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张謇邀请南通师范培养的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早的著名建筑师孙支夏设计图书馆,他提出具体构想、要求,由孙支夏绘出设计图纸,他再提出修改意见,这些珍贵的留有张謇墨迹的建筑图纸至今保留在南通博物苑。
张謇首先做出表率,他把自己的藏书整理后大部分送图书馆。张謇向来主张,国家私家藏书应“公诸于天下”,他总觉得藏书传给自家子孙,总有一天不能保存,与其给子孙三文不值二文的零卖,不如供给地方多数人去享受。在张謇的努力经营下,图书馆开馆之初,已有图书近十万卷,几年后即增至十四万卷。张謇非常重视目录工作,并亲自写信,聘请硕学之士主持编写,南通图书馆在20年代初藏书已达十四万卷,大小馆舍达67间,可谓中国县级图书馆之最,私立公共图书馆之最。在1929年并入了南通学院。据理逸航(时任南通图书馆馆长)年谱记载,当时图书馆藏书23万册。从此图书馆处于保管、封存状态。1938年,南通图书馆为防止战乩破坏,将8万多卷古籍转移至城内天宁寺光孝塔北侧藏经楼保存,外面堆放一些佛教经书作掩护,并请寺内和尚看护。 1952年南通市政府决定重建南通图书馆。1953年1月,图书馆定名为南通市人民图书馆,刘谷风任副馆长主持工作。并借用中苏友协俄语教室(现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濠南别业)先行开展阅览工作,有阅览座位40多个。7月,省文化局指示图书馆定名“江苏省南通图书馆”。图书馆馆舍为四合院民居,阅览室约30余平方米,借书处60平方米,设置有图书采编部、图书推广部和阅览室,订有报纸20余种,杂志40余种,阅览座位40余个,藏书1万余册,发放借书证1500张。
1957年经南通市政府批准,南通图书馆更名为“南通市图书馆”,迁回市区,馆址在原“南通图书馆”旧址偏北,濠面别业西楼及其附属平房约40间,馆舍面积约1000平方米。西楼二楼为借书处和书库,三楼为阅览室和办公室。1957年,郭沫若为“南通市图书馆”题写馆名。在此先后,蒋云卿、蔡观明、闵成钧、费范九、冯瀚飞等人赠送一批古籍给图书馆,其中蒋赠书2000余册,冯赠书中有元刻明印《隋史》1册(后被定为全国善本)、明版《水经注》、《黄帝内经》等600余册。图书馆藏已达36万册,其中古籍10万册,发放借书证6千多张。图书馆还负责辅导建立工厂图书馆(室)43个,流通站49个,市图书馆室(站)达到281个。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南通市图书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图书馆综合大楼建成,新楼使用面积1500平方米,有书库五层,阅览室10个。1982年,图书馆古籍藏书楼静海楼竣工,这是建国后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建成的第一座专用古籍藏书楼。静海楼使用面积1348平方米,底层设有500个座位的会场,三、四层为古籍书库,五层为外宾接待室和小会议室。这一时期,南通市图书馆无论从馆舍面积、藏书量、职工队伍素质、读者服务工作等等方面,在省辖市公共图书馆中都处于前列。在取得较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市图书馆还努力挖掘潜力,改善办馆条件,实现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的转型,建立了有30多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并在业务部门配置电脑,图书借阅、分类编目首先实现计算机管理,开通了南通市图书馆网站,读者登陆网站可以检索部分馆藏书目。
聊城大学图书馆是IP登录,不对外开放。为了方便住在校外的老师回家工作,聊城大学图书馆对老师部分老师授权校外IP登录,但也只是个别的老师。如果要查资料,最好在学校内找一个计算机,直接进入数据库查找即可。很多中文期刊,只要登上他们的主页,基本上都能下载全文。
图书馆是早上8点开放,中午12点前就关门了,下午两点开馆,晚上9点半关门。周四下午及周六下午是闭馆时间,不开放。周日和周六上午是开放的。
名称 楼层 布局
南校区图书馆
一层
自科文献借阅室
自科文献阅览室
报刊阅览室
迎评办公室
采编部
总出纳台、办证处、赔书处
检索厅
二层
社科外借书库二
境外出版物借阅室
行政区
报告厅
三层
社科外借书库一
艺术阅览室
二线书库
四层
电子阅览室
视听室
多功能厅
五层
人文社科阅览室
特藏阅览室
古籍阅览室
技术部
北校区图书馆
一楼
CADAL加工中心
非书资料加工中心
网络资源采集中心
四层 图书阅览室
期刊报纸阅览室
五层
图书阅览室
二线书库
数字资源与信息咨询部办公室
六层
过刊阅览室
二线书库
文献检索教研室
学院路图书馆
一层
自然科学开架书库
自然科学二线书库
公共检索厅
二层
社会科学开架书库
社会科学二线书库
自习室
三层
电子阅览室
社会科学开架书库
现刊阅览室
自习室
四层 办公区
过刊库
专用自习室
2015年12月28日,长沙图书馆新馆开馆。新馆座落于新河三角洲长沙滨江文化园内,西滨湘江,北临浏阳河,风光旖旎,地理位置优越。项目建设于2004年4月立项,2007年12月正式破土动工。建筑面积为31320平方米,建筑高度为245米,共为5层。
新图书馆外形设计表现了建筑有如由河流冲击出来的沙堆砾石一般,从大地之间崛起,以倔强不息的姿态,屹立于湘江和浏阳河的汇合处。通过利用“顽石”形体对“沙洲”形态的模拟,使建筑形态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从而以整体开放式设计体现了思变、创新的“湖湘精神”;以硬朗的雕塑形体塑造了刚直、倔强、勇敢的“湖南人性格”;以流畅清新的轮廓体现了豪迈、浪漫、自然、率真的“湖湘艺术神韵”。图书馆外墙设计方案,取材于《荀子·劝学篇》,劝学励志、弘扬湖湘文化精神。“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充分展现了图书馆的文化底蕴。 新图书馆的空间布局根据形体的错动位移,在垂直标高上设计了许多开放阅览
平台,倾斜的形体形成跌级的阅览空间进一步丰富了建筑空间,中央检索大厅上空互相穿插的廊道和楼梯与电子阅览室较为封闭体块的组合将空间戏剧化,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阅览交流空间。 新图书馆计划藏书总量为200万册,能同时容纳3000(座位数)人阅读。设置自然科学阅览室、儿童阅览室、儿童视听中心、国学馆、报刊阅览室、视障文献阅览室、电子文献阅览室、高清影视室、人文社科阅览室、外文阅览室、专题文献阅览室、古籍书库、特藏文献书库、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教室、书店、24小时自助室、虚拟体验中心以及动漫馆等。
济源市图书馆的历史可追溯到1928年成立的“县立公共图书馆”。1979年秋作为独立的文化事业单位正式成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图书馆已初具规模。2008年9月济源市图书馆新馆建成开馆,新馆位于济源市世纪广场北侧,外观设计简洁、开阔、现代、大气,是济源市标志性文化建筑。新馆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楼高12层,开馆面积12000平方米。
为更加有效地利用图书资源,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环境,2008年5月16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和济源市图书馆进行合并,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对外为济源市图书馆,日常管理放在技术学院,业务受市文广新局和技术学院双重管理。经费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整合后的济源市图书馆(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保证全市社会文化服务职能有提升,保证学院教学科研服务能力有加强。它开创了河南省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合作办馆的先河。
为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读者,图书馆全年365天天天开放。馆内现有各类藏书75万册,阅览座位1600多个。现有人员4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人;馆员及中级以上职称21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内设机构有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信息技术部、读者服务部、物管部、办公室等7个职能部门。
新馆设有现代化的报告厅、检索区、少儿阅览区、盲人阅览室、地方文献阅览室、古籍书库、王怀让文学艺术馆、各类图书藏阅区、读者休闲区等18个读者服务区。可向读者提供馆藏图书报刊借阅、网络文献信息、古籍和地方文献检索、定题服务、社会教育培训与业务辅导等服务。
新馆启用以来,对读者的吸引力逐渐增强,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注册读者已达22万人,每天接待读者2500人次,全年每天都坚持开馆,年接待读者超过80万人次。两馆整合后,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均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受到了省市领导和文化主管部门的肯定。2010年10月圆满承办了河南省第22届省辖市公共图书馆馆长会,连续两年被授予“河南省全民阅读先进单位”,为济源市争得了荣誉。图书馆的工作先后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济源日报》等报刊上给予刊载。《河南电视台》《济源电视台》也不断给予报道。图书馆更是被《济源日报》称为济源人民的“精神乐园”和全市人民的“大书房”。201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一级图书馆”。
作为展示济源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济源市图书馆确立了“以人为本,读者至上”、“拓展服务,提升质量”的服务理念,努力营造优雅怡人的读书环境,不断增加书刊种类,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图书馆决心为济源市经济社会发展,为济源市历史文化传承,为济源市市民素质提升,为济源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觉得我们学校的图书馆环境非常的好哦~而且有空调,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可以在图书馆里舒舒服服的看书哦,嘻嘻我就喜欢在夏天的时候去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吹空调和看书。
咱们学校的图书馆始建于1961年,经过59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了以中医药文献为主,民族医药文献为特色的云南省最大、最全、最专业的中医药民族医药图书馆。
我校的图书馆位于呈贡校区中心位置,建筑体名为“翰墨楼”,馆舍面积16000平方米,有5个集藏、借、阅一体的图书阅览区,2个电子阅览室,1个中心机房,2个基藏、样本书室,1个古籍书库和陈列室,1个中医西学博物馆。全馆阅览座位数2291个,电子阅览座位数442个,共计2733个。
由于古籍书库不达标、专业人才缺乏,河南省图书馆50万册古籍超半数损坏。在一个根本不达标的古籍书库内,记者看到,成堆的古籍凌乱地摆放着。部分古籍,只要吹口气,纸屑就哗哗往下掉。昨天是文化遗产日,河南省图书馆的这一窘境让众多网友唏嘘不已。而据馆长杨扬介绍,23年没有大修过的河南省图书馆,每年的购书经费都捉襟见肘,直到2011年,图书馆才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将上水管道更换了一次。
本文2023-08-06 15:57: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3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