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乌骨鸡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6收藏

古籍中的乌骨鸡简介,第1张

《中医大辞典》·乌骨鸡乌骨鸡为中药名,出自《普济方》,即《本草纲目》记载的乌骨鸡的别名。乌骨鸡的别名乌鸡、绒毛鸡、竹丝鸡。乌鸡、药鸡、武山鸡、羊毛鸡、绒毛鸡、松毛鸡、黑脚鸡、丛冠鸡、穿裤鸡、竹丝鸡来源雉科动物乌骨鸡(家鸡GallusgallusdomesticusBrisson之一种)除去内脏的全体。性味归经甘,平。入肝、肾经。功能主治养阴,退热,补中。主治虚劳瘦弱,骨蒸潮热,脾虚泄泻,消渴,崩漏,赤白带,遗精,白浊。用法用量煨食或入丸、散。化学成分本品含17种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一般白鸡。《全国中草药汇编》·乌骨鸡拼音名WūGǔJī别名乌鸡、武山鸡、羊毛鸡、绒毛鸡、松毛鸡、黑脚鸡、丛冠鸡、穿裤鸡来源雉科动物乌骨鸡GallusgallusdomesticusBrisson的骨肉。全年均可加工。性味甘,平。功能主治补肝肾,益气血,退虚热。用于阴虚潮热,消渴,遗精,带下,久痢。用法用量多入丸剂。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乌骨鸡出处出自《本草纲目》。《纲目》:乌骨鸡,有白毛乌骨者,黑毛乌骨者,斑毛乌骨者,有骨、肉俱乌者,肉白骨乌者;但观鸡舌黑者,则骨肉俱乌,入药更良。拼音名WūGǔJī英文名BlackboneSilkyFowl别名乌鸡、药鸡、武山鸡、羊毛鸡、绒毛鸡、松毛鸡、黑脚鸡、丛冠鸡、穿裤鸡、竹丝鸡来源药材基源:为雉科动物乌骨鸡去羽毛及内脏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llusgallusdomesticusBrisson采收和储藏:宰杀后去羽毛及内脏,取内及骨骼鲜用。亦可冻存、酒浸贮存,或烘干磨粉备用。原形态乌骨鸡,体躯短矮而小。头小,颈短,具肉冠,耳叶绿色,略呈紫蓝。遍体毛羽色白,除两翅羽毛外,全呈绒丝伏;头上有一撮细毛突起,下颌上连两颊面生有较多的细短毛。翅较短,而主翼羽的羽毛呈分裂状,致飞翔力特别强。毛脚,5爪。跖毛多而密,也有无毛者。皮、肉、骨均黑色。

详见百科词条:乌骨鸡 [ 最后修订于2015/11/24 21:09:39 共233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龙骨”与化石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由于科学不发达和统治者故意把传说中的“龙”神秘化,所以很久以来人们对化石和“龙骨”的解释似是而非,并把它们蒙上一层唯心主义的色彩。

“龙骨”,在中国作为一味中药长期使用

古籍《太平寰宇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玄武山一名三隅山,在玄武县东二里,其山六屈三起,出龙骨。传云:龙升其山,值天门闭,龙升不达,遂死于地,后没入地中,民掘其骨入药用。”这段话中有关“龙骨”成因的解释是,龙要升天,正好天门关闭,于是摔死在地上,骨头埋入地下,民众挖它的骨头作药用。它把“龙骨”和化石说成是龙死后的骨头变成的,这显然是错误的,但也说明骨头埋入地下可变成化石。

在西方世界,有神论者们坚信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它们彼此之间没有亲缘关系。他们甚至提出,化石是上帝创造万物时留下的铸模,即所谓“遗弃物”。

我国的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在山西保德、陕西府谷、宁夏同心、甘肃和政曾经进行过大量的调查采集工作,获得不少有价值的“龙骨”。经过研究,这些被当做中药用的“龙骨”,并不是什么“龙”的骨头,也不是恐龙或其他古代爬行动物的化石,而是距今4000万年至1万年以前的犀牛、马类、鹿类、牛类、象类等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中药中的“龙齿”,就是这些动物的牙齿化石,它们都是经过石化作用而变成了化石,因这类化石含有微量元素和钙,具有药效而被中医采用。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它们将被新的药品代替。而“龙骨”——化石则成为人们了解自然、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史的有价值的科学材料。

在中国,一些古脊椎动物化石曾被称为“龙骨”,作为一味中药长期使用

恐龙既然是一类已经灭绝了的四足类动物,它在世界上的一切活动,都已成了历史的陈迹,故而我们只能通过它们遗留在地层里的化石和印痕来了解它们。那么,人们会问题:什么是化石?简单地说,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埋在地下,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变成了和石头一样的东西,我们把它称为化石。化石在被人们发掘出来以后,经过研究和复原,能够说明该生物生存时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形态特征可以追索起源和演化之进程和生存之年代,进而解释出它们的地质现象,即人们常说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状况。

《华阳国志》中关于“龙骨”的记载

人们又会进一步问题: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在通常情况下,变成化石的大多数是生物遗体的硬体部分,硬体部分变成化石要经过“石化作用”。许多人觉得很奇怪,怎么动物的骨头会成了石头呢?这个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现在我们先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沉积岩层中留下的波痕,波痕能告诉我们水流的方向。这是自然界留下的印迹,不是印迹化石

咸鸭蛋是人人熟悉的食品。新鲜的鸭蛋是不咸的,可是把鸭蛋浸在盐水里,腌上几个星期后,鸭蛋就会变咸了。为什么呢?因为盐水中含有盐分子,盐分子(氯化钠)通过渗透作用而进入鸭蛋内,因此鲜鸭蛋就逐渐变成了咸鸭蛋。盐分子进入鸭蛋的多少与温度、压力、盐水的浓度有关。假如一个鸭蛋在盐水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把它腌上千百万年之久,这个鸭蛋还仍然会是一个咸鸭蛋吗?不会,这时候它实际上已经变成与化石相似的东西,也可以把它叫做“化石蛋”了。尽管它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可是里面的物质却不相同了,原来的蛋白、蛋黄已被无机的盐类所代替和充填,蛋壳里也充满了无机盐类。恐龙化石的形成与上述腌咸鸭蛋的方式相似。假如在7000多万年以前,一条恐龙的遗体偶然地被埋在地下,没有被打破,也没有遭到细菌的作用而分解。地下含有丰富的地下水,水中含有较多的无机盐类,这些无机盐的分子逐渐代替和置换了有机质,经过漫长的岁月,这条恐龙就变成了化石。这个作用我们称为“石化作用”。实际上石化作用是在一系列化学和物理的作用过程下完成的,因此是一个复杂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化石主要是保存在沉积岩中。由于岩石性质不同,地下水所含的矿物质也不一样。前面谈到的可以叫做钙化,一般的骨骼和贝壳等形成的化石都是经过钙化的。但有些化石是由硅质充填的,叫做硅化(过去叫做矽化),如许多木化石就是经过硅化的。由铁质沉淀充填的叫做铁化,不少海生的介壳类化石就是经过铁化而形成的。在澳大利亚,有一种宝石叫蛋白石,常常是由海生动物骨骼经硅化而成的,色彩艳丽。

除了生物的遗体能变成化石以外,生物的遗迹也可以形成化石。蠕虫在泥沙中爬行,一边掘土前进,一边吃土壤中可以吃的营养物质。如果条件适合,这种蠕虫活动的痕迹也可以形成化石,这就是生物活动的遗迹化石。遗迹化石中最使人感兴趣而且在科学上意义较大的是足印化石,特别是恐龙的足印化石更具有科学价值。

大型两足行走的禽龙类足印——张北足印化石

生物活着时要进行分泌、排泄、生殖等活动,这些物质经过石化作用后变成的化石就叫做遗物化石。卵生动物的蛋也会保存成遗物化石,如恐龙蛋化石。化石是生物繁衍盛衰的直接证据,好像生物进化历史上的文字档案。古生物学者就是研读化石文字档案的人。

这是中国海关查收的恐龙的遗物化石——蛋化石

恐龙的痕迹化石——皮肤化石

恐龙的遗物化石——胃石

恐龙的遗物化石——便石

学好中医,真的很难吗?百名中医大家的必读书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像蒲辅周、刘渡舟、岳美中先生一样优秀的中医大家?

从中医药大学权威copy过来,共81本,本本经典!读懂这81本你也是中医大师!

中医书单:入门

《问中医几度秋凉》艾宁 豆瓣评分85

《零起点学中医》天下无疾 豆瓣评分84

《黄帝内经说什么》(以下五册)

《黄帝内经 • 上古天真》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四气调神》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天年》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金匮真言》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异法方宜》徐文兵 梁冬

《求医不如求己合集》

《名老中医之路》豆瓣评分92

《中医入门到精通》石兴华

《走近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

《一百天学开中药方 (中医百日通丛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入门》秦伯未

《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 豆瓣评分87

《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

《内经知要白话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套装共3册)》

中医针灸

《古典针灸入门》仁表 豆瓣评分79

《针灸师承录》

《阎润茗针灸临床60年经验精粹》

《一针疗法》周树中

《针灸学》石学敏

《常用针灸100穴》

《董氏针灸注疏》

《针灸推拿一学就会》

《中国针灸治疗学(第2版)》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合注》

《神农本草经译注·难经译注》

《本草问答》唐容川

伤寒杂病论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 豆瓣评分92

《伤寒论校注》刘渡舟

《全注全译伤寒论》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郝万山 豆瓣评分90

《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黄元御读伤寒:伤寒悬解、伤寒说意》

《注解伤寒论》成无己

《伤寒贯珠集》尤在泾

《伤寒来苏集》柯韵伯

《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李阳波

《经方沙龙》黄煌

《经方使用手册》黄煌

《中医十大类方》黄煌

《经方实验录》曹颖甫

中医名家名著

《扶阳讲记》卢崇汉

《扶阳论坛1+2》

《金匮要略》

《景岳全书》张介宾

《临证指南医案》

《脾胃论》李东垣

《四圣心源 》黄元御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玄机原病式》

《医法圆通》郑钦安

《医理真传》郑钦安

《医林改错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彭子益

《张仲景50味药证》

《赵绍琴医学全集》赵绍琴

《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李时珍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柴浩然》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陈景河》

很多珍贵宋元医书孤本流落海外 专家呼吁应引起国人重视

  “近几个月来,已经有五六批来自国外的客商,向我提出收购中国古代医书的意向了,虽然价钱稍低,但需求的量非常大——几乎是凡精品必收。虽然古代医书在旧货市场中很常见,但这么大量地被外国人收购,我总觉得心里有点不是滋味。”近日,古旧书商刘先生向记者如是说。而著名中医文物收藏家张品超先生则向记者表示,近年来,很多外国藏家在华大量搜集中医文物,应该引起国人的重视。

  内幕

  德国藏家搜集800个古药瓶

  刘先生向记者表示,有一位日本人兼田先生,已经从他这里卖走近10万元的古医书了,大约100多本。而据他所知,与兼田做这种医书生意的不止自己一人,而自己同时也向其他四五批外国收藏家供货物。古医书收藏为何突然火热起来了?为何外国藏家要大量收购?记者请教了著名中医文物收藏家张品超先生。

  张品超透露,中医文物的收藏,在海外早已火热。外国藏家大量收购中医文物,是他们认识到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和商机,而这些是我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大约在10年以前,就有日本人、韩国人甚至是欧洲人,凭着他们在文化方面的敏感性——也可以说是前瞻性,早已开始了他们在中医史文物方面的搜求工作。譬如,德国有位文树德先生,这是他的中国名字,夫妇俩都是日耳曼民族。文先生先后在中国等地收集了800个古中药瓶,不但专门办了展览,而且编图出版。

  还有一次,大约在五六年前,在古玩城三楼某店有一套中医古籍,是手抄本医籍。书法精美,插图艳亮,可见当年的作者是下了大工夫的。古玩商也很重视,放在展柜正中显眼的地方。见到这么稀见的东西,当然想买下来丰富自己的收藏。一问价,对方答曰:“对不起,这是给韩国人留的。”

  三种途径广收中医文物

  就目前所知,现在颇有一些“外人”在这方面用心、下工夫。他们通常通过三种途径来收集中医文物。第一是自己亲购或委托洋人同胞;第二是通过中国国内专业人士;第三就是通过国内的文物贩子。在关系上,结为友好或盟友;在经济上互惠,你得钱我得东西。说来真使人心里难受,很多实力雄厚的外国藏家不问东西,不看质量,一年也罢,半载也罢,给国内的文物贩子留下个几万几十万的“小钱儿”,过一段时间来收取货物。只要是中医古籍、中医文物就行。

  藏界

  中医古籍不受重视

  长久以来,我国的藏书界一直不大关注医书的收藏。著名藏书家韦力表示,按照我国传统的藏书价值观来讲,医书的收藏价值并不大。1000多年来,我国藏书家关注的往往是子、经、史、集等书目,这些用今天的话来讲,是社会科学的范畴。而古代医书属于实用类的书籍,有的是医生看病的手记,有的是记载治病的药方或偏方,有的是中医理论著作。而医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进步的,比如眼科,10年前研究眼科的著作,今天看起来就显得有些落后了——在中国古代也是一样。所以1000多年来,医书一直不受主流藏书界的重视。

  不过韦力透露,现在也有人专门收藏古代医书。比如天津一位陈姓藏家,就有不少珍贵的古代医书。这位陈先生本身是著名中医,他收藏医书的目的,是从中寻找古代秘方,并加以研究,运用到工作中去。不过像陈先生这种收藏家,在收藏界中实在是太少了,试问中国的收藏家有几个是深谙中医精髓的?从另一个角度讲,陈先生的收藏目的与一般藏家也有很大不同。

  珍贵中医古籍流失海外

  历史上,各朝各代都印了很多医籍,但由于战乱等原因,尤其帝国主义列强对旧中国的侵略瓜分,所以流传下来的东西不是太多,而且很多珍贵的中医古籍流失海外。美国国会图书馆、大英博物馆等海外著名博物馆都有收藏。张品超介绍,现在国内能见到的针灸明堂图(供悬挂),一般都是清代、民国时期的。但大英博物馆有一张残图,是唐代的,出自敦煌,堪称是举世无双的孤品。但是从全球整体来看,收藏中医古籍水平最高的是日本藏家,其整体质量胜过中国。很多珍贵的宋元版古籍大体都在日本,我们无法匹敌。比如像中医里不可或缺的《外台秘要》和《备急千金要方》,我们连明版的都很稀见,而宋元版在日本。其中南宋版的《备急千金要方》在20世纪末,日本人精印后,送每位驻日大使一部。中国前驻日大使符浩同志也得一部。

  张品超还透露,我国中医文化研究的著名权威李经纬老先生近日说,不管是中医、中药,包括中医古籍,的确到了非挽救不可的程度了。譬如说,宋元版的中医古籍大都在日本,那么明清这一块就一定要大力守住。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明清医书已很少了。但民间及许多中医师还保有很大部分。现在不加以保护、抢救,未来我们研究自己老祖宗的文化还要到日本去“取经”吗?

  价值

  古医书记载中医传承史

  数千年来,我国的中医在施展医术时,多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宋代出现了太医院,但它还不是中医药实施活动的主体形式。那么他们的学习、连接、交流、传续靠什么,是靠医籍图典。搞任何研究的人都知道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鬓骨 1 拼音

bìn gǔ

2 注解

鬓骨 骨名。又名扶桑骨。位于眼眶(眉棱骨)的后方,颧骨弓上方部位。

古籍中的鬓骨 《类经》:[二十一卷针刺类]四十、诸热病死生刺法

,视有余不足,寒热痔。(颞,即足少阳脑空穴,一曰鬓骨也。目HT脉痛,目脉抽掣而痛也。衄,鼻血也。厥热

《灵枢识》:[卷三]癫狂篇第二十二

客主人。则此当在脑之下。鬓之前。客主人之上。其即鬓骨之上。两太阳之间为也。骨癫疾者。病深在骨也。其齿

《伤科补要》:[器具总论]周身名位骨度注释

。一曰颡者,亦额之谓也。头角,额两旁棱处之骨也。鬓骨,即两太阳之骨也。目者,司视之窍也。目胞者,一名

《金针秘传》:[三、骨度尺寸图说](一)周身骨部名目

柔涉切。间儒。耳前动处,盖即俗所云两太阳也,一曰鬓骨。),(音坎,又海敢切。《释义》曰饥而面黄,与经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周身名位骨度

最近,由于明星效应,正骨异常火爆,普通大众也如明星一样加入“正骨”行列,按照不少人理解“正骨可以增加身高,还能治病”。那么,这样的梦想能实现吗?今天就来说一说。

何为正骨?

正骨,中医指用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疗骨折、脱位等疾病。古籍《灵枢·经脉》中认为肉、筋、骨构成了人体的基本物质与结构,是人体正常活动的平衡基础。若骨正筋柔,则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若骨错缝,筋出槽,则会出现骨折、脱位或筋伤等病理表现。

此时通过科学的推、拽、按、捺等正骨手法,能帮助恢复正常筋、肉、骨骼状态,进而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

正骨常用于骨关节损伤类疾病的治疗,如颈型颈椎病、中轻度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脊柱侧弯、关节紊乱等,也能帮助患者纠正驼背、弯腰等畸形,以及改善肌肉不对称和僵硬等肌肉失衡状态。

正骨能增加身高吗?

对于有骨骼畸形的人可以,比如驼背、弯腰患者,因为在正骨后纠正了畸形体态,促使脊柱恢复,人的身高自然就高了,但这种增高只是治疗疾病后的结果,是“间接”增高,并不能促进骨骼生长。

健康人不提倡使用正骨:

既然作为一种治疗方法,那么就是专门特定疾病而用的,中医讲究“对症治疗”“对因治疗”,健康人无疾病,尽量不要使用“正骨”方法来增高。

下列疾病患者也不要正骨

正骨可别乱做,严重的可以造成大小便失禁、瘫痪甚至死亡,比如脊髓型颈椎病、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旦错误正骨,加重对脊髓的压迫,腰椎间盘突出刺激和压迫到马尾神经,那么就有面临瘫痪、大小便失禁的危险,以现在的医疗水平,很难恢复到原来功能。

就算有适合正骨的疾病,也并未人人都能做,部分人做正骨,会适得其反,如脊髓型颈椎病、严重眩晕、严重心血管疾病、血液疾病、精神障碍、焦虑症、抑郁症、严重骨质疏松症、骨肿瘤、骨关节结核、骨髓炎等疾病的人都不适合做,另外,出现急性软组织损伤且局部肿胀严重、皮肤感染或破损、不明原因引起出血的人,不提倡正骨。

想要正骨,下面几条看好:

1、正规医院进行,先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正骨,若适合可以进行,再由专业医生进行。非正规医疗机构千万别去,无数个致残事件屡见不鲜,因为正骨涉及的多是脊柱,脊柱内有脊髓和神经根组织,若非专业人员用力过大,就会存在损伤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组织的危险,从而导致截瘫、大小便失禁情况的发生,而力度过小,则达不到复位治疗的目的。

2、正骨后要修养好,正骨治疗结束后,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劳累,以防肌肉损伤再发加重,骨骼再次错位。

3、正骨后,治疗并未结束。应改变既往不良生活和工作习惯,防止肌肉失衡、骨骼错位再发,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确的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比如颈椎病患者在日常可以让颈椎前倾、后倾、左倾、右倾等,及做一些颈部力量锻炼,这样就能降低颈椎病的复发几率。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