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青光眼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西医·青光眼 31 青光眼的病因 32 青光眼的治疗 4 中医·青光眼 41 古人论述 42 中医治疗青光眼近现代研究 43 青光眼的中医病因病机 431 风热上扰 432 肝邪气逆 433 肝肾阴虚 434 气虚血瘀 435 肝邪脾虚 5 辨证分型 51 疗效标准 52 青光眼的中医辨证治疗 521 肝经风热 5211 症状 5212 方药治疗 522 肝郁气逆 5221 症状 5222 方药治疗 523 肝肾阴虚 5231 症状 5232 方药治疗 524 气虚血瘀 5241 症状 5242 方药治疗 525 肝邪脾虚 5251 症状 5252 方药治疗 53 治疗青光眼的专方 531 绿风安丸 532 泻肝解郁汤 533 复方五苓散 534 青光眼方 535 丁公藤堿滴眼液 54 老中医治疗青光眼经验 55 中医治疗青光眼用药规律 56 青光眼的其他疗法 561 针灸治疗 5611 体针 5612 冷冻针灸 562 艾灸疗法 5621 方一 5622 急性期 5623 慢性期 56231 症状 56232 方一 56233 方二 563 气功疗法 57 医案 58 青光眼患者注意事项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青光眼的穴位 2 治疗青光眼的方剂 3 治疗青光眼的中成药 4 青光眼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青光眼 1 拼音

qīng guāng yǎn

2 英文参考

glaua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3 西医·青光眼

青光眼(glaua)是一组威胁和损害视神经视觉功能,主要与病理性眼压升高有关的眼病[1]。即当眼压超过了眼球内组织,尤其是视网膜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将给眼球内各组织尤其是视神经视功能带来损害,最典型、最突出的表现是视神经 的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的特征性缺损缩小,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视野可以全部丧失,终至失明[1]。

青光眼可以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和发育性青光眼[1]。其中最常见的是原发性青光眼(primary glaua)[1]。原发性青光眼一般双眼发病,但两眼的发病可有先后,严重程度也有差异[2]。根据前房角解剖结构的差异和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在原先就存在的异常虹膜构型的基础上而发生的前房角被周边虹膜组织机械性阻塞,导致房水流出受阻造成眼压升高的一类青光眼[2]。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小梁网途径的房水外流排除系统病变和(或)房水外流阻力增加所致眼压升高的一类青光眼[2]。

31 青光眼的病因

青光眼由于眼压增高而引起视 凹陷、视野缺损,最终可以导致失明的严重眼病。正常人的眼压为10~21mmHg(Schitz眼压计),超过24mmHg为病理现象。眼压增高可以导致视功能损害,视 出现大而深的凹陷,视野可见青光眼性典型改变。眼压增高持续时间愈久,视功能损害愈严重。青光眼眼压增高的原因是房水循环的动态平衡受到了破坏。少数由于房水分泌过多,但多数还是房水流出发生了障碍,如前房角狭窄甚至关闭、小梁硬化等。

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原因至今还不十分清楚,它有遗传倾向。根据眼压升高时前房角的状态,把原发性青光眼进一步分为闭角型和开角型两种。闭角型青光眼女性及老年人多见。双眼受累,发作前常常有情绪波动,生气、着急、劳累、过饱、过饮等诱因。急性发作时剧烈头痛、眼痛、虹视、视力明显下降、恶心、呕吐。一般不至延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中青年多见,双眼受累。通常症状很轻,常常在医生检查时才发现,因此,病情易延误。继发性青光眼由其他眼病或全身病所引起。如虹膜睫状体炎所致的瞳孔闭锁或膜闭,晶体脱位于前房,眼内出血,眼内肿瘤等。混合性青光眼指两种原发性青光眼、两种继发性青光眼、或原发性青光眼与继发性青光眼合并存在。先天性青光眼由于胚胎发育异常、房角结构先天变异所致。据统计,原发性青光眼发病率约为全民1%,40岁以上的为25%。青光眼的致盲率1949年前为49%,随着传染性眼病逐渐被控制和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其致盲率上升至53~21%。由此可见青光眼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32 青光眼的治疗

青光眼治疗的关键是通过药物或手术方法减少房水生成,增加房水排出,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继发性青光眼应给予病因治疗。但无论如何,已经造成的青光眼器质性损害是无法恢复的。

治疗详见以下条目:

原发性青光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继发性青光眼

先天性青光眼(发育性光眼)

4 中医·青光眼

青光眼属中医学之“五风”内障,包括青风内障、绿风内障、黄风内障Ⅲ乌风内障及黑风内障,以前二者多见。 青光眼中医称为“绿风内障”,是因风、火、痰等邪气导致气血失和,气机受阻,目中津液滞积而造成的一种眼病[3]。

临床上以初起头痛,眼胀,视力稍减,视物不清,有阵发性雾状感,虹视,瞳孔散大,呈淡绿色;继之则头痛剧烈,伴有恶心呕吐,结膜充血,角膜浑浊,最终导致眼压升高,眼底视神经萎缩而失明[3]。

41 古人论述

早在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中,即有绿翳青盲的叙述,并认为系“眼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也”。至宋代《太平圣惠方》,具体记载了青、绿、乌、黑风内障的治疗方药。约成书于宋元时代的我国著名的眼科专著《秘传眼科龙木论》,首次提出了五风变内障之名,并分别就病因病机、临床症候、治疗方药(包括针刺)均加以详论,特别是肝风为本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明清时期,医家们对本病的认识更趋深人。明代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中指出本病病因:“阴虚血少之人,及竭劳心思、忧郁忿恚、用心太过者,每有此症。”对症候描述颇为细致,如青风内障:“瞳神内有气急昏朦,如青山笼淡烟也,然目视尚见,但比平时光华则昏蒙日进。”在治疗上,均强调早治,“急宜治之,免变绿色,变绿色则病甚而光没矣”(《证治准绳·七窍门》)。如丧失时机,“若神耗散尽,总为不治之症”(《秘传眼科七十二全》)。古人在本病用药上也作了探究,早在金元时代《东垣十书》中于瞳子散大症指出,火主散溢,致瞳神散大,茺蔚子辛散,辛主火,故不宜用;青葙子助火,亦不宜用。明代的《证治准绳》也有类似记载。总之,古代医家所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42 中医治疗青光眼近现代研究

现代中医治疗本病,首篇临床文献见于1956年,系以针灸治疗单纯性青光眼的个案报告,而应用中医药的资料则晚至60年代中期。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开始大样本观察的基础上,对原发性青光眼进行中医分型的探讨和治疗。自70年代中期起,有关报道迅速增多,内容涉及亦广,除辨证论治,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外,还试用传统的针拨术治疗恶性青光眼。近年来,辨证分型渐趋统一,强调从肝论治,专方治疗受到重视。在治疗范围上,还进一步扩大到抗青光眼术后并发症的中医药辨治。在药物方面,发掘了槟榔堿和丁公藤堿制剂等,成为有前途的局部用药药物。针灸治疗,除体针外,还配合耳针,或应用冷冻针灸等,不仅有较好的效果,而且无药物的副作用。目前中医针灸治疗本病的总有效率在75%~80%之间。这些年还开展了实验研究,包括对四子(牛蒡子、车前子、女贞子、青葙子)降眼压的药理研究,对丁公藤大样本临床研究等,以及通过青光眼患者眼血流图的变化,探索针刺治疗机理等。

43 青光眼的中医病因病机

青光眼的病因,古今医家认识比较一致。多因悲郁暴怒等情志内伤所诱发,而劳倦,特别劳瞻竭视亦是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尚与外感风寒之邪有关。其病机有以下几个方面:

431 风热上扰

素有痰热,外感风邪,风为陌邪,善行于上,引动痰热,致风、痰、热相结,循肝经上攻于目而发为本病。

432 肝邪气逆

多因情志不舒,愤郁不伸,意志不遂,以致肝气郁结,气机失调,升降不利,致目内气机阻滞,玄府闭塞,神水积留为患。

433 肝肾阴虚

常系劳瞻竭视,耗伤精阴,致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济阳,阳失所制,阳亢火动,虚火上炎,为患于目。

434 气虚血瘀

劳力过度,脾胃受伤,中气不足,气机不畅,推动乏力,血瘀不通,血水并蓄,神水受伤而发病。

435 肝邪脾虚

情志内伤,抑郁伤肝,思虑伤脾,脾胃虚寒,肝气上逆,伤及神水,发为五风内障。

5 辨证分型

青光眼分型颇杂,少则三型,多则十型,近年已渐趋统一,并已体现从肝论治的特点。

51 疗效标准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标准,据各地报道,拟订如下:

临床痊愈:视力达10或提高5行以上,眼压正常,其他症状消失。

显效:视力提高3行以上,眼压下降10毫米汞柱或以上,其他症状消失。

有效:视力提高1~3行,或从光感、手动提高到004以上,眼压下降5毫米汞柱或以上,症状改善。

无效:视力、眼压治疗后未见明显变化或未达到有效标准,症状未见改善。

52 青光眼的中医辨证治疗 521 肝经风热 5211 症状

头痛,眼珠胀痛,白睛混赤,抱轮红赤尤甚,黑睛混浊,瞳神散大,伴恶心呕吐,面红口苦,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或弦硬。

5212 方药治疗

治法:搜风清热,利湿化痰。

处方:羚羊角03~1克(如无,以山羊角15克代替),玄参15克,知母10克,龙胆草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僵蚕6克,白菊花10克,细辛3克,川芎5克,半夏10克,茯苓20克,车前子20克。

加减:眼压极高加大黄、玄明粉;呕吐甚加竹茹、半夏;昏蒙甚加石决明、牛膝。

用法:羚羊角可用5~10剂的总剂量一起煎煮,分次兑服。余药水煎,每日服2次。

常用成方:绿风羚羊饮、羚羊钩藤汤、将军定痛丸、龙胆泻肝汤等。

522 肝郁气逆 5221 症状

头痛,眼珠胀痛,视物模糊,或视灯火有红绿圈,抱轮红赤,瞳神散大,眼珠胀硬,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嗳气呃逆,恶心呕吐。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5222 方药治疗

治法:疏肝解郁,降逆理气。

处方:香附10克,青皮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川芎5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车前子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夏枯草10克,甘草5克。

加减:头痛甚加白芷、珍珠母;失眠多梦加酸枣仨、夜交藤;瞳神散大明显加五味子、青葙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丹栀逍遥散等。

523 肝肾阴虚 5231 症状

瞳神气色混蒙或散大,白干涩昏花,由苦咽干,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失眠多梦,遗精腰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5232 方药治疗

治法:滋阴潜阳,补益肝肾。

处方:生地、熟地各30克,石决明20克,知母、柴胡、麦冬、白芍、黄柏、黄芩、当归、山萸肉、茯苓、丹皮各10克,川芎、甘草各5克。

加减:纳差加鸡内金;盗汗加龙骨;便秘加麻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知柏地黄丸、地黄汤等。

524 气虚血瘀 5241 症状

视物昏蒙,瞳神气色浊而不清,目睛干涩,体倦乏力,心悸气短,食欲不振,面色咣白或萎黄。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少苔,脉弱或细涩。

5242 方药治疗

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窍。

处方:黄芪20克,当归、川芎、赤芍、地龙、茯苓、山茱萸、五味子各15克,桂枝、楮实子、车前草各12克,甘草8克。

加减:纳差加谷芽、麦芽;腹泻加白术、陈皮;瘀重加丹参、泽兰。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加味通窍活血汤等。

525 肝邪脾虚 5251 症状

瞳神散大,头目疼痛,干呕吐涎,呕恶不纳,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苔薄或无苔,脉沉细而迟。

5252 方药治疗

治法:温肝降逆,健脾散寒。

处方:吴茱萸6克,党参10克,制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20克,枳壳10克,生姜3克,大枣5枚,白蜜100克(冲)。

加减:胁痛加柴胡、枳壳。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吴茱萸汤加味等。

疗效:以上述分型共治疗349例,计530只眼,结果临床痊愈166只眼,显效145只眼,有效178只眼,无效41只眼,总有效率为922%。

53 治疗青光眼的专方 531 绿风安丸

组成:芦荟50克,丁香50克,黑丑50克,磁石10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混匀,装人空心胶囊内。根据病情,每日早晚各服3~5粒(重2~4克),饭后1小时服用。

疗效:以本方治疗原发性青光眼37例,计71只眼,显效41只眼,有效17只眼,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17%。其中开角型有效率为866%,闭角型为809%。

532 泻肝解郁汤

组成:茺蔚子9克,车前子9克,夏枯草30克,芦根30克,防风9克,黄芩9克,香附9克,甘草3克,桔梗9克。

加减:头痛头晕加石决明、钩藤、牛膝;行抗青光眼术后眼压不降酌加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大便干燥加番泻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29例,计51只眼,包括开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及其他青光眼患者,用上方治疗均有一定效果,且发现以开角型青光眼疗效较佳。

533 复方五苓散

组成:泽泻15克,茯苓、猪苓各18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木通、车前子、桑白皮、大腹皮各15克,龙胆草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一般以4剂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方共治疗5例,计8只眼,结果全部获临床痊愈。其中3例,随访半年至1年未见复发。

534 青光眼方

组成:全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6克,茯苓12克,白术6克,薄荷(后人)6克,丹皮10克,栀子(炒)8克,车前子(包)10克, 炒枣仁(打)12克,枸杞12克,香附10克,珍珠母(先下)30克。

加减:据不同症候选加红花6克,菊花10克,山药10克,远志6克,黄芩8克,胆草6克,夏枯草10克,陈皮6克。

用法:开始治疗时以主方水煎服。待病情稳定后,可将主方加减部分的药物,按比例为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日服用此丸。服丸过程中如出现眼压控制不理想时,可改用煎剂,同时配合用西药缩瞳剂(匹罗卡品),缩瞳剂浓度及滴眼次数,随症情好转递

减乃至停用。西药完全减掉之后,仍须服中药3个月至半年左右。

疗效:以本方共治疗13例患者,显效8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100%。

535 丁公藤堿滴眼液

组成:005%丁公藤堿Ⅱ苯甲酸盐滴眼剂。

用法:每次1滴,每日滴眼3~4次。眼压超过40毫米汞柱者,每2小时滴眼1次。

疗效:共观察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93例,计442只眼,发现有明显缩瞳、降眼压的效果,且能改善房水流畅系数,无明显副作用。其降压有效率为967%,缩瞳有效率为926%,药后房水流畅系数较用药前增加294%。

54 老中医治疗青光眼经验

韦文贵医案

袁××,女,25岁。门诊号:69118。1964年2月26日初诊。主诉右眼胀痛两年半。患者于两年半前因眼胀痛经诊断为青光眼,曾作抗青光眼手术,术后眼压尚稳定。近半年来眼压又有波动,伴虹视、头痛、眼胀、恶心,疲劳后加重,视野亦有改变。左眼亦有类似症状。经某医院检查,确诊为慢性单纯性青光眼。近来时有偏头痛,性情急躁,大便干结,月经量多,约40天1次。查:左右眼视力分别为03和10。右眼压75/3=3576毫米汞柱,左眼压75/5=2581毫米汞柱。右眼视 有病理性凹陷扩大,左眼大致正常。右眼鼻侧视野缩小25~30度,颞侧在60度。脉弦细,舌稍红,苔薄带黄。诊断为双眼青风内障,予青光眼三方。

处方:石决明24克,白蒺藜10克,决明子15克,防风6克,羌活6克,蝉蜕6克,密蒙花6克,白术10克,白芷6克,细辛3克,生地20克。14剂。石斛夜光丸,每日1丸。

3月23日二诊:药后眼胀头痛减轻,虹视已基本消失,昨夜看**后又出现虹视。二天来食欲不佳,夜寐不安。脉细弦,舌苔薄。查:右眼压55/35=2238毫米汞柱,左眼55/45=1886毫米汞柱。

原方加炒谷芽25克,车前子10克(包煎)。石斛夜光丸,每日1丸,并配合滴缩瞳眼药水。

6月5日三诊:服上药50剂后,自感眼胀已减,虹视偶尔出现,有时头沉,胃纳进步。脉弦细,舌质略红。以青光眼三方加减。

处方:生地22克,白术6克,白芷6克,防风6克,白蒺藜10克,蝉衣3克,密蒙花10克,羌独活各5克,决明子12克,生石决明25克(先煎),细辛3克,黄芩6克,车前子12克(包煎),杜仲10克,丹皮12克。隔日1剂,另予明目地黄丸早晚各1丸,和汤药交替服。

7月17日(四诊):上药服20剂后,视力增进,眼压亦降,头痛、眼胀已消,虹视亦消失。缩瞳眼药水已停用,纳可,二便调畅。脉细,舌稍红,苔薄。查:右、左眼矫正视力分别为10和12,双眼眼压为55/5=1730毫米汞柱,已正常,遂停药。

按:本例证属肝肾阴虚,外风夹内风上扰空窍。系韦老所创制之青光眼三方之适应证。本方以石决明、白蒺藜、决明子平肝、清肝而明目,据韦老经验,三药有降眼压作用,为本方之主药;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祛风邪而止痛;密蒙花、蝉蜕疏风清热,兼有退翳明目之功;另用生地滋阴明目,白术健脾扶正,加之配合石斛夜光丸和明目地黄丸补益肝肾之阴,故获显著效果。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5 中医治疗青光眼用药规律

鉴于青光眼临床分型颇多,相对地说,涉及用药面较广。经对15篇报道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仍有一定规律可寻。现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200

≥10

车前子、茯苓、当归。

100~199

5~8

川芎、石决明、龙胆草、生地、白芍、栀子、甘草、夏枯草、白菊花、防风、黄芩。

50~99

3~6

熟地、枸杞子、香附、吴茱萸、山萸肉、柴胡、羚羊角、玄参、泽泻、木通、丹皮、大黄、磁石、青皮、钩藤、荆芥。

30~49

2

知母、僵蚕、赤芍、枳壳、五味子、半夏、猪苓、羌活、党参、白术。

在15篇报道中,共用药104种,应用得较多的如上表所列计40种。鉴于青光眼的关键病机为神水积滞,故以利水渗湿之药应用最多,当归则有和血明目之功。其次,青光眼多从肝论治,故平肝清肝之药,亦占主导地位。中医治疗的青光眼,以慢性者常见,滋补肝肾之阴,以达明目目的药物,选用颇多。另外,清泄肝火,平肝潜阳,舒肝健脾之药也为临床所常用。从所归纳的药物看,基本上符合本病的辨治规律。

56 青光眼的其他疗法 561 针灸治疗 5611 体针

取穴:主穴:睛明、行间、还睛。配穴:①颊车、下关,头痛加头维或太阳,眠差加神门或内关,眼压过高加阳白或水泉;②眼、目1、目2、肾、肝、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太阳(均为耳穴)。

还睛穴位置:上臂三角肌下端前沿,臂濡穴前5分处。

操作:一般仅取常用穴,如效不显,酌加配穴。睛明穴用30号毫针,进针05~1寸,得气即可, 宜轻;行间穴以28号毫针,略向踝部方向进针,以提插加小捻转之法,使针感明显, 宜重,运针半分钟后去针;还睛穴以透天凉手法(一进三退),余穴均为平补平泻法。除行间外,均留针30分钟。取针后,在一侧耳穴,用王不留行子贴敷,并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每穴1~2分钟。针刺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耳穴贴敷3日1次,双耳轮换。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408例,有效率在546%~954%之间。

5612 冷冻针灸

取穴:主穴:太阳、风池、印堂、鱼腰。配穴:光明、太冲、内关、肾俞。

操作:以常用穴为主,酌加配穴1~2个。采用半导体冷冻针灸仪治疗。第一疗程灸柄温度为上15℃~ ̄20℃,每次20分钟;第二、三疗程,灸柄温度为-5℃~-10℃,每次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二个疗程,无效者宜改用他法。

疗效:共治疗41例。治前眼压增高者35例,共53只眼,治后双眼均达正常值者12例,单眼达正常值者23例,无效6例,按眼数计算,有效率为887%;治前视力下降39例,治后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18例,按例数计,其有效率为532%。

562 艾灸疗法 5621 方一

[4]

取穴:太阳、阳白、翳风、合谷穴。

配穴:热邪甚者加曲池穴;肝肾不足者加肝俞、三阴交穴;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穴。

灸法:采用艾条悬灸法,点燃艾条,置于所选穴位上,距皮肤2~3cm施灸,灸至皮肤稍有红晕为度。每穴灸5~10分钟,每日1~2次。

5622 急性期

[3]

症状:起病急,偏头痛,心烦,呕吐,兼有寒热,眼部胀痛,瞳孔散大,视力锐减。

选穴:风池、攒竹、鱼腰、太冲、太溪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穴位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应长期坚持治疗。

5623 慢性期 56231 症状

经常反复发作,目微胀,瞳孔散大,呈明显淡绿色,视力或仅见少许亮光,精神疲惫[3]。

56232 方一

[3]

选穴:肝俞、肾俞、足三里、光明、合谷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穴位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应长期坚持治疗。

56233 方二

[3]

选穴:肝俞、肾俞、三阴交、太阳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穴位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应长期坚持治疗。

563 气功疗法

功法:以放松功为主。并辨证施功,肝经风热者配保健功、鸣天鼓;肝肾阴虚者配鸣天鼓、擦腰;肝郁脾虚者配叩齿、搅海;肝郁气逆者,配贯气法。

疗效:共观察20例,计36只眼,结果练功2周后,临床痊愈25眼,显效2眼,有效4眼,无效5眼,总有效率为861%。

57 医案

梁某,男,59岁,干部。两眼不红不肿,只觉昏蒙,入夜见灯光有彩虹圈。取风池、攒竹、鱼腰、肝俞、肾俞、至阳熏灸,灸后觉眼见清朗,停灸后6小时后,又觉昏蒙如故,再灸后又觉清朗,以后随灸治次数增多,有效时间逐渐延长,共灸16次,症状减轻而停灸。[3]

58 青光眼患者注意事项

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眼部疲劳[3]。

可做眼保健操, 局部穴位[3]。

饮食尽量清淡,忌食酸辣等 性及煎炸食物[3]。

6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下一句:却上心头。

原文: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

1、红藕:红色的荷花。

2、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3、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4、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5、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6、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7、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8、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9: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鉴赏: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没有扇子。

十八般兵器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

扇属于奇门短兵 。由扇面和扇骨组成。扇面为丝、绸、绢、纱等制成。扇骨为竹篾或钢、铁所制。比一般兵器简单、携带方便。可收拢藏于包内,也可插于腰间。轻便的也可插于后衣领之内,是比较阴险的冷门兵器。

铁扇子:长一尺二寸,扇骨为钢或铁制,扇面为丝或短纱所帛,其边锋有锋利的刺刃,此扇合拢如铁棍,可击可打,展开似刀,可砍、可劈,亦可上遮下挡以防暗器。

少林铁扇子:长一尺二寸,有十八股、二十四股、三十六股。清代祖月高僧精练此械。

少林天罡劈水扇:扇把长九寸,扇身长一尺二寸,宽六寸,全长二尺一寸,头有缨尾。明代觉训,清末如净,贞秋等练此械。

武当太极金扇:源于唐代,由皇宫内桃花扇舞衍化而来,迄今已有千年。其扇有技法摩扇、旋扇、穿扇、颤扇、翻扇、点扇等。适合中老年养生修炼。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脉名·督脉 41 督脉循行分布 411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 412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413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 414 《难经·二十八难》 415 《中医大辞典》 416 《中国针灸学词典》 417 《中医药学名词(2004)》 418 《奇经八脉考》 42 督脉腧穴 421 本经腧穴 422 特定穴 4221 络穴 4222 交会穴 43 督脉经脉病 44 督脉腧穴主治病证 5 经穴别名·督脉 51 神庭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神庭穴的定位 57 神庭穴的取法 58 神庭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神庭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神庭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神庭穴的配伍 513 文献摘要 514 神庭穴研究进展 5141 对中风患者微循环及痛阈的影响 6 经外奇穴名·督脉 61 督脉穴的定位 62 督脉穴主治病证 63 刺灸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督脉 1 拼音

dū mài

2 英文参考

Governor Chann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overnor Vess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overnor chann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governor vess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Du channel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DU meridi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overnor vesse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V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督脉:1经脉名;2经穴别名;3经外奇穴名。

4 经脉名·督脉

督脉(governor channel[1][2]、governor vessel[1][2])为经脉名[3]。奇经八脉之一[3]。代号DU[4]。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沦》。

督脉分布在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5]。督脉前后与任脉、冲脉相通,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合,联系心、肾、脑。督脉在背后中脊,总制诸阳,故谓之曰督,督者都纲也。其循背脊上行,犹如裘之背缝也。

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并主一身之阳经,下出会阴,沿脊柱里边直向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上行颠顶,沿前额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带处[1][2]。(本经起于小腹内,出于会 ,沿脊柱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处进入脑内,络于脑,再回出上行至头顶正中的百会,循前额正中线到鼻柱下方的水沟穴,止于上牙龈部的龈交。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穴与本脉脉气相通[3]。)

督脉共有28穴。分布于人体后正中线,起于长强,止于龈交。据《针灸甲乙经》等载,计有: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等[6]。本经腧穴主治骶、背、头项、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神志病。有少数腧穴有泻热作用。

41 督脉循行分布

督脉循行路径

411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

足厥阴……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

语译:

足厥阴肝经……上行沿着喉咙进入喉头鼻咽部,到达鼻后孔;另一支上向额部(神庭),沿头顶正中(百会),下向后顶中(风府),沿着脊柱(大椎)进入骶部(长强),这就是督脉。

412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语译:

颈中央的脉是督脉。其穴名风府。

413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绕纂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语译:

督脉起源于小腹部,下向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内联系 的“廷孔"——当尿道口外端。由此分出络脉,分布于 ,会合于 之间(会阴),绕向 之后,分支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长强),与足太阳经的分支相合(会阳)。足少阴经从股内后缘上行,贯通脊柱(长强),而连属肾脏。督脉又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睛明),上行至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入络于脑;又退出下项,循行肩胛内侧,挟脊柱(风门),抵达腰中,入循脊里,络于肾脏(肾俞)。在男子,则沿 下至 ,与女子相仿。督脉另一支从小腹直上(同任脉),穿过肚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颌部环绕唇口,向上联络两目之下的中央(承泣)。

414 《难经·二十八难》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语译:

督脉,起始于躯干最下部的长强穴,并行脊柱里面,上行到风府穴,进入脑部(上至巅顶,沿额下行到鼻柱)。

415 《中医大辞典》

(按:《难经·二十八难》原文无后三句)督脉自小腹内起始,下出于会 ,向后沿脊柱里边直上,至风府穴处进入脑部,上行巅顶,沿着前额正中,到鼻柱下方。[4]

416 《中国针灸学词典》

督脉起于小腹内,出于会 ,沿脊柱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处进入脑内,络于脑,再回出上行至头顶正中的百会,循前额正中线到鼻柱下方的水沟穴,止于上牙龈部的龈交。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穴与本脉脉气相通。[3]

417 《中医药学名词(2004)》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边直向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上行颠顶,沿前额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带处。[7]

418 《奇经八脉考》

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具绕篡后屏翳,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历百会、前顶、囟会、上星、至神庭,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入龈交,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三十一穴。

据以上有关记载,督脉的路线,以行于脑脊正中者为主干,旁行者为分支。脉气起于小腹内(肾下、胞中),与冲脉、任脉同源,出于会 。督脉从尾骶沿脊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联络脑,其外从头顶正中经前额到鼻柱下端,至龈交穴止。这一主干,在营气运行时从上而下,即由足厥阴肝经分支上头顶接通督脉,沿脑脊下行,后接任脉。

督脉旁支,上部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行,从目内眦上行,交巅顶,络脑,下项,挟脊,于腰中络肾;下部与足少阴肾经同行,以 后尾骶部贯脊属肾。

督脉在 散络阴器或 ,下合于 ,在 后尾骶部与足太阳、足少阴会合。

前行者与任脉相同,从少腹直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

其络脉,从长强挟脊上项,散布头上,背部分支走向足太阳。--可知督脉与足太阳关系最为密切,即一在正中,一在两旁,同联系肾与脑。其次为与足少阴和任脉相联系,一主后,一主前,同在 、胞宫、肾、心相关联。

从督脉的循行分布部位认识其功能,首先是“总督诸阳”,或称为“阳脉之海”和“阳脉之都纲”。诸阳经通过阳维会合于督脉,在督脉上有受各阳经所会的穴,又入会于足太阳经的穴,均说明这种关系。其次是沟通阴阳、总摄诸经,或称“督领经脉之海”。督脉旁通足太阳、足少阴,与冲、任同起于胞中,并前通任脉,即说明这种关系。对此,滑伯仁曾说:“夫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督脉作为“阳脉之海”和“督领经脉之海”以见其功能之大,从“四海”的划分又归属于“脑为髓海”。

督脉 循行路线:

起于肾中

下至胞中

下行络阴器行二阴之间

至尻

贯脊上脑后

交颠

至囟会

入鼻柱

终于人中与任脉交

奇经督脉经别循行路径图

42 督脉腧穴 421 本经腧穴

督脉腧穴总图

督脉共有28穴(有将印堂归入者计29穴)。分布于人体后正中线,起于长强,止于龈交。据《针灸甲乙经》等载,计有: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印堂[8][9](《中国针灸学辞典》、《中国针灸全书》列入督脉)、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等[6]。

督脉二十八穴始于尾闾骨端之长强穴,腰俞(功穴)、阳关入命门(功穴),上行悬枢、脊中、至中枢,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功穴)、陶道开,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功穴)、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囟会(功穴),上星、神庭、素髎(功穴)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 间。

奇经督脉经筋图

长强(络,足少阴会),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阳会),大椎(手足三阳会),哑门(阳维会),风府(阳维会),脑户(足太阳会),强间,后顶,百会(足太阳会或说足三阳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足太阳,阳明会),素髎,水沟(手、足阳明会),兑端,龈交(一说任脉会)。

422 特定穴 4221 络穴

长强

4222 交会穴

会阴(会任脉、冲脉),会阳(会足太阳),风门(会足太阳)。此外, 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后溪通于督脉。

督脉交会穴表(●本经穴 √交会穴)

经名

穴名

督脉

任脉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冲脉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阳维脉

足少阳胆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承浆

阴交

会阴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神庭

水沟

百会

脑户

风府

哑门

大椎

陶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长强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风门

会阳

√(《中国针灸学辞典》)

后溪

43 督脉经脉病

督脉主要病候为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症[10]。

督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闭、遗溺、痔疾、妇女不孕等。

患督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腰痛、遗精、白带、气喘、癫痫、聋哑、头痛、脊柱强直、角弓反张。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络脉病)。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头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难经·二十九难》: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脉经》:腰脊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疾,小人风痫疾。

《中医大辞典》: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闭,遗溺,痔疾,妇女不育等。

据以上记载,督脉的病候,主要是关于头脑、五官、脊髓及四肢的见症,如头风、头痛、项强、头重、脑转、耳鸣、眩晕、眼花、嗜睡、癫狂、痫疾、腰脊强痛、俯仰不利、肢体酸软,后人所载还有手足拘挛、震颤、抽搐、麻木及中风不语等。

44 督脉腧穴主治病证

督脉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10]。

督脉腧穴主治骶、背、头项、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神志病。有少数腧穴有泻热作用。

督脉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位

主治

长强

尾端

便血、痔疾、癫狂痫

腰俞

骶骨

月经不调、腰脊强痛

腰阳关

腰椎

月经不调、遗精、腰骶痛、下肢痿痹

命门

腰椎

阳痿、遗精、带下、腰痛、泄泻、月经不调

尾端~14椎:神志病、妇科病、前阴病、肠癌

悬枢

腰椎

泄泻、腰脊强痛

脊中

胸椎

泄泻、黄疸、癫痫

中枢

胸椎

黄疸、呕吐、腰脊强痛

筋缩

胸椎

胃痛、脊强、癫痫

13~9椎:神志病、肠胃病

至阳

胸椎

黄疸、咳喘、脊强、背痛

灵台

胸椎

咳嗽、气喘、疔疮

神道

胸椎

眩嗽、心悸、健忘

身柱

胸椎

咳嗽、气喘、癫痫、脊强、背痛

陶道

胸椎

头痛,疟疾,热病

大椎

颈胸椎

咳嗽、气喘、头痛、项强、热病、疟疾、癫痫

7~1椎:神志病、心肺疾患、热病

哑门

颈椎

暴喑、舌强不语、癫狂痫

风府

后头

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癫狂

项部:神志病、头项病

脑户

后头

头晕、项强、癫痫

强间

后头

头痛、目眩、癫病

后顶

后头

头痛、眩晕、癫狂痫

百会

头顶

头痛、眩晕、中风、癫狂、脱肛、阴挺

前顶

前头

头痛、鼻渊、癫痫

囟会

前头

头痛、眩晕、鼻渊、癫痫

穴名

部位

主治

上星

前头

头痛、鼻渊、鼻衄、癫狂

神庭

前头

头痛、眩晕、癫痫

头部:神志病,头面五官病

素髎

鼻尖

鼻疾患、惊厥、昏迷

水沟

人中

口眼㖞斜、癫狂痫、小儿惊风、昏迷、腰脊强痛

兑端

上唇

日㖞、齿龈肿痛、癫狂

龈交

齿龈

齿龈肿痛、癫狂

口鼻部:神志病、鼻、口、齿病

5 经穴别名·督脉

督脉为经穴别名[3]。见《备急千金要方》。即神庭[3]。

穴位 神庭 汉语拼音 Shenting 罗马拼音 Shenting 美国英译名 God's Courtyard 各

号 中国 GV24 日本 24 法

国 莫兰特氏 VG23 富耶氏 德国 LG23 英国 Gv24 美国 Go24

神庭为经穴名(Shéntíng GV24,DU24)[1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发际(《本事方》),天庭(《针灸杂志》),督脉(《备急千金要方》)。属督脉[11]。神庭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督脉的交会穴[11][12]。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脑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脑,此穴在前额部,如脑室之前庭,故名神庭[11]。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疟疾,眩晕,耳聋,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头晕目眩,鼻鼽,流泪,雀目,吐舌,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等。

51 神庭穴的别名

发际(《本事方》),天庭(《针灸杂志》),督脉(《备急千金要方》)。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神庭,在发际,直鼻,督脉、足太阳、足阳明之会。

53 穴名解

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脑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脑,此穴在前额部,如脑室之前庭,故名神庭[11]。

神,指脑之元神。庭,宫庭,庭堂。本穴居头颅之上,脑在其中,而脑为元神之府,为人的精神智能生发之处,故名之。意为此乃脑神所居之高贵处也。道经中有三丹田之说。《中黄经》以脑宫为上丹田,心宫为中丹田,腹胃为下丹田,也称上中下三庭。《黄庭中景经》注:“面有神庭。”《黄庭内景经》注:“神处其中则灵,灵则应,应则保身。”故神庭者脑神之宅,保身之堂也。此穴在前发际正中直上5分处,正当脑海前庭,为神居之所,神识所在,且居面之上部。《续博物志》云:“面者,神之庭也。”《淮南子》云:“神者,智之渊也。”主治烦闷恍惚,癫疾风痫诸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治癫疾风痫……悸惊不安寐。”因名神庭。[13]

54 特异性

神庭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督脉的交会穴[11][12]。

55 所属部位

前头[14]

56 神庭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庭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7]。

神庭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正坐仰靠取穴[11]。

神庭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外台秘要》)[12]。一说:“在发际,直鼻”(《针灸甲乙经》)。

神庭穴在督脉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57 神庭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处取穴。

神庭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正坐仰靠取穴[11]。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发际中点直上05寸处取穴;若无前发际时,可先取百会,向前45寸取穴[15]。

58 神庭穴穴位解剖

神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11]。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16]。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16]。

布有额神经分支和额动、静脉分支[12]。

59 神庭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庭穴具有宁神醒脑、降逆平喘的功效。

神庭穴有清头明目、宁心安神作用[11]。

神庭穴系督脉、胃经和膀胱经之会穴,有清头宁神之功,主治癫狂风痫,惊悸不安[13]。

510 神庭穴主治病证

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疟疾,眩晕,耳聋,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头晕目眩,鼻鼽,流泪,雀目,吐舌,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等。

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及高血压、疟疾等[11]。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失眠,鼻渊,癫痫等[12]。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鼻渊,鼻衄,耳聋,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失眠;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15]。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17]。

头晕目眩,鼻渊,鼻鼽,流泪,目赤肿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张,癫狂,痫症,惊悸,失眠,泪囊炎,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11]。

平刺03~05寸,局部酸胀[15]。

沿皮刺05~08寸[12]。

平刺05~08寸[18]

5112 灸法

可灸[11][15][18]。

艾条灸5~10分钟[12]。

512 神庭穴的配伍

神庭穴配列缺治头痛[11]。

神庭穴配上星、睛明、前顶、太阳治目赤肿痛[11]。

神庭穴配三阴交、神门治失眠[11]。

神庭配上星、肝俞、肾俞、百会,有补益肝肾,滋阴明目的作用,主治雀目,目翳。

神庭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通谷,有宣肺利窍,疏风清热的作用,主治鼻鼽清涕出。

神庭配兑端、承浆、有醒脑开窍,调阴和阳的作用,主治癫疾呕沫。

神庭配上星、睛明、前顶、太阳,治头痛目疾[15]。

神庭配印堂、神门、内关、三阴交,治失眠[15]。

神庭配本神、百会、后顶、玉枕、天冲、大杼、曲骨、尺泽,治癫疾[15]。

神庭配风池、合谷、太冲,治小儿惊风[15]。

神庭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足通谷,治鼻鼽、清涕出[15]。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针灸甲乙经》:头脑中寒,鼻衄,目泣出,神庭主之。痎疟,神庭、百会主之。寒热头痛,喘喝,目不能视,神庭主之。风眩,善呕,烦满,神庭主之。癫疾呕沫,神庭及兑端、承浆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风痫,戴目上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

《针灸大成》:主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角弓反张,吐舌,癫疾,风痫,目上视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呕吐烦满,寒热头痛,喘渴。

《普济》:歧伯曰:凡欲疗风,勿令灸多,缘风性轻,多则伤,宜灸七壮至二十壮;禁针,针即发狂。

《类经图翼》:灸三壮,禁刺,刺之令人癫狂目失明。

514 神庭穴研究进展 5141 对中风患者微循环及痛阈的影响

针刺、艾灸神庭观察,发现针灸后患者的微循环障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痛阈也有不同程度提高。针、灸两组相比,血流速度、痛阈均无显著差异,证明针、灸均能使中风患者的微循环改善,并在病理条件下调节患侧肢体的感觉系统。

6 经外奇穴名·督脉

督脉为经外奇穴名[3]。出《备急千金要方》。

61 督脉穴的定位

经外奇穴督脉位于前发际中点入发际02寸处[3]。

62 督脉穴主治病证

经外奇穴督脉主治卒癫、小儿暴痫、小儿身强、角弓反张等[3]。

63 刺灸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