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谷梁传》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春秋谷梁传》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第1张

《春秋谷梁传注》(柯劭忞 撰/张鸿鸣 点校)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fbm5    

书名:《春秋谷梁传注》

作者:柯劭忞 撰/张鸿鸣 点校

译者:

豆瓣评分:88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20-7

页数:525

内容简介:《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清代经学极盛,注释《春秋谷梁传》,有钟文烝《春秋谷梁经传补注》、廖平《谷梁古义疏》。柯劭忞认为东晋范宁的《春秋谷梁传集解》不免于肤浅,钟文烝《补注》无裨传义,所以自己重新作注。

柯劭忞以宋衷“三科九旨”之“九旨”为全书纲领,勘正文字,纠正前人说解,会通《谷梁传》传文义例,对《春秋谷梁传》作了通注。柯氏重视汉魏经师遗说,广辑刘向、郑玄等人经解,又能利用新出敦煌钞卷进行校勘注释,时寓对晚清时局的讥评,盖志于通经而致用,是一部晚出而益精的力作,牟润孙赞誉其可以与杜预《左传集解》、何休《公羊解诂》并驾齐驱。中华书局上世纪60年代向学界征求“十三经清人注疏”的整理选目时,杨向奎即建议收入《春秋谷梁传注》,较钟文烝《补注》为优。

《春秋谷梁传注》有1927年初印本和1934年定本,定本对初印本作了大量的修改和增订。此次整理以定本为底本,通校初印本,增改之处均写为校勘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初印本上,又发现有大量的柯氏批语和过录的柯氏批语,复作释读和通校。本次点校完整呈现了柯氏改定其著作的经过,清晰梳理出柯氏前后学说的变化。由于定本排印于柯氏身后,校雠不精,错讹颇多,整理者作了细致的核订,校改审慎,必明所据,并指出柯氏偶疏者,可谓柯氏之功臣。

本书附录柯劭忞1927年发表在《国立历史博物馆丛刊》上的一篇关于《谷梁》学的演讲录,以及《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谷梁传柯氏释例目录叙》两篇相关文献,以供读者参考。

作者简介:柯劭忞(1850-1933),字凤笙、凤孙(亦作凤荪),号蓼园。山东胶州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读,京师大学堂经科监督、署总监督,山东宣慰使,入民国为清廷遗老,不仕,后任清史馆馆长、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总委员长。著述有《新元史》、《新元史考证》、《春秋谷梁传注》、《蓼园诗钞》、《蓼园诗续钞》等。

张鸿鸣,山东泰安人,1994年生。2013年考入山东大学,2014年转入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参与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项目“清人著述总目”。2017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攻读硕士。2020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古籍版本学,经学文献,金石学。

校对是什么?

校对(Text-proofing),jiàodu,ì古代称之为“校勘”或“校仇”,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必须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审查订正排印或缮写的错误。“校对”也可以是从事这个工序的人员“校对员”(Proofreader)的中文简称。

校对以猎错改错为基本职责,校对工作者对原稿和校样上可能存在的差错型别心中要有数,这样才能更加自觉地校对流程猎错改错。

原稿和校样上存在着各种差错,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10种类型:

1文字差错。包括错别字、多字、漏字、错简、错繁、互倒、异体字、旧字形等,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错别字。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合称。像字但不是字叫做错字;是字但用在此处不当的字叫做别字。通常说的错别字,主要是指别字。

文字差错还有一种型别,即外文字母使用错误和汉语拼音错误。常见的错误有:各文种字母混用;大小写、正斜体不符合规范;汉语拼音违反《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及声调标注错误。

2词语差错。常见的词语差错有:(1)错用词语;(2)褒贬不分;(3)异形词选用不符合规范;(4)生造词;(5)错用成语。

3语法错误。包括词法错误和句法错误。

常见的词法错误有:(1)名词、动词、形容词使用不当;(2)数量表达混乱;(3)指代不明;(4)副词、介词、连词使用不当。

常见的句法错误有:(1)搭配不当;(2)成分多余或残缺;(3)语序不当;(4)句式杂糅;(5)歧义;(6)不合事理。

4数字使用差错。《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GB/T 15835─1995)是判断数字 使 用正误的国家标准,但对不同型别的图书有不同的要求:(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不适用于文学作品和重排古籍;(2)使用阿拉伯数字,要求“得体”和“区域性统一”;(3)科技图书必须严格遵循《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的标准。

5标点符号使用差错。《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1995)是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国家标准。标点符号有两大类:点号(7个)和标点(9个)。常见的标点符号使用差错,主要是点号错用:(1)该句断的不用句号;(2)句子内部该停顿的地方没用逗号,不该停顿的地方误用逗号;(3)非并列词语之间误用顿号,没有停顿的并列词语之间误用顿号,不同层次的停顿使用顿号造成结构层次混淆;(4)滥用分号,如并列词语之间误用分号,非并列关系的单重复句内分句间误用分号,不在第一层的并列分句之间误用分号,应该用句号断开的两个独立的句子误用分号;(5)有疑问词但并非疑问句误用问号;(6)有惊叹词但并非惊叹句误用叹号;(7)整句引文误将句号置于引号外,非整句引文误将句号置于引号内。(8)表示约数的两个数字误用阿拉伯数字或两个汉字数字之间误用顿号。

6量和单位使用差错。除古籍和文学读物外,所有出版物特别是教科书和科技图书,在使用量和单位的名称、符号、书写规则时,都应符合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年释出的国家标准《量和单位》(GB3100~3102-93)的规定。常见的量和单位使用错误有:(1)量名称不规范;(2)量符号不规范;(3)单位名称书写错误;(4)单位中文符号的书写和使用不准确;(5)单位国际符号书写和使用错误;(6)SI词头符号的书写和使用不正确;(7)组合单位中文符号和国际符号混合构成的错误;(8)使用非法定单位或已废弃的单位名称;(9)图表中在特定单位表示量的数值时未采用标准化表示方式;(10)数理公式和数学符号的书写或使用不正确。

7版面格式错误。常见的版面格式错误有:(1)规格体例不统一;(2)相关专案不一致;(3)文图、文表不衔接,不配套;(4)各种附件与正文排版格式不规范。

8事实性错误。常见的错误有:事实有误;年代有误;资料有误。

9知识性错误。要注意防范一般知识性错误,更要特别注意防范伪科学和反科学。

10政治性错误。要注意防范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倾向错误以及导向性、政策性错误。

校对

jiào duì

依照原稿及设计要求在校样上检查、标注排版差错。“校对”也用来指称负责校对工作的人,亦称为“校对员”。

文人笔下的校对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著述·国学刻书》:“近年北监奏请重刊二十一史,陆续竣事,进呈御览,可谓盛举矣,而校对卤莽,讹错转多。”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命 朱珪 、 戈涛 、 卢文弨 、 翁方纲 等,校对于翰林院后堂东 寳善亭 内。”

巴金 《寒夜》五:“他只是机械地一个字一个字校对着。”

校对的重要性

一、校对是保证学报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校对必须高度负责,认真细致,树立严谨周密,一丝不苟的作风。

1.根据原稿,核对并清除校样上的差错。

2.改正在政治思想上和科学性上遗留的不准确的提法和词句。

3.清除语法修辞上遗留的差错和毛病。

4.清除错别字。

5.解决和消除任何疑点。

二、把握校对标准

1.编辑负责校对、印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及时送取稿件和校样,做好与印刷厂的业务联络。

2.校对以原稿为准,不得在校样上随意增补、删减,发现原稿错误及编辑处理的疏漏和失误做出标示,由编辑对原稿、校样予以处理。若作者提出修改时,要尽量坚持不动版面、不动字数的原则,减少改版的麻烦。

3.准确使用校对符号,消灭错字,补齐遗漏,纠正版式错误,严格执行三校加点校制度,保证期刊质量。

4.校对以对校、折校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部分稿件由作者校对一次,校后由编辑对格式、质量覆校一次。

5.校对时要注意版面的规范、美观,排版的合理。校对差错率要保持在万分之二以下。

三、遵循校对的程式,交叉三校制

1.一校(作者、责任编辑各校一次):侧重对原稿校对,力求校样与原稿的一致,纠正版式错误,对有疑问处作出标示。校后通读一遍。要求作者不能对原稿作大的改动。

2.二校(责任编辑、执行编辑各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一校校出错误已改正,纠正版式错误,并对文稿中的疑问予以处理,填补遗缺,统一体例。

3.三校(执行编辑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二校校出错误已改正,对校样进行综合检查,清理差错,确定版面格式。

4.点校:对三校校出错误予以核对,并对文章、版式作最后通校,确保清样无差错。

5.校对签名。校对者应在每次校样上签名,并标明校次,以防差错。

6.责任编辑甩开原稿和三校样,对清样进行阅读,寻找差错。在读样后,进行总体扫描,检查有无错字、漏字、表格与插图是否合乎规范,字型、字号使用是否正确等。

四、明确校对内容

1.检查多、漏、错文字及标点、符号错误;核对标题、署名,文中人名、地名、数字、公式。

2.检查版面、格式,图表位置及表题、图题,字型、字号、字距和行距。

3.检查标题位置、层次及转行,注释、参考文献及序号,核对中英文目录及页码与文章的一致。

4.检查目录及对应的页码、刊眉、页码顺序、版权,封面、封二、封三、封底的文字、刊号、年月期号。

英文校对是什么

就是看看英文的单词,语法等等有没有错误

文字校对是什么

何止是看一篇文章,何止是挑错别字?我就是做这个的。

一本合格的书籍就要至少校对3次(校一次,印一次样本,反复三次),从标点到样式,烦着呢。

责任校对是什么

责任校对要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以保证体例等的规范和统一。具体工作内容包括:核对相关文字(核对主要标志文字、核对目录、核对书眉、检查序号、检查呼应内容),检查版面格式(检查图文格式和位置,检查标题体系,检查、表格、公式,检查引文、注文,通观全部校样,检查版面),处理标题,检查,整理表格,检查复核校改之处,检查页面的下转上接之处。

校对是什么意思女

校对 [jiào duì]

1对照原稿校准

2专门从事校对工作的人

库存校对是什么意思

应该指库存档点,将帐本上的物品数量,与实际仓库中的数量进行核实。

文字校对是什么意思

打字、印刷中的一个工序,把文稿录入电脑后,核对一遍,以保证没有录入错误。

日文的校对是什么意思啊

日文有校对这个词吗?我的印象里没见过,查了一下词典也没有

中文的校对的话,日文写成“校正”

文字校对是做什么的

就是检查文章的错别字和语序的,加上排版。

1作为一个初学者,想要从事文字编辑工作,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首先“文字编辑”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所做的事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网站可能更多的是内容编辑角色,编辑内容更新文章之类;报纸可能更多的是校对角色;图书可能在充当校对角色的同时还有责任编辑的角色,后者还包括大纲逻辑问题抄袭问题等。这其中,图书对文字编辑校对能力的要求应该是最高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文字编辑都是一个需要不断查不断查再不断查的工作。按我的理解,楼主问题应该是倾向于纸质出版物的文字编辑方向,恰好跟 的活差不多,说说我的看法,供参考。

文字编辑入门确实不难,只要不是语文烂到一定程度的,如@陈小槑所说,经过两三个月的在职培训的基础就大致入了门,下面就是在长期的审稿中培养出来对文字、语法、标点的敏感性。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要做一个资深的文字编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几年是不可能的。

你需要经常翻阅了解熟知的包括《现代汉语词典》《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一系列工具书和相关规定条例。你需要知道错字别字的正确写法,需要知道哪个字是推荐字,需要知道参考文献的正确格式,需要知道数字标点的正确用法,需要知道哪个是外国人名的标准翻译,等等。

校对符号是你必须知道的。可以常看看易混词常翻字典之类。

知识面宽广有好处,这样就不会出现汉代的主角就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类的情况,你知道K线图怎么看对你改股票类稿子也大有好处。但最重要的是凡是你并非百分百确定的东西必须去查,而不是“我印象中应该是对的”。

我的建议是不妨从校对开始,折校读校,一点一点积累。耐心和细心是基础。

版权之类的个人感觉是了解个大概即可,能判断抄袭与否就差不多了。对敏感话题相关的字眼一定要敏感,否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p。 s。

与编辑相关的有个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大抵是考察一些语法文字标点相关的知识,楼主不妨看看它的相关试卷和参考书了解一下。###私以为普通意义上的文字编辑--包括绝大多数的网站文编,只是一种专业技能,也就是经过两三个月的在职培训就能比较上手了,不需要很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需要深厚额文学素养,但如果你知识面很广,那倒是个加分项。

至于你是想进入互联网界,还是传统媒体/出版界,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这个大方向先选择好。如果你选择前者,那么我建议你先用wordpress建设一个个人站点,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领域,采编内容,顺便熟悉网站信息结构、SEO和html标签的使用规范等等,掌握了这些,我觉得基本上就入门了。

然后你也可以把自己的微博作为一个袖珍媒体来运营。另外我觉得可以尽早地树立起职业道德观,有版权意识,熟悉各种授权协议和商业使用规则,这本该是行业的基本素质,但是在现在的编辑界,已经稀缺得不能再稀缺了。

2如何做好校对工作

所谓“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实则说的就是编辑和校对的关系,可用几个词来概括:同源、分流、合作、同归。所谓同源即校对工作是与编辑工作同时出现的。分流即是指在出版生产逐渐形成规模时编辑与校对也随之走向了分工。校对工作从编辑工作中分离了出来,但校对工作作为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基本属性并未改变,它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出版物文字质量的把关环节,将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也就保证了出版物的传播和积累价值。 校对的一部分工作包含于编辑之中,校对是编辑加工的延续。一个优秀的编辑应该能够在工作中承担起校对的职责,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他会自然而然地对书稿中的错误随时进行修改。除编辑文稿外,他还须解决文稿中观点、语法、修辞、逻辑以及明显的文字常识等方面的错误。校对要做到对错别字具有独特的敏感性和高度的辨析力,善于从字里行间寻找出隐藏其中的各种差错。校对时的阅读以一个个的字、词、标点符号为阅读单位,力求发现其中细微的错误,在这种字字落实的过程中,往往进入一种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的专注状态。这也是对编辑的基本要求。

3编辑校对这份工作前景好吗

虽然出版商创业,但仍然没有点已编译的代码,没有代码,最好不要做这行,所以欺负,收入低。

当编辑校对比自然晾干,校对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编辑全面,能够使自己的主题,相当于项目经理。当然,活生生的证据也应该了解一些,最好是从助理编辑开始。

人民教育协会或俱乐部,要问当地的人来了解,情况是每个俱乐部的,而不是从你知道好还是坏名光大不相同。人社方俱乐部,并不总是**,但也可以是更刚性的;教育机构如果一个很好的补充,它也应该工作,但现在补充的竞争是如此之大,所以你要看看这个俱乐部具体怎么样。

4图书编辑

关于您的问题,通过“杭州图书馆书目检索平台”检索 “图书编辑”可以查询到: 题名:现代图书编辑学 作者:李琪编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8 题名:现代图书编辑实务教程 作者:陈丽菲、王月琴、王秋林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 题名:图书编辑规程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中国编辑学会主编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8 相关链接如下: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5想知道报社编辑如何校对文字稿件 都需要哪些功底和专业知识

校对工作程序

校对工作的基本操作工序包括:初校、二校、三校、通读、誊样、核红、文字技术整理等各环节。 1一校(作者、责任编辑各校一次):侧重对原稿校对,力求校样与原稿的一致,纠正版式错误,对有疑问处作出标示。校后通读一遍。要求作者不能对原稿作大的改动。 2二校(责任编辑、执行编辑各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一校校出错误已改正,纠正版式错误,并对文稿中的疑问予以处理,填补遗缺,统一体例。可以使用黑马校对软件的严格校对模式替代人工二校。 3三校(执行编辑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二校校出错误已改正,对校样进行综合检查,清理差错,确定版面格式。 4点校:对三校校出错误予以核对,并对文章、版式作最后通校,确保清样无差错。 5校对签名。校对者应在每次校样上签名,并标明校次,以防差错。 6责任编辑甩开原稿和三校样,对清样进行阅读,寻找差错。在读样后,进行总体扫描,检查有无错字、漏字、表格与插图是否合乎规范,字体、字号使用是否正确等。 现在国内大多数出版社和报刊社均已使用黑马校对软件,基本都采用人机结合校对程序。 纸质稿件的人机结合的校对流程如下: 人工初校+技术整理→誊样→退厂改样→核红→计算机二校→人工三校→人工通读→退厂改样→清样核红→付印 人工初校可核对原稿及进行全书的技术性整理工作;计算机二校可以节省大量人工校对时间,确保准确率;人工三校和通读则可以起到最后把关的作用。 电子原稿的人机结合校对模式: 计算机一校(主要校文字性差错)→人工二校(主要校是非) +技术整理→退厂(或退责任编辑)改样→核红→计算机三校(主要校改动后的差错)→人工通读→退厂(或退责任编辑)改样→清样核红→付印

编辑本段校对工作方法

对校法

陈垣:“对校者,即以同书之祖本与别本对读”,“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点校:将原稿放在校样上方或左方。先看原稿,后看校样,逐字逐句进行校对。 平行点校:将原稿折叠后,覆在校样需校对的文字或图表上进行点校。 折校:把校样放在桌子上,再将一页原稿夹在两手的手指间压在校样上,并把原稿上的字句对准校样相应位置的字句逐字逐句进行校对。 读校:两人以上合作的校对方法,即一人朗读原稿,另一人(或两人)对照校样并改正校样上的错误。

本校法

陈垣:本校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现代校对的通读检查采用的便是本校法。 校对人员在无原稿(或脱离原稿)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辨别校样上文字的形态,理解文句的含义,通过比较、前后互证来发现错误。 运用本校法进行的通读检查,更能体现‘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延续’这一特性。” 在电子原稿大量涌现的今天,充分发挥本校法的长处,可以在互补的基础上弥补作者的失误或者编辑在加工编辑上的不足,保证和提高出版物质量。

他校法

陈垣:他校者,以他书校本书。 使用与所校对的稿件内容相关的比较权威的其他图书(包括工具书),来进行具体的校对工作。 他校法常与本校法交叉运用。 他校法的功能在于释疑,通常用于解决引文、数据、习语、术语、公式、日期之类的异同问题。

理校法

陈垣说:所谓理校者,遇无古本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 理,即推理判断。 理校,即通过推理分析作出是非判断。 在本校发现矛盾而又无他书可供参照时,便只能通过推理分析来判断是非,并提出疑问,由编辑部门解决。 理校也常与本校结合使用。 理校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必须是学有所长,知识面较广的校对人员才可运用,负责容易出现“以不误为误”或“以误改误”的差错。

校对的话,应该对版本、图书及中文,尤其是古文有相当的见地

6

出版社虽然都企业化了,但是还是分有编没编,没编最好别干这行,很受气的,收入也低。

当编辑自然比干校对好了,校对是一个技术工种,编辑综合性强,做好了能自己做选题,相当于项目经理。当然校对的活也应该懂一些,最好是从助理编辑开始。

教育社还是人民社,得问问当地懂的人,每个社的情况千差万别,不是光从名称就能知道好坏的。人民社是党社,永远黄不了,但也可能比较死板;教育社如果出教辅不错的话,应该也行,但现在教辅的竞争那么大,所以得具体看这家社怎么样了。

7图书校对流程

校对的基本功能有二:校异同;校是非。

这是校对的性质决定的。“校对”是个 概念,包含着“校” (校是非)和“对”(校异同)的双重含义,应当全面地认识和实现校对的功能。

“校异同”的要旨在“异同”,是指将校样跟原稿逐字逐句比照,通过查找两者异同的方法,发现并改正录排错漏。其功能是:保证原稿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

“校是非”的要旨在“是非”,是指通过对原稿内在矛盾的是非判断,发现并改正原稿可能存在的错漏。其功能是:弥补编辑工作的疏漏,使书稿趋于完善。

校对的两个基本功能,同样重要,不可偏废。不校异同,则不能保证作者的劳动成果准确而完整地转换;而不校是非,则不能发现和弥补作者创作和编辑加工的疏漏。

偏废校异同或者偏废校是非,后果是一样的,都会造成谬误流传,损害作者,贻误读者。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有如下4项: 1、三校一读及样书检查。

“三校”即三个校次。“一读”即终校改版后的通读检查。

由于校对客体差错的复杂性和出错原因的多样性,“校书如扫落叶”,校对活动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投入必要的校对工作量 (即校次)。“三校一读”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的必须坚持的最低限度的校次;重要书稿和校对难度大的书稿,如经典著作、文件、辞书、古籍、学术著作、教科书及教辅读物等,还应相应增加校次。

作者校对、编辑校对不能顶替校次,交给他们校对的校样是“副样”,“正样”仍由校对人员校对,三个校次都必须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校对人员来完成。计算机校对如果使用得当,可以顶替一个校次。

三校改版后打出的校样,不能算作付印清样,还必须进行一次通读检查,通读检查后改版打出的校样,才能算作付印清样。 为了保证校对的质量,凡遇到如下情况之一的校样,校对者有权提出增加 1~2个校次:(1)初校样的差错率超过15/10000的;(2)编辑发排的书稿没有齐、清、定,而在校样上修改的页码超过1/3的;(3)终校样的差错超过3/10000的。

增加校次的决定权属于专业校对机构。 样书检查,指图书成批装订前先装订几本样书分由责任编辑、责任校对检查,经检查确 认无误后,方能成批装订出厂。

2 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现代校对的特征之一,是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

所谓主体多元化,是指作者、编者和专职校对员共同参与校对,还有社外人员参与校对活动,从而形成校对主体群。作者校对属于自校,编辑校对属于半自校。

他们共同的优势是:对书稿内容的把握,对相关知识的熟悉。共同的劣势是:因习惯线性阅读难以感知个体字符的差异 , 因思维定式而往往对差错“熟视无睹”。

社外校对人员,技术、经验、心态和责任心一般不如社内专职校对员。因此,校对主体多元化必须与专业化相结合,并且以社内专职校对员为校对主体群的核心。

所谓以社内专职校对员为核心,有三层意思:其一,出版社必须建立专业校对机构,对全社校对工作进行统一组织和全程监控;其二,出版社必须配备足够的专职校对员(编校人员配备的科学比例为3:1,不应少于5:1),并由专职校对员担任责任校对;其三,必须由中级以上职称的校对员或工作认真、经验丰富的其他校对员来做三校,把好终校关。 3 集体交叉校对与责任校对相结合。

现代校对的特征之二,是集体交叉校对与责任校对相结合。集体交叉校对,是指由不同职级、不同专长的校对者分别负责不同校次的校对, 一般不得采取一人包校的做法。

集体交叉校对,可以避免一人包校的知识局限,和反复校读导致对差错“熟视无睹”,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灭差错。同时,集体交叉校对还是一种相互检查、相互监督的有效方式。

但是,集体交叉校对也存在不足,主要是校对者对差错的认定不会完全一致,大部头书稿分章集体交叉校对,还会造成版面格式处理的不统一。因此,在集体交叉校对的基础上,还必须实行责任校对制。

责任校对是本书校对工作的总责任人和总协调员,参与本书校对全过程,承担终校或通读检查 ( 通读检查也可以由责任编辑承担 ) 以及文字技术整理,协助责任编辑解决校对质疑 , 并最后核对付印清样。责任校对应在书名页上署名,以示对本书的校对质量负责。

4 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校对质疑编辑排疑,是现代校是非的基本形式。

校对员的校是非,不同于编辑的文字加工,两者有质的区别。校是非的任务是改错,即通常说的清除硬伤,不做篇章布局调整、思想内容提升和文字润色的工作。

对于明显的错字、别字、多字、漏字、错简字、错繁字、互倒、异体字、旧字形、非规范的异形词 , 专名错误,不符合国家规范标准的标点符号用法、数字用法、量和单位名称及符号书写,不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的版面格式,校对员应当予以改正,但改后须经责任编辑过目认定。发现了语法错误、逻辑错误以及事实性、知识性、政治性错误,校对员无权修改,只能用灰色铅笔标注表示质疑,并且提出修改建议,填写“校对质疑表”,连同校样由责任校对送给责任编辑排疑。

责任编辑应当认真地对待校对质疑,虚心采纳正确的修改建议。对于认定的修改建议,用色。

一座通往古代的语言桥梁——《故训汇纂》推介

王重阳

2006-07-13

大型辞书《故训汇纂》200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此书凭借其自身厚重的学术价值博得学界及媒体的一片赞叹之声,誉之为继《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之后的第五部大型语文工具书。它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为什么要编写这样的一部书其价值到底何在适合什么样的人使用有必要向读者做一推介。

一、《故训汇纂》的编纂由来

中国古籍浩如烟海,但都是以古汉语记载的。语言是发展的,它使每一代人在阅读前人作品时都面临着语言障碍,因此每一代都会出现对前人作品进行解释的学问家,对前代古籍进行字词训释和文意串讲,这就是“训诂”。历史上集中的大量的训话工作有三个高峰期:汉朝、唐宋及清朝,这是语言渐进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出现比较本质的语言系统变化的结果,当整个语言系统在经历较长时间后发生了较本质的变化时就会出现较大规模的训释工作。汉代人对先秦作品的注释,其释语本身在隋唐时己非常不易懂了,需要对这些注释再加注释。发展到清朝时,情形亦然。这种承承相因的训释像接力棒一样一代代往后传递。一般说来,越是前人的注释,对原典的理解越是准确。历朝历代所层层积累的这些故训就成为后人研究阅读古代典籍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中国原典古籍既多,历代各家累积训诂更繁,为了研究的方便,将这些故训材料汇集成编,标明出处及用例,可使治学者免除烦琐的寻检之劳,大大便捷于他们的阅读和研究。这类“网罗前训”的工具书起于何时己难确考,流传至今的是清嘉庆年间由大学者阮元主持编写的《经籍籑诂》。

《经籍籑诂》和《康熙字典》是有清一代最重要的两部工具书。一般读者只知《康熙字典》而不知《经籍籑诂》,其实后者所起到的工具书价值是前者所不可替代的,它不仅使乾嘉时期注重考据的学者免去了许多“翻检之劳”,此后也一直是学者们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和文学、历史、哲学等案头必备

的工具书。

《经籍籑诂》虽然重要,但毕竟成书于两百年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和体例己越来越显现其局限性。早在20世纪之初,著名语言学家黄侃先生就指出:“清世阮元有《经籍籑诂》,为小学家常用之书。惜其以《佩文》韵分编,又载字先后毫无意义,至其搜辑亦有不备者。今若能通校一过暂用字典编制法编之,次为补其遗阙,此业若成,则材料几于全备矣。”这段话点明了《经籍籑诂》的三大缺陷:资料不全、体例不便、讹误甚多,也为后来《故训汇纂》的编写提供了理论依据。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正是据黄先生此言才提出了编纂《故训汇纂》一书的计划,并很快被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立为重点项目,倾全所之力,历18年之久,终成此皇皇巨著。

二、《故训汇纂》的性质内容

学界将《故训汇纂》与《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并称为五大语文工具书,其实从辞典编纂理论上说它与其他四大辞书不属于同一性质。其他四大辞书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词典,即对所收列的字词条目提供准确而典型的形、音、义,一个字或词怎么写,怎么读,有哪些义项,一一列出。对于字词的释义,力求准确、概括。编纂者在分析众多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概括出某字词具有某意义,用明晰的语言表述出,并附以典型例证,供读者查阅使用。《故训汇纂》则不同,它是在字词条目下汇列前人许许多多的对此字词的训释材料,让这些材料以原始形态呈现出来,编者自己不进行分析概括,不加以主观判断和取舍。它是一种故训资料的大汇编,面向的是较高层次的传统文化的研究者,通过那些原汁原味的语言信息,研究者可以更好地咀嚼原典的意思,这种作用是传统辞典所不可替代的。

《故训汇纂》与《经籍籑诂》一脉相承,但对它进行了实质性地改造和拓展,克服了原书资料不全及体例不便两大缺陷,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彻底改造。

首先是资料的扩展。《经籍籑诂》的资料截止于唐以前,征引资料书目只有80种,唐以后的训诂资料几成空白。《故训汇纂》的资料范围则扩展到清朝,征引资料的书目也增加到250多种。宋朝和清朝是训诂学史上的两大高潮时期,尤其是清朝乾嘉时期,高举汉唐旗帜,注重朴学,反对明末向壁虚造、师心自用的学风,小学昌盛,传统训诂学达于鼎盛,训诂资料异常丰富。《故训汇纂》征引资料的范围由传统的经部扩展到史部、子部及集部,甚至笔记小说及佛经的注释资料也无遗漏,可以说,古代有价值的语言训释资料网罗殆尽。收列字头约两万,凡传统古籍中有用例的字基本都被收列。编者们所做的原始卡片达70余万张,训诂材料约50万条,成书约1300万字,规模上是《经籍籑诂》的四倍。

其次是编排体例的改造。《经籍籑诂》按《佩文韵府》的韵目编次,这种传统的按韵分编的编排方法在当时的年代是切合实际的,但对于现代人来说,检索起来已非常不便。《故训汇纂》按照现代人的检索习惯,改用《康熙字典》的214部首排列法编排,另外还编制了《单字汉语拼音索引》和《难检字笔画索引》,实现了传统辞书的现代化改造。在注音上则按现代拼音、中古音和上古音三段标注,这继

承了《汉语大字典》的注音方法,集中概括了历代音韵学的研究成果,不但标明了列目字的现代读音,而且反映了该字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语音系统中的音韵地位,增强了其学术价值。

在征引资料的准确性上,《故训汇纂》也大大地上了一个台阶,校正了《经籍籑诂》的许多错讹。

三、《故训汇纂》的学术价值

作为一部编写体例科学、资料丰富完备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故训汇纂》的学术价值是可贵而且多方面的,兹举其大端如下:

1.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各学科的研究,没有能绕过研读古文献而空谈虚玄的捷径。治任何一科专门史,都必须从研读古籍开始。而研读古籍,又必须通过语言这块敲门砖。解读古籍,常因关键字词的理解差异而导致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比如《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汇编,是儒家最重要的原典,此后的儒门思想悉源于此。为解读孔圣人的“微言大义”,历代

注家无数,许多句子的解释都不同,有些句子的不同解释竟多达十几种,孰是孰非,不要说一般读者难以判断,就是专门学者也常常煞费脑筋。有些重要的哲学概念如“仁”“庸”“道”“天”等皆因词义理解的不同而被不同的学者赋予不同的内涵。“大义”的分歧皆因各家对“微言”的不同训释。《故训汇纂》汇辑了历代学者对这些字的训释,如“庸”字条注项132项,书证用例达400条,这些解释和用例都来自于朱熹、焦循、孙星衍、王念孙、刘宝楠等著名思想家和学者,积淀了历代国学大师的理解和思考,文化底蕴异常丰厚,为后代学者梳理这一哲学概念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可贵的线索。

2.对研究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价值。《故训汇纂》汇聚了上起先秦下迄清季两千余年重要历史典籍的语言训释资料,既有如《说文》《尔雅》《释名》《方言》等古代专门辞典的释词材料,更收集了散见于各种典籍的历代学者的随文训释资料及丰富的例证,这些资料时间跨度大,地域分布广,是一个宝贵而丰富的历时性语义资料库,充分反映了汉语言在两千年间词义系统的发展变化,是研究古汉语发展史的最珍贵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传统语言学者,无论是对某一词义的考察,还是想对某一古汉语语法现象进行资料印证,都可以在此书中轻松找到资料。

3.对辞典编纂的价值。

《故训汇纂》的出版对已有辞典的修订及将来辞典的编纂提供非常扎实的资料保证。语文类辞典的编纂重在语言材料,只有充分占有了语言材料,才能很好地归纳义项,列举典型例证。比如《汉语大字典》和《故训汇纂》分别是对《康熙字典》和《经籍籑诂》的继承,但《汉语大字典》并没有实现完全取代《康熙字典》的效果,而《故训汇纂》则做到了。如果先有《故训汇纂》,后编《汉语大字典》,则有一个非常完备的资料基础,其编写质量当更臻完善。不惟《汉语大字典》如此,凡是涉及古汉语的辞典,《故训汇纂》都可对其起到资料补正作用。

(《故训汇纂》,宗福邦、陈世饶、肖海波主编,商务印馆2003年出版本文作者单位系武汉崇文书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