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科八厘散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伤科八厘散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注意 210 规格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伤科八厘散 1 拼音

shāng kē bā lí sǎ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Shangke Bali San

22 标准编号

WS3B112592

23 处方

土鳖虫 50g 乳香 150g 没药(制) 150g 血竭 150g 半夏(制) 75g 当归 75g 巴豆霜 75g 砂仁 75g 雄黄 75g 甜瓜子 75g

24 制法

以上十味,雄黄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其余土鳖虫等九味粉碎成细粉, 与雄黄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棕**的粉末;气微香,味辛、苦。

26 检查

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0页)。

27 功能与主治

祛瘀,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疼痛,大便秘结。

28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0 3g,一日 1~2 次。

29 注意

孕妇忌服。服后如腹泻不止者,可饮冷粥适量

210 规格

每袋装0 3g

211 贮藏

密封, 防潮。

古籍中的伤科八厘散 《伤科补要》:第六则·颠顶骨伤

  石氏伤科是我国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世家,原籍江苏无锡前州镇石家岩。19世纪70年代迁沪悬壶济世,至今已有近140年历史。  石氏伤科历经五代人的传承,以“十三科一理以贯之”的中医理念运用于中医骨伤科,在诊治、手法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用药上也积累了一系列名方验方。

2007年,石氏伤科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次年获批。当时上报的石氏特色方药中,包括内服方18则、外用药13种。而实际目前临床上,除部分汤剂仍有运用外,很多散剂、片剂已不再生产,真正日常使用的外用药也只有三四种。

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石筱山、其子石仰山

石氏伤科传承百余年,在江南百姓尤其是上海市民中家喻户晓。白发苍苍的患者常常怀念过去简便廉价、不开刀治好骨折的日子,也有年轻的患者在长辈带领下来寻求石氏名药,却失望而返。

缺医少药的年代发挥过卓越功效的传统医药,在现代临床上正遭遇着困境,这恐怕不独为我们这些石氏伤科继承者需直面的问题。

石氏伤科疗法传承至今,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和优秀制剂,有方剂百余种、外用敷剂十余种,但由于种种因素,许多制剂已濒于失传。

陈伤劳损名方——石氏损伤风湿膏

此方为石氏经验方,处方组成: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生川军、全当归、黄金子、紫荆皮、小生地、苏木屑等。

石氏损伤风湿膏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损伤以后筋络强硬牵掣或骨节酸痛,及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痹痛。损伤初起、肿胀者亦可应用。其疗曾经效得众多患家的肯定,尤其在陈伤劳损的治疗上疗效颇著。但由于受到制剂工艺的限制(传统手工制作过程中使用黄铅粉等收丹,产生环境污染及对制药师的伤害),石氏伤科科自20世纪70年代后就再未制作。

最负盛名的外敷剂——三色敷药

此方组成:紫荆皮、黄金子、全当归、西赤芍、大丹参、淮牛膝、片姜黄、五加皮、宣木瓜、西羌活等,功能: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该方为石氏伤科最负盛名的外敷剂,在临床上曾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骨折伤筋、青紫肿胀疼痛,亦可治陈伤及寒湿痹痛。该敷药目前我院仍在临床上使用,并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证实其对于各种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有着确切的疗效。但由于该药采用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无法通过目前的药物审批制度,仍停留于院内制剂的范围,无法在更大的范围内应用。其次,由于该药制剂过程中部分成分的缺失(部分药材目前已法采集到),致使目前已无法完整地保留该制剂的原貌。

很多中医的绝活、特别是一些经验方剂,在长期的临床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肯定,但由于缺乏制剂开发及相关政策的支持,面临着逐渐消亡的现状。

涉及珍稀动物的验方——  桂麝丹

桂麝丹处方组成:麝香、肉桂、公丁香。功能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主治一切损伤日久筋骨酸痛或风寒痹痛。由于涉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麝,此药也不再生产。有类似遭遇的药物,还有需穿山甲做原料的黑虎丹等。

这些传统制剂曾经在许多疑难杂证的治疗上发挥了卓著的功效,如今在叹息之余,只能积极开发替代产品。目前,临床上以人工麝香加入丁桂散代替桂麝丹,以期尽量保留其功效。

焕发新颜的传统名方——石氏伤膏

当然,传统医药要想在时代的洪流中不被淘汰,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此,石氏传人做了艰苦的努力,对祖传中药的剂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其中, 石氏伤膏是比较成功的例子。

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外敷剂型,存在不易保存、使用不方便的缺点。第五代传人石仰山先生主持进行了祖传三色敷药的剂型改革,成功地开发出石氏伤膏(现名复方紫荆消伤膏),使这一传统名方以“巴布剂”(将药材提取物涂布在无纺布、弹力布等背衬材料上的贴膏剂,药物包容量大、渗透力强)的新面貌展现于当代临床。

三色敷药是石氏伤科运用最广的外用方剂,制作时以饴糖调底,过去一般是当天制作、当天用完。新一代的骨伤外敷新药“石氏伤膏”不仅功效显著,而且透气性能好、保存期长、不污染衣物、使用携带方便。1993年,石氏伤膏作为新型外敷用药,通过了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并且经上海市新药评审委员会认可。不久获得国药准字号,批量生产上市。它就是今天广大读者熟悉、喜爱的伤科名药——复方紫荆消伤(巴布)膏。

石氏伤科传人寄语

尽管前路险阻,我们仍会继续努力。我们希望,这些闪光的名字将来不只留存于教科书,不只是人们口中的一个传奇:

三色敷药、消散膏、麒麟散、黑虎丹、新伤续断汤、牛蒡子汤、调中保元汤、石氏伤膏、骨密灵、椎脉回春汤、逐痰通络汤……

服务信息

去哪里看石氏伤科?

石氏伤科目前主要在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上海地区还分布于曙光医院、龙华医院、闸北区中心医院、浦东新区崂山地段医院。此外,南京市中医医院、广东省中医医院也有石氏伤科传人。

石氏伤科有哪些特色专病专科?

在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石氏伤科下设颈椎病、骨质疏松症、腰腿痛、骨折迟缓连接、老年性骨关节病等专病专科。

《大众医学/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计划用稿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同寿录》卷尾方之七厘散 41 组成 42 功效主治 43 七厘散的用法用量 44 制备方法 45 用药禁忌 46 方解 47 七厘散的临床应用 48 各家论述 49 附注 410 歌诀 411 摘录 5 《救伤秘旨》方之七厘散 51 组成 52 主治 53 七厘散的用法用量 54 制备方法 55 摘录 6 《伤科补要》卷四方之七厘散 61 组成 62 功效 63 七厘散的用法用量 64 制备方法 65 摘录 7 《遵生八笺》卷十八方之七厘散 71 组成 72 主治 73 七厘散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75 摘录 8 《本草纲目拾遗》卷三引《杨氏便易良方》方之七厘散 81 组成 82 功效主治 83 七厘散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85 摘录 9 《文堂集验方》卷四方之七厘散 91 组成 92 主治 93 七厘散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95 用药禁忌 96 摘录 10 《跌损妙方》之七厘散 101 组成 102 主治 103 七厘散的用法用量 104 制备方法 105 附注 106 摘录 11 《古方汇精》卷二方之七厘散 111 组成 112 主治 113 七厘散的用法用量 114 制备方法 115 摘录 12 《青囊全集》卷上方之七厘散 121 组成 122 主治 123 七厘散的用法用量 124 摘录 13 七厘散药典标准 131 品名 132 处方 133 制法 134 性状 135 鉴别 136 检查 137 浸出物 138 含量测定 138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38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38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384 测定法 139 功能与主治 1310 用法与用量 1311 注意 1312 规格 1313 贮藏 1314 版本 1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七厘散 1 拼音

qī lí sàn

2 英文参考

Anisodus carniolicoides CYWu et CChe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qili pow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qili sa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七厘散同名方剂约有九首,其中《同寿录》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朱砂36g、麝香036g、冰片036g、乳香45g红花45g、没药45g、血竭30g、儿茶72g,具有散瘀消肿,止血定痛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或刀伤出血。并治无名肿毒,烧伤烫伤等。本方是伤科名方。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急性扭挫伤、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褥疮、肌注部位硬结、腱鞘炎、手术后切口感染、风湿性关节炎、慢性咽炎、乳痈、产后乳汁不下等病症。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方成药药典标准。

4 《同寿录》卷尾方之七厘散

《同寿录》卷尾方之七厘散,其组成为血竭一两,红花、乳香、没药各一钱五分,儿茶二钱四分,麝香、冰片各一分二厘,朱砂一钱二分。为细末,每服七厘,黄酒或白开水送下,外用白酒调敷患处。功能活血散瘀,止痛止血。治跌扑损伤,骨折筋伤,创伤出血,瘀血肿痛,无名肿痛,烧伤烫伤等。近代常用于骨折、外伤性关节炎等外伤疾病,以及中毒性心肌炎、冠心病等属血瘀兼热之内伤疾病。方中主以血竭化瘀止痛,生肌止血;辅以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消肿生肌;麝香、冰片辛香走窜,通络开窍止痛;朱砂镇心安神;儿茶清热止血,生肌止痛。诸药相合,具有瘀血能消,出血可止,内服、外用均可,而开窍止痛之功卓著等特点[1]。

41 组成

血竭一两,红花、乳香、没药各一钱五分,儿茶二钱四分,麝香、冰片各一分二厘,朱砂一钱二分[1]。

上朱砂1钱2分(水飞净),真麝香1分2厘,梅花冰片1分2厘,净乳香1钱5分,红花1钱5分,明没药1钱5分,瓜儿血竭1两,粉口儿茶2钱4分。

朱砂36g、麝香036g、冰片036g、乳香45g红花45g、没药45g、血竭30g、儿茶72g[2]

42 功效主治

《同寿录》卷尾方之七厘散具有散瘀消肿,定痛止血。活血祛瘀,止痛收口。消肿。舒筋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刀伤出血,无名肿毒,烧伤烫伤。金疮,血流不止,金刃伤重,食嗓割断。汤泡火灼。闪腰挫气,筋骨疼痛,瘀血凝结。

43 七厘散的用法用量

治外伤,先以药7厘,烧酒冲服;复用药以烧酒调敷伤处。如金刃伤重,或食嗓割断,不须鸡皮包扎,急用此药干掺。

共研细末,密封贮藏备用。每服05~1g,用酒或温开水冲服。外用适量,以烧酒调敷伤处。[2]

44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瓷瓶收贮,黄蜡封口,贮久更妙。

45 用药禁忌

本方药性走窜,耗气堕胎,不可多服;孕妇忌服。

46 方解

本方是伤科名方。外伤瘀血肿痛、出血,治宜散瘀消肿,止血定痛。方中重用血竭活血祛瘀止痛为君。红花活血祛瘀,乳香、没药祛瘀行气,消肿止痛;麝香、冰片辛散走窜,善于行气血,止疼痛;共助君药活血祛瘀止痛,使瘀散气行,肿消痛止,为臣药。儿茶清热止血生肌;朱砂镇心安神,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散瘀消肿,止血定痛之功。[2]

47 七厘散的临床应用

1.本方是一首既可内服,又可外敷的著名伤科方剂。不仅对外伤瘀血疼痛确有疗效,而且对于内伤血瘀胸痛、吐血等病症也有很好的疗效。还可用于一切无名肿毒、烧伤、烫伤等,内服外用均可。[2]

2.本方用治筋断骨折,可加三七、土鳖虫、自然铜、接骨茶等,以增强活血止血、接骨止痛的作用。[2]

3.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急性扭挫伤、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褥疮、肌注部位硬结、腱鞘炎、手术后切口感染、风湿性关节炎、慢性咽炎、乳痈、产后乳汁不下等病症。[2]

4冠心病:七厘散加减治疗100例冠心病患者,气阴两虚型加用黄耆、首乌、太子参,阴虚阳亢型加用首乌、寄生、勾藤等。对心绞痛总有效率为708%,对心电图总有效率为47%。疗程最长已达二年,无不良反应。

5带状疱疹:治带状疱疹11例。治疗日期36天,平均46天。服药12天后疼痛减轻或停止,23天红斑丘疹消退,46天水疱变干,结痂,无后遗症。

6痔疮:本方为主治疗痔疮20例,内痔15例,犥外痔5例。痊愈17例,好转3例。疗程短者1520天,长者30天。先用温开水3000毫升,加入高锰酸钾1g,洗浴 半小时,再用疮药膏或磺胺软膏5g,加七厘散3g调糊状,涂于 内外患处,每晚一次,连用24周,忌食辛辣及饮酒,避免重体力劳动。

48 各家论述

《中医方剂学讲义》:本方是伤科名方。方中血竭、红花祛瘀活血;乳香、没药行气祛瘀,消肿止痛;儿茶清热止血;朱砂镇心安神;麝香、冰片辛散走窜,善于行气血,止疼痛。合用以奏活血散瘀,定痛止血之效。惟方中香窜走泄,行气祛瘀之药,皆能耗气堕胎,故孕妇忌服。

49 附注

《辽宁中医杂志》(1982;2:12):两例局部外敷七厘散患者,发生过敏性皮炎,皮损呈红斑、水肿、水疱大泡,为急性、亚急性起病。经局部用3%硼酸水湿敷,口服强的松和抗组织胺药,静注10%葡萄糖酸钙,均在1周内痊愈,斑贴试验证实,血竭是主要致敏原。

410 歌诀

七厘散治跌打伤,血竭红花冰麝香;乳没儿茶朱共末,外敷内服均见长。[2]

411 摘录

《同寿录》卷尾

5 《救伤秘旨》方之七厘散 51 组成

地鳖虫(去头足)8钱,血竭8钱,硼砂8钱,蓬术(醋炒)5钱,五加皮(酒炒)5钱,菟丝子5钱,木香5钱,五灵脂(醋炒)5钱,广皮5钱,生大黄6钱,土狗6钱,朱砂4钱,猴骨4钱,巴豆霜3钱,三棱3钱,青皮3钱,肉桂(去粗皮,不见火)3钱,赤芍(酒炒)2钱,乌药(炒)2钱,枳壳2钱,当归(酒炒)2钱,蒲黄(生熟各半)2钱,麝香1钱5分。

52 主治

《救伤秘旨》方之七厘散主治跌打损伤,瘀血攻心者。

53 七厘散的用法用量

伤轻者服7厘,重者服1分4厘,最重者服2分1厘,陈酒冲服。

54 制备方法

上药各为末。

55 摘录

《救伤秘旨》方之七厘散

6 《伤科补要》卷四方之七厘散 61 组成

乳香1钱,没药(各去油)净1钱,巴霜(去油)1钱,血竭1钱,自然铜(煅)1钱,硼砂1钱,半夏1钱,归尾2钱。

62 功效

《伤科补要》卷四方之七厘散有散瘀定痛之功效。

63 七厘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7厘,老酒调下。

6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65 摘录

《伤科补要》卷四

7 《遵生八笺》卷十八方之七厘散 71 组成

雄黄1钱,白滑石3钱(共为细末,听用),巴豆3钱(去油)(捶千下,听用),杏仁3钱(去皮尖油)(捶千下,听用),真轻粉1钱2分(研细末)。

72 主治

《遵生八笺》卷十八方之七厘散治五痈。

73 七厘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7厘或1分,空心姜汤送下。

74 制备方法

将真轻粉用人乳和为1丸,外用面皮包,入锅内,甘草水蒸半炷香,面熟取出;去面,就热和前4味捶,为丸如卜子大。

75 摘录

《遵生八笺》卷十八

8 《本草纲目拾遗》卷三引《杨氏便易良方》方之七厘散 81 组成

龙骨5分,硼砂5分,血竭(酒洗)5分,儿茶5分,天芝麻(即土连翘)5分。

82 功效主治

《本草纲目拾遗》卷三引《杨氏便易良方》方之七厘散有止痛之功效。治金刃伤。

83 七厘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7厘。

8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85 摘录

《本草纲目拾遗》卷三引《杨氏便易良方》

9 《文堂集验方》卷四方之七厘散 91 组成

赤练蛇(煅存性)。

92 主治

《文堂集验方》卷四方之七厘散治无名恶毒,诸药不效者。

93 七厘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7粒,症重者加至14粒,好酒下。

9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米糊为丸,如芥菜子大。

95 用药禁忌

孕妇忌服;煅灰时,勿犯铁器。

96 摘录

《文堂集验方》卷四

10 《跌损妙方》之七厘散 101 组成

归尾1钱,红花1钱,桃仁1钱,大黄(酒浸)1钱,自然铜(醋煅7次)1钱,地鳖虫(去头足,炙焦)5钱,黄麻根(烧存性)3钱,乳香3钱,没药3钱,儿茶3钱,朱砂3钱,雄黄3钱,骨碎补3钱,古铜钱(醋煅7次)3钱,麝香5分。

102 主治

《跌损妙方》之七厘散治折伤。

103 七厘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大人1钱2分,小儿7厘,陈酒送下。汗出为度。

10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05 附注

《种福堂方》有血竭三钱。

106 摘录

《跌损妙方》

11 《古方汇精》卷二方之七厘散 111 组成

归尾2两,儿茶6分,朱砂2钱8分,乳香2钱8分,没药2钱8分,红花8钱,雄黄8钱,冰片2分4厘,麝香2分2厘,血竭2钱4分。

112 主治

《古方汇精》卷二方之七厘散治一切跌打伤损。

113 七厘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7厘,烧酒调,百花酒送下;并用酒调敷伤处。

114 制备方法

上药各为极细末,和匀,以瓷瓶收贮。

115 摘录

《古方汇精》卷二

12 《青囊全集》卷上方之七厘散 121 组成

田三七1钱,豆砂5分,梅片5分,乳香1钱,没药1钱,儿茶1钱,红花1钱5分,猴结1钱5分(研末)。

122 主治

《青囊全集》卷上方之七厘散治跌打损伤。

123 七厘散的用法用量

口服,每用7厘;或搽涂。

124 摘录

《青囊全集》卷上

13 七厘散药典标准 131 品名

七厘散

Qili San

132 处方

血竭500g、乳香(制)75g、没药(制)75g、红花75g、儿茶120g、冰片6g、人工麝香6g、朱砂60g

133 制法

以上八味,除人工麝香、冰片外,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其余血竭等五味粉碎成细粉。将人工麝香、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134 性状

本品为朱红色至紫红色的粉末或易松散的块;气香,味辛、苦,有清凉感。

13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块片血红色,周围液体显鲜**,渐变红色(血竭)。不规则团块无色或淡**,表面及周围扩散出众多细小颗粒,久置溶化(乳香)。花冠碎片**,有红棕色或黄棕色长管道状分泌细胞;花粉粒圆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60μm,外壁有刺,具3个萌发孔(红花)。不规则细小颗粒暗棕红色,有光泽,边缘暗黑色(朱砂)。

(2)取本品02g,加乙醇2ml,振摇,滤过。取滤液5滴,置白瓷皿中,加1%盐酸溶液3滴与05%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乙醇溶液2ml,置水浴上加热,溶液周围应显紫色或紫红色。

(3)取本品02g,加乙醚5ml,密塞,振摇1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血竭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两个斑点。

136 检查

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B)。

137 浸出物

取本品约2g,称定重量,用乙醇作溶剂,照浸出物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Ⅹ A 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热浸法)测定。

本品含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60%。

138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138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05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50:5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440nm;柱温为40℃。理论板数按血竭素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138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血竭素高氯酸盐对照品约9mg,精密称定,置50ml棕色量瓶中,用3%磷酸甲醇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置5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含血竭素高氯酸盐36μg,相当于每1ml含血竭素26μg)。

138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装量差异项下的本品,研细,取010~015g,精密称定,置15ml具塞试管中,精密加入3%磷酸甲醇溶液10ml,密塞,振摇3分钟,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ml,置5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138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g含血竭以血竭素(C17H14O3)计,不得少于55mg。

139 功能与主治

化瘀消肿,止痛止血。用于跌扑损伤,血瘀疼痛,外伤出血。

1310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15g,一日1~3次;外用,调敷患处。

1311 注意

孕妇禁用。

1312 规格

每瓶装  (1)15g  (2)3g

1313 贮藏

密封,置阴凉处。

1314 版本

骨碎补,听名字就能猜到其有一定补骨强骨的作用。临床上,骨碎补也确实很经常用来治疗骨折、骨质疏松等疾病。

骨碎补,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干燥根茎,我国很多地区均有分布,例如江浙一带,两广地区,陕甘青地区等等。骨碎补全年均可以采挖,收集后将叶、鳞片去除,洗净,切成片状,干燥后使用。

骨碎补 味苦,性温,归肝经、肾经

骨碎补主要功效是: 活血续伤,补肾强骨

骨碎补属于活血化瘀药,能活血强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跌打损伤,创伤,筋骨损伤,骨折,瘀滞肿痛等。历代医家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骨碎补有很好的活血散瘀功效,能消肿止痛,续筋接骨。骨碎补入肝经、肾经。肝主筋,肾主骨,因此与筋伤骨折有很强的针对性。《太平圣惠方》便记载有“ 骨碎补散 ”治疗跌打损伤。骨碎补属于 “伤科要药” ,单味浸酒服用既可奏效。

骨碎补还能补肾强骨,针对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痛等问题,也有很好的疗效。前提是这类问题是因肾虚引起的。前面的文章也强调了中医思维以辨证为主,肾虚导致的各类疾病。骨碎补温苦入肾,有温补肾阳的功效,可以强筋壮骨,治疗肾虚诸证。针对上述各类肾虚病症,取骨碎补,配合补骨脂、牛膝、山茱萸、益智仁等等,有很不错的疗效。

另外,有医家研究发现,骨碎补还能治疗斑秃、白癜风等疾病。

骨碎补可以煎汤内服,也可以外用。外用的时候研末调敷或者用新鲜的骨碎补捣碎外敷,也有将骨碎补浸酒外擦者。

古籍摘要:

伤筋初期肿痛剧烈时,宜散瘀止痛。可服云南白药(成药)、七厘散等。中期,宜舒筋活血。可服舒筋汤,舒筋活血汤等。后期,常兼夹风寒外邪、局部疼痛乏力,活动功能障碍,宜养血和络,祛风宣痹。常服小活络丹、补肾壮筋汤等。

伤筋常用药方(成药,药店有售,故略) 1、消瘀止痛药膏出典:《中医伤科学讲义·经验方》

处方:木瓜60克,栀子30克,大黄150克,蒲公英60克,地鳖虫3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制用法:共研细末,饴糖或凡士林调敷。

2、出典:《证治准绳》。

处方:黄连1份,黄柏3份,大黄3份,黄芩3份。制用法:共研细末,以水蜜调敷或用凡士林调制成膏外敷。

3、出典:《中医伤科学讲义·经验方》。

处方:大黄2份,芙蓉2份,黄芩1份,黄柏1份,花粉1份,滑石1份,东丹1份,凡士林适量。制用法:共研细末,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

治疗伤筋中药

4、出典:《医宗金鉴》。

处方:防风3克,荆芥3克,川芎3克,甘草3克,当归6克,苍术10克,丹皮10克,川椒10克,苦参15克,黄柏6克。制用法:煎水熏洗患处。

5、出典:《医宗金鉴》

处方:海桐皮6克,透骨草6克,乳香6克,没药6克,当归5克,川椒10克,川芎3克,红花3克,威灵仙3克,甘草3克,防风3克,白芷2克。制用法:共为细末,布袋装,煎水熏洗患处。亦可内服。

6、出典:《良方集腋》

处方:血竭30克,麝香0·36克,冰片0·36克,乳香4·5克,没药4·5克,红花4·5克,朱砂3·6克,儿茶7·2克。制用法:共研极细末,每服0·2克,日服1—2次,米酒调服或酒调敷患处。

7、出典:《外伤科学·经验方》。

处方:当归10克,白芍10克,姜黄6克,宽筋藤15克,松节6克,海桐皮12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续断10克,甘草6克。制用法:水煎服。

8、舒筋活血汤出典:《伤科补要》。

处方:羌活6克,防风9克,荆芥6克,独活9克,当归12克,续断12克,青皮5克,牛膝9克,五加皮9克,杜仲9克,红花6克,枳壳6克。制用法:水煎服。

9、出典:《和剂局方》。

处方:制南星3份,制川乌3份,制草鸟3份,地龙3份,乳香1份,没药1份,蜜糖适量。制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每次服一丸,每日服1—2次。

10、补肾壮筋汤出典:《伤科补要》。

处方:熟地黄12克,当归12克,牛膝1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2克,续断12克,杜仲10克,白芍10克,青皮5克,五加皮10克。制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注意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伤科七味片 1 拼音

shāng kē qī wèi pià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Shangke QIwei PIan

22 标准编号

WS3B073791

23 处方

马钱子粉 50g 红花 25g 延胡索干浸膏 140g 丁香 25g 大黄 50g 血竭 25g 三七 50g

24 制法

以上七味,除马钱子粉外,其余红花等六味粉碎成细粉,与马钱子粉配 研,过筛,混匀,制成颗粒,压制成1000片,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淡棕色的片;味苦、微涩。

26 鉴别

取本品 1片,研细,加水10ml,振摇片刻,滤过,取滤液 2ml,滴加 1 %铁氰钾溶液与1%三氯化铁溶液的等容混合溶液,即显蓝绿色。

27 检查

除崩解时限应在30分钟内全部溶化或崩解外,其他应符合片剂项下有 关的各项规定(规定11页)。

28 功能与主治

祛瘀消肿,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骨断血瘀。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2片,一日 3次。极量,一次 4片,一日 3次。

210 注意

本品含有剧药马钱子,应严格按规定量服用。

211 贮藏

密封。 注:延胡索干浸膏系取延胡索加水煎煮二次,每次 2小时,合并煎液,静置,取上 清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干燥,即得。

古籍中的伤科七味片 《江氏伤科学》:[秘传方]麝香膏

去渣,又熬入片黄霜三味,又熬数沸,取起收拾,听用时加麝香、乳香、没药三味药末于膏上。《江氏伤科学》

《江氏伤科学》:[附录验方四则]跌打损伤膏验方

药,先浸两三日,后入锅煎熬去渣,再入铅粉,用桑枝搅匀,扇至烟尽,候冷浸水中,愈陈愈妙。《江氏伤科学》

《要药分剂》:[卷八重剂]自然铜

入肝经。为散瘀破积之品。(续筋接骨神药入血行血伤科要药)前论丹溪曰。自然铜世以为接骨之药。然此

《伤科汇纂》:凡例

之无分两者,可因人变通,增减为用也。更有古方,药味分两与今不同者,尽皆详考群书,别其宜否而载之。一

《江氏伤科学》:[秘传方]接骨膏

目录 1 拼音 2 《伤科补要》卷三:化瘀散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化瘀散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古今医鉴》卷十六 31 组成 32 主治 33 化瘀散的用法用量 3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化瘀散 化瘀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huà yū sǎn

2 《伤科补要》卷三:化瘀散

21 处方

大黄3两,干漆5钱,桃仁2两,土狗1两,青皮1两,川芎1两,枳实1两5钱,厚朴1两,赤芍1两5钱,归须2两,甘草5钱,红花1两。

22 功能主治

杖后瘀毒上攻,一切蓄瘀作痛。

23 化瘀散的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服。

24 摘录

《伤科补要》卷三

3 《古今医鉴》卷十六 31 组成

苏木3钱,红花2钱,归尾3钱,大黄2钱。

32 主治

杖打重,血上攻心。

33 化瘀散的用法用量

童便1钟,黄酒1钟,煎至1钟,热服。

3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古籍中的化瘀散 《医学见能》:[卷三证治]刀伤跌打

刀伤溃烂,成脓流水不止者,血瘀而化脓也。宜提脓化瘀散。花蕊石(一钱五分)乳香(一钱五分)没药(一钱

《古今医鉴》:[卷之十六]杖疮

胆汁涂之。又法,用真绿豆粉微炒,鸡子清刷之。方化瘀散治杖打重血上攻心。苏木(三钱)红花(二钱)归尾

《医学衷中参西录》:[二、药物]26.三七解

(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吐衄要药。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

《医学衷中参西录》:[二、药物]78.血余炭解

者,发也,不则其质不化,故必为炭然后入药。其性能化瘀血、生新血有似三七,故善治吐血、衄血。而常服之又

《医学衷中参西录》:[五、医案(十八)妇女科]5.产后下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