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有哪些特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恒山有哪些特点,第1张

地质特点:恒山是经历次造山运动和历次地壳升降运动形成的一座断层山,岩层为古老的寒武纪奥陶系石灰岩,距今已有五亿年。基岩面积裸露,风化破碎严重,峰峦均呈尖形,沟谷切割较深,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

水文特征:恒山水库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5公里,北岳恒山脚下,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桑干河上游浑河支流唐峪河上。总库容133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枢纽。

气候特点:恒山所在地浑源县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暂多晴。早晚温差大。

扩展资料:

恒山,古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明朝中期经多次争辨,又曲阳之古 北岳明末因邯郸大地震轴射于曲阳,曲阳北岳庙多数毁坏,于明末改封浑州天峰岭为北岳恒山,改封后一直未举行祭祀。至清入关,顺治帝正式祭祀于浑源北岳庙。

第一次争论:明弘治六年(1493),兵部尚书马文升上疏,要求改祀北岳河北恒山于山西浑源。礼部尚书倪岳则上疏予以反对。朝廷议定“仍祀曲阳,循依旧理”。

第二次争论:明弘治十五年(1502),已升任吏部尚书的马文升再次上疏,请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复议期间,礼部尚书倪岳又一次给以驳斥。皇帝对礼部的复议批复:“诏从之。”

第三次争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户科河南陈公上奏章请罢曲阳之祀,又被朝廷否决。

第四次争论:明万历十四年(1586),山西巡抚胡来贡请改祀北岳于浑源。礼部礼臣沈鲤表示反对。

第五次争论:同年(1586),即第四次交锋之后,朝廷改封山西浑源玄岳山为北岳,称恒山。但这只是改封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国家秩典祭祀仍确定在河北曲阳。明后期遂出现“两个恒山”之说。

第六次争论:清顺治十七年(1660),刑科给事粘本盛上奏朝廷,要求改祀。其观点与明代马文升一致,但这次顺治帝却御批“移祀北岳于浑源”。自后再不见反对此事的奏折。

主张改祀到浑源的一派,理由主要有三:北岳恒山和祭祀北岳的地点应在国都北方,而当时祭祀北岳的恒山是河北大茂山,祭祀地点在曲阳北岳庙,均在国都之南,与京城方位不符。

改祀到山西浑源,是因浑源曾为恒阴,为恒山阴面,恒阳、恒阴“皆指恒山”,浑源又比曲阳在国都偏北;还有交通不便及官宦个人意愿。反对改祀的一派,主张仍在河曲阳北岳庙祭祀。

强调既然“恒阳、恒阴,皆指恒山”,何必改祀。他们运用大量“改都而不改岳”的历史事实,并引经据典地对改祀派给予反驳,以维持几千年历代中央政府在河北祀岳的历史惯例。

从明代开始的改祭争论一直延续到清初顺治年间,祭祀北岳的地点才由河北曲阳移至山西浑源,封祀合一争论就此落幕。从此山西浑源就成了国家祭祀北岳恒山的地方,享受曾经古北岳(今河北)时的政治待遇。

恒山是经历次造山运动和历次地壳升降运动形成的一座断层山,岩层为古老的寒武纪奥陶系石灰岩,距今已有五亿年。基岩面积裸露,风化破碎严重,峰峦均呈尖形,沟谷切割较深,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

整个山脉由东北向西南延伸数百公里,被誉为“峙中华之坊表,巩神京之翊卫”的寒疆第一山。恒山山脉始于太行山,横跨塞外,东连燕山,西跨雁门,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东西绵延五百里(横跨今山西宁武、朔州、代县、应县、繁峙、山阴、浑源、灵丘等县),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

恒山,中华五岳之北岳。其山脉祖于阴山,发脉于管涔山,止于太行山,沿东北走向蜿蜒而来,奔腾起伏,横亘塞上,东西绵延五百里,锦绣一百零八峰。恒山主峰天峰岭位于浑源县境内,海拔20161米,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叠嶂拔峙,气势雄伟,被誉为北国万山之宗主。

参考资料:

——恒山

来源:

山三:古代的蓬莱、方丈、瀛洲;以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为例。

岳:泰山、泰山、南岳、恒山、华山、恒山、嵩山

三座山传说中的“三座山”,就是海上的“三座圣山”。因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对古人特别着迷。

。《秦始皇年谱》史书载:“徐福、齐人等人写海中有三座神山,名蓬莱、方丈、瀛洲”。从此,海中三圣山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古代小说、戏曲、笔记中,但那是传说,并不存在。后人为了延续三山五岳的美丽神话,在五岳之外的名山中选择了新三山。流传较广的三山是: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不过还有一种说法:安徽黄山,江西庐山,四川峨眉山。目前国际上的认可大多是第一种说法,因为峨眉山本身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一般不会重复列为三大名山之一。

安徽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市。作为五岳中的三山之一,有“天下第一山”的美称。它是道教的圣地,有许多遗迹。据说轩辕黄帝曾经在这里炼丹。徐霞客两次游黄山,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山”的感叹。李白等伟大诗人在这里留下了壮丽的诗篇。中国最美最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奇松、怪石、云雾、温泉被称为黄山四大奇观。黄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1985年入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这在中国是第一次,它被列为文化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完好,动植物多!

上马。江西庐山(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鄱阳湖流域,九江市庐山区,濒临鄱阳湖,长江南岸,五岳之一。这座山是椭圆形的。典型的街垒式长块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90多座山峰绵延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它以奇、险、美著称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巍峨挺拔的青峰秀丽的群山,银泉飞瀑,千变万化的云海奇观,美丽的园林建筑,展现了庐山的无穷魅力。尤其是盛夏如春,气候凉爽的庐山,更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地方。这是一个著名的景点和避暑胜地。历代写的诗很多,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尤为著名。

浙江雁荡山

雁荡山位于中国浙江省乐清市,部分在永嘉县和温岭市。距杭州297公里,距温州68公里。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代,盛于宋代。被誉为“天下第一”、“海上名山”。历史上被称为“东南第一山”。总面积450平方公里,500多个景点分布在8个景区,以奇峰怪石、古洞石室、瀑布、流泉著称。其中,灵峰、灵岩、大龙瀑布是被称为“野燕三绝”的三个景点。尤其是灵峰的夜景,灵岩杜菲是中国的一绝。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草荡婆娑,南方秋雁常宿于此,故名雁荡。

东岳泰山东岳雄伟壮观。被尊为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称。被视为崇高神圣的象征,所以说五岳独尊。“天高不可攀,我要在泰山上打坐,祭天,亲近神灵。”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流传了几千年。“重于泰山”、“泰山北斗”,泰山实际上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泰山东望黄海,西望黄河,文水环绕,遥望圣城曲阜,背靠泉城济南。它屹立在中国的东方,享有五岳之美誉。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

泰山的名胜以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经过千百年的保护和建设,泰山已经在齐鲁丘陵上拔地而起,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叠嶂,形成了“他山之高,万水千山”的气势。和“岱海上的群峰”。

泰山多松柏,更显庄严、参天、葱郁;溪泉众多,不乏韵味,流连忘返。空灵多变的云朵,让它多了几分神秘和深邃。这里有美丽的山麓,幽静的幽僻区,开阔的开阔区,虚幻的奇妙区,深邃的奥运区。还有十大自然奇观,如初升的太阳、云海的玉盘、晚霞、黄河的黄金带,以及十大自然景观,如一幅自然景观画卷,如石武的松涛、对松的绝骑、桃园的精舍、灵岩的风景区。人文景观以泰国西南部的佘寿山和李浩山至玉皇峰为布局重点,形成了“地狱”、“大地”和“天堂”三重空间。岱庙是台城山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连接前面的天街和后面的盘岛,形成一座山城。从这一步一步,我们越来越好,从“人间”进入“天界”。

有山峰156座,悬崖138座,名洞72处,奇石72处,山谷130处,瀑布64处,名泉72处,古树名木10000余株,古遗址42处,古墓13座,古建筑58处,历代石刻2500余处,石窟14处,现代文物12处。其中,城子崖遗址、现存最早的石塔——寺门塔、大汶口遗址、灵岩寺、岱庙、千佛崖石窟造像、龙虎塔、九顶塔、冯玉祥墓、唐大观峰石刻、北齐石谷金刚经等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月华山月华山,五帝称“太华”,夏商称“西岳”,谥号“华岳”。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考证,“华夏”、“中华”皆以华山命名。“自古华山为道”,居五岳之首。

华山,海拔21549米,位于历史文化故乡陕西省Xi市以东120公里的渭南市华阴市。北临光秃秃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临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岭山脊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得益于大自然不断变化的服饰,华山的各种形状被生动地勾勒出来,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华山风景区,位于陕西省华阴县,是五岳中的西山。北依黄河,南依秦岭,屹立于关中平原东部的秦、晋、豫三省交汇处。南峰的罗燕、东峰的朝阳、西峰的莲花、北峰的云台、中峰的云女五峰环抱,高擎天,故名。

恒山五岳中,恒山是唯一一座在南方的山。舒乙姬说南岳是盘古的左臂做的。南岳之所以叫恒山,是因为它位于有28颗星的星翼上,“度要均衡”。像衡器,能称天地之重,能“造好物”,故名恒山。因为Chiu旁边有一颗小星,叫“长沙星”,这颗星掌管人的生命。衡山在古代属于长沙。因此,恒山被称为“首岳”。后人的生日庆祝往往被誉为“长生天胜南山”,其源头就是借用于此。

南岳衡山,林木葱郁,风景秀丽,享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衡山,位于湖南省衡山县,是五岳中的南岳。自古以来就闻名于世,尤其是佛教和道教形成的壮丽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北岳恒山北岳恒山山势险峻,山谷幽深。深山珍宝,如著名的悬空寺,就藏在其中。据说四千年前舜帝曾在此游览,因山势雄伟,故名北岳。当时秦是“天下十二大名山之一”,泰山就在恒山旁边。

恒山,又名恒山,位于山西浑源。恒山别名常山。恒,恒也,万物在北,有恒也。一直叫北岳。秦朝“天下十二名山,第二名恒山”。二丫也说:“恒山是北山”。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曲阳县令田完成了北岳庙的重建。他写道,“达茂在城西北,崔伟截断了它,所以他能在一百里之外看到它”。诸如此类。这样的记录很多。

《史记三注》卷二说,“孔安国说,‘正义地理志:恒山在定州曲阳县西北一百四十里’”,其中也记载了大茂山和恒山。《中国古今地名词典》解释:“大茅山在河北省阜平县东北七十里,与曲阳县相连,即恒山之巅,五岳之北山。神之尖石,曾称常山”。这种解释,虽然被古籍中的人所用,但也说明这是对恒山历史的一种认可。

《辞海》载:“恒山,名孤山,位于河北省曲阳县西北,与山西省接壤唐宋时期的一座大茅山”。《辞海》的解释虽然笼统,但指出唐宋时期恒山的另一个名称是大茅山,与其他辞书相互印证。

根据宗教词典,“恒山位于河北省曲阳县西北部和山西省交界处,在山西浑源被命名为玄武山,清代以来,曲阳恒山被供奉于浑源,从此被称为“大茅山”。这个解释对恒山和大茂山的关系和界限有些模糊,时间的划分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可取的:曲阳恒山俗称大茂山。

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有记载:“自春秋至明初,北岳恒山一直在河北省曲阳、涞源之间,曾称长山、大茅山;明末清初,衡山标于山西浑源”。“大帽山”是北宋和辽朝的界山,曲阳和胡飞分属北宋和辽朝。当时恒山叫长山,金代境内出现了“倒马关”。北岳庙内还有保存于金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的“北岳衡山”碑刻,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幅画描绘了北岳恒山的面积,河山的分布以及曲阳城的一些地理情况。

还有诗人元好问的一句诗,证明了大茂山就是北山:“大茂山岳薇古帝孙,太巧了,太难脱身。”对于衡山的描写,诗人多采用形象思维,认为“山是大地的胜利,山是大地的灵魂”。有了胜灵山的修炼,才有了“人杰地灵,人杰地灵”的说法。因为山是有灵性的,是古人所信仰的,善山之人往往称之为知己。

现在山西浑源的恒山,原名玄武山,战国秦汉乃至魏晋时期已有“高适山”,或“高适山、庐山”之称。北魏地理学家李道元经过深入考察,在《水镜诸水》中准确记载:“高之山,于水出。”东经是甲雅河,川南有一条河,水从恒山北麓流出河水向东流向马关和东南到北部的曲阳县在中山,和水从西部流向注它从底部看,也是那横河的总称。也就是说,在龚宇,所谓的恒常防卫就是服从。有记载的涟水(今唐河)来自戴军灵丘县西北部的高适山,这座高适山就是唐河的发源地。因此,高适山不是恒山的原名。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了朱对的记载,它不同于一般的山水游记。这不仅仅是一次风景之旅,而是一次地理调查。文章重点介绍了地形学。科学与文学的结合,既是真实的记录,也是优美的语言,对后世山水作品的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勇先生在《再论北岳恒山景观及其历史变迁——与王昌同志商榷》一文中指出,在宋辽对峙时期,古老的恒山成为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北岳一系列标志性的文化景观完全丧失。况且恒山主峰离北岳庙还有百里之遥,所以官方祭祀只去北岳庙,不去恒山。晋代阜平县位于曲阳北部后,北岳衡山和北岳庙分属不同的县。

宋岳位于中原腹地的嵩山上。它在古代被称为外国方面,也被称为高松,属于伏牛山脉。其主体位于河南省登封县,东邻省会郑州,西邻九朝古都洛阳。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嵩山位于天下正中,故名中岳。嵩山主要由太师山和少师山组成。这座山从东到西水平延伸,蜿蜒70公里。所以说“钟悦如卧”。嵩山景区由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观星台、三月斋、白沙湖六个景点组成。嵩山的山顶被称为季峻,海拔14917米。在古代,据说季峻是天空中最高的地方。

三皇五帝都在这里生活繁衍,黄帝的祖先在这里生活繁衍了三代。松阳书院是儒家文化的圣地;是禅宗祖庭,少林武术享誉海内外。嵩山不同于其他四座山,在“傲”字上显得格外突出:自然风光美丽而神秘。房间都像是龙眠,但很少有房间像是凤舞。三十六峰雄伟美丽,更有奇特的地质地貌。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汇聚一处,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五代同堂的地质“自然地质博物馆”。2010年,位于松山地区的“天地”历史建筑群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松山作为天地的理念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目录 1 拼音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恒山汤 21 恒山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功能主治 25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26 摘录 3 《医心方》卷十四引《范汪方》:恒山汤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医心方》卷十四引《古今录验》:恒山汤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圣惠》卷十三:恒山汤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千金》卷十 61 方名 62 恒山汤的别名 63 组成 64 主治 65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66 用药禁忌 67 各家论述 68 附注 7 方出《医心方》卷十四引《小品方》,名见《千金》卷五 71 方名 72 恒山汤的别名 73 组成 74 功效 75 主治 76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77 各家论述 78 附注 8 《鸡峰》卷九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恒山汤 1 拼音

héng shān tāng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恒山汤

21 恒山汤的别名

常山汤(《外台秘要》卷五)。

22 处方

恒山9克 乌梅3~7枚 香豉9克 竹叶12克 葱白l握

23 制法

上药五味,哎咀。

24 功能主治

截疟宣邪。治肾热发为疟疾。发时寒颤,先寒后热,腰脊酸痛,转动不利,头昏目眩,大便不爽。

25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2升,煎至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首次应在疟发前半日许服下,至发时服完。

26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3 《医心方》卷十四引《范汪方》:恒山汤

31 处方

恒山6分,甘草4分,知母3分,麻黄3分,大黄4分。

32 制法

上切。

33 功能主治

疟,痰实不消。

3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分3服,至发时令尽。

35 摘录

《医心方》卷十四引《范汪方》

4 《医心方》卷十四引《古今录验》:恒山汤

41 处方

恒山2两,甘草1两,大黄2分,桂心6铢。

42 制法

上切。

43 功能主治

疟疾十岁、二十岁。

4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以恒山酒渍1夜;诸药以酒3升,水2升,煮取7合,顿服。下、吐,愈。

45 摘录

《医心方》卷十四引《古今录验》

5 《圣惠》卷十三:恒山汤

51 处方

恒山1分,甘草1分(生用),蜀漆半分,犀角屑半分。

52 制法

上锉细。

53 功能主治

伤寒结胸,烦满,喘息稍急,汤饮不下。

5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顿服。须臾当吐为效。

55 摘录

《圣惠》卷十三

6 《千金》卷十 61 方名

恒山汤

62 恒山汤的别名

常山秫米汤、秫米汤、秫米常山甘草汤

63 组成

恒山3两,秫米220粒,甘草半两。

64 主治

肺热痰聚胸中,来去不定,转为疟,其状令人心寒,寒甚则发热,热则善惊,如有所见者。

65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3升,分3服,至发时令3服尽。

66 用药禁忌

忌生葱、生菜、海藻、菘菜等。

67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五脏之疟皆在于经,总以恒山、蜀漆为破的之金鞞;热在于脾,令人腹痛肠鸣,又须甘草为引,以滋燥竭之土;热在于肺,令人痰聚胸中,来去不定,又须秫米为引,以护伤残之气。

68 附注

常山秫米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六)、秫米汤(《普济方》卷一九八)、秫米常山甘草汤(《痎疟论疏》)。本方方名,《外台》引作“常山汤”。

7 方出《医心方》卷十四引《小品方》,名见《千金》卷五 71 方名

恒山汤

72 恒山汤的别名

常山饮

73 组成

小麦1升,淡竹叶1虎口,恒山3两。

74 功效

断痎疟。

75 主治

小儿温疟。

76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以水5升宿渍,明旦煮取3升半,分3次服完。

77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恒山专涤内蕴之痰,为截疟之峻味;小麦、竹叶专清胃中烦热也。

78 附注

常山饮(《圣济总录》卷三十四)。本方方名,《外台》引作“常山汤”。

8 《鸡峰》卷九 81 方名

恒山汤

82 组成

柴胡8两,恒山12两,芒消12两,大黄12两,黄芩6两,龙胆6两,茵陈6两,秦艽6两,栀子14个。

83 主治

急黄,酒黄,心黄,劳黄,气喘欲发。

8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古籍中的恒山汤 《杂病广要》:[外因类]疟

铢,余同。一方有桂心一分半。(《外台》)录验方恒山汤。治疟十岁二十岁方。恒山(二两)甘草(一两)大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八诸疟门]温疟(附论)

炙各一两)车前草(一握切成片子三滓。温服。竹叶恒山汤治温疟。壮热微寒。温疟之候也。壮热后如觉微寒。

《太平圣惠方》:[卷第十三]治伤寒结胸诸方

服。治伤寒结胸。烦满。喘息稍急。汤饮不下。宜服恒山汤方。恒山(一分)甘草(一分生用)蜀漆(半分)犀

《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一伤寒门]伤寒两感(附论)

(炙微赤锉)白术(各半两)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恒山汤(出圣惠方)治伤寒结胸烦满。喘息稍急。汤饮不下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八诸疟门]手太阴肺疟(附论)

“五岳”就是指衡山、嵩山、恒山、泰山以及华山这五座名山,而“四渎”则是指长江、黄河、淮河以及济水这四条河流。中国境内大大小小的河流数量众多,古人唯独将这四条河流归类为“四渎”则是因为它们都是独流入海的。关于“四渎”的这个说法最早出现于《尔雅·释水》这本古籍中。由于河流不仅能够为他们提供水源和鱼类食物,同时河流也会给他们带来破坏,所以古人对河流总是心存敬畏。

也正是出于这种心理古人会为河神立庙祭祀,借此求得心安与庇佑。而“四渎”作为众多河流中的“杰出代表”自然最受古人尊敬,所以也因此出现了“四渎神”。自周朝时期开始君王就会带头对“四渎神”进行祭拜,该习惯一直保持到汉代。汉宣帝在位期间还曾下令将为“四渎神”祭祀一事列入国家祀典之中。

所谓的“四渎神”其实分别指的是主管长江的“江渎广源王”,负责黄河的“河渎灵源王”,再有就是淮河的“淮渎长源王”以及济水的“济渎清源王”。不过不同时期的百姓对这“四渎神”的称呼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它们的名字在朝代的更替过程中也是几经变化,不变的是古人对它们的崇拜。

这“四渎”之中其中有两条河流后来因为黄河改道的原因而不再独流入海,这两条河流就是淮河与济水。其中淮河因黄河改道转而汇入长江,而济水则成为了黄河的一部分。济水原本位于河南境内,后因黄河改道转而汇入黄河之中,然后再跟随黄河流经河北、山东两地注入大海。自唐代开始济水改名为清河,故而现在很多人只知清河不闻济水。

三山:蓬莱(蓬壶)、方丈山(方壶)、瀛洲(瀛壶),今有黄山、庐山、雁荡山新三山的说法;

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

三山五岳在中国虽不是最高的山,但都高耸于平原或盆地之上,这样也就显得格外险峻。

1、泰山

泰山是“五岳”之首,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华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东泰安,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

2、华山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华阴市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

3、衡山

衡山是我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由于气候条件较其他四岳为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飘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又有“南岳独秀”的美称。

4、恒山

山西恒山,明后期建北岳庙,清顺治被定为北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扬名国内外。1982年,恒山以山西恒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5、嵩山

中岳嵩山,全长60多公里。主体部分在登封境内,分东西两部分,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太室山主峰为峻极峰,海拔1494米,少室山最高峰为连天峰,海拔1512米,两山各有36峰,合称嵩山72峰。

东,西,中三岳位于黄河附近。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是中国祖先定居的最早的地方,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三山位于南部,比中原地区稍远一些。它在五岳之后成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南扩和中原文化的传播。

扩展资料:

中国名山首推五岳。五岳是古代山神崇拜,五行观念与帝国君主制相结合的产物。他们以象征中华民族的高尚形象而闻名。

以中原为中心,以东,西,南,北,中三个方向命名。五岳是中国第一个着名的山脉,具有景观和文化意义。吴越有自己的特色:东岳泰山雄,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衡山,中岳山,世界闻名于世

五岳是封建时代帝王加封的。《史记集解》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帝王们为了“报天之功”,常以雄伟险峻的大山为祥瑞,在峰顶上设坛祭祀,举行封禅大典。

封禅的理论估计起源于东周春秋战国时代。而第一个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是秦始皇。秦始皇亲自祭祀的地方只有泰山一处。到了唐代和武周武皇武则天,封禅活动在中原中岳嵩山。经过封建帝王的封禅历史,五岳的地位更高了。

中国的世界名山不少,三山黄山、庐山、雁荡山,民间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称,唯独这五座山尊为“岳”,不是没有道理。拿东、西、中三岳来说,都位于万里母亲河黄河岸边,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祖先最早定居和繁荣的地方。

五岳在我国虽不是最高峻的山岭,但都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之上,这样也就显得格外险峻了。《诗经》中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等诗句,可以看出泰山、嵩山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时,由于受到当时一些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天下名山全面考察,当然也就无法“择优录取”了。

——三山五岳

卷十三二部恒 héng 胡登切

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间上下。心以舟施,恒也。

㔰,古文恒从月。《诗》曰:“如月之恒(gèng)。”

说文解字翻译

恒,长久。由心、舟在天地之间上下往返会意。思念之心靠舟运转,经久不衰。是恒的意思。

㔰,是古文“恒”字。《诗经》说:“像月亮到了上弦的日子”。 〖常也〗

常当作长。古长久字只作长。浅人稍稍分别。乃或借下裙之常为之。故至集韵乃有一曰久也之训。而篇、韵皆无之。此俗字之不可不正者也。时之长与尺寸之长、非有二义。

〖从心舟在二之间上下〗

上下犹往复也。

〖心以舟施。恒也〗

谓往复遥远、而心以舟运旋。历久不变。恒之意也。宙下曰。舟车所极复也。此说会意之恉。胡登切。六部。俗本心上增一字。非。

〖古文恒。从月〗

此篆转写讹舛(chuǎn)。既云从月。则左当作?。不当作夕也。若汗𥳑则左作舟、而右亦同此。不可晓。又按门部之古文闲作?。盖古文月字略似外字。古文恒直是二中月耳。

〖《诗》曰:“如月之恒”〗

小雅天保文。此说从月之意。非谓毛诗作?也。传曰。恒、弦也。按诗之恒本亦作?。谓张弦也。月上弦而就盈。於是有恒久之义。故古文从月。 卯集上心字部  〔古文〕㔰广韵集韵韵会从胡登切,音峘(héng)。说文常也。

又卦名。易·恒卦恒,久也。

又礼·月令文绣有恒。疏恒,故也。必因循故法也。

又周礼·夏官·司弓矢恒矢痹矢,用诸散射。注恒矢。安居之矢也。痹矢象焉。

又山名。尔雅·释山恒山为北岳。史记·夏本纪注恒山在定州恒阳县。风俗通北方恒山。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

又州名,汉恒山郡,周武帝置恒州,因山名。

又姓。楚大夫恒惠公。 又去声。转注古音古邓切,音亘。诗·小雅如月之恒(gèng)。注恒,古邓反。弦也。月上弦而就盈。亦作絚(gèng)。

又徧也。诗·大雅恒之秬秠。注恒,古邓反。徧种之也。◎按此字体制不一,《说文》《集韵》《六书统》《说文》长笺》《精蕰正譌》等书从月从舟,辨驳更改,或省或并,恐属臆断。因去古已远,大篆,小篆已多不合,而况隶楷乎。凡讲字形处,槩不赘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