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古书鉴别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技术性强,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很多喜欢研究文学的人们都会想要去购买一本真品。那么你知道应该如何去鉴别清楚它的真伪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
一、封面。古书封面为四周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为编著撰选者姓名,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
二、装订。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折叠页装。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了包背装。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明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体。古书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是元体字。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所谓“馆阁体”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张。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明代印书,前期多用江西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清代大多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的各种纸张,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避讳讲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帝王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秦汉时大多采用改字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宋版书上特多。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明前、中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朱常洛。清刻本避讳尤其苛严。
古书的纸质麻纸:分黄、白两种。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纸纹均宽,约一指半。宋刻本多用白麻纸,元后期多用黄麻纸,时纸纹渐窄,约一指。明初仍用之。
罗纹纸:色白,质地柔软,具明显横纹,似丝织罗绸,故名。自宋以来代有制造,但宋刻本有此纸者鲜见。
棉纸:又称皮纸,分黑、白两种。白棉纸色白,质地细柔,纤维多,韧性强;黑棉纸色黄黑,韧性稍差。明前期多用。嘉靖前较细薄,隆、万后稍粗厚。清初仅见少数印本。
竹纸:色微黄,稍脆,宋元至明初问有使用,嘉靖后较为普遍。
开化纸:细腻、洁白,薄而韧性强,柔软。清内府刻本及扬州诗局刻书多用之。嘉、道后质次量少,家刻本中偶有采用。
连史纸:洁白纯净,正面光滑,背面稍粗糙,但无草棍纸屑粘附,纸料较细。乾隆后所用甚多。
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分为多种。料半纸,薄而质地细,色洁白,绵软有弹性,可以作绘画印书,晚清、民国有些书用之。玉版纸,能吸水,晚清、民国印金石、书画册等多用此纸。棉连纸,摹拓铜器、碑刻及印书画用。
毛边纸:米**,正面光滑,背面稍粗,质脆,乾隆后用得较多。
太史连纸:稍黄,质地细洁而有韧性,乾隆后与上述毛边纸为两种最常使用的印书纸。
如何通过字体鉴定古籍年代唐刻本
现存最早的唐代刻本,除了敦煌所出乾符四年(877)与中和二年(822)两种唐历和刻于咸通九年(868)卷本《金刚经》已流散异国以外,未见其他传本留存。所以说,唐代古书都是传说级别的东西。
宋刻本
前面说到,宋时刻书印书事业繁盛,两浙、四川与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了刻书的中心,刻书单位有监司、州学、书院、家塾、书坊等。但为何到今天宋版书寥若晨星呢因为即使排除战火、天灾的因素,一般纸的寿命也只不过千年而已。像唐代遗留下来仅存的那几本书,若不是纸张在湿度为零、几乎真空的敦煌戈壁滩的洞窟中存放,绝无保全的可能。
每一册宋版书都是艺术品,弥足珍贵,因此现代按页卖,且每页都在万元以上。其实早在明末崇祯年间,著名的刻书和藏书家毛晋,为搜求宋版书,就按页购宋版书了。他在藏书楼汲古阁门前悬挂征求启事谓:“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酬钱,每叶出二百……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
宋代官刻书多在卷末镌校勘人衔名,私刻和坊刻本多在卷末镌刻书题记或牌记。由工于刻书前要请书法大家缮写上版,字体既美,校刻亦精,字体大都采颜、柳、欧阳笔法,其风格北宋质朴,南宋挺秀。所谓“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明高濂《遵生八笺》)则是宋刻本的共同特色。
元刻本
元代初期刻书承南宋遗风,字体也接近,常把元刻本误为宋刻本,后流行赵体字。元浙本多由士大夫经手,流风所及,自然流行赵体,渐有颜体字,字瘦一些、圆劲一些,不像南宋建本字那样横细竖粗。元代俗文化发达,故刻本中多简体字和俗字,许多简体字跟现代一致。
官刻、家刻中较少,经史文集中较少,坊刻和话本类书中较多。元本墨色稍淡,刀法也显软弱无力。早期用纸,白麻纸、黄麻纸兼而有之,中期以后,则多用黄麻纸。元朝皇帝为蒙古族。人名汉字都是音译、无法避讳也不用避讳。元人礼制观念淡薄,查禁的也不严,元刻本中几乎没有讳字。
明刻本
明代刻书情况,大致可分三个时期:明初至正德一百余年间,刻书风格继承元代余韵,无论官刻私雕,概括起来讲,那就是“黑口、赵字、继元”。
嘉靖(1522—1566)至万历(1573—1620)时期,近百年间,由于前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影响,反映在刻书风格上,一洗前期旧式版式、行款、字体,全面仿宋。这一时期所刻的书,除了司礼监刻一遵旧式少有变化外,其余无论官雕私刻,完全变为另外一种风格,即“白口、方字、仿宋”。颇有宋版遗风。
嘉靖 六家文选 字体
万历后期至崇祯(1628-1644)时期,刻书风气又一变,字形由方变长,字画横轻竖重,更显死板,讳字也较以前为严。
清刻本
纸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古代的种类很多,有薄有厚,有软有硬:
(一)麻 纸
我国古代造纸用麻,主要有苎麻和大麻。苎麻是我国的特产,外国称之为中国草。大麻也是我国古老的麻种之一,俗称“火麻”,外国称之为汉麻。麻纸就是以麻类纤维制的纸张,常见的麻纸品种如下:
1.白、黄麻纸
白麻纸正面洁白、光滑,背面稍粗糙,有草秆、纸屑粘附。质地坚韧、耐久,只要不受潮,不会变质。黄麻纸呈淡**,一般比白麻纸略厚,性能与白麻纸相似,只是看起来更粗糙一些。无论是白麻纸还是黄麻纸,纸纹(也叫帘子纹)都比较宽,约有二指左右,有的纸纹不明显。
麻纸韧性好,有些流传至今的宋、元印本,虽历经千年,犹完整如新。
2.麻沙纸
产于福建建阳麻沙镇。颜色稍黄,纸纹不明显,厚薄、韧性也与麻纸相仿。
(二)宣 纸
唐代的安徽宣州府,出产一种质地优良的纸,地方官每年把它作为“贡品”献给朝廷。人们把这种纸按其产地命名为宣纸。
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青檀的树皮。青檀树与桑树相似,是我国皖南一带的特产。明代以前的宣纸采用100%的青檀皮,经石灰处理、日光漂白及打浆、抄造而成。自清代起改用檀皮和稻草的混合浆料,其用料有全皮、半皮、七皮三草之不同。由于宣纸选择原料严格,胶汁使用得法,制造技术娴熟、高超,所以制成的成品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色泽经久不变,且不易蛀蚀,便于长期保存。我国唐宋以来的书画作品多采用宣纸,有“纸寿千年”的美称。
宣纸属皮棉纸类,品种繁多,有单宣、夹宣、二层夹、三层夹之分,规格有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等,共有60多种,常见的有:
1,罗纹纸
颜色有素白、浅黄两种,质地细薄柔软,有明显的横纹,韧性强,看上去与丝织的罗绸相似,故名。宋、元、明、清都有生产,并用以印书。但宋、元的罗纹纸印本,今已罕见。明、清的罗纹纸印本,有时还能见到。如雍正年间(1723~1735年),武英殿本《律吕正义》、席启寓刻的《唐百家诗》等,都是用素白罗纹纸印的。此纸适宜修补善本书或镶裱,也可染成深浅各种颜色,或作书皮,或作护叶。
2.棉连纸
纸质白润如玉,细腻、柔软、匀密,富有绵韧性,无明显纹路。有一种质地极薄的叫“六吉棉连”,也称“汪六吉”,是棉连中的精品,较为少见。棉连纸可用作补书、护叶、镶书和衬纸,尤宜作为金镶玉的材料纸。染色后还可以做书皮等用,也用于拓碑帖。明末清初比较考究的印本,也采用棉连纸。
3.玉版宣
色白,质细而厚,吸水性强,韧性比棉连纸稍差。清末民初印制的印谱、书册、画册等,经常采用。
4.单宣
亦称料半。它比玉版宣薄,颜色洁白,质地均细,性质绵软,韧性较好,有纵横帘纹,印书美观大方。晚清至民初印的书籍多有采用。它亦可用于裱潢,作覆背纸;还可以染成磁青或古铜色,作封皮。
5.十刀头
即重单宣,比单宣厚,吸水量大。韧性很好,可以用作衬托册叶和绫。
6.夹连纸
比棉连纸稍厚,但不如棉连柔软。遇到厚纸书可用以镶书,也可用以修补明代厚棉纸图书,或作护叶用。
(三)棉 纸
南方称之为皮纸。系以楮树皮等为原料做成的高强度纸。质地细柔,纤维较多,极有韧性。从纸的纵面顺撕,它的断裂处有参差不齐的短纤维,因而叫棉纸。明代前期印书多用棉纸。嘉靖以前的棉纸比较细薄,隆庆以后的棉纸略显粗糙而较厚,用棉纸印书的比重也大为减少。清初还有少数棉纸印书,以后就少见了。主要品种有:
1.河南棉纸
产于河南,故名。纤维细长,色泽白中带黄,厚薄很不均匀,质地较粗糙,但松软如棉,富有韧性。河南当地有用以印书的,古书修补中可用作书叶溜口,托裱糟配焦脆的书籍。也可作订书用的纸捻钉,或作套扉叶用的护套。还可以染成旧色,代替旧纸使用。这种纸张有大小两种之分,大张质地稍厚,小张质地稍薄,但功效相同。
2.贵州棉纸 。
产于贵州,故名。它比河南棉纸厚,尺寸也大。纸的颜色稍呈灰白,厚薄均匀,但棉性大,纤维粗,质地松软,经久耐用。用来印书则不太美观,所以未被广泛采用。清末贵州、云南有些书是采用这种纸印的。在古书修补中,其用途大体与河南棉纸相同。
3,黑棉纸
色稍黑,有浆性,托墨、韧性很强。适用于修补不很白的棉纸书。还可以用宋做大厚本书的锔捻。
4.迁安棉纸
产于河北迁安县,故名。俗称茅头纸。颜色灰白,质地厚松,略呈棉性。民国初年一些民间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即以此种纸印行。
5.上海棉纸
质地薄而细腻,其性能接近河南棉纸,产于浙江、安徽、江西等地,集散于上海,所以统称上海棉纸。在修书中用以修补书口最为合适。风伤的书需修补浆衬时,用这种纸效果很好。近几十年来,河南棉纸的产量很少,裁连口纸条或裱书的用纸,多以上海棉纸代替。由于这种纸质地薄而细腻,棉性又好,用它裱过的书,既牢固又不增加厚度,书叶也不会发硬,所以是古书修补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6.山西棉纸
产于山西,故名。色泽灰白,稍厚,富有韧性,质地与河南棉纸相似,山西棉纸有用以印书的,也是占书修补中的常用纸。
7.浙江棉纸
产于浙江,故名。质地薄而有韧性,性能与上海棉纸相仿,古书修补中可以作连口、裱书用纸。
8.蚕茧纸
有两种颜色,一种洁白如玉,一种略呈乳白色。质细而薄,富有光泽,韧性很强。从表面看与丝棉相似,所以叫蚕茧纸。元代曾用以印书。
9.云母皮纸
纸面光滑,韧性强。适宜作锔捻。遇水牢度更强,抗潮湿。
10.藏经纸
这种纸呈黄褐色,近于茶色。质地厚硬,略有绵性,不透明。宋、元、明刻印的释道经典多用这种纸。唐人曾用以书写佛经,故名。现多用作装裱善本、珍本书的书签。
11.桑皮纸
质地坚固,有**、白色两种。因为造纸原料中有桑树皮的成分,故名为桑皮纸。宋、元、明曾用以印书,但传世较少。
12.高丽纸
产自河北迁安,类似朝鲜印书用的纸,故名为高丽纸。色泽白净,纸质较厚,坚韧而有绵性,有明显的直纹。我国用高丽纸印书较少,古书修补中多用以染色作书皮。
13.库笺纸
有白、黄两色,韧性极强,纸质有厚有薄。纸幅都是67x67厘米,清代宫内常用以作包装纸,民间流传很少。193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用它影印过一些字帖画册。明、清两代,内府多用厚库笺纸染成磁青色装订书皮,通称“库磁青皮”。有时还用以缮写佛经,五彩套写,颇为美观雅致。
14.册子纸 .
又称库钞纸。明代人为了节省纸张,曾用写过字的钱粮册子反过来印书。由于这种纸张质地较好,有些印本一直流传至今。
15.日本皮纸
产自日本,又称东洋纸。有**的,也有白色,绵韧性较强。日本印书多采用。我国清末民初间也用此纸印书。
16,美浓纸
纸面光滑,细薄匀称,绵软而富有韧性。黎庶昌印《古逸丛书》,有一部分采用这种纸。日本印制古书亦广泛采用。
17.开化纸
南方称之为“桃花纸”。原产于浙江省开化县,故名。质地细腻,洁白如玉,无帘纹。薄而有韧性。清代前期内府和武英殿刻印图书多采用,印本美观大方。嘉庆以后,产量减少,质量也较前降低,用以印书不多。江苏武进藏书家陶湘最喜爱收藏殿版开化纸印本书。
18.开化榜纸
从表面看,与开化纸相像,但比开化纸厚,颜色也略显青色,质地稍逊于开化纸。清代嘉、道年间(1796—1850年)有些书使用开化榜纸印制。
19.太史连纸
较开化纸略黄,质地细匀,绵软而有韧性,清代前期曾用以排印大部头书《古今图书集成》。
20.东昌纸
产于山东东昌府(今山东西部),故名。与迁安棉纸相似,山东东昌曾以此纸印制通俗读物。由于纸质松软,富吸水性,古书修补中常用以撒水吸潮。
21.油衫纸
纸厚,富有韧性,柔软耐久,最宜做书皮,不用托裱就牢固耐用。做包背装的护叶纸尤为适合。
(四)竹 纸
竹纸因为颜色略呈**,故又称“黄纸”,品种繁多,主要有:
1.毛边纸
亦称南毛边,颜色米黄,多产于福建。纸的正面光滑,背面粗涩,韧性较差。《常昭合志稿》卷三十二中说:“天下购善本书者,必望走隐湖毛氏(指明代藏书家毛晋)所用纸,岁从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边’,薄者曰‘毛太’,至今犹沿其名不绝。”这大概是毛边纸名称之由来。清代印书用纸很大一部分用的是毛边纸。古书修补中一般用来裱书皮,做衬纸或护叶。也可以染做磁青、占色书皮。
2.毛太纸
亦称南毛太纸,福建、浙江、江西都有出产。颜色浅黄,性能与毛边纸相仿,但纸幅较小,略薄。性质柔和,厚薄粗细稍有不匀,有明显的帘纹。因纸面清洁、光滑,清代中期以后用以印书的较多。毛太纸是修补旧书的必备纸张,补、镶、裱托竹纸书均很相宜。染色后也可以作为旧纸的代用品。
3.川连纸
产自四川。色泽略黄或白,质地与毛太纸相仿。这种纸较有韧性,但薄厚不匀。多用于印制四川地区的出版物,如四川的一部分县志,就是用川连纸印的。印出的书不够美观。
4.元书纸
产于浙江富阳、萧山等县,以富阳之大、小岭的出品为最佳。原料用石竹,色微黄,较毛边稍次。
5,梗棒纸
元代末年印书常用,质地粗糙,纸面涩,背面多碎草屑,既厚又脆,故被称为梗棒纸。
6.赛连纸
产自四川,薄而匀。纸幅大,无矾性,用以粘补黄竹纸书最为合宜。
7.玉扣纸
近似毛边纸,但不如毛边纸柔软。因其厚硬,不适于修补书叶,但适宜染色做书皮。
8.官堆纸
比毛边稍厚,金陵书局印书多采用。
9.连史纸
产于福建连城,故名。有大、小两种,分别称“大连史”、“小连史”。连史纸原料中有一定比例的韧皮纤维,故有人把它列入棉纸类。但现今制造的大连史纸原料中竹子占的比例很大,所以也可列入竹纸类。这种纸洁白匀净,正面光滑,背面粗涩发滞,但没有草屑粘附。纸料细而耐久性强,与棉连相似,惟韧性稍逊于棉连。托墨、写字易洇,清代乾隆以后用以印书者较多。它是修补装潢古书的必备纸张,用作普通线装书的补镶、衬或扉叶均可。尤其适宜作竹纸书籍的扉叶,但不宜用作书皮。
10.机制连史纸
又称洋连史。与连史纸大致相似,但颜色稍黄。正面平滑有亮光,背面粗糙,纸薄而脆,不利于保存。这种纸出现较晚,清末民初始用于印书,中华书局排印的线装本《四部备要》。日久纸面上会因老化而出现**斑点。
11.洋粉连纸
为机制纸。颜色灰白,正面光滑,背面粗涩,质薄而脆,不耐久藏。清末民初的石印本多采用此纸。
12.山贝纸和本槽纸
二者都是竹草纸,产于广东,山贝纸色黄,本槽纸色白,广东广雅书局“外聚珍本”丛书,多用这两种纸印刷。
13.呈文纸
亦称隔纸,纸质粗厚,正面平滑,反面粗糙,松软无力,不能作为印书用纸,也不能作为修补古书的直接用纸,但由于它吸水力强,可以作为修整古书时的隔纸,用以垫书撤水。
(五)其 他
1磁青(或古色)纸
古籍书皮用纸,一般用宣纸或毛边纸染成磁青或古色(即栗壳色、米色或古铜色),托裱一层质地相同的纸张。
2.虎皮宣
用宣纸染成黄白相间虎皮的颜色和花纹,再托裱一层质地相同的纸张,可用以作书皮。
3.蜡笺纸
产于明清时期。以植物韧皮纤维制成,纸质厚韧,有蜡色光泽。可用作书皮或护叶。
4.发笺纸 .
以植物韧皮纤维制成,类似高丽纸,在制造时加进人的头发,增加纸张韧性,故称发笺。适宜于作善本书封皮。
5.洒金纸
以金银箔片均匀地洒在含有胶矾水的宣纸上而成。颜色经年不变。分雪金笺与雨金笺两种,合称洒金纸或冷金笺。适宜作珍贵书籍的封皮或书签。
两岸博物院所典藏中国历代书画作品,不但为一艺术欣赏的对象,更为一宝贵的史料,时代包涵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长达千余年之久,其主要材质不外绢、纸、墨及绘画颜料,初期多绘於绢上,画绢於画史上记载:「唐人五代绢素粗厚,宋绢轻细」,后因造纸技术的改良普及,至宋以后,画家渐多用纸。为了便於收藏展示,往往选择搭配画心(书画作品主体之绢纸心)且质佳的宣、棉纸加以托裱,除加固画心外,多装裱成卷、轴、册或框式,以利张挂展示或收藏保护。
唐太宗用麻纸写敕,黄纸写诏;高宗以白纸多蛀,颁下「诏制敕并用黄麻纸」;后曾因图书损坏严重,召艺工及天下画工入京修内府图书。南宋孝宗时,《左传》《国语》等书多蛀伤,奉敕用枣木椒纸各造十部,至清约六百年,无一遭受虫蛀,可见历代对纸质文物的保存维护工作深为重视。
纸质文物的演变过程,则与主要构成材料纸的发明及造纸术的改良制作的进程有著直接关系,试略加分述之。
第一节 纸的发明
纸发明於何时?是谁发明的?长期以来在学术界争论不休,一般都认为,纸是东汉时的宦官蔡伦发明的,随著考古工作的深入发展,出土的纸文物为我们回答纸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标本。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卓尔汉代烽燧亭遗址中发现麻制纸张。1957年5月8日,在陕西西安灞桥附近又出土了西汉时期的麻纸(亦有一些造纸及学术界人士认为,是否为麻絮而非纸),1978年在陜西扶风则发现汉宣帝时麻纸。以及在甘肃武威、内蒙等地出土的古纸残片。这些实物的发现,证明早在蔡伦以前,我国人民已发明用植物纤维造纸了。
到了东汉(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民间造纸的经验,采用官府提供的设备加以改良、提高和推广,使造纸术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从此,我国造纸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造纸术的进程
一、中国造纸术的起始及发展阶段
蔡伦之后,左伯在总结蔡伦造纸术的基础上,在造纸原料、工艺上又作了进一步改正。如果说,西汉是中国造纸术的起始阶段,那麼魏晋南北朝则进入发展阶段。这时期的造纸术与汉代相比,不仅在产量、质量等方面有所提高,而且造纸原料扩大,设备更新,出现了新的工艺技术,并且用黄孽汁浸染纸张,以防虫蛀等措施,是我国人民染潢技术的首创。
二、中国造纸术的兴盛时期
隋唐五代是中国造纸术的兴盛时期,其造纸原料比魏晋南北朝又进一步扩大,成本降低,纸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同时,在改善纸浆性能,改革造纸设备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和提高。随著对外文化交流,造纸术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传播到日本、阿拉伯和印度、尼泊尔等东南亚、东亚和西亚各国。
三、中国造纸术的成熟阶段
宋元时期称为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成熟阶段,造纸原料从原来的树皮、麻、破布和旧鱼网,又增加了竹子、稻草、麦杆等。由於造纸原料的扩大,造纸技术革新,造纸设备改进,这一时期造出来的纸,比前代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各种纸,如竹纸和麦、稻杆纸,这标志著造纸史上的新纪元。纸在绘画、印刷、货币等方面广为应用,同时纸制品还运用於制作衣服、帐、被和枕头等,成为缣帛、纺织品的部分代替物。
四、中国造纸术的集大成时期
明清时期的造纸术可以说是集大成的阶段,不但造纸的原料、技术、设备和加工方面大为改进,就是纸的产量、质量、用途、产地均比前代更为增长。甚至还出现了专门记载造纸和加工技术的著作,为前代所少见。
五、中国近代工业造纸的发轫
随著纸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原来传统,手工造纸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的要求。在工业革命浪潮影响下,清光绪十三年(西元1887年)於香港设大成造纸厂,李鸿章於1891年引进了西欧造纸机器和技术,在上海创办了机器造纸厂--「伦章造纸厂」,从此,使我国造纸业开始步入到机器造纸阶段,后续於上海浦东设「华章造纸厂」,上海龙华路设「龙章造纸厂」,1911年张之洞於汉口设「度支部官纸厂」。至1978年台湾计有造纸厂170余家,纸及纸板产量,居世界第22位。
在纸尚未发明或普遍使用之前,文字刻在龟甲、兽骨、玉石器、金属上,有的书写在竹简、木牍、缣帛上,由於这些载体笨重,而保存、阅读、携带极不方便,因此,难以普及、推广,阻碍了文化传播与交流。随著纸的发明、生产和使用,使纸成为书写、绘画、印刷的载体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它对思想、学术的广泛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对於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历代遗留的手稿、图书、绘画、经卷、报纸、文献等,都是历史真实的记录,是研究历史、政冶、科技、文化、艺术的原始材料,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相当丰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产,对於研究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价值。
随著岁月的流逝,由於内在因素(酸化和材质的变化)以及外在因素:温度、湿度的剧变、光的照射、有害气体的侵蚀、昆虫的蛀蚀、微生物的滋生,机械的磨损、撕破、鼠咬、火灾、水灾等都会造成纸张的变质和损坏,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研究纸张损坏的原因及其维护方法,延长其使用寿命,便成为纸质文物保护的一项迫切任务。
第二章 纸质文物的构成材料
纸质文物是由纸、书写的墨迹、印刷的油墨、绘画的颜料以及粘合剂等材料所构成。这些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著纸质文物能否长期保存的内在因素。
第一节 造纸的主要材料
纸是纸质文物主要构成材料,纸的种类可分为手工纸和机械纸。手工纸有麻纸、皮纸、藤纸、竹纸、棉纸,还有宣纸、毛边纸、连史纸等。19世纪末,机器纸逐渐代替了手工纸,常用的有新闻纸、印刷纸、打字纸、有光纸、图画纸、牛皮纸等。
造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而植物纤维的种类很多,基本上可分为:韧皮纤维、茎纤维和种毛纤维。
表一 造纸植物纤维的种类
木本
桑、楮、藤
茎纤维
一年生
稻草、麦杆、芦苇
多年生
竹类
种毛纤维
棉花
一、 韧皮纤维:
是古代造纸主要原料,由於含纤维素多,一般多在 60% ~ 83% 之间。加上纤维长达120~180毫米,纤维长度比宽度约大於950至1230倍。由於韧皮纤维很长,造出纸来很坚韧。
二、 茎纤维:
如竹、稻草。其纤维素含量在24%~ 60% 之间,长度比宽度约大於 100至 200倍。纸张在不同时期,选用什麼材料和工艺制作,其纸张的成份、性能是不同的。
三、 种毛纤维:
如棉花,棉花纤维素含量最纯、最多,一般可达 90% 以上。纤维长度比宽度大约有1250倍。由於纤维特别细长,交结力好,质地强韧、组织细致柔腻,造出来的纸较耐磨、耐久。
第二节 修护纸质的种类
破损纸质文物(书籍、绘画)的修补或装裱中经常遇到的是,如何选配颜色、质料、性能、厚薄相当的纸张,是关系著纸质文物维修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故就书籍、绘画维护中,经常遇到的各种纸质,依其时代、质地、性质和特点,加以简述之:
一、麻纸
麻纸就是以麻类纤维(萱麻和大麻)制的纸张。常见的有白麻纸、黄麻纸、麻沙纸、旱滩坡纸等。
二、藤纸
藤纸早在晋代已有制作,到了唐代已在浙江、江西两省大量生产,其纸是用藤树皮的纤维所造。当时有白藤纸、青藤纸、黄藤纸之分。
三、宣纸
宣纸是用檀树皮、稻草为原料制成的手工纸,出产於安徽宣州而得名。此纸质地柔轫、洁白平滑、细致匀整、色泽经久不变,被誉为「滑如春冰密如蚕」的美称。宣纸属皮棉纸类,因品种规格繁多,不一一详述,常见的有:罗纹纸、棉连纸、玉版宣、单宣、十刀头、夹连纸等,为我国唐、宋以来的古代书画所采用的纸。
四、棉纸
棉纸又称皮纸,是以楮树皮为原料制作而成,质地细柔、富有轫性。从纸的纵面撕去,其断裂处呈现丝棉状,因而得名。棉纸的品种因地而异,常见的有河南棉纸、贵州棉纸、上海棉纸、迁安棉纸、蚕茧纸、藏经纸、高丽纸、册子纸、美浓纸、开化纸、太史连纸等20余种。
五、竹纸
竹纸是用石灰处理的嫩竹为原料制作而成,因颜色略呈**,又称「黄纸」,主要有:毛边纸、毛太纸、川连纸、元书纸、梗棒纸、连史纸等十余种。
六、其它纸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纸以外常见的还有牛皮纸、磁青纸、虎皮宣、蜡笺纸、发笺纸、金纸等。
图2-1 出土古麻纸
图2-2 宣纸
图2-3 棉纸
图2-4 竹浆纸
图2-5 老墨
图2-6 收藏墨
第三节 书写材料
在纸上书写、印刷、绘画所用的材料为墨、颜料、墨水、圆珠笔油、铅笔及胶料等,兹分别略述如下:
一、墨和墨汁
墨在我国已有4700年左右的历史,相传西周刑夷始制墨,秦以前多用天然石墨,秦以后出现人工造墨。汉墨重点产地在陜西汉阳,古称「隃縻」。到了唐代,块墨不仅闻名於中国,而且当时的徽墨已经闻名於世界。历代制墨名家辈出,如魏之韦诞、南唐之李廷珪、北宋潘谷、明代程君房、方于鲁、清代曹素功、胡开文等,尤其制墨名家李廷珪的墨,颇为时人喜用珍藏,更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美名。
(一)制墨的主要原料为炭墨烟、动物胶、防腐添加剂。
1炭墨烟:
为有机之碳氢化合物於不完全燃烧下,集烟而成,由於燃烧的原料不同,可概分为松烟、油烟、漆烟和工业炭黑等四种。松烟乃以松枝燃烧而成,取烟方式原采「立窑」,后改采「卧窑」,以清烟为上,一般松烟墨之墨色深重,较缺乏光泽。油烟制墨始於南唐,至宋才流行於世,古人曾采菜油、豆油、猪油、皂青油、麻油、桐油烟造墨,其中以桐油炼烟为墨,写成的墨色黑润而光亮,经久不褪。漆烟则於宋代有以古松蘸漆渣炼烟者,明代程君房的漆烟墨质地最佳,是燃烧桐油和一定数量的漆而成的,其字迹特别有光泽,颇得人们喜用。工业炭黑为矿物油或工业烟经燃烧提炼而成,品质较差。
2动物胶:
动物胶为一种蛋白质,由骨胶原经水解而成,种类以骨胶、皮胶为多,大底加工方式为经取料、水洗、石灰浸、去除非胶蛋白质、酸洗、水煮、过滤而成。历代曾用鹿角胶、鱼鳔胶、牛皮胶等,其作用使炭墨的微粒粘固在一起,便於制成块状,使书写的字迹牢固。
3防腐添加剂:
其作用为防止动物胶生霉、改善气味、色泽或黏度,历代名家所用防腐添加剂亦多有差异,种类统计近千余种,常用於防腐及改善气味的有龙脑、麝香、丁香、檀香、甘松、藿香、零陵香等,改善色泽以增光助色的有朱砂、雌黄、珍珠粉、金箔、银箔、硫酸铜、银朱、秦皮、地榆、紫草、茜草、黄芦、黑豆、五倍子、胡桃、牡丹皮、薰草豆、石榴皮等,改善黏度使墨坚而不裂则有於不同制成分别添加梣皮、蛋白、生漆、紫矿、木贼草、当归、皂角水、巴豆汁等,甚或有另添加各式药物如熊胆、犀角粉、藤黄、丹参、黄莲、乌头、大梅片之类。
(二)传统制墨程序
可依序细分为1浸油2烟碗3烧烟4筛烟5和胶6用药7搜烟8蒸剂9杵捣10秤剂11鎚鍊12丸扞13样制14入灰15出灰16印脱17修墨18阴乾19描字著彩20包装等。烟以细而轻者为佳,而且愈陈愈好,且需经漂洗及筛选。和胶及杵捣则为制墨的重要工序,胶的比例往往视工法、添加物及环境气候的不同有所差异,胶以勿过重或过轻为宜,胶多则利於成型及发彩,胶过重又会滞笔,古有所谓「轻胶十万杵」的说法,用胶偏轻时,杵捣的工夫则更为繁复。
(三)墨汁的主要原料
墨汁的主要原料为炭烟、胶料、添加剂和溶液等,一般经由机械的加工而成。炭烟的种类繁多,包括各种矿植物及动物原料经燃烧或热分解而成。胶则除动物胶外,多采植物胶(阿拉伯胶)或各种合成胶如压克力胶、聚醇树脂等。添加剂则有各式稳定剂、渗透剂、湿润剂、防腐剂、芳香剂等等。
比较之下墨汁的使用便利性较墨锭为佳,但因大量使用各式各样合成材料,以防止其变质沉淀及腐败,其是否会对人类及纸质文物造成不利的影响,将是有待进一步加以评估及探讨的问题。反观中国墨锭的特质在於色黑有光泽,墨质稳定,且墨色耐久不变,在遗存的千年古文书及绘画中仍可见神采如新,远非其他文明古国如埃及、希腊、罗马的墨所可比拟。中国墨的品质特殊,曾为其他国家争相仿制而不可得,十七世纪时法国传教士拉康特(Louis Le Comte)曾说:「中国墨品质极佳,法人一再仿造而不得。」杜哈德(du Halde)於西元1735 年亦称欧洲人企图仿制中国墨而未能成功。 故中国的墨为历代重要的发明,不但用来书写作画、印刷拓碑、饰染宫殿、妇女画眉,又可作治血症与目疾的药物,它的主要特点是不变色、不褪色,不论六朝唐人写经,或五代初印本,经过千年或是一千五六百年,还是漆黑发光。其主要因素为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很稳定,加以传统合胶加工的程序已累积出许多方法,所以经书写而成的字迹,能耐热、耐水、耐光、不易褪色,适於长期保存。
二、墨水
墨水是随著书写工具的改正,如钢笔的使用而出现,从其原料的化学性能,可分为蓝黑墨水和颜色墨水。
(一)蓝黑墨水
又称鞣酸铁墨水,是由变黑持久不褪成份、色素成份、稳定剂、抗蚀剂、润湿剂和防腐剂等组成。
1变黑持久不褪成份:
主要是 鞣酸(C4H10O9)、没食子酸(C7H6O5H2O)和硫酸亚铁(FeSO4)等成分彼此化合,生成鞣酸亚铁和没食子酸亚铁,氧化后都变成不溶性的高价铁,即鞣酸铁和没食子酸铁,前者增强耐水性,后者增强变黑性,这样使墨水耐水、变黑,色持久不褪。
2色素成份:
目前常用的是酸性墨水蓝和直接湖蓝染料,黑水蓝是墨水的主色,水溶液遇酸不变质,但遇碱则变为棕色。直接湖蓝在墨水中起助色作用,由於其中含杂质较多,不宜多用,在潮湿环境易长霉。
3稳定剂:
在墨水中加稳定剂的目的,主要是消除墨水的沉淀,以免书写时发生断水现象。常用的稳定剂有 硫酸(HSO4)、草酸(COOH)2、甲醛(HCHO)溶液。这些稳定剂都具有一定酸性,给纸张酸化埋下了潜在的危害,不宜多用。
4抗蚀剂:
因墨水中加入的稳定剂具有较强酸性,为防止腐蚀,常加抗蚀剂,使它和铁质结成薄膜,降低硫酸的腐蚀作用 90%。使墨水中的含铁量不会因腐蚀笔尖而增加,从而增加了墨水的稳定性。
5润湿剂:
为防止墨水中的水份蒸发,造成书写不便,在墨水中加入不易挥发,且有吸水性的 丙三醇〔C3H5(OH)3〕,使笔尖保持湿润,以利书写。
6防腐剂:
墨水原料中所含有机物等物质,在潮湿环境下容易腐烂、长霉,为防止腐烂常加苯酚或五氯酚钠等药剂为防腐剂。
(二)纯蓝墨水和红墨水
纯蓝墨水和红墨水是属於有机染料墨水,虽色泽鲜艳,但字迹的坚牢性不如蓝黑墨水,其字迹容易褪色。而红色墨水遇水很快就褪掉渗化,应特别加以注意。
三、颜料染料
中国绘画常用的国画颜料,可分为天然矿物颜料的石青、石绿、褚石、朱砂、明矾等,植物颜料有花青、藤黄,动物性颜料有胭脂、洋红、辱粉,金属性颜料有泥金、泥银、铅粉、锌钛白等多种。
四、胶矾
国画颜料的调制、矾绢、矾纸作画、全色都需要用矾、胶,胶分动物胶与植物胶,动物胶有牛皮胶、鹿胶、驴皮胶、骨胶、黄鱼胶等,植物胶有树胶、白芨胶、石花菜胶等,以牛皮胶、骨胶较为常用。
矾, 又称「明矾」或「白矾」,用矾矿石烧成。绘画装裱为了保护纸绢、增强抗水力、减少伸缩性,调成胶矾水刷在纸绢上。镶料染色颜色水当中加适量胶矾水,促使色度均匀。胶矾水的调制,通常是一克胶加60ml的30℃热水,把胶浸一天后如未化,则用文火隔水炖,溶化成胶水,每一克矾於冬季加10℃温水浸化成矾水,用二克胶一克矾的比例,俟胶水、矾水冷却后,将两者混合,用木棒不断调匀,即成为比例适当的胶矾水。
胶矾水虽能增强纸绢的抗水力,但明矾在潮湿环境中吸收水份,促使明矾分解产生硫酸,会加速纸张的酸化,是值得注意和重视的。
第三章 纸质文物损坏原因及机理
第一节 内在原因
一、造纸原料
造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植物纤维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三大成分。另外还含有少量单宁、果胶、树脂、脂肪、蜡、色素及灰分等次要成分。
(一)纤维素
纤维素是α纤维素的简称,是碳(C)、氢(H)、氧(0)的化合物,它是由许多个D-葡萄糖基联结而成。葡萄糖基之间,相互以 β-葡萄糖 键联接而成长链状的纤维素大分子。其分子式为(C6H10O5)n,式中n为葡萄糖基数目,称为聚合度。 n的数值为几百至几千甚至一万以上。聚合度的大小,跟纤维的强度有直接影响,聚合度越大,分子量越大,即分子链越长,纤维的机械性能越强。纤维素呈白色,比重为15~56,具有光学双折现象。由於纤维素分子含有羟基,所以在空气中能吸收水分。但不溶於水,这是由於分子排列的规则性和大量氢键存在缘故。纤维素在酸的介质中能水解成葡萄糖,硝酸可以使纤维素水解和氧化,使它生成硝酸纤维素。
纤维素在常温下是很稳定的,随著温度的升高,其抗张强度也相应的降低。在高温、光照和氧存在时,会发生氧化反应,使纤维素生成氧化纤维素。
纤维素端点的葡萄糖为半缩醛形式,它与氧化剂反应使纤维素发生如下反应:
O O
∕
纤维素----C 十3HclO3 → 纤维素-C +2ClO2
H OH
纤维素还能发生酯化和醚化反应,使纤维素生成甲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等。
纤维素的化学性质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相比还是比较稳定的,纸张中所含纤维素的成分越高,分子量越大,纸张中的强度和耐久性就越好。我国古代的手工纸,由於纤维素纯,纤维长,所以保存的时间就长。
(二)半纤维素
半纤维素是由植物细胞组成,在水解时能分离出木糖和半乳糖。它属於多聚糖分子的混合物。包括多聚戊糖、多聚乙糖、多聚葡萄糖,以及β和α纤维素。其分子含有200~500个半纤维素糖基,在纤维素和木质素之间起联结作用。它与纤维素的区别在於,纤维素为线性高聚物,而半纤维素含有短侧链的多聚糖。纤维素为单一多聚糖,半纤维素由两种以上糖基来组成它们同属多聚糖,在外界条件光、热、酸、碱的作用下,皆可脂化、醚化、氧化、降解和水解。
纸张中含有适量的半纤维素,不仅能缩短打浆时间,而且能增加纸的强度。如半纤维素含量太多反而影响纸张的寿命。
(三)木质素
木质素是植物纤维中主要成分之一,它具有芳香族的特性,是一种含有碳、氢、氧的化合物。根据化学分析木质素中含有以下官能团,甲氧基(-OCH3),羟基(0H),羰基(O =C ),醛基(-CHO),醚键(-0-)等。
木质素呈白色或近白色,不溶於溶剂,质地脆弱,在高温下能溶解,其溶液呈乳白色或深褐色。 由於木质素中含有各种官能团,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如发生磺化反应,使木质素变成可溶性木质素磺酸盐,氧化作用变成可溶性氯化木质素。木质素最容易氧化,尤其在光照、高温和碱存在下,氧化更为迅速。现代纸张中含有较多的木质素,所以新闻纸极易变黄发脆,不易长期保存。
由此可见,由於造纸原料中含有植物纤维,尤其含有木质素和果胶、脂肪、色素等成份,给纸张的危害埋下了潜在的因子。
二、 造纸工艺过程与纸张耐久性的关系
纸张的耐久性,不仅与造纸原料有关,而且与生产工艺也有很大的关系。纸的生产方法有手工造纸法、机器造纸法两种。
(一)手工造纸法
我国是发明纸张最早国家。在十九世纪以前生产的纸,通称手工纸。手工纸又分竹纸和皮纸。历代许多珍贵的古籍、文献、书画都是采用皮纸做成的。这些纸张保存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仍然很好,是什麼原因呢这与手工纸的生产过程有著密切的关系。造纸术随著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得以发展、改正、提高。
潘吉星先生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在纸坊工人师傅的大力支持下,采取模拟实验,从汉纸制造最原始的八步流程:
浸湿→切碎→洗涤→舂捣→打槽→抄纸→晒纸→揭纸。
过渡到现今陜西凤翔造纸的十六步复杂过程:
浸湿麻料→切碎→碾料→洗涤→化灰水→灰碾→灰沃→蒸煮→洗涤→细碾→洗涤→打槽→剪纸→压榨→晒纸→揭纸。
但归纳起来,手工纸生产过程大致可分蒸煮、漂白、打浆、抄
纸四个阶段进行讨论。
1蒸煮: 造纸原料经机械预处理(浸湿、切碎、洗涤),在制浆过程中,用石灰乳〔Ca(OH)2〕,草木灰水作蒸煮剂浸透,目的在於脱去原料中的色素,除去污质、蜡质、松解原料中残留的胶质及其它填充物,使制成的纸张不残留有害的化学物质,而含有钙(Ca2+)、镁(Mg2+)等物质,使纸呈中性或偏碱性,阻止游离酸的形成,防止纸张进一步的变质,使纸延年起了很好的作用。
2漂白: 古代造纸的漂白工艺采用「日光漂白」,其方法据清人莫兴三《造纸说》: 「曝已复渍,渍已复曝,如是者三,则黄者转为白矣。其渍也必以桐子灰,黄荆木灰,非是则不白」。纸浆先经过阳光照射,利用空气中的臭氧产生氧化作用,使值物纤维中所含的天然色素或著色物质变成其他基因,然后利用桐子灰、黄荆木灰和草木灰的水溶液,溶出被氧化的物质,起到漂白作用。经过这种漂白处理的纸浆所造的纸,久不变色,不易老化变脆。
3打浆: 胡韫玉在《纸说》中写道:「铸之於臼,千锤万杵捣愈多,而质愈融,楮骨竹筋尽为液流」。 说明打浆要充分,只有通过充分的锤捣才能造出纤维交织均匀的纸来。
4抄纸: 植物纤维经上述处理制成纸浆,为使纤维在水中离散浮游,除了充份搅拌,通常加一些如黄蜀葵、杨桃藤、野葡萄、梧桐等悬浮剂,以便使纤维分布均匀,增加强度。
从上述简单过程可以看出: 手工法造纸加工缓慢,生产过程细致,残留在纸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很少,纤维不易受到损害,因此纸就坚固、耐磨。目前我们见到的晋、宋代的书画和古书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有的纸张仍然是洁白如玉,完整无恙,这些纸都是用传统手工方法生产出来的。
(二)机器造纸法
机器造纸大致经过以下几个过程,首先准备原料,然后再制成纸浆。由於制造纸浆时所用的方法不同,又有机械与化学法之分。
1机械法:就是用机械的方法来离解纤维制成机械木浆。这种木浆,木质素无法除去,且其纤维短而粗,又含有较多非纤维素,所以制成的纸张疏松容易破脆 ,在日光及空气中容易氧化变黄,这是耐久性差的其中一个因素。
2化学法,就是用适当的化学药剂,在蒸煮原料过程中,除去木质素及其它非纤维素,使纤维离解而成一种纸浆。根据所用的化学药品的不同,化学法可分为亚硫酸盐法、碱法和氯化法等。
(1)亚硫酸盐法:是用亚硫酸氢钙[Ca(HS04)2〕和亚硫酸(HS03)2的混合液,用这种混合液蒸煮纤维,制成亚硫酸盐化学纸浆,此种纸浆中含有一定量的半纤维素和蒸煮液以及产生木质素磺酸的酸性残留在纸浆中,因此,纸张的耐久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碱法: 是用苛性钠(NaOH)作为蒸煮液与原料一起在高温下蒸煮的方法。由於碱性太大,对纤维损害较大,使纸强度降低,加上成本高,现已很少应用。
(3)氯化法: 是将原料同氢氧化钠一起蒸煮,经氯化、碱液后处理,除去木质素, 再经过漂白,在这过程中有时用碱,有时用漂白粉,有时用氯来处理,会使纤维素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从纸浆制造方法可以看出:纸浆的质量与纸张的耐久性有著直接的关系。
(三)造纸过程与纸张的耐久性
从造纸过程来看,纸张的耐久性与打浆、上胶、加填料亦有关系。
1 打浆的目的:
打浆是决定纸张性能和质量的重要工序之一,打浆的目的,使纤维横向切断变短,纵向分裂变细。同时使纤维「水化」膨胀呈胶性,以及使纤维两端帚化发毛,增加纤维交结能力,提高纸张的坚牢度。
2 纸张上胶的目的:
是为了降低它的吸湿性。目前
参考资料:
宣纸的分类与性能区别
我国唐宋时代的画多画在绢上,元代以后才大量用纸作画。绢是一种丝织品,现在已很少使用;现代作画多用宣纸。宣纸产于安徽泾县,古属宣州,故称宣纸。这种纸用青檀树作主要原料,制作精细,纸的质地绵韧,色泽白雅,纹理美观,光而不滑,软而不脆。宣纸,作画墨色层次清晰,滋润有韵,历来被视为佳品。
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类。熟宣是用矾水加工制过的,水墨不易渗透,可作工整细致的描绘,可反复渲染上色,适宜画青绿重彩的工笔山水,表现金碧辉映的艺术效果。生宣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章、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写意山水多用它。熟宣作画容易掌握水墨,但也容易产生光滑板滞的毛病。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落笔即定,水墨渗沁迅速,不易掌握。故一般画山水者喜用半生半熟的宣纸,因其既有墨韵变化,又不过分渗沁,皴、擦、点、染都易掌握,可以表现复杂丰富的笔情墨趣。这种纸可以自己制作:用少许明矾溶入冷水中,用排笔蘸水均匀地刷在生宣上,注意刷满,不可有漏痕。矾水的浓度。决定宣纸的生熟程度,刷前可蘸点矾水在舌上尝一尝,有轻微涩味即可,若过涩即成熟宣了。宣纸湿后极易破裂,可用旧报纸垫在下面,刷后连报纸一起揭下晾干。
宣纸价格较贵,可选用东北的高丽纸、四川的夹江宣纸、江西的六吉纸,以及陕西、四川、贵州等地的夹皮纸来代替。它们价廉且性近于半生半熟的宣纸
最早的宣纸用料以青檀树皮纤维为主要原料。青檀树,落叶乔木,木质坚硬,是我国的特产树。这种树最高可达20米,径围最大为1.7米。树皮呈灰色,叶卵形,叶缘有细齿。花单性,雄花簇生,雌花单生。青檀喜钙质,多扎根在石灰质土壤及岩石缝隙中。青檀有一特性,当长到一定年头时,树皮便会自然裂开,掉落。于是它的树皮,成为献身于人类文化事业的天生佳品。檀树遍及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尤以安徽的泾县、宣城等地最多。
宋、元以后又用桑、麻、竹、楮等十余种原料为宣纸的用料。制出的宣纸质地细密、柔软坚韧、颜色洁白、吸墨均匀,光而不滑、薄而能坚、不腐不蛀,不怕水浸日晒,久存不变色。在书画中能够表现出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能使画面别开生趣。
明代的世宗和高宗皇帝都酷爱书画,上行下效,使宣纸需求量大增,更使宣州等地的造纸业一片兴旺。到了清代宣纸又远销到欧洲,还荣获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等,声誉世界。
宣纸的种类
造纸的主要源料多为植物纤维,以竹与木为主,木之纤维柔韧,制成纸,吸墨较强;竹之纤维脆硬,所制之纸,吸墨性较弱,故以此分为两大类:
弱吸墨纸类:多系竹纤维制成,纸面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慢开,所以色彩鲜艳。以牋纸类为主,如澄心堂纸、泥金牋,还有今之洋纸也属之。
澄心堂纸:为南唐李后主所使用之名纸,与廷圭墨齐名。特性平滑紧密,有「滑如春冰密如玺」之称,为弱吸墨纸之上品,差一点的称玉水纸,次差的称冷金牋。「轻脆」,即其特性。
蜀牋:据说西蜀传蔡伦造纸古法,所产蜀牋,自唐以来颇富盛名,如薛涛牋、谢公牋等。据说其地水质精纯,故其纸特优。「谢公牋」以师厚创牋样得名,因有十色,又称十色牋。「薛涛牋」则因涛得名,但此种彩色牋纸,虽系遵古法制成,染色易败,不能传久,为应酬把玩罢了。
藏经纸:藏经纸乃佛寺用以书写或印制佛经者,又名金粟牋,有黄白两种。
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牋、蜡牋,今天已很少见,冷光牋虽为表光之最下者,也很少见了。今天一般都用日本制的鸟子纸,但价格昂贵,又不能持久,实在也并不实用。
强吸墨纸类:多系木质纤维所制,吸墨性强,表面生涩,墨一落纸,极易漫开,书写常加浆或涂蜡,光彩不若牋纸鲜明,较为含蓄,以宣纸类为主。虽然较晚出现,但今已取代牋纸,成为最名贵的书写用纸。
宣纸与彷宣:今日最名贵之书写用纸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合桑、短节木头、稻杆与檀木皮以以石灰浸之制成,吸墨性最强,质地最优。宣纸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实不产纸,而是周围诸地产纸,皆以宣为散集地的原因,玉板宣纸可不是人人用的,因为它非常吸墨,所以运笔过慢的人,用的就很辛苦了:只要笔稍停,墨就会渗出来,形成一个大大的墨团!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写出别有风味的字,像包世臣的淡墨书,齐白石的大笔写意画等。
因为宣纸过于吸墨难写,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或用砑光,或加胶矾,还有加浆而成的。经过改良之后的宣纸吸墨性略减,比较容易书写。
毛边纸、元书纸与棉纸:宣纸昂贵,一般习字时多用毛边纸。这种纸本来是用于印书的,但因为纸质好,有人买了书之后裁来练字,所以称为「毛边纸」。此纸所用原料,以竹为主,色呈牙黄,质地精良,和我们今天中小学生习字簿所用的机器制毛边纸有很大的差距。元书纸和毛边纸近似,但今已无闻。本省所制的棉纸也可以算是这一类,质地渐佳,颇具韧性,价格亦不甚贵,可以做为习字用。
我国纸的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名纸很多,早期的纸如絮纸,灞桥纸,居延纸,中 纸,罗布淖尔纸,旱滩坡纸,蔡侯纸等等,有的见于著录,有的是现代考古的实物发现。由于历史久远和当时生产的数量有限,这些纸已均无传世。
介绍一些唐宋以后的名纸。
1、宣纸。因产于宣州而得名。唐以前开始制造,开始以檀树皮为原料。宋元以后又用楮,桑,竹,麻等十数种原料制作。宣纸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搓折无损,利于书写绘画,墨韵层次清晰,有独特的渗透,润墨和一次吸附性能,落墨着色,能呈现出明显的书画虚实相同的独特风格,写字骨神兼备,作画墨韵生动。另外它还耐老化,防虫蛀,耐热耐光,适合长期保存,有“千年年美纸”,“纸中之王”的美称。宣纸根据其加工不同可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不熟宣。生宣纸又叫生纸,生产后直接使用,吸水性,润墨性强,强用于泼墨画,写意画。笔触层次清晰,干,湿,浓,淡,变幻多端。熟宣纸,以生宣纸经过矾水浸制者叫做熟宣或矾宣。经过加矾,砑光,拖浆,填粉,深色,洒金,加蜡,施胶等工序而制成,作书画不易走墨晕染,适宜于画工整细致的工笔画和写楷隶书。此纸久 后会漏矾脆裂。唐朝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北宋的澄心堂纸都是熟宣纸。半生不熟宣即半熟宣,是用生宣浸以各种植物汁液而成,具有微弱的抗水力,用以写字或作画,墨色洇,散较缓,适用于书写小幅屏条,册页或用作兼工带写的绘画。宣纸又按用皮料的不同比重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三大类;按尺寸分为二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七尺,八尺,丈二,丈六,尺四,尺六,尺八等规格;按厚度分有单宣,夹宣,二层,三层,四层几种。最薄型的宣纸是特制的,主要用于拓片,拷贝,印刷古籍,装帧印谱;品名有棉连,扎花,罗纹,龟背纹,蝉翼等。
2、薛涛笺,唐末五代名纸。是一种加工染色纸,因为由薛涛创制,所以得名。薛涛,唐长安人,幼年随父亲宦居四川,后父逝,沦落风尘成为乐妓。她善作诗填词,感当时纸幅太大,亲自指导工人改制小幅纸。因用薛涛宅旁浣花溪水制成,因而又称“浣花笺”。相传薛涛曾把植物花瓣撒在纸面上加工制成彩笺。这种纸色彩斑谰,精致玲珑,又称“松花笺”。后历代有仿制。
3、水纹纸,唐代名纸,又名“花帘纸”。这种纸迎光看时能显示除帘纹外的透亮的线纹或图案,目的在于增添纸的潜在美。制法有二:一为在纸帘上用线编纹理或图案, 出于帘面,抄纸时此处浆薄,故纹理透亮而呈现于纸上;其二为将雕有纹理或图案的木制或其他材料制的模子,用强子压在纸面上,犹如现在通用的证卷纸,货币纸的水印纹。明杨慎《丹铅总录》云:“唐世有蠲纸,一名‘衍波笺’,盖纸纹如水纹也。”
4、澄心堂纸。南唐时徽州地区所产宣纸,薄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有的五十尺为一幅,从头到尾,匀薄如。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喜爱这种纸,特意用自己读书批阅奏章的处所——澄心常来贮藏,供宫中长期使用,所以称“澄心堂纸”,后世视为艺术瑰宝。
5、谢公笺。这是一种经过加工的染色纸,为宋初谢景初(1019-1084)创制,因而得名。谢氏受薛涛造纸笺的启发,在益州设计制造出“十样蛮笺”,即十种色彩的书信专用纸。这种纸色彩艳丽新颖,雅致有趣,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十种 色,与薛涛笺齐名。
6、高丽纸,又名韩纸,高丽贡纸。古代高丽国(又称高句丽,朝鲜)所产之纸。北宋陈 《负暄野录》云:“高丽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此纸多为粗条帘纹,纸纹距大又厚于白皮纸,经近人研究,宋元明清时我国书写所用高丽纸,大部分是桑皮纸。清乾隆时我国有仿制的高丽纸。
7、金粟笺纸。宋太祖赵匡胤提倡佛教,全国印经之风盛行,为适应这种需要,当时歙州专门生产一种具有浓淡斑纹的 经纸——硬黄纸,又名蜡黄经纸,或称金粟笺。金粟寺在浙江海盐金粟山下,因寺内抄经需纸特多,故纸名“金粟笺”。它的特点是质地硬密,光亮呈半透明,防蛀抗水, 色美丽,寿命很长,虽历千年,犹如新制。
8、白鹿纸,古纸名。《至正直纪》:“世传白鹿纸乃虎山写 之纸也。有碧,黄,白三品,白者莹泽光净可爱,且坚韧胜江西之纸。赵松雪用以写字作画,阔幅而长者称白 ,后以白 不雅,更名白鹿。”
9、玉版纸,古代名纸。一种洁白坚致的精良笺纸。宋黄庭坚《豫章集,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诗:“古田小笺惠我百,信知溪翁能解玉。”元费著《蜀笺谱》:“今天下皆以木肤为纸,而蜀中乃尽用蔡伦法,笺纸有玉版,有贡余,有经屑,有表光。”《绍兴府志》:“玉版纸莹润如玉。” 元,明,清以来,造纸原料及生产技术都有了很大突破和发展,出现了许多精品,成为可供人观赏珍藏的艺术品。 明代生产的“宣德贡笺”,在制作技艺上较为湛。这种加工纸有许多品种,如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帘纸,磁青纸等。明代还仿制了唐代“薛涛笺”和宋代“金粟山 经笺”。这种仿制纸中加云母粉,纸面露出光亮耀眼的颗粒,这是明代人的创新。明代江苏苏州一带有一种洒金笺也名重一时 清代以来仿制加工的纸品种更多,尤其康熙,乾隆年间(17-18世纪)的制品最为精细,且有传世纸品留存。乾隆年间仿制的“澄心堂纸”,这种纸多为斗方式,纸质较厚,可分层揭开,多为彩色粉笺,还绘以泥金山水,花鸟等图案,纸上均有长方形隶书小朱印,印文为“乾隆年仿澄心堂纸”,纸料为皮料。清仿“薛涛笺”,是一种长方形粉红小笺,印有长方形小印,印文“薛涛笺”,多用于信纸。乾隆年间又仿制“金粟 经纸”,乾隆帝喜用此纸写字,又用此纸印《波罗蜜多心经》。有些内府的名画也用此纸做“引首”,故宫博物院尚有保存。乾隆时期还仿制元代名纸“明仁殿纸”,如“清仿明仁殿画如意纹粉蜡笺”,纸上用泥金如意云纹,纸厚,表面平滑,纸质匀细,纤维束甚少,属桑皮纸。这种纸两面均有精细的加工,背面有黄粉加蜡,且以金片洒之,纸的正面右下角阳文“乾隆年仿明仁殿纸”隶书朱印。此纸为内府库 品,造价极高,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清代除仿制古名纸外,还有一些创新的产品。如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内的“梅花玉版笺”,纸为斗方式,皮纸,纸表加以粉蜡,再用泥金或泥银绘以冰梅图案,有方形“梅花玉版笺”朱印。这种纸创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复制盛行,薄于仿明仁殿纸。清代还新创“五色粉蜡笺”。这种粉蜡笺始于唐代,是以魏晋南北朝时的填粉和唐代的加蜡纸合二成一的加工纸,成为多层粘合的一种宣纸,具备粉纸及蜡纸的优点。底料的皮纸,施以粉加染蓝,白,粉红,淡绿,黄等五色。加蜡以手工捶轧砑光,称为“五色蜡笺”。有的在纸面上用胶粉施以细金银粉或金银箔,使之在彩色粉蜡笺上呈金银粉或金银箔的光彩,称“洒金银五色蜡笺”;有原用泥金描绘山水,云龙,花鸟,折枝花等图案,称“描金五色蜡笺”。此纸防水强,表面光滑,透明度好,具有防虫蛀的功能,可以长久张挂。书写绘画后,墨色易凝聚在纸的表面,使书法黑亮如漆。由于制作精细价高,故多用于宫廷殿堂书写宜春贴子诗词,供补壁用或作书画手卷引首,室内屏风,多见于宫廷内府殿堂的书写匾额及壁贴等,民间很少流传。乾隆内府制作最精,也称“库蜡笺”。 明清以来还有一种新的加工纸,为砑花纸。纸料为上等较坚韧的皮纸,有厚有薄,图案多以山水,花鸟,鱼虫,龙凤,云纹或水纹,也有人物故事或文字。此纸透光一看,能显示一幅美丽的暗纹图画。故宫保存的“砑花蜡印故事笺”,用的是细帘纹皮纸,纤维交结匀细,纸厚,色以土黄为多,纸上砑有《赤壁赋》,《卢仝烹茶》等人物故事图案的暗纹。绘画风格均受宫廷绘画的影响。纸的表面施粉,非常精细,很适于笔墨书写。此纸加工方法为加粉染色,再把画稿刻在硬模上,再以蜡砑纸,模上示的花纹因压力作用而呈现光亮透明的画面。明清以来还制造罗纹纸,发笺,白云母笺,各色雕板印花壁纸等。纸的加工工艺创造了染色,加蜡,砑光,施粉,描金,洒金银和加矾胶等各种技术,人们以“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来形容工艺的
本文2023-08-06 16:16: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3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