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新莽时期书法
1,简牍帛书墨迹
汉代人的日常墨迹,主要是书写在简牍和帛之上。但简帛易朽,历久难以流传,后人很难见到。宋人邵博《邵氏闻见录》记载了在甘肃天都出土的汉章帝与和帝时期的木简:“崇宁初经略天都,开地得瓦器,实以木简札,上广下狭,长尺许,书为章草,或参加朱字表物数,日几匹,绵几屯,钱若干,皆章和年号。松为之,如新成者。”邵博特意把这些木法墨迹与当时流传的刻帖中的汉晋书法做了比较:“字遒古若飞动,非今所蓄法帖中比也。”但当
时能见到这些汉代简牍墨迹的人寥寥无几,大书家和鉴赏家米芾写作《书史》时,就因为见不到晋以前的墨迹,只能从西晋写起。因此,一直到晚清,人们对汉代书法的研究都是通过碑刻、摩崖、瓦当等铭刻文字的拓本来进行,由于无缘见到汉代的墨迹,认识上有许多的偏差和局限性。
1901年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到我国西部探险考察,在新疆尼雅遗址发现40余枚汉文简牍,这是第一次现代考古发掘出土古代简牍。随后的10余年中,斯坦因探险队以及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探险队、日本大谷探险队等先后在我国西北地区发掘了1000余枚简牍。1914年,罗振玉、王国维根据法国学者沙碗所公布的斯坦因第二次中亚探险中所获简牍照片,以清代考据学的方法,运用于简牍研究,出版了《流沙坠简》一书,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其后,1930一1931年间,中国、瑞典合组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额济纳河流域发掘出土10000余枚汉简,因出土地都邻近汉代张掖郡的居延城,所以统称为“居延汉简”。面在建国之后,全国各地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简牍帛书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更是前所未有。其中,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一、二号汉墓出土4900多枚竹简、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约12万多字的帛书与610多枚简牍、1972一1974年间甘肃文物考古工作者与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居延考古队在额济纳河流域发掘到20000余枚简牍、1990一1992年间在甘肃敦煌汉悬泉置遗址出土的23000余枚简牍,是其中数量较大的几次。
因此,20世纪以来的10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现代考古发掘的进行,大量汉代简牍帛书出土,简牍学成为学术界的“显学”,在很多方面改写了学术史。这些出土的简牍帛书的内容包括失传的经书古籍、汉代的律令条文、各级政府与军队的文书账册档案乃至汉代的辞赋文学作品等多方面,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献研究的价值。同时,这些简牍帛书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意义则在于使我们能真切、全面地了解汉代通行字体的演变和书法艺术多姿多彩的面貌与辉煌成就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三号墓出土的简牍帛书属于西汉早期,是首先值得我们关注的墨迹资料。其中三号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图21),书写年代据其文字避讳推测可能在惠帝或吕后时期,即约前194年到前180年之间。此件帛书字体属于典型的秦汉之际的古隶书,但比较秦代《睡虎地秦简》,圆包围式的篆书结构特征已经较少出现,即横、竖向线间的衔接多以方折取代圆转,字形多作方扁形;横向线间距压紧,排列整齐,同时隶书特有的波碟用笔得到突出的强调,主要长横超出结体宽度之外,用力按顿后挑出,已具备“蚕头燕尾”的雏形,而左下、右下两向斜出的笔画作非常夸张地伸展,于整体端庄严谨的格局中融人了活泼生动、舒卷自如的视觉特征。汉代成熟时期隶书的典型特征在这件帛书中已基本成形。
1972年发掘的马王堆一号墓的下葬年代约在西汉文、景二帝时期(前179一前141年),其中出土的竹简共312枚,内容为随葬器物清单,即“遗策”(图22)。这批竹简的文字较之《老子乙本》,古隶中的篆书偏旁结构形态进一步解体,其突出的特征是用笔上和结构上显示出的“草体化”的倾向。《老子乙本》因为抄录的内容是传世的经书古籍,因此书写态度严谨,结构端严,点画不苟,代表着汉代规范严谨的成熟隶书的雏形。而这批《遣策》则属日常账册记录,务求急速,笔姿活泼,笔画间出现连带关系,个别偏旁结构出现省简草化的迹象,其中生发出的新理异态,则预示着汉代草书的萌芽。汉代字体的演变,就是由这正、草两体并行发展的。
到汉武帝时期,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汉王朝国力强盛,因此改变了汉代开国以来对付侵扰北部边境的匈奴所采取的和亲、互市与防御的策略,在军事上主动出击,并不断取得胜利,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于太初三年(前102年)又建起了东起五原、西至居延的边防城塞,并开通玉门关、阳关外的西域,不断经营,延续到东汉,直至魏晋时期。而守戍边关的将佐兵卒,多来自内地,他们在西北边陲的敦煌、居延等地留下了大量的简牍。简牍在西北干燥的气候环境中不易朽毁,20世纪以来的100多年中由考古发掘不断地出土,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国内其他地区,并且时间跨度长而连续,字体演变脉络清晰,书写风格丰富多彩。我们把其中有纪年的简牍排列起来,可以看到正、草两体的不同发展方向。
先看隶书正体的成熟过程。敦煌所出土的汉武帝时期《太始三年简》(前94年),已经改变了西汉早期纵向波碟笔画舒张伸长的特征,笔画取横势为主,字形基本呈扁阔形,字中长横画表现为“蚕头燕尾”,撇捺左右舒展,典型隶书的笔画特征已完全形成。汉宣帝《元康四年简》(前62年,图23),则更进一步在用笔和结体上都表现出点画规范、吉体工稳、风格典雅的特点。而1985年在江苏连云港海州的西汉晚期东海太守西郭宝墓中出土的《名谒》(彩图六),其书法之成熟与精美比之于东汉灵帝、恒帝时期才在碑刻上出现的、被后人称为“八分书”的成熟、规范的隶书,如《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等毫无逊色之处,而时间上要早出100余年。草书作为一种独立的字体,也是在西汉时期发展成熟的。如《元康四
年简》在大部分宇形作正体的情况下,最后一行“六月壬戌金关卒延寿以来”,承袭西汉在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的《遣策》的草体化倾向发展而来,即:一方面简化字的形体,偏旁内笔画省简不写;另一方面则是笔画间有钩环联结,正体的多个笔画被连续书写,并作一个笔画。从居延、敦煌等地出土的简牍来看,汉元帝时期以后,草书作为一种独立的字体迅速成熟
起来。如《永光元年简》(前43年),虽艺术上略显嫩稚,但绝大部分文字用草体写出,草法固定成形。而新莽时期的《王俊幕府档案简》(图24)是起草正式文书的底稿,已经是艺术上完全成熟的草书。汉代的草书是与隶书并行发展成熟的,点画上带有隶书的波碟用笔特征,与魏晋以后不带隶书笔意的草书不同,因此后世也把这种带有隶书一些用笔特征的草书称为“章草”。
西汉时除了逐步发展成熟的隶书和草书作为日常手写体之外,篆书则因其字体更古老而带有典重的意味,在一些需要昭示重要性的场合继续使用,就如秦代时日常文书使用的是《睡虎地秦简》式的“秦隶”,而秦皇刻石记功则使用小篆体一样。1973年出土于居延肩水金关遗址的《张掖都尉柴信》(彩图七),是汉代高级官吏的标识,也是用于传令启闭关门的凭证。书写于红色麻织物上,是标准的小篆体,字形皆作的长方形,排列整齐,中间“都尉”二字线条繁密,字形被处理成较宽大,均化协调了各字线条所分割的内部空间,总体如同一方规整风格的汉印。汉代的篆书随着时代的发展,往往呈现出与秦代小篆不同的风貌。1959年在武威磨嘴子二十三号墓出土了《张伯升枢铭》(图25),枢铭的形状如幡幢旗帜,人葬之时悬系竿端,行于枢前,既入墓中,则覆盖棺上,使用柩铭既表示死者身份,同时也寄托愿死者永垂不朽的愿望。这件枢铭的篆字线条盘曲,形成装饰性,此即汉代的“缪篆”。整体生拙朴茂,不涉纤巧,并随形布势,章法上疏密对比,自然生动。
生平经历
罗振玉(1866年一1940年) 近代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晚年更号贞松老人。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后曾参预制造伪满洲国活动。书法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工稳。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
罗振玉5岁入私塾,跟随乾嘉朴学的传人李岷山读书,15岁学作诗词,16岁中秀才。自幼对经史、训诂潜心学习,留意金石名物,尤倾心于经史考据之学,研究经史文字。20岁起专力研读古碑帖,写成《读碑小传》,由此开始著书立说。
1890年,罗振玉在乡间教私塾。甲午战争之后,他深受震动,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增强国力,于是潜心研究农业,与蒋伯斧于1896年在上海创立“学农社”,并设“农报馆”,创《农学报》,专译日本农书。自此与日本人交往渐多。1898年又在上海创立“东文学社”,教授日文,与梁启超齐名的大学问家王国维便是东文学社诸生中的佼佼者。
1900年秋,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后任武昌江楚编译局帮办、上海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校长,并赴日本考察教育。1903年被两广总督岑春煊聘为教育顾问。翌年,在苏州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1906年调北京,在清 任学部参事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罗振玉携眷逃亡日本京都。期间著述《殷墟书契》前编、后编及《菁华》等,并由王国维协助,撰成《殷墟书契考释》及《流沙坠简考释》。
1919年春回国,在天津举办京旗赈灾事务。
1921年,参与发起组织“敦煌经籍辑存会”。
1924年应清废帝所召,入值南书房。同年11月,清室小朝廷被冯玉祥驱逐出皇宫,他与陈宝琛将溥仪偷送到日本使馆。
1925年使馆庇护下1925年2月23日深夜,在日,陪同溥仪秘密迁至天津日本租界地张园,后因功被委为顾问。
1928年末,迁居旅顺。大云书库。内藏《大云无想经》和碑碣墓志、金石拓本、法帖、书画等30余万册。
1932年3月,参加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典礼,并代溥仪向外宾致答词。伪政权任命他为参议府参议,后改为临时赈务督办。翌年6月,任监察院院长,满日文化协会常务理事。
1934年伪满洲国改行帝制,被邀为大典筹备委员会委员,受到“叙勋一位”的封赏。
1936年任满日文化协会会长。
翌年3月,罗振玉返回旅顺寓所,继续整理刊行所藏古文物史料。他曾搜集和整理过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流传较广者有《殷墟书契》和《三代吉金文存》等。
罗振玉以他的博学,先后培养了容庚、商承祚、柯昌济、关百益、孙宝田及他的儿子罗福葆、罗福颐等人,使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学有建树的专家。另外他对校勘学、目录学、姓氏学、宗教学、也多有建树并著述留传后世。其一生著作130多种,刊印书籍500种以上。
罗振玉在政治上十分保守,始终效忠清室。九一八事变后追随溥仪,出任满洲国参议府参议、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受当时人批判为“汉奸”。
1940年5月14日在旅顺逝世,终年74岁。
评价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序言》中写道:“在中国文化史上实际做了一番整理功夫的要算以清代遗臣自任的罗振玉,特别是前两年跳水死了的王国维……欲清算中国古代社会,我们不能不以罗、王二家之业绩为出发点了。”郭沫若对罗振玉的评价,准确地概括了罗振玉国学研究的成就及其贡献。
著作书法展示学术全集:
《南宗衣钵跋尾》
《南宗衣钵跋尾卷二》
《甲云窗漫稿》
《雪堂金石文字跋尾序》
《雪堂金石文字跋尾》
《雪堂书画跋尾》
《松翁近稿》
《面城精舍杂文甲乙合编 》
《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上》
《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下》
《丙寅稿》
《辽居稿》
《辽居乙稿》
《松翁未焚稿》
《 车尘稿》
《丁戊稿》
《后丁戍稿》
《贞松老人外集 》
《贞松老人外集(卷三)》
《辽海吟》
《辽海续吟》
《集殷虚文字楹贴》
《集殷虚文字楹贴汇编》
《扶桑两月记》
《五十日梦痕录 》
《集蓼编 》
《存拙斋》
《上虞罗氏枝分谱》
《殷商贞卜文字考 》
《读碑小笺1》
《读碑小笺2》
《眼学偶得》
《石交录四卷》
《俗说一卷》
《俑庐日札》 《石交录(卷三、四)》
书法 编著:
《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
《高昌壁画华》
《殷墟书契》
《殷墟书契菁华》
《三代吉金文存》
成就 甲骨研究罗振玉是最早在甲骨学研究方面取得主要进展的学者。
他从1906年起收集甲骨,总数近2万片,是早期收藏最多的藏家。除鼓励刘鹗编集《铁云藏龟》外,还亲自访求,判明甲骨的真实出土地——小屯。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罗振玉占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之一,是甲骨学的奠基者。他对甲骨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1、他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原始资料。著有《五十日梦痕录》《殷虚书契前编》(1913年)、《殷虚书契菁华》(1914年)、《铁云藏龟之余》(1915年)、《殷虚书契后编》(1916年)等书。1933年又编著《殷虚书契续编》。同时他还编有《殷虚古器物图录》(1916年)及《附说》各一卷。
2、他率先正确地判定了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之地望。他指出卜辞属于殷商时代,是王室遗物;断定它作为文字学资料能代表中国文字的来源,作为史料,它比正史更可靠。同时他还指出甲骨出土地小屯即殷虚遗址,也就是殷朝国都。这对后来的甲骨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甲骨自受到收藏家及学者的注意后,古董商为了谋取高利,隐瞒了真实的出土地。罗振玉一开始研究甲骨就致力于调查其真实出土地,并且考订出这些甲骨出土于商代晚期都城,属于殷室王朝遗物。甲骨出土地和性质的考订,直接导致后来安阳殷虚的发掘。罗振玉派人去小屯,不仅收集甲骨,还收集了一批不为古董商重视的出土物,他以“古卜用龟,辅以兽骨”的文献记载为出发,认为在搜集甲骨时必须龟、骨“兼收并蓄”。在《洹洛访古游记》中,他记载了殷虚的地形,甲骨出土情况,考订其它出土物及绘简图,成为第一部实地考察安阳殷虚的著作,对整个甲骨研究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上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3、他考释出大量的单字。他以甲骨文字本身的特点为主要依据,参照《说文解字》,并将甲骨文与金文、古文、籀文、篆 比较,以阐释文字的渊源与流变情况。他还利用字形或后世文献资料推求字的本义及其通假关系。先后于1910年在《殷商贞卜文字考》中释出单字近三百个,于1915年在《殷虚书契考释》中释出单字近五百个,其中多得到学界认可。1916年,他还将未识别的卜辞中的千余字编成《殷虚书契待问编》,供大家探讨。
4、他首创了对卜辞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 《殷虚书契考释》一书将卜辞分为卜祭、卜告、卜出入、卜田渔、卜征伐、卜禾、卜风雨等8类,为后世的甲骨分类研究开创了先例。
5、与王国维一起,确证了甲骨文中的合书的现象。在金文研究方面,他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著有《殷文存》(二卷,1917年)、《秦金石刻辞》(三卷,1914)、《贞松堂集古遗文》(16卷,《补遗》3卷,《续编》3卷,1931~35年),收录以前诸家著录中未见之器铭2427件。《三代吉金文存》(20卷,1937年),收录当时见到的已著录和未著录的4831件青铜器铭。集一时铜器铭文原始资料之大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还提出通释古金文的设想,提出综合比较研究的方法,指出金文在文字学上的价值。他研究石鼓文,著有《石鼓文考释》(7卷,1916年);他搜集整理汉晋木简,著《流沙坠简》(合作,1914年)、《流沙坠简考证》(1934年)等书。此外,他还著有《干禄字书笺证》《俗说》《集蓼编》等多部著作。他的工作内容丰富,甄别谨严,成绩浩瀚,方法崭新,“为我们提供出了无数的真实的史料”(郭沫若语)。
敦煌学术敦煌学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历程。100年中,无数学者为这门显学奉献了毕生精力。而随着南博31件敦煌文献的发现,金石大家罗振玉对敦煌学的贡献变得更加清晰——敦煌学的奠基人就是罗振玉。
继河南安阳殷虚被辨认后,西北边陲敦煌石窟又有数万件隋唐以后经卷写本、石刻等珍贵文物的发现。外国人明火执杖掠夺,清廷却毫无觉察。罗振玉竭立使其免遭流失国外,但留在国内的却也未逃厄运,道貌岸然的官僚伸出贪婪的黑手,彼此勾结私吞国宝,贼喊捉贼,有些更把运车截拦,窃取其中精华,还把盗窃之余的长卷破坏截割。罗振玉是中国境内研究敦煌文书的先导者,他以浓厚的国学功底开研究之先,1914年和王国维开创和倡导简牍研究,共同开辟“国学”新领域的硕果。
宣统元年,他到北京的伯希和处,看到伯希和所获敦煌写卷,并得知藏经洞仍有数千卷文书,乃力促学部电令甘督查封石室,将所余遗书悉数解送京师。使这批宝藏于宣统二年秋,运抵北京,最后入藏于京师图书馆。对于流散的敦煌文也留心购存,所得文书及海外藏卷照片,大多收入《鸣沙石室佚书》、《鸣沙石室佚书续编》、《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敦煌石室遗书三种》、《贞松堂西陲秘籍丛残》、《敦煌石室碎金》、《敦煌零拾》、《沙州文录补》、《敦煌石室遗书》、《佚籍丛残初编》、《石室秘宝》等书中。还和王国维将斯坦因在敦煌、罗布泊等地发现的汉晋木简照片汇为《流沙坠简》,并做考释。撰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二卷、《补唐书张义潮传》、《瓜沙曹氏年表》等多种敦煌学论著,尤其注重对中国传统四部书写本的研究和整理。另有《殷虚书契》、《三代吉金文存》等,其著作及刊刻大多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
鉴藏大家罗振玉是典型的鉴藏大家。
他不但要自己收藏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文物资料和字画,还要做足研究整理的工作。
内藏《大云无想经》和碑碣墓志、金石拓本、法帖、书画等50余万册。据考证,仅甲骨片前后就收藏“二三万片”,其他如青铜器、古明器、碑拓等的收藏数量也相当可观。
罗振玉善识文物,喜研文史。从殷墟甲骨、汉晋木简、墓志铭文,到宫中所藏历代图书、历史档案,乃至珍宝、钱币等,他都有系统的研究,并撰写了许多学术价值颇高的专著。罗振玉41岁入学部,因公务简,又不肯奔走钻营,有很多时间搜求文物,钻研学问。“每涉足厂肆,尽廉俸所入,搜求古物书画,虽资力有限,不敢和洋商巨贾相竞争,但破铜烂铁,在所不遗,往往批沙得宝,又人弃我取。”罗振玉获得了很多两汉六朝、唐宋等朝的珍贵文物,为其考古研究积累了实物材料。
罗振玉为保存和流传敦煌石室遗书做出过切实的努力。敦煌石室遗书是我国光绪年间新发现的一处千年宝藏。所谓“石室”指甘肃省敦煌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窟内藏有丰富的经书、绣像等,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却遭到斯坦因和伯希和的攫取。为了保存这些中华文化的“劫余”,罗振玉奔走呼告,筹措资金,并决心捐出个人全部俸禄,购买余下卷轴,后又主倡集资影印敦煌遗书,这在他的《鸣沙石室佚书序》中有所叙述。
他为保存内阁大库史料及明文渊阁藏书也作出了贡献。大库是清代内阁库藏档案、书籍的处所,库分东西,东库贮存《实录》、《圣训》、《起居录》等,由本阁满本房掌管。西库书籍多为明文渊阁藏书之孓遗,档案则是清列朝内外臣工的题本、奏本、历科殿试的大卷等。这些都是中国珍贵的历史文献,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
由于时局动荡,所藏大多被盗,散失在外。罗振玉得知这种情形后,主动承担起书籍的保存、整理、归类的工作。他曾直接或间接苦口劝说文襄和荣延,保存、整理库档。文襄虽表赞同,但以奏准销毁为虑,行推诿之实。罗振玉复与会稽司长进行了商议,将库档移往国子监,又同国子监丞徐梧生交涉,几起冲突,后经人出面调解,才获准。经过一番周折,这批史料总算保存下来了。
辛亥革命之后,民国 有关部门对这批史料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有些还险些遭到被改为还魂纸的厄运降临。罗振玉闻知,急忙以高出原售价三倍的价格买回,保存起来。1919年春,罗振玉携家人从日本归国,定居天津。他先是在天津租下了3栋小楼,专门用于藏置书籍、文物,另外还单独租借了20多间房屋用以安置家人亲属。一年后,罗氏在天津建成了自家宅院,其中数间专门用来库藏大量的史料、档案,文墨古玩于是也就有了新居所。
罗振玉嗜古如命,在保藏文物、古籍上有着笃之弥深的热情。尤其是对清帝的书画非常珍视,他将清帝御赐的“寒岁”匾额,特复制一件悬挂在天津寓所的客厅中间,而把原件装裱珍藏起来。在天津日租界大罗天戏院内有许多古董铺,罗振玉每碰到清帝书画,无论如何一定买回珍藏,一次还“偶得”溥仪赐给其师傅陈宝琛的一副对联。在天津期间,罗振玉与另一位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王国维之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非常多。罗振玉对王国维除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外,并提供大量的研究材料,指示研究途径,对其政治、学术等观点产生重要影响。也可以说日后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其文化底蕴中有一部分是在天津的罗家积淀起来的。
罗振玉收藏的书画、青铜器、古籍、简牍、明器、清宫档案等,称山海之富。藏品曾编成《三代吉金文存》、《明吴门四君子法书》、《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等。抢救内阁大库明清档案及文渊阁藏书,贡献巨大。1922年购原历史博物馆卖出旧书9 000袋15万斤大内文书,建“库书楼”以藏。私人藏书丰富,先后收藏了广东孔广陶藏书,在日本期间,亦购买古籍众多。收藏有《永乐大典》残本数册。因收藏南北朝的写本《大云无想经》,遂将其藏书楼名为“大云书库”,另有藏书处曰“唐风楼” 、“永慕园”、“宸翰楼”、“贞松堂”、“玉简斋”、“楚雨楼”、“殷礼在斯堂”、“面城精舍”等。书目有《大云书库目录》2册;《罗氏藏书目录》,著录3 584部图书,3万余册,由王国维撰定。《唐风楼书目》1册,著录藏书1 094种,11 836册。东北解放后,罗继祖兄弟禀承祖母之命,全部捐给国家,共计9万册,存旅大图书馆;一部分归辽宁省图书馆,约有1万余册。刊刻古籍600余种,丛书有近20种。编《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等。
轶事 与王国维在近世中国学术史上,王国维与罗振玉是两个如雷贯耳的名字。研究罗振玉,就不能不提王国维,也不能不研究他们两人的经历与交往。他们在文学、经史、文字、训诂、音韵、考据、目录、版本等传统学术的诸多领域,研究博大精深,著述百种之多,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
对于他们的学术成就,人们并不陌生,也毫无异议。但他们的经历与交往,却始终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众说纷纭,许多事情至今仍是一个讲不清的谜。
他们是浙江同乡,有着江南人的毓秀灵透。他们自幼接受的完全是旧式教育,国学基础非常扎实,二人都是在十五岁时考中秀才。戊戌之后,受新思潮的影响,他们转而力倡新学。罗振玉办《农学报》和《教育世界》,开办农务学堂和新式教育。王国维则研究叔本华、尼采、康德的哲学与美学,并写成著名的中西合璧的文学批评文章《红楼梦评论》。但辛亥之后,二人潜心于国学研究,在甲骨学、敦煌学上成就大著,由此奠定了他们国学大师的地位。可以说,他们的思想倾向和学术兴趣,经历了一个从旧到新,又由新转旧的过程。那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些转变呢?
他们在政治上的表现,也是人们品评的焦点。清亡前,他们同在学部任职。辛亥后,王国维受溥仪小朝廷之诏,供职南书房,并重新蓄起发辫,以清朝遗老自居。罗振玉则鞍前马后追随溥仪,为复辟效力,后甚至投靠日本。他们在政治上的趋于保守,以及罗振玉的走向反动,这自是历史事实,无须回避,只是这些无从动摇他们在学术上的至高地位,只是更具体地说明了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自1898年二人相识于上海,至1926年绝交,二人的交往历时近三十年。罗振玉世事洞明,机智练达。他善于经营理财,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是一个很有能量的社会活动家。王国维性格忧郁悲观,埋首学术,不问功利,是典型的学者气质,人称他“老实到像火腿一般”。正是这种性格和地位的反差,人们对王罗二人的关系,颇有不平。有人讲罗振玉廉价使用王国维的脑力劳动;有人讲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剽窃了王国维的研究成果;有人讲王国维投水自尽乃罗振玉所逼……那么,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呢?
罗振玉社会活动多,经历也更复杂些,加之他后来的逆历史潮流之举,人们对他所做的一些文化事,也颇有微词。有人讲他贩卖假字画假古董骗人;有人讲他印古书为赚钱,等等。的确,罗振玉是一个嗜古如命的人。他多阅古物,见识过人,财力雄厚,而且生逢其时。从殷墟甲骨到敦煌文书,从汉晋木简到齐鲁封泥,他赶上了文物大发现的时代。他倾尽家资,收藏古物,潜心研究,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器物学家。罗振玉印古书可能确实赚了一些钱,但整理古籍,传承了文化,这是极大的功劳,再者赚钱也是无可厚非的事。罗振玉终是一个有良知的文化人。1908年在学部任职期间,他费尽周折,阻止焚毁内阁大库旧档,保存下来八千麻袋的藏书、奏折、公文等重要的历史文献。1909年,当他从伯希和口中得知,敦煌藏经洞中还有八千件写经卷轴时,力劝京师大学堂买下这些国宝,使几经帝国主义分子劫掠的残存的敦煌文书,留存在国内。他对文化的珍爱,为保护国宝所做出的贡献,难道不值得人们感怀吗?
1927年6月2日上午11时,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湖自尽。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颐和园。他的死,又给后人留下一个谜。他在遗书中写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人们对其死因的猜测,大致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为清朝殉节,尽遗臣之忠;一是与罗振玉的绝交,于心至寒;一是惧怕北伐军攻入北京,身遭辱杀。这些莫衷一是的猜测,至今无任何定论。
此时的王国维,年整五十,正值学术的旺期。如果说,民国初年这样变乱的时代,不值得大师留恋,这是时代负于大师的。但这样一位国学大师,他的思想和学术已经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这个国家和民族。他断然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中国学术的巨大损失,怎不令人扼腕叹息!从这一意义上说,这是他负于时代和人民的。
但历史原本就是如此。而历史的真相,总是被纷繁复杂的人为或非人为的因素遮蔽着,让我们这些后人雾里看花。
溥仪记载罗振玉在古玩、字画、金石、甲骨方面的骗钱行径,是由来已久的。他出身于浙江上虞县一个旧式书商之家,成年后在江西一个丘姓巨绅家教书。这位巨绅是个藏书家。罗振玉任西席的第三年,东翁突然去世,他利用女东家的无知,一方面装作十分哀痛的样子,拒绝接受这一年的束,要用以充做奠仪,另方面表示,愿留下东家的几件旧书和字画,作为纪念。女东家认为这位先生心眼太好,就请他自己到藏书楼任意挑选。于是这位书贾世子就精选出几筐“纪念品”,内有百余卷唐人写经,五百多件唐宋元明的字画,满载而归。在这个基础上,他由刻三字经、百家姓的书铺变成了古玩字画商,生意越做越好,古玩字画的鉴赏家的名声越来越大,后来更通过售卖古籍文物的路子,和日本人拉上了关系。他在日本的那些年,靠日本书商关系结交了一批朝野名流,有许多日本人把他看成了中国古文物学术的权威,常拿字画请他鉴定。他便刻了一些“罗振玉鉴定”、“罗振玉审定”的图章,日本古玩商拿字画请他盖一次,付他三元日金,然后再拿去骗人。后来他竟发展到仿刻古人名章印在无名字画上,另加上“罗振玉鉴定”章,然后高价出卖。他时常借口忙,把人家拿来请他鉴定的珍贵铜器,拖压下来,尽量多拓下一些拓片出卖。他的墨缘堂出售的宋版书,据说有一些就是用故宫的殿版《图书集成》里的扉页纸伪造的。殿版纸是成化纸或罗纹纸,极像宋版书用纸。据说内务府把那批殿版书交罗振玉代卖时,他把那一万多卷书的空白扉页全弄了下来,用仿宋体的刻版印了“宋版”书。我当时对这事是根本不知道的。有人说,罗振玉人品固然不佳,才学还好。据我看,他的才学究竟有多少,也很值得怀疑。在伪满时有一次他拿来一批汉玉请我观赏。我对汉玉说不上有什么研究,只是因为十分爱好,收藏了不少,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当然,所谓汉玉,并不是非汉朝的不可,这只不过是对古玉的惯称。我看过罗振玉拿来的汉玉,不禁对他的“才学”暗吃一惊,因为全部都是假货。
罗振玉并不经常到宫里来,他的姻亲王国维能替他“当值”,经常告诉他当他不在的时候,宫里发生的许多事情。王国维对他如此服服帖帖,最大的原因是这位老实人总觉得欠罗振玉的情,而罗振玉也自恃这一点,对王国维颇能指挥如意。我后来才知道,罗振玉的学者名气,多少也和他们这种特殊瓜葛有关。王国维求学时代十分清苦,受过罗振玉的帮助,王国维后来在日本的几年研究生活,是靠着和罗振玉在一起过的。王国维为了报答他这份恩情,最初的几部著作,就以罗振玉的名字付梓问世。罗振玉后来在日本出版、轰动一时的《殷墟书契》,其实也是窃据了王国维甲骨文的研究成果。罗、王二家后来做了亲家,按说王国维的债务更可以不提了,其实不然,罗振玉并不因此忘掉了他付出过的代价,而且王国维因他的推荐得以接近“天颜”,也要算做欠他的情分,所以王国维处处都要听他的吩咐。我到了天津,王国维就任清华大学国文教授之后,不知是由于一件什么事情引的头,罗振玉竟向他追起债来,后来不知又用了什么手段再三地去逼迫王国维,逼得这位又穷又要面子的王国维,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于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跳进昆明湖自尽了。
百谷书房签名本藏书
第一厨柜第五阁18本:
113,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精装) ,金耀基著,作者书票签名本。2019年46元购于微店•山下出泉。
114,有缘有幸同斯世(精装),金耀基著,作者书票签名本。2019年56元购于微店•山下出泉。
115,人人都爱在水边(精装),许辉著,作者上款签名本。2017年40元购于微店•书小妹。
116,人人都爱在水边(精装•复本),许辉著,作者上款签名本。2019年68元购于微店•书山觅宝。书商随书夹送许辉和张昌华书笺纸各一枚。
117,好兵帅克(精装),捷克雅•哈谢克著,萧乾译,译者夫人文洁若上款题词签名钤双印(萧乾印)本。2018年90元购于微店•书山觅宝。
117,文章皆岁月(精装),萧乾著,萧乾夫人文洁若签名钤双印(萧乾印)本。2017年59元购于微店•书山觅宝。
118,先知中国: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伟大智者(精装),余世存著,作者上款签名钤印本。2017年58元购于微店•山下出泉。
119,呼啸山庄(精装),英国艾米莉•勃朗特著,杨苡译,译者钤印本。2017年36元购于微店•故纸寻新。
120,智惠子抄(精装),日高村光太郎著,安素译,作者上款题词签名钤印本。2017年52元购于微店•故纸寻新。
121,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小说丛书妙玉之死(精装),刘心武著,作者上款签名本。2017年80元购于微店•帝柒书苑。
122,生正逢时忆国殇:吴祖光自述(精装),吴祖光著,作者钤印本。2018年55元购于微店•留堂。
123,也无风雨也无晴(精装),沈昌文著,作者上款签名钤印本。2017年62元购于微店•一居。
124,师道师说(中国文化书院八秩导师文集•沈昌文卷),沈昌文著,作者上款签名本。2017年62元购于微店•故纸寻新。
125,冷月孤灯•静远楼读史(唐浩明作品典藏系列,精装),唐浩明著,作者签名钤印本。2017年65元购于微店•留堂。
126,聂绀弩旧体诗全编•注解集评(上,中,下),侯井天句解详注评集,侯井天签名本。009年100元购于布衣书局。
127,当代学人精品•朱正卷(精装),朱正著,作者上款题词签名钤印本。2018年128元购于微店•山下出泉。
128,地下长安(精装),刘庆柱著,作者签名钤印本。2017年62元购于微店•留堂。
129,九域芸香:书楼觅踪(上中下,精装),韦力著,作者上款签名钤印本。2017年313元购于微店•山下出泉。
第一厨柜第五阁书顶5本:
130,爱因斯坦传,鄂华著,作者签赠本。2017年58元购于微店•山下出泉。2013年孔网8元。
131,水墨菜单(毛边),冯杰著,作者上款签名钤印本。2017年58元购于微店•故纸寻新。
132,东方学•第百十七辑(拔刷),城地孝签赠本。
133,旧物记:胡风遗藏纪事,于静著,作者签名本。2010年35元购于孔夫子旧书网•漂流书店。
134,苏雪林和他的邻居们(叙旧文丛,精装),张再军著,作者上款题词签名钤印本。2017年55元购于微店•留堂。
第一厨柜第六阁23:
135,掌故,第一集(精装),执行主编严晓星上款签名本。2017年54元购于微店•留堂。
136,掌故,第二集(精装),执行主编严晓星上款签名本。2017年54元购于微店•留堂。
137,掌故,第三集(精装),执行主编严晓星上款签名钤印本。2018年76元购于微店•留堂。
138,掌故,第四集(精装),执行主编严晓星上款签名钤印本。2018年76元购于微店•故纸寻新。
139,掌故,第五集(精装),执行主编严晓星上款签名钤印本,作者之一王学雷,樊愉亦签名。2019年72元购于微店•书山觅宝。
140,掌故,第六集(精装),执行主编严晓星上款签名、作者之一沈慧瑛签名钤印本。2021年63元购于微店•书山觅宝。
141,掌故,第七集(精装),执行主编严晓星上款签名钤印本。2021年63元购于微店•书山觅宝。
142,读书毁了我(精装),王强著,作者上款签名钤印本。2018年78元购于微店•故纸寻新。
143,卓尔文库•大家文丛,悠悠此心(精装毛边),高莽著,作者签名本。2018年52元购于微店•故纸寻新。
144,北京的隐秘角落(精装),陆波著,作者上款签名钤印本。2018年66元购于微店•书山觅宝。
145,喜剧作家(精装),止庵著,作者上款签名钤印本。2018年50元购于微店•故纸寻新。
146,神拳考(精装),止庵著,作者上款签名本。2018年35元购于微店•故纸寻新。
147,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精装),余世存录,余世存上款签名钤印本。2017年58元购于微店•故纸寻新。
148,小百家集江山如有待(精装毛边),鄢烈山著,作者上款签名钤印本。2018年55元购于微店•故纸寻新。
149,小百家集拜金集(精装毛边),胡文辉著,作者上款签名钤印本。2018年68元购于微店•故纸寻新。
150,荷花的光影:孙犁之旅(精装毛边),段华著,作者上款签名钤印本。2017年55元购于微店•留堂。
151,沙漏(精装),胡弦著,作者上款签名本。2017年60元购于微店•向度。
152,我的菩提树(精装),高建群著,作者毛笔上款签名钤双印本。2017年150元购于微店•帝柒书苑。
153,沽酌集(精装),止庵著,作者签名钤印本。2009年40元购于布衣书局•漂流书屋。
154,黄裳致李辉信札(精装毛边),李辉编著,编著者上款签名本,赠送由黄永玉设计藏书票一枚。2018年210元购于微店•留堂。
155,感时忧国(精装),夏志清著,作者签名钤印本。2018年74元购于微店•山下出泉。
156,古稀集(精装毛边),薛冰著,作者上款签名钤印本。2017年75元购于微店•维纳连环画。
157,宣纸上的中国(精装毛边),李北山著,作者上款题词钤印本。2018年58元购于微店•书小妹。
第一厨柜第七阁23本:
158,《书天堂》,《书店风景》(毛边),共制作108套,均有作者亲手编号,编号随机发行,此二册同号:73/108。2013年12月8号200元购于布衣书局。
159,张守义书籍装帧手稿精选(毛边编号),作者钤印本,130元购于孔夫子旧书网。
160,风云际会:五四历史文化名人掠影,臧伟强编著,作者上款签名钤印本。2018年57元购于微店•故纸寻新。
161,九十年代回忆录(毛边),酸枣小孩、王海峰主编,酸枣小孩上款题词签名钤印、王海峰签名本。2017年50元购于微店•向度。
162,斗拱飞檐画古建:图解古建形制与写生,连达著,作者毛笔上款题词签名钤印本。2019年78元购于微店•书山觅宝。
163,书店风景(精装),钟芳玲著,作者上款中英文双签名。2012年5月12日75折购于西安万邦书城。
164,百花消息,吴克敬著,作者上款签名钤印本。2013年作者赠书。
165,诗意秦关,吴克敬著,作者上款签名钤印本。2013年作者赠书。
166,书店风景(钟芳玲书话集,精装),钟芳玲著,作者上款中英文双签名。2012年5月12日75折购于西安万邦书城(作者签名售书)。
167,书店传奇(钟芳玲书话集,精装),钟芳玲著,作者上款中英文双签名。2012年5月12日75折购于西安万邦书城(作者签名售书)。
168,《书天堂》,《书店风景》(限量精装本888套),均有作者亲笔签名编号限量书票,编号随机发行,此二册同号:409。2013年12月8号240元购于布衣书局。
169,书天堂,钟芳玲著,作者上款中英文双签名。2012年5月12日75折购于西安万邦书城(作者签名售书)。
170,疯了!桂宝(爆笑疯桂宝之11季•神奇卷),阿桂著,作者签名本。2014年8月2日85折购于西安汉唐书城(签名售书)。
171,疯了!桂宝(爆笑疯桂宝之12季•吉祥卷),阿桂著,作者上款签名本。2014年8月2日85折购于西安汉唐书城(签名售书)。
172,高陶事件始末(史学名著丛书,毛边),陶恒生著,作者钤印本。2012年64元购于孔夫子新书广场。
173,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精装毛边),吴黎明著,作者上款签名钤印本。2021年88元购于微店•书山觅宝。
174,近代书林品藻录(上下,精装),王家葵著,作者毛笔上款题词签名钤印(上册)本。2020年220元购于微店•故纸寻新。
175,历史的趣味(当代学人精品,精装毛边),谢泳著,作者上款签名钤印本。2017年72元购于微店•留堂。
176,《随想录》论稿(精装毛边),周立民著,作者上款签名钤印。2016年88元购于微店•毛边风月•周洋。
177,一朵野花:陈梦家纪事(软精装),王黎群著,作者签名钤印、主编董宁文上款题词签名钤印本。
第一厨柜第七阁书顶2本:
178,庞中华书法艺术二十周年大展精品集(珍藏版,精装),庞中华钤印签赠本。2013年130拍于孔夫子旧书网•名人墨迹专卖店。
179,阿里•雷公书画选,阿里•雷公题词钤印签赠本。2012年41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
第一厨柜第八阁20本:
180,莎翁戏剧新译四种:许渊冲手迹(上下,精装毛边),许渊冲上款签名钤印本。
181,觅理记(上下,精装),韦力著,作者上册上款签名、下册签名本。2017年315元购于微店•故纸寻新。
182,孙犁书札:致姜德明,钤孙犁印。
183,师承集(精装),沈昌文著,作者上款签名钤印本。2017年82元购于微店•一居。
184,师承集续编(精装),沈昌文著,作者上款签名钤印本。2017年82元购于微店•一居。
185,寻访官书局(晚清官书局研究书系,精装),韦力著,作者签名钤印本。2018年167元购于微店•书山觅宝。
186,正说清朝十二帝(特别纪念版,精装),阎崇年著,作者上款签名钤印本。2017年85折购于西安汉唐书城•签名售书。
187,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毛边),陈平原著,作者签名本。2013年66元购于布衣书局。
188,老杂志创刊号赏真(上下,精装),执行主编虎闱(陈克希)上册上款签名钤印本。2017年1188元购于微店•留堂。
189,藏书家第23辑,作者之一周晶上款签名本。2018年40元购于微店•故纸寻新。
190,寻访山西古庙:晋中•晋北篇,连达著,作者毛笔上款题词签名钤印本。2020年110元购于微店•书山觅宝。
191,寻访山西古庙:晋东南•晋南篇,连达著,作者毛笔上款题词签名钤印本。2020年79元购于微店•书山觅宝。
192,新文学百年风华(聚雅20191),徐国卫编著,作者上款签名钤印本。2019年80元购于微店•徐国卫。
193,嘉德亲历:古籍拍卖风云录(精装),拓晓堂著,作者毛笔上款签名钤印本。2018年180元购于微店•书山觅宝。
194,戴敦邦手录红楼梦诗词集(精装),戴敦邦著,张志萍注,作者上款签名、注者签名本。2020年300元购于微店•山下出泉。
195,西洋镜•第二十一辑:中国宝塔(上下,毛边),赵省伟著,作者上册上款题词签名钤双印,下册签名钤双印本。2021年160元购于微店•书山觅宝。
196,藏书(线装),止庵上款签名钤印、韦力签名、刘扬签名钤印本。2019年200元购于微店•故纸寻新。
第一厨柜第八阁书顶2本:
197,风云际会:五四历史文化名人掠影(毛边),臧伟强编著,作者题词签名本。2009年100元购于布衣书局。
198,二十四节气印谱(线装),作者李清源签赠钤印本。2014年68元拍于布衣书局•大风特卖部。
第一厨柜第九阁37本:
199,翕居读书录(全三册,精装),白撞雨著,作者上款题词签名钤印本。2010年560元购于布衣书局。
200,钟明善书法篆刻,钟明善签赠钤印本。2013年88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缀简楼。
201,黄华(画册,精装),黄华签赠本。2012年155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丰容拍卖。
202,燕乐新说,刘崇德著,作者签名钤印本。1914年26元购于布衣书局。
203,高占祥摄影艺术作品集(精装),作者签赠本,2011年42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飘雪无垠。
204,中国百年徽章图鉴(毛边),孟中洋著,作者上款签名钤印本。2012年198元购于布衣书局。
205,瞬间永恒:郑文华摄影集(三),郑文华上款题词签名钤印本。作者赠送。
206,作家路遥,郑文华著,郑文华上款签名钤印本。作者赠送。
207,作家路遥,郑文华著,郑文华上款签名钤印本。作者赠送(复本)。
208,中国古籍装具(精装),陈红彦著,作者签名钤印本。
209,时盘棋新闻摄影四十年(精装),时盘棋签赠穆青本。2012年26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
210,柳鸣九散文随笔手迹(精装),柳鸣九上款签名钤印本。2018年136元购于微店•故纸寻新。
211,贺友直艺术,贺友直签赠钤印本。2010年116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金光大道。
212,我的画(精装),孟伟斋著,作者签名本。2010年33元拍于布衣书局。
213,王国权常玉林书画集(精装),王国权常玉林签赠本。2013年20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合众书局。
214,新华艺专校友作品展,邵洛羊签名钤印本。2010年42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东方不败。
215,中国书法2009年第4期,沈鹏签赠刘征。2010年92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合众书局。
216,故土恋第二集,郑重著,作者签赠本。2012年12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
217,郑重书画集,郑重签赠本。2012年13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
218,中国优秀美术家丛书•黄三洋,黄三洋签赠本。2011年155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
219,汪国新近作选,汪国新签名钤印本。2011年20元购于布衣书局。
220,苏醒的秦代兵团,签名本。
221,刘斯奋人物画选,刘斯奋签赠本。2011年68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长明书店。
222,毕克官水墨画,毕克官签名钤印本。2008年30元购于布衣书局。
223,河洛数理创刊号,李履谦钤印签赠本。2012年15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木头和蜜蜂。
224,赵良漫画选集,赵良签赠本。2009年21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共产主义接班人。
225,古今玺印评选,张文康著,作者签赠本。2011年28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孔门爱徒。
226,当代美术家作品丛书•杨达明,杨达明签赠本。
227,马海方北京风情画集,马海方签赠本。2012年52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廊坊国维书店。
228晚清书法诗,冯亦吾著,作者签赠本。2012年21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木头和蜜蜂。
229,贡山俅语初探,罗常培著,作者钤印签赠本。2012年228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木头和蜜蜂。
230,朱屺瞻年谱,冯其庸,尹光华著,冯其庸钤印签赠本。
231,张充和诗书画选(毛边),白谦慎编,张充和白谦慎书票签名钤印本。签赠本。2010年69元购于布衣书局。
232,程与天金石书法,程与天签赠本。2013年42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缀简楼。
233,红楼圆明隐秘,霍国玲著,作者签名本。2011年22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好书好价。
234,江仁捷诗词选,江仁捷签赠本。2011年56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飘雪无垠。
235,云南植物病毒(精装),张仲凯,李毅编著,张仲凯签赠本。2012年15元拍于孔夫子旧书网。
黄简先生,一九四七年生于南京,现为中华艺术家协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香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是我国当代知名舒服啊家。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黄简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黄简书法作品欣赏
黄简书法作品1
黄简书法作品2
黄简书法作品3
黄简书法作品4
黄简先生人物简介
黄简,一九四七年生于南京,现为中华艺术家协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香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一九七五年进入上海书画出版社,先后担任工作有:
上海《书法》杂志创办编辑工作,其后任该刊文字责任编辑。书法编辑部举行第一届全国书学理论研讨会,编辑大会论文集。
一九七七年提出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对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著作进行大规模整理和校点,任《历代书法论文选》责任编辑,为书法理论研究的基本用书。
同时编有《书法理论丛书》,出版杜子熊《中国书画装裱》、马国权《书谱译注》,崔尔平《广艺舟双楫注》等理论书籍。
一九八零年受香港书谱出版社委托,在上海组织书法篆刻专家数十人,撰写我国第一部《中国书法大辞典》,以执行副主编身分主持日常编辑工作,一九八五年在香港和广东同时出版。一九八六年此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重新修订为《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任编委。并为此两本辞典撰写「书体」全部条目、附表和绘制部份「术语」技法插图。
一九八三年一月任香港《书谱》杂志的执行编辑,一九八九年任主编。
一九九六年创办「中华艺术家」网站,主编《中华艺术家人名大辞典》和《中华艺术史长编》。
黄简先生理论研究
以「传统书法的体系」为主要课题,以二王为宗,解释和发展沈尹默先生《书法论》提出的书法三要素理论。从七十年代起,陆续发表了许多研究著述,主要有《中国古代书法史的分期和体系》、《笔法系统试论》、《笔势定义和要点》、《笔意是书法的要素》、《什么是蜾扁篆》、《张旭的笔法》、《书法技法术语系统表》、《传授笔法人名考》、和郑明先生合编《中国书法史事年表》等等,部分已被翻译成日文、韩文。
黄简先生书法教育
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二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讲「书法概论」,此为中国大陆“”后最早开设的高等学校书法课程。并先后在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作书法演讲。
二零零一年六月起在香港城市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主讲书法专业文凭课程,全面推介二王系统。
黄简先生书画创作
幼时在父母指导下临池,学习中国书法和国画,以柳体为根柢。及长,转攻褚体,又从罗君惕先生学《说文》,从叶百丰先生学古文,从黄葆钺、黄聿丰先生学书法,醉心古隶。四十后注重二王小草,并留心继承上海画派的传统。作品先后参加过中国大陆、韩国、新加坡、加拿大、美国、香港、台湾等地展览,并为多家博物馆所收藏,多处碑林刻石。
《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中国书法论著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青年书法家辞典》等均有收录。
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语文学会会员、中国大百科年鉴「艺术编」撰稿人。
一九九二年香港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出任主席。
二零零一年九月在香港注册成立中华艺术家协会,任会长。
蒋维崧先生著有《汉字浅学》及语言文字学专著、论文多篇,近几年先后出版了《蒋维崧印存》(1992)、《蒋维崧临商周金文》(1998)、《蒋维崧书迹》(2001)、《蒋维崧书法集》(2005)等作品集,另外,著有《中央大学历史系所藏甲骨文字》《汉字浅说》,编撰《学习字典》《汉语大词典》等,使其在汉语言文字学方面影响巨大、声誉卓著,以至文学之盛光掩盖了其书名和印名。
蒋维崧( 1915-2006年),字峻斋,别署峻、亦作骏,室名常署归网室、费白日宦,江苏武进人(今属常州市武进区),当代著名文字语言学家、书法篆刻家。蒋维崧先生生于书香门第,其曾祖父蒋日豫为当地著名学者,精通书法篆刻,家中多藏古籍、字画。这使年幼的蒋维崧得到了良好的文艺熏陶,并逐步对文学、历史、金石、书画产生了浓厚兴趣。1934年,他被保送入原中央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习。当时的中央大学正值鼎盛时期,学风醇厚、崇尚经典,师生都十分重视传统语言文学,在此期间,蒋维崧奠定了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又进一步激发了对书法、篆刻艺术的兴趣。大三时,他选修了当时在艺术系任教的著名词人、篆刻家乔大壮主讲的《篆刻》《书法》两门课,并得其赏识而成为入室弟子。在乔先生指点下,蒋维崧突飞猛进,并被推荐至沈尹默处学习书法。
古籍有原刻本、翻刻本、写刻本、套色刻本等版本之分。在古籍收藏中,有一个说法,同一时期的古籍中“刻本优于印本,初刻优于翻刻,套色优于单色,图画优于文字”。 其中原刻本是藏家的首选。翻刻本比较多,收藏价值略逊原刻本一筹。但有几种翻刻本值得藏家关注: 第一是原刻本已没有了,或只有孤本残卷存世。第二,翻刻者是历史上著名的刻书机构。第三是影刻本,就是先在原刻本上进行影摹,然后再上版雕刻,这样印出的书能够完整地保留原刻本的形状。第四是写刻本,即由擅长书法的人或作者自己书写上版印出的书,如清代郑板桥自书的《板桥集》等。 还有就是套色刻本,即在同一书页上,印上颜色不同的文字和图画。价值往往高于同时期墨本数倍,历来是收藏界追逐的热点。 所谓写刻本,就是由擅长书法的人亲自书写上版雕印的版本。由于此类刻本多出于名书法家之手,且数量很少,所以它是古籍收藏中的难得的佳品。清代的写刻精本,起始于康熙,盛于乾嘉。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精品。当时的殿本,包括扬州书局所刻的书,大部分是手写上版。在其影响下,私刻也兴起了精写上版的风气 。当时有许多作品都是由名家精心缮写付梓的。如侯官名书家林佶,曾手写汪琬撰《尧峰文钞》、陈廷敬撰《什亭文编》、王士祯撰《古夫于亭稿》和《渔洋精华录》,被文坛和藏书家誉为“林氏四写。”《中国印刷通史》载,乾隆年间的黄晟写刻本也很有名,可谓精工绝伦。观是书字体秀美,笔力遒劲,刷印极精,纸墨版式亦无不精雅悦目,毎一页皆是一幅精美的书法艺术作品。 写刻本极费人力和财力,有人估算写刻本比仿宋体刻本仅费工就多六至七倍。故刊印写刻本一般刻书家不敢问津,它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
常用于写刻古籍正文的字体:一种是手写体,即软体;一种是匠体,即硬体。
宋人写字,多学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等,故宋刻本的字体,多含有这些书法家字体的笔意。
宋代的浙本多用欧体,宋代建本多用颜体,而宋代的蜀本却在颜体之中糅进了柳体的笔意。元人刻书“多用赵松雪字体”,后世多称作“元体字”。赵松雪即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
明正德之前,袭承元风,字体多用赵体。但“自正德,嘉靖以降……字体亦一变而为方体字,僵硬呆滞。万历以后,字体又一变而为横轻直重……天启、崇祯,字体又一变而为狭长的横轻直重字样。”
本文2023-08-06 17:07: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3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