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的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籍的简介,第1张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1)知识信息; (2)著作方式;

(3)文字;

(4)物质载体;

(5)文字制作技术;

(6)装订形式。

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著名书史学家钱存训指出:书籍的起源,当追溯到竹简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中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被公认为古籍。 学术观点: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而在李致忠老师的观点中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善本”就是珍贵的、值钱的、罕见的传本,这实际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义。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甚至虽有明显的文字讹脱,反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本来“珍”并不等于“善”,罕见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好,可是谁也不会把珍贵的东西视若粪土。这就在实际上把“珍”、“善”合流了。彭令先生认为,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古籍精品,都应视为珍本;珍本与善本的核心价值都是文献价值,文物价值为基础,文物价值主要是在确定古籍的真赝、年代、版本的基础上得出的,艺术价值对于古籍来说是形式。文物价值、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都高的古籍,无疑是善本;有时候,对于某种价值特别突出的古籍,也应视为善本。 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再细分为四十四类:

经部,以儒家经典及其释作为主,例如《御笔诗经图》,也收录古乐、文字方面的书籍。

史部,主要收录各种体裁的史书,另纳入地理、政书及目录类图书。

子部的范围比较广,诸子百家、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军事、艺术、宗教、占卜、堪舆、命算、笔记、小说、类书等,皆入子部。 集部,则录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个人著作称“别集”,集体创作称“总集”(例如:《六家文选》)。 中国印刷术的演变:

雕版印刷发端于唐代,宋代以后成为传统中国图书制作生产重要方式。较早的雕版,一次只能印出一种颜色,称为“单印”;若将规格完全一样的几块版面,分别在不同的部位着上不同的颜色,重复迭印,就可产生二色、三色、四色,甚至五色的效果,称为“套印”;以套印技巧印制的书,就称为“套印本”,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彩色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用铜铸或木造成一个个独立的字体,再拼成版面印刷(图4《御制数理精蕴》),乾隆皇帝将宫中以木活字印刷的书称为“聚珍版”。石板印刷是西洋技术,在清末传入中国,因有快速、价廉的优点,很快地通行起来。 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名称。

1.书衣:俗称书皮,也称封皮。(修复技术规范228)是为保护书而在书的前后加的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修复技术规范229)

3.书叶: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修复技术规范29)

4.封面:位于护叶之后、所有书叶之前。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修复技术规范218)

5.护叶: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衣。(修复技术规范219)一般是一张空白纸。在书名叶或前或后。

6.书芯:指书衣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修复技术规范220)

7.书脑: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修复技术规范224)即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

8.书背:又称书脊,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薄度。(修复技术规范225)即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所以称书脊。

9.书头:书籍上端切口处。修复技术规范221)又称为书首。

10.书根:(修复技术规范222用的术语叫“书脚”,解释为:书籍下端切口处,亦称书根。)有些古籍在书根上有书名、卷数、册数,但书根上这些题名不一定准确,有些是刻板时印上,有些是藏书者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护而写上去的,多半是简名。 11.书角:天头和地脚右端。(修复技术规范227)

可爱的书签做法如下:

准备一些自粘膜和打印图案的纸。在红色的自粘膜后面画上杯子的形状。

把杯子剪下来,然后剪下商标和盖子。

拿出一个磁条,然后把杯子粘上去。

减掉多余的部分。

然后用波点的自粘纸粘在磁条上面。

然后在粘上一个习惯。

这样书签就做好了。

书签是一种纸质、电子、植物叶片、金属制作的读书用的标签。用作题写书名,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书签是指为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又衍生出电子书签等,以记录阅读进度和心得。

〖a title label pasted on the cover of a Chinese-style thread-bound book〗古代指悬于卷轴一端或贴于封面的署有书名的竹、牙片、纸或绢条,指贴在线装书书皮上的标有书名的纸或绢的条儿,其上的文字可以手写或印刷。有些新式装订的书也仿照它的形式直接印在书皮上。

书签   [shū qiān] [书签]基本解释

1为标志阅读到什么地方而夹在书里的小片儿

2书皮上标有书名的纸或绢的条儿

[书签]详细解释

见“ 书签 ”。

亦作“ 书签 ”。悬于卷轴一端或贴于封面的署有书名的竹、牙片,纸或绢条。

唐 杜甫 《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之二:“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 清 唐孙华 《笔床》诗:“ 湘 竹离离欲作堆,书签砚匣自追陪。”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然而第一叶及书签,却总得请书家一挥。”

指代书籍。

唐 李商隐 《哭刘司户》诗之一:“酒瓮凝余桂,书签冷旧芸。” 清 黄景仁 《八月十四夜偕华峰放舟城东》诗:“忽闻 华峯 大呼至,排闼倾几翻书签。” 黄质 《贵池坞渡湖北埕古松歌》:“书签画轴纷披久,凉阴谡谡风生肘。”

夹在书里,作为阅读进度标记的小薄片。多用纸或赛璐珞等制成。

茅盾 《陀螺》三:“那册天天被五**捧进捧出的 日本 书的美术书签似乎老是停在原地位,不曾移动半步。”

[书签]百科解释

用作题写书名的,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的,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随着网路时代的发展,又衍生出电子书签等,以记录阅读进度和心得。 更多→ 书签

[书签]英文翻译

a title label pasted on the cover of a Chinese-style thread-bound book; bookmark

[书签]相关词语 框线 形状 纸花 插画 书本 押花

  楼主你说的 梦稿本是影印本

  而你说的又是要校注的

  那是校本 根本就是矛盾的

  下面的是我文章的附录 你可以参考下

  (附录:1时下红楼校本呼声最高的当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研究所校注出版的《红楼梦》,此本是红楼梦爱好者的首选本。已于1982 年和1996年出过两版,不日将出第三版。此本以石头记庚辰本为底本,参校各脂本,由于选取底本最为精良,并由冯其庸等红学大家主编,使此校本的文本质量颇为可观。第二版后多为平装上下两册,有注释和简易的校记,书皮暗红色,厚度适中,纸质良好,很适合阅读。但由于太过依从底本,文字和文本所存在的硬伤也是不少的。此本定价约为60元,大约40元能买到。

  2蔡义江校本红楼梦《增评校注红楼梦》这是当前语言最为精妙的一个校本,各脂本互校,有注释。欲口齿留香的朋友很值得购买。此书由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发行第一版,有精平两装,市场上已罕见。后由作家出版社2006年发行重校后的新一版,封面为宝黛读西厢,书封白色,暗黄作衬,定价约为70元,大约四五十元能买到。全书六册,为硬壳纸封面,由于出版社的愿意,致使此书极为脆弱,很易磨损破损,翻看都得小心。

  3郑庆山校本《脂本汇校石头记》,由于本书校者是版本学专家,所以此校本的版本依存性很强,文字选取对版本的依据很大,也相当慎重欲窥版本一貌的读者可以考虑,惜哉校者已逝,无缘再使此校本更加完善了。此书由作家出版社2003年出版,分为上中下平装三册。书的质量还可以,适合阅读。书中部分校记乃校者择要出校,书定价约七十元,大概四十元能买到。

  4刘世德校本《红楼梦》1994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第一版两册精装带护封,书封为暗紫色,中途似乎翻印了一次,此本市场已少见。 2000年校者重校再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发行新一版,定价近40元,现50元能买到。书为两册,硬精装,书封白色,宝黛读西厢图,前面附有彩图若干张。此书由于校者本身对众脂本有一定的见解,再加上每回回末选取重要脂砚斋批和清代众家批使得此以甲戌庚辰己卯为底本他脂本参校的校本很有特色,书中有注释。但由于此书有一些明显的错字,重版亦未改,使得此书留有不少的瑕疵。

  5俞平伯校本《红楼梦》此校本为普及本,尤其在大学生中,此校本的一个分支为大学生新课标读本。1958年初版,1964二版、1993重印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带详细校字记的校本,前两本本为绿色封面,后一本为红色封面。全书分为四册,由前八十回,后四十回与校字记构成,此书已鲜见,亦有港版。由2007年有人文削校字记出了白文本,书封为白色,定价约为五十元,大约三十五元能买到。此书分支极多,又有世界文学名著文库系列《红楼梦》亦是此本翻成。此书底本为石头记戚序本,外加上庚辰己卯等脂本参校,但由于条件所限象列本等脂本文字未予录用。不过由于俞平伯个人独特高超的红楼见识,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些不足,亦让此本成为一个颇为可读的校本。

  6周汝昌校本《八十回石头记》,此本是校者的力作《石头记会真》精简而成,先后由海燕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文字小有差异。一为暗红封面一为黄格子封面,定价均为五六十元,两册,有注释。由于笔者未缘得见此本,据传闻此本不适合红学新手阅读,只适合红学高手参看,因为文字太过个性。

  7霍国玲、紫军校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以戚本为底本,两本一套,要买的话大家全当脂批集校吧,原本约百元,现有盗版十几元能买到。

  8邓遂夫校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多的不说了,据说人文十二年红楼出一版,邓校十六回甲戌本几年内连续六版,庚辰已四版,大家为了省钱,可以等五至十年,等此校者版个十来二十次,估计可供一买。现阶段不提倡购买。

  其他较为有特色的校本:9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启功注释的《红楼梦》1987年北师大初版,1998年由北师大将版权转让给中华书局。由于底本是程甲本,不建议读者阅读,但有大量丰富的注释,而且由于注释者祖上乃清朝满人,颇通清时风俗,所以此注释颇为有价值。

  10北京图书馆出版的稀释绣像本《红楼梦》,列本为底本,颇具特色,但由于只与庚辰本参校,故本子甚为单一。江苏古籍出版社也曾出过一本以列本底本的《红楼梦》。

  112003年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以杨本样式去依程本修改的文字笔迹,恢复底本原貌的《红楼梦稿》。

  评点本:脂砚斋评,齐鲁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黄霖集校,至今最好的脂评本,1994年初版,现今最后一印是1998年。市场上不多见,大概百元能买到。两册,精装有护封,底本为庚辰本,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红研本。其他的还有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整理者袁世硕,有1993版和2007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两巨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同心出版社出版,岳麓出版社出版。

  其他评点本:清人评点《三家评本红楼梦》底本程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多次印刷,最近一次是2007年印刷。《八家评批红楼梦》三巨册,冯其庸主编,底本为程甲本, 1990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00年江西教育出版社改版《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黄山出版社出版黄小田评本《红楼梦》,1988年出版,1993年有一版。黄小田此人的文学思想造诣很高,所批很有深度。

  近人评本:冯其庸评点本《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有平装和精装两种,价格甚贵。王蒙评点本,漓江出版社初版,上海文艺出版社再版。梁归智评点本,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福气书签怎么做介绍如下:

准备材料:纸一张、绳子一条。

1、把卡片用打孔器在卡纸上面打个孔。

2、然后再卡纸的4个角的角剪掉。

3、接下来用铅笔画出四叶草的图案。

4、然后把绳子双起来从洞里穿过,再把绳子开口的两头从另一头线圈里穿过,绑紧。

5、把花朵涂上颜色,这样书签就制作好了。

书签是一种纸质、电子、植物叶片、金属制作的读书用的标签。

用作题写书名,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书签是指为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又衍生出电子书签等,以记录阅读进度和心得。

书签画面随意,取材广泛,哪怕是一张用过的火车票、飞机票都可以当作书签,除图面内容外,艺术化的书签也常在材料和造型上有所创新。书签比折书等记页码方式更方便,对书的损坏度更低,是很好的一种记页码方式。

古代指悬于卷轴一端或贴于封面的署有书名的竹、牙片、纸或绢条,指贴在线装书书皮上的标有书名的纸或绢的条儿,其上的文字可以手写或印刷。有些新式装订的书也仿照它的形式直接印在书皮上。

设计

书籍装帧设计是书籍造型设计的总称。一般包括选择纸张、封面材料、确定开本、字体、字号,设计版式,决定装订方法以及印刷和制作方法等。

正文

正文版式设计是书籍装帧的重点,设计时应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1正文字体的类别、大小、字距和行距的关系。

2字体、字号符合不同年龄人们的要求。

3在文字版面的四周适当留有空白,使读者阅读时感到舒适美观。

4正文的印刷色彩和纸张的颜色要符合阅读功能的需要。

5正文中插图的位置以及和正文、版面的关系要恰当。

6彩色插图和正文的穿插要符合内容的需要和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在设计过程中应掌握3个基本原则:有效而恰当地反映书籍的内容、特色和著译者的意图。符合读者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需要,还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欣赏习惯,并体现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符合当代的技术和购买能力。

封面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儿童类书籍 形式较为活泼,在设计时多采用儿童插图作为主要图形,再配以活泼稚拙的文字,来构成书籍封面。

2画册类书籍 开本一般接近正方形,常用12开、24开等,便于安排。常用的设计手法是,选用画册中具有代表性的图画再配以文字。

3文化类书籍 较为庄重,在设计时,多采用内文中的重要作为封面的主要图形,文字的字体也较为庄重,多用黑体或宋体;整体色彩的纯度和明度较低,视觉效果沉稳,以反映深厚的文化特色。

4丛书类书籍 整套丛书设计手法一致,每册书根据介绍的种类不同,更换书名和主要图形。这一般是成套书籍封面的常用设计手法。

5工具类图书 一般比较厚,而且经常使用,因此在设计时,防止磨损多用硬书皮;封面图文设计较为严谨、工整,有较强的秩序感。

书籍装帧设计是指书籍的整体设计。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封面,扉页和插图设计是其中的三大主体设计要素。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门面,它是通过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书籍的内容。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中,书籍的封面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

图形、色彩和文字是封面设计的三要素。设计者就是根据书的不同性质、用途和读者对象,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表现出书籍的丰富内涵,并以一种传递信息为目的和一种美感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当然有的封面设计则侧重于某一点。如以文字为主体的封面设计,此时,设计者就不能随意地丢一些字体堆砌于画面上,否则只仅仅按部就班地传达了信息,却不能给人一种艺术享受。岂不说这是失败的设计,至少对读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殊不知,没有读者就没有书籍,因而设计者必须精心地考究一番才行。设计者在字体的形式、大小、疏密和编排设计等方面都比较讲究,在传播信息的同时给人一种韵律美的享受。另外封面标题字体的设计形式必须与内容以及读者对象相统一。成功的设计应具有感情,如政治性读物设计应该是严肃的;科技性读物设计应该是严谨的;少儿性读物设计应该是活泼的等等。

好的封面设计应该在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繁而不乱,就是要有主有次,层次分明,简而不空,意味着简单的图形中要有内容,增加一些细节来丰富它。例如在色彩上、印刷上、图形的有机装饰设计上多做些文章,使人看后有一种气氛、意境或者格调。

现代诗的封面的画法如下:

1、先画老爷爷的头,顺着画出脸部表情,别忘了老爷爷的胡须。

2、后往下画出老爷爷佝偻的身躯,老爷爷双手拿着的锄头也画出来。

3、接着画出老爷爷脚底下的田地,田地里的农作物和花草也画下。

4、画出另一块长满花草的田地,远处再画出房子树木和山峦,天空中画出太阳和云朵。

5、之后把老爷爷和长满农作物的田地都涂上颜色。

6、最后把远处的房子和树木,天空中的云朵和太阳都涂上色,再在空白处书写古诗《悯农》。

以上就是古诗配一幅画的画法。

诗,汉语一级字,读作shī,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其本义是把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的语言,后延伸至比喻美妙而富于生活情趣或能引发人强烈感情的事物等。《说文解字》认为是“心志”。诗,形声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尚未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据学者周策纵研究,“诗”字是从图A所示的基本符号发展而来的。该符号先发展到图B所示的符号,再发展到图C所示的符号(寺),有指祭祀中伴随着某种动作、音乐、歌诗和舞蹈的一种特定行为的意义。

后来,当强调音乐、歌诗和字词等方面时,就造出了“𠱾”字,该字后最终演变成了“诗”字。在字形上,战国文字中的“诗”字由左边的“言”和右边的“寺”组成,小篆中的“诗”字基本承续其战国文字字形,汉隶中的“诗”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承续小篆字形,

一种简化“诗”字的小篆字形而演变为楷书中的“诗”字。在字义上,“诗”字的本义是“文学的一种体裁(言说心志、抒发情感的押韵文字)”,古籍中特指《诗经》,引申指“作诗(言说心志、抒发情感的押韵文字)”,

又引申指“奉持,承继”,又通“邿”,指“春秋时期国名”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