云南用茶的鼻祖“蒙舍蛮”(唐代,云南南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蒙舍诏人)的起源与重要活动区域,可以说滇西茶区(现代的临沧、保山茶区及德宏茶区)过去是古茶区,近现代则是下关茶厂(前期康藏茶厂)的主要原料供货商,也可以说是云南紧压茶的重要支柱之一。
下面的论述普洱茶未受炒作之年代,可见一斑: 《制茶学》(主编:安徽农学院陈椽,1979年11月 第1版 )P 262,“一、云南紧压茶” “云南是我国的古老的茶区,也是世界茶树原产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质量极佳。
历史上以生产紧茶、饼茶、圆茶、方茶著名。普洱茶远销东南亚各国和日本、意大利、法国等,紧茶、饼茶、圆茶主销 和本省藏族地区,年产量近10万担。”
“目前主要集中在滇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茶厂加工,猛海、昆明茶厂也有部分生产,但下关茶厂产量最大,年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74%左右。” 上述这段摘录,反映的是70年代云南紧压茶的一个片断。
现在,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等地,都发现千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树龄最长的有两千多年,特别是思茅澜沧的千年野生古茶树群落与临沧地区的千年野生古茶树群落最具代表意义。因而,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认为西双版纳或是思茅是普洱茶的唯一原产地,都是十分片面的。
可以肯定地说,这四大茶区(或更广泛一点的相临周边区域)都是普洱茶的原产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普洱茶是云南民族传统工艺茶,从云南民族文化历史来看,四大茶区的少数民族的迁移融合及交流,也才造就了神奇的普洱茶。
总之,笔者认为,云南南路茶区(西双版纳、思茅茶区)与西路茶区(临沧、保山及德宏茶区,以及大理南涧等地茶区),都属古老茶区,没必要厚此薄彼,更不能像以前有的信息,误导消费者,炒作某一很小的区域,打压其它区域。实际上,四大茶区的茶箐、地理环境与民族加工工艺各具特色,才构成了的灿烂的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结晶,后面笔者要谈到的传统工艺与自然发酵可以证实这一点。 二、普洱团饼茶的历史脉络 普洱茶名称的出现在明朝,明代谢肇制的《滇略》卷三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
说明,明朝期间云南紧压茶是鼎盛的。 然而,普洱茶历史上的开篇文章在唐代樊绰的《蛮书》中,其卷三云:“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唐朝时期,南昭国是云南的地方政权,蒙舍蛮是南昭国的主要力量,受唐王朝扶植,它们间的交往是密切的,蒙舍蛮的这种饮茶方式,在唐朝也是普及的,甚至成了大唐市民们的习俗,虽然陆羽觉得不屑一顾,但是其《茶经》里却作了重要记载。 云南利用茶叶的历史早于唐代,在三国的《七诲》里提到了“南中茶子”,南中相当于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
而要说到云南茶叶的重要发展,或者说普洱茶的成型,我认为是盛唐汉文化与南诏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至于说更早的关于古滇国用茶的历史还有待考证。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用茶是在巴蜀,特别是巴,三国《广雅》就载有荆巴间采茶作饼的史料。
古滇国、南诏与巴蜀的交往与争战,对云南茶叶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陆羽《茶经》里没有直接记载云南茶区,应该是与当时南诏国是地方自治政权有关,而且南诏初期,云南之地是少数民族部落割据的,后来南诏与唐朝的关系,也是时而和平共处,时而争战不断。
《蛮书》记载“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说明当时云南少数民族制茶用的是初级的晒青茶工艺,采摘不讲究,制造也就是最简单的日晒,在樊绰(出史南诏的唐朝使者)看来,这也是与唐朝饼茶的制茶工艺(蒸青制茶)相比而言的。 在云南民间走访,许多少数民族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说晒青茶,他们却十分熟悉,并称之为“老黑茶”,是他们“原生与本土”。
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的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西南地区是中国彝族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彝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在这一地区保存有大量的彝族古籍文献。
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个世居民族,其中纳西族2337万人,彝族2014万人,僳僳族1062万人。
其中纳西族占古城区及玉龙县(即原丽江县)总人口的577%。方言:纳西语、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
2010年丽江市5个县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37893人,占总人口的432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706876人,占总人口的5679%。其中,彝族人口为243282人,占总人口1954%;纳西族人口为240580人,占总人口的1933%;僳僳族人口为115730人,占总人口的930%。
扩展资料:
丽江,云南省辖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 。
丽江市位于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高点为玉龙雪山主峰,海拔一般都在2000米以上,属低纬暖温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为云南省重点林区、中国水电西电东送基地之一。
参考资料:
中华古籍资源库直接搜索官网点击进入即可。
“中华古籍资源库”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成果,目前在线发布的古籍影像资源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和普通古籍、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天津图书馆藏普通古籍等,资源总量超过33万部。2016年9月28日,“中华古籍资源库”正式开通运行,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影像10975部;2017年2月28日,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影像6284部;2017年12月28日,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赵城金藏》1281部、善本古籍影像2070部; 2018年3月5日,在线发布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5317号。2018年9月28日,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影像370部、普通古籍影像160部、天津图书馆普通古籍影像600部;2019年1月28日,在线发布天津图书馆普通古籍影像5234部。2019年11月12日,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影像699部、日本永青文库捐赠汉籍影像17部、云南省图书馆善本古籍影像139部、芷兰斋藏稿抄校本古籍影像8部。
云南一直都是非常热门的旅游城市,这里有很多景点一直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往,那么在云南有哪些值得去游玩的古镇景点呢?如果你不知道去哪里游玩,那么这几个地方一定要去试试。
沙溪古镇沙溪曾是滇藏古道上的重镇,古镇一般指以四方街场为中心的寺登街和周边街巷。2001年,寺登街以“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的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帮助下,沙溪在古集市修复和古村落保护、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成果。
由于交通周折,大丽香线旅游团一般会跳过沙溪。但进镇公路加宽后,旅游团客流和相关产业激增,甸南至沙溪段已计划建高速公路。据消息称,沙溪或将开始对旅游团征收古城维护费。不管未来这里会不会变成一个满街买手串的“中国标准古镇”,就目前来说,沙溪仍然安静文秀。
兴教寺和古戏台
沙溪古镇不大,主要看点都集中在四方街场。三教并祀的兴教寺和寺门对面的古戏台,是四方街场最重要的一组建筑,如此布局是因为要演给神佛看。寺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最里面大点外墙上部的16幅佛教题材壁画,是寺内最主要的文物,但因保护欠佳已经斑驳,第二进院里有临摹壁画展。第一进院里是大理白族密宗佛教阿吒力的展览,对民间宗教感兴趣的可以细细品味。
参观完兴教寺后,需请工作人员打开戏台边的小门才能继续参观茶马古道陈列馆。馆内有一些马帮器物和出土文物可以帮助你了解沙溪历史。最后别忘了走上顶楼魁星阁,俯瞰镇上老宅的屋顶(疫情期间可能不开放)。
玉津桥和黑_江
出东门往南到玉津桥,这座古石拱桥横跨黑_江,曾是茶马古道上牛街通往大理的必经之路。延河西道路北行,可到沙溪的本主庙。这里供奉的本主是托塔北方多闻天王,古代沙溪百姓希望他能帮助减少这里的水灾。
黑_江源出丽江罗凤山,是漾濞江的上游,最终注入澜沧江。沙溪古镇东面一段黑_江水势舒缓,与群山和村落共同构出山水画意境的风景。
集市和节日
如今处于建筑保护等原因,赶街场所从四方街场移到了镇外。想更贴近当地人生活,可在周五来赶集。除了常见小商品,集市上也贩卖中草药和当地土产,如看起来像虫子的地参。夏秋季节则有野菌新鲜上市,以松茸最为珍贵。
农历二月初八的太子会是沙溪的盛大节日,他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出家,活动中心也在四方街场。庆典从二月初一开始持续半个月,二月初八最热闹,人们抬着释迦牟尼佛像和佛作为太子时的塑像,绕着整个寺登街游行。
巍山古城想看更慵懒古朴的古城,巍山是不二之选。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今保持着六百多年前建城时的棋盘式格局,是中国保存比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也是南诏古国的发祥地。2020年巍山开通了动车,从下关的大理站前往巍山最快仅需22分钟。
北街和南街
古城不大,大小两座鼓楼所在的北街和南街是城里最有古意的中轴街道。巨大的拱宸楼俗称大鼓楼,可惜2015年1月初的一场大火,将城楼上的木结构建筑尽数烧毁。如今的城楼经过修复,可登楼,但不一定常开,如果遇到旅游团登楼,跟上去就行。形似一颗印章的星拱楼又叫小鼓楼,是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过街楼。
拱宸楼往北到日升街和月升街,这里街坊气息浓厚。从南到北依次可看到徐家大院(旅游局)、地官坊、北社学(群力小学)和群力门。
南诏博物馆
院内最值得一看的太阳宫是经过修复的清代建筑。木柱石杵和房梁架基本保留了原貌,留意猫在梁上的两只木雕狮子。屋内收藏了两套木门,都是民间木雕杰作,来自文庙明伦堂的六扇彩色雕花木门精美绝伦。博物馆展厅内展品不多,以当地的青铜器、佛像、文房四宝和彝族服饰为主。
蒙阳公园
这里生活气氛浓郁,有众多老者提鸟笼会友,赏玩珍藏的画眉鸟。园内树林蓊郁,樱花点缀其中,还能找到几棵百年历史的古柏树。公园的一部分是在明代文庙旧址上建造的,也可从公园往南,去修复后的文庙逛逛。从北街转到大水沟街就能找到公园正门。
节日
农历六月二十五的彝族火把节,巍山县各彝族村镇多有打歌和竖火把等活动。农历二月初八是当地的彝族祭祖节,会场设在离县城不远的巍宝山南诏土主庙,其间有彝族打歌。近年来在祭祖节前后一周内会举办巍山美食节,会场就在后所街。
建水古城在云南的古城名录中,建水不算太冷门,但它始终没有大红大紫。尽管《舌尖上的中国》等高收视率纪录片不止一次为它推波助澜,可它却没有大量“引进”文化。四座城门所拱筑的雄关内外,从庙堂(文庙)到市井(古井),从深居(古宅)到乡野(古桥、古村),无不是“滇南邹鲁”的气度物化。
建水的旅游业态是成熟的,各种档次的住宿选择丰富,美食多且消费低。地下水质好,井水点卤制豆腐,土质成就了建水紫陶的名声,将紫陶做成汽锅还能用来蒸鸡。吃饱喝足后来一趟乡野骑行,满意而归后,保持默契别张扬,以独自偷着乐来成全建水的低调。昆明与建水之间每天都有列车互发,火车性价比完胜长途汽车。从建水坐火车前往蒙自、河口、大理同样方便。
朱家花园
这是清末建水富商朱氏兄弟所建的家宅,占地2万多平方米,经两代人精心营造近30年而成。纵四横三的布局,看平面图似田亩般工整,进入其中又发现玲珑透彻。
园林、宗祠、居室富丽华贵;木雕、砖雕斗拱精致而繁复。214间房屋、42个天井,处处都有讲究,“滇南大观园”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
位于宗祠后方的水上戏台是整个建筑的精华,古朴的三开间戏台虚悬于一汪碧池之上,两侧是高大又难掩秀气的植物,水池外有24幅石制精美的浮雕,可谓用心极致,又搭配得恰到好处。
文庙
建水文庙是继山东曲阜孔庙之后的中国第二大文庙,始建于元朝,后历经50多次增修扩建。步人六进式院落,以“洙泗渊源”牌坊为分割线,南面是学海,北面是主建筑群。最重要的先师殿中,孔子居中,左右四配为颜回、孔子嫡孙、孟子、曾子,外围还有12位先贤。
文庙的活动很多,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那天,文庙都会举办声势浩大的祭孔活动,庄重的仪轨、悠扬的古乐让人沉浸于中华儒学的肃穆氛围中。
朝阳楼
东门大名迎晖门,连同其上三重檐歇山顶结构的朝阳楼,是建水古城的地标式建筑。朝阳楼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后历经7次重修,得以保存完整。清晨红日初升和夜晚流光溢彩时,东门呈现最上镜的景致。登楼可俯瞰建水古城,还能眺望到城外的文峰塔。
碗窑村
建水紫陶名列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碗窑便是建水紫陶的生产基地。紫陶乍看有点像紫砂,但比紫砂光亮,这是采用无釉磨光的效果。阴刻阳填是建水紫陶的另一特点,即工艺师在已画好的陶坯上,用足刀沿图案边缘将图案刻得凹于坯体,再用彩泥将凹下去的部分填平。建水紫陶壶身的书画大多具有豪放或繁复的风格。
碗窑村约1公里长的街道两侧紫陶店林立,各种类型和档次应有尽有。村口的园林式复古建筑群内也是销售紫陶的门店。如果想参观完整的紫陶制作步骤,可去位于村后段的绍康陶艺,主人陈绍康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可以观摩作坊里陶艺师傅的操作,很有意思。
黑井古镇成昆铁路沿线的黑井古镇,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通公路,半个多世纪的没落与隔绝,让小镇保留了古朴纯真的面貌。小镇因盐兴起,在历史上也曾繁华一时,几千年来曾是云南盐业最为发达之地,明清时期,黑井盐更成为专供王室的贡盐。清朝开采鼎盛时期,黑井盐税曾占云南税收的大半。如今盐已停产,但仍是古镇最大的卖点,古盐井、古盐坊、明清民居都完整地保留下来。
来黑井最适合的方式,是搭着绿皮小火车,听着火车鸣笛声,缓慢地驶进站,更能体会古镇繁华蜕尽后脱俗与恬静的氛围。黑井火车站早晚都有列车返回昆明,从昆明发出的火车每天早上都会停靠黑井站,下车后,有私人营运面包车可以送你到龙沟河边或五马桥旁。
大龙祠在镇西边的山坡上,祠内悬挂了一块雍正皇帝题写的匾额“灵源普泽”,盛赞黑井卤水普泽天下。自古龙祠下山,就能望见著名的黑牛盐井,通往地下的坑道铁门紧锁,旧时是井下背运卤水上来的出口。
武家大院是本镇保存最完好也最精致的古民居,始建于清末,现存建筑多为民国所留,主人曾是本镇首富,也是黑井最大的灶户(制盐人家)。大院依山势而建,呈“王”字形,沿楼梯向上,一路可上探层层堆栈而错落有致的布局。
去镇北2公里处的古盐坊,若不想徒步,可以在镇北口的龙沟河坐马车或面包车前往。如果不请导游讲解,只能对着盐井、蓄卤池、灶房想象当时煮盐的情景。这里可以体验烤小锅盐,或者自选模子制作一块盐带走。
和顺古镇这个云南边境上的汉族小镇兴于明洪武年间,清秀静谧,当年八大姓分街聚居的石板巷弄、街头上日常活动的半圆月台一一尚在。热腾腾的早市、野鸭湖上的肥鸭乃至因为缺少路灯而格外幽深的夜景都透着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很适合住上两三天慢慢逛。
镇子依山而建,南高北低,以大石巷为界,古镇东面开发较多,已经显露出客栈扎堆的热闹劲,而西面仍然清静,老民居和寺庙都集中在此。古镇周围五山(其中四座是火山)环抱,北面的老龟坡上有两个火山坑(大坑小山、小坑大洞),都尚未开发,花上半天就能走一遭。腾冲市区到和顺4公里,出租车或公交车都可到达,骑自行车或徒步也是可行的,但后者需翻越来凤山或走田间小路,最好有当地人带领。
弯楼子
弯楼子因顺应弯曲巷道修筑的外墙而得名。曾有顺口溜概括腾冲富商,称“东董、西董、弯楼子;南刘、北邓、金王张”,其中“弯楼子”指的便是昔日著名商号“永茂和”的李家,李家先人当年走夷方发了财,回来修起了这座大宅。精雕细刻的中式建筑里至今还保留着德国和美国的挂钟、美国烤炉和账房里巨大结实的保险柜,足见当年气派。
和顺图书馆
这座创办于1928年的乡村图书馆在当时为全国之冠,是和顺崇文重教传统的直接呈现,也是旅缅华侨资助的成果,至今仍对本地居民开放借书。馆舍中西合璧,悬挂着胡适提写的馆名,铁门仍是当年从英国运来的那扇,老式借书卡别有韵味。老馆后方的藏珍楼里存有不少地方文献和古籍。
旁边的文昌宫有神马(祭祀使用的雕版印刷品)、造纸和翡翠展。隔壁是只剩资料的滇缅抗战博物馆,曾经的6000件文物已经悉数转去市内的滇西抗战纪念馆。文昌宫外大照壁上的“和顺和谐”是旅行者留影的必拍点。
元龙阁
古镇东侧的元龙阁依山而建,是佛道合祀的道观,拾级而上可登高揽胜,也是拍照的好去处。坡脚龙潭边另有一条上坡路通往艾思奇故居。故居小园疏阔,室内为这位颇受毛泽东器重的哲学家的生平展。
本文2023-08-06 15:34: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2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