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山姜简介
姜科植物山姜的根茎·《中医大辞典》·山姜山姜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别名箭杆风、九姜连、九龙盘来源及产地姜科植物山姜AlpiniajaponicaMiq的根茎。分布西南、华南及浙江、福建、台湾等地。性味辛、微苦,温。功能主治温中行气,祛风止痛。治脘腹冷痛,泄泻,食滞腹胀,风湿痹痛,四肢麻木,跌损瘀滞,月经不调。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浸酒饮。化学成分根茎含佛术9烯11醇(Eremophil9ene11ol)、山姜萜醇(Alpiniol)、山姜内酯、汉山姜过氧萜醇(H pinol)等。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根茎·《中医大辞典》·山姜山姜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草药》。为《广西中药志》记载的大良姜之别名。别名山姜来源及产地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galanga(L)Willd的根茎。主产广西。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温胃,散寒,止痛。治心胃气痛,胃寒及伤食吐泻。用法用量煎服:3~9g。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主成分为桂皮酸甲酯、蒎烯、桉叶素等。还含树脂、鞣质等。药理作用有较好的祛痰作用,其成分可抗消化道溃疡。大良姜挥发油对皮肤和黏膜有 作用,内服有驱风及抑制小肠过度蠕动的作用。山姜煎剂可抗大鼠多种溃疡,抑制肠管兴奋,并可抗菌。姜科植物山姜的根茎·《全国中草药汇编》·山姜拼音名ShānJiānɡ别名箭杆风、九姜连、九龙盘、鸡爪莲[江西婺源]来源为姜科山姜属植物山姜AlpiniajaponicaMiq,以根状茎入药。原形态多年生常绿草本,高40~60厘米。根状茎分枝,多节,幼嫩部分红色,生细长而稀少的须根。茎直立,丛生。叶互生,常排成二列,长椭圆形或宽披针形。5~6月开花,总状花序顶生于有叶的茎顶,密生锈色茸毛。花白色捎带红条纹。果实宽椭圆形,直径1厘米,红色,表面密生毛。种子多数。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祛风通络,理气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
详见百科词条:山姜 [ 最后修订于2015/8/24 17:22:15 共344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雨洒风吹万物耽 也须清润始相干 若教狂骤连番到 弱植纤柔恐不堪”大概意思是:风雨可以滋润万物,但应该是和风细雨才能发挥作用。如果狂风暴雨,纤弱的植物恐怕难以承受。楼主对这四句的理解是对的。
理有当然 毫无差错 未能得中 必成大过。——说的是:理论上的话一般都四平八稳,没有什麽差错。不过在实践起来要能“得中”(就是不偏不倚,顺应事态发展),如果做不到“中庸适当”,就会酿成大错。这是对签文有所回旋的话,一般设计签文的人都希望“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签文和解说的话都说得很圆滑。向著你希望的方向理解就好了,算命实际上不过是巩固自己的良好心态,不是吗?
1 情外史陈子高古文翻译
陈子高
陈子高,会稽山阴人也。世微贱,业织履为生。侯景乱,子高从
父寓都下。是时子高年十六,尚总角,容貌艳丽,纤妍洁白,如美妇
人。螓首膏发,自然娥眉,见者靡不啧啧。即乱卒挥白刃,纵挥间,
噤不忍下,更引而出之数矣。陈司空霸先,时平景乱,其从子茜,以
将军出镇吴兴,子高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求还乡。茜见而大惊,问曰:
“若不欲求富贵乎?盍从我!”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茜嫌其俗,
改名之。茜颇伟于器,子高不胜,啮被,被尽裂。茜欲且止,曰:“得
无创巨汝邪?”子高曰:“身是公身也,死耳,亦安敢爱?”茜益爱
怜之。子高肤理色泽,柔靡都曼,而猿臂善骑射,上下若风。性恭谨,
恒执佩刀及侍酒炙。茜性急,有所恚,目若虎,焰焰欲啖人,见子
高则立解。子高亦曲意傅会,得其次。茜常为诗,赠之曰:“昔闻周
小史,今歌白下童。玉尘手不别,羊车市若空。谁愁两雄并,金貂应
让侬。”且曰:“人言吾有帝王相,审尔,当册汝为后,但恐同姓致
嫌耳。”子高叩头曰:“古有女主,当亦有男后。明公果垂异恩,奴
亦何辞作吴孟子耶!”茜大笑,日与狎,未尝离左右。既渐长,子高
之具尤伟,茜尝抚而笑曰:“吾为大将,君副之,天下女子兵不足平
也。”子高对曰:“政虑粉阵饶孙吴,非奴铁缠稍,王江州不免落坑
堑耳。”其善酬对若此。茜梦骑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将
任用之,亦愿为将,乃配以宝刀,备心腹。王大司马僧辨下京师,功
为天下第一,陈司空次之。僧辨留守石头城,命司空守京口,推以赤
心,结廉蔺之分,且为第三子颜约娶司空女。颜有才貌,尝入谢,司
空女从隙窗窥之,感想形于梦寐,谓其侍婢曰:“世宁有胜王郎子者
乎?”婢曰:“昨见吴兴东阁日直陈某,且数倍王郎子。”盖是时茜
解部,佐司空在镇。女果见而悦之,唤欲与通。子高初惧罪,谢不可,
不得已,遂与私焉。女绝爱子高,尝盗其母阁中珠宝与之,价值万计。
又书一诗于白团扇,画比翼鸟其上,以遗子高曰:“人道团扇如圆月,
侬道圆月不长圆。愿得炎州无霜色,出入欢袖千百年。”事渐泄,所
不知者,司空而已。会王僧辨有母丧,未及为颜礼娶。子高尝恃宠凌
其侣,因为窃团扇与颜,且告之故。颜忿恨,以语僧辨,用他事停司
空女婚。司空怒,且谓僧辨之见图也。遂发兵袭僧辨,并其子缢杀之。
茜率子高实为军锋焉。自是子高引避,不敢入。茜知之,仍领子高之
镇。女以念极结气死。司空为武帝,崩后,茜以犹子入嗣大统,子高
为右卫将军、散骑常侍,称功封文招县子。废帝时,坐诬谋反诛,人
以为隐报焉。
:“九”字旁作“虎”字。
2 文言文 节选自《明史》陈九畴,字禹学,曹州人陈九畴,字禹学,曹州人。风流倜傥,多有权谋韬略。自从作为诸生,就练习武事。弘治十五年(1502)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有重罪囚徒越狱,无人敢捉,陈九畴手执长矛追赶并抓到犯人,于是以武健出名。
正德初年,他审查囚犯记录于南畿,忤逆刘瑾,被贬为阳山知县。刘瑾败落,陈九畴恢复旧职,历任郎中,调迁肃州兵备使。总督彭泽决定贿赂吐鲁番方面,他派遣哈密都督写亦虎仙前往实行。陈九畴激动地说:“彭公受天子之命,节制边疆,不能身当利害,为何这般没有原则啊!”于是操练队伍士兵,修缮营垒,经常如临大敌。写亦虎仙果然暗通敌贼。番酋速檀满速儿侵犯嘉谷关,游击芮宁败死。不久吐鲁番方面又派遣斩巴思等人用骆驼马匹求和,但暗中派人给写亦虎仙和他的同党阿刺思罕儿、失拜烟答等人送信,让他们作为内应。陈九畴知道乱贼的计谋,抓住阿刺思罕儿和斩巴思送进监狱。命通事毛鉴等人看守他们。毛鉴等人过去与他们有联系,想放他们离去,众番都伺隙谋变。陈九畴发现了这些情况,杀了毛鉴等人。敌贼失去内应,于是拔帐逃走。兵部尚书王琼厌恶彭泽,并且追究陈九畴的失事罪,逮捕拘囚于法司监狱。以失拜烟答死于狱中为罪名,在官籍中除去了他的名字。
世宗即位后,以原职起用陈九畴。不久升为陕西按察使。过了数月,甘肃总兵官李隆怂恿部下殴打杀死巡抚许铭,并焚烧他的尸体。于是升陈九畴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按验许铭之事,诛李隆和乱兵生事的头头。陈九畴抵达甘肃镇,说额定军兵七万多人,现在有的不到一半,并且多是老弱之人,请求允许下令招募。皇帝下诏批准。
嘉靖三年(1524),速檀满速儿又用二万多骑兵围攻肃州。陈九畴从甘州昼夜奔驰入城,射击敌贼,敌贼死伤甚多。之后,又出兵追击。攻掠甘州的部分敌贼,也被总兵官姜打败。根据战功,陈九畴升职为副都御史,并赐给他金币。陈九畴向皇帝上奏说“:番贼敢入犯我边境,是因为我们收纳他们的朝贡,任其商贩,使得他们熟悉我们的虚实。写亦虎仙的逆谋已经暴露,但他贿赂权贵,反而能蒙宠幸,以犯边之寇,为来贡宾客。边臣因利害方面的恐惧,拱手听命,致使内属与番人勾连接应,以至于今。现在即使不能像汉武帝那样兴大宛之师,也应当效法光武帝那样隔绝西域的计谋。先后入贡没有归去的人有两百多,应该将他们安置到两粤,对其中有谋逆迹象的或加刑或杀戮,那么敌贼就没有内应作为依靠,必然不再有侵略袭击。倘若再包含隐忍,恐怕河西十五个卫所,将永远没有安宁的日子。”奏事下达之后,总督杨一清颇采纳他的建议。四年春天,退职归乡。
开始,吐鲁番失败逃遁,都指挥王辅说速檀满速儿和牙木兰都被炮打死,陈九畴以此上报。后来他们二人上表请求进贡。皇帝感到奇怪并且怀疑他们。而番人先在京师散布流言蜚语,说肃州的围困,是由陈九畴激发的,皇帝更加相信。正巧百户王邦奇揭发杨廷和、彭泽的短处,言词牵连到陈九畴。吏部尚书桂萼等人想利用陈九畴来排挤彭泽,因而请允许通贡,从而追究整治陈九畴激发变乱之事。大学士杨一清说事情在前已有决定。皇帝不听,逮捕陈九畴下诏狱。刑部尚书胡世宁在朝廷上说“:世宁掌管刑法而杀忠臣,宁可杀世宁。”于是上疏为陈九畴鸣冤说:“番人诈变,妄图传递诽谤怨言,想加害我方的谋臣。他们畜谋内寇,为日已久。一旦拥兵深入,诸番约定为内应,不是陈九畴先机奋身而起,并且近派属下夷民退却他们的营帐,远交瓦刺扰乱他们的巢窟,使他们内顾而返,那么肃州这座孤城怎么又能保得住呢?臣认为文臣里面的有勇知兵忘身殉国的人,无人能比得上陈九畴,无怪番人很惧怕而想杀他呢。只是他听信部下兵卒的妄报,以为满速儿已死,那么他才有其不免之罪。”之后,法司陈述案件也像胡世宁所说的一样。皇帝终于还是听信桂萼等人的话,将陈九畴贬戍于远边。在那里生活了十年,陈九畴才遇赦返回内地。
3 《明史·孙燧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 明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孙燧,字德成,余姚人。弘治六年进士。
宁王宸濠有逆谋,结中官幸臣,日夜诇中朝事,幸有变。 恶巡抚王哲不附己,毒之,得疾,逾年死。
董杰代哲,仅八月亦死。自是,官其地者惴惴,以得去为幸。
燧以才节著治声,廷臣推之代。 十年十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
时宸濠逆状已大露,南昌人汹汹,谓宸濠旦暮得天子。 燧左右悉宸濠耳目,燧防察密,左右不得窥。
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燧念讼言于朝无益,乃托御他寇预为备。先城进贤,次城南康、瑞州。
又恐宸濠劫兵器,假讨贼,尽出之他所。 宸濠瞷燧图己,使人赂朝中幸臣去燧,而遗燧枣梨姜芥以示意,燧笑却之。
十三年,江西大水,宸濠素所蓄贼凌十一、吴十三等出没鄱阳湖,燧与副使许逵谋捕之。三贼遁沙井,燧自江外掩捕,贼走匿宸濠祖墓间,于是密疏白其状,且言宸濠必反。
章七上,辄为宸濠遮狱,不得达。明年,宸濠胁镇巡官奏其孝行。
朝议方降旨责燧等,会御史萧淮尽发宸濠不轨状,诏重臣宣谕,宸濠闻,遂决计反。 六月乙亥,宸濠生日,宴镇巡三司。
明日,燧及诸大吏入谢,宸濠伏兵左右,大言曰:“孝宗为李广所误,抱民间子,我祖宗不血食者十四年。 今太后有诏,令我起兵讨贼,亦知之乎?”众相顾愕眙,燧直前曰:“安得此言!请出诏示我。”
宸濠曰:“毋多言,我往南京,汝当扈驾。”燧大怒曰:“汝速死耳。
天无二日,吾岂从汝为逆哉!”宸濠怒叱燧,麾兵缚燧。逵奋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
二人且缚且骂,不绝口,贼击燧,折左臂,与逵同曳出。逵谓燧曰:“我劝公先发者,知有今日故也。”
燧、逵同遇害惠民门外。 燧生有异质,两目烁烁,夜有光。
死之日,天忽阴惨,烈风骤起凡数日,城中民大恐。走收两人尸,尸未变,黑云蔽之,蝇蚋无近者。
明年,守臣上其事于朝,未报。世宗即位,赠礼部尚书,谥忠烈,与逵并祀南昌,赐祠名旌忠。
(节选自《明史·列传·忠义一》)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日夜诇中朝事 诇:窥探,打探 B。我往南京,汝当扈驾 扈:随从 C。
乃托御他寇预为备 托:推卸 D。燧笑却之 却:拒绝 7。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来源:学。
科。 网] B。
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C。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D。
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副使胡世宁因为报告宁王的逆谋而获罪离开,孙燧认为再向朝廷上奏也无济于事,于是开始修筑城池防范宁王。 B。
得知孙燧谋划对付自己后,宁王一方面贿赂朝中宠臣排挤孙燧,一方面送“枣梨姜芥”暗示孙燧离去,却遭到了孙燧的拒绝。 C。
在追捕逆贼凌十一等人过程中,孙燧发现了他们与宁王勾结,于是多次上奏朝廷揭发宁王,却因朝廷的不够重视,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 D。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孙燧没有听从副使许逵先发制人的建议,最终在与宁王的斗争中失败被杀。 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三贼遁沙井,燧自江外掩捕,贼走匿宸濠祖墓间, 于是密疏白其状。
(5分) (2)逵奋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 (5分) 答案 4。
C 5。D 6。
C 7。 (1)盗贼逃跑到沙井,孙燧从江边乘其不备围捕过来,盗贼逃跑藏匿在朱宸濠的祖墓墓地里,在这时孙燧秘密写了奏章,报告了这里的情况。
(“遁”1分、“掩捕”1分、“白”1分,句意2分) (2)许逵奋不顾身说:“你们怎么敢侮辱天子的大臣!”于是用肢体像鸟的翅膀一样掩护孙燧,叛贼将许逵一并绑了。 (“汝曹”、“因”、“翼蔽”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4。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词义。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C项“乃托御他寇预为备”中的“托”如解释为“推卸”与语境不合;联系语境可以知道,前面说学科网向朝廷投诉没有什么用,后面说预先作应付朱宸濠叛逆的准备,由此可以知道中间应是假托要抵御其他贼寇,来做后面的准备,故此处的“托”应解释为“假托,以……为借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断句的技巧。
一抓句末语气词,二抓句首发语词,三抓表对话的词,四抓专有名词,五抓句式,六抓顶真修辞。 本题中,先抓人名,“燧”“宸濠”“许逵”“胡世宁”;再抓代词,。
4 窦泰古文翻译窦泰,字世宁,是大安地捍殊人氏。
其远祖是清河观津的后裔。祖父宝罗,北魏统万镇将,因而安家于北边。
父亲宝乐,北魏末年破六韩拔陵作乱,与镇将杨钩固守,遇害。窦泰贵宠之后,追赠为司徒。
当初,窦泰之母梦见突起风雷,好像要下雨,便出屋到庭院中观看,见电闪雷鸣,雨点飘洒,忽然惊醒,一身冷汗,于是怀孕。到时候却不能分娩,很惊怕,有巫婆说:“你渡河让河水打湿裙子,就容易产子了。”
便走到河边,忽见一人对她说:“你该生贵子,但要迁居到南方去。”宝泰之母听从了。
不久便生下宝泰。及至长大成人,擅长骑射,有勇有谋。
窦泰父兄都战死在镇上,他便自己背着父兄骸骨投奔尔朱荣。因为随军讨伐邢呆的功劳,赐爵为广阿子。
高祖在晋州经营时,请求让窦泰来任镇城都督,参与谋划军事。不断升迁任侍中、京畿大都督,不久又兼御史中尉。
宝泰以功臣贵戚身份居此要职,虽然没有纠弹几个人,但百官都畏惧他。 束魏天平三年,高祖西征,令窦泰从潼关进入关内。
四年,宝泰行至小关,被周文帝偷袭,全军覆没,宝泰自杀。遣以前,寅泰将从邺城出师时,当地有个惠化尼编了个顺口溜说:“实行台,去不回。”
未出发前一夜,三更天时,忽然有穿着红色衣帽敷千人进入台中,声称“捉拿宣主慰”,连宿值人员都受了惊,他们进入好几间房子,不久又离去了。天亮后发现门镇没什么异常,知道是仙人来指点了,都知道此战必败。
死后赠大司马、太尉、录尚书事,谧号为武贞。宝泰之妻,是武明皇后娄氏之妹。
窦泰虽是以亲戚关系而被重视,但他的功勋却是自己建立的。北齐受禅建国后,派人致祭于墓。
皇建初年,将他陪祭于高祖庙中。其子实孝敬嗣其爵位,位至仪同三司。
5 学习唐诗、宋词看哪些书籍好《全唐诗》,清彭定求、杨中讷等奉敕编。
计900卷,收2200余人48900首诗,搜罗广博,虽零星篇章单句也莫不收入,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诗面貌,对研究我国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有极大参考价值。编排略依唐史序例,世次以登第、入仕、卒岁为主或以赠答唱和之人先后附入,无爵里世次可考者另编。
郊庙乐章及乐府歌诗、释道、外国、名媛、仙鬼、联句、填词、谣谚、酒令、蒙求另编。诗前小传但略序其人历官始末。
诗集有善本可校者详加校定,一诗而互见数集者,止于题下注一作某诗。因仓促成书,有误收、漏收、重出、小传舛误、编次不当等失误。
河南大学唐诗研究室编《全唐诗重编索引》和杨建国编《全唐诗“一作”校证集稿》可为参考。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了王仲闻等人的点校本,并附日本河世宁纂辑的《全唐诗逸》三卷(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概以卷分,全书前加卷次、作者目录,每一分册前编加诗篇目录,以便查检。
1992年,中华书局曾将王重民的《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孙望的《全唐诗补逸》,童养年的《全唐诗续补遗》、陈尚君的《全唐诗续拾》合为《全唐诗补编》一书出版。 推荐版本:中华书局1960年点校本 《唐诗三百首》,清孙洙(别号蘅塘居士)以清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为底本选汰编成的唐诗选集。
六卷(或作八卷)。选75位诗人(不包括无名氏二人)三百一十首诗。
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乐府编排,突出盛唐,兼顾初、中、晚唐,多为名家名作,简要而有代表性,方便习诵,流传极广。注本较多,以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的清人陈婉俊的补注为简明切实。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于每诗有说明,并附作者简介。 推荐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诗别裁》,清沈德潜编选。
二十卷,选诗一千九百余首,包含各家重要作品。初名《唐诗宗》,后以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六“别裁伪体亲风雅”句改现名,表示编者已经剔除“伪体”。
书前凡例详细论及各种体制、流派,分体编排,于诗人均有概括评价,并有按语、眉批、注释,简要精当。是旧时很有影响的唐诗选本。
推荐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校订本 《宋诗钞》,清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编。106卷,录百家,实首八十四家,本无专集及有集而所选不满五首者皆摈斥在外,采掇英华,删除冗赘,集首冠以小传,详加品评考证。
康熙十年(1671)刊行,但刻本缺文断句,错综互出。商务印书馆1914年影印,又排印清管庭芬、蒋光熙编《宋诗钞补》,不分卷。
中华书局1986年合二为一,删除重复,统一异名,改正讹误,校点出版,统称《宋诗钞》。《四库全书》有清陈焯编《宋元诗会》100卷,可补遗漏。
推荐版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全宋词》,唐圭璋辑。采用词集为底本,以善本、足本为主,虽零篇断句也加以搜集,计1330余家19900余首词、残篇530余首,考订作者时代和作品真伪,按时代先后编次,有小传、校勘和断句。
书前列引用书目,书后有作者索引。之后,辑者又纂成《〈全宋词〉补遗》,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孔凡礼从明抄本《诗渊》中辑得400余首,编为《全宋词补辑》,由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推荐版本:中华书局1965年修订增补本 《魏武帝集》,三国魏曹操(谥号武帝)作。
原作早佚。明张溥、近人黄节、丁福保分别辑有一卷本和四卷本。
曹操的诗歌反映现实深刻,多直抒胸臆,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昂慷慨,气韵沈雄,语言质朴,形象鲜明。1959年,中华书局以丁本为底本点校出版《曹操集》最为完备,包括诗、文、《孙子注》、裴松之注、江耦《曹操年表》和《曹操著作考》。
推荐版本:中华书局1979年重印增补本 《曹子建集》,三国魏曹植作。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故又题为《陈思王集》。
原集早佚。宋人辑为十卷。
清丁晏《曹集诠评》附逸文一卷、本传、年谱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黄节《曹子建诗注》二卷,汇集各家评释,征引繁富,辨伪严谨。
曹植诗成就最高,辞赋、散文也不乏佳作。以曹操之死为界,其诗前期多抒发拯世济物的胸襟抱负,后期作品多揭露、抒写所遭受的迫害不幸,在艺术方面以汉乐府民歌为基础,更加辞藻华美,注重对仗和警句。
推荐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阮嗣宗集》,三国魏阮籍作,籍字嗣宗,曾官步兵校尉,后世多题《阮步兵集》。原集早佚。
现行各本均后人搜辑,通行一卷,有诗、赋百余篇,其中最著名者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多为不满现实和忧生之嗟。籍本有济世之志,但世情险恶,不得有为,故慷慨悲歌,使气命诗,艺术上又善用比兴,归趣难求,委婉曲折,难以情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一卷,结合史实说诗,材料丰富,剖析仔细,时有新见。 推荐版本:《阮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点校本 《嵇中散集》,三国魏嵇康作。
康曾官中散大夫,故名。原书十五卷,至宋仅存十卷。
针对司马氏集团的虚伪礼教,嵇康公开“非汤武而薄周孔”而实则笃信力行。
6 明史八十七胡世宁传全文翻译胡世宁传 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
弘治六年(1493)榜进士。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懂得军事。
开始他做德州推官。歧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世宁制裁了他们。
后来歧王又请求给他湖泊周围的良田,世宁坚决不允准。后来,他升官做了南京刑部主事。
曾应诏写了十篇有关边备问题的策论,又上书极论当 时政事的不足和过失。当时孝宗皇帝已重病在身,对他的奏章还点头称赞。
后来他又升任郎中。他和李承勋、魏校、余三人相友好,当时人们称他们四个为“南都四君子”。
以后他又升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
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世宁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捕捉了他。思明地方黄文昌一族人四代反叛,杀害知府,占据三州二十七村土地。
副总兵康泰和世宁一齐进入思明,拘捕了黄文昌的三个弟兄。可是康泰害怕文昌夜间逃跑生事,把世宁丢在空城中自己走了,情况很危急,幸亏当地的民族首领们感激世宁发兵援救,世宁才免得一死,文昌害 怕了,归还他所侵占的地方向朝廷投降了。
当地土官接班时,上级官员常向他们索取贿赂,不肯按时替他们向朝廷上报,因此民族首领们时常怨恨并发动叛乱。世宁下令“:民族首领一生下儿子就在本府报上姓名。
应世袭为首领的,十岁以上,每月初一、十五到府里拜会知府。父兄亡故以后,知府根据文书替他们向朝廷申请补官。”
这下,土官很高兴。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
三年守孝完后又赴京候补去。经过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
世宁于是走马入城,着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打不下来,才撤退走了。
世宁这次补官,做了宝庆知府。期间,岷王和镇守的宦官王润都很怕他。
以后他升任江西副使,与都御史俞谏一齐定下计策捉拿强盗,讨平了王浩八。又利用闲暇修筑广昌、南丰、新城的城防。
这个时候,宁王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的意图,但是没人敢说起此事。世宁恼火极了,正德九年(1514)三月就上书说“:江西的盗贼,剿灭它还是招安它,两种主张相持不下,我个人以为这没什么难以决定的。
已接受招安的不杀他,再敢反叛的有杀无赦,刚刚起事的立刻剿除,大体如此而已。但是江西的祸患还不在于盗贼。
宁王府的势力一天天扩大,无赖之徒聚集那里,用非法的事情诱导宁王,上下各级官府对宁王的奉迎太过分了。致使他频频假借火灾之名鲸吞百姓宅舍地,王府采办骚扰到旁边的郡县,爪牙所及侵害到贫穷的乡村。
我真怕好百姓为此不能平安度日,都起来做强盗。一般大臣们害怕祸及自己,多怀着观望的态度,礼乐刑政渐渐不是出自朝廷了。
我请求从都御史俞谏、任汉二人中专门委派一人,或者另外选择公正、忠诚的大臣镇压、招安盗贼。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
他的奏章下发到兵部后,尚书陆完建议,派俞谏前去根据盗贼的实际情况商定招安或剿灭事宜,至于世宁说到的宁王违法乱民的事,恐怕出于坏人托名伪装,应当传令宁王管制他们。圣旨同意了陆完的建议。
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就罗列了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世宁不可。他的奏章下发都察院后,右都御史李士实是宸濠的党羽,他与左都御史石。
等上书说世宁狂妄、粗率,应予治罪。
命令还没下达,宸濠的奏章又递了上来,指责世宁制造妖言。于是朝廷传令锦衣官逮捕世宁。
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江西来。
潘鹏把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世宁。李承勋当时是浙江按察使,暗中保护了他。
世宁于是逃出,去到北京,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在监狱中他三次上书陈述宸濠大逆不道的罪状,最后无人理会。
关押了一年多,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刑寰等人递上奏章搭救他,杨一清又用危言说动钱宁,才把他放出,贬往沈阳戍守。 过了四年,宸濠果然造起反来。
世宁从贬戍地被重新启用,做了湖广按察使。不久升任右佥都御史前往巡抚四川。
路上得知世宗即位,贺表中拿司马光仁、明、武三字向世宗进言,借此举荐说魏校、何塘、邵锐可以担任讲官,林俊、杨一清、刘忠、林廷玉可以辅佐政事,知府刘莅、徐钰以前任谏官时声名正直应加提拔使用。当时人们都同意他的话。
松潘所辖的内属的少数族人,将领、官吏都管他们不住,经常得向他们交纳财货借路通行。番人杀害军人,官方怕他们不敢追究。
官军杀死番人,就必须抵命。世宁上书陈说方略,请求选将增兵,规定赏罚的标准,严办隐匿罪犯的罪行,修建烽火台,经常派人巡逻,以振兴官兵的军威,疏通四川的道路。
朝廷下诏准予实行。他又上书弹劾并罢免了副总兵张杰、宦官赵钦。
上任才两个月,朝廷召他回京任吏部右侍郎。还没到任,因为父亲去世回乡去了。
服丧完后在家闲住,朝廷里正在议论“大礼”,持不同意见者很多人被问了罪。世宁心里肯定张璁等,写奏章请求及早确定追崇献王的“大礼”。
奏章还没递出,其中的话传布到京城去了。以后有人建议把显陵迁到天寿山去,世宁极力说不行,于是连同以前撰写的奏章一同递了上去。
世。
风急天高猿啸衷,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絮霜鬓,潦倒此停浊洒杯
The wind so fresh, the sky so high /
Awake the gibbons’ wailing cry /
The isles clear-cut, the sand so white, /
Arrest the wheeling sea-gulls’ flight /
Through endless space with rustling sound /
The falling leaves are whirled around /
Beyond my ken a yeasty sea /
The Yangtze’s waves are rolling free /
From far away, in autumn drear, /
I find myself a stranger here /
With dragging years and illness wage /
Lone war upon this lofty stage /
With troubles vexed and trials sore /
My locks are daily growing hoar: / Till Time, before whose steps I
pine, / Set down this failing cup of wine!
是《吕氏春秋》和《列子汤问》。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传说又叫高山流水或高山流水觅知音。最早见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列子汤问》为故事雏形,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列子汤问》的基础上对故事进行改编丰富,并增加了结局。此为高山流水故事的基础版本。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等等众多古籍纷纷援引。
明代冯梦龙把这个故事写到了自己创作的《警世通言》小说中,名字叫《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在这篇小说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却成了汉阳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来字的典故此时完全变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小说。
公元1522年9月6日,历经三年的环球航行,麦哲伦所率领的船队最终以损失四条船、252名水手的巨大代价,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也就是“地圆说”。
虽然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已经提出了地圆说的概念,但这个猜想的出处,其实是来源于他、或者说是古希腊大多数人对“球体”的崇拜。
这里面也包括古希腊的另一位大人物,也就是有着“希腊三贤之一”美誉的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其同样认为地球是圆的,不过他不是从球体是最完美的几何形状出发。
而是从“对称”是最完美的属性去出发,认为人类居住的地球也应该是上下对称、前后对称、左右对称、各种对称,对称来对称去,也就又一次成了一个“球体”。
从柏拉图出生的年代来看,很难说其没有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毕竟毕达哥拉斯提出的猜想中,其实是有一个与地球对称的“对地星”的存在的,也是对称。
然后紧接着,验证地圆说的大任就落到了柏拉图的徒弟“亚里士多德”身上,为了证明老师“地圆说”的靠谱,亚里士多德还专门研究出了几个能够用实际操作来验证的证明方式。
就好比站在海岸上看一艘帆船远去,肯定是从船体到船帆的方向逐渐消失在视野,反之则是先看到船帆,然后才能看到船体。
光从推断方式来看的话,显然亚里士多德的这套验证方式最为靠谱,但也同样能够找到理由去推翻。
诸如空气密度遮挡说,如果有人认为船之所以会从下往上逐渐消失,是因为伴随着空气密度的叠加,且低空的空气密度比高空密度大,然后才让人看不见怎么办?
毕竟这个思考问题的方向也没错,空气确实是有密度的,而且低高空单位体积里面的空气密度确实不一样,那么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即便这个反驳漏洞百出,谁又能证明呢?
所以,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先不管初衷是啥,最起码在验证地圆说上面确实是立了大功,让人根本没有理由去推翻。
然后也就有了1583年9月10日,利玛窦来到明朝传播“地圆说”事件的发生。
可问题早在封建时期的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天问》就明确的提出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等诸多问题。
意思就是太阳和月亮到底是悬挂在哪里?众多繁星又摆放在何处?
想要表达的意思不言而喻,这天地是如何实现日夜更替的?
除此以外,在道教古籍当中,也有着“ 天地之形,其状如卵 ”的相关记载,无疑都在或浅或深的表现着“地圆说”的主张。
再比如东汉时期由著名科学家“张衡”改进过的“浑天仪”,就明明白白的表现出“地球”确实是“圆”的。
毕竟上面所刻的内规、外规,黄道、赤道,甚至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列宿等诸多天文现象都能通过浑天仪的运行而一一展现出来。
就连《浑天仪注》中,也同样明确记载着“ 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的说法。
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最起码在东汉时期,我国封建时期的古人就已经证明了“地圆说”?
可这就面临着一个问题,既然古人最起码在东汉时期就已经证明了“地圆说”,那为何还会出现“利玛窦传播地圆说”的事件呢?
岂不是多此一举?
毕竟经过上千年的传承,浑天仪都能一路传承下来,其主张的“地圆说”没理由传承不下来,再加上封建政权的推广和天文研究进程的加深,恐怕“地圆说”早就成了古人的常识了吧!
诚然,就算“浑天仪”表现出的“地圆说”在古代确实是古人的常识,鲜少有人不知道,可这并不代表利玛窦传播的西方地圆说就是多此一举。
因为两者压根就不是一回事。
大家想啊,利玛窦传播的地圆说,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这个没错,可这个地球是圆的的基础,却是建立在这个世界存在万有引力定律之上的。
也就是类似于柏拉图那个“对称”理论,北半球的人和南半球的人是脚对脚站立,东半球和西半球也是脚对脚站立,虽然这个时候的“万有引力定律”还没有被牛顿发现。
但甭管懂不懂,最起码脚对脚这个地圆说概念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毕竟麦哲伦已经证明了。
浑天仪所表现出的“地圆说”则不一样,其更类似于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之说。
随着一把巨斧横空一斩,呈“卵”形的“混沌”被上下割裂,清新的气逐渐向上升起,变成了天空,较为浑浊的气体则向下沉降,逐渐凝实变成了大地和水。
也就是“天圆地方”之说,这个时候的“大地”其实跟“地平说”描述的一致,是一个平面。
继而伴随着天文研究程度的加深,很多人都发现在不同地方的同一个时间点,太阳升起和降落的时间其实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我们现代人口中常说的“时差”。
所以也就有了“地球是圆形”这样一个初步概念。
但大家别认为这个时候的“地圆说”就是利玛窦所传播的那个“地圆说”了啊,因为还有一个关键点,我国古人同样没有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而且还没有类似于“麦哲伦”那样的环球航行先例。
如若再加上张衡曾在《灵宪》中所记载的一句话,“ 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 ”。
顾名思义,地球才是这个宇宙的中心,太阳以及月球、星辰其实都是围着地球转的,而地球自身则不会动,也就是所谓的“地心说”。
这诸多迹象综合起来,也就意味着在古人的心里,地球表面是圆的,这个没错,但却不是一个完整的球体,而是“半圆”,甚至还不到半圆,就是一道十分平缓的“弧形”。
然后上面是天,下面是水,水的下面还是天,日月星辰也就正处在最外层的这个“天”上,绕着地球旋转。
从而形成了一个有着“地圆说”外壳的“地平说”,也就是浑天仪所表现出的“地圆说”。
end
本文2023-08-06 16:44:4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3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