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灰散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三灰散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方出《圣惠》卷六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三一一 71 方名 72 组成 73 功效 74 主治 75 三灰散的用法用量 76 制备方法 77 附注 8 《普济方》卷三八七引《博济》 81 方名 82 三灰散的别名 83 组成 84 主治 85 三灰散的用法用量 86 制备方法 9 《圣济总录》卷一六七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三灰散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证治要诀类方》卷三引杨氏方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三灰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朱氏集验方》卷十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三灰散 1 拼音
sān huī sǎn
2 处方侧柏叶(焙,为末)15克 棕榈(煅存性,勿令白色)9克 桐子(烧作炭)6克
3 制法上药为末,分作二服。
4 功能主治治肠风脏毒,血色谈浊者。
5 三灰散的用法用量空腹时用米饮调下。
6 摘录
《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三
7 方出《圣惠》卷六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三一一 71 方名
三灰散
72 组成茅根灰3两,牛皮胶灰2两,麻(米凡)灰2两。
73 功效止血。
74 主治伤折骨碎,割刺皮肉,有疮口出血不止。
75 三灰散的用法用量敷疮口上。
76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77 附注方中麻(米凡)灰,《普济方》引作“麻??灰”;《医方类聚》引作“麻糁灰”。
8 《普济方》卷三八七引《博济》 81 方名三灰散
82 三灰散的别名犀灰散
83 组成巴豆(去壳)、杏仁(去尖)、半夏等分。
84 主治小儿咳嗽。
85 三灰散的用法用量2岁儿每服半钱匕,淡生姜汤下。
86 制备方法上用瓷盒盛,以赤石脂闭口,炭火煅令透赤,取出放冷,为细末。
9 《圣济总录》卷一六七 91 方名三灰散
92 组成干虾蟆(烧)1分,白矾(烧)1分,皂荚子(烧)1分。
93 主治小儿脐湿,逾月不止。
94 三灰散的用法用量少少敷脐中。
9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0 《证治要诀类方》卷三引杨氏方 101 方名三灰散
102 组成侧柏叶(焙,为末)5钱,棕榈(烧存性,勿令白色)3钱,桐子(烧作炭)2钱。
103 主治崩中。
104 三灰散的用法用量分作2服,空心米饮调服。
105 制备方法上为末。
11 《朱氏集验方》卷十 111 方名三灰散
112 组成败棕、棕皮、桎木叶。
113 主治血崩。
114 制备方法上药烧灰存性。每服2钱,酒煎至7分,空心服;要为丸,酒煮糊丸,黄丹为衣。
古籍中的三灰散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七痈疽门]诸疽四钱。以水一盏半。姜三片。煎七分。去滓食后服。三灰散(出三四方)治肺疽血病者。因饮啖辛热。热燥伤肺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妇人诸疾门]崩中漏下胃散、四君子汤各二贴。先合煎数服。然后吃后药。三灰散败棕梭皮桎木叶上化灰存性。每服二钱。酒煎至七分
《济阴纲目》:[卷之二血崩门]论血瘀腹痛法当收止丹(震灵丹能止能行,非元礼不能道不能用),佐以三灰散,或以童子小便煎理中汤,或以沉香降气汤加入百草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八·大小腑门]肠风脏毒连丸。或乌荆丸。或棕灰散。仍以米饮调香附末。或三灰散。或久而不已。面色痿黄。渐成虚惫。下元衰弱者。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三·散类这一篇争议很多,因为里面的条辨散失最多,然而又最重要。
肺在胸阳,胸腔的最上方是肺,肺里面应该有很多的津液。如果里面中风,风一吹会增热,热一增加,嘴巴会干燥,津液不够时,病人就喘。
正常情况下,肺的津液来自大肠里水的气化,肺的营养则来自脾的运输,脾运化食物吸收营养后再把营养交给五脏,食物的营养和水通过两个管道进入肺。当肺里津液不够时,食物的营养即脾的湿土无法生金进入肺,于是湿就停在中焦,出现“ 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上焦太燥热,热气上冲便头昏,好像天上没有云,太阳直射一样。脾主腹,又主肌肉,外症看起来全身会肿胀。
寒则束。因肺本来的属性是阳,胸腔是阳之聚所,阳要从肺扩散到四肢,《内经》里面讲肺是布达津液,津液到了四肢后就带来力量。当肺本身被寒束到,毛孔都无法出汗了,于是肺热散不出去而停在里面,日久才会“ 吐浊涕 ”,很黄浓的涕,是肺热症,而 肺热的原因是寒把肺束到造成的 。
这个条辨就是用脉来断生死。“ 浮之虚 ”就是轻按到皮肤表面上就可以摸到脉,跳得没有力、很虚。“ 按之弱如葱叶 ”,感觉脉来没有力,而脉形又是中空的脉,像葱叶般,这就危险了,“ 下无根者,死” ,肺功能完全丧失了,临床上都是肺病末期。 何为无根脉? 按脉有时候有,有时候又没有,这种现象就是肺的真脏脉,正常的肺脉是浮脉且有力有根。
临床上与正常脉比较即可,《内经》定义五脏脉是:肝弦,心洪,脾缓,肺浮,肾沉,均有力,此为正常脉。
风热进入肝脏里面,因为肝藏血,肝经直接络到百会再进入眼睛,即肝开窍于目,这个热跑到头上直接冲到眼睛里,所以头目会润动。肝位于胸膈处,故“ 两胁痛 ”。“ 行常伛 ”,常常弯着身体,“ 两臂不举 ”,因为肝主筋,我们身上的筋都是靠肝血的滋润才会柔软,现在肝太热了,于是血就跑到头面上去了,四肢上的筋缺少血的滋润。“ 舌本燥 ”,肝经在到达百会之前会经过舌根,肝热上来时舌头自然而然会因受到热而干燥。肝胆是表里,胆的苦味是由肝的酸交给它的,肝中风时,血会因此而无法储存在肝脏里,交给胆的酸就会分泌不够。胆本身是“清静之府”,一旦得不到肝的滋润,人就“ 善太息 ”,常常哀声叹气,其实没什么事情发生,只是肝有问题了。肝苦急,急食甘以缓急,故“ 令人嗜甘 ”。
身体会有风进入,都是人虚的时候,乘虚而入,所以人要随时保持心平气和,常运动,一有小恙就及时动手治疗,就不会有大碍。
中医认为肝藏血,所有脏东西进入肝里面后,都得靠肝来解毒,肝脏强的时候可以把很多毒素过滤掉,过滤后新鲜的血进入心脏再输送到四肢,所以肝是人体的最后一道防线。寒就是不动,肝里太冷了会造成已经解完毒的血要出去而出不去,肝就肿大,肿大后顶到脾脏(木克土),导致中膈满满的,胃被夹在中间就受不了,故“ 食则吐 ”,一吃东西就吐。呼吸时横膈膜也下不去,故“ 胸中痛 ”。肝本身主筋,血没有滋润到筋,全身沉重,“ 不得转侧 ”,连转动身体也是负担,最好不动。
可见,遇到肝肿大、脾肿大的大多是寒症,需开温热的药。
“ 浮之弱 ”,轻触皮表摸到脉叫浮,如果感觉到左关的肝脉跳得很弱,重按下去硬硬的像有条绳在下面,有时又像绳索一样呈扭曲状,就是真脏脉,是肝死之脉。因为肝死掉以后,肝本身没有受血功能了,血在里面无法流动,不能用新血换旧血,所以血脉呈现出极虚的状态,就是说病人此时就算还能吃进食物,也没有办法再制造血源。生血的源头断了,五谷不能化生成血,加上已经有的血又没了,整个肝不能储血、不能蓄血了,脉就会变成这样扭来扭去。如同用吸管吸水,当杯里面有水时你一吸,吸管就会很饱满,如果把吸管的一头塞起来,里面不要有水,你直接在另一头吸出空气,吸管就扁掉了,因为里面空了,所以脉管都扁掉了,“ 曲如蛇行者死 ”。
这里有“肝着”,前面没有“肺着”,想必是散落了。
“肝着”是一种寒症 ,寒堵在肝里,而非肝硬化、肝癌。肝血本身要进入肺,因寒而无法进入肺,“ 常欲蹈其胸上 ”,病人喜欢有人搥一搥,打一打他的胸部会很舒服,这样一挤压肝可以让血进入肺。在还没有严重的时候,只想喝热的,“ 但欲饮热 ”,用旋覆花汤。
古人用新绛即茜草把衣服染成红色, 茜草 红色入肝活血,专攻肝脏里的瘀血块,常被用于肝病的治疗,肝络少腹,妇科病也常用茜草。 旋覆花 降逆气 , 通肺,可以把胸腔的气整个扩散开来,力量很强, 葱 行阳。胃酸过多时,用旋覆花把酸降下去(旋覆代赭石汤),酸就是肝。中医认为:胃里的津液来自肝的酸味、胆的苦味和脾的甜味。
心为火,风吹火,火更大。心脏不断跳动本来就很热,现在加上风的助燃,病人感到“ 翕翕发热 ”,一阵一阵的热。正常的心火是下行的,风一吹,火往上走,往头上冲,于是病人“ 不能起 ”,不能站起来,一起来就会头昏摔倒。“ 心中肌 ”,胃里感觉到饿,但是一吃就会吐,因为心中风使心火无法到小肠,食物没办法被消化吸收,这是防己黄耆汤证。
胸痹篇中讲过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由寒痰引起。
所谓寒就是心被约束了。前面说的是热症,造成心跳加速,热力会散出来。这段说的是心原本就是热,现在有寒束在外面,没有办法将热完全散发出来,结果造成出来一部分热,还有一部分热停留在里面,这个时候病家就会感到胸口很辣,好像吃到大蒜般。不是吃到辣椒时辣辣的感觉,而是“ 蒜状 ”,就是无可奈何状,想吐又吐不掉,心口这边又很辣。当寒更严重的时候,就是“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这是乌头赤石脂丸证。“ 譬如虫注 ”,感觉到好像有虫在胸腔里面跑动,其实是有湿痰在中间纵膈膜上,这是由寒湿所引起的,因此乌头赤石脂丸本身可以去寒去湿。“ 其脉浮者 ”,如果摸到病家的脉浮起来,代表寒湿走表了,因为是在胸膈上面,上焦病“ 自吐乃愈 ”,寒湿会自口中吐出来,实际上吐出来的都是寒痰,这就是心中寒。寒症很好辨证,一般不会口渴,热症会口渴。
心脏受伤,可能是外来因素,如打击受伤或吃了西药,还有可能是情志内伤,都会让心脏的力量不够而造成心血不足。血量不够、心脏跳动亦不够强时,病人感觉到的症状是“ 劳倦 ”,疲劳且倦怠。
正常人的心火受肺金的制衡,往下导入小肠。当心受到伤害时,心火上逆到脸上,心血本身不足,血液进入脑后,后继血不足,血就停在上面下不来,故“ 头面赤 ”。心的热量随其大小是固定的,正常的热应该全部到小肠,现在热往上走了,小肠的热量就被分散掉了,小肠的温度也随之下降,食物到小肠后就无法被消化,直接到大肠,便里急“ 下重 ”,上完厕所还想上。
心藏神,心受伤,神便不能守在里面,自然会有烦燥现象。心火往上走会“ 发热 ”,肚脐处是大肠,大肠里的水因小肠温度下降而无法气化,好比煮水煮不开,便“ 脐跳 ”。弦为水脉,“ 为心脏伤所致 ”。
心脏衰竭快停止了,会出现真脏脉,五脏都有真脏脉,真脏脉一出现就是死。轻轻地按到皮肤表面,不管是寸关尺,感觉到脉跳得很实很大,硬硬的顶在皮肤上面,脉动“ 如麻豆 ”,如同按到豆子一样,按之“ 益躁疾 ”,按脉稍重,就跳得更急,这就是心的真脏脉,就好像摸到一个心脏在跳。
魂,讲的是肝。魄,讲的是肺。心藏神,神主管魂和魄,这是中医的基本观念。心脏能取得肝木和肺金之间相克的平衡点,这是正常人。所以平时要多练呼吸,把心火导入小肠,要保持心平气和,不生气。
如果魂和魄都不安定,肝主血,肺主气,“ 血气少也 ”,病在心脏,心气虚的时候,病人会害怕。“ 合目欲眠 ”,表现出的症状是:眼睛闭起来想睡,却“ 梦远行 ”,已经很疲劳了,现在连做梦都要走很远,是心神在走,更累,无法控制魂魄。“ 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这就是癫和狂的来源,癫痫狂是在人虚的状态下才会出现。邪哭是很怪异的哭,疑神疑鬼的无原因的哭。魂与魄都是属于精神方面的,遇到精神问题时处方以心肝肺三脏为主下手。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目录 1 拼音 2 拼音名 3 大肺经草的别名 4 来源 5 原形态 6 性味 7 功能主治 8 大肺经草的用法用量 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大肺经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大肺经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大肺经草 1 拼音
dà fèi jīng cǎo
2 拼音名Dà Fèi Jīnɡ Cǎo
3 大肺经草的别名肺经草、乌豆草、反背红
4 来源为伞形科变豆菜属植物大肺经草Sanicula lamelligera Hance及尖叶肺经草S stapfiana Wolff,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全草,洗净,扎把晒干备用。
5 原形态1大肺经草:多年生草本,高15~25厘米,主根明显或不明显而朵分枝,黑棕色;根状茎极短,一至数枝,直立。基生叶,三出复叶或仅叶片三全裂。夏初抽出花葶1至数朵,花白色或淡紫色,杂性。双悬果卵形或稍扁,有刺,果棱不明显。2尖叶肺经草:与上种相似,区别在尖叶肺经草的植株矮小,三出复叶的小叶片呈椭圆形。
6 性味
甘、辛,微温。
7 功能主治散寒止咳,行血痛经。用于风寒咳嗽,百日咳,月经不调,经闭,腰痛。
8 大肺经草的用法用量3~5钱。
9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大肺经草的方剂 辛字化毒丸
母2钱,蜂房(炙,净末)1钱。主治:梅毒结于大肠肺经,为喉癣,多作痰唾,久则成天白蚁,渐蚀鼻梁低陷;
芩麻地冬汤3钱,升麻1钱,甘草1钱,生地5钱。主治:肺经火旺,移热大肠,大便闭塞不通,咳嗽不宁,口吐白沫,咽喉
人参泻肺汤黄加桔梗(炒)各等分制法:上药嚼咀。功能主治:治肺经出热,上喘咳嗽,胸胁胀满,痰多,大便涩滞。用法用
瓜蒌煎丸,入半夏、瓜蒌皮末,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肺经攻注,面生风疮,上喘气促,咳嗽。用法用量:每服3
益气疏风汤、连翘、防风。主治:肺经受热,多语损气,喉瘤生于喉间两旁,或单或双,形如圆眼大,血丝相裹如瘤。用法
更多用到中药大肺经草的方剂用到中药大肺经草的中成药 宁嗽化痰丸
钱,青黛3钱,五味子2钱,干姜(炮)2钱。主治:肺经有热,咳嗽喘急,痰涎壅盛。用法用量:每服203
清金止嗽西瓜膏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名:清金止嗽西瓜膏组成:大西瓜10个,杏仁(去皮)2两,苏叶2两,桔梗2两
青果止嗽丸附录8页)。功能与主治: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肺经有热,咳嗽痰喘。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
犀角地黄丸。功能与主治:清肝肺热,凉血止咳。用于肺胃积热,肺经火旺,引起咳嗽吐血鼻孔衄血,咽干口渴,烦躁心跳,
儿童清肺丸主治:清肺,解表,化痰,止嗽。用于小儿风寒外束、肺经痰热所致的面赤身热、咳嗽气促、痰多黏稠、咽痛声哑
更多用到中药大肺经草的中成药古籍中的大肺经草 《炮炙大法》:[草部]黄芩
(大肺经用枯芩去腐酒浸切炒入大肠或安胎等俱用子芩酒浸切炒龙骨山茱萸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炮炙
《症因脉治》:[卷三肿胀总论]内伤腹胀闷咳逆,葶苈泻肺汤,合泻白散。胃火熏蒸腹胀作痛,大便结者;枳桔大黄汤。心火刑金,泻心各半汤。木中火
《外科心法要诀》:[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肺经歌太阴肺经起乳上,系横出腋中廉,达肘循臂入寸口,上鱼大指内侧边。注手太阴肺经,起于乳上三肋端,去中
《刺灸心法要诀》:[卷一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肺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肺经原络应刺病,胸胀溏泻小便频,洒翕寒热咳喘短,木痛皮肤肩缺盆。注肺经里之原穴太渊,大肠表之络
《疡医大全》:[卷十二颧脸部]鼻肿门主论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肺脾郁的方剂 2 治疗肺脾郁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肺脾郁 1 拼音
fèi pí yù
2 注解
肺脾郁 病证名。郁证之一。《类证治裁》卷三:“肺脾郁,营损肌瘦,养营汤去桂心,减熟地黄。”参见五脏郁证条。
治疗肺脾郁的方剂 芍药地黄汤方四物补血、丹皮、焦栀、柴胡清肝火,香附、陈皮解脾郁,泽兰、荆芥祛风热,桔梗开乳窍,甘草泻内热。《普
归脾汤药一滋心阴,一养脾阳,取乎健者,以壮子益母;然恐脾郁之久,伤之特甚,故有取木香之辛且散者,以闿气醒脾
更多治疗肺脾郁的方剂
治疗肺脾郁的中成药 丹参
或瘀血壅滞而百节攻疼,或经闭不通而小腹作痛,或肝脾郁结而寒热无时,或症瘕积聚而胀闷痞塞,或疝气攻冲而
更多治疗肺脾郁的中成药古籍中的肺脾郁 《类证治裁》:[卷之三]郁症论治
络伤胁痛,金铃子散加桃仁、归须、郁金、降真香。肺脾郁,营损肌瘦,养营汤去桂心,减熟地黄。心脾郁,怔
《类证治裁》:[卷之三诸气论治]诸气脉案攻胸脘胀痛,身热口干便秘,寸脉浮长,关小数,此肺脾郁久化热,致津液不行,故便燥而艰也。用苦降法,枇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六郁证门]治法郁宜用苍术、半夏、砂仁、神曲、陈皮、越鞠丸之属。肺郁者,毛皮枯涩,燥而不润,欲嗽而无痰者是也。治肺
《医学妙谛》:[卷下杂症]口病舌病章亦口咸食酸明。肺热口辣内热苦,口干欲饮皆热因。心脾郁热,曰舌生疳,唇赤且燥小生地生甘草麦冬鲜石斛滑石
《女科指掌》:[卷之三胎前门]胎上逼
肺痿:1肺叶枯萎所致的病证;2传尸之一种;3皮毛痿。
详见百科词条:肺痿 [ 最后修订于2016/9/20 13:56:26 共482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古籍中的肺痿如下:
下一页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肺饮的穴位 2 治疗肺饮的方剂 3 治疗肺饮的中成药 4 肺饮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肺饮 1 拼音
fèi yǐn
2 英文参考pulmonary fluid reten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肺饮为病证名,痰饮之一。因饮邪在肺所致[1],证见喘促短气。《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肺饮为支饮类证。
支饮因饮邪停留于胸膈之间,上迫于肺,肺失肃降所致[2]。主要症状为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外形如肿,或兼见头晕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坚等[2]。因受寒饮冷,久咳致喘,迁延反复伤肺,肺气不能布津,阳虚不运,饮邪留伏,支撑胸膈,上逆迫肺。在感寒触发时以邪实为主,缓解时以正虚为主。[3]治宜温肺化饮平喘为主,方用小青龙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2]。
4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关于黄疸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肺疸的穴位 2 治疗肺疸的方剂 3 治疗肺疸的中成药 4 肺疸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肺疸 1 拼音
fèi dǎn
2 英文参考pulmonary jaundic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肺疸为病证名[1]。为《外台秘要》卷四所列九疸之一[2][1]。《外台秘要》卷四:“肺疸,饮少,小便多。”一名膏疸[1]。以肺瘅为膏疸,症见身面皆黄,饮少而小便多[3]。多因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所致[3]。治宜秦椒散等方[3]。
《辨证奇闻》载述肺疸为肺气虚,失其清肃之令,不能通调水道,以致湿热逗留而发黄者[1]。症见鼻塞不通,头面俱黄,口淡咽干,小便不利。治宜宣通肺气,健脾利水[1]。方用扬肺利湿汤(见《辨证奇闻》)[1]。
4 关于黄疸
黄疸(jaundice[4][5])为病名[6]。是指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5]。古代亦称黄瘅[7][6]。目睛黄染尤为黄疸的主要特征[8]。主要由脾湿胃热、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所致[7]。黄疸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6]。《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7][6]。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6]。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金匮要略·黄疸病》提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这说明黄疸病经过妥善治疗,一般在短期内,黄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胜邪,病情反而加剧者,则较为难治。
针灸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有显著效果[9]。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效果较好;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针灸可作配合治疗。
急性期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6]。
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黄疸证候者,可参照治疗[9]。
详见黄疸条。
5本文2023-08-06 16:24: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3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