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介绍,张衡介绍,
老子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史记卷六十三.老庄申韩列传》内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河南鹿邑东)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耳外轮平而卷不日聃);固守藏之史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见周室衰乱,于是西行出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之请,遗五千文,即《老子》(又名《老子道德经》、《道德五千文》、《道德经》等),后不知所终。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 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我国天文学发展的历史是悠久的。到汉代已有盖天、宣夜和浑天等学派。盖天说认为,天如盖,盖心是北极,天盖左旋,日月星辰右转。宣夜说认为天无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并不附着于“天体”之上。浑天说认为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天地乘气而立,载水而行。宣夜说后来不幸失传了,盖天、浑天两说并行,竞相争鸣,比较科学的浑天说渐占上风。同时,观测天象的仪器也不断出现,如武帝时洛下闳制造了浑天仪,宣帝时耿寿昌又造了浑天仪,和帝时崔瑗的老师贾逵更制造了黄道铜仪。�
张衡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成果。任太史令后,他更加勤奋地“研核阴阳”,终于“妙尽璇玑之正”。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一件成就空前的铜铸浑天仪,被张衡造了出来。
浑天仪主体是几层均可运转的圆圈,最外层周长一丈四尺六寸。各层分别刻着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列宿,还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纬等等天象。仪上附着两个漏壶,壶底有孔,滴水推动圆圈,圆圈按着刻度慢慢转动。于是乎各种天文现象便赫然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件仪器被安放在灵台大殿的密室之中。夜里,室内观仪人员把某时某刻出现的天象及时报告给灵台上的观天人员,结果是仪上、天上所现完全相符。
铜仪的两侧附有玉虬(龙)各一,吐水入壶,左为夜,右为昼。壶上分别立着金铜仙人和胥徒,“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时早晚”。更有妙者:台阶下还有内装机关与两壶相联的瑞轮、�荚,靠着滴水的推动,依照月亮出入圆缺的变化,不停地旋转开合,表示着朔、望、弦、晦等日期,有如活动日历一般,可见这件浑天仪及其附器,与近世的假天仪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此仪诞生的前一年,�张衡�先用竹篾制成一个模型,名曰“小浑”,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和校正,然后才铸作大仪。浑天仪是�张衡�血汗的结晶。他接着写了《浑天仪图注》和《漏水转浑天仪注》两本说明书,又撰成《灵宪》一部,绘制《灵宪图》一份。在这些著作中,�张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天文学理论,反映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天体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蚀起因于地遮日光,月绕地行且有升降。他认识到太阳运行(应是地球公转)的某些规律,正确解释了冬季夜长、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昼夜等时的起因。他指出在中原可以见到的星有2500个,与今人所知略近。他经过对某些天体运转情况的观测,得出一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结论,与近世所测地球绕日一周历时365天5小时48分46秒的数值相差无几。
由于研究天文、律历和制作仪器,�张衡�对数学的研究相应地加强了。在制成浑天仪后,他写成了《算罔论》,要“网络天地而算之”。他用“渐进分数”之法,算出圆周率为十的平方根,为316强。这比《周髀》所记载的π=3的数值大大进了一步。直到五-七个世纪以后,印度和阿拉伯的数学家才得出这个数值。�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张衡转任公车司马令,总领天下征诏之事。他没有被繁杂的公务所淹没,举足走进物理学和机械制造学的领域之中,并且取得了许多惊人的成就。他成了当时首屈一指的机械制造专家,被人呼为“木圣”,所造器物之精妙,无与伦比。他运用差动齿轮原理,造出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他还精心制造出一只木鸟,“假以羽翮,腹中施机,能飞数里”,这简直是当时世上绝无仅有的一架木制“飞机”!可惜其实物和详细造法,也像他的许多杰作一样,后来大多失传了。�
张衡还制造出一种测影仪器——土圭,用来研究天文、地理。他绘制成一幅《地形图》,一直流传到唐朝。他善画山水、动物,与赵歧、刘褒、蔡邕(文姬之父)同为东汉四大画家。他对音乐舞蹈等艺术也有精深研究。如在《观舞赋》里,他曾这样巧妙地形容舞蹈演员的舞技:“连翩络绎,乍续乍绝,裾似飞鸾,袖如回雪”。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扩展资料: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老子思想影响不仅在道家内无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响深远。其影响不仅包括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性、修辞学诸学科;
而且涉及医药、养生、气功、军事、管理、建筑、园艺等众多领域。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早在十八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种文字版本。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一书是当今除《圣经》外,在全世界出版发行数量最多的一本书,单是日本就有三百多种版本。
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三大圣人之一。美国《纽约时报》曾把老子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广场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为其中之一。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老子
老子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史记卷六十三.老庄申韩列传》内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河南鹿邑东)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耳外轮平而卷不日聃);固守藏之史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见周室衰乱,于是西行出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之请,遗五千文,即《老子》(又名《老子道德经》、《道德五千文》、《道德经》等),后不知所终。
老子
老子 老子
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在世界的东方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镇降生了一位伟人老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被当代评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会上仅有一些哲学观点出现,从《老子》开始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因此,鹿邑这块宝地,即是降圣的仙乡,又是东方哲学的发源地。
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郦道元《水经注》称:“边韶老子碑云老子楚相人也,相虚荒,今属苦,城犹存,在赖游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元初涡河由太清宫南边改道走太清宫北边)。翻阅历代国史,各种词书,名人论著以及《河南省志》、《归德府志》、《鹿邑县志》、《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都明确记载,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史学界、哲学界、宗教界及研老专家,或著书立说,或撰写老证论文,认为老子生于鹿邑太清宫镇证据凿凿。据《毫州志》记载:“太清宫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属鹿邑,老子所生地”。《江南通志》(清顺治时期,今安徽与江苏合称江南省)卷二百,有一项“辨讹”,专门考证旧志中的讹错其中有对李耳的考证。结论是:“李耳,归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唐宋之毫州,邻六县,惟谯、城父二县今江南境,余俱属河南。旧志载李耳凤阳人物中,误矣”。在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二百六十,却有这样两段记载:“太清宫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犹存,旧名紫极宫,唐天宝二年改”。再一段是:“陈抟为毫州真源人,今河南归德府鹿邑县地,旧志收入颖州,与老子误同,兹并削之”。写得明明白白,自动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记载。一九九一年,新华社合肥五月十日电,报道安徽毫州决定举行世界老子学术研讨会的消息称:“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又称聃,是与孔子同时代并齐名的一位古代思想家,也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家乡在与毫州毗邻的今河南省鹿邑县”。实事求是,是我们传统的学风,应该发扬光大。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从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群众尊称为老君爷。老子由人而神有一个历史衍化过程。唐代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非突然而来,盖早有“太上玄元”之名。从司马迁讲“盖老子百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说明西汉时已流传着老子修道养寿是活了几百岁的活神仙了。东汉边韶《老子铭》曰:“老子先天地而生”,又曰“老子离合于混沌元气,与三光为始”。老子在后汉时期,已经完全神化,成为尊神、教主,所以汉桓帝于宫中产黄老浮屠之祠,把黄老与浮屠并列,前者是道教的教主,后者是佛教的教主。这里所谓的“黄老”即指老子而言。因此在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左官到苦县(鹿邑)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年)桓帝在濯龙宫亲祠老子。可见这时老子已经成为神圣的教主。现在全国各地都有道教宫观,鹿邑的太清宫始建于汉延熹八年,老君台始建于唐初,香火久盛不衰,老子以太上老君受到群众的尊奉。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百科全书。他的清静无为的学说,一物两项的转变率的辩证理论,深邃的天人之际的哲理,两千五非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道德经》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从古至今注释者三千余家,出版发行量居世界第二。当今,兴起了全球的“老子”热,老学研究空前高涨。最近几年各地连续召开国际性的老子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三年德国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四年鹿邑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五年中国社科院在西安举办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议。这样频繁的国际性研老活动,历史上是没有的,它樗着老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达到了新的水平。
老子思想所以能够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对远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有着极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全主位的影响,并对现代文化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指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的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体体论、辨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老子的本体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从先秦道家、两汉黄老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和对老子提出的诸如“道”、“德”、“有”、“无”、“动”、“静”、“无极”等范畴的援用可以看出,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由于老子思想是一个概念丰富的思想体系, 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因此,它获得了某种特殊的理论品质,蕴藏着许多理论生长点和不同思想体系。所以现代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仍需要借鉴老子哲学思想。老子的智慧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启迪意义。他提出了作为人生价值根源和基础的“道”范畴。老子的“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就成为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主张人应顺任自然,反对人对自然的掠夺。在个人与他人、与群体的关系上,老子提出“无争”的处世原则,主张挫脱解纷,和光同尘,反对争功名利禄,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在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长生久视之道”。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目前和未来的文化和生活提供着积极的智慧。我们要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和谐的天下,创造美好的人间。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强调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他抨击当时的统治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他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充满着辩证唯物思想,是人们经常引用的经典语言。在物质上,他强调“知足”与“寡欲”,进一步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出人无私心时处理事情就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思想。他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的思想,这和当今重视环境保护的观点相当吻合;或者反过来说,早在二三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先知先觉地提出过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难怪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强调,21世纪东方文化将逐渐取代西方文化,即“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济西方文化分析思维之穷,把全人类文化提高到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道教将其神化,奉为祖师。相传著有《老子》,即《道
德经》。他生活的时代,先秦时众说一致。《礼记》和先秦诸子书或称他“老聃”,或
称他“老子”。《礼记·曾子问》载孔子语“吾闻诸老聃”云云,说明老子与孔子同时
但稍前于孔子。但自西汉司马迁为老子作传持存疑的态度时起,至今学术界对于老子其
人其书的年代以及姓氏等等,看法仍有分歧,兹不细述。至于籍贯也有异说。
但汉代以后,一般都认为老子是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并在此地设其庙祀。
老子的生平事迹,先秦书仅有零星记述,其中如《庄子》记老子之死,前人以为寓
言。比较可信的是有关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孔子至周问
礼于老子,老子答曰:“子之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
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
气与多欲、态色与*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事后,孔子盛
赞老子其人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
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
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见周衰,于是离去,至关(函谷关),
应关令尹喜之请,著书上下篇五千余言,言道德之意而去,莫知其所终。大体上说,老
子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
一般认为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他的思想以“恒无名”之“道”为核心,以动反、用
弱为法要,以清静自然、返朴归淳为旨归,兼有治国和治身两大方面内容。不过司马谈
《论六家要指》讲的“道家”实包括“有法”与“无法”两大派;
《汉书·艺文志》叙道家学说,也区分“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此君人南面之术”与“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两种情况。前者指战国黄老学派,后者则为后人所说老庄道家。老子本反对法令,而申
不害、慎到、韩非等皆学黄老道德而主于刑名法术。庄子以放任的态度解说老子的思想,
韩非则以权势的法家观点阐释、批评《道德经》,作有《解老》《喻老》篇。战国时代,
由老子的某些思想结合刑名法治观点而形成黄老之学。西汉初,黄老之学盛行,陈平、
张良、盖公、曹参、吴公、王生、黄子、张释之、司马谈等人皆治黄老术,统治者也奉
行黄老清静因循之治。西汉时代还出现了专门解说老子思想的著作,见录于《汉书·艺
文志》就有《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和刘向的《说老子》;
成帝时蜀隐士庄遵(即严君平)著有《老子指归》,京兆长陵人安丘望之著《老子
章句》。
道教形成于东汉中期,它主要源于上古巫术神道和战国秦汉方仙道,但并非与老子
毫无关系。道教以老子为祖师,这是因为:
第一,老子书中本有清静寡欲、养神致寿之理。这也是黄老之学的一大特征,故司
马谈特别提到道家的“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必“先定其神”,而后“有以
治天下”。①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五正》也说,要“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及
外人”。这在阐发老子思想的《淮南子》等书中有更明显的体现。庄遵进而指出:“游
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②
《史记》又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表明老子身
行其修道致寿思想。即使相信《庄子》所言,非“不知所终”,据今人马叙伦《老子校
诂》考证,“孔子五十一岁见老子,为周敬王十八年(前502),盖已八九十岁”,也是
长寿者。这些都与道教贵生之旨相吻合。《老子》书中又有“谷神不死”等语,极易被
作宗教化的解释:修道成仙。
第二,任何比较成熟的宗教都有比较完备的宗教哲学和道德规范,而巫术或神仙方
术都缺乏这方面内容,只有老子既具本体论和宇宙论,又有慈善、谦退、俭约、清静、
质朴、寡欲等等道德主张,可以作为道教据以成立的基础。老子的《道德经》采用极富
感染力的韵语形式,又不失其思辨色彩,西汉时就被视为“经”。其文句洗练、含蓄,
便于作多种解释。
尤其是老子提出那玄奥的、不可言说的“道”是无始无终的、绝对的大全,就给道
教修炼提供了终极的价值目标和精神支柱,它符合追求肉体的或精神的永恒存在的需要。
第三,推崇老子并非始于道教,《庄子·天下》篇中尊称他为“古之博大真人”,
而《庄子》对真人的描写原带有神化色彩。神仙家最早托名黄帝。老子素与传说中的黄
帝并列,合称“黄老”,威信极高,其地位在孔子之上。故至晚在两汉之交,老子也被
仙化和宗教化。例如,《庄子·寓言》篇说“老聃西游于秦”,西汉末刘向把老子收入
神仙传记,说:“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③云
云,实为后世“化胡”说张本。至东汉初,桓谭《新论·祛蔽》又有“老子用恬谈养性,
致寿数百岁”这种夸张之说。
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又说: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
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④,将老子等同为先天地而生的神灵之“道”。
与此几乎同时,谶纬书中有《老子谶》,表明已将老子视为宗教预言家。
就历史的连续性而言,道教乃顺应这种仙化和神化老子的趋势,故东汉早期道教概
称“黄老道”。其时,崇尚神仙道术之人,均将老子当作神仙。桓帝延熹八年(165),
陈相边韶作《老子铭》,谓老子“当幽王时三川实震,以夏殷之季阴阳之事鉴喻时王”。
“世之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P(升)
降升(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
成身化,蝉蜕渡世。自牺、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⑤
儒家尊崇孔子,道教自创教始便祖述老子,主要是为了跟儒家相抗争。例如,据信
为张鲁所作的《老子想尔注》贬斥儒家为“大伪”,“其《五经》半入邪”。又注“孔
德之容,唯道是从”说:“道甚大,教孔丘为知;后世不信道文,但上孔书,以为无上;
道故明之,告后贤。”正如前辈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佛教初入中国,常自附于黄老神仙
方术,当时社会上流传“老子入夷狄为浮屠”⑥之说,原非道士有意贬抑佛教。
但晋代以后佛教大盛,道教徒坚执“老子化胡”说,则是为了同佛教相抗衡。
道教奉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其教法或经书多托言太上老君降授,对于老子
也有种种神奇的传说。《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
老君”。
《抱朴子内篇·杂应》继说:“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
**,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
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鋋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
青龙,右有二(三)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
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此事出于仙经也。见老君则年命延长,心如日月,
无事不知也。”《神仙传》《玄妙内篇》《高上老君内传》等并云老子从李母左腋而生。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神化老子的经书、仙传不少,经书以《太上老君开天经》《天尊
老君名号历劫经》《老子化胡经》等为代表;纪传中影响较大者有托名尹喜作的《高上
老君内传》、唐尹文操撰《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圣纪》、北宋贾善翔撰《犹龙传》、南宋
谢守灏撰《混元圣纪》等。当然,老子虽为道士所共奉,但在道教各派中的地位却略有
等差。例如,在南天师道的神仙系统中,太上老君仅次于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
而上清、灵宝派则将太上老君排名于元始天尊(上清派称“元始天王”)和太上道君
(即灵宝天尊,上清派称“太上高圣玉晨大道君”)之后。上清派还有一位上清金阙后
圣九玄帝君(上清派道书《灵书紫文》即全称《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
姓李,简称“后圣李君”。在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这位金阙帝君排在第三中位,
谓“壬辰下教太平主”。另有老聃,排在太极右边后位。而太清太上老君则降在第四中
位,为太清道主(上清派称旧天师道为“太清家”)。北魏道士寇谦之也声称太上老君
授其道经而创北天师道。诸派之中,楼观道尤推崇老子,大倡“化胡”说,对老子在唐
代地位的上升起了推进作用。
历代帝王崇奉老子,初立庙祠祀,后又专设道宫,加号册封。汉代始立祠(一说始
于秦)。东汉延熹八年(165),桓帝派遣中常侍管霸到苦县祠老子,次年又亲祠老子于
濯龙宫,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至唐代,对老子尤加崇奉。武德三年(620)五月,晋
州人吉善行声称曾于羊角山面见老子,并要他:“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
子孙享国千岁”。⑦高祖乃立庙于其地。太宗即位后,诏称:“朕之本系,起自柱史”
⑧,奉老子为其祖先。高宗乾封元年(666)二月至亳州谒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
元皇帝”。其后,玄宗又于天宝年间一再加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
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于西京、亳州升设太清宫。宋真宗为避
宋室圣祖赵玄朗讳,改称老子“真元皇帝”。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诏加号为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次年亲至亳州真源县朝谒太清宫,奉上册宝。此封号在道
教中沿用至今。唐玄宗时以二月十五日为老子诞辰,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四月,又
诏以混元皇帝二月十五日生辰为贞元节(一作“真元节”)。此日至今为道教重大节日。
注:
①③ 《史记》第10册3292页,第7册2141页,“集解”引《列仙传》,中华书局,1959年
② 《道藏》第22册22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 《全后汉文》卷三十二
⑤ 《隶释》卷三
⑥ 《后汉书》第4册1082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⑦ 《唐会要·尊崇道教》
⑧ 《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十三:《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
本文2023-08-06 15:34: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