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好喝的10大白酒,看看有没有你爱喝的,你认为哪款最好喝
我国是白酒的故乡,酒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 历史 ,最早的白酒度数很低,直到元代时期人们才发明了蒸馏技术,使白酒更加浓烈,口感也更加丰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如今我国的白酒可谓是享誉世界,尤其以贵州、四川一带酿造的白酒最为有名,仅宜宾、泸州、遵义三地,面积不到6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就出产了我国五分之一的白酒。
当然,在我国各省市几乎都有自己酿造的白酒品牌,山东省就是其一,有人说山东白酒虽然名气不如茅台、五粮液,但口味也是各具特色。下面就来看看山东好喝的10大白酒,看看有没有你爱喝的,你认为哪款最好喝。排名不分先后。
1、济南趵突泉酒
趵突泉酒产自济南历城区仲宫镇,其口感绵甜爽净、诸味协调、香而不艳、醇厚丰满、窖香口感独好。趵突泉酒选自济南知名的趵突泉水,而且是水源头采集,用于酿造白酒,采用五粮液的酿造工艺,一经上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喜欢,因此也被山东省列入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我每次到济南出差和当地朋友喝酒一般都是这款酒,总体感觉不错,而且山东人喝酒比较规矩,先吃菜,菜过五味再饮酒,主人敬一杯,客人喝一杯。这点个人感觉要比河南好些,河南是一上来就先喝,别看酒杯很小,但是架不住当地特色主任喝一个,客人喝3个,一桌人来上一圈,还没吃菜就晕的呼了。
2、青岛琅琊台酒
琅琊台白酒产自山东省青岛市,该酒的 历史 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距今也有2000多年了。如今的琅琊台白酒依然保留了传统的“老五甑”工艺,使用回槽多轮发酵技术和串蒸技术,使该酒具备了,落口爽净、绵甜甘冽、窖香浓郁、回味悠长等浓香型白酒特点。度数最高琅琊台酒高达70度,据统计排名也算是我国10大烈酒之一了。仅比东北的烧刀子低5度,不能喝酒的喝上一口琅琊台,定让你领略它的精髓。
3、临沂兰陵王酒
兰陵王酒产自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王酒也是非常有 历史 底蕴的,古籍记载,兰陵酒在北齐时期是御用酒,距今也有2000多年的 历史 ,其特点是幽雅细腻、酒体丰满谐调、口味圆润绵甜、余味悠长、持久飘香,同时窖香浓郁、多粮复合香突出。兰陵王酒在包装上也是独具特色,大红色的外瓶,透着祥和喜庆,非常适合节日庆典时助兴饮用。
4、济宁孔府家酒
孔府家酒产自济宁曲阜,这里不仅酒有名,也是儒家的发源地,孔子、孟子、颜回、左丘明等名家的故乡。当地的酿酒 历史 也有2000多年,一直沿袭着古法酿造,因此孔府家酒一直以闻着香、入口香、回味香而著称。特点是窖香浓郁,绵软回甜,余味悠长,醇厚甘冽等特点。孔府家酒的外瓶也是非常有特点,最早出产的小酒坛子古朴典雅,到现在还有人保存着。
5、青州云门春酒
云门春白酒产自山东省青州市,在业内有着洞藏白酒,北国独秀的美誉,同时还被誉为“江北茅台,鲁酒之峰”。云门春酒创建于1948年,一直坚持生产酱香型白酒,经过几十年的延续传统,交流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53度云门酱酒历经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再经陶缸长期储存,在30年老酒的勾调下,酒品口感呈现出酱香、陈香幽雅舒适,酒体醇厚,圆润细腻,回味悠长,空杯留香的特点。
6、菏泽花冠白酒
花冠白酒产自菏泽市,该酒厂1958年才投产, 历史 不是很长,但能迅速占领市场,受到消费者的喜欢,还是自身具有实力的,因此也被列入了山东省10大白酒之一。因为对用曲、发酵、取糟、蒸酒、储酒各个环节精准纯熟的把控,因此特点分明,喝上一口,入口之后约一秒,从上颚开始散发出凝实而舒适的木香气息,再过一秒之后又转化为满口粮香,层次鲜明、极具品位特色。
7、潍坊一品景芝酒
一品景芝白酒产自山东省潍坊市,这是一款别具特色的的白酒,其它白酒都是清香型、浓香型和酱香型,一品景芝酒还具有芝麻香,该酒融合“酱、浓、清”三种名酒香型之工艺精华,使其具有芝麻香的幽雅纯正,醇和细腻,香味协调,风格典雅,因此也有着一品景芝,三味天下的美誉。陈年的悠远气息扑面而来,芝麻香醇厚绵软,余味悠长,丝丝缕缕,沁人心脾,让人顿觉如痴如醉。吃着潍坊的朝天锅,喝着芝麻香的一品景芝,此乃人生一大快事。
8、淄博黄河龙白酒
黄河龙白酒产自山东省淄博市,前身是满洲人在潍坊创办的一个酒坊,距今也有上百年的的 历史 。该酒秉承贵州茅台酒千年传统酿造工艺,经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蒸馏取酒,整整一年生产周期精心酿制而成。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丰富的微生物群、氧气发生吐纳作用,不断的醇化老熟达五年以上,再进行精勾细调。使其该酒具有酱香突出,优雅细腻,回味悠长,空怀留香的特点。
9、聊城景阳冈白酒
景阳冈白酒产自山东聊城,这里早在唐代就开始有酿酒的记载,最有名的当属水浒传中武松在景阳冈喝了十八碗白酒,当时的白酒因为酿造工艺的原因,普遍度数和现在的啤酒差不多,按照宋代的酿酒技术,所生产的白酒和我们现在的米酒或黄酒差不多。如今的景阳冈白酒已成为山东10大名酒之一,坚持使用传统酿酒设备,继承了传统酿造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其特点是醇香馥郁、幽雅细腻、入口柔绵、清冽甘爽。
10、泰安泰山酒
泰山白酒产自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酒取名于我国泰山泰山,早在乾隆年间,泰山酒就被誉为宫廷御酒,历届的酒品师都称赞泰山酒为小茅台,同时还有着浓香倾独秀,美酒震一方的美誉。取自泰山的甘泉,酿造出优质白酒,使其具有窖香浓郁、醇和绵甜、柔顺爽净的特点。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针对此事你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下,涛哥每天都会分享不一样的趣闻,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祝大家在2021年里好运连连,财源滚滚,再见!
青稞酒与藏族酒文化
以酒为载体的酒文化,源远流长,纷繁多彩,是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的杰出创造。一个民族的酒文化不仅是这个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一定反映,而且更充分体现了这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因而不同的民族大都具有各自独特的酒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以曲酿酒的国家,有着悠久灿烂的酒文化。生息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我国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文化的交流、整合,逐渐形成丰富多姿的各自的民族酒文化。以青稞酒为主载体的酒文化,就是我国酒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一、藏族酒史
一个民族的酒文化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酒俗、酒具、酒歌等文化表征,都建立在酒这一物质基础之上。因而一个民族的酒文化,实际是以造酒为发端的。
藏族造酒的历史,民间传说是从唐代文成公主把汉地酿酒术带到吐蕃时开始。但考诸史实,藏族造酒的历史应远比此早。众所周知,藏族是古代生息于青藏高原的若干民族和部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藏族的先民与我国汉文典籍中称为“羌”的民族系统有很深的渊源。羌,意为“西方牧羊人”,原是殷周时中原华夏族人对其西部地区的以游牧为主的民族部落的泛称。考古和文献资料证明,古羌人的最初生息地即在青藏高原,以后逐渐迁徒,分散形成许多的种落,有一部分改为从事农耕生产。古羌很早就创造了灿烂的高原文化,据有的专家考证,早在中原华夏人有麦种之前,古羌人已在高原上成功的培育出一种稞麦,即今藏族的主要粮食青稞。①羌族的一支神农氏后来进入中原与黄帝族相融合形成为华夏族。夏代开国的大禹,也是“长于西羌”②西羌的中心原在青海的河湟地区,公元前四世纪时受强秦之逼而向西南方迁徒,进入四川西北部和甘肃南部、青海西部和东南部,以及西藏等地,形成许多部落。到了南北朝和隋朝时,高原上已有苏毗、党项、白兰、吐谷浑、附国、嘉良、东方等较大的部族。当公元七世纪崛起于藏南雅鲁藏布江河谷的雅隆部落相继征服诸羌部,统一高原,建立强大的吐蕃王朝时,这些羌部中的许多羌人均被融合,成为了藏族。因此,藏族酿酒的历史应追溯到吐蕃王朝建立以前的古羌时期。古羌嗜酒,“饮食以酒、乳、牛羊肉为多。”③晋人王嘉《拾遗录》曾记一羌翁九十八岁仍嗜酒如命。羌人不仅嗜酒,而且很早就会酿酒。晋初善酿好酒的尚书张华,其酿酒所用,“蘖出西羌,曲出北朝。”④西羌人既有蘖,当已会造酒。《新唐书·党项传》记载党项人不事农耕,但“取麦他国以酿酒。”吐蕃统一高原过程中,除一部分党项人内徙外,留居原地都入于吐蕃,显然党项的酿酒术亦会入于吐蕃。《旧唐书·吐蕃传》记吐蕃旧俗有“接手饮酒”(《新传》作“手捧酒浆以饮”义同。)藏文史籍《王统世系明鉴》记松赞干布制定的吐蕃法律二十部中亦有“饮酒要有节制”的规定。可见早在文成公主入藏之前,吐蕃已有酒,并已能造酒。不过,此时吐蕃造酒尚未掌握中原地区先进的复式发酵法。《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中记载吐蕃贵族韦氏年老时惧自己死后子孙不能继续享受爵禄,因而设宴请松赞干布与其盟誓的故事。这个重大的宴会都仅“以半克青稞煮酒,捧献饮宴”。半克仅合七公斤,量是很小的。这种“煮酒”是用青稞发芽酿造的,颇似啤酒的制法,与后来藏族传统的青稞酒制法有很大不同。
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唐蕃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开辟了道路。特别是文成公主为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不遗余力,不仅随嫁带去中原各种书籍、食品、工艺品,而且极力协助松赞干布学习先进的唐文化、技术和典章制度,推动吐蕃社会的发展。据藏文史籍记载,公主随带去的书中有“六十种讲说工艺技巧的书籍”和“各种食品、饮料配制法”,其中即有造酒的技术。公主还十分注意吐蕃农业和产的发展,专门带去了吐蕃所没有的蔓菁种子。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像《齐民要术》一类的农技书籍,亦必然在公主带进吐蕃的书籍之中。
但是,酿酒是一复杂的工艺,极不易熟练掌握。酿酒的成败和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操作人员的的经验。公主入藏九年后,松赞干布又向唐朝请派“造酒、碾、石岂 、纸、墨之匠。”可见当时吐蕃虽已输入内地酿酒法,但尚不能完全掌握。此后,随着唐蕃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随带大批内地工匠;公元755年后吐蕃在占领陇右诸州、北庭和一度攻占唐都长安中,又俘获大批汉族工匠,内地先进的酿酒技术才逐渐被吐蕃所真正掌握。
必须指出,藏族古代社会中,并不像现在一样普遍饮青稞酒。事实上在吐蕃王朝时期,藏族饮用的酒的种类甚多。在敦煌出土的写于公元九-十世纪的《笨教殡葬仪轨书》中,人们所使用的酒类饮料有小麦酒、葡萄酒、米酒、青稞酒等五种。其中提到干布地区小王向吐蕃赞普奉献的“酿酒粮食”为“青稞、大米任何一种均可。”在一些藏文史籍中,还记载吐蕃佞佛普热巴金“饮米酒酣睡”,被臣下扼杀的事。⑤可见,在吐蕃王室和贵族中,当时比较盛行饮米酒。这一习尚,很可能是受唐之影响。众所周知,唐代饮米酒之风甚盛,宫廷中更是如此。现今西安宴席上必备的一种乳白色米酒,传即唐宫之酒。文成、金城公主入藏和吐蕃“豪酋子弟入(唐)国学”学习,势必将此风尚带入吐蕃上层社会。
吐蕃早在公元670年就占有西域的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并与波斯、大食、印度、尼泊尔等有交往,葡萄酒当即从西域输入,葡萄酒色红,而吐蕃人尚红,故葡萄酒在祭祀与宴饮中一度较盛行,在康区的三江流域(澜沧江、怒江、金沙江)酿制葡萄酒有很长的历史,《明实录》记载:洪武七年(1374年)康区谷日地方酋长以所造酒来献,其地“旧有造葡萄酒户三百五十家”⑥可见,这一藏区曾有酿制葡萄酒的专业户,而这些酒亦主要是供上层所需而生产的。
西藏东南部林区盛产蜂蜜,蜜酒是当地人很早就会生产的一种酒,藏文史料中说:“在工布地区,杂日山王曾于十五世纪向唐东杰布奉献过蜜酒和小麦啤酒。”⑦在藏族社会中蜜酒是较珍贵的酒,一般用于献于贵人。数量不多。
小麦是藏族主要粮食之一,量虽不如青稞大,但易采用内地传入的麦酒酿制法生产,故早期吐蕃多有酿制小麦酒的。
二、青稞酒及藏族酒俗
任何一种文化的整合,都经历了一个选择、适应的过程。一定的文化,都必适应于主生这个文化的社会经济基础。吐蕃社会饮酒的多样化,反映了吐蕃对外部文化的广泛吸收。吐蕃王朝在汲取外来的先进文化方面是十分开放的。据波斯文古籍《世界境域志》载,八世纪拉萨已有西域和波斯、印、缅商人。至于唐朝的手艺人、商贾、学者、僧人等更为数众多。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及本地的土蕃文化彼此激烈竞争,佛教的印度中观派与汉地的禅宗也互争短长。在这样的氛围中,西域的葡萄酒、内地的米酒被作为“时髦”饲料而流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藏区平均海拔三千公尺以上,干寒,无霜期短,除极少数地区可产稻米外,绝大部分地方不产米。吐蕃强大时期占有陇石和川滇的一些地方,有较多的米源,但当吐蕃于九世纪崩溃后,已不能再从这些地方获取稻米。米酒的酿造便难以为继。同样的原因,西藏产葡萄之地不多,葡萄酒自吐蕃失去对西藏的占领后,来源亦日趋减少。自产量十分有限,只能供上层享用。小麦虽藏区多有栽种,但产量远较青稞为少。这样,以青稞酿酒,便自然而然成为藏族人民普遍采用的制酒方式。青稞酒亦成为藏族酒文化的主载体。
前已述及,早期青稞酒的酿制是先将青稞(大麦的一种)发芽,经糖化后加入酵母菌(蘖),使其酒化而成酒的。自内地的复式发酵酿酒法传入后,青稞酒的酿法已类似内地黄酒的酿法。关于青稞酒的酿造法,著名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有非常生动具体的描绘:
要说酒是怎样造,造酒先要有粮食。
青稞用来煮美酒,花花的汉灶先搭起,
铜锅用毛布擦干净,青稞放在铜锅里。
倒入清洁碧绿的水,灶火膛里火焰升。
青稞煮好摊在白毡上,再拌上精华的好酒曲。
以后酿成好美酒,一滴一滴滴进酒缸里。
酿一年的是年酒,年酒名叫甘露黄。
酿一月的是月酒,月酒名叫甘露凉。
只酿一天的是日酒,日酒取名甘露旋。
学术界认为《格萨尔王传》的产生年代不早于十一世纪或十三世纪前后,以后在流传过程中继续增补而成。因而,它反映的藏族古代社会多为吐蕃王朝崩溃以后的社会生活情况。我们从中可知,至少在那时酿酒原料已是青稞,其酿法亦完全是复式发酵法。
近代由于藏族的发展和汉藏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加强。藏族青稞酒的酿制技术和所酿酒质均有所提高,首先是用曲方面已绝少用自制的土曲,多采用内地输入的质量较高的酒曲。其次,在控制酿造温度方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近代康区藏族酿酒,煮好青稞后,“晾干放凉,和以曲末,入釜中,以青稞麦桔杆覆之,数日酿成,渗水入釜沃之,便得多量之酒。”⑨复式发酵法是糖化与酒化同时进行,但二者对温度的需要却相互矛盾,高温对糖化有利,但却对酒化不利,易于导致酒酸败。青稞酒质量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让其酸味减至最小最小。藏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掌握了把煮好的酒粮晾干放凉,再入曲酿制的低温投缸法,能使温度慢慢升高,容易控制,避免杂菌入侵,达到对糖化、酒化均较有利的酿造条件。在酒的酸度和出酒率方面均较前为优。现代藏族家庭所酿的青稞酒,一般能达到15~20度,味微酸而回甜,性平和,不燥烈,男女老幼均能饮用。
上面所说的酿法,多用于宴会等用酒量较大的时候。至于平常藏民家中自饮的酒,则多是将青稞煮好后,晾晾,和入曲末,然后装入特制的木桶或陶罐中,用泥封口,盖上一些毡垫、皮袄或麦杆。两三天后放封,渗入一定数量的清水,再封好,等一两天之后,酒便酿成。只要拔去桶下的木塞,就有清冽的青稞酒流出。
在藏区东部一些喜饮“咂酒”的地方,还有一种“干酿”法,即酿制青稞酒时先不渗水或渗少量的水。在“吃咂酒”时,才从上而冲入温开水,饮酒的人将竹管(或麦管)插入酒罐的底部,便能吸到酒。这种酒可随冲入水的速度大小、数量多少而调节其浓淡。
由上述可知,青稞酒的酿造法基本是学自祖国内地的黄酒酿法,但藏族人民在长期的酿酒实践中,又融入了民族的、地区的特点,以使其更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民族习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稞酒既是汉藏文化交流的结晶,又是藏族的创造。
青稞酒藏语呼作“酉仓 ”(chang),藏语康方言呼为“穹”(chong)。我国古代习惯泛称酒为“酿”。“ “酉仓 ”与酿音极近,可能即“酿”的借词的音变。清代以来一些汉文书籍中常将青稞酒称作“蛮冲酒。”“蛮冲”实际“穹”的音译。青稞酒酿造过程要冲水,青稞酒是用麦管、竹管吸咂,故又称为“咂酒”。
青稞酒对于藏族来说,是喜庆的饮料,是欢乐、幸福、友好的象征。绝非“消愁”之用品。藏族豪放、热情,男女老幼均爱好喝青稞酒。但长期的佛教思想的影响,又使藏族人养成了“饮酒有节制”的传统,平时一般是不随便酒的,但在喜庆、欢乐的时候,则总是要饮得来酣畅尽兴方休。因青稞酒性平和,吃醉的人较少的。尽管有饮醉者,藏族绝少有酗酒者。
藏族的婚礼中离不开青稞酒。提亲时要带上“提亲酒”,女方如允则要同饮“订婚酒”;迎新娘时,半途要设“迎亲酒”,新娘辞家时要饮“辞家酒”;婚宴中要共饮“庆婚酒”。
藏族极好客,对客人敬上一碗青稞酒,是表示主人好客之心如酒力一般热烈,友情如酒味一样浓厚悠长。
藏族过年过节都要饮青稞酒,以示庆祝。就象汉族大年初一早上吃汤元,以祝全家这一年团园、园满一样,藏族大多地方都在年初一早上喝八宝青稞酒“观颠”(将红糖、奶渣子、糌粑、核桃仁等放入青稞酒合煮的稀粥样的食品)。以祝全家新年中丰收、幸福、吉祥。
青稞酒具有罈、壶、碗、杯等,以杯、碗盛饮为普遍。西藏仁玉县的绿玉酒壶、酒碗、酒杯是珍贵的藏族酒具,畅销于各藏区。江西景德镇的彩绘小龙瓷碗也是藏族普遍使用的酒具。其余多为木质酒具。就罈饮酒是在喝咂酒时,其饮法是,先烧开一大锅水,放在火塘边温着,然后将一罈酿好的青稞酒插入两支或数支竹管(或麦管)放在火塘边的客位上,客齐后,主人先请最年长的客人坐于酒罈边,诵经和以指拨点酒洒向四方后,即开始饮。饮时请另一位或几位年长客人与先前那位长者对坐,各吸一根竹管,主人掐起一瓢水慢慢从罈上部浇入,水流经罈中已酿熟的酒粮而浸入罈底便成为酒了。竹管深插在罈底,故吸酒而不会吸入糟。第一轮酒毕,又以长先幼后的顺序换上另一轮客人。主人始终在旁渗水,一罈酒吸出已无味时,又新换上一罈。
藏族善歌舞,饮青稞酒时少不了唱酒歌、跳锅庄。歌助酒兴,舞借酒力,这样方饮得淋漓酣畅。
青稞虽然受到藏族人民的普遍喜爱,但由于其至今仍停留于家庭手工酿造水平,消费上亦是自酿自用,未能成为商品而流通。因而其酿制技术难以提高,消费范围也有很大局限。藏族牧区因不产粮食,过去饮用青稞酒都是从附近农区的人家手中以畜产品交换。由于交通不便,藏族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和青稞酒不能长时间保存等原因,藏族牧民得到青稞酒颇不易因而牧民饮青稞酒的数量大大少于农民和城镇人。近代以来汉藏贸易有较大发展。许多牧民已习惯购买汉地输入的白酒、啤酒来取代传统的青稞酒。
另一方面,由于青稞酒技术沿袭家庭祖辈口传身授的方法,各家所酿质量有较大差异,一家几代人所酿也往往悬殊很大。加之设备简陋、缺乏现代检测手段,只能依靠个人经验来掌握,酿制质量难以稳定,时有失败。因而现今一些家庭的青年一代已不太愿费时费力的自酿酒,转而以啤酒之类的性味极近似青稞酒,而又随时可以方便购得的商品饮料来替代。传统的家酿青稞酒技术有面临失传的危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藏族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面临日益增长的藏族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青稞酒势必只有走出家庭酿制的窠臼,转入现代化工业生产,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目前拉萨已有现代的青稞酒厂,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现代化生产的青稞酒也将会崛起于高原。
藏传佛教与藏族酒文化
众所周知,藏族是几乎全民信仰喇嘛教(藏传佛教)的民族,宗教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和人的心灵深处。因此,有人把藏族文化称之为“佛教文化”或“喇嘛教文化”。但是从酒文化来看,藏族文化实际上并非全属佛教文化范畴。佛教是主张“出世”的,它要求人们戒除“三毒”(贪、嗔、痴),摈弃一切欲望和追求,皈依于“三宝”(佛、法、僧)。饮酒作为一种物质欲,无疑是应当摈弃的。酒还易“乱性”,影响修行的虔诚,佛教入门的最初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即要求戒酒。因此酒与佛教本当是不相容的。但奇怪的是笃信佛教的藏族人民都喜爱饮酒。深受佛教影响的藏族社会都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为什么在藏族社会中佛教文化能与酒文化并行不悖共同发展呢?我们知道,佛教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宗教。就象佛教传入汉族地区后,为适应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环境,遂吸取儒家文化,发展形成了禅宗这样的佛教宗派一样,佛教自七世纪传入西藏后,亦经过三百年左右的适应过程,形成了融藏地原有的土著的宗教笨教与佛教中的带有藏区特色的佛教喇嘛教。中其教义、经典仍是佛教,但在某些仪轨和神祗方面都来自笨教,而且在修习上偏重于密宗。自元代开始,喇嘛教不仅在宗教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取得在藏区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教合一制度。“出世”的僧人却管理尘世纷繁的事务,卷入政治的勾心斗角之中,这本身即与佛教宗旨相矛盾。但喇嘛教的领袖却能处之泰然,自圆其说,因此,它能包容酒文化,并让它发展,就无觉为怪了。
酒,“天之美禄也”。“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⑽藏族居住地区大都自然条件严酷,高寒多风。藏族社会由于长期停滞于封建农奴制阶段,生产力低下,人民的物质享受处于相当低的水平。由于物质贫乏,人们的嗜好亦极少。酒作为自古传下的一种生活品,不仅能增加藏族人民抵御劣气候的能力,更能给生活增添丰采和乐趣。尽管茶是藏族的第一饮料,但茶作为糌粑、酥油相伴的生活必须品,实际上成为了主食品。酒在诸如喜庆场合作为一种烘托气氛的饮料,亦是茶所不能取代的。藏族人民笃信佛教,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适度的饮酒并不影响他们对佛教的敬奉。因此,佛教在藏族社会的传播过程中,不能不对藏族人民传统的饮酒习惯表示某种认同。另一方面,世俗的上层亦有饮酒的嗜好,佛教要取得他们的支持,亦不能不迁就他们。在一份古代藏族文学作品《茶酒仙女》中把茶和酒分别作为高僧大德和国王、大臣各自的理想饮料,并说:国王和大臣们饮了酒,“智谋会象春潮澎湃,荣耀如旭日东升”;将军和勇士喝了酒,“胆量会象烈焰腾空,入阵时如同猛虎下山。”而茶则适宜高僧大德饮用,“使他们神智清醒,勤奋修行,增进智慧。”⑾这种把世俗与宗教人员相区别的态度和对酒的功用的肯定,反映了喇嘛教对酒及酒文化的现实主义态度。
当然,由于佛教戒酒,藏族在向神佛教敬献和祭祀时是不能用酒的,而是以净水代替。这与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习惯以酒作祭祀品是不同的。
应当特别说明,喇嘛教僧人实际上也并不都是戒酒的。在一些宗教书籍内,反而对饮酒的事津津乐道,承认酒对修行者有所脾益。如著名的《米拉日巴传》中写道:米拉日巴的师父、喇嘛教噶举派(白教)的祖师玛尔巴不仅自己爱饮酒,还叫米拉一起喝。后来米拉在深山苦修,节制饮食,却一直不能“摄界归脉”。一天吃了妹妹送来的酒和未婚妻送的美味食物后,功夫陡然大进。打开师父所赐的秘卷一看,才知道修行到一定程度后,“要全靠好饮食”“多少喝一点酒”,才能把全身脉结打开,生出乐、明、无分别的境界,到达“涅槃”。米拉由此领悟到修习最上乘的密宗,要“以妙欲为道”的奥义,终成正果。
由上述可知,喇嘛教最上乘的密宗是允许饮适量的酒的。酒对修上乘密宗的僧人是一种“方便”(即手段)。事实上许多密宗大师都是饮酒的。著名的喇嘛教宁玛派(红教)祖师莲花生就是个极爱饮酒的僧人,传说他曾在一个酒店连饮了七天七夜。
不仅以密宗为主的宁玛、噶举等派饮酒,就连以“戒律精严”“着称的喇嘛教格鲁派(黄教),亦有僧人饮酒的”。如六世达来喇嘛仓央嘉措便是“耽于酒色”的。但虔诚的宗教徒们并不因此而减少对他的尊崇。就是创立格鲁派的宗喀巴,也“认识到最好是强调饮酒和吃肉的象征意义。因为,否认它们的价值只会使自己在追求的范围内达到有限的目的。”⒀因为藏族的主食品是肉和粮、乳。在广大的牧区更以肉、乳为粮,故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喇嘛教,虽然反对杀生,都不得不吃肉,否则即难以生存。这种情况极好地说明佛教的社会适应性。在某种情况下,它不得不迁就于所处的环境,即使社会使其与某些戒律相悖。一位著名的格鲁派僧人,曾任塔尔寺住持,并且是十四世达来的哥哥的土登美诺布活佛对此有一精彩的阐释:“吃肉本身并不是坏事。要说坏的话,就坏在你心里的想法:如果你认为吃肉是件快乐的事,那你就是以索取别的生命来寻欢作乐,这就成了坏事了;如果你吃肉仅仅是因为没有别的食物,或没有肉吃就难以维持生命,那就不是坏事。”⒁推及于酒,也是同样道理,在某种非吃酒不可的环境时,饮酒亦不算是坏事,只要不影响对信仰的坚定。当然,对藏区来,酒毕竟与肉在“生存必需”这点上,不能相比。因而格鲁派戒律,不戒吃肉,但仍戒酒,僧人饮酒的事例是极少的。
还要指出的是,佛教的四大“根本戒”中并不包括戒酒(四根本戒即入门五戒中除酒以外的四戒)。可见酒并非在佛教深恶痛绝之列。只不过对出家人加以酒戒,防止其贪杯乱性,不能致志于修行,对于广大的信教群众来说,仅要求信仰教义,并不苛求戒律。自然在四根本戒之外的酒戒更不会施之于群众了。因而,尽管寺庙中戒酒,民间的造酒、饮酒照样兴盛发展。事实上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兼容和涵化,使得藏族的酒文化更具特色。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L A怀特有一句名言:“文化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要。”⒂藏族的酒文化正是在满足雪域高原人们的需要中诞生、形成的。它也必然会随着藏族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需求的提高而向前发展。
是的,茶叶酿酒已经实现。并已形成技术发明专利、知识产权、工厂量产、市场化推广,并在积极申请白酒12香型之后的,第13香型。 对于茶酒的工艺突破,2016年上半年第一瓶茶酒酿出,2017年申请国家专利,2020年10月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外授权发布,真正实现了纯茶酿造蒸馏酒的历史性突破。其中,属于科技研发部分,说清楚了它并不神秘,但也确实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这也是很多朋友疑惑的点,希望这篇短文可以给诸君答案。 茶酒使君不是专业研发人员,只能从常识层面与历史人文角度解析相关内容。 茶叶制酒的创想,宋以前就存在,而北宋苏东坡大学士,800余年前根据翰墨遗珍、古籍引注,记载了以茶酿酒的创想。 苏轼将创想中的“茶酒”以“七齐”“八必”做为茶酒酿制之法,添“酒礼”、“酒德”之说,丰富了茶酒文化的精神内涵。 苏轼定论:“茶酒采茗酿之,自然发酵蒸馏,其浆无色,茶香自溢”。 在历史车轮进入2010年之后,茶叶制酒经过现代科技,数十年的科技发展、继承与突破,包括跨行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下,茶酒提制技术与酿造技术创新,双双取得了全面的突破与跨越。 随着茶饮料市场规模的快速崛起,茶酒生产加工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但是茶饮料加工过程中会受温度、pH、空气等因素影响,使茶汁中的茶多酚类、生物碱、可溶性糖、色素、维生素、矿物质、香气等物质产生相应化学变化,儿茶素、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内含物质含量均会相应减少。在贮藏过程中,茶多酚总量、儿茶素、游离氨基酸及香气成分都会发生显著的下降。 茶酒生产在酶工程技术、无菌灌装技术、芳香物质回收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发酵工艺下得到全面推广应用之后,才真正迎来了历史性突破。 看茶酒使君系列文章的朋友,其实最好奇的是: 茶叶本身不是粮食,不含淀粉,糖分含量极少,怎么能酿出酒? 其实这个问题,如果是对酿酒工艺的发展,特别是茶叶酿酒真正有深入了解,还有探索精神,不单纯是网络上喜欢质疑,心里并不想要真正答案的朋友,我们不回复也罢了,而想要了解的朋友,我们要给到真实结论。 在2010年之后,国内相关-茶叶酿酒工艺技术,已经不是核心问题了。 据我个人了解并不全面的资料,已经有四家大的酒企可以做到茶叶酿酒。并且还不是白酒为基酒~调制的茶香型白酒,那个不算真正的茶酒。 现在真正的问题是,茶叶酿酒实现之后的,其它相关先进技术的实际运用。这个也是申请相关国家发明专利的核心技术,由我们自主研发的生产技术:主要包括有酶解浸提法,包埋法、酶处理法、护色法加抗氧化剂法以及pH值勾调法(物理护色技术包括包装技术、灭菌技术和除氧技术等);防沉淀技术;多酚钝化酶技术、香味回收与再添加、非热力杀菌技术(冷杀菌技术),采用膜浓缩技术替代传统工艺,用来降低茶酒中香气物质损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 简单说就是:茶叶酿酒,必须做到茶叶有效、有益成分长存酒体内,历久弥新,历久弥茶香。 不能你这个酒,三、五年之后,茶多酚为代表的茶叶主要成分,本应该一直在酒体里。茶的主要营养物质,挥发、流失绝大部分了,甚至没有了,那你还叫什么茶酒呢 我们做到了这个工艺技术,获得国家相关专利,但这毕竟只是刚刚开始,一个新生事物出现,推广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也是茶酒使君常常说的:我们一点都不牛,需要各界朋友了解并理解,愿意一起推广和合作,甚至您只是品尝,说一声这酒不错,就会发自内心的,非常感谢了。 茶酒真正想发扬光大,需要各种缘法和助力,需要时来运转天地合力,需要大德加持,需要资本青睐,需要广大消费者的支持,这一切,不过是刚刚开始!技术和研发,是任何企业在市场上安身立命的根本。华为如此,大疆如此,茶酒虽然只是快消品酒行业,但终归是开创性的把茶叶制酒,历史性的技术突破和革新,我们不是老君舌边一点水,但,创立茶酒酿造新工艺,确实真实不虚的事实。 ——茶香型蒸馏酒的特色 入杯飘香 入口清雅 是匠心工艺汇聚茶叶之精华 从核心产地茶叶到做成茶酒 用1年以上特级醇熟老曲发酵 是每一片叶子都充分发酵释放灵性 多重精馏与定向浓缩 约3成左右的精华酒体 方能成为茶酒的优质酒品 我们创立了茶酒酿造工艺 1年以上醇熟老曲; 经定向三次发酵、二次精馏等茶酒酿造工艺 形成茶酒特有的茶香型酒体; 将茶酒滋味、度数达到预期效果。
蒙古族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从小就要学会骑射。随着时间的流逝,蒙古族人民却依然记得以前的骄傲,从来没有放弃这些从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为此蒙古人特意成了那达慕大会,通过竞争来延续草原的这一风格。
那么,下面随我一起来看一下蒙古族文化吧!
“那达慕”,蒙古语义为“游戏”、“娱乐”、“游艺”,也作戏弄、玩笑解,旧时还含有“DU博”之意。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变化,“那达慕”已成为蒙古族人民群体性的体育、娱乐、物资交流盛会的专有名称。由于会中主要举行摔跤,赛马、射箭竞赛,故又称:“Ereyinrurbannaradum--男子三艺”(亦称“草原三艺”)。
摔跤、赛马、射箭的演习比试,对于北方各民族来说,自古有之,如蒙古史诗和民间故事中便传说着许多古代英雄联姻时,必须经过男子三项竞技比试夺冠后方能娶回娇妻的故事。不过依据历史,演变成有组织、有规模的三项游艺那达幕文化,却没有那么古老,而是十八世纪以后的事情了。所以要叙述那达慕文化的历史,就必须追溯这三项游艺的由来和流传的史实。
一、三项游艺的历史典籍记载
骑射是北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赋予游牧民族的生存本领。由于骑射技术在古代经济、政治生活中关系重大,所以对于优秀骑射手极为关注,赏赉十分优厚,以至刻碑留名,永传后世。
如1227年竖立的《也松格碑》(称《成吉思汗碑铭》,藏列宁格勒爱尔米塔什博物馆),便记述着成古思汗在1225年西征班师途中于不哈速赤忽之地设宴款待将士时,成吉思汗侄子也松格射箭达335步之遥的盛况。故骑射之术在北方游牧人的长期生活中,不是作为游艺竞技表演出现,而是与经济生活,战阵杀伐密切相连的技能培训,这种始自幼儿的教育,至明代萧大亨所着《夷俗记》的“教战”条目中仍有生动记载。
摔跤,从汉文古籍记载看,秦汉时期已出现,当时称之为角力。观角力戏(即摔跤比赛)是汉代风行的一种娱乐活动而且作为娱乐观赏进入中原王朝的宫苑。北方民族的摔跤无史料记载,但在五十年代于陕西客省庄第140号墓出土的角力铜牌据考证为匈奴人角力,该铜牌镌刻了二匈奴人角力比赛的情景:二力士上体赤裸,下身穿紧腿裤,互相弯腰扭抱作相扑状,左右各有一匹鞴鞍辔的马,马头上方各有一棵树,两人头上还有一只乌鸦,张嘴展羽。
这显然不是正式比赛,而是乘马旅人或牧人兴之所至,临时下马比试高低。以此铜饰件推想,匈奴人的摔跤,无论牧野屯包,路边柳丛;无论放牧间息,还是连辔途中,均可一语即拍,双方拉开架式,进行一番角力的较量。这种遗风,凡去过辽阔草原的牧区,可随时领略,并不太难。
您可能还喜欢:
土族别具一格的饮食习惯
羌族特色饮食:洋芋糍粑待客之道
苗族酒文化,苗族饮酒习俗
盘点苗族节日文化大全
酒:在中国随处可见,朋友聚会喝两杯,走亲访友又喝两杯。这种情况随处可见,这也是酒文化的影响。在广西地区,喝酒都会猜码,以至于越喝越起兴,最后喝得烂醉。其他地方喝酒,猜码的比较少。广西的猜码其实就是一种相加游戏,两个人出一个手中的手指任意一个或多个,只要喊对相加的数字即为胜,输者被罚酒。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酒文化,广西也是如此,喝得好,兄弟很铁。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广西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喝酒习惯。除了啤酒,广西还有许多其他的酒,特别是少数民族酝酿的美酒。啤酒一般用于猜码饮用,毕竟可以喝得更多,但白酒不行,这也显示白酒独特的酒文化。
一:广西的酒文化悠久的历史
广西不同的地区,都有本地的酒,如:桂林的三花酒,北海的东园家酒,浦北的蜉酒,桂平的乳泉酒,河池的丹泉酒,全州湘山酒,罗城的天龙泉等等,还有不少的酒。在这些酒中,桂林的三花酒最为出名,三花酒是米香型白酒的代表之一,有米酒之王的美誉。桂林的酿酒有上千年的历史,精湛的酿酒工艺,造就如今的三花酒。
而真正有悠久酿酒的地方,是南宁武鸣地区,在广西武鸣马头元龙坡墓葬中,出土了一件距今有三千多年的酒器,属于商朝晚期的酒器。这些都证明,这里早就拥有酿酒、饮酒的历史。广西先民利用郁金香,酿出了郁金酒,在明朝时,郁金酒是广西的特色酒,因有和血散瘀的作用,受到不少人的喜爱。
宋朝至清初时期,整个广西酿酒处于比较兴旺时期。特别是宋朝,宋朝经济发达,酿酒业也很发达。而广西这里,出现了官营和民营的酒业,两者齐头并进,产出许多优质的酒,这些酒都带有很浓的本土味道。在明朝嘉靖时期,《钦州志》中有这样一段记录,记录当时一种酒的制作过程:“以糯米粉制草药为曲饼,将糯米蒸饭,粉其饼和之以蔑器,教矛盛只而盖其上,不慌水,待其气蒸酿自水浆滴出,以磁器承之,故曰滴酒,产灵山者尤皆佳”。而这些都是广西酿酒的悠久历史文化。
二:广西的酒俗
在中国,不同的地区,酒俗也是不同的,广西也是如此。而且根据不同的节日,每个地方的酒俗也不同。比如:宾阳端午喝雄黄酒,《宾阳县志》就记载着这个传统。雄黄具有杀虫除菌功效,而广西属于岭南地区,瘴气比较多,虫蚊也多,喝雄黄酒,可以加强防御。
在壮族中,有这样一个酒俗,叫壮族的敬盘酒习俗。此酒俗是专门对贵客而设的,由年轻的的小伙担任,在宴席上,用托盘奉上美酒,供贵客品尝。但贵客不会马上答应,因为托酒的年轻人要能说会道,而贵客这边也会出来一个特别能说的,两者对比看谁更有才能,如果奉酒的打败了劝酒的,贵客喝下这杯酒,如果失败了,则只能无奈退出。这个酒俗在壮族里面特别流行。除了这些,还有曲水流觞、生长老死的酒俗等等。
三: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酒文化可以说是非常悠久的,因文化发达,中国酿的酒种类繁多。其中黄酒是最古老的酒之一,五千年的历史,酒文化也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从中也衍生出一系列酒文化。酒不仅可以用于饮用,它还可以用于烹饪,可以用于养生保健,甚至衍生出酒诗文化。而古人为了饮酒,专门生产各种盛酒的器皿,非常的精致。
经过夏商周三朝的发展,酒进入一个成熟阶段,在《战国策·魏策二》中,记载着酒在夏朝的发展:“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在礼仪上,酒也是离不开的,不管是祭天还是拜祭祖先,酒是必需品。商朝时,范围扩大,辐射到山西、陕西、山东、辽宁、湖北、江西等地,酒也随之扩大影响。到春秋战国时期,酒文化逐渐形成一整套体系。
秦汉时期,酒文化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酒的种类逐渐多起来,以汉朝长安为中心,酒产业分布全国各地。此时汉朝盛产许多名酒,它们有的还是皇家特供的。汉朝的酿酒兴旺,也带动许多人饮酒。南北朝时,酒文化逐渐深入人心,这时期,名酒更多,发达的酿酒业,带动不少的经济。
隋唐宋时,酒已经是人们心中的所爱,在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中,酒对普通人不再是什么奢侈品,人们也喝得起。只因唐朝在前人的酿酒技术上,加以改进,技术的提高,酿出来的酒,更是香醇美味。这一时期,唐朝不仅拥有本土的白酒,还有葡萄酒。根据《南部新书》的记载:“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也就是说,唐朝从西域引进马乳葡萄,并制造出葡萄酒,葡萄酒的制造方法也被记录下来。
唐朝的酒非常之多,到宋朝时,也继承了唐朝的酒文化,并且加以完善,此时的酿酒业已经十分成熟。当时的酒,品种有近三百多种,可见宋朝的酒产业之发达,同时带动的是酒文化深入人心。和其他朝代一样,宋朝的酒业大都集中城市中,这些地方人口集中,消费也旺盛。
元朝时期,酒更加多元化,少数民族的酒展现在世人面前。元朝非常重视酒税,同时官方又参与卖酒。明朝时,酒的制作工艺主要体现在蒸馏的普及和运用。在《沈氏农书》、《天工开物》等著作中,都有记载酒的制作方法。由于明朝人口逐渐增多,酒的需求量成倍数增长。明朝的酒,不管是酒味还是酒色上,都比宋元时期的还要更进一步。
从酒味上来看,明朝的酒分为甜酒、香醪酒、烈酒、蒸酒、生酒、酽酒、灰酒等,从颜色上来区分,有红酒、黄酒、绿酒、碧酒、白酒、清酒、浊酒、紫酒、黑酒等。如果细分,也能分出149种来。清朝的酒业,除了继承明朝的一些之外,还衍生出其他酒类,共有125种。而清朝庞大的人口,酒的需求量,是其他朝代无法相比较的。之后的酒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喝酒也成了中国人最喜欢的事情。
四:酒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每个朝代中,许多省份都有自己独特的酒,它一直影响当地人的喝酒习惯,形成一种独特的酒文化。是什么原因造成国人都喜欢喝酒?
1:历史的影响。由于传承下来的酒文化,喝酒也成为习惯,在许多地方都用到酒,所以酒也离不开人们。作为传统的文化,我们没有理由放弃,毕竟酒文化已经陪中国,走过五千年的历史。
2:酒的本身价值。不得不说,一些酒还是有其他功效的,并不是单单的饮用,刺激神经那么简单。在一些药酒中,有着独特的功效。许多古籍中,都记载着酒的作用,比如:《汉书·食火志》称酒是百药之长。可见一些药酒的功效,不同朝代,都有不同的药酒出现。
3:人体对酒的需求。在一些高寒地带,天气寒冷,当地人就喜欢喝酒。因为酒能够驱寒,增强御寒能力,同时还能解毒杀菌,一些伤口,可以用酒精消毒杀菌,同时也有舒筋活血功效。而俄罗斯人喜欢喝酒,不是没有道理的,那里真的太冷了,需要用酒御寒。但凡事都有个度,过度的喝酒,只会伤肝伤胃,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从酒文化的发展来看,衍生出许多东西和地方都与它有关。比如古代的酒馆等,许多地方也离不开酒。而酒具的诞生,也是酒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酒具,可以彰显不同的地位,而这两者也是分不开的。
结语
不管是古代还是如今,都有过禁酒令,在现代社会里,我们提倡: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也是一种安全体现。纵观历史,酒对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并不管是谈生意,朋友集会、拜祭等,都有它的身影。它在我国社会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酒能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它形成的博大精深文化密不可分,同时影响整个国家和社会。
在古代中,酒局上的事情也是让人惊叹。比如中国十大酒局中的冠军:盛唐中八仙长安酒会;亚军:汉初鸿门宴;季军:青梅煮酒论英雄等。这三个酒局简直就是经典中的代表。它们改变历史走向,或者成就一番丰功伟业,让人不得不佩服。而酒文化一直影响至今,如今我们既要保护酒文化,也要控制喝酒泛滥,造成交通事故。保护传统文化,义不容辞。
在中国,“饮食”堪当文化一词,《诗·小雅·楚茨》中说:“苾芬孝祀,神嗜饮食。”而从古至今,饮食对于中国人而言,并非只是解决口渴、饥饿,饮食文化所充斥的讲究与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思想观念转变,与国人的生活状态。在庞大的中国饮食文化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饮品应当是茶与酒。然而,茶酒作为从古至今的重要饮品,它们不仅在味道上各有千秋,国人对茶酒的需求已经融入到了精神世界,比如在古代文人笔下就有“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也有“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样的优美诗句。
从饮酒到饮茶
酒为何物?晋朝人江统《酒诰》中讲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或云杜康。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古人已经意识到酒是谷物自然发酵的产物。而中华酒文化的诞生则追溯到上古,《战国策‧魏策》中记载:“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而在《说文解字》中则记载第一个酿酒的是杜康:"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杜康也被后人尊称为“酒神”。
中国本就是酒的故乡,从大汶口时期的酿酒技术,到周代盛行一时的饮酒、礼仪、制度文化,从此以后,酒成为了中国社会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饮品之一。不过,纵观茶、酒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饮酒文化在步入唐代以后,逐渐被饮茶文化所替代。在唐朝年间,茶作为一种新型饮品,开始融入唐人社会、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甚至完全改变了中国古人酒文化在饮食文化中的优势地位。其实从酒到茶这种饮品上的转变,又何尝不是一次中华文化质的飞跃呢?
入唐以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酒文化极为兴盛,在魏晋风度中占据优势地位;入唐以后,茶文化开始对酒文化发起挑战;直至开元年间,茶已经成为了唐人日常生活饮品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存在。从饮酒为欢,到饮茶为欢,这种饮食文化的转型变迁,也表现出中国人从潇洒浪漫转向了典雅大气。
饮茶风气的广泛传播
中国茶的起源未知,古籍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在汉朝乃至三国时期,饮茶习俗主要集中于巴蜀地区,饮茶仅仅是一个区域习俗;即便到了魏晋南北朝,仍然以南方地区饮茶为盛,北方人对于饮茶不屑一顾,甚至还将饮茶人贬低为“酪奴”。当时煮茶一般都是与煮汤一般:“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饮者无异也”。
进入唐朝以后,饮茶风气较原先传播更为广泛。唐朝年间由于佛教的传播,僧人不饮酒精饮料,茶作为一种无酒精新型饮料,在开元年间得到广泛传播,也是从这个时候起,饮茶风气在唐朝各个阶层兴盛,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城乡百姓皆有饮茶风俗。除了在北方中原地区广泛传播以外,饮茶风俗开始向边疆塞外乃至域外流传,比如在当时的吐蕃、南诏、回鹘等地,茶叶都受到了广泛欢迎。
正是由于饮茶风俗的兴盛,唐代的茶叶贸易同样迎来了鼎盛时期。据《茶经》一书记载,唐朝的茶叶产地多达43州44县,由于当时的茶叶生产地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的山地,南北方的茶叶贸易开始兴起。由于没有茶叶产地的北方、边塞疆外对于茶叶需求巨大,商人们借此在茶叶中获取了巨额利润;为了方便茶叶的流通,唐朝年间还形成了专门的茶区贸易市场,比如唐朝年间的歙州等地,可是当时有名的茶叶交易中心。茶叶贸易的兴起,又一次为茶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茶艺工序的形成
茶道思想和茶艺的形成,为饮茶文化的崛起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条件。唐朝以前,人们对于饮茶并无固定程序,仅仅以冲泡为主,这种原始的饮茶工艺,对于心思细腻的文人墨客而言,达不到艺术审美的层次。当饮茶文化在唐朝兴盛后,饮茶由原来一种普通的生活行为,逐渐上升到文化现象的层次。陆羽所编撰的《茶经》一书,就专门记载了复杂而讲究的饮茶程序。
饮茶的第一道程序,是茶叶的采制,这道工序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茶叶的品位,同时茶叶采制的做法也十分复杂。据《茶经》记载,采茶共有7道工序,分别为“釆、蒸、捣、拍、焙、穿、封”,采茶的时辰要定在春季晴天的早晨,这时太阳未出、露水未干,茶农们采下茶叶放入釜中蒸湿,随后再将茶叶捣碎,做成饼状焙干封存,这7道工序缺一不可。由于采茶过于辛苦,往往由专门的茶农完成,不过从唐代文人的作品来看,这些喜好饮茶的文人有的时候也愿意参与到茶叶的采制过程中去,当然他们更多的是体会采茶过程之中的田园乐趣。
接下来的饮茶程序自然是“备茶、煮茶”,这个饮茶环节与采茶相比更具文人气息。在煮茶之前,需要将茶叶碾成沫,唐代文人将这个过程赋予了众多美好的文人想象,比如在白居易的笔下,他将碾茶写作“茶新碾玉尘”,唐代文人还将碾成的茶粉称之为“黄金粉”、“瑟瑟尘”,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美好的词汇来形容碾茶这一过程,就是因为唐朝的文人将碾茶视为一大雅事。
再来说说煮茶,在所有工艺中,煮茶是步骤最多、讲究最多,堪称茶文化核心的内容。第一,为了让饮茶更加高雅,唐人会选择一处自然幽静地为饮茶地点,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品茗高谈,尽享饮茶,这一风流雅事;第二,为了体现唐人自身的饮茶观念和品位,他们会颇费心思地挑选煎茶使用到的器具;第三,追求高雅文化的唐人,对于制茶时的水火也有着极高的要求,“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唐朝年间一个名叫刘伯刍的人,他尝尽天下水源,认为扬子江南零水,堪称煮茶的第一水,这就体现了唐人对于茶文化的极度追求。就是因为了这些看似繁琐的饮茶程序,摒弃了前人粗糙饮茶的习气,这才让唐朝的茶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茶文化的发展
茶成为唐朝人重要的一环,文人甚至称: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茶融入了唐代文人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成为了唐代文人雅士追求艺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据资料统计,在唐代以前,与“茶”相关的诗寥寥无几,进入唐朝以后,仅《全唐诗》一书中名中含有“茶”、“茗”的诗会有109首之多;内容中含有“茶”的诗歌更是多达394首。著名的唐朝诗人白居易、李白、刘禹锡、皮日休等人,都曾写下脍炙人口的茶诗代表作。除此之外,当时的小说、绘画、碑文、雕塑、书法都与茶结缘,这些皆体现了唐代茶文化的多次风貌。唐人用茶来培养道德情操、修身养性,从而对以往浓烈酣畅的酒文化造成了冲击,这是一种饮品的变革,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巨大变革。
而到了宋朝,文人推动茶文化到达了极盛。不仅茶品越来越丰富多样,而且饮茶也变得日益考究,宋人开始重视茶叶自身的色香味,而添加进去的调味品也逐渐减少。同时,还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后来散茶逐渐成为了宋人主要的饮茶,而在烹饮的手续对比前朝也大为简化。
而之后的明清皆以茶为饮,各地茶馆林立,无论是文人,还是百姓,皆以茶为欢,茶直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象征之一。
本文2023-08-06 16:19: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3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