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阳简介,有什么功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绝阳简介,有什么功效?,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绝阳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位置 9 商阳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商阳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配伍 15 刺灸法 151 刺法 152 灸法 16 文献摘要 17 研究进展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绝阳 1 拼音

jué yáng

2 英文参考

Jueyang poin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hāngyáng LIl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绝阳为经穴别名[1]。出《针灸甲乙经》。即商阳[1]。

穴位 商阳 汉语拼音 Shangyang 罗马拼音 Shangyang 美国英译名 Trade an Yang 各

号 中国 LI1 日本 1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 富耶氏 GI1 德国 DI1 英国 Li1 美国 LI1

商阳为经穴名( Shāngyáng LIl)[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绝阳、而明。属手阳明大肠经[2]。商阳为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井穴,五行属金[2]。商即金声,大肠属金,阳即阳经,商阳为手阳明大肠经(金)穴,故名[2]。主治咽喉肿痛,耳呜耳聋,中风昏迷,热病,发热,高热,中暑,无汗,齿痛,下齿痛,青盲,颔肿,胸满,胸中烦闷,喘咳,手指麻木,食指麻木,口干,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喉痹,疟疾,高热不退,缺盆痛、肩痛、臂肿痛,肩痛引缺盆,急性胃肠炎,急性腹泻,脑出血等。

4 绝阳的别名

绝阳(《针灸甲乙经》),而明(《医心方》)。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6 穴名解

商即金声,大肠属金,阳即阳经,商阳为手阳明大肠经(金)穴,故名[2]。

商,金也,阳明之气令也。阳,外侧为阳。肺与大肠为表里,五行均属金,肺为阴金,大肠为阳金,本穴为手阳明之始,承肺金清肃之气,递接而来。借少商商金之气,由阴侧转入阳侧,阴金至此已转化为阳金矣,故名“商阳”。张隐庵曰:“阳明司四时之秋令,而太阴主四时之清秋。”揆之此意,则少商为秋商之初,商阳为秋商之正也,故名本穴为“商阳”。[3]

7 特异性

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金。

8 所属位置

食指端[4]

9 商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5][6]。

商阳位于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2]。

商阳位于食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7]。

商阳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商阳穴的位置

商阳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穴的位置(肌肉)

商阳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在食指桡侧,去指甲角01寸处取穴。

伏掌,当示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处,相当于沿爪角桡侧画一直线与爪角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8]。

11 穴位解剖

商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有指背动、静脉网。分布著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皮薄,由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的指背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有少量的纤维束连于皮肤的真皮层和骨膜之间,除上述神经外,还有来自指掌侧固有动脉的指背支,并有同名静脉、神经伴行,与对侧同名动脉互相吻合,形成血管网。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2]。

皮肤→皮下组织[6]。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有指掌侧固有神经指背支和指背动脉分布[6]。

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背动、静脉网[7]。

12 商阳穴的功效与作用

商阳有清阳明之热、醒脑苏厥等作用[2]。

手阳明大肠经“从缺盆上颈,贯颊,人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手阳明经别“上循喉咙”,手阳明络脉“入耳合于宗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商阳穴能治颈项喉齿诸疾[3],又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其为病多燥火,故商阳穴可用于治疗燥热或火邪上炎引起的头面五官病[8]。有开窍醒神、清热消肿之功[3]。

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商阳又为五输穴中的井穴,配五行属金,有宣肺解表、泄热开窍的功效,故可用于热病、昏迷等的治疗[8]。

商阳穴有开窍醒神、清热消肿之功,有秋商凉肃之意,又以本穴为手阳明之井,井之所治皆主心下满[3]。

13 主治病症

商阳主治咽喉肿痛,耳呜耳聋,中风昏迷,热病,发热,高热,中暑,无汗,齿痛,下齿痛,青盲,颔肿,胸满,胸中烦闷,喘咳,手指麻木,食指麻木,口干,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喉痹,疟疾,高热不退,缺盆痛、肩痛、臂肿痛,肩痛引缺盆,急性胃肠炎,急性腹泻,脑出血等。

商阳主治咽喉肿痛、耳呜耳聋、中风昏迷、热病、无汗、下齿痛、青盲[6]。

商阳主治中风昏迷,发热、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青盲、颔肿、胸满、喘咳、手指麻木等[7]。

商阳主要用于五官、外感时疫及神志疾患等:如青盲、耳鸣、耳聋、口干、齿痛、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喉痹;疟疾、高热不退;中风昏迷;缺盆、肩、臂肿痛;食指麻木及急性胃肠炎等[2]。

头面五官病:咽喉肿痛,颐颔肿,齿痛,耳聋,耳鸣,青盲[8]。

肺胸病:咳嗽,哮喘,胸中烦闷[8]。

胃肠病:急性腹泻[8]。

神志病:昏迷[8]。

经脉病:手指麻木,肩痛引缺盆[8]。

其他病:高热,中风,中暑[8]。

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咽炎,喉炎,腮腺炎;

其它:脑出血,高烧,扁桃体炎。

14 配伍

商阳商阳穴配合谷治腮腺炎[2]。

商阳配其他十一井穴点刺放血治高热不退、中风昏迷[2]。

商阳配尺泽、委中放血治急性胃肠炎[2]。

商阳配水沟、百会、内关,治中风昏迷[8]。

商阳配少商、合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8],急性扁桃体炎[2],目赤肿痛。

商阳配合谷、足三里,治肠伤寒[8]。

商阳配公孙、足三里,治腹泻[8]。

商阳配少商、中冲、关冲,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中风,中暑。

商阳配合谷、阳谷、侠溪、厉兑、劳宫、腕骨等,有发汗泻邪热的作用,主治热病汗不出。

15 刺灸法 151 刺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6]。

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7]。

一般向上斜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2]

直刺01寸,局部有刺痛感;或用三棱针、粗毫针点刺挤压出血[8]。

注意:孕妇禁针[8]。

152 灸法

可灸[2][8]。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7]。

米粒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16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瘠,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

《针灸甲乙经》:热疟口干,商阳主之。臂瘛引口中,寒,䪼肿肩肿,引缺盆,商阳主之。青盲,商阳主之。耳中生风,耳鸣,耳聋,时不闻,商阳主之。口干下齿痛,商阳主之。

《针灸大成》:主胸中气满,喘咳支肿,热病汗不出,耳鸣聋,寒热痎疟,口干,颐颔肿,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立已。

《备急千金要方》:商阳、巨髎、上关、承光、瞳子髎、络却,主青盲无所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喘咳支肿。

《循经考穴编》:指麻木。

《医宗金鉴》:中风暴仆昏沉,痰塞壅。

17 研究进展

对胃的影响:针刺商阳,通过X线观察,可见胃蠕动增强[8]。

对脑血流图的影响:对脑缺血家兔的“十二井穴”放血,观察脑血流图的变化,发现点刺家兔的“十二井穴”均可使脑血流图波幅升高,影响脑血循环。这一效应是放血、疼痛 和腧穴特异性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或许说明了井穴急救的机制之一。[8]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五行 5 表里经脉 6 手阳明大肠经属络的脏腑 7 手阳明大肠经联络的器官 8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 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82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83 《脉书·十一脉》 84 《针灸学》 85 《中医大辞典》 86 《中国针灸学词典》 87 《中医药学名词(2004)》 9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91 本经腧穴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922 络穴 923 郄穴 924 五输穴 925 交会穴 10 手阳明大肠经经脉病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102 《脉书·十一脉》 103 《针灸学》 104 《中医大辞典》 105 《中国针灸学词典》 11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病证 111 主治对比 12 经文互参 13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手阳明大肠经 1 拼音

shǒu yáng míng dà cháng jīng

2 英文参考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 yangmi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Yangming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The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Yangming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 yangmi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angming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Yangming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手阳明大肠经为十二经脉之一[1]。代号LI[2]。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1]。五行属金[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本经自食指桡侧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上行,出走于两骨(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伸拇长、短肌腱)之中(阳溪),沿着前臂桡侧,向上进入肘弯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后边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然后向前进入锁骨上窝(缺盆),联络肺脏,向下贯穿膈肌,入属大肠[3][2]。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过来挟著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分别向上夹鼻孔两旁(迎香),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2][1]。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2]。

4 五行

手阳明大肠经五行属金[1]。

5 表里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1]。

6 手阳明大肠经属络的脏腑

属大肠,络肺[4]

7 手阳明大肠经联络的器官

入下齿中,挟口、鼻[4]

8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路线及经穴

1.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2.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间,上入两筋之中

3.循臂上廉

4.入肘外廉

5.上臑外前廉

6.上肩

7.出髃骨之前廉

8.上出于柱骨之会上

9.下入缺盆

10.络肺

11.下膈

12.属大肠

13.其支者,从缺盆上颈

14.贯颊

15.入下齿中

16.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82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

[本经穴]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郄),下廉,上廉, 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交会穴] 大椎,水沟(督脉);地仓(足阳明);秉风(手太阳)。

语译

手阳明大肠经: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骨),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部(锁骨上窝),⑥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颈部支脉:⑦从缺盆部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糟,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⑧此外,大肠下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穴。

83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 臂阳明脉:出中指间,循骨上廉,出□□上,奏,之口。

[阴阳本]齿脉:起于次指与大指,上出臂上廉,入肘中,乘臑,穿颊,入齿中,夹鼻。

84 《针灸学》

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沿着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第1、第2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肩髑),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大椎,属督脉),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5]

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5]

85 《中医大辞典》

手阳明大肠经自食指桡侧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上行,出走于两骨(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伸拇长、短肌腱)之中(阳溪),沿着前臂桡侧,向上进入肘弯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后边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然后向前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向下贯穿膈肌,入属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过来挟著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夹鼻孔两旁(迎香)。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2]

86 《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桡侧端商阳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出于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阳溪,沿前臂桡侧到达肘横纹外侧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侧前缘,到肩峰前边的肩髃,再向上交会于项部的大椎,向前下进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下贯膈肌,属于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交会人中部——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分别向上夹鼻孔旁的迎香,交足阳明胃经。[1]

87 《中医药学名词(2004)》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3]

9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91 本经腧穴

手阳明大肠经共有20穴。15穴分布在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6]。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总览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总览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合谷

922 络穴

偏历

923 郄穴

温溜

924 五输穴

井穴(金):商阳

荥穴(水):二间

输穴(木):三间

经穴(火):阳溪

合穴(土):曲池

925 交会穴

交会穴表:●所属经 √交会经

经名

穴名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任脉

督脉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手太阳小肠经

阳蹻脉

备注

承浆

水沟

秉风

角孙

地仓

臂臑

手阳明络之会

肩髃

巨骨

迎香

10 手阳明大肠经经脉病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髃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面颊部肿胀。

本经穴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寒,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 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10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其病:病齿痛,□□□□。诸病此物者,皆灸臂阳明脉。

[阴阳本]是动则病:齿痛,肿。是齿脉主治其所产病:齿痛,肿,目黄,口干,臑痛,为五病。

103 《针灸学》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病候有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和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5]。

104 《中医大辞典》

手阳明大肠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2]

105 《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阳明大肠经发病,主要表现为肠道疾患、头面五官疾患、皮肤疾患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肠绞痛、肠鸣、泄泻、口干、鼻塞、衄血、齿痛、颈肿、喉痹。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6]

11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病证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可主治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胃肠等腹部疾病、热病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头痛,牙痛,咽喉肿痛,各种鼻病,泄泻,便秘,痢疾,腹痛,上肢屈侧外缘疼痛等。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热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5]。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  位

主  治

商阳

食指端

耳聋、齿痛,咽喉肿痛、昏迷、热病

目昏,鼻衄.齿痛,口㖞

三间

下齿痛、咽喉肿痛

合谷

手背

头痛、鼻衄,耳聋、齿痛,口㖞、咽喉肿痛.

热病,多汗

阳溪

头痛、目赤、耳聋、齿痛

偏历

前臂

鼻衄、水肿,手臂酸痛

温溜

前臂

头痛,面肿,咽喉肿痛、肠鸣,腹痛

下廉

前臂

肘臂痛,腹痛

上廉

前臂

上肢不遂,肠鸣,腹痛

手三里

前臂

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

曲池

咽喉肿痛、上做不遂,热病、瘾疹、腹痛,

吐泻

手、肘部:头面,目、耳鼻,口,齿疾患和热病

肘髎

上臂

肘臂痛

手五里

上臂

肘臂痛

臂臑

上臂

臂痛,目疾

肩髃

肩胛关节

肩臂痛,上肢不遂

巨骨

肩臂痛

上臂,肩部:局部疾患为主

天鼎

暴喑、咽喉肿痛

扶突

暴喑、咽喉肿痛

颈部:咽喉疾患

口禾髎

鼻塞,鼻衄、口㖞

迎香

鼻塞,鼻渊、鼻衄、口㖞

面部:鼻疾患

注:为常用穴。

111 主治对比

本表据《针灸甲乙经》而列。

表中以痛、“喉痹”最为多见,是本经腧穴主治的重点。

其次为“鼽衄”,再次为目疾,经脉原文写作“目黄”,在主治症中无此。其实“目黄”并非指黄疸目黄,只能理解为眼睛昏黄,视力不足,作为目疾的一般症状。依此理解则手阳明与目疾的治疗的关系可以得到确认,主治症中不作“目黄”,而写作其它具体症状,正可作为“目黄”非指黄疸的注解。

“肿”仅见于商阳,类似的则有合谷下“面肿”,偏历下的“颊肿”,温溜下的“面赤肿”等。手阳明经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的联系规律是明显的。

合谷穴的主治,《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简略,据《外台秘要》、《医心方》引《明堂》有鼽衄、目痛、面肿、口禁等症,应据以补入。

12 经文互参

《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留)而不行者为液。(按:此篇分析津、液、气等概念,可为手三阳经主病作解释。)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肿,痉,治主病者。(按:此篇论物足六经厥及厥逆,治主病者。)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大肠胀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按:此篇论五脏六腑胀。)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五行 5 表里经脉 6 手太阴肺经属络的脏腑 7 手太阴肺经联络的器官 8 手太阴肺经循行 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82 《脉书·十一脉》 83 《针灸学》 84 《中医大辞典》 85 《中国针灸学词典》 86 《中医药学名词(2004)》 9 手太阴肺经腧穴 91 本经腧穴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922 络穴 923 郄穴 924 募穴 925 五输穴 926 八脉交会穴 927 交会穴 93 本 94 标 10 手太阴肺经经脉病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102 《脉书·十一脉》 103 《针灸学》 104 《中医大辞典》 105 《中国针灸学词典》 11 手太阴肺经腧穴主治病证 12 经文互参 13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手太阴肺经 1 拼音

shǒu tài yīn fèi jīng

2 英文参考

lung channel of hand taiyi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he Lung Channel of HandTaiyi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ung channel of handTaiyi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Taiyin Lung Channel of Ha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aiyin Lung Meridian of Ha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1][2]。代号LU[2]。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1]。五行属金[1]。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其分支从前臂列缺穴处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经气于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3]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肺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嗽,气喘,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懑,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厥冷、麻木酸痛等症[2]。

本经腧穴可主治呼吸系统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咳嗽,喘息,咳血,胸闷胸痛,咽喉肿痛,外感风寒及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

4 五行

手太阴肺经五行属金[1]。

5 表里经脉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1]。

6 手太阴肺经属络的脏腑

属肺,络大肠,环循胃口[4]

7 手太阴肺经联络的器官

喉咙[4]

8 手太阴肺经循行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5]。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5]。

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 上膈属肺。从肺系, 横出腋下, 下循臑内, 行少阴、心主之前, 下肘中, 循臂内上骨下廉, 入寸口, 上鱼, 循鱼际, 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 出其端。

[本经穴] 中府(肺募),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合),孔最(郄),列缺(络),经渠(经),太渊(输、原),鱼际(荥),少商(井)。

[交会穴] 手三阴经无交于他经穴。

语译

手太阴肺经:①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②穿过膈肌,属于肺脏。③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④下循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 ⑤下过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⑥进入寸口 ──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其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腕部支脉:⑦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8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 臂泰阴脉:循筋上廉, 以奏臑内, 之心。

[阴阳本] 臂钜阴脉:在于手掌中, 出臂内阴两骨之间, 上骨下廉, 筋之上, 出臂内阴, 入心中。

手太阴肺经

83 《针灸学》

[5]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见下图)。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见下图)。

手太阴肺经循行路径:

1.起于中焦,下络大肠

2.还循胃口

3.上膈

4.属肺

5.从肺系横出腋下

6.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

7.下肘中

8.循臂内上骨下廉

9.入寸口

10.上鱼

11.循鱼际

12.出大指之端

13.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84 《中医大辞典》

手太阴肺经自中焦的胃脘部起始,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中府),走向腋下,沿上臂前边外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外面,下至肘中(尺泽),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沿大鱼际外缘出拇指之桡侧端(少商)。它的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列缺)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商阳)。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2]

85 《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太阴肺经从中焦胃脘部开始,下行联络大肠,回上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位横行至前胸外上方,出中府、过云门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前缘下行,到肘中尺泽,再沿着前臂行到掌后寸口部的太渊,沿手掌大鱼际边缘的鱼际和拇指桡侧,到指端少商,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1]

86 《中医药学名词(2004)》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其分支从前臂列缺穴处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经气于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3]

9 手太阴肺经腧穴 91 本经腧穴

手太阴肺经共有11个穴位。其中9个穴位分布在上肢掌面桡侧,2个穴位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6]。

手太阴肺经腧穴

1.起于中焦,下络大肠

2.还循胃口

3.上膈

4.属肺

5.从肺系横出腋下

6.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

7.下肘中

8.循臂内上骨下廉

9.入寸口

10.上鱼

11.循鱼际

12.出大指之端

13.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太渊

922 络穴

列缺

923 郄穴

孔最

924 募穴

肺募穴:中府

925 五输穴

井穴(木):少商

荥穴(火):鱼际

输穴(土):太渊

经穴(金):经渠

合穴(水):尺泽

926 八脉交会穴

列缺,通于任脉

太渊(脉会)

927 交会穴

●所属经  √交会经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中府

93 本

部位:寸口之中[7]

腧穴:太渊[7]

94 标

部位:腋内动脉[7]

腧穴:中府[7]

10 手太阴肺经经脉病

手太阴肺经的主要病候为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症[5]。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语译: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闷,膨膨气喘,咳嗽,“缺盆”中间(喉咙部)疼痛;严重的则交捧著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本经穴主治“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气急,喘息,心烦,胸闷,上臂、前臂的内侧闪边(经脉所过处)酸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本经气盛有余的实证,多见肩背酸痛,感受风寒而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张口嘘气;本经气虚不足的虚证,多见肩背部酸痛而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颜色异常。

10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 其病:心痛,心烦而噫。诸病此物者,皆是臂泰阴脉。[阴阳本] 是动则病:心滂滂如痛, 缺盆痛, 甚则交两手而战,此为臂蹶(厥)。是臂钜阴脉主治其所产病:胸痛, 肩痛, 心痛,四末痛,瘕, 为五病。

103 《针灸学》

手太阴肺经主要病候为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症[5]。

104 《中医大辞典》

手太阴肺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嗽,气喘,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懑,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厥冷、麻木酸痛等症。[2]

105 《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太阴肺经发病,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的疾患、五官疾患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胸部胀满,咳嗽,气喘,呼吸短促,咽喉肿痛,心烦,小便颜色、次数发生改变,发热,汗出,肩背部痛,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6]

11 手太阴肺经腧穴主治病证

手太阴肺经腧穴主治头面、喉、胸、肺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5]。

手太阴肺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位

主治

中府

咳嗽、气喘、胸痛

云门

咳嗽、气喘、胸痛

胸部:胸、肺疾患

天府

上臂

气喘、鼻衄

侠白

上臂

咳嗽

尺泽

咳嗽、咳血、气喘、胸满,潮热、小儿惊风

孔最

前臂

咳嗽、咳血、胸痛

列缺

前臂

咳嗽、咽喉肿痛、头痛、口㖞

经渠

前臂

咳嗽、咽喉肿痛

太渊

咳嗽.咽喉肿痛、无脉症

鱼际

咳血、咽喉肿痛、发热、失音

少商

拇指端

咽喉肿痛、咳嗽、发热、昏迷、癫狂

手臂部:喉、胸、肺疾患

:为常用腧穴

本经病候与腧穴主治的关系,据《针灸甲乙经》记载列表如下:

注:括号内字,主治症中或无。

本经病候(是动、所生病)与《针灸甲乙经》转载的《明堂孔穴》主治相比较,能找到对应关系,只是在文字上稍有出入。“肺胀”见于中府、少商;“膨膨”原形容喘咳,在尺泽下说“心膨膨痛”(《备急千金要方》作“心痛膨膨然”),则用以形容心痛;经渠下说“胸中膨膨然”,少商下又说“饮食不下膨膨然”,则形容胸膈、食道不利的症状。“缺盆痛”见于云门、太渊;“咳”“喘”在主治症中最为多见,是本经腧穴主治的重点。侠白、尺泽下有“烦满”,当与“烦心”“胸满”相似。原文“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气虚则肩背痛寒……”,在列缺等穴中也有类似记载。“汗出”指外感热证,见于中府、列缺、少商;“少气……”见于尺泽、太渊、列缺,指喘息气短证。本经各穴证治以肺为主,外应胸背,与经文相合。

12 经文互参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按:此篇分五脏虚实证。)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三节五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按:此篇分论邪在五脏及其治法。)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按:此篇分五脏六腑胀。)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论》: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按:此篇分六经五脏疟及所取经。)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按:此篇分五脏热及表里经取穴。)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然白,时咳,……短气,……暮则甚。(按:歹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按:此篇分十二经厥和厥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绝阳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位置 9 商阳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商阳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配伍 15 刺灸法 151 刺法 152 灸法 16 文献摘要 17 研究进展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绝阳 1 拼音

jué yáng

2 英文参考

Jueyang poin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hāngyáng LIl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绝阳为经穴别名[1]。出《针灸甲乙经》。即商阳[1]。

穴位 商阳 汉语拼音 Shangyang 罗马拼音 Shangyang 美国英译名 Trade an Yang 各

号 中国 LI1 日本 1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 富耶氏 GI1 德国 DI1 英国 Li1 美国 LI1

商阳为经穴名( Shāngyáng LIl)[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绝阳、而明。属手阳明大肠经[2]。商阳为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井穴,五行属金[2]。商即金声,大肠属金,阳即阳经,商阳为手阳明大肠经(金)穴,故名[2]。主治咽喉肿痛,耳呜耳聋,中风昏迷,热病,发热,高热,中暑,无汗,齿痛,下齿痛,青盲,颔肿,胸满,胸中烦闷,喘咳,手指麻木,食指麻木,口干,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喉痹,疟疾,高热不退,缺盆痛、肩痛、臂肿痛,肩痛引缺盆,急性胃肠炎,急性腹泻,脑出血等。

4 绝阳的别名

绝阳(《针灸甲乙经》),而明(《医心方》)。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6 穴名解

商即金声,大肠属金,阳即阳经,商阳为手阳明大肠经(金)穴,故名[2]。

商,金也,阳明之气令也。阳,外侧为阳。肺与大肠为表里,五行均属金,肺为阴金,大肠为阳金,本穴为手阳明之始,承肺金清肃之气,递接而来。借少商商金之气,由阴侧转入阳侧,阴金至此已转化为阳金矣,故名“商阳”。张隐庵曰:“阳明司四时之秋令,而太阴主四时之清秋。”揆之此意,则少商为秋商之初,商阳为秋商之正也,故名本穴为“商阳”。[3]

7 特异性

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金。

8 所属位置

食指端[4]

9 商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5][6]。

商阳位于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2]。

商阳位于食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7]。

商阳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商阳穴的位置

商阳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穴的位置(肌肉)

商阳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在食指桡侧,去指甲角01寸处取穴。

伏掌,当示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处,相当于沿爪角桡侧画一直线与爪角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8]。

11 穴位解剖

商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有指背动、静脉网。分布著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皮薄,由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的指背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有少量的纤维束连于皮肤的真皮层和骨膜之间,除上述神经外,还有来自指掌侧固有动脉的指背支,并有同名静脉、神经伴行,与对侧同名动脉互相吻合,形成血管网。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2]。

皮肤→皮下组织[6]。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有指掌侧固有神经指背支和指背动脉分布[6]。

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背动、静脉网[7]。

12 商阳穴的功效与作用

商阳有清阳明之热、醒脑苏厥等作用[2]。

手阳明大肠经“从缺盆上颈,贯颊,人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手阳明经别“上循喉咙”,手阳明络脉“入耳合于宗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商阳穴能治颈项喉齿诸疾[3],又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其为病多燥火,故商阳穴可用于治疗燥热或火邪上炎引起的头面五官病[8]。有开窍醒神、清热消肿之功[3]。

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商阳又为五输穴中的井穴,配五行属金,有宣肺解表、泄热开窍的功效,故可用于热病、昏迷等的治疗[8]。

商阳穴有开窍醒神、清热消肿之功,有秋商凉肃之意,又以本穴为手阳明之井,井之所治皆主心下满[3]。

13 主治病症

商阳主治咽喉肿痛,耳呜耳聋,中风昏迷,热病,发热,高热,中暑,无汗,齿痛,下齿痛,青盲,颔肿,胸满,胸中烦闷,喘咳,手指麻木,食指麻木,口干,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喉痹,疟疾,高热不退,缺盆痛、肩痛、臂肿痛,肩痛引缺盆,急性胃肠炎,急性腹泻,脑出血等。

商阳主治咽喉肿痛、耳呜耳聋、中风昏迷、热病、无汗、下齿痛、青盲[6]。

商阳主治中风昏迷,发热、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青盲、颔肿、胸满、喘咳、手指麻木等[7]。

商阳主要用于五官、外感时疫及神志疾患等:如青盲、耳鸣、耳聋、口干、齿痛、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喉痹;疟疾、高热不退;中风昏迷;缺盆、肩、臂肿痛;食指麻木及急性胃肠炎等[2]。

头面五官病:咽喉肿痛,颐颔肿,齿痛,耳聋,耳鸣,青盲[8]。

肺胸病:咳嗽,哮喘,胸中烦闷[8]。

胃肠病:急性腹泻[8]。

神志病:昏迷[8]。

经脉病:手指麻木,肩痛引缺盆[8]。

其他病:高热,中风,中暑[8]。

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咽炎,喉炎,腮腺炎;

其它:脑出血,高烧,扁桃体炎。

14 配伍

商阳商阳穴配合谷治腮腺炎[2]。

商阳配其他十一井穴点刺放血治高热不退、中风昏迷[2]。

商阳配尺泽、委中放血治急性胃肠炎[2]。

商阳配水沟、百会、内关,治中风昏迷[8]。

商阳配少商、合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8],急性扁桃体炎[2],目赤肿痛。

商阳配合谷、足三里,治肠伤寒[8]。

商阳配公孙、足三里,治腹泻[8]。

商阳配少商、中冲、关冲,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中风,中暑。

商阳配合谷、阳谷、侠溪、厉兑、劳宫、腕骨等,有发汗泻邪热的作用,主治热病汗不出。

15 刺灸法 151 刺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6]。

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7]。

一般向上斜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2]

直刺01寸,局部有刺痛感;或用三棱针、粗毫针点刺挤压出血[8]。

注意:孕妇禁针[8]。

152 灸法

可灸[2][8]。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7]。

米粒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16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瘠,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

《针灸甲乙经》:热疟口干,商阳主之。臂瘛引口中,寒,䪼肿肩肿,引缺盆,商阳主之。青盲,商阳主之。耳中生风,耳鸣,耳聋,时不闻,商阳主之。口干下齿痛,商阳主之。

《针灸大成》:主胸中气满,喘咳支肿,热病汗不出,耳鸣聋,寒热痎疟,口干,颐颔肿,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立已。

《备急千金要方》:商阳、巨髎、上关、承光、瞳子髎、络却,主青盲无所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喘咳支肿。

《循经考穴编》:指麻木。

《医宗金鉴》:中风暴仆昏沉,痰塞壅。

17 研究进展

对胃的影响:针刺商阳,通过X线观察,可见胃蠕动增强[8]。

对脑血流图的影响:对脑缺血家兔的“十二井穴”放血,观察脑血流图的变化,发现点刺家兔的“十二井穴”均可使脑血流图波幅升高,影响脑血循环。这一效应是放血、疼痛 和腧穴特异性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或许说明了井穴急救的机制之一。[8]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络名·二阳 41 手阳明大肠经 42 足阳明胃经 5 经外奇穴名·二阳 51 标准定位 52 主治病症 53 刺灸法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二阳 1 拼音

èr yáng

2 英文参考

YANG MING

the stomach and large intestine and their meridian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二阳:1经络名。2经外奇穴名。

4 经络名·二阳

二阳指阳明[1]。《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也。”《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王冰注:“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阳明与太阴经互为表里[2]。阳明经是多气多血的经脉,阳气最盛,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基础上的发展,针刺治疗,可以出血出气[2][3]。阳明位于太阳和少阳之里,故有“阳明为阖”之说[3]。

41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代号LI[4]。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5]。五行属金[5]。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6]。

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6]。

手阳明大肠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4]。

42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代号ST[7]。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8]。五行属土[8]。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目内眦,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经下颌角上行过耳前,沿发际,到额前神庭穴[6]。

其下行支脉沿喉咙向下后行,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6]。

其直行主干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沿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6]。

另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经气于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6]。

5 经外奇穴名·二阳

二阳为经外奇穴名[9]。出《辽宁医学杂志》。

51 标准定位

二阳穴位于腰部,第四、第五腰椎棘突之间,旁开07寸处,左右计2穴[9]。

52 主治病症

二阳穴主治痔核[9]。

53 刺灸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