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喜欢伪造古籍
要知道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会产生的错误,首先要了解古书是以何形式流传的,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分析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一、古藉简介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说文》:“古,故也”故古籍又称故籍、故书、载籍等古代文献,最早见载于甲骨、金石,“甲骨卜辞”也称“殷墟书契”作为最早的正式书籍,为用竹木及缣帛记录文献之简牍、帛书晋太康二年(公元280年)汲群魏襄王墓出土之《纪年》、《穆天子传》等竹书,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之《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简书,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之《秦律》等简策,以及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之《老子》、《经法》、《战国纵横家书》等帛书,为传世之最早古籍汉代纸问于世,遂有手抄、唐写、宋元明清刻印书籍据国务院古籍小组的规定,以辛亥革命(1911年)为断限,凡辛亥革命以前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通称为古籍据古籍目录《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地方志综录》、《贩书偶记》以及佛藏、道藏、通俗小说、讲唱文学、金石碑录等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古籍约10万多种 二、古籍类别与版本 善本:书籍精加校勘,错误较少者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集古录跋尾》卷八《唐田弘正家庙碑》:“自天圣以来,学者多读韩文,而患集本讹舛,惟余家本屡更校正,时人共传,号为善本”又,珍贵难得之旧刻本、精抄本、精校本、手稿、旧拓碑帖等,通常亦称为“善本” 孤本:仅留存一份之书本一部书之某一书本,未刻之手稿,碑帖之旧拓本,在现世间仅有一份流传者,均可称为孤本 蓝本:谓著书或刊书所依据之旧本《居易录》:“今方修一统志,似当以旧通志为蓝本”凡是重刊或校勘,必以最精之本子为蓝本 刻本:又称“椠本”、“刊本”,雕板印成之书我国雕板印书始于隋唐,至宋而大盛按刻书之不同情况及刻本之不同类型,可分各种不同型式:以时代区别,有宋、金、辽、元、明、清刻本;以地域区别,有浙江、福建、江西、山西、江苏、安徽、四川等各地刻本;以刻书者区别,有官刻、私刻、坊刻等;以版式区别,有九行本、十行十八字本、四周单栏本、左右双栏本、竹节栏本、白口本、黑口本、两节本、袖珍本、巾箱本等;以字体区别,有大字本、小字本、宋体字本、软体字本(亦称写刻本)、篆字本、梵文本、满文本、满汉文合刻本等;以墨色区别,有朱墨印、几色套印等;以纸张区别,有皮纸本、麻纸本、棉纸本、竹纸本、开化纸(亦称桃花纸)本、宣纸本、毛边纸本、毛太纸本、罗纹纸本、连史纸本等;以装订形似区别,有经折装(亦称梵夹装)本、旋风装本、蝴蝶装本、包背装本、线装本、毛装本、金镶玉本等;以刻书先后区别,有原刻本、重刻本、仿刻本、初印本、后印本等;以内容及价值区别,有足本、残本、增订本、删节本、繁本、简本、批点本、评本、单疏本、集解本、重言重意本、纂图互注本、绣像本等 祖本:一种书最初刻印之本一种书在不同时期往往刻有多种本子,难免产生讹误,而祖本则保持其本来面貌,因此为人所重 原本:第一次写成或刻成之书本为对增订、修改和重刻、改版而言原始稿本和最初刻本与增订、重刻之本往往有很多不同可供查考一种著作之发展过程 定本:一书之最后确定之本指自己编撰或整理前人之著作,在一定时间内,已经整理完毕,最后确定,准备发表之本子 副本:同一书籍抄出之副本为对正本而言过去公私藏书家,得一稀见图书,依样重写,储作副本《隋书·经籍志》:“炀帝即位,秘书三阁,限写五十副本”今亦指国家对内或对外文件之正式签署之副本,备存查和通知有关方面之用 别本:同书同一来源之另一本子亦称“副本”《南史·刘孝绰传》:“又写别本封至东宫”又,同书另一来源之本子亦称“异本”因所根据之来源不同,内容也有出入如:书有《别本十六国春秋》,帖有《黄庭坚别本》 仿刻本:摹仿原版字体版式刻印之书本宋无刻本,多以擅长书法者上版,加之雕印精湛,明清两代刻书往往予以摹仿,故有“仿宋本”、“仿元本”之称 影刊本:照原书版式影刊之书本珍贵之古籍,为存原书面貌,以适应研究之需要,清乾、嘉以后,常用影刊方法加以传布如黄丕烈所刻《士礼居黄氏丛书》,其法大都先照原书影摹,然后上版开雕摄影术发明后,亦有用原书照相雕版者刻成之后,与原刻相仿,精工者几难识别自影印兴,影刻之书渐少 抄本:也称“写本”即抄写之书本习惯称唐以前为“写本”,唐以后称“抄本”宋以后,雕版虽以盛行,但抄本与之并行,如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皆为抄本;有些较为专门或需要不广之著作,仍靠抄本流通更有抄书者系著名藏书家或学者;除书之内容外,其手迹也值得珍重故抄本图书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藏书家以精抄本与宋元刻本相次比对于不详年月之抄本,约在清嘉庆以前者通称“旧抄”,晚清者称“近抄”,辛亥革命以后者称“新抄”对于确定为明代或清代之抄本而无从断其年月者,则统称“明抄”或“清抄” 朱墨本:用朱、墨两种颜色套印之书本最早为元至元六年(1340年)湖北江陵资福寺所刻无闻和尚《金刚经注解》卷首之《灵芝图》和经注,都用朱墨两色套印沿至明末,吴兴(今湖州市)闵齐吉、凌檬初两家盛用两色套印,墨色印正文,朱色印评语及圈点 珍本: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类别科学价值之珍贵罕见之写本或刻本 初印本:书版刻成后第一次印刷之书本特点是字画清晰,赏心悦目,故为藏书家与读者所重 后印本:历次再版印刷之书本其字迹漫漶,版断框歪,墨色暗淡,故不受人喜爱 重刻本:一种书重新刻印之本相对原本而言不但字体版式与原本不同,在文字内容上也往往有所修改,多在序文凡例中加以说明 道藏本:根据道藏刻印之书本同样,佛经中亦有“碛砂藏本”、“嘉兴藏本”等称呼 卷子本:用卷轴装订之书籍唐以前抄写书本均用长幅纸,卷成一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唐人写本存于今者皆为长卷,如手卷之状,收藏家谓之卷子本” 百衲本:用百种不同版本之残卷零页配合或汇印而成一部完整之书本“百衲”取僧衣破敝补缀之称如商务印书馆影印之《百衲本资治通鉴》、《百衲本二十四史》 残本:内容残缺不全之书本 配本:一部书因有残缺,用其它版本之同一种书予以配全,故称 三朝版:经过三个朝代修补之书版南宋杭州国子监,所藏各种书版多有残缺元朝时,将这些版片转入西湖书院,加以修补印行至明洪武八年,书版又移至南京国子监,再次进行修补印刷对这部分递经宋、元、明三朝修补之书版,后人称为“三朝版” 活字本:用活字排版印刷之书本活字印刷为宋仁宗庆历时(1041——1048年)毕升所发明其法,用胶泥刻字,火烧使坚,排版印刷为中国之伟大创造,早于欧洲活字印刷400多年元代又创木活字明弘治时创铜、铅活字,为我国近代铅字印刷术之前导 影印本:根据原书用照相制版方法印成之书本有胶印、大石印、珂罗版(即玻璃版)印、铜版印等稀少、罕见之图书资料,为研究之需,常用原书影印,以广流传 石印本:以药墨书写于特种药纸上,用石制版印刷之书本用摄影制版石印之书,则称“大石印本” 排印本:用活字排印之书本为区别版本,通常称铅字排印之书为“排印本”,而其它活字排印之书则分别称为“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等 拓本:即摹拓金石彝器碑碣印章之本用红色拓者称“朱拓”,黑色拓者称“墨拓”,最早拓者称“初拓”初拓字迹(或图案)清晰,墨色匀净,较为珍贵 稿本:即作者之原稿作者亲笔写定者称“手稿本”,经过整理誉清者称“清稿本” 影写本:用纸覆于原书上影写成之书本其点画行款,一依原本一般专指影写宋、元善本,如明末常熟毛晋及古阁据宋本影写,非常精工 校本:根据不同本子和有关资料核对过之书本取某书之一本子作底本,搜罗一种或几种不同本子及有关资料相核对,发现其讹误衍脱,即在底本上加以批注如只传抄他人所校,则称为“过录校本” 内府本:明、清两代宫廷内部刻印之书本校勘,刻印,都较精良清昭梿所撰《啸亭杂录续》有内府刻书目录一卷,可资检览 藩刻本:明代分封各地之藩王所刻印之书本因有些藩王、子孙及其门客颇有学问,而且刻印之书所据底本多为御赐宋、元善本,故其版本价值较高 聚珍本:清代以木活字排印之书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刻印《四库全书》中善本,因仿宋人活字版式,镌木单字25万余枚高宗以活字版名称不雅,改称“聚珍版”凡排印之书,首有高宗题诗十韵,每书首页首行之下有“武英殿聚珍版”六字,世称武英殿聚珍版书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颁发聚珍版于东南各省,并准所在锓木通行先后承命开雕者有江宁、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这些仿聚珍版刻印之书籍,通称为“外聚珍”,而将武英殿聚珍版称为“内聚珍”,以示区别后来中华书局创制仿宋体铅字,就名为“聚珍仿宋版” 闵版:明万历、天启年间,吴兴闵齐伋、凌蒙初采用朱墨与五色套版所印之书其选择经、史、子、集各类凡士人习用书籍,专辑前人评论批点,使用方正宋体字和优质白纸,作朱墨两色或兼用黛、紫、黄各色套印,后人称为“闵版”特点为词义显豁,脉络分明,行疏幅广,光彩夺目近人武进陶湘,编有《明吴兴闵版书目》 麻沙本:南宋福建省建阳县麻沙镇书坊刻印之书本因该地盛产榕树,木质松软,易于雕版,故书坊集中,于当时图书流通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书贾射利,校勘粗疏,刷印低劣,故《石林燕语》有“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之说 蜀本:四川刻印书本之总称宋代眉山为四川刻书中心刻书多为大字颜真卿体,故又有“眉山本”、“蜀大字本”之称 浙本:浙江刻印之书本又分杭州本、婺州本、衢州本、台州本宋代浙本大都字体方整、刀法圆润,为宋版之上品 闽本:亦称“建本”,即福建刻印之书本又分建宁本、建阳本、麻沙本等 宋本:宋代刻印之书本雕版书至宋代而大盛,杭州、建阳、眉山等都为当时刻书中心公私所刻,有监司、家塾、坊肆等其风格北宋质朴,南宋挺秀;多仿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字体;白口居多,至南宋中后期出现细黑口;避讳较严所印书籍,校勘精审、雕印精美者颇多,往往为后世刻本所依据,为学者所重视 金本:金代刻印之书本金代雕版中心在平阳(又称平水,今山西临汾),其地产纸丰富,书坊很多,设有管理出版机构所刻著名者有《刘知远诸宫调》、《萧闲老人明秀集注》等此外,山西运城所刻之《藏经》及河北所刻之经书、音韵学书,也颇有名 元本:元代刻印之书本元代雕版中心在杭州、建阳、平水等地公私所刻,无论校勘与雕印,不乏精品,堪与宋本媲美其风格、字体大都摹仿赵孟頫书法,扁方圆活,常用简体字,黑口、双鱼尾居多,初期行字疏朗,中期以后行格渐密,由左右双栏趋向四周双栏,目录和文内篇名上常刻有鱼尾 明本:明代刻印之书本明代雕版之普遍,出版量之庞大,前所未有版画艺术、铜活字版及彩色套印,为明代雕印技术发展之辉煌成就但有些刻本校勘不精,删节不当,甚至妄改书名、伪造古书,后人多有批评明初刻书犹沿元代风格,黑口居多,正德、嘉靖间,出现仿宋风气,白口为多,字体横平竖直,起落顿笔有棱角,字形方正,显得板滞万历以后,字形由方变长,字画横轻直重;部分家刻及坊刻本出现软体字,较为美观 高丽本:亦称“朝鲜本”,指朝鲜刻印之中文古籍我国印刷术很早传入朝鲜,朝鲜刻印之书流入我国也很多无论刻本或活字本,均为软体大字,皮纸精印,书品宽大,醒人眼目 东洋本:亦称“日本本”,即日本刻印之书本我国印刷术首先传入朝鲜,其次为日本日本所刻古籍,多用美浓纸精印,近似朝鲜本,但在字体与装订等方面,下朝鲜本一等有些书行间注以平假名或片假名,较容易识别 越南本:越南刻印之书本越南之印刷术也从我国传入,故刻印风格及装订形式与我国基本一致流入我国之书籍,大都在相当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刻印,未见有更早印本 官刻本:历代各类官方机构刻印之书本如宋代秘书监、转运司、茶盐司、公使库、郡庠、县斋以及州府县学,元代国子监、各路儒学、府学、兴文蜀,明代经厂、南北两京国子监,清代武英殿等所刻之书,都属于官刻本 监本:历代国子监刻印之书本监本始于五代后唐,宰相冯道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版印售以后国子监都印图书,以经、史为主明朝南北两京设立国子监,都有刻书,故有南监本、北监本之称 家刻本:私人刻印之书本亦称“家塾本”私家刻书为宋代以来雕版事业之重要组成部分,因不以营利为目的,校勘、刻印俱精,版本价值颇大其中著名者,如宋陆遹刻《渭南文集》、黄善夫宗仁家塾刻《史记正义》;元平阳府梁宅刻《论语注疏》、古遇陈氏刻《尹文子》;明袁褧嘉趣堂刻《世说新语》;清黄丕烈刻《士礼居丛书》等 坊刻本:简称坊本,指书铺刻印之书本因以营利为目的,一般雕印不如官刻本之精,校勘不如家塾本只审但也因地因人而异,如宋代临安陈氏书棚本,校印精湛,极为人所重;福建麻沙本,讹误较多,人多不贵之因坊刻本面向大众,许多医书、民间文学赖以流传,故颇受人们喜爱 三、主要错误辑佚(缺失):由于古藉承载物有甲骨、简、金石、帛等形式,在某种情况下都会受到损坏,造成句字缺失,甚至整本整卷残缺不全,虽然后人会整理出“辑佚本”,辑佚本几乎一定会有错漏、误解辑佚可能是古藉传出错最大的原因有时不是整段缺失,会少写少抄一字,往往被称为“脱字” 错字(别字):古人在誊刻、誊写、排字等过程中由于疏忽、误读、误认、通假字等原因造成错字有些错字是关键字眼,甚至会造成后人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误解例如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四中提到:“朱淑真词,自来选家列之南宋,谓是文公侄女,或且以为元人,其误甚矣淑真与曾布妻魏氏为词友曾布贵盛,丁元以后,崇宁以前,大观元年卒淑真为布妻之友,则是北宋人无疑李易安时代,犹稍后於淑真即以词格论,淑真清空婉约,纯乎北宋易安笔情近浓至,意境较沈博,下开南宋风气,非所诣不相若,则时会为之也池北偶谈谓淑真玑图记,作於绍定三年绍定当是绍圣之误绍定、理宗改元,已近南宋末季浙地隶辇毂久矣记云:‘家君宦游浙西’临安亦浙西,讵容有此称耶”由上文可见,绍定是绍圣之误,一字之差,谬之千里这也是一个古藉出错的主要原因 误中国文字几千年来词意变化很大,早期古文又十分简练,会造成后人在阅读时产生不同的理解结论,如果流传载体同时有缺失,后人在整理时加入自己的理解,就会产生很大误解 张冠李戴:同在以上《蕙风词话》同一卷中,指出欧阳修的一首词误入朱淑真集 以讹传讹:古人读书人少,写书人更少,当一专家泰斗在书中写出错误结论时,很少有人去怀疑其正确性,后人引用此论,导致以讹传讹 标点错误:古书没有标点,后人在标点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理解,不一定是古人的愿意,甚至有可能完全是相反的意思 标音错误:在校勘过程中,注音也是工作内容之一,校勘者对原文注音的理解不同,也会造成一定错误 年代错误:对古藉出现、整理或作者生存年代的误认 以上为几种主要错误,由于本人不是这方面专家,只是对此感兴趣的“票友”,答案不能作为专业使用,仅供参考谢谢!
2018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即将开始!我在这里为考生们整理了2018年出版资格考试《初级理论与实务》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的及时更新哦。
2018年出版资格考试《初级理论与实务》知识点:书刊版式设计概述
第四节书刊版式设计概述
版式就是图文在页面中的编排形式,由图文的空间位置、尺寸和形体所体现。版式设计是整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图文在页面中的编排形式提出要求和规定,并作为印前制作的依据。
版式设计要根据书刊的性质、内容、读者对象和可利用的工艺技术手段等作出合适的选择和处理,使书刊的内文版式安排合理、脉络分明,既方便读者阅读,又与书刊的外部装帧和谐一致,给人以美感。
一、书刊版式设计的基本要求
版式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完善版面的阅读功能。因此,清晰性、易读性、和谐性是版式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清晰性
版式设计是许多因素的复杂结合。版面上设计元素的运用、结构框架的设定、个人风格的发挥等一切手段,都是为了鲜明地表现内容、突出主体,使主体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没有丝毫视觉污染与干扰。
(二)易读性
作为主体的文字或图表,在版面上均有各自的位置。但是,无论是前与后、主与次、分与合的安排,还是大与小、轻与重、黑与白的分布,所有的版式设计手法在原则上都是平等的。它们的运用都是为了版面的易读性,为了读者能有“选择”、有“区别”、有“秩序”地阅读。
(三)和谐性
版面中的各种设计元素要彼此呼应、和谐一致。应该正确运用版式设计的艺术规律,使版面达到形式与内容、局部与整体的完美结合。生动、有序、和谐的版面,能给人一种阅读上的愉悦。
二、书刊的版面
书刊版面是对书刊成品页面上图文与空白部分的总称。与书刊版面相关的因素有版面结构和版面类型等。
(一)版面结构
一个完整的书刊版面是由各种成分有机结合构成的。从宏观上看,版面分成版心和周空两大部分;从微观上分析,则每个部分又都由一些更小的成分组成(见图3—16)。
1版心及其版口
版心是一般书刊成品版面中的图文印刷区域,或者说,版心一般就是指版面上容纳主体图文的部位。需要说明的是:版心之外的区域并非绝对空白,也常印有一些文字(如书眉、页码等),但这些都不属于主体图文。如果有特殊需要而采用“超版心”或“出血”的图文编排样式,图文也会占据版心以外的空间,但这仅是特例,不是普遍现象。
任何版心都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其具体尺寸取决于版面的幅面大小和周空所占空间的大小。因此,尺寸相同的版面,其版心的大小也可以通过对周空的不同设计而有变化。
版心的组成要素包括文字、符号、图表、线条、底纹和间空。本章第五节将对它们作较详细的介绍。
版口是指版心四周的边沿。版心中第一行字的字身上边沿为上版口,最后一行字的字身下边沿为下版口,版心最左第一个字的字身左边沿为前版口,最后一个字的字身右边沿为后版口(见图3—16)。
2周空
周空是指版面边沿的四块狭长矩形空白,分别习称“天头”“地脚”“订口”和“翻口”(见图3—16)。
(1)天头
天头又称“上白边”,是处于版心上方的白边。因它所处位置在版心之上,好像居于天顶,又好像人的头部,所以称作“天头”。天头如果印有书眉,一般高25毫米左右;如果保持空白,则可以小一些。但这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进行版式设计时,可以根据书刊的性质和类型作适当调整。
(2)地脚
地脚又称“下白边”,是处于版心下方的白边。因它所处位置在版心之下,好像居于地面,又好像人的腿脚,所以称作“地脚”。书刊的地脚部位也可以印上一些文字。由于这些文字
好像搬到版心下方的书眉,就称为“下书眉”。下书眉的内容和排式特点均与书眉基本相同,相异之处除了空间位置之外,主要是下书眉在图书中各章(或各篇文章)开始的第一面上也可以印。
地脚的高一般略小于天头,呈1:14的比例,这样的版面布局比较匀称。但是,地脚的高也可调整,排下书眉时,地脚甚至可以大于天头。
(3)订口
订口又称“内白边”,是位于版心内侧的白边。因它紧挨着书页订合处,所以称作“订口”。订口的宽度一般为18~25毫米,不宜过小,否则会使版心内侧的文字不易全部清楚展现,尤其当书页较多、图书较厚时,订口更是宜大不宜小。
和合面是由两个页面拼合成一个完整版面的,所以它的订口比较特殊,必须是隐蔽的,通常看不到、也不能被看到,否则版面会被露出的订口白边割裂开,影响版面的完整性。所以,和合面的订口就要设计得比同一本书刊中的其他普通版面窄一些。
采用骑马订装的书刊,如果中心页是和合面,就要将靠近订口的版心部分设计成“出血”式,即没有明显的白边。
(4)翻口
翻口又称“外白边”,是位于版心外侧的白边。因沿着它可翻动书页,所以称作“翻口”。一般情况下,采用骑马订装和锁线订装的书刊,翻口的宽度与订口宽度一致;采用胶粘订装的书刊,翻口的宽度比订口宽度略小1~2毫米;采用铁丝订装的书刊,翻口的宽度要比订口宽度小3~7毫米的订缝尺寸。这样,版心位置显得比较匀称。不过,有些书刊由于需要给读者书写批注留出比较多的空间,翻口的宽度也可增大。
竖排版面的翻口上可以印一些文字。由于这些文字好像给版面开的一条缝隙,所以称为“中缝”。中缝的内容、作用、排式等与横排版面的书眉基本相似,只是所处空间位置和字行方向不同。正因为如此,一些横排版面的书刊有时也借鉴竖排版面设置中缝的做法,把原本需放在天头处的书眉文字竖排在翻口上。
(二)版面类型
版面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形成方式分类
从形成方式来看,书刊版面可以分成普通版面与和合面(见图3—17)。
(1)普通版面
普通版面是最为常见的书刊版面。一个版面便是书页的一个页面。普通版面对书刊的版面设计和印刷、装订一般没有特殊要求。
(2)和合面
和合面是由前一张书页的反面页面(双码面)与后一张书页的正面页面(单码面)对合构成的一个大版面。一个和合面虽然在物理形态上分属两张书页,但在视觉上却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可以在不增大书刊开本的情况下将版面尺寸扩大一倍,以容纳不宜分割的图文内容。但是,由于一个和合面的拼合涉及两张书页,稍有不慎,拼合处就会出现错位,因此,不仅要求印刷、装订必须精细,而且要求书刊整体设计人员必须作好妥善安排。譬如,在两个页面相联接处尽量不设置横向的线性部件,以免左右难以对齐;订口宽度适当缩小,以免联结处出现白边,等等。
和合面仅仅在视觉上类似一个版面,而在物理构成上仍然是两个页面。因此,在编页码、计算版面总字数、计算用纸量时,一个和合面仍然应该作为两个页面计算。
2按文字排列方向分类
从版面上文字的排列方向来看,版面可以分成横排版面、竖排版面和混合排版面(见图3-18)。
(1)横排版面
横排版面的特点,是版心中的字行依次从上到下排列,而每行中的文字排列方向则有不同:有的是从左向右,如汉文、日文、英文、俄文等书刊;有的是从右向左,如阿拉伯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书刊。横排书刊按字行中文字排列方向的不同,相应地采用左翻本或右翻本。
横排版面在我国开始于五四运动时期,现已经成为我国书刊最基本的版面类型。
(2)竖排版面
竖排版面也称“直排版面”。这类版面的特点,是版心中每个字行的文字都从上到下依次排列,而各个字行的排列方向有所不同:有的从左向右依次排列,如我国的蒙古文、满文、锡伯文书刊;有的从右向左依次排列,如我国古代的汉文书籍和近代的竖排汉文书刊。竖排书刊按各个字行排列方向的不同,相应地采用左翻本或右翻本。
竖排版面在我国的书刊中曾长期使用,直到横排版面兴起后,才逐渐减少。现在我国的蒙古文、满文、锡伯文书刊和某些汉文古籍图书还采用竖排版面。
(3)混台排版面
混合排版面的特点是一个版面上部分文字采用横排,部分文字采用竖排。这种类型的版面常见于总体上横排的期刊,通常在两种场合下使用:一种是文章的标题竖排,而主体部分横排;另一种是一个版面上存在分属于两篇(或多篇)文章的文字,为了把它们明显区别开而有的文字横排,有的文字竖排,并且相邻部分之间留有一定空白或再加上线条分隔。
混合排版面在一本书刊中总是个别的,所以对书刊采用左翻本或是右翻本没有影响。
3按版心分割状况分类
从版心是否分割的角度来看,版面可以分成通栏版面、多栏版面和复合分栏版面(见图3-19)。
(1)通栏版面
通栏版面也称“长栏版面”。这类版面的版心部分不作任何分割。字行若横排,长度与版心的宽相等;字行若竖排,长度与版心的高相等。通栏版面因字行较长,用字不宜太小。
(2)多栏版面
多栏版面的版心部分均匀分割成若干块,每块为一栏。横排的多栏版面,版心作纵向分割,各栏的宽度相等。竖排的多栏版面,版心作横向分割,各栏的高度相等。常见的多栏版面是分割成两栏(也称“双栏”)或三栏的,分成四栏及以上的较少。在版心幅面尺寸相等的情况下,从表面上看,多栏版面由于需要留出栏与栏之间的空白(称为“栏空”)而容纳文字的数量会比通栏版面减少,但是实际上往往可以增加文字容纳量。这是因为多栏版面的字行长度相对较短,段落末的空白会减少,用字和行距也都可以稍小一些,因此,单位面积内可以容纳的字数会增加。
(3)复合分栏版面
复合分栏版面仅用于期刊。它的特点是同一个版心中一部分为通栏,另一部分为多栏。这种版面类型一般适用于同一页面上须安排两篇或更多篇文章的场合,可以使每篇文章的区域范围相对比较明确,不致混淆。不同栏别部分之间通常要加线条分隔。
2018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
2017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
何谓古籍善本?清朝版本目录学家张之洞的解释为:一是足本,没有删节和缺卷;二是精本,精校精注,错误极少;三是旧本,即传世很久的木刻本、传抄本和线装书。当代学者对古籍善本的解释为:一是年代久远而且有文物性;二是印刷插图精美而具有艺术性;三是书籍内容精辟具有学术资料性。国家文物法对古籍善本曾明文规定,凡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出品的文物和图书,均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得私自出口。于是收藏家们往往将这一时限之前的清代初期或更早期的精刻本和精抄本视为珍宝,因为最起码它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学术资料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从而决定了其收藏和投资价值也是相当高的。古籍善本由于是纸质品,很容易受到损毁,如水灾、火灾、虫蛀等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保存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实属不易,这就导致了流传下来的古籍善本十分稀少,许多古书现已绝迹,留存下来的古籍善本中不乏孤品、珍品,有的存世量也不过是寥寥几部,因此,古籍善本的价值珍贵也就不难理解了。
1、文献价值古书籍所描述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值。 2、版本价值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作者的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的价值更高。 3、艺术价值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印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 4、学术价值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5、文物价值有些古书,抄写或刻印本年代久远,流传又稀少,如宋版书存世不多,无论从纸质、墨迹、印刷技能、装帧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近年来,我国古籍善本在拍卖市场上行情十分走俏,价格不断向上攀升。如一册《唐人写经遗墨》以88万元成交,《续华严经疏》以40万元成交,《四库全书珍本》以29万元成交,明代版《陀罗尼经》成交价9万元,清乾隆年间《汪由敦诗翰》成交价165万元,民国版《朱拓千叶莲花造像》成交价055万元等等,可见古籍善本近年来已成为拍卖会的重头戏,购买者十分踊跃。古籍善本现已成为收藏家们苦苦追求的收藏精品。 目前,市场上的古籍善本价格还在不断攀升,特别是宋版书或更早的古籍涨幅更是惊人,眼下一般宋版书都是按页论价,而不是以本论价。一页品相上好的宋版书市场价大致在1 万元左右,换句话说,一册100页左右的宋版书价值可达到100万元左右。由于宋版书十分珍稀,其市场价格有可能还会进一步上升。元版书市场价与宋版书相差不是很大,市场价也随着宋版书的上扬而升值。明版书市场价要比宋版书低不少,其价格目前还比较平稳,但明版书要比以后的清版书的价格昂贵。明代初期的版本因流传下来的比较少,所以明初版本的升值潜力千万不可小视。明代中叶及明未的各种版本由于尚有一定的存世量,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其市场价格仍将平稳地维持着原状。清版书由于存世量较大,清中叶及晚清的版本,市场价还不是很高。但清初康熙、乾隆年间的版本仍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清代图书以木刻为主,晚清时有一部分石印版出现。清代版本尽管目前价格不是很高,但在这部分存世量较大的图书中仍不乏精品善本,这就要看收藏者的识别能力了。此外,民国初期的石印版和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一部分铅印版、影印版虽然不属于很珍贵的古籍善本,但也值得投资者收藏。古籍善本由于近年来在收藏品市场上十分受宠,因而各种伪造的古籍善本也应运而生。
目录 1 拼音 2 齐强方:黑参丸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黑参丸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御药院方》卷九:黑参丸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黑参丸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普济方》卷二一二引《仁存方》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黑参丸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黑参丸 1 拼音
hēi shēn wán
2 齐强方:黑参丸21 处方
玄参,生地,寸冬各等份
22 功能主治养肺润燥。主肺阴虚不荣于鼻。
23 黑参丸的用法用量共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1丸,鼻内点麻油加蜜清汁,每日3次。
24 摘录
齐强方
3 《御药院方》卷九:黑参丸31 处方
黑参1两,天门冬(去心,焙)1两,麦门冬(去心,炒)1两。
32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33 功能主治口舌生疮久不愈。
34 黑参丸的用法用量每服1丸,以绵裹,噙化咽津。
35 摘录《御药院方》卷九
4 《普济方》卷二一二引《仁存方》 41 方名
黑参丸
42 组成苦参不拘多少(炒焦)。
43 主治白痢。
44 黑参丸的用法用量每服5060丸,米饮送下。一方治热痢有血,水煎服。
45 制备方法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黑参丸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其痔化为水,肉皆烂下,即愈。口舌之本,五福琥犀黑参丸;五福化毒丹玄参、桔梗各三两,茯苓二两半,人参
《医学入门》:[外集·卷四杂病分类]外感虚者,四物汤,加知、柏,或补阴丸;年久不愈者,黑参丸。外治仍分疮赤白,口中疮赤者,心热,用枯矾末糁
《医灯续焰》:[卷十八(补遗)舌]附方片脑(五分)各另为末和匀,蜜调成膏,任意嚼咽。黑参丸治口舌生疮,久不愈。玄参天门冬麦门冬(各等分)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三口病门]药方通治上焦诸热口疮,方并见积热门。)(《集成》)黑参丸治口舌生疮久不愈。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
《焦氏喉科枕秘》:[卷二]附方《邸报》是古代的一种官方报纸,唐宋时就已出现。现在存世最早的是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的敦煌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现藏于英国伦敦,它是最早的汉文报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之一。
在河北唐山市民间发现并重金购藏了一份于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八月初三印行的《邸报》。经查阅大量资料详细鉴赏后,笔者认为确是一份极为难得的清代《邸报》。近“央视”《鉴宝》栏目专家鉴定团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古籍研究所古籍专家宋平生教授来泾县公务时,笔者特地请他对此件《邸报》作了鉴定并得到他的认可。这份罕见的道光《邸报》,为古籍版式。幅面为192×111厘米,略呈窄长方形,但无书口和鱼尾记号,亦无栏线及页码。这份道光《邸报》共18页,每半页七行,每行17个字,总计约四千多字。活字排版以黑色单面印刷。
关于《邸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编著的《中国简明新闻史》一书作了如下释述:《邸报》原是一种不拘形式的手抄本,到了宋代已有雕版印制的《邸报》出现,明末则已有用活字印刷的《邸报》存在了。《邸报》的编辑由官方控制,稿件是进奏院将所要上报的内容编好、五天一次上报枢密院,经枢密院审查后称为“定本”。进奏院则以审查过的样本印行并作为标准传至各地,具有新闻性是《邸报》的重要特征,而它无报头、无定式、无期号,则与现代报纸大不相同。其内容有皇帝的起居、言行、上谕、朝旨、书诏、法令等,有官吏的任命、升迁、黜废、奖惩等,有大臣和各地方官的奏折等,也有少量偶发的社会新闻轶事等。所藏这份《邸报》,很符合上述论述,也特别具有新闻性,内容有四个部分:
1、本年度更换各省学政(管教育的官员)的上谕,指出除江西、福建、广东及奉天府不予变动外,新任命江苏、安徽等14省学政姓名。
2、是公布科考题目,分四书题和诗题。
3、是恩桂等大臣奉旨捉拿在逃库丁的奏呈。
4、是军机大臣穆彰阿会同户部奏遵旨核议通筹五口通商之后,各海关收税并解支、禁革、整顿税务的奏折。
此奏折议定了七项内容,长达15页篇幅。查阅《清代翰林传略》一书,所任命的学政的简历均可查到,而其中的湖南蔡振武、湖北王履谦、河南刘定俗、山西沈祖懋、广西李承霖等人确为该年任学政无误。《邸报》中第四部分穆彰阿奏折内容,也确实符合史料上关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的历史和所拟之关税对策。 2014年8月,一份清康熙三十六年 的《邸报》现身,该报跨越5个世纪,距今已有316年,比他之前收藏的雍正七年《邸报》早32年。刷新了他个人的藏品记录,也取代雍正七年《邸报》,成为百件“中国集报精品”中的第二份早期报纸,第一份早期报纸为明朝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邸报》。
据介绍,该报共5页,幅面24厘米×17厘米,品相基本完好,内容为进士题名碑录丁丑科。该报版心为粗黑口(上下均为粗黑线),双鱼尾记号,鱼尾中间写有“题名碑录”四字,无页码。版式为左右双线,上下单线,行间有细黑线行线。
该报记录了上榜进士的姓名和家乡住址,包含丁丑科赐进士及第第一甲3名和赐进士出身第二甲40名。清朝《邸报》的编辑由官方控制,其内容包括皇帝的起居、言行、上谕等,官吏的任命、升迁等,还有大臣和各地方官的奏折,也有少量偶发的社会新闻轶事,具有一定新闻性,而它无报头、无定式、无期号,与现代报纸大不相同。
此为沈仲涛旧藏,以其钤有“研易楼”也。
清嘉庆九年(1804)宝庆经纶堂重刻本,十一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栏。
(注:黑口OR白口需看原书,看不出来。暂且写个白口。)
1、鱼尾
版心中间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只有一个鱼尾的称为单鱼尾,上下各有一个对称的鱼尾,称双鱼尾。
2、白口、黑口
宋代以后,书籍装订均在版心处对称,然后粘连或订线,对折的准绳主要是鱼尾,有时也在鱼尾上下各印一条黑线作为标线,叫做象鼻。凡加印黑线的书,装订成包背或线装之后,书口处就显出暗黑色,所以被称为黑口,其中粗线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线叫小黑口或细黑口。
3、四周双边
四周双边是板框的一种,板框指书版四周,有四周双边,四周单边,左右单边等。版面四周的粗线,也叫边栏。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有的印页版框上下栏单线,两旁双线,被称为"左右双边"或"左右双栏"。
扩展资料
1、善本
指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三方面中某一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文献,如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或反映某一领域某一事件资料方面较有系统的稿本,
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抄本,能反映古代印刷技术发展的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等。
2、墨丁
亦称“墨等”。用一与文字大小相同之四方黑块以示阙文,或因校勘处文字校长,以示需另外刊补。自南宋时始用此法,如陈道人书籍铺本所刻《三唐人集》,其中颇多“墨等”。另外,尚有在“墨等”之上加刻阴文,称之为“墨盖子”。
3、毛边书
就是不切边的书。过去书版刻好后,书店印几部不切边的毛边书用来校对。一些著名的好书,爱好该书的人往往通过关系将毛边书借出来,或者干脆索要一部。
收藏家觉得这种书别有一种“原始”的风味,故此也开始收藏这种“毛边本”,后来书铺就专门发行少量这种“毛边书”供收藏者收藏。不仅我国的古籍,就是后来的西式书籍也有这种“毛边书”,连西方也有发行和收藏这种“毛边书”的。
——古籍术语
本文2023-08-06 16:16: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3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