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三塔有何历史文化价值?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大理三塔有何历史文化价值?,第1张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崇圣寺三塔风景(29张)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藉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

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经历代的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巅峰。据《南诏野史》记载:崇圣寺“基方七里,周三百余亩,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

南诏国时 崇圣寺三塔期的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骠国(今缅甸)国王雍羌和王子舒难陀,在南诏王异牟寻的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因而崇圣寺三塔成为东南亚、南亚崇尚的“佛都”。到了大理国时期,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佛教,《南诏野史》说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公元1056年,星逻(今泰国)国王耶多曾两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赠。由于大力倡导,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他们分别是:第二代王段思英、第八代王段素隆、第九代王段素贞、第十一代王段思廉、第十三代王段寿辉、第十四代王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之父)、第十六代王段和誉(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第十七代王段正兴。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圣寺出家。这些国王固然也酷爱佛教,但主要是在争夺王位的斗争失败后的一种出路,因而史书上有“逊位为僧”、“避位为僧”的记载。明代传抄的大理国时期的佛教经典《大灌顶仪式卷》,就记载了国王举行灌顶仪式的复杂场面,这么多国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独有的奇特现象。因而,吸引了内地香客和东南亚、南亚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了东南亚、南亚推崇的“皇家国寺”。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载:“是寺在(苍山)第十峰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伟。楼中有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为蒙氏(南诏)时铸,其声闻可八十里。其后为正殿,殿后罗列诸碑……其后为雨铜观音,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余……自后历级上,为净土庵等。”明代崇圣寺以五大重器著称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元代高僧圆护手书的“佛都”匾、明代三圣金像。香火更旺,裴声于南亚、东南亚。编辑本段建筑结构

一、南诏王皮逻阁,在唐玄宗开元末年统一六诏,建立强大的地方性政权,直到902年唐朝即将灭亡时,南诏先于唐朝灭亡

南诏本来叫蒙舍诏,因为位于六诏最南,因此又名南诏。皮逻阁之前,南诏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到皮逻阁统治时期,依托唐朝的支持,皮逻阁统一六诏,兴建太和城,在云南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性政权。南诏的生存策略,大概是游走于唐朝和吐蕃两个强国之间,并在东南亚一隅建立自己的霸权。它在唐朝和吐蕃面前虽然是个小国(其实也不算小),但在它160多年的历史中,却屡屡可以看到它让唐朝和吐蕃吃瘪的场景,甚至唐朝最后都灭亡,都或多或少与它有些关系。公元902年,南诏亡于权臣郑买嗣。

二、南诏王的世系比较好记忆,因为他们父子连名,南诏的历史大概有几个重要节点

南诏从皮逻阁建国,传子阁罗凤,然后是凤迦异(先阁罗凤死,没继位),异牟寻,寻阁劝、劝龙晟等等,直到舜化贞,几乎都是父子连名的。皮逻阁时期,是南诏依靠唐朝统一六诏的时期;阁罗凤时期,南诏因为唐朝地方官的压迫投向吐蕃,乃至于两次与唐朝交兵,唐朝损兵二十万,是为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防御空虚的一大原因;

异牟寻时期,南诏因为吐蕃的猜忌压迫,再次投向唐朝,与唐朝联合让吐蕃吃瘪;到了世隆继位后,已经进入唐懿宗的统治的唐朝末年,世隆的名字犯了李世民、李隆基两个皇帝的名讳,但他坚决不改,还自立为帝(国号大礼),并入侵唐朝剑南、桂管、安南等地。在两国的大交兵中,唐朝和南诏都陷入巨大消耗之中,两国的灭亡与此都有很大关系。

三、南诏的灭亡,以及它与大理国的关系

公元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灭南诏王族,建立了大长和国,此后云南地区进入动荡期。大长和之后是大天兴,大天兴国存在不到一年,又被大义宁取代。公元937年,段思平灭大义宁,段氏大理国建立,后存在了很长时期。段氏大理国的国号大理(大礼),其实早在南诏时代已经出现,而且段氏大理国的规模,几乎是继承了南诏国。

且说,南诏国灭亡不久,公元907年,唐朝也灭亡了,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辽国兴起于北方,大理兴起于云南,吐蕃国早已陷入分裂混战中,公元960年,北宋建立,西夏也在孕育中,而后是辽、北宋、西夏、大理等数国的对峙。

  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就在以苍山洱海和滇池为中心的地区生息繁衍,在河旁湖滨的台地上创造了早期文明的水稻农耕文化,过着农耕渔猎的定居生活。从西汉至唐初,白族先民在汉文化以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不断进分散和聚合,先后形成东"西洱河蛮"、"白子国"、"渠敛诏"及"六诏"等酋邦,后建立了南诏国,大理国等政权,历500多年。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蒙古灭亡。建立了云南省.元朝任命大理段氏为“大理总管”,世袭其职。终元之世,大理总管传11代。公元1381年明朝大军平定云南,取消了段氏在大理的世袭特权。元明清三代,白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与中原逐步形成一体。

  白族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与汉族人民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密切交往,不断发展,创建了繁荣的经济、灿烂的科学文化。大理地区在两汉时期,就是从四川到印度的交通要点,汉、唐时的西南“丝绸之路”亦从这里经过;大理有名的“三月街”也形成于1000多年前,商业贸易盛况在古籍中均有记载,并出现了闻名滇西的三大商帮。尤其需要指出的,大理城不仅是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而且是当时我国与东南亚诸国通商、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是当时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理地区至今保存的崇圣寺三塔、南诏太和城遗址、南诏德化碑等名胜古迹,似乎都在叙说着白族人民在丰富祖国文化宝库方面所作出的 卓越贡献。大理城现已列入国务院首批批准的我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古滇王国

  两千多年前,滇池沿岸有过一个古老的王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然而,就在司马迁将它载入典籍后不久,滇国就销声匿迹了,再没有踪影,没有传说,没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哪里去了,像一个亘古的谜,没有人再提起云南古史上的这段辉煌。

  古滇国现在对人们来说还是一个迷,因为还没有人找到滇国的古都,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内城可能是滇王离宫,而滇王离宫可能就是后改称的俞元县,俞元古县城也真如百姓所说“澄江湖里有一座沉没的城”,因地震而沉没湖底,它正是现在探测的抚仙湖下残存的古城,这些都是考古工作者们的猜测,古滇国是一个神秘消失的青铜王国。

  古滇王国起始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末期),结束于公元1世纪(东汉),曾经达到鼎盛一时的艺术成就,创造了中国西南独树一帜的青铜文化,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云南品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哀牢国

  在滇西,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哀牢国”。距今约2400年前,以今保山市为中心的怒江区域曾崛起过一个支系庞杂的族群“哀牢夷”,是古代“西南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创立了存续数百年之久的酋邦哀牢国,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哀牢文化”。两汉时期,哀牢王柳貌“内附”,永昌郡设立,中原文化迅速注入,曾经兴盛一时的“哀牢文化”便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渐次稀释直至湮灭,以致后人往往只能透过一些古代典籍记载的关于哀牢夷和哀牢国的只言片语,去想见那个曾风光过的神秘古国的万般风情。

  哀牢古国由于历史久远,地上文物早已荡然无存,只有一些与之相关的地名、山水和后人根据传说修建的景点,隐约透出点远古岁月的信息。传说“彝族和傈僳族”就是哀牢国的“濮人”贵族后裔化。无论是石器文化、青铜文化,还是耕织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姻俗丧葬文化和音乐、舞蹈等民族民间文化,哀牢国都十分丰富而独具特色历史中,对哀牢古国的记载少之又少,仅《华阳国志》和《后汉书》略有记述。目前,哀牢文化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专著、专论相继问世,哀牢文化作为以保山为中心的哀牢故地历史文化的源头,已透过岁月的沉沙露出远古的辉煌。

  3、勐卯古国

  据傣族民间传说,早在公元前6世纪初,南卯江(瑞丽江)河谷已建立了若干部落联盟。东周灵王十四年(公元前558年),傣族首领混鲁(根仑)、鲁赖(根兰)两兄弟统一了南卯井河谷,首建 “勐卯果战壁”王国,俗称“勐卯王国”。傣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历史故事:距今3000多年前,傣族王子召武定落难原始森林,天赐他一把琴,弹起这把琴,林中所有野象就会召之即来,听从琴王的指挥。于是召武定在象队的帮助下,打回勐卯,夺取了果战壁王国的王位。有史学家认为: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探寻到的“滇越乘象国”就是“勐卯果战壁王国”。《史记·大宛馔》和《史记·西南夷传》中均有记载:“然闻其西千余里有乘象之国名曰滇越”。《马克·波罗游记》中的记录为“金齿国”。

  4、句町古国

  句町原是濮人的一个部落,居住于云南东南部、广西西北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其地为县。句町王亡波率部归附汉朝。昭帝始元四年益州郡姑缯,叶榆等部落酋长反叛。次年,汉朝派大鸿胪田广明等征讨,钶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长人民助击反者有功,昭帝封亡波为钩町王。

  汉昭帝始元5年(前82年),句町族首领亡波因协助平定姑缯、叶榆的反叛有功而被封为“句町王”,享受着国县并置的特殊待遇。凭此优势,句町的势力迅速发展,到西汉末年,句町国继滇国、夜郎国成为横跨桂西、云贵高原前沿的文明古国,其疆域十分宽广。

  5、南昭国

  南诏是中国唐朝时包括现时云南全部,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一部分的国家。唐时西洱河地区有6个大部落,号称“六诏”,即蒙舍诏、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邓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因地处南方,故亦名南诏。

  开元元年(713年),玄宗封南诏皮罗阁为台登郡王。开元二十六年,皮罗阁在唐王朝支持下兼并五诏,进爵云南王,建立南诏国。次年迁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境内)。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南诏国权臣郑买嗣夺位自立,改国号大长和。南诏国传位165年,至此灭亡。五代后唐天成四年(929年),赵善政灭大长和国,建立大天兴,次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灭大天兴国,改国号大义宁。大义宁后被白族先民段思平所灭,承袭了南诏以来的疆界,建立大理政权。

  6、大理国

  大理是中国宋代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一带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定都羊苴咩城,改国号曰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大理国是中国宋代以“白蛮”(白族)为王室、“乌蛮”(彝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联合政权。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后来随着金庸先生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等作品及电视剧的传播,大理国广为人知。

  7、自杞国

  南宋时期滇东、黔西南地区的一个以“乌蛮”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1100年由彝族先民东爨乌蛮阿庐部落中的弥勒、师宗二部建立自杞国,鼎盛时其疆域北至曲靖,南达红河,西抵昆明,东到广西红水河。1260年为蒙古所灭。

  古蔚《南诏野史》记载,“公元937年,通海节度史段思平借兵于东方乌蛮三十七部,众十万,会于石城(曲靖),以董迦罗为军师,所向皆克,遂攻进大理”云南史学界权威尤中教授在《中国西南民族史·自杞国》中说:“自杞国是些莫徒蛮之裔弥勒部建立的。

  8、果占壁王国

  公元1311年,在云南省西部边境的勐卯果占壁地方,雅鲁王朝衰落,思汉法开创的果占壁王朝崛起。思汉法在位53年,始终坚持果占壁边疆是中国皇帝管辖的地方,一直向元朝廷称臣纳贡,缴纳赋税,坚持承认麓川边地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并且抵御外邦入侵领土,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但元朝廷却坚持“以夷制夷,析麓川地,分而治之”的政策,分别命河南参政贾敦熙、元帅塔失把都、云南行省参知政事不老三珠、亦秃浑等四次率兵讨伐,给果占壁王朝带来战乱不断的同时,元朝也因多次用兵造成国力财尽,走向衰亡。

  思汉法卒后,其后裔思伦法、思任法、思机法等继承祖业,果占壁王国不断发展壮大,于是引起明朝廷的担忧,以宦官王振为首的朝臣武将主张调集全国兵马讨伐麓川思氏,于是明朝廷开展了一场为时8年的“三征麓川”战役。结果,使果占壁王国由兴盛走向衰亡。

句町是春秋战国时代由部落联盟发展而成的一个古老国家;汉武帝时内附,以其地置句町县,汉昭帝时封其首领毋波为王;该王国的辖区包括滇东南和桂西,即今文山州全部、红河州中东部,以及玉溪市、曲靖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一些地区;其“国都”在广南莲城;其主体民族为壮傣民族先民;该王国属于奴隶制社会;由于能够大量制造和广泛使用青铜工具和武器,因而农业经济发达、军事力量强大、社会文化繁荣,在历史上与郡县并存了583年。

句町名称的由来

“句町”之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和《王莽列传》,《昭帝纪》则写作“钩町”,后来的古籍中也有写作“钩町”的。《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侯王国以什数”,又载“句町国……汉时受封迄今”。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说:“汉初设治之句町、进桑,在春秋战国时已有部族组织”。《辞海》说“句”读作钩(gou)是正确的,“町”则与当代汉语读法一致;“句町”一词源自壮语,用广南壮语解释比较恰当,“句(钩)”的含义有二:一为九,为最大数;二为坡。“町”的含义亦有二:一为红,为血亲,为联盟;二为顶,为最高处。

毋波受封为句町王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句町方国由毋波执政。毋波得知西汉朝廷发兵攻破南越及回师降服夜郎之后,深受汉武帝威德的影响,于元鼎6年(公元111年)率部归附了汉朝。汉武帝封其为侯,以其地置句町县,隶益州刺史部的牂牁郡。

公元前86年,威名显赫的汉武帝逝世,帝位由汉昭帝继承。此时西南地区各部不服统治,趁机起来造反。《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载:“孝昭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益州廉头、姑缯(今云南大理州一带)民反,杀长吏 櫊樚钢福ń窆笾菪艘濉⒄攴嵋淮)、同并(今云南弥勒、石林一带)等24邑,凡三万余人皆反。遣衡水都尉发蜀郡、犍为奔命万余人击牂牁,大破之。后三岁,姑缯、叶榆(大理)复反,遣水衡都尉吕辟胡将郡兵击之,辟胡不进,蛮夷遂杀益州太守(治所在今昆明晋宁),乘胜与辟胡战,士战及溺死者四千余人”。为平定反叛,西汉朝廷派军正王平与大鸿胪田广明率部出征,并调句町侯毋波的亲兵武装配合,结果“大破益州,斩首捕虏五万余级,获畜产十余万。”据此,“上曰:钩町侯亡(毋)波率其邑君长人民击反者,斩首捕虏有功,其立亡(毋)波为钩町王”。明诸葛元声的《滇史》也说:“时益州廉头、姑缯民反,杀长吏;牂牁谈指、同并等24邑凡三万余人皆反。大将军霍光白帝,遣水衡都尉吕辟胡发蜀郡、犍为奔命万余人击牂牁,大破之,元始四年,姑缯、叶榆复反,帝遣吕辟胡将益州兵击之,辟胡顿兵不敢进,蛮夷遂杀益州太守,乘胜与辟胡战,士败溺水死者四千余人。始元五年,复遣军正王平与大鸿胪田广明等并进益州夷,大破之。广明因辟胡败后,乃风谕钩町共引兵入滇,斩首捕虏五万余级,获畜产十余万。上闻,喜曰:钩町侯毋波率其邑长人民击反者,斩首捕虏有功,其立毋波为钩町王。大鸿胪广明赐爵关内侯”;倪蜕的《滇云历年传》等书也有相同的载录。

毋波晋爵为王之后,曾使句町国盛极一时,他也为此显赫一世。他逝世后,后人专门修建“土主庙”来祭祀他。壮族称土主庙为“厅布宏”或“厅祊”(直译为皇祖神庙或王爷庙),有的村寨则叫“厅索”(意即社庙)。“厅祊”和“厅索”又是村寨长老主持社祭或进行议事的场所,通常被译为“老人厅”,云南省大多数壮族地区都有,现在仍由村寨长老在庙中年年主持祭祀等民俗活动。据《广南府志》载:该城的“土主庙,在府治西”,笔者曾询问过当地老人,说是解放后被平作他用了。在众多的土主庙中,以位于通海秀山上的名声最为显赫。公元937年,原南诏国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会盟37部,欲起兵讨伐大义宁国杨干贞,行前曾入庙卜问吉凶,祈求土主毋波显灵保佑,并许愿:得胜之后要建祠回报。以后他果真如愿以偿,击败了杨干贞,建立了大理国。句町王毋波亦因此被尊为最灵验的土主之神。《云南通志·寺观二》载:“土主庙即句町王庙,段思平既得大理之后,特建是祠,盖以答神佑也”。通海人至今仍认为:“句町王毋波在通海时,颇能施惠于民”,还说“毋波是两千余年前一位在通海有武功而兼有文治的良将”。毋波之后的句町国

著名历史学家江应梁先生在其《中国民族史》中说:“益州‘大破’之后,滇国的实力下降,滇王的地位亦不复存在了,时距益州郡的设置仅二十七年(公元前109-82年),代之而起者是钩(句)町侯亡(毋)波”,“句町人”在滇的统治持续了54年之久,距毋波附汉的元鼎6年已达83年。他还说:“由于句町在益州驻留,与夜郎的矛盾尚未激化,但其回归后,二王的对立正式构成”。历史事实的确如此,句町本属牂牁郡,自从毋波由侯晋级为王之后,牂牁郡内即同时存在夜郎(驻今贵州黄平县)和句町两个国王。为互相兼并,两个王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据《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载: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25年),夜郎王兴举兵攻句町王禹和漏卧侯俞(漏卧侯国在云南泸西、师宗、罗平一带),西汉朝廷“遗太中大夫蜀郡张匡持节和解,兴等不从命,刻木象汉吏,立道旁射之”。事后,西汉朝廷为树立国威和平息事端,选用曾经当过连然(今安宁)长和不韦(今保山)令的陈立出任牂牁太守以直接处理。陈立上任后,即谕告夜郎王兴,兴仍不从命,陈立遂带“从吏数十人出行县,至兴国且同亭,召兴。兴将数千人往至亭,从邑君数十人入见立。立数责,因断头,邑君曰‘将军诛亡状,为民除害,愿出晓士众’。以兴头示之,皆释兵。钩町王禹、漏卧侯俞震恐,入粟千斛,牛羊劳吏士”。其后,“兴妻父翁指与兴子邪务收余兵,迫胁旁二十二邑反”,又被牂牁太守陈立与都尉万年残酷镇压,夜郎从此覆灭,时距汉武帝赐予夜郎王号仅84年。自此以后,句町国即日益坐大,不仅控制了益州郡,还控制了牂牁郡的广大地区,成了当时西南地区最大最强的方国。

句町与广南的历史渊源

广南是古句町国的发祥地,也是云南壮族人口最多的县份,史籍中关于句町王毋波于公元前111年率部归入汉武帝统一的中国和他在汉昭帝始元年间(公元前86-81年)参加平息黔西、滇中及滇西叛乱并建立功勋的记载,是壮族人民引为自豪的历史亮点,毋波的这一历史功绩与当今党和国家一贯倡导的“维护祖国统一”和弘扬“爱我中华”的主体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广南县牡宜汉墓中出土的各种珍贵文物、早期的各种铜鼓以及壮族传统节日和民间至今仍在传承的骨刻历算器、鸡卜卦书、摩教经典等,均是句町历史文明的见证。其九龙山则是中国壮族保持最完好的神“竜”之一,山下壮族村寨的干栏民居群落及其纯朴的壮语环境、浓郁的民族风情等等,均可作为壮族原生文化的典型进行展示。此外,广南的侬氏土司府还是中国壮族土司府中建筑规模最宏大、存在时间最长的土司府,因为有侬智高的关系,其历史地位和国际影响也最为深远;与侬府并列的,还有莲湖、昊天阁、太阳庙、文庙、皇姑坟等宏伟的古建筑群,这些都是广南独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主打句町历史文化品牌,并对上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疏理、整合,发挥民族历史文化与旅游经济开发的关联效应,既能解决我国壮族无历史文化品牌的大问题,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为建设滇东〈世外桃源〉—壮乡广南文化旅游精品和东南亚跨国旅游桥梁作贡献。

  公元748年,唐朝立阁罗凤为云南王。唐王朝为加紧控制洱海地区,修筑安宁城,惟受到爨氏各部反抗,受唐王朝派兵镇压,阁罗凤随即拉拢爨氏各部,奏请朝廷谢罪。阁罗凤为加强与爨氏部落关系,将女儿嫁给爨归王之子守偶,另一女嫁给爨崇道之子辅朝,南诏势力由此进入滇池地区。唐王朝认为此举于己不利,派李宓以反间计挑起爨氏内閧,在一场政治阴谋下,爨崇道杀死爨归王,归王妻阿姹求救于南诏,南诏出兵杀崇道父子,唐与南诏关系直走下坡。唐朝计划以皮罗阁另一子于诚节取代阁罗凤,并加倍征取粮税以削弱南诏势力,天宝九年(750年),云南太守张虔陀向朝延指阁罗凤谋反,阁罗凤起兵杀死张虔陀,占领了姚州及所属的32夷州。唐王朝西川节度使杨国忠派鲜于仲通、李晖、王知进率兵八万,分三路进兵征伐南诏。南诏节节败退,向唐朝谢罪,并威胁要向吐蕃投降,被唐朝所拒。南诏于是向吐蕃求救,唐军大败,吐蕃与南诏由此结为兄弟之邦,南诏改元为赞普钟元年(752年),次年,唐派兵再置姚州,以贾颧为都督,发兵三万攻南诏,但他自己被生擒,全军尽殁。阁罗凤说:“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岂顾前非而忘大礼”,修筑“大唐天宝阵亡战士冢”(俗称万人冢),并在太和王都立大碑,刻石写上“叛唐不得已而为之”等字句。

  公元754年,唐派再向南诏挥军,七万唐兵再次大败。唐军在天宝战争中的惨败,丞相杨国忠向唐皇报捷。明代万历云南总兵邓子龙,看了“万人冢”感慨地写道“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唯有苍山公道雪,年年被白吊忠魂”。

  改国号779年,异牟寻迁都阳苴口芊城(又作“阳苴咩”、“羊苴咩”、“苴咩”,后又称“紫城”、“大理”、别称“鹤拓”,今云南大理旧县城西三塔附近)。794年,异牟寻被唐朝封为南诏王,自此世称南诏国,别称鹤拓。 860年世隆改国号为大礼国(或为礼仪之邦之意自称皇帝。878年隆舜改国号为大封民(或大封人,“封”古音“帮”,“封民“或“封人“即“白民”或“白人”,乃民族自称,南诏建国百余年,乌蛮已经白蛮化,白族之名或来于此) 衰弱与灭亡南诏长期与唐朝战争,国力日趋衰弱。郑氏世袭清平官一职垄断大权,清平官郑买嗣篡南诏建大长和。 八九七年,南诏皇帝法在善阐城被人杀死,子舜化立。九○二年,舜化死,舜化的儿子不满一岁,权臣郑买嗣掌国政,杀舜化子,起兵杀蒙氏亲族八百人,灭南诏。 南诏自七三八年皮逻阁统一六诏起至九○二年郑买嗣灭南诏,首尾凡一百六十五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