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官窑青花瓷花瓶的文物特征
青花瓷花瓶是四十年代中后期延安新华瓷厂生产的艺术品。花瓶为喇叭口、观音肩,高47厘米、肩部直径34厘米、低径155厘米;花瓶低色为白釉,画面为釉下青花绘制。该对瓶胎质浑厚粗重,靓丽夺目的青花图纹与近乎高白的底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画面上的的山田、松柏、关隘的风光显得生动活泼,画面内容还是体现抗战和反围剿、大生产、长征的革命精神所在。从绘画的艺术水准上可以看出,这是熟练绘瓷艺匠的杰作。画面简洁拙稚,运笔老辣流畅,画风拙中见巧,山石、云朵、松枝、稻秧的表现手法均略现白石齐风,而沧桑的关隘建筑更使人联想起毛泽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诗词意蕴。
没有是看不出来真假年代的。如果你确定是你外祖母的陪嫁(100年前),但是没有标识,那基本应该是民窑的,没有官窑值钱,而且有残缺,价格还要打折。如果只是100年前的东西可能也就值个万儿八千块吧。不过古董这东西,你认为它值,它就值,你认为不值,那就一花瓶。
找古董店不见得靠谱,建议可以找市级文物单位(文物博物馆)先问一问。另外,每周6下午6点中央电视台的寻宝节目会有专家现场点评民间的收藏品,几乎每次都有民窑青花瓷,你可以参考一下。
单从相片来看,这对铜花瓶有一定的年龄了,应该是真的,但是这些属于文物之类的东西,不是只凭几张相片来确定的,它要由专业的鉴定师对实物进行鉴定的,并会出据鉴定书的,再者是现在仿制品太多,可以乱真,因而只凭相片是无法确定的
传统文化最好的出路有两条,一条是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一条是对其进行创新型发展。
就传统陶瓷文化而言,首要一点就是要立足在传统陶瓷文化基础上,拓宽外延丰富其表现形式,帮助传统陶瓷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化属于形而上,若要将某种文化推而广之,就需要找到一种载体,使其融入到该载体中,在无形中推广开来。
以故宫文化为例,《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豆瓣评分高达94分。剧中的文物修复师傅,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着文物复原的方式方法,让原本残败不堪的文物又重新焕发了光彩。文物的修复过程,像是现代匠人与古代手艺人之间的沟通。我们通过屏幕,不仅能了解到故宫文物的前世与今生,也更好的体会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与艰辛。其实,这就是传播故宫文化一种非常具象的表现方式。
同样,传统陶瓷文化也需要这样的方式。
陶瓷作为一种器物,他原本仅具有储存、摆放等功能,但随着技艺的发展与内涵的植入,陶瓷则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外”价值。这些使用功能与“功能外”价值共同塑造了传统陶瓷文化。
在日本,有一家拉面店,叫做一兰拉面,他每一只拉面碗的底部都会有一个字,你只有把面吃光把汤喝净,才能看到这个藏在碗底的字样。这就是一种将器物与食物相连相接的方式,或许是碗增加了面的趣味,也或许是面助推了碗的出彩。总而言之,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方式,她将食物与器具很自然的结合在一起。
《红楼梦》就很好的讲述了我国古人对于器物与饮食的看法,黛玉饮酒时拿起的是乌银梅花自斟壶 ,拣了一只海棠冻石蕉叶杯。再看妙玉,她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你或许会觉得,古人喝个茶而已,何必那么挑剔?
其实,自古至今,器物与食物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相符相成的。我们重视吃,但在我们骨子里同样也重视用具。
陶瓷作为重要的用具,他完全可以在供人使用中体现她的美感与价值。
不过,要细分受众,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而广之。像日本,就有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陶瓷,有田烧、伊万里烧、波佐见烧等等。受众越清晰,陶瓷销量就越走俏。
因此,我国传统陶瓷文化若要走向复兴,也要进一步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拓宽她的外延,增加她的表现形式,细分她的受众群体,这样才能增加曝光,才能更好讲述她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本文2023-08-03 22:03: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