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外经》第一章阴阳颠倒篇(上)诗解1清静自正真情非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黄帝外经》第一章阴阳颠倒篇(上)诗解1清静自正真情非形,第1张

《黄帝外经》 第一章 阴阳颠倒篇(上) 诗解1清静自正 真情非形

题文诗:

黄帝闻 道,于 广成子,窈冥之旨,退而夜思,

尚有未获,遗鬼臾区,问岐伯曰:广成子曰: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 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 静必清,

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乃可长生

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 也者,

将守汝形,形乃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

为汝遂于,大明之上, 致 至阳原为汝入于,

窈冥之门, 致 至阴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

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其守一,以处其和,

身可不老, 千二百年,形未尝衰得道为皇,

失道为士入无穷间,游无极野,吾之将与,

日月齐光,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

岐伯奏曰:大哉言乎非吾圣帝,安闻至道

明知故问, 欲 传万 祀, 仁圣明问,敢备述闻;

其 窈冥者,阴阳之谓 其 昏默者,内外之词

其 视听者,耳目之语 至道 至情,情生有无,

万物有情,至无 无形, 无形有情,至无而有,

情生 有形, 有形 有情, 而实无形, 真情非形,

非有非无 无形藏于,有形之中;有形化于,

无形之内, 真情所至, 形与 神 全,精与神合

第一章  阴阳颠倒篇 (上) 黄帝闻广成子窈窈冥冥之旨,叹广成子之若天也!退而夜思,尚有未获,遗鬼臾区问于岐伯天师曰:“帝闻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被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其守一,以处其和,故身可以不老也,天师必知厥义?幸明晰之!’”。

岐伯稽首奏曰:大哉言乎,非吾圣帝安克闻至道哉。帝明知故问,岂欲传旨于万祀乎,何心之仁也!臣愚,何足知之。然仁圣明问,敢备述以闻。窈冥者,阴阳之谓也。昏默者,内外之词也。视听者,耳目之语也。至道无形而有形,有形而实无形。 无形藏于有形之中,有形化于无形之内,始能形与神全,精与神合乎。

鬼臾区曰:诺,虽然,师言微矣,未及其妙也。

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阴阳。阴阳之道,不外顺逆。顺则生,逆则死也。阴阳之原,即颠倒之术也。世人皆顺生,不知顺之有死;皆逆死,不知逆之有生,故未老先衰矣。广成子之教示帝行颠倒之术也。

鬼臾区赞曰:何言之神乎。虽然,请示其原。

岐伯曰: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视听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神,精不摇矣。探其原而保精,神不驰矣。精固神全,形安能敝乎。

鬼臾区覆奏帝前。帝曰:

俞哉,载之《外经》,传示臣工,使共闻至道,同游于无极之野也。

  绪论

本书运用阴阳五行的哲理,畅论了顺逆、寿夭、脏腑、经络、三才、四时、五运等,所有可能发生的天、地、人之间的互动情况及其造成的影响。《黄帝外经》和《黄帝内经》互为表里,互相补充,共同形成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她的问世,使内、外二经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一,《黄帝外经》首见于《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五,方技类之医经中,惟不见录经文。相关之书目为:黄帝外经三十九卷或三十七卷。另有扁鹊外经十二卷。又有白氏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等。

二,据梅自强先生《颠倒之术》谓:”此书(黄帝外经)一直失传,至本世纪八十年初,始在天津发现明末或清初根据口耳相传整理而成的精抄本。”传述者(陈士铎先生)并于每篇之末都加上了简短的评价,并冠以《外经微言》之名。尔后,天津古籍出版社曾把它列为”中医珍本丛书”影印1500本试销,不意以不是岐伯时成书为由而被某些人说成是”伪书”,以致未能再版。”

又谓:“《外经》是以黄帝及雷公、风伯等二十三位大臣探讨问难的方式写成的,共九章八十一篇。《外经》的内容,有不少是可补《内经》之不足。(按:即仙道内丹、养生延命范围)”

三,《黄帝外经》全篇,余固从未曾阅读。数年前虽遍访街坊各大书局而不获,并亦曾委托世侄黄建伟先生在大陆探寻,仍终不克结果。

四,自古学仙者不可不学医,学医者亦不可不学仙。盖仙医同源,取其医道相资,落实于身心性命之真确而已。故《黄帝外经》是否系伪经,己不是考据与争辨的问题,而是它的正面意义与内涵。

五,吾人亟盼有朝一日,得能遂我心愿,展读全文。恳望世之有珍藏《黄帝外经》者,何妨捐弃孤芳自赏之洁好,雅量将其公布于世,以慰引颈跷企之悬思耳!

附注:《庄子》外篇·在宥三,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

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

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

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

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

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

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

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

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

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

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

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

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

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黄帝再拜稽首曰:“广

成子之谓天矣!”

广成子曰:“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

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

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

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

存乎!”

“阴阳五行说”是诸子百家当中阴阳家这个派别提出的学说,代表人物有邹衍。阴阳五行说由谁提出的,并无从考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学说的很早就有了,并不是某一个人的想法,而是众多学者的看法融汇贯通而成。接下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件事的看法。

第一个方面,邹衍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但是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非常深远。由于没有具体的文献可以考证,春秋前就有了非常朴素的五行说,西周末年也有五材说。有很多人说是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可是《黄帝内经》当中并没有明确谈到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应该是在邹衍之前融合,到邹衍这里是推广应用。

第二个方面,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了古代的科学理论体系。古人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推动下发展变化,此消彼长。而且认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相克相生。所以古代的哲学家、发明家,在研究事物的时候,都采用了这种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几乎贯穿了我国古代的所有文化发展。

第三个方面,阴阳五行学说在道家思想中得以体现。现在我们在道家还可以看到太极八卦图,在周易里也可以看到阴阳五行说。因为我对古代的神秘学非常感兴趣,所以也会留意。

以上就是我对此事的看法,阴阳五行说并不是具体某一个人提出来的,追溯起来非常久远,也没有具体文献可以考证,而邹衍是汇集了先人的思想,融会贯通,再根据这个理论议论朝堂之事,因此比较有名气。个人观点,望采纳。

这十六字分别是:天、地、人、鬼、神、佛、魔、畜、慑、镇、遁、物、化、阴、阳、空。这部主要记载阴阳风水学的古籍。

不仅有风水术和阴阳术,更因为它是由摸金校尉的高手所着,所以里面还涵盖了大量各朝各代古墓形制、结构、布局的描述,以及摸金校尉们在倒斗之时遇到过的各种疑难艰险。

物:

古有天气地运、天运地气之说,地运有推移,而天气从之;天运有旋转,地气而应之,自然环境的变化。

导致风水形势的改变,在山川之中的一切灵性之物,会由于风水善恶的巨大转变,而产生异变,如果清浊阴阳混淆将产生一些非常可怕的事物,不合常理者,谓之妖,物字篇是描述因为风水而产生的妖异现象。

地师们眼中最艰难的改风水,小者改门户,大者变格局。古风水一道中,不主张人为“改动”风水形势。宇宙有大关合,山川有真性情,其气其运,安可妄动?“化”字卷是被模金校尉视为禁忌的一卷,但面对一些是通过改变格局营造风水宝地的古墓,“化”字卷便是它的克星。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外科枢要》卷四方之阴阳散 31 阴阳散的别名 32 制法 33 阴阳散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4 《万病回春》卷二方之阴阳散 41 组成 42 功能主治 43 阴阳散的用法用量 44 制备方法 45 用药禁忌 5 《痘疹全书》卷下方之阴阳散 51 阴阳散的别名 52 组成 53 功能主治 54 阴阳散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56 附注 6 《囊秘喉书》卷下方之阴阳散 61 组成 62 功能主治 63 阴阳散的用法用量 64 制备方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阴阳散 1 拼音

yīn yáng sǎn

2 概述

阴阳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四首。

3 《外科枢要》卷四方之阴阳散

阴阳散为方剂名,出自《外科枢要》卷四,即《仙传外科集验方》方记载的冲和膏的别名[1]。

31 阴阳散的别名

冲和仙膏、仙膏、黄云膏、阴阳散[1]。炒紫荆皮五两,炒独活三两,炒赤芍药二两,白芷一两,石菖蒲一两半[1]。

32 制法

上药为细末[1]

33 阴阳散的用法用量

葱煎汤或热酒调敷患处[1]。

34 功能主治

《外科枢要》卷四方之阴阳散功能散风行气,活血消肿,祛冷软坚[1]。主治痈疽、发背,阴阳不和,冷热不明及流毒骨疽冷证[1]。

4 《万病回春》卷二方之阴阳散 41 组成

麻黄1两6钱,绿豆粉2钱,川芎1钱,白芷1钱,石膏1钱,甘草1钱,苏叶1钱。

42 功能主治

《万病回春》卷二方之阴阳散主治伤寒35日,或近期,或初觉无汗。

43 阴阳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凉水调服,吃水23次,待汗出来方止水。盖被出汗足,以身凉为度。

44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

45 用药禁忌

23日勿出门见风。食淡饭。

5 《痘疹全书》卷下方之阴阳散 51 阴阳散的别名

赴筵散

52 组成

黄连2钱,干姜1钱。

53 功能主治

《痘疹全书》卷下方之阴阳散主治小儿赤口疮。

54 阴阳散的用法用量

用地鸡(即蛴螬虫)擂水洗净,次敷此药。

55 制备方法

上药共炒,为末。

56 附注

赴筵散(《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三)。

6 《囊秘喉书》卷下方之阴阳散 61 组成

川连1钱,干姜1钱,生蒲黄1钱。

62 功能主治

《囊秘喉书》卷下方之阴阳散主治妇女阴火舌肿,木舌。

63 阴阳散的用法用量

妇女阴火舌肿,敷之;木舌,先将生姜蘸硼砂擦之,后再敷之。

64 制备方法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序,

原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其意博,其理奥,

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

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天地之象分,阴阳之侯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昭彰”的大意是:天地之像,阴阳之候,是(人)病变地缘由,(如果熟悉掌握了其中的微妙变化)就能明辨疾病的生死。不用苦思冥想迹象就显现出来了,就像冥冥之中有契约与之谋和一样。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把“阴阳家”列为六大学派之首。

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家的著作,有名的有《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

"十家九流"丛书是以博士为主体的当代中国学者的精品之作。它包括:《中国儒家》、《中国道家》、《中国佛家》、《中国墨家》、《中国法家》、《中国名家》、《中国兵家》、《中国阴阳家》、《中国纵横家》、《中国农家》等十部著作。

阴阳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可能算不上是一个重要的流派,它在哲学理论的建树方面也没有做出多大的贡献。但阴阳家所倡导的阴阳五行观念在西汉以来却成为无所不在的文化要素,而由于人们习惯把术数家之流也称为阴阳家,遂使这一流派具有某种神秘的色彩,而从文化的角度看也显得很重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