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文言文学到可以阅读古籍的地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如何把文言文学到可以阅读古籍的地步?,第1张

  建议你买一本岳麓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或者安徽人民出版社的版本也可以。其它版本的太差劲,错误太多,简直可以说是目不忍睹(大多是骗钱花的)。我八十年代中期曾经买过一套。你买了之后,从头到尾认真地读,正文之外,有注释,还有翻译。你可以对照注释进行理解,自己试着进行翻译,然后再对照翻译,看看自己翻译的有多少与书上翻译不一样。

  如此,坚持下去,等你把整本书吃透了,你的文言文功底就已经相当深厚了,阅读古籍就不在话下了哦!

  作为一个高中语文老师,本人曾经向高中生推荐过此书,以前由于只推荐书而没有推荐版本(出版社),等到学生买来之后,我看了看,版本很多,错误也太多,故而后悔没有向他们推荐出版社版本。学生们买来的书,大多都是些半文盲为了骗钱而粗制滥造的,无论是什么大学出版社,还是什么教育出版社,或者其他什么名目的出版社。

  所以,这次我向你郑重推荐开始提到的两个版本,应该会对你有所帮助。

有3个难点:

1、一个是古文的功底,这是通常的困难;

2、专业名词的无法理解。这是进一步的困难;

3、意义上断、歧、圈等等问题,这是最大的困难。

断、就是意义的跳跃。很多写作者因为自己悟性的高、或者故意跳跃,导致难以理解;

歧、写作者故意弄出歧途的可能性,让后来者难学真内容;

圈、写作者故意兜圈。因为他掌握了中间关键联系,在写的时候,因为怕“泄露天机”,故意兜圈子,隐藏关键线索。

首先要清楚两个不同的概念,“古典文学”和“古文”是不一样的,前者偏重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后者偏重语言能力(阅读、理解)的提高,两者当然是有交叉的。从你的提问来看,好像是更偏重古典文学作品方面。读作品,兴趣第一,如果开头太难,越读越没有兴趣,那反而不好。所以应该找一些易入门或比较熟悉的读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是一套不错的普及型读物,从《诗经》到明清小说都包括进去了,你可以选取你比较喜爱的部分来读,比如《唐诗选》、《唐宋词选》等等,古典散文方面也有《先秦散文选》《唐文选》《宋文选》等等。另外,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也有类似的系列普及读物。《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都是历经很长时间的经典选本,很多古典文学爱好者用这两本书做阅读入门读物。或者你可以先找来现在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阅读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书店里有很多种,选一套看看,这里的文章都是精选的,而且一般篇幅不长,可以先浏览浏览,然后再找自己喜欢的部分加大阅读量。如果你想首先加强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那么不妨读读王力的《古代汉语》,里面选了大量古代经典文章,也包括诗词,它的注释和讲解在古文解释方面更具权威性和指导性,而且还有专门的古汉语知识讲解。先读读选本,了解、熟悉一下古代文学作品的大概情况,然后选取你喜爱的作家作品的诗文集来读。兴趣是在阅读中逐渐积累和扩大范围的,共勉。

《资治通鉴》是宋代史书,距今不很遥远,文章不很难懂。学好高中文言文,就差不多能读下来。

向你当地刚毕业的高中生借一套高中语文课本,以及与之配套的练习题,买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认真学习其中的文言文课文。记住课文下所有重要实词虚词的意思。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一定背下来。把高中必须掌握的180多个实词和15个虚词的常用义项记住。勤查古汉语字典。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用法,了解常见的通假字的使用,了解古汉语4大常见特殊句式(也就是古人行文的语法特点)。掌握了这些,基本差不多了。还要做一些必要的练习,检验学习掌握的情况。

其次,还要了解一下古代的文化知识,比如历法、职官、礼仪、避讳、习俗等,对于理解文章也很有用。

(记得必须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办法看似笨拙,其实很有用。起码也要熟读)

个人看法。

一、学好历史知识。

文史不分家。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作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学生只有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作品的内涵。

二、学好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

三、把握人文情怀

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四、学好文言文的细节

学习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

①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异义。③一词多义。④通假。⑤词类活用。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五、高中学生学好文言文的方向

1培养兴趣

有些学生不爱学文言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学生完全是机械地学,肯定是很难有兴致的。正确的观念是,我们要像阅读现代文一样的去感受它,品味它。当我们把文言文看成是和现代文一样的美文时,在心理上我们就是接纳它的,进而还会喜欢它,从内心的拒绝到接纳再到喜欢,我们就具备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条件。

2点滴积累

古人的文字和表达方式,它所承载的文化和生活气息远离我们,所以理解起来很吃力。那么,扫清文字障碍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记住一个个文言词语、字的意义和用法,然后连词成句,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就这样被我们读懂了。

3断句练习

断句是高中文言测试中必考题型,断句对于学好文言文很重要。断句练习是对文言综合能力的运用,包括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等;如果我们能做对断句,就意味着我们准确的突破了以上语言点,而准确翻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将断句和翻译结合起来,互相印证。如果能顺畅、合情合理的译出来,说明断得合理;也可以根据初步翻译的大意来确定很明显的几处断句。

《增广贤文》一开始就写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可见古人对学习他们的古人的重视。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进程,今人有古人,古人又有他们的古人,要割断古今的联系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中华民族生长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其所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全赖亙古不断的中国文化的滋养。因此,那种主张抛弃自己的祖宗、全盘西化的观点是没有道理的。我突然想起了清朝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一段关于“泥古者愚”的文字。可算是记忆犹新吧。纪晓岚在书中所述,多为因果报应或鬼神仙狐之类的故事,没有多大价值。但也不乏精彩段落。其中关于“泥古者愚”的故事,就能给我们以教益。书中写道,一个名字为刘羽沖的人,性情孤僻,好讲古制,实际上却迂阔不可行。他偶然得到一本兵书,伏读一年,就自谓可将兵十万。恰好遇到土匪侵扰,他就自己训练乡兵与之角斗,结果全队溃败,自己也几乎被擒获。又得到一本古代的水利书,伏读一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便绘制成治水图,到各州县游说,却居然有一个好事的州官被说动,决定让他在一个村中试一试。结果沟渠刚挖成,就遇到涨大水,水顺渠灌入,淹得人几乎成了鱼鳖。他由此抑郁不自得,常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就这样一天千百遍地念这六个字,不久发病而死。就是死后,他的鬼魂也于风清月白之时,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还在不停地念诵着六个字。因此作者感叹道:“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这个刘羽冲的可笑之处,不在于他爱读古书,好讲古制,而在于他并未把古书真正读懂,就急于事功,便不假思索地照搬古书上那一套,而忽视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因而其失败是必然无疑的。这虽然是一个愚蠢人所演的愚蠢故事,而实际生活中却不知有多少所谓聪明人也在上演这类故事啊!就是主张消极无为的庄子,其实也并不主张抛弃现实而返回到太古去。《庄子·外物》中记叙了庄子的一段话。他说:逃避现实,与世决裂的做法,那可不是至智厚德的人的做法啊!就是跌倒受挫也不返回,还是要继续火速奔跑而不回头吗?虽然过去有君臣关系,那也是世事造成的。世事一变,君臣的尊卑关系也就变了。所以至人是不固执自己的所作所为的。尊古而卑今,那是学者的风气。如果用远古帝王狶韦氏时代的淳朴风气来比照现在的世风,谁能不感到震动?只有至人才能遨游于世而不偏执,顺应人情而不丧失自己的本性。(原文:夫流遁之志,决绝之行,噫,非其至智厚德之任与!覆坠而不反,火驰而不顾?虽相与为君臣,时也。易世而无以相贱。故曰至人不留行焉。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在如何对待古人,及其文化的态度上,我觉得柳宗元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柳宗元是唐朝文人中很有见识的一个人,可以算是唐朝新思想的一个代表。他的学问很深厚,正如韩愈所说,“议论证据古今,出入经史百子,踔立风发,率常屈其座人”。他读了大量的古书,却并不是“食古不化”,而是善于对古事进行辨别,区别真假,提出自己的新见解。真可谓畅游于古籍,既钻进去,取其精粹,又跳出来,去其芜杂,真正做到为时所用,有益于社会。有很多见解远远高出古人和时人。例如他那篇著名的《封建论》以社会发展的眼光分析制度的变革,有理有据,以其充分的说服力折服了上千年的读者,对于中华民族建立统一的国家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阅读古籍上,他的很多论文无不以其独特的见解而令人信服。例如对《晏子春秋》一书,自汉代刘向以来,都把它列入儒家著作,而他却予以否定。他根据对该书内容的分析,认为它的观点多与墨家相同,因而当是墨子的门徒中某个齐国人写的。他这种不盲从前人而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态度是难能可贵的。又如对待《国语》这本书,更表现了他的批判精神和取精用弘的治学态度。《国语》相传为左丘明所作,记载了从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的一些历史事实,是一部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但书中却充满了大量天命鬼神之类的怪诞内容,往往陷人于迷途。为此,他特意摘取了书中六十七段文字,一一加以批驳,写成了《非国语》一书。谈到写作此书的原因,他在《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一文中说:“尝读《国语》,病其文胜而言厖,好诡以反伦,其道舛逆。而学者以其文也,咸嗜悦焉,伏膺呻吟者,至比《六经》。则溺其文必信其实,是圣人之道翳也。 余勇不自制,以当后世之讪怒,辄乃黜其不臧,救世之谬。”,又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指出:“夫为一书,务富文采,不顾事实,而益之以诬怪,张之以阔诞,以炳然诱后生,而终之以僻,是犹用文锦覆陷阱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仆故为之标表,以告夫游乎中道者焉。”由此可见,作者写《非国语》的目的,是有鉴于《国语》用华丽的文辞和离奇荒诞的故事诱人上当,因而不顾自己当时被贬所处的不利环境,还是要挺身而出,指出其弊病,以维护他所追求的“大中之道”。这也可以算是用文笔做武器进行的战斗吧。但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待古文化的态度是有所取舍的,其着眼点是合理借鉴前人有用的东西来为社会服务,既不是颂古非今,也不是对古人全盘否定。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古人所应取的态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韩愈也曾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可见他在推贤举能方面的胸襟。有如此胸襟的古人不止韩愈一个。欧阳修、魏文侯、唐太宗、武则天也是这样的典型。他们的容人之处主要表现在:敢容,超过自己的人、敢容,有突出缺点的人、敢容,直言的人甚至反对自己的人。欧阳修:敢容,超过自己的人,容纳,比自己更强的人,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便是这一信条的实践者。他对苏轼的推举,就是一个例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