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的作者是谁?《七律长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七律的作者是谁?《七律长征》。,第1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名称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字

作者(毛泽东)(1张)润之,湖南湘潭县人,中国***、新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并出任国家主席。他的妻子儿子许多都是抗日英雄,自己本人也是抗日领导者) 创作时间1935年10月 创作年代近代 类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韵脚“难”“闲”“丸”“暖”“寒”“颜” 出处《毛泽东诗词选》 课文选入人教版小学五(第10册)年级上册第25课文,苏教版五年级课文,苏教版八年级课文,冀教版五年级课文,语文S版第十一课课文。

编辑本段注释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编辑本段长征资料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从1934年10月开始,中国工农红军为了避开国民党的围剿,保存革命实力,开始战略转移。分别从江西和福建的根据地出发,经过广东、湖南、广西,向西北挺进,纵横11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最后到达陕北,这在在历史称为“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难:艰难险阻。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 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浪花。(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庚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河里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暖:温暖。 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磅礴:气势雄伟,山很险峻,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乌蒙:山名。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的河流。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三军:指的是红军的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而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古代晋国所作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等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编辑本段诗意

  译文(一)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由于红军在度过这里时没有费一兵一卒,所以让人感到温暖;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相比起金沙江,这里的伤亡惨重,所以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让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译文(二)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喜踏岷山雪,出自《七律·长征》

作品名称:七律·长征

创作年代:1935年10月

作品出处:毛泽东诗词集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毛泽东

原文: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故事:

1935年9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翻越岷山的时候,毛泽东在山顶上极目四望,第一次看见了雪峰如海的世界,感受着一个神话传说的世界。

爬雪山、过草地中央红军占领泸定城后继续北上,于1935年6月8日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红军好多人以前从未见过大雪山,更不用说爬了。一开始见到雪山,觉得非常壮观。白雪皑皑,一片银色,雪连天,天连雪,全是雪的世界。可真正爬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美了。夹金山被当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他们告诉红军,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夹金山。

总之,夹金山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山。鸟儿都飞不过去,人最好是别靠近它,但无畏的红军却偏偏要与命运抗争。

到了夹金山的跟前,从山下就可看到覆盖山顶的大雪,而且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雪并不远。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高。数月行军,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

爬雪山起初似乎还很顺利,后来突然进入了冰和雪的世界。风雪刺得红军睁不开眼睛,又没有路,人们在冰上摔倒了,要站起来,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怀抱里了。

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终于翻过几座大雪山,在北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总兵力达10万余人,士气高昂。

扩展资料: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岷山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大熊栖息地、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是中国古史神话传说中上帝与众神的天庭所在地“海内昆仑山”和神仙文化、道教发祥地。岷山是中国高品位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

1935年9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翻越岷山的时候,毛泽东在山顶上极目四望,第一次看见了雪峰如海的世界,感受着一个神话传说的世界。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七律·长征

-红军过雪山

-岷山

-长征

描写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英雄气概,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全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诗人还是以点带面选择了“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幅“长征图”。奔腾的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为红军的胜利纵情欢唱。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没有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令人望而生寒,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水的征服。

诗人并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在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当时的情况是非常危急的。红军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