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宁片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清宁片的炮制方法 4 清宁片的性状 5 大黄的性味归经 6 大黄的功效与主治 7 清宁片的炮制作用 8 大黄的炮制研究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83 工艺研究 9 清宁片的贮存方法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清宁片 清宁片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qīng níng piàn
2 概述清宁片为大黄的炮制品。大黄的炮制汉代已有,见《金匮玉函经》等。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1]。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清宁片为圆形厚片,表面乌黑色,有香气,味微苦甘,其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用于饮食停滞,口燥舌干,大便秘结之年老、体弱者及久病患者,可单用[1]。
3 清宁片的炮制方法汉代有炮熟、酒洗、酒浸(《金匮玉函经》)、蒸制(《金贵要略方论》)等方法[1]。
唐代有炒制、制炭(《备急千金药方》)、醋煎制(《食疗本草》)、湿纸裹煨(《颅囟经》)等法[1]。
宋代有九蒸九 、酒浸炒、蜜焙、醋炒、姜制(《圣济总录》)、湿纸裹蒸(《普济本事方》)、酒蒸(《小儿药证直诀》)、醋蒸(《博济方》)、麸煨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童便制(《苏沈良方》)、米泔浸(《类证活人书》)等方法[1]。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酒煮(《普济方》)、醋煨(《证治准绳》)、黄连吴萸制(《寿世保元》)等方法[1]。对其炮制目的阐述,如:“欲使上行须资酒制,酒浸过巅顶上,酒洗至胃脘中……如欲下行务分缓速,欲速生使,投滚汤一泡便吞,欲缓熟宜同诸药入煎方服”(《蒙筌》)[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酒蒸、醋炙、炒炭、清蒸等[1]。
大 、大黄块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捞出,淋润至软后,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1]。
清宁片的炮制方法为:取大 或块,置煮制容器内,加水超过药面,用武火加热,煮烂时,加入黄酒(100:30)搅拌,再煮成泥状,取出晒干,粉碎,过100目筛,取细粉,再与黄酒、炼蜜混合成团块状,置笼屉内蒸至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14mm的圆条,于50℃~55℃低温干燥,烘至七成干时,装入容器内,闷约10天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取出,切厚片,晾干[1]。筛去碎屑[1]。
每100kg大 或块,用黄酒75kg,炼蜜40kg[1]。
4 清宁片的性状大黄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纹理,微显朱砂点,习称“锦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1]。
清宁片为圆形厚片,表面乌黑色[1]。有香气,味微苦甘[1]。
5 大黄的性味归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中医大辞典》:苦,寒。入胃、大肠、肝经[2]。
《中药大辞典》:入胃、大肠、肝经。
《中华本草》:胃、大肠、肝、脾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吴普本草》:"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氏:小寒。"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
《药性论》:"味苦甘。"
《汤液本草》:"入手、足阳明经。"
《本草纲目》:"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药。"
《本草经解》:"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兼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6 大黄的功效与主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中医大辞典》:大黄具有泻热毒,荡积滞,行瘀血的功效[2]。
1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停滞,腹痛泻痢,湿热黄疸,淋浊、溲赤,痈肿疮疡,暴眼赤痛[2]。
2治吐血,衄血,血瘀经闭,症瘕。煎服:3~12g[2]。
3治烧汤伤及热毒疮疖,研末调敷;宫颈糜烂,以大黄浸膏棉球浸透,涂擦局部[2]。
4急性肾衰高氮质血症,口服、静注或高位保留 [2]。
《中药大辞典》:大黄具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黄具有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主治:实热便秘,食积停滞,腹痛,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肝炎,血瘀经闭,牙痛,衄血,急性结膜炎、外用治烧烫伤,化脓性皮肤病,痈肿疮疡。
《神农本草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名医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本草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7 清宁片的炮制作用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1]。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吐血,衄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痈肿疔毒;外治烧烫伤[1]。如治热结便秘,潮热谵语的大承气汤(《伤寒论》);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伤寒论》);治热毒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金贵要略方论》);治疮痈肿毒,或烧伤、烫伤的金黄散(《外科精义》)[1]。
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1]。用于饮食停滞,口燥舌干,大便秘结之年老、体弱者及久病患者,可单用[1]。
8 大黄的炮制研究大黄中含游离型和结合型蒽醌类衍生物,还含鞣质类、二苯乙烯苷类、萘酚苷类和苯丁酮类成分等[1]。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1)对蒽醌类成分的影响:大黄经酒炒后,结合型蒽醌有所减少[1]。熟大黄,经蒸、炖后其结合型与游离型蒽醌类衍生物均减少,其中结合型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1]。大黄炒炭后,其结合型大黄酸被大量破坏,但仍保留少量的各型蒽醌类衍生物,番泻苷已不存在[1]。实验证明,大黄炭中的大黄酚含量为生大黄的27倍左右,大黄素6甲醚为生大黄的41倍左右[1]。研究证明,炒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两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生大黄的27倍和34倍左右;大黄炭则分别为生大黄的19倍和28倍左右[1]。
(2)对鞣质类成分的影响:大黄鞣质类成分含量较高,约为10%~30%,以缩合鞣质与水解鞣质两大类混合存在[1]。炮制过程中鞣质类成分变化亦较复杂[1]。研究结果表明,炒大黄总鞣质含量下降约18%,熟大黄降低50%,大黄炭减少近80%[1]。
(3)对多糖成分的影响:制大黄多糖含量随炮制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但六制大黄和九制大黄的含量相近[1]。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1)泻下作用:结合型蒽醌为大黄泻下的主要有效成分,酒炒大黄泻下效力比生品降低30%,熟大黄(酒炖)、清宁片降低95%,大黄炭无泻下作用[1]。
(2)解热作用:炮制对大黄解热作用无明显影响,无论动物解热实验还是临床某些病例均显示:服用大黄生品或制品后体温下降时间早于泻下出现时间[1]。说明起解热和泻下作用的不是同一种物质,而是不同成分在发挥作用[1]。解热成分似比泻下成分对热更稳定[1]。
(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1]。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大黄生品、制品煎剂对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菌种均有一定抑制作用[1]。对金**葡萄球菌最敏感[1]。不同炮制品抑菌活性各有特点,酒炒与酒炖大黄保持了与生品相近的抑菌效力,特别是对金**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抑制作用较好[1]。为临床应用熟大黄等制品治疗肠伤寒、痢疾等细菌感染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1]。选择治疗痢疾进行临床验证比较,生、熟大黄两组,大便常规转阴与大便培养转阴天数基本一致,但从副作用及机体一般情况恢复快慢来看,以熟大黄为优[1]。其他炮制品如醋炒大黄、石灰炒大黄及大黄炭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但对绿脓杆菌、金**葡萄球菌仍保持较好抑制作用[1]。这为临床外用石灰大黄、大黄炭治疗烧伤、烫伤提供了科学依据[1]。
(4)消炎作用:对大鼠关节肿、巴豆油诱发小鼠耳部炎症及棉球肉芽肿等模型,酒炒大黄消炎作用与生大黄近似,熟大黄、大黄炭消炎作用减弱[1]。但在临床应用中,熟大黄(酒炖)在治疗成人及儿童化脓性扁桃体炎时,不仅有较好的解热抑菌作用,还显示了较好的消炎作用[1]。
(5)止血与应激作用:大黄酚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伤口渗出,改善血管脆性,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大黄素6甲醚也有明显的促血凝作用[1]。大黄中鞣质成分也可能与其止血、止泻作用有关[1]。以大鼠应激性及幽门结扎法两种胃溃疡出血实验模型证明,生大黄、熟大黄、大黄炭内服,对实验性胃溃疡的出血和出血灶的发生均有良好的止血和预防作用[1]。生大黄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验证中显示止血速度快、作用好等优点,在止血天数上明显优于熟大黄(酒炖),但熟大黄胃肠道副作用小,较生大黄更受患者欢迎[1]。
(6)免疫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大黄生品、制品去鞣质煎剂,均对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原抗体血凝反应有明显的阻断作用[1]。熟大黄的阻断效力明显强于生品及其他制品,大黄炭作用最弱[1]。
(7)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生大黄水煎液仅对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低切、中切、血沉、RBC聚集)有一定作用,白酒炙后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显著作用,作用比生品显著增强,故认为酒制可增强大黄的活血作用[1]。
(8)其他:熟大黄尚具有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以热压制品作用最显著),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作用,镇痛、镇静作用,降尿素氮作用等[1]。
(9)毒性:炮制能降低大黄的毒副作用,在临床应用中,生大黄的主要副作用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而熟大黄在应用中,则无上述消化道不适反应,说明适宜的炮制程度可消除这一副作用[1]。
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熟大黄和大黄炭的毒性显著减弱[1]。炮制可减弱生大黄抑制胃酸分泌和消化酶活性的作用,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苦寒败胃”的副作用消失或缓和[1]。炮制能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对不需要攻下的大黄适应症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婴幼儿、孕妇及长期服药者,既可排除其肠内积滞,又可降低其“伤阴血”的副作用[1]。
83 工艺研究熟大黄酒热压制法新工艺:黄酒加适量水稀释,在一定的压力下蒸制即得[1]。
9 清宁片的贮存方法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醋大黄的炮制方法 4 醋大黄的性状 5 大黄的性味归经 6 大黄的功效与主治 7 醋大黄的炮制作用 8 大黄的炮制研究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83 工艺研究 9 醋大黄的贮存方法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醋大黄 1 拼音
cù dà huáng
2 概述醋大黄为大黄的炮制品,方法为醋炙。大黄的炮制汉代已有,见《金匮玉函经》等。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1]。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醋大黄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断面浅棕色,略有醋香气,其泻下作用减弱,以消积化瘀为主,用于食积痞满,产后瘀停,症瘕癖积[1]。
3 醋大黄的炮制方法汉代有炮熟、酒洗、酒浸(《金匮玉函经》)、蒸制(《金贵要略方论》)等方法[1]。
唐代有炒制、制炭(《备急千金药方》)、醋煎制(《食疗本草》)、湿纸裹煨(《颅囟经》)等法[1]。
宋代有九蒸九 、酒浸炒、蜜焙、醋炒、姜制(《圣济总录》)、湿纸裹蒸(《普济本事方》)、酒蒸(《小儿药证直诀》)、醋蒸(《博济方》)、麸煨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童便制(《苏沈良方》)、米泔浸(《类证活人书》)等方法[1]。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酒煮(《普济方》)、醋煨(《证治准绳》)、黄连吴萸制(《寿世保元》)等方法[1]。对其炮制目的阐述,如:“欲使上行须资酒制,酒浸过巅顶上,酒洗至胃脘中……如欲下行务分缓速,欲速生使,投滚汤一泡便吞,欲缓熟宜同诸药入煎方服”(《蒙筌》)[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酒蒸、醋炙、炒炭、清蒸等[1]。
大 、大黄块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捞出,淋润至软后,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1]。
醋大黄的炮制方法为:取大 或块,用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1]。
每100kg大 或块,用米醋15kg[1]。
4 醋大黄的性状大黄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纹理,微显朱砂点,习称“锦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1]。
醋大黄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断面浅棕色,略有醋香气[1]。
5 大黄的性味归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中医大辞典》:苦,寒。入胃、大肠、肝经[2]。
《中药大辞典》:入胃、大肠、肝经。
《中华本草》:胃、大肠、肝、脾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吴普本草》:"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氏:小寒。"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
《药性论》:"味苦甘。"
《汤液本草》:"入手、足阳明经。"
《本草纲目》:"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药。"
《本草经解》:"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兼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6 大黄的功效与主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中医大辞典》:大黄具有泻热毒,荡积滞,行瘀血的功效[2]。
1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停滞,腹痛泻痢,湿热黄疸,淋浊、溲赤,痈肿疮疡,暴眼赤痛[2]。
2治吐血,衄血,血瘀经闭,症瘕。煎服:3~12g[2]。
3治烧汤伤及热毒疮疖,研末调敷;宫颈糜烂,以大黄浸膏棉球浸透,涂擦局部[2]。
4急性肾衰高氮质血症,口服、静注或高位保留 [2]。
《中药大辞典》:大黄具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黄具有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主治:实热便秘,食积停滞,腹痛,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肝炎,血瘀经闭,牙痛,衄血,急性结膜炎、外用治烧烫伤,化脓性皮肤病,痈肿疮疡。
《神农本草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名医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本草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7 醋大黄的炮制作用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1]。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吐血,衄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痈肿疔毒;外治烧烫伤[1]。如治热结便秘,潮热谵语的大承气汤(《伤寒论》);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伤寒论》);治热毒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金贵要略方论》);治疮痈肿毒,或烧伤、烫伤的金黄散(《外科精义》)[1]。
醋大黄泻下作用减弱,以消积化瘀为主,用于食积痞满,产后瘀停,症瘕癖积[1]。如治小儿饮食过多,痞闷疼痛,食不消化,久而成癖;并治妇人气滞血结,经闭不通的三棱煎丸(《卫生宝鉴》)[1]。
8 大黄的炮制研究大黄中含游离型和结合型蒽醌类衍生物,还含鞣质类、二苯乙烯苷类、萘酚苷类和苯丁酮类成分等[1]。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1)对蒽醌类成分的影响:大黄经酒炒后,结合型蒽醌有所减少[1]。熟大黄,经蒸、炖后其结合型与游离型蒽醌类衍生物均减少,其中结合型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1]。大黄炒炭后,其结合型大黄酸被大量破坏,但仍保留少量的各型蒽醌类衍生物,番泻苷已不存在[1]。实验证明,大黄炭中的大黄酚含量为生大黄的27倍左右,大黄素6甲醚为生大黄的41倍左右[1]。研究证明,炒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两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生大黄的27倍和34倍左右;大黄炭则分别为生大黄的19倍和28倍左右[1]。
(2)对鞣质类成分的影响:大黄鞣质类成分含量较高,约为10%~30%,以缩合鞣质与水解鞣质两大类混合存在[1]。炮制过程中鞣质类成分变化亦较复杂[1]。研究结果表明,炒大黄总鞣质含量下降约18%,熟大黄降低50%,大黄炭减少近80%[1]。
(3)对多糖成分的影响:制大黄多糖含量随炮制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但六制大黄和九制大黄的含量相近[1]。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1)泻下作用:结合型蒽醌为大黄泻下的主要有效成分,酒炒大黄泻下效力比生品降低30%,熟大黄(酒炖)、清宁片降低95%,大黄炭无泻下作用[1]。
(2)解热作用:炮制对大黄解热作用无明显影响,无论动物解热实验还是临床某些病例均显示:服用大黄生品或制品后体温下降时间早于泻下出现时间[1]。说明起解热和泻下作用的不是同一种物质,而是不同成分在发挥作用[1]。解热成分似比泻下成分对热更稳定[1]。
(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1]。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大黄生品、制品煎剂对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菌种均有一定抑制作用[1]。对金**葡萄球菌最敏感[1]。不同炮制品抑菌活性各有特点,酒炒与酒炖大黄保持了与生品相近的抑菌效力,特别是对金**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抑制作用较好[1]。为临床应用熟大黄等制品治疗肠伤寒、痢疾等细菌感染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1]。选择治疗痢疾进行临床验证比较,生、熟大黄两组,大便常规转阴与大便培养转阴天数基本一致,但从副作用及机体一般情况恢复快慢来看,以熟大黄为优[1]。其他炮制品如醋炒大黄、石灰炒大黄及大黄炭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但对绿脓杆菌、金**葡萄球菌仍保持较好抑制作用[1]。这为临床外用石灰大黄、大黄炭治疗烧伤、烫伤提供了科学依据[1]。
(4)消炎作用:对大鼠关节肿、巴豆油诱发小鼠耳部炎症及棉球肉芽肿等模型,酒炒大黄消炎作用与生大黄近似,熟大黄、大黄炭消炎作用减弱[1]。但在临床应用中,熟大黄(酒炖)在治疗成人及儿童化脓性扁桃体炎时,不仅有较好的解热抑菌作用,还显示了较好的消炎作用[1]。
(5)止血与应激作用:大黄酚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伤口渗出,改善血管脆性,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大黄素6甲醚也有明显的促血凝作用[1]。大黄中鞣质成分也可能与其止血、止泻作用有关[1]。以大鼠应激性及幽门结扎法两种胃溃疡出血实验模型证明,生大黄、熟大黄、大黄炭内服,对实验性胃溃疡的出血和出血灶的发生均有良好的止血和预防作用[1]。生大黄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验证中显示止血速度快、作用好等优点,在止血天数上明显优于熟大黄(酒炖),但熟大黄胃肠道副作用小,较生大黄更受患者欢迎[1]。
(6)免疫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大黄生品、制品去鞣质煎剂,均对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原抗体血凝反应有明显的阻断作用[1]。熟大黄的阻断效力明显强于生品及其他制品,大黄炭作用最弱[1]。
(7)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生大黄水煎液仅对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低切、中切、血沉、RBC聚集)有一定作用,白酒炙后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显著作用,作用比生品显著增强,故认为酒制可增强大黄的活血作用[1]。
(8)其他:熟大黄尚具有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以热压制品作用最显著),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作用,镇痛、镇静作用,降尿素氮作用等[1]。
(9)毒性:炮制能降低大黄的毒副作用,在临床应用中,生大黄的主要副作用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而熟大黄在应用中,则无上述消化道不适反应,说明适宜的炮制程度可消除这一副作用[1]。
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熟大黄和大黄炭的毒性显著减弱[1]。炮制可减弱生大黄抑制胃酸分泌和消化酶活性的作用,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苦寒败胃”的副作用消失或缓和[1]。炮制能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对不需要攻下的大黄适应症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婴幼儿、孕妇及长期服药者,既可排除其肠内积滞,又可降低其“伤阴血”的副作用[1]。
83 工艺研究熟大黄酒热压制法新工艺:黄酒加适量水稀释,在一定的压力下蒸制即得[1]。
9 醋大黄的贮存方法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南大黄的性状 5 南大黄的产地 6 关于大黄 7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马蹄大黄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马蹄大黄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马蹄大黄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南大黄的内容。 1 拼音
mǎ tí dà huáng
2 英文参考todaiwo,rhizom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南大黄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
4 南大黄的性状多横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马蹄,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长约6~12厘米,直径约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黄棕色或**,有微弯曲的棕色线纹(锦纹)。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大,排列不规则,质较疏松,富纤维性。气味较弱。
南大黄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5 南大黄的产地
商品有雅黄、南川大黄等,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此外,陜西、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亦产。
6 关于大黄大黄大黄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ojfl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大黄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l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大黄饮片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纹理,微显朱砂点,习称“锦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2]。酒大黄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偶有焦斑,折断面呈浅棕色,质坚实,略有酒香气[2]。酒熟大黄表面黑褐色,质坚实,有特异芳香气,味微苦[2]。大黄炭表面焦黑色,断面焦褐色,质轻而脆,有焦香气,味微苦[2]。醋大黄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断面浅棕色,略有醋香气[2]。清宁片为圆形厚片,表面乌黑色[2]。有香气,味微苦甘[2]。
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川军为中药名,出自《药物生成辨》。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大黄之处方名。
大黄大黄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ojfl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大黄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l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大黄饮片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纹理,微显朱砂点,习称“锦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酒大黄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偶有焦斑,折断面呈浅棕色,质坚实,略有酒香气。酒熟大黄表面黑褐色,质坚实,有特异芳香气,味微苦。大黄炭表面焦黑色,断面焦褐色,质轻而脆,有焦香气,味微苦。醋大黄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断面浅棕色,略有醋香气。清宁片为圆形厚片,表面乌黑色。有香气,味微苦甘。
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川军 [ 最后修订于2017/4/9 1:04:27 共2006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文2023-08-06 16:42: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3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