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为什么不在昆仑山建墓?背后真实原因揭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3收藏

古代帝王为什么不在昆仑山建墓?背后真实原因揭秘,第1张

我国古代的皇帝众多,皇陵自然也是有很多的,而各个皇帝的皇陵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每个皇帝的皇陵所处的位置都不相同。而皇陵可以说是分布在很多地方,这就与古人所相信的风水有很大的关系了。然而有些地方却从来没有修建过皇陵,比如昆仑山。昆仑山一直都是古代各种神话中经常出现的山脉,很多人认为也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但是为何却没有皇帝在这里修建陵墓呢

1古代传说中的昆仑山

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或玉山。亚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

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是道教正神,与东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

据史料记载

(战国)屈原《楚辞·天问》曰:“昆仑悬圃,其凥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战国)列御寇《列子·周穆王》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先王所谓悬圃。”

(战国)佚名《尔雅·释丘》谓:“三成(三层)为昆仑丘”。

(战国)佚名《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栏。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镇之。”

(汉)司马迁《史记·律书》谓:“不周风居西北,主杀生。”

(汉)刘安《淮南子·地形训》曰:“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悬圃。”“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北门开以内(纳)不周之风”。

《淮南子·地形训》:“有九井九门,弱水环绕四周:“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汉)东方朔《神异经·中荒经》谓:“昆仑之山(丘)……围三千里,周圆如削。”

以上诸多古籍文献,从不同角度共同描述了昆仑丘之“悬”、“圃”、“四门(九门)”、“增(层)城”、“木禾”、“九井”、“开明兽”、“五城十二楼”、“不周山”等地貌形态以及周边有“弱水环绕”,有“炎火之山”。

瑶池

(战国)列御寇《列子·周穆王》记:“别日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之以诒后世。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

(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论》:“昆仑……其上有醴泉、瑶池。”《穆天子传》卷三:“乙丑,天子觞西王母於瑶池之上。”析城山圣王坪便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瑶池悬圃。

2为什么不把皇陵修在昆仑山

中国风水有一说认为昆仑山是万山之祖,龙脉之根,古代皇帝相信在自己离世后葬在龙脉之中可保江山永固,子孙满堂而不起灾祸,那么为什么没有皇帝把皇陵修在昆仑主脉呢

昆仑山虽然被视为万山之祖,但是自然条件也非常恶劣。要知道在古代的那种生产水平下要在昆仑山常年驻扎修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一般皇帝的陵墓都非常的大,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不可想象的!昆仑山大多时期都是大雪封山,古代又不像今天那样有御寒设施。万一几十万工匠派去了葬送于此是得不偿失的,再者昆仑山距离中原地区教远,皇帝死了以后要立刻进陵墓以免尸身腐烂。

古代帝王对昆仑山充满了敬畏。传统文化中的昆仑山是众神居住的地方,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和侵染的地方。古代的皇帝都是非常迷信的,一般没有可靠的真实绝不会冒那个险。皇帝都很看重风水,既然昆仑山是万山之祖,那对于自己的江山地位的考虑是不敢去冒犯的。除了派去寻找长生不老的国师,古代皇帝把昆仑山看作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既然这样想在昆仑山修建陵墓就不可能了。

昆仑山是“万山之山”,龙脉的发源之地,一个最接近天庭的地方,把自己的墓穴安葬在这样的地方,对于古代皇帝来说,都怕招惹了天庭,让自己江山不保。所以他们的陵墓选址,都选在中原大地的山脊龙脉之上,这样既与龙脉相通,又不打扰诸位神仙。

3昆仑山地理位置

现代地理上的昆仑山一般指昆仑山脉,位于西藏与新疆的交界。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座奥林匹斯山是众神的居住之所,而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有这样一座山,被称为中国“龙脉之祖”、“万山之祖”,那就是中国第一神山—昆仑山。然而,现在我们所说的昆仑山脉真的就是古代典籍中记载的昆仑山么

昆仑山的记载最早现与《山海经》、《淮南子》中,书中所描写的昆仑山在中国西北部,高一万多里,是黄帝在人间的行宫,西王母的瑶池也在此山之上。传说昆仑山是黄河的源头,盛产玉石,山上还有不死树和各种奇珍异兽。但因为昆仑山太神秘了,它的位置便成了千古之谜,众说纷纭,无一定论。

现在的昆仑山脉的位置是由汉武帝确定的,是因张骞出使西域之时,了解了很多西北的地理情况,他回来之后报告汉武帝说黄河源头就在于阗(今新疆和田)。但是张骞认为昆仑山还在在更西边的地方,不过汉武帝不这么认为,他见“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不正好和古籍中记载的昆仑山如出一辙么,于是拍板定案,昆仑山就是于阗的南山,此后这一命名延续至今。

不过仍有很多史学家和地理研究者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远的不说,和汉武帝同朝的司马迁就持不同意见,他认为于阗南山不够高俊美丽,配不上昆仑之名。班固在他的《汉书》中对于阗南山也只称南山,丝毫未提昆仑二字。

后世之人对昆仑的所在一般持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昆仑山只有一座,但不是于阗南山,至于具体是哪座山,有的认为是祁连山,有的认为是燕山,各有论证,难以评定。

对昆仑山的另一种说法认为昆仑山并非只有一座,因《山海经》中记载有“海内昆仑之虚”,后世学者便认为既有海内,必然也有海外,认为昆仑山有海内海外之分,后来又出了大小昆仑的说法,清代人总结前人的说法,共统计有七座昆仑山:“一在海外、一在西宁、一在肃州、一在新疆、一在青海西南、一在卫藏之北、一在北印度。”更有甚者,认为昆仑是古人对巍峨山脉的统称,现在的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及青海地区的一些山脉都是昆仑山。

昆仑山究竟在何处,时至今日也未有定论,可能永远也不会有了,也许正是因为昆仑山与神话传说的联系过于紧密,使得这世间任何一座山都无法符合人们心目中昆仑仙山的气韵,那座承载了无数人美好想象,有美玉灵药、凤凰鸾鸟的昆仑之虚大概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吧。

1971年的12月,隆冬在拉萨城日渐肆虐,妄图封冻住稀松的泥土。位于林廓北路的西藏人民出版社就在这个时候成立了。作为西藏自治区唯一的综合性图书出版社,它承担着自治区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少儿美术、文化教育、医药卫生、文学艺术、自然科学、藏学研究、古籍整理、期刊等各类藏汉文图书和全区中小学教材的出版任务。时光荏苒,西藏人民出版社走过了37个年头,期间,也是与改革开放同呼吸、共命运的30多年。1978~2008,这30年在中国历史上和中国新闻出版史上无疑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段,尤其是西藏的出版史。

告别铅与火 迎来光与电

在新华书店,已是古稀之年的藏族老人拉巴正在翻看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些书籍。他和记者谈起了对这些出版物的看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拉萨买不到什么书,之前只有寺院用传统的木刻印刷印制的经书。像这样方方面面介绍西藏人文、地理的书籍几乎没有。”他的看法应该是西藏出版业的一个缩影。

现任西藏人民出版社社长、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的刘立强告诉记者:“西藏和平解放前,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出版事业,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出版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图书、报刊、音像出版业发展迅速,现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区的新闻出版体系。”自西藏人民出版社成立伊始便宣布了西藏出版必然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积极引进和利用新技术,朝着出版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明需求的合格书籍的方向迈进。

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出版业经历了一个铅与火的岁月。但从木刻印刷到铅字,已然注定了新科技大军的到来。上世纪九十年代,西藏迎来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两样东西——电和网络,揭开了西藏出版的新华章。

改革开放带来出版业的飞速发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藏人民出版社——这颗在隆冬季节生长出来的嫩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境。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西藏人民出版社逐渐从被动的局面之中扭转过来,从1998年的差额事业单位到2000年前后,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成功实现了从低效益到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转型。出版的本版图书从2001年的四五十个品种发展到2007年的350多个品种,销售码洋从2001年的220万发展到2007年的1100余万。30多年来,西藏人民出版社始终认真贯彻“立足西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方针,坚持“以藏文为主、以普及通俗读物为辅”的原则,已累计出版各类藏汉文图书114万多种、13亿多册,图书产量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先后有300多种图书在国内各种评奖中获奖。其中《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中国藏戏艺术》荣获中国图书奖。西藏人民出版社还在美国、法国、印度、尼泊尔、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了书展,反响强烈,社会效益显著。

为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民族、宗教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为挖掘整理、继承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整个藏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各民族间的思想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不断创新中前进

经历苦难的意义在于学会珍惜。对于众多不利因素掣肘的西藏人民出版社来说,更懂得创新的重要性。刘立强告诉记者,从一个需要政府补贴的事业单位到现在实现盈利,这一步走得艰难不说,与领导班子的思想转变和创新的工作方式是分不开的。

“这个阶段其实是我们出版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一个过程。我们在2000年的时候总结了我们的出版方向和思路:首先要保证我们的出版是没有问题的出版,就是要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的指导下,找出符合西藏实际和特点的出版指导思想。在这么多年的摸索和总结中,我们拟定了‘立足西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宗旨。”刘立强向记者阐释:“‘立足西藏’就是能满足区内广大群众的生活需要;‘面向全国’就是对全国的读者来说具有可读性;‘走向世界’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版权交换贸易的价值。概括说来就是要让出版走上一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适销对路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用成果证明了创新的重要性,证明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出版是西藏的一扇窗口

西藏地域辽阔,历史悠久,风土人情独具特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建筑,绘画、雕刻艺术、藏医藏药、天文星算、民间文学、歌谣舞蹈、史籍卷帙等诸多方面都有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典型杰作,为世人所瞩目、所吸引、所向往,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图书出版资源。目前,西藏人民出版社加大了对西藏旅游、藏医藏药、高原绿色食品、西藏矿产资源、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手工业、农牧民实用科普知识读物等支柱产业系列图书的出版工作力度,正着手努力研究策划出版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印制精良、富有特色,双效具佳的特色精品图书,为区内出版业拓展国内外图书市场。

展望西藏出版业未来

如今,高科技为办公自动化提供了方便,随着电子书的问世,下一步,西藏人民出版社盯准了数字出版。“我们将筹备成立创意出版中心,利用现代技术,提升出版功能和手段。依靠人无我有的出版资源,引进藏汉通式的专业人才,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在图书选题上统筹兼顾,实现种量平衡,满足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式的需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刘立强向我们描绘他心中的蓝图。我们相信在全区新闻出版系统全体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下,西藏新闻出版业的明天会更加绚丽多彩。

古濮人古濮国与古蜀人古蜀国和三星堆

文/狼烟诗影

据《蜀王本纪》记载,《三皇五帝》时期,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帝“颛顼”。蚕丛乃颛顼后裔。鱼凫是即蚕丛后第三代表古蜀王。蚕丛后代曰(柏灌),柏灌之后才是鱼凫。蚕丛到鱼凫中间相隔两千多年,历史神话了蚕丛、柏灌、鱼凫已成仙,各人活数百岁,这乃后人将其神话,实为以“蚕丛”名号古蜀国存在数百年,后被“柏灌”灭亡,“柏灌”也是古蜀国时期另一个开国皇帝而已。这个时期的古蜀国以“柏灌”为名号的古蜀国又过了数百年,柏灌又被另一个人灭掉,他就是后来我们知道的“鱼凫王”。鱼凫时期的古蜀国存在于商中早期,最终又经过两千年对古濮人的屠杀战争,也没有完全灭亡古濮人,但古濮人大多数已更改族号,另立民族为的是躲避几千年古蜀国对古濮人的屠杀。于是,大西南地区就有了更多的少数民族。如:蜀、濮、僚、彝、藏、羌、邛、籍、巴、彭、等一百多个民族。到开明时期,又一个人灭亡了古蜀国“鱼凫”的名号,建立了开明九帝,他就是“杜宇”,是开明九帝的第一个开国皇帝。古蜀国后期,又出现一个“开明十二世,”这个开国皇帝叫“望丛”名号一直到第十二代,才被秦惠文王派张仪张若灭亡,当然,司马错领张仪张若灭亡古蜀国,历史古籍中没有提到开明十二世的最后一个古蜀王是谁?秦惠文王取巴蜀时期,张仪张若大量屠杀古濮人和古蜀人,以及川内的一百多个民族。四川在历史上又经历第二次人类历史文化大屠杀,蜀中历史在那个时期又断代了。

那么,蚕丛灭亡古濮国建立古蜀国时间在夏初或比夏朝还早。古濮国存在于古蜀国之前,由于古濮人发展壮大,内部矛盾分家,成“百濮”。古濮人分化为百濮后,开始川外迁徙,这时,身在岷山的蚕丛看到了机会,就领兵攻打古濮国,将古濮王俘获,奴为蚕丛的仆人。后来古濮王逃走又是另一回事。于是,古濮国基本灭亡,才建立古蜀国。在这期间,蚕丛用了两种方式:一是迁徙一千里以为去定居,不然就消灭;二是如果不愿迁徙的就世世代代做蚕丛古蜀国的仆人;三是不管古濮人人迁徙去哪里,必须更改民族,不再称自己是“濮人。”这使其古濮人忽然消失的原因,这种方式在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平西南夷也用了蚕丛灭古濮人的方式,使其生活在邛崃以及周边地区经常侵犯古临邛的僚人、邛人、笮人等突然消失的原因。后经两千年的的战争,直到鱼凫时期,古濮国任然还在。宋代文学家 岳珂在《贺李微之兼工侍二首》中写到:“当时邛蜀起濮君,褒贬春秋赖洽闻。又见璧跗攽异数,要令金匮阐斯文。鱼凫西隔一隅地,龙马南来四世勋。陈古鉴今皆实迹,论思亟原张吾军。”“濮君”,指古濮国君王。这就说明鱼凫时期,古蜀国和古濮国只隔一偶之地。而且说明古濮国在古蜀国的西边。还有地名“邛蜀”,这都能看到古濮国和古濮人的存在。李白的师傅赵蕤说四川邛崃是古濮人发源地,古濮人这个人种有十万年历史,而李白说没有十万年也有四万八千年。故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那么,古蜀国之前的古濮国就在四川邛崃,邛崃今有文井江,《直隶康熙邛州志》记载,上古时期,文井江又名“濮水”发源于僚界,(僚界:今镇西山)上古称“濮水”,又叫仠濮水。今发源于大邑县西岭雪山之水为“布濮水”。两条濮水中央地带就是古濮人“人种”的发源地。那么,古濮人种的发源地应该在这两条濮水中间地带了。据考,古濮人数次分化中,又七彝六番的记载,七彝,指七种彝人民族;六番,指六支藏人民族。又有僚、邛、䣢、羌、巴、彭等,大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多是古濮人后裔。新石器时代,六支古濮人为了躲避战争,躲进青藏高原躲藏起来,成为了今天六个藏民族。“西藏”古读书了(西藏:cang)不是今天的(西藏zang)。西藏:cang,是古濮人为了躲避蚕丛的大屠杀躲到青藏高原的大山里面藏起来的意思。

关于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鸟,古濮人和古蜀人称其为“鸠”,是古濮人和古蜀人最崇拜的鸟,今称其为“太阳神鸟”。古濮人崇拜“鸠”,也崇拜有一种树,叫“濮树”。故,古濮人有其姓跟着鸠姓,如西戎人和尼泊尔人就有鸠姓,今日本也有鸠姓,比如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今天也有跟着濮树姓的,濮字后演化为“朴”和“仆”。今天中国有濮姓和仆姓,还有朴姓,韩国也有此姓。经调查研究,今世界各地的黄皮肤黑头发人鸠姓人种符合古籍对古濮人的耳朵大长下有肉坠的特征。

我对三星堆的研究解释是商末,周武王伐商凑王,古籍记载,周武王邀古蜀人、古濮人等八百诸侯国攻打商凑王,当时,还有部分没有迁徙出去的古濮人经常受到鱼凫王的攻打屠杀,生活十分艰难,于是,答应了周武王的邀请去帮周武王攻打商凑王。这次古濮人出川,因为战争,想到一个就是胜利了,在川外生存安居下来;二就是全军覆没而战死,将不复存在。如留在蜀,迟早会被鱼凫灭亡,也是死,不如答应周武王去帮忙,周武王答应如推翻商凑王,答应封一地给古濮人,于是,古濮人就只有这一次赌博而去,也是为了躲避鱼凫王的攻打。古濮人临走时,想到已不再回来,就一把火把皇城烧掉,大火灭后,那些青铜器任然还在,于是,就将象牙和众多青铜器草草掩埋起来,就出川去了。后,周武王果然灭亡了商凑王,周武王为了实现他对古濮人的承诺,就把今天河南的“濮阳市”封给古濮人居住,免遭了鱼凫的屠杀。今天,我们从年代和时间上去研究推测,濮阳市的时间时间符合商末周初,理由也一目通然。这样解释三星堆的存在甚好。

作者/狼烟诗影,四川邛崃市人。曾用多个笔名著有诗歌,小说,散文,散文诗数百篇,古体诗,填词两千多首。笔名有:狼烟诗影,田子,哥哥在写诗,温柔一剑,老大,风中孤影,风中流浪……等。作者真实姓名暂时保密。

专著作品

1 文海研究 (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3月

2 西夏文化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6年12月

3 西夏佛教史略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11月重版)

4 西夏文物 (合作) 文物出版社 1988年3月5 番汉合时掌中珠 (合作)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9年12月

6 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 (傅懋绩主编,史金波、张公瑾、道布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12月

7 类林研究 (合作)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3年9月

8 西夏天盛律令 (合作)《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编第五册 科学出版社 1994 年8月

9 西夏用兵史话 (合作)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7年4月

10 俄藏黑水城文献 (主编史金波、魏同贤、克恰诺夫,已出版第1—11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2000年

11 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研究丛书·昭觉县彝族卷 (合作)民族出版社 1999年9月

12 中国饮食史(卷四) (合作) 华夏出版社 1999年10月 13 西藏人权研究 (合作) 中国藏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

14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合作)《中国传世法典》之一 法律出版社 1999年12月

15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 (合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1月

16 电脑处理《文海宝韵》研究 (合作) 日本国立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2000年1月

17 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 (合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年11月

论文等共145篇

(一)西夏学(西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宗教、法律、文物、文献等)

1《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文考释》质疑 《考古》 1974年6期

2 明代西夏文经卷和石幢初探 (合作) 《考古学报》 1977年1期

3《西夏译经图》解 《文献》(第一辑)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79年12月

4 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考释 (合作)《民族研究》1979年1期

5 西夏文及其文献 《民族语文》 1979年3期

6 简述西夏文辞书 《辞书研究》 1980年2期

7 莫高窟榆林窟西夏资料概述 (合作) 《兰州大学学报》 1980年2期

8 也谈西夏文字 《历史教学》 1980年11期

9 略论西夏文字的构造 《民族语文论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3月

10 西夏文《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发愿文译证 《世界宗教研究》 1981年1期

11 西夏党项史料正误三则 《民族研究》 1981年3期

12 西夏语构词中的几个问题 《民族语文》 1982年2期

13 莫高窟、榆林窟西夏文题记研究 (合作) 《考古学报》 1982年3期

14 西安市文管处藏西夏文物 (合作执笔) 《文物》 1982年4期

15 西夏语中的汉语借词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2年4期

16 西夏后裔在安徽 (合作) 《安徽大学学报》 1983年3期

17 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序跋考 《世界宗教研究》 1983年3期

18 西夏文辞书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辞书研究》 1983年6期

19 西夏语的存在动词 《语言研究》 1984年1期

20 明代西夏文经卷和石幢再探 (合作) 《西夏史论文集》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4年7月

21 西夏文概述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8月

22 重修凉州感应塔碑校译补正 《西北史地》 1984年2期

23 元代党项人余阙及其后裔 《宁夏大学学报》 1985年2期

24 北京图书馆藏西夏文佛经整理记 (合作) 《文献》 1985年4期

25 再谈西夏文反切上下字合成法 《民族研究》 1985年5期

26 西夏佛教的流传 《世界宗教研究》 1986年1期

27 西夏文字典《同音》的版本与校勘 (与黄振华合作) 《民族古籍》1986年6期

28 西夏陵园出土残碑译释拾补 《西北民族研究》第-集 1986年6月

29 西夏名号杂考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6年4期

30 蒙、元时期党项上层人物的活动 《民族史论丛》 中华书局 1987年1月

31 西夏“秦晋国王”考论 《宁夏社会科学》 1987年3期

32 黑水新出西夏文辞书《同音》初释 (合作) 《文物》 1987年7期

33 略论西夏文物的学术价值 《考古与文物》 1987年4期

34 黑水出土西夏本《类林》考辩 (合作)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8年2期

35 西夏文本《类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日刊)《中亚西亚语言和历史研究》(西田龙雄教授还历纪念文集) 1988年

36 西夏佛教新证四种 《世界宗教研究》 1989年1期

37 藏族文化和西夏王朝的历史渊源 《中国西藏》 1989年2期

38 西夏汉文本《杂字》初探 《中国民族史研究》(二)中央民族学院出报社1989年6月

39 《类林》西夏文译本和西夏语研究 《民族语文》 1989年6期

40 西夏文本《类林》译文分析 《固原师专学报》 1990年2期

41 一部有特色的历史法典-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9月

42 从西夏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5月

43 西夏文《官阶封号表》考释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年12月

44 西夏党项人的亲属称谓和婚姻 《民族研究》 1992年1期

45 西夏文字典《音同》序跋考释 (合作)《西夏文史论丛》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46 略论西夏前期的用兵特点 (合作) 《西夏文史论丛》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47 西夏文《天盛新律》进律表考释 (合作) 《西夏文史论丛》 宁夏人民 出版社 1992年10月

48 西夏《天盛律令》略论 《宁夏社会科学》 1993年1期

49 死文字重见光明 《紫荆》 1993年5期

50 西夏文《六祖坛经》残页译释 《世界宗教研究》 1993年3期

51 西夏境内民族考 《庆祝王钟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3年6月

52 西夏官印姓氏考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3年10月

53 西夏的官职制度 《历史研究》 1994年2期

54 穿越时空、古国新诠-西夏学的研究现况与国学的互动 台湾《历史博物馆馆刊》 第四卷第三期 1994年7月

55 西夏学 《中国学向通鉴》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

56 西夏文本《碎金》研究 (合作) 《宁夏大学学报》 1995年2期

57 西夏语的“买”、“卖”和“嫁”、“娶” 《民族语文》1995年4期

58 西夏佛教制度探考 台湾《汉学研究》第十三卷第一期 1995年6月

59 寻找流失在异域的珍宝-俄国所藏黑水城文献 台湾《历史月刊》第95期 1995年12月

60 西夏文《三才杂字》考 (合作)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995年6期

61 贾敬颜先生藏西夏陵园残碑拓片简说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西夏陵》 东方出版社1995年

62 整理拍摄俄国所藏黑水城文献记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6年1期

63 西夏古籍略说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6年3期

64 西夏文化的风采 《光明日报》 1996年9月3日

65 儒释兼融东西交汇-多元色采的西夏文化 台湾《历史月刊》第105期 1996年10月

66 额济纳旗绿城新见西夏文物考 (合作) 《文物》 1996年10期

67 西夏刑法试析 《民大史学》(创刊号) 1996年

68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西夏活字印本考 《北京图书馆馆刊》 1997年1期

69 西夏·宁夏·华夏 《宁夏日报》 1997年2月21日、2月28日

70 西夏皇族后裔考论 (与白滨、聂鸿音合作) 《辽金西夏史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年

71 西夏活字版文献及其特点 台湾《历史文物》第七卷三期 1997年6月

72 西夏和回鹘对活字印刷的重要贡献 (与雅森●吾守尔合作)《光明日报》1997年8月5日

73 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本考 《今日印刷》 1998年2期

74 俄藏西夏文世俗文献目录 (合作)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2期

75 黑水城的发现与俄藏西夏遗书 (合作)《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8年11月

76 西夏《天盛律令》及其法律文献价值 法律史论集(第一卷) 法律出版社 1998年9月

77 西夏的饮食制度和风尚 《历史科学与理论建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4月

78 西夏文写本《文海宝韵》 《民族语文》 1999年4期

79 西夏文书和西夏史(西夏文书と西夏史) 日本《史滴》(早稻田大学)1999年12月

80 敦煌莫高窟北区西夏文文献译释研究 《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 第一卷 文物出版社 2000年

81 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西夏文文献初探 《敦煌研究》2000年3期

82 发现最早的汉文活字印本——黑水城出土西夏历书 《学术动态》2000年4期

83 回眸千年活字印刷术 《新闻出版报》2001年3月2日 84 百年西夏学 《光明日报》2001年3月27日

85 现存最早的汉文活字印本刍证 《中国印刷》2001年3、4期

86 千年活字印刷史概说 《固原师专学报》2001年4期

87 《文海宝韵》序言、题款译考 《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4期

88 西夏佛教新探 《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5期

89 黑水城出土活字版汉文历书考 《文物》2001年10期

90 西夏和西夏文化 《黄河论坛》第7期

91 西夏学百年回顾 《民族研究年鉴》2001年

92 西夏和西夏文化 《黄河文化论坛》第七期(2001年2期)2001年12月

93 国图藏西夏文文献价值 《中国文物报》2002年3月27日

94 西夏的藏传佛教 《中国藏学》2002年1期

95 西夏度量衡刍议 《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2期

96 简介英国藏西夏文献 《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 2002年增刊

97 国内现存出土西夏文献简明目录 (合作)《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 2002年增刊

(二)民族历史、文化

1 中国民族史研四十年的重要贡献 《云南社会科学》 1990年2期

2 中国民族史学的社会功能 《民族研究》 1990年2期

3 十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与白滨合作)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0年11月

4 要重视和加强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研究 《思想战线》 1991年4期

5 试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 《思想战线》 1991年4期

6 论少数民族近代史研究 《云南社会科学》 1991年6期

7 积极开展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研究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1年10月

8 把中国民族史研究引向深入 《黑龙江民族从刊》 1992年2期

9 美国印第安人印象 (合作) 《世界民族研究》 1992年3-4期

10 积极开展新时期的民族调查工作 《民族研究》 1993年5期

11 拉萨西郊采访日记(三则) 《中国西藏》 1993年秋季号

12 历代民族政策简述 (合作) 《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九十年代发展战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4月

13 西藏现代化和西藏人权 《民族研究》 1995年4期

14 振奋精神 勇于探索 开创民族史研究的新局面 《宁夏社会科学》 1996年6期

15 中国民族学的回顾与展望 《海峡两岸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与教学研讨会论文》1996年1月

16 重视家支问题 吸收德古参政议政 (合作) 《凉山民族研究》 1996年10月

17 略论凉山彝族地区人口和社会发展 (合作) 《凉山民族研究》 1996年10月

18 西藏宗教信仰和西藏人权 《民族研究》 1997年4期 19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概述 《民族研究动态》 1997年1期

20 关于南昆铁路建成后的几点思考 《西南民族研究动态》 1998年3月,总第28期

21 西藏宗教信仰和西藏人权问题 《民族研究》 1997年4期 (中国佛教协会编《研究动态》1997年6 期转载

(三)民族古文字、文献

1 我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的新阶段 《中国民族古文字》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 1982年编印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年2月

2 中国民族古文字概说 《民族研究》 1984年5期

3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史料价值 《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2月

4 少数民族古文字与少数民族史研究 《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1月

5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整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0年1期

6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文字改革刍议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90年1期

7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物综述 《文物》 1991年6期

8 中国民族古文字和中华民族文化 《民族语文研究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9 女书和中国民族文字 《奇特的女书》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1月

10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 《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合作) 书海出版社 1998年7月

11 风采各异、内涵丰富的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及其文献 台湾《历史文物》10卷3期, 000年3月

(四)书评、序

1 国外研究西夏文、西夏史简况 (合作) 《民族史译文集》第三辑 1978年

2 评1983年北方民族史研究 《中国历史学年鉴》 1984年10月

3 评介西田龙雄西夏文研究专著四种 《民族语文》 1985年2期

4《西夏文物研究》评介 (合作) 《西北史地》 1986年3期

5 古文字研究的新成果-介绍《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 《民族研究动态》 1989 年2期

6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工作总结(执笔) 《民族研究动态》 1990年2期

7 一部翔实的少数民族断代史-评《唐代党项》 《民族研究动态》 1990年4期

8 一部包含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制度史新成果的好书-《中国政治制度史》读后 《民族研究动态》 1992年3期

9 喜读《凉山民族研究》 《凉山民族研究》 1993年

10 《俄藏黑水城文献》整理出版近况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996年3期

11 钟灵毓女书,中国又一绝 《奇特的女书》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1月

12 《陈述先生纪念集》序 《陈述先生纪念集》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5年7月

13 十年心血 一部力作-评郭大烈、和志武的《纳西族简史》 《民族学》 1996年4期

14 西夏文献整理研究的新成果 (合作)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997年6期

15 透视中国人生归宿的门径—评徐吉军的《中国丧葬史》 《浙江学刊》2000年2期

16 熔铸多民族文化精粹—评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词典》 《中国读书评论》2000年12期

参与编辑辞书及其他著作21种

1 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 ( 编委、撰稿)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年6月

2 民族词典 (撰稿) 上海词书出版社 1987年8月

3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撰稿)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年

4 藏缅语语音和词汇 (撰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1月

5 社会科学重要理论关点综述(1978-1988) (撰稿) 学苑出版社

6 中国少数民族艺述词典 (撰稿) 民族出版社 1991年9月

7 藏缅语族语言词汇 (撰稿)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2年12月

8 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 (撰稿) 北京出版社 1994年1月

9 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词典 (副主编,撰稿)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6年

10 中华五千年纪事本末 (撰稿) 人民出版社 1996年10月

11 敦煌学大词典 (编委、撰稿) 上海辞书出版社

12 辞海(1999年版) (编委,民族历史分科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年

13 民族史论丛 中华书局 1987年1月

14 中国民族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

15 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集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

16.国民族史研究(二)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9年6月

17 国民族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0年11月

17 国民族史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1年10月

18 特的女书 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1月

19 藏缅语研究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7年6月

20 辽金西夏史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年8月

21 《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特约主编) 2002年增刊

四、译文

1 (俄)西夏文字典《文海》和《文海杂类》及其在西夏辞书中的地位(原著苏联克恰诺夫) 《民族史译文》第三辑 1978年

2 (日)西夏文字(原著西田龙 与云雁合译) 《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第三集 1984年6月

3 (日)西夏语音图《五音切韵》的研究(上、下)(原著西田龙雄)《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第五集 1985年6月、第六集 1985年12 月

4 (俄)西夏语的结构(原著苏联克平)《中国民族史研究》(二) 1989年

《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部,2008年3月1日公布;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2392部)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个)名单,现予公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珍贵文献典籍,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公布为契机,加强科学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珍贵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使中华民族珍贵的文献典籍永泽后世。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51个) 国家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山西省图书馆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辽宁省图书馆 辽宁省大连图书馆 黑龙江省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 江苏省苏州图书馆 江苏省常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湖北省武汉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 云南省图书馆 山东省青岛市图书馆 河南省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 贵州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 甘肃省图书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贵州省荔波县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河南大学图书馆 河南大学图书馆 苏州大学图书馆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516部,2013年3月8日公布。

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上海图书馆藏北宋拓本《三藏圣教序》、徐州市图书馆藏南宋刻本《四书章句集注》、青岛市博物馆藏清蒲松龄《鹤轩笔札》稿本等1516部古籍入选该名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浙江省西泠印社、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等16家单位成为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汉文古籍1218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286部,其他文字古籍9部,3种甲骨文。这是甲骨文首次进入《名录》。《名录》收录宋元拓本71种,明清稿本76部、抄本177部;收录舆图43种,其中,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地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质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还是西汉初即已发明造纸术的有力证明;收录的民族文字古籍,涵盖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布依文等12种民族文字。

其中,西藏博物馆藏元刻本《释量论》,是继元刻《因明正解藏论》之后发现的第二部元刻本藏文古籍。这两部元刻本的发现,推翻了元代无刊印藏文文献和明代以前无藏文印刷实物的旧说。

在此次公布的16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中国嵩山少林寺、西藏博物馆、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西藏自治区罗布林卡、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等5家为宗教、少数民族单位。

截至目前,共有1137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66家单位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头条创作挑战赛#

“脾胃论”

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李杲乘数约在公元1249年共三卷此书引用了大量的(内经)原文来阐述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补中易启堂中易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至今为临床所习用

“瘟疫论”

瘟疫论的作者是明代“吴又可”中医温病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

传染病 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它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可以在人群中传播,造成流行。传染病流行时,发病迅速,症状剧烈,波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大,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我国古代的传染病不断流行,使大批人员死亡。特别明清两代更是大量发生。据有人统计,明代276年间发生了传染病大流行64次,而清代266年间发生了74次,可见传染病流行之频繁。我国历代医家对传染病的防治十分重视。如《黄帝内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著名医著中都有防治传染病的经验的记载,但这些记载都不系统。我国第一部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专门著作是明代吴有性所作的《温疫论》。

“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的作者是孟诜这本书对多数实物疗效和使用药品合理应用的阐述切合实际。

从现有残存佚文看,有不少条为《唐本草》失载的药物。如荞麦、绿豆、菠菜、白苣、胡荽、鲈鱼、鳜鱼、石首鱼等,都是本书首次记载。所录波斯石蜜、高昌榆白皮等,能反映亚洲中部地区使用食疗药的情况。

至今仍有高价值食疗,专著一共3卷成书有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涉及了260种食疗品,充分顾忌食品毒性宜忌及地区性为唐代系统全面之食疗专著。

“温热论”

温热论为温病学说的奠基性著作,全篇文章十分简短仅仅只有4000余字,有师傅叶桂口述,弟子顾景文执笔著录的是师徒间的问答授课,但为温病论学说奠定了基础内容提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辩证体系,该书并论述了卫气营血相应的治疗方法,通过对舌苔、皮肤斑疹及验齿的观察来诊断病情。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是藏医药百科全书别名“医方四续”作者:宇妥宁玛云丹贡布。

敦巴辛饶是最早的藏医,象雄是藏族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也是藏族原始本教的发源地。象雄位于今天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一带。这个地方是雍仲本教创始人幸饶弥沃如来佛祖的诞生地。根据本教的传说,他诞生有一万多年。他从小就开始学习本教等文化知识并长期精心从事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任何事物都包含着4种元素:即土、水、火、风这4种最小的分子。他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由于这4种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后来他写出了《宇宙从蛋生》、《藏医九显论》、《五行历算》、《天文历算》等一些理论著作。

这是一部集藏医药医疗实践和理论精华于一体的藏医药学术权威工具书,也是藏医药学中最系统最完整最根本的一套理论体系。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被称为是中医药的百科全书,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历经30年色医学著作,此书所含药物数量超过了古代任何一本医学著作。

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洗冤集录”

看名字就知道这本医学著作就不简单了,世界上首部法医学著作。

宋朝法医“宋慈”所著他总结了历代医学的经验详细记录了人体解刨和尸体检验等内容。

中国古代地大物博 人杰地灵 出现了很多非常伟大的任何物,他们留给后代许多经典及价值不可估量。

《洗冤集录》主要成就有:尸斑的发生与分布;腐败的表现和影响条件;尸体现象与死后经过时间的关系;棺内分娩的发现;缢死的绳套分类;缢沟的特征及影响的条件;自缢、勒死与死后假作自缢的鉴别;溺死与外物压塞口鼻而死的尸体所见;窒息性玫瑰齿的发现;骨折的生前死后鉴别;各种刃伤的损伤特征;生前死后及自杀、他杀的鉴别;致命伤的确定;焚死与焚尸的区别;各种死亡情况下的现场勘验方法等。第 52 目"救死方"下,收集了自缢、水溺、暍死、冻死、杀伤及胎动等抢救办法及单方数十则,都是通过经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璀璨夺目。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修缮工程

实施时间:1953年至1955年

项目主持人:余鸣谦;参加人员:李良姣、李全庆、梁超、何凤兰、姜怀英、汪德庆、李竹君、贾瑞广。

山西永乐宫建筑群搬迁保护工程

实施时间:1958年至1964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杜仙洲、金荣、王仲杰、刘世厚、陈长林、李惠岩、吕俊岭、张中义、陈继宗、王真、梁超、赵仲华、贾瑞广、张智、崔淑贞、秦秀云、王德庆、律鸿年、姜怀英、何云祥、黎辉、张思信等。

北京十三陵昭陵保护维修、复建工程

实施时间:1985年至1992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孔祥珍、梁超、崔兆忠、张之平、杨新、贾克俭、袁毓杰、闫明、何流以及北京市文物局的同志。

山西云冈石窟保护工程

实施时间:1974至1998年

项目主持人:余鸣谦;参加人员:姜怀英、贾瑞广、蔡润、李哲元及云冈石窟解廷藩等。

北京大学红楼维修加固工程

实施时间:1977年至1979年

项目主持人:罗哲文;结构设计人:崔兆忠;设备设计人:白丽娟;参加人员:傅连兴、陶宗震、杨玉柱、李建勋、张思信等。

天津蓟县独乐寺修缮工程

实施时间:1997年至1998年

项目主持人:余鸣谦、杨新;参加人员:崔兆忠、孔祥珍、袁毓杰、顾军。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大修工程

实施时间:1977年至1980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孔祥珍、梁超、李全庆、孔德垿、李良姣、李竹君、杨玉柱等。

河北承德普宁寺大乘阁落架大修工程

实施时间:1963年至1999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李全庆、李方岚、孔祥珍等。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88年至1990年

项目主持人:孔祥珍。参加人员:袁毓杰。

河北定州开元寺料敌塔维修加固工程

实施时间:1995年至2001年

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审核人:罗哲文;参加人员:贾克俭、张立方、孙刚、甄文宜、鲍雷、程俊峰等。

吉林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地保护规划与工程

实施时间:2002年至2003年

项目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员:李宏松、顾军、陈超平、葛川、王金华、刘忠平等。

内蒙古呼和浩特金刚座舍利宝塔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2年

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审核人:罗哲文;参加人员:贾克俭。

山西善化寺大殿、山门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3年至1998年。

项目主持人:李竹君。

福建泉州洛阳桥修复工程

实施时间:1993年至1996年。

项目主持人:杨玉柱;参加人员:许言。

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修缮工程勘测、设计

实施时间:1981年至1982年

项目主持人:梁超;参加人员:杨新、孙致云等。

宁夏拜寺口双塔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86年

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参加人员:贾克俭、袁毓杰、闫明、孙燕英等。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勘测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78年至1981年

项目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杨玉柱、贾瑞广、李竹君、梁超、孔祥珍等。

青海塔尔寺建筑群一期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2年至1996年

项目负责人:姜怀英;参加人员:杨招君、刘江、顾军、李宏松、王金华。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维修加固工程

实施时间:1988年至1990年

项目负责人:蔡润、王志良。

柬埔寨吴哥古迹周萨神庙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8年至2006年

项目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顾军、刘江、王磊、李宏松、胡源、乔梁。

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项目

实施时间:1994年至2003年

项目主持人:李宏松;参加人员:王金华、陈超平、胡源、鲁民、何流等。

香港志莲净苑仿唐木构寺庙建筑群复建设计

实施时间:1994 年至1996年

项目主持人:张之平、张同生;参加人员:杨新、袁毓杰、莫涛、闫明、颜华、孔祥珍、李竹君、宋森才、梁超、杨烈、崔兆忠。

北京恭王府府邸保护维修工程设计

实施时间:2004年至2005年

项目主持人:杨新;子项负责人:丁燕、袁毓杰、闫明;参加人员:张秋艳、永昕群、查群、杨招君等。

湖南岳阳楼基础滑坡治理

实施时间:1992年至1995年

项目负责人:李竹君;基础抗滑工程设计:冯丽娟。

青海塔尔寺大金瓦殿维修保护工程设计

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

项目主持人:杨新;参加人员:章忠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设计研究院负责地质及基础勘察。

西藏布达拉宫维修保护工程

第一期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89年至1994年

工程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贾瑞广、袁毓杰、陈超平、许言、莫涛。

第二期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2002年至2007年

工程主持人:张之平;参加人员:颜华、袁毓杰、莫涛、闫明、杨招君、杨新、刘忠平等。

新疆伊犁昭苏圣佑庙维修工程勘测、设计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5年

项目主持人:丁燕;参加人员:永昕群、闫明、颜华、陈超平。

福建泉州德济门遗址保护工程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4年

项目主持人:查群;参加人员:付清远、王志良。

天安门城楼、城台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7年至2003

项目负责人:张之平

故宫中和殿区古建筑群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2003年

项目主持人:张之平;参加人员:丁燕、肖东、闫明、颜华、袁毓杰。

甘肃天水伏羲庙文物保护工程设计

实施时间:2002年8月

项目主持人:沈阳;参加人员:肖东等。 宁夏西夏陵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1999年至2000年

项目负责人及文本编写人:付清远;审定人:王景慧、黄克忠;参加人:高洪莉、赵中枢、张文奇。

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

项目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员:黄克忠、高洪莉。

湖南里耶古城遗址文物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4年至2006年

项目负责人:沈阳;参加人员:王金华。

内蒙古阿尔寨石窟遗址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7年

项目负责人:王金华;参加人员:付清远。

内蒙古大窑遗址文物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4年

项目负责及编写人:冯丽娟;顾问:张森水;审定人:付清远,参加人员:葛川、汪英华。

黑龙江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

规划编制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陶刚、高洪莉。 1.国家科技支撑课题

铁质文物综合保护技术研究

实施时间:2006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马清林

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孟宪民

2.国家级其他项目

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族谱校释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崔勇

濒危馆藏壁画抢救工程-馆藏壁画保护综合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马清林、郭宏

南方地区贴金彩绘石刻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以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保护为例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詹长法、王金华

木结构文物建筑变形现状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以应县木塔现状信息采集为例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文化遗产灾害风险评估及防灾体系建设—不可移动文物地震风险评估初步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珍贵古籍及文物资料抢救保护

实施时间:2009年

课题负责人:赫俊红

新疆出土文献的保护与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刘绍刚

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项目二期(茶胶寺)

实施时间:2005年至2014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3.国家文物局课题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第一阶段要求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碳酸盐石质文物劣化定量分析与评价系统研究

实施时间:2006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李宏松

文化遗产资源特性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于 冰

新疆且末古国出土玻璃的科学分析与综合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成倩

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1年

课题负责人:刘爱河

可移动文物标准体系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高峰

4.国家文物局委托课题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代码编制规则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李战崎

成立国际标准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的可行性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范佳翎

馆藏铁质文物保护技术手册

实施时间:2009年

课题负责人:马清林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体系建设预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张谨

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技术与工艺科学化问题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梁宏刚

古建筑木构稳定性分析与安全性评定预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保存状况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王金华

古代发明创造数字展示项目可行性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张谨

5.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按主要研究领域分类)

51岩石类(含石窟类)课题

(1)重庆大足千手观音金箔的破坏状况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田兴玲

(2)安岳石窟圆觉洞地质条件及病害研究

实施时间:200712-200812

课题负责人:王金华

(3)河南龙门石窟潜溪寺石窟岩体构造特征及渗水机理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06

课题负责人:张兵峰

52广西花山岩画保护工程相关课题

(1)岩画渗水病害热红外成像探测及机理研究

实施时间:20079-20099

课题负责人:吴育华

(2)三维激光扫描和GIS技术在野外大型岩画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实施时间:20085-200911

课题负责人:黄玉琴

(3)石灰岩质文物裂缝注浆材料及工艺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08

课题负责人:周 霄

(4)广西花山岩画颜料脱落及褪色病害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08

课题负责人:孙延忠

(5)花山岩画环境监测方法与指标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刘意鸥

(6)天然水硬石灰在岩土文物与遗址加固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实施时间:20102-201012

课题负责人:李 黎

53木构建筑类课题

(1) 应县木塔斗栱静动力荷载下力学性能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098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2)木结构文物建筑变形现状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以应县木塔现状信息采集为例(二期工程)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颜 华

(3)应县木塔二层明层倾斜变形及其对整体结构安全影响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4)古建筑木材横纹承压增强加固技术研究

实施时间:20077-20087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5)辽代木构建筑大木结构研究

实施时间:20083-20103

课题负责人:温玉清

(6)木结构建筑不完全落架维修方法研究—以奉国寺大雄殿为例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王雪莹

54大运河相关课题

(1)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导则及实施方案研究

实施时间:20077-20087

课题负责人:李宏松

(2)大运河淮安段遗产本体调查方法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098

课题负责人:于 冰

(3)大运河扬州段水利遗产真实性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崔 明

(4)大运河遗产可持续发展利用研究—以淮扬区段和南运河为例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赵 夏

55土遗址类课题

(1)南越王宫署土遗址保护材料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王云峰

(2)北方地区非露天条件下既有土遗址加固材料保护效果评估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56高句丽壁画保护工程相关课题

(1)高句丽墓葬壁画制作材料分析与病害原因研究-以麻线安子沟等四座墓为例

实施时间:20098-201012

课题负责人:成 倩

(2)高句丽墓葬壁画微生物的检测研究-以麻线安子沟等四座墓为例

实施时间:20098-201012

课题负责人:葛琴雅

(3)高句丽墓葬岩土结构前期调查与评价研究

实施时间:20099-201012

课题负责人:葛 川

57金属类课题

(1)室外铁质文物保护材料长期有效性评价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18

课题负责人:沈大娲

(2)沧州铁狮子加固方案支撑节点部位应力状况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07

课题负责人:永昕群

(3)高度矿化青铜器腐蚀特征与成因初步研究

实施时间:20077-20087

课题负责人:张治国

(4)浙江瓯海出土西周时期青铜器腐蚀与土壤环境关系研究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马菁毓

58其他研究领域课题

(1)柬埔寨吴哥古迹茶胶寺建筑保护修复史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温玉清

(2)海洋出水陶瓷、金属和木质文物保护前期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112

课题负责人:李乃胜

(3)南海诸岛文物考古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及初步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范伊然

(4)天津近现代工业遗产评价与保护体系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王晶

(5)国保单位申报标准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刘文艳

(6)意大利文化遗产登录制度与我国国保单位评审制度对比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王乐乐 科研期刊:

《出土文献研究》

《文物科技研究》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工程与科技保护专著:

《西藏布达拉宫修缮工程报告》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