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来源于那个学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气功来源于那个学说,第1张

据初步的研究表明,气功起源于原始人类的自我保健。古代的气功叫“吐纳”、“导引”、“按跷”、“行气”等等。“吐纳”字面上的意思是吐故纳新,实际上是调整呼吸的锻炼;“导引”的定义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是把躯体运动与呼吸自然地融合为一体的肢体运动;“按跷”是按摩和拍打肢体的运动,在古代,导引、按跷常常互相包含而不分;“行气”是以意念配合呼吸,想象“气”沿周身经络运行。

气功起源的时间,至今未见直接文献资料,目前对气功起源的研究,是根据几个间接文献的互相佐证而推测的。其主要是:

根据古籍记载,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着,在4000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成灾。《史记》、《孟子》 都有类似的记述。而另一部史书《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

由于多雨潮湿,人们气血淤滞,易患筋骨拘紧,或周身及关节疼痛一类疾病,于是就用舞来宣导气血以治病。2000年前的古典医籍《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在讲述各种不同治法的来源时说,中原一带,平坦潮湿,人们易患肢体寒冷,或关节红肿热痛以及四肢痿软等骨关节病,应该用导引按跷来治疗,所以导引按跷这种治法来源于中原地带。这说明唐尧时期曾有“宣导”作用的“舞”,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导引按跷”。

《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记载;“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居住在野兽出没无常的大自然中,靠运动来加强新陈代谢,增加热量以避寒;找个阴凉处安静休息,降低代谢,减少产热以避暑热;内心不受七情干扰,外形不受名利趋求等奔波劳碌之苦;这是人们具有安静愉快淡泊心态的朴素社会,所以病邪侵犯也不会深入人体内。这正是对原始气功养生的一种描述,至今气功仍分动静两大类,与古人的动静养生是一脉相承的。

根据考古发现1975年,在青海省乐都地区柳湾三坪台,出土了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罐等文物。在彩陶罐上有一彩绘浮塑人像,二目微闭,口形近圆,微向前翻,腹部隆起,双手张开,放在腹部两旁,两膝微屈,双脚分开,略比肩宽,正是站桩吐纳的练功形象。经有关专家考证,该文物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练功人像正是古人服气吐纳的一种姿势。更有趣的是该人像为男首女身,即男性的上身,女性的下身,这虽然是古人的一种生殖崇拜,但是把男女合为一体,体现了调和阴阳,使阴阳合一的理论思维。这有力地说明了中华气功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1957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还发掘了一匹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其中有一个舞蹈纹彩陶盆,绘有黑色舞蹈人形,整个画面人物突出,神态逼真,五人一组,手拉手,面向一致,佩戴饰物,共有三组,据考证,也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由原始模仿动物发展为导引,称为仿生气功,如五禽戏、六禽戏等。

说气功起源于原始人的自我保健,除了古书记述和出土文物证明外,还有古代医籍和医家都十分重视气功疗法。从儒、释、道、武、艺等各家对气功的运用来看,虽然目的各不相同,但都是发挥气功的健身养生作用,这与气功源于人类本能的自我保健有关。

中国气功经历了漫长的原始萌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文化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由方术进入了学术的殿堂,这在诸子百家的学说中都有反应。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庄子在宥》记述了黄帝向广成子求教养生之道的故事:黄帝慕名去拜见广成子,广成子毫不客气地叫他回去斋戒三个月再来;黄帝果然如此做了,广成子见他如此虔诚,于是概述了气功养生的秘诀:“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是历史上最早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的经典《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儒家“八目”,很多类似于气功修炼,特别是提出“止于至善”的方法,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孟子》提倡“善养吾浩然之气”。

在《庄子》一书中以孔子和颜回对话的形式,具体描述了“心斋”与“坐忘”。如在《庄子人世间》中,孔子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颜回则在《庄子大宗师》中向孔子谈了坐忘的体会,谓“堕姿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回谓坐忘。”坐忘即为早期的静坐,故郭沫若在《静坐的功夫》中指出:“静坐这项功夫,……当溯源于颜回,……颜回坐忘之说,这怕是我国静坐的起始。”

《管子》还认为“能守一而弃万疴”。

《战国玉铭》又称《行气玉佩铭》、《行气玉铭》、《行气铭》,据专家考证,是公元前5世纪末至4世纪初的文物,现藏于天津博物馆。这是一件珍贵的反应气功历史的实物,也是到目前为止最早且完整描述气功锻炼的实物,在这一中空未透顶的十二面体玉制饰物上,刻有四十五个铭文。文曰:“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兀舂在上,地兀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目前气功界对铭文所描述的为何种功法虽有不同意见,但这表明在战国时期气功功法确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华佗则根据《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思想和《淮南子》上提到的6个动物动作,结合自己的临诊经验,创编了一套动功,曰:“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能“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随葬品中,有几件相当珍贵的气功文物,如《导引图》、《却谷食气篇》、《养生方》等,反映出当时气功发展的情况。

《导引图》是一张彩色帛画,绘有男女多种姿势,出土时有残缺,现存44幅图为4行排列,多有题记,但能辨认者仅28幅。据考,该墓墓主为当时长沙丞相利苍的儿子,葬于公元前168年。整幅图高50厘米,长约100厘米,原无总名序跋及作者,现用名为出土后依其内容而定。

《却谷食气篇》是以描述食气(即呼吸锻炼)为主的练功方法之专著,也是历史上首部专论却谷的著作。全书仅26行,刻在竹筒上,它对却谷食气的方法、适应症有明确的论述。此外,该书所述之如何掌握不同季节特点、不宜食气的4种气候等内容,则反映了中医养生思想中的整体观点在气功锻炼中的具体应用。

《养生方》专论养生尤其是气功养生的原则与方法。该书《十问》篇描述的治气方法是“吸必深而久,新气易守,宿气易老,新气易寿。善治气者,使宿气夜散,新气朝聚,以彻九窍,而实六腑。”强调了呼吸锻炼吐故纳新之作用。同篇论述的治气四时注意事项,与《却谷食气篇》中的内容互为补充,“食气有禁:春避浊阳,夏避汤风,秋避霜雾,东避凌阴。”

在长沙还出土了东汉前期的“仙人饮玉泉”青铜镜,除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仙人和瑞兽外,还有三句铭文:“尚方佳境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尚方是当时为皇帝制作御用器物的官,在黄帝用的青铜镜上,刻上神仙家修炼辟谷的方法,可见当时气功发展的程度。这与《内经 素问遗篇 刺法论》的吞津法是一致的。

从中国古典文化关于“气”的概念出发,我们来谈谈气功的内涵。要阐明这一点,还需从对人的生命运动的看法说起。

众说周知,人与一般动物根本区别在于他具有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活动。因此,人的生命是精神与肉体的统一。对此,古人有不少精辟的论述,例如《淮南子 道原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这里形指肉体,神则是特定的物质,人的意识和精神活动是其功能体现。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的精神和肉体的活动都是靠周流于人体内的气来充养、维持的;而各个层次上的气化过程,则不仅以形体为基础,而受神、意控制。

根据上述以神为主导,形、气、神三位一体的人体生命整体观,人有可能通过神、意的能动的锻炼,增强神、意对形体和体内气化过程及气机运转的控制,从而激发、强化人体的固有功能,并使心身臻于高度和谐。这种方法古人统称“修身”。

先秦诸子,对于社会问题,所见各不相同,但于修身之道都是十分重视的《管子》把这类修身方法称之为“心术”、“内业”;《庄子》认为有“纯素之道”和“养形之术”的区别;孟子提倡“存心”、“养气”,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故倡导“治气养心之术”;而养生家.医家则有“导引”、“行气”、“食气”、“养生”之方。战国时期的文物《行气玉铭》上刻的铭文就是“行气”的方法;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里,有《导引图》、《却谷食气篇》和《养生方》等。秦汉时期,以长生久视为目标的丹道开始流行,这又有内丹和外丹之别。东汉以后,佛教传入,道教创立,这类修身方法和宗教修持相结合,名目就更繁多了。明清以来,武术家有内功之说。

“气功”一词最初见于晋许逊的《灵剑子》,但直到宋代的《云笈七签》里才成为一个术语。清末《少林拳术秘诀》中有一章名曰“气功阐微”,指出“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二练气,”但气功一词并未广泛使用。直到20世纪50年代,刘贵珍先生的《气功疗法实践》一书问世,气功作为传统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才得以推广。

从先秦诸子的“修身”之道,到当今流行的“气功”,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据此,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国内在气功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有一定造诣的专家编写的《健身气功培训教程(试用)》中对“气功”的内涵,作如下概括:

气功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体生命整体观,通过调心.调息.调身的锻炼,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开发人体潜能,使心身臻于高度和谐的技能。

上述关于气功内涵的界说,说明了气功的理论基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体生命整体观;概括了古往今来各门派气功功法的共性是“调心、调息、调身”;指出了气功的基本功效是健全心身,开发人的固有潜能。

应该指出,气功不仅是强化自身生命运动的有效方法,而且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生命运动规律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从《圆觉经》开示看佛法和气功的区别

有不少人对佛法有一种误解,认为佛法不过是一种和道家、气功师一样的修炼方式。都是通过对身心的锻炼达到一种什么境界。其实这是对佛法的误解。佛法并不是针对身心修炼,而是摒除身心幻想。道路、目的完全不同。

《圆觉经》是这样讲这个问题的: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

(末世众生想要求证、开悟如来智慧。应当端正心念,远离种种幻化不实的东西。先要依照止静之行,坚守戒律,于静室中如理思维,恒常做念:)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我这个身体,所谓毛发、筋骨、脑髓、齿肉等等都属于地大物质,而唾液、涕泪、脓血、大小便利等等都属液体水性。身体的温暖属于火性,运转活动属于风大。这四大组成了身体,如果没有四大,身体又在何处。所以我们就知道身体本来是各种物质组成,聚合之后显现身体的形象,实际上等同幻化。

物质组成的身体往下分:是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原子、一路下去我们就不见什么身体了。这个身体其实就是个机器、用具,一些物质的聚合而已。有聚就有散,变幻不已。没有什么真实的性质存在。)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四大假合之身产生了虚妄的六根,眼耳鼻舌触意这些感觉无不是这个身体造作出来的,就如一台机器,造作出了光线、气味、触觉、味觉、思维逻辑。这些东西和四大假合的身体相互作用,导致了我们虚妄的心,虚妄的心理。

我们普通人的心理就是这么造出来的。认为这个能思、能想、能推理、能判断、能分析的心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心,不是的,这个心并不是自己。这是四大和六根假合出来的心。是身体上的种种感受,种种信息,各种功能聚合在一起,和外界环境有了交互作用产生的。

这个可是佛法中向大家介绍的最为核心的东西。其实很多科学幻想的影片、哲学家们的探索都触及到这个问题,但无法解释。假如一台机器,能够达到模仿人身体的运作,能够感知光、触、味等信息。能够有逻辑分析运算的能力,他是不是一个人呢?

可以说还不是,是不是人,要看他是不是认假为真,妄有缘相。认为有个自己,认为有个身体,认为自己有心,能感,能受。没有这个“我”执,就还不能算有情。而这个妄认,就是无明。)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假如这个虚妄的心没有了六中外界的信息就不会存在,一个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触、不能感受味觉,不能思维、分析判断的物质是没有妄想心的。而四大如果分解,不再存在,那么各种尘缘都没有了,自然也不会再有虚妄心。所以,众生幻身如果能够消失,则幻心也会消灭。幻心消灭,自然外界种种虚幻的境界也会消灭。这些消失,自然也无所谓幻灭不幻灭了。

这个时候如果还有不灭的、还有存在的,那么肯定是真实的自我。就如同磨镜一样。把污垢磨除自然光明显现。这是修行佛法的正确道路)

(附带说明:幻身灭可不是指身体消灭,而是对幻身的认知消灭。自杀、自焚可决不是幻身灭的方法。)

佛法的修行原则是很清楚的。这个过程不能错认。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圆觉经中为我们详细清楚地说明了修行的理路、原则和道理。佛法中想要证得无上智慧,要认清幻身、幻心。要撇去幻身、幻心这些障碍,找寻真正不灭的东西,那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凡是针对这个身体、针对这个妄想心做功夫,想成就什么的,都不能称为佛法。这也是佛法三法印的体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凡是不符合这三种描述的,都不是佛法。身体本来无常、虚妄,妄心也是一样,本来无我。凡是针对这两样东西做功夫的,都无法达到涅槃寂静的结果。因为把障碍当作了真实

《楞严经》中则对不正确的修行方式做了总结和描述: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仙种。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循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如果有人不能依照正确的教导,另外修行妄念,存想、坚固身体这样的人是属于仙道。有以服食药饵、坚固存想草木、金石,坚持修行某种动作起止的,有炼化津液的,有对精气神做种种锻炼的,有修行咒禁的,有存想修行的,这种种方式,都不是通向正觉的途径。都不能算佛法。这些方法费了很大劲只能是寿命长一些,而且不能入于人境,不能在尘世中生活。还存在于轮回当中。果报尽后仍然会转到六道当中。

而世间所谓的气功基本上都可以在这十种仙道当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些都不是正确的佛法。把佛法当作气功修炼是个误解。认为以这些不正确的方法能够修行成佛,获得无上智慧更是一种误解。

这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一定要认清楚的事情。)

自学气功需要《针炙学》、《中医基础理论》两本书籍。

气功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保健、养生、祛病的方法。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派系很多,有道家、佛家及许多流传自成体系的功法,他们有各自的特点,但目前在临床还在使用,国家认可在研究开发的只有中医,这是我们的国医,《针炙学》、《中医基础理论》会有系统介绍经络走向、分布、作用,气息感觉等等。

气功术语。又名道引、引导。是通过运动肢体,以达形神谐调的健身治病方法,属古代气功动功范畴。“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是其特点。导引在我国源远流长。

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的《导引图》,绘有四十余种导引姿态的图。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载有导引治病法260多种。

①指古代的延年益寿术,见《庄子集释》:“导引神气,以形养魄,延年之道,驻形之术”。

②指为炼气者通脉行气。炼气功者气脉阻塞不通,气功医者为其疏导阻滞,引通气机,亦称导引,见陆锦川《气功传统术语辞典》。

③指活动筋骨,运动四肢关节,见 《素问·异法方宜论》:“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知宜导引按跷”之王冰注。《一切经音义》亦曰:“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④《诸病源候论》卷27:“令此身囊之中满其气。引之者,引此旧身内恶邪伏气,随引而出,故名导引”。

⑤华佗认为人体要保持健康就得运动。动摇则饮食得消化,血脉流通。其创立的五禽戏即是导引之法,见 《后汉书》方术列传所载《华佗传》:“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腰挽体……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

⑥《抱朴子·别旨》: “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

一作道引。以主动的肢体运动为主,并配合呼吸运动或自我推拿而进行的一种锻炼身体、防治疾病的方法,也是古代养生方法,后为道家承袭。

《庄子·刻意》: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唐·成玄英注:“导引神气,以养形魄,延年之道,驻形之术”

(《南华真经注疏》)。晋·李颐注: “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意指通过调整呼吸,使脏腑经络之气和顺;通过肢体运动,使人体动作灵活柔和。

《素问·异法方宜论》: “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唐·王冰注: “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唐·慧琳《一切经音义》: “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宋《圣济总录》: “人之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一气之所通,气流则形和,气戾〔li丽〕则病,导引之法,所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除外邪,使不能入也。”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绘有四十余种导引姿态图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载有导引法二百六十余条。

书名。①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年的帛画,是迄今我国最早的导引图谱。原帛画长约100厘米与前段40厘米帛书连在一起。画高40厘米。上有四十四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像,分上下四层,每层绘有11幅小图。每幅小图平均高9~12厘米。每小图为一人像,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有衣著,或裸背,均为工笔彩绘。

除个别人像作器械运动外,多为徒手操练。其中涉及动物的有八图。鸟最多,占四图,计有鸟、鹞、鹤、鹯。猿猴次之,计二图。此外为一龙,一熊。与五禽戏相对照缺鹿和虎。原无图名,现名系由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定的。

②《隋书经籍志》: 《导引图》三卷。原注:立一,坐一,卧一。

③《导引图序》。梁肃作,原载《崇文总目》,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引文。此图可能是唐人图,系宋初著录。

④《云笈七签》卷三十四《宁先生导引养生法》有图。亦系宋画。原出处不详。

⑤《六气导引图》一卷,见《崇文总目》。

⑥《黄庭五藏导引图》一卷,见《崇文总目》 (以上②至⑥皆佚)。

⑦清·敬慎山房刊有《导引图》,但流传不广。

气功著作。撰者不详。1卷。明·胡文焕校订。刊于1592年。此书分中风、风痹、心腹痛、补益等27门,详述诸病导引法119种。对明以前各种功法予以系统归纳,对同一病证,列出多种导引法,以利辨证施功。现存明刻本,1986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语译本。

气功功法,见《贮香小品》。共有6法: 心病导引: 正坐,两手握拳,用力左右相等,各六度。随后一手按腕上,一手拓空如重石。又以两手相叉,脚踏手中各六度。闭气为之,良久。闭目,三咽津,三叩齿。肝病导引:正坐,两手相重按䏶;下,徐缓身,左右各三、五度。正坐,两手相拽,又翻覆向胸五、六度。肾病导引:正坐,两手从耳左右引肋三五度。二手着胸,抛射,左右各数次。缓身三五度。足前后逾,左右各十数度。卧时,坐床垂足,解衣闭气,舌舐上颚,目视顶,提缩谷道。手摩两肾俞穴各一百二十次,叩齿。肺病导引:正坐,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五拳。反拳捶背,左右各五,闭气为之,良久。闭目、叩齿、咽津。脾病导引: 大坐伸一足,屈一足。二手放后反掣,各三五度。跪坐,两手据地,用力回顾,虎视三五度。胆病导引:平坐,合两脚掌,仰头。两手挽脚腕起,摇动为之三五度。大坐,两手拓地,举身努腰三五度。本法治疗五脏各种疾病。

气功功法。动功,见《修龄要旨》。用吹字导引,可正坐,以两手耸托,左右引胁三、五度;又将手反著膝挽肘,左右同捩身三、五度,以足前后踏,左右各数十度。能去腰肾风邪积聚。

气功功法,见《修龄要旨》。作法:用呬字导引,可正坐,以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三举,又当反手搥背上,左右各三度。为之良久,闭目咽液,叩齿而起。可去肺家风邪积劳,去胸臆间风毒闭气。

任督都是中医理论中的经脉:

任脉:从下颌的承浆穴到下体的会阴学

图:http://imagesfx120net/UploadFiles/2004119111416819jpg

督脉:从口部的龈交穴到背部最下的长强穴

图:http://imagesfx120net/UploadFiles/2004119104728633gif

任督两脉原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穴位,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也就是说,任督两脉分别对十二正经脉中的手足六阴经与六阳经脉起着主导作用,当十二正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于任督两脉;相反的,若任督两脉气机旺盛,同样也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正经脉,故曰:「任督通则百脉皆通」。至于「打通任督二脉」,可从中医与道家导引养生的角度分别探讨。中医的观点可从《灵枢.营气篇》的叙述,了解十二经脉与任督两脉的循环次第。经脉的流注从肺经开始,依次循环到肝经;再由肝经入胸,上行经前额到头顶,再沿督脉下行至尾闾,经阴器而通任脉上行,然后再回流注入肺经。《营气篇》说:「此营气之所行,逆顺之常也。」这是医经所述,任督之气在人体运行的自然规律。由此可以理解,就正常人而言,任督两脉本来就是通的,何须打通任督二脉?以道家导引养生的观点,所谓「通任督」也就是通三关(尾闾、夹脊、玉枕)、行「周天」运转之意。道书《太平经》认为,人的寿命极限为上寿一百二十岁,只要以导引内丹的训练,从「逆」的方向上夺天地之造化,凝练精、气、神,提高生命品质,就可挑战年寿极限。所谓「逆」,是指督脉由会阴起经背脊三关而达头顶百会,再由身前任脉而下丹田,此称为周天,正好与上述医家所提的经脉循行途径相反。道家藉由小周天的行气锻赞,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气(水榖精微)结合凝练成「」,而称为「药」,此即练精化,又为「初关」;尔后再进入大周天练气化神阶段,谓之「中关」;最后再进入大定阶段,达「上关」之练神还虚,而入道体。其中周天的运行以任督两脉为主,这种后升前降的机制,称为升阳火而降阴符,即为打通任督二脉。初关为九月关、中关为十月关、上关为九年关,可见修练之不易。不过,这个修练脉络,却清楚标示从身体到心灵、从有形到无形、从物质到灵性的质变过程,是具体可循的。至于藉外力「打通任督二脉」的可能性,经典中虽确实可见内功深厚的道士「布气」之说,即发放外气为人治病,但除了武侠小说,正典中未曾见到以外气打通任督二脉之说。布气治病,是在当时医学环境条件下,面对疾病的无奈对策;当今医疗科技已百倍于布气之功效,若说藉由外力就能轻易打通任督二脉,应属夸张之词。医家与道家对任督两脉行径的说法,就我个人练功的心得,其差异可从顺腹式呼吸与逆腹式呼吸的锻赞区隔。经书说「顺成人,逆成仙」,即督脉上行而任脉下行。只要练法得要,行功者斡旋人体原气,女子以练任脉为主,盈其血,男子以练督脉为主,盈其气;并从「调心」、「入静」着手,河车倒转,而使身形固养,任督两脉气机通畅,所谓性命双修,即此是也。

气功修炼丛书琳琅满目,林林总总不下千余,但其中以《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黄庭经》、《悟真篇》四部气功经典巨著作为正统修炼之王。

《老子河上公章句》一直是道家的“圣经”;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容大易、黄老、炉火学说为一炉,被奉为“万古丹经之王”;西晋魏华存的《黄庭经》,合宗教与医学思想为一体,则被道家称为“学仙之至律,修道之全科”;南宋张伯端的《悟真篇》,源于《老子》、《阴符经》和《参同契》,借用阴阳五行和八卦,阐述丹道,更是南宋以后养生家修炼内丹的“祖书”。从上可见,这几部书称得上气功古籍中的经典之作,对气功学术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想自学气功,其实也可以,当初我就是自己完全自学的,没有人来教导我,只能一个人逐渐摸索,实践体会。

自学气功,最好先明理,搞清楚什么是气功,气感是什么,气功态又是指什么,练气功要注意什么方面,以及应该怎么去练,才能把气功练好。

比如气感是指修炼气功的时候,出现于局部,身体一部分的特殊感觉。这个感觉有“冷热酸麻涨跳颤痛”等等。有的人意守下丹田,会觉得腹部发热。有的人练气功,出现气冲病灶这种事,在患处会觉得疼痛,涨麻。

练气功的时候,是有感觉的,而且感觉也不单单是指觉得体内有气在运行。遇到腹部发热,背后火热,手掌有电麻感,就要明白,这些是练功时的正常反应,和感觉。不要因此大惊小怪,慌忙惊异。

气感只是很普通的东西,不是什么好像很厉害的玩意。有些人,就是把气感当做了什么好像很了不起的东西,又因此苦苦追求这么一个练功时出现的感觉,结果很多人因此出偏。

就像练气功得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修炼时得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内心,不能老胡思乱想,也不能总是身体僵硬绷紧,那样就不对了。

又比如气功态,这是指修炼气功,进入的特殊状态,通常是发生在周身,或者十分玄妙的境界。

另外我要说一下的是,回答中所有的气功资料均出自图中右下角,只有你想不到的气功资料,没你有找不到的气功资料

篇有限只展示出来了百本气功资料,还有一千多册未能展示出来,

推荐看这些气功资料:

[气功治疗与保健]

[气功自控快速疗法]

[气功自学要领]

[气卷神州]

[气生道成]

[炁论]

[炁悟]

[千峰老人丹功法诀注释]

[千家妙功]

[气功疗法集锦]

[气功疗法讲义]

[气功疗法趣谈]

[气功疗法实践

[气功疗疾奇法秘诀]

[气功疗养汇编]

[气功灵源发微]

[气功流向]

[气功学概述]

[气功学基础]

[气功学与人体意念力]

[气功谚语手册]

[气功养身10分钟]

[气功养生]

[气功养生法]

[气功养生精髓]

[气功养生五千年]

[气功养生与练功者膳食]

[气功美容法]

[气功冥想健康法]

[气功偏差的防治]

[气功千金方]

[气功强身法]

[气功疗法100问]

[气功外气探诊]

[气功效率手册]

[气功心法]

[气功心态奥秘]

[气功针疗与减肥(修订本)]

[气功真传]

[气功正宗站桩疗法]

[气功之谜]

[气功治病百例]

[气功医术知识揭秘]

[气功强身治百病]

[气功热点面面观]

[气功入门]

[气功医镜]

[气功医疗保健技术]

[气功医疗经验录]

[气功新功法功理详解]

[气功新十三式]

[气功修炼秘要]

[气功养生之道]

[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

[气功与伪气功]

[气功与长生不老]

[气功针刺气功点穴按跷]

[气功疗法和保健]

[气功神髓大观]

[气功十六讲]

[气功使人健康]

[气功书法及养生]

[气功探邃]

[气功探索]

[气功特殊诊病法]

[气功天地]

[气功推拿医学指南]

[气功健身法]

[气功健身指南]

[气功教程]

[气功金玉集]

[气功锦方捷要]

[气功经典译注]

[气功精短功法集萃]

[气功精华集]

[气功精选]

[气功精选第三辑]

[气功精选续篇]

[气功精选续篇]

[气功静坐漫谈]

[气功纠偏全书]

[气功康复养生精要]

[气功抗寒与服气辟谷]

[气功理法一点通]

[气功疗法(第1集)]

[气功疗法(第2集)]

[气功医学之经筋学说]

[气功阴阳界]

[气功与八卦]

[气功与保健气功]

[气功与手诊]

[气功入门教程]

[气功入门重德本]

[气功三百问]

[千家气功精粹(续集)]

[千家气功精粹]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