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的翻译。
曾经和志同道合者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宴饮,王羲之自己作序申述他的志向。
出处:《晋书•王羲之传》
部分原文: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
会稽有好的山水,很多名士都住在那里,谢安没出仕时也住在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都以文章道义超过当世,都在东方修建房舍居住,与王羲之志向相同。曾经和志同道合者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宴饮,王羲之自己作序申述他的志向,说: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之初,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举行修禊活动。
扩展资料:
相聚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对王羲之这位书圣的生平,史书记载十分有限,但他召集的那次兰亭集会,千百年来却广为传颂,因为王羲之即兴创作、记录这次盛会的《兰亭集序》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无人逾越的高峰。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和朋友们举行了一次修禊活动,地点选择在会稽境内的兰亭。所谓“修禊”,是古代一种消除污秽的祭祀活动,一般多在农历三月三日春光明媚之时,选择水边,一方面祭神,同时大家也洗洗手脚,据说可免除邪恶不祥。这项仪式始于西周,但逐渐从最初的祭神发展到了游春赏景、饮酒赋诗的踏青活动。
兰亭雅集的参加者,据唐何延之《兰亭记》的记载,有谢安、孙绰、支遁……还有王羲之的三个儿子共四十一人,众人饮酒赋诗作文,最后由已有几分酒意的王羲之执笔为之作序。王羲之轻拈鼠须笔、铺开蚕茧纸,用他最擅长的中锋行楷,洋洋洒洒28行、324字一挥而就。在这篇短文中,王羲之既描写了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又抒写了与朋友相聚的欢欣,同时也抒发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快然自足的情怀。文章理趣深远,沁人心脾,而书法更是遒媚劲健变化无穷,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如有神助。事后,王羲之将《兰亭集序》重写了几十幅,均自叹不如原本。
兰亭集会两年之后,王羲之就把他在《兰亭集序》中抒发的人生哲学付诸实现——誓墓辞官,带着家眷退隐田园。但他到底退隐何处?《晋书》上没有记载,从而留下了一桩历史公案。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袁伯初老师,正是孜孜探求、试图破解这桩公案的人之一。
自然,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原本,最初也是随着王羲之辞别了纷扰的庙堂,来到了一个清静的修养之地。那么,它和主人去了哪里呢?
金庭之辩
在《琅邪王氏宗谱》中记录了这样一篇碑文《石鼓山王右军祠堂碑文》,碑文中写道“王右军创金庭道院于厂岭”。“金庭山”在浙江嵊州,今天的嵊州金庭镇后厂村有金庭观,气势恢宏。因为地处平坦的河谷,公路从门前经过,便捷的交通吸引了许多书法爱好者前来参拜,如同圣地麦加。但这里是否就是王羲之晚年归隐修炼的金庭呢?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
唐代有一个道人裴通,在公元808年三月的一天,和几名道友游览金庭洞天,写了一篇类似考察报告的文章,其中提到一座小香炉峰,“王羲之家于此山,书楼墨池旧制犹在”。当年李白“入剡寻王许”,应该是能够看到这些王氏遗迹的。宋朝高似孙在《剡录》中说:“去观东十五里,有大湖山,峰势入天,上有赤水,丹池,旧为右军宅……”这样,“赤水丹池”就成了王羲之故宅的一个特殊标志。由于年代久远,池水早已干涸,“赤水丹池”的独特景观很少有人见到。几年前,一直在这一代考察的袁伯初在眠牛湾水库却有了重大发现。1979年建成的眠牛湾水库,正好把历史上记载的赤水流淌的山涧淹没,水库有一个出水的涵洞,袁伯初正是在连接涵洞出口的水渠中发现,水渠中因为水的流淌,积淀了一层赤色的垢。看守水库的村民还说,水库放水后,还可以看到库底都被染成了红色。距离水库不远的里湾村有古寺院遗址,遗址有大量的古代碎瓦,旁有千年古柏和古杉,村民们说,这里就是王羲之隐居的金庭宅院所在。
王羲之的宅院究竟是在新昌的王罕岭,还是在嵊州的金庭观?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根据现有史籍记载,王羲之归隐的金庭幽深险峻,被称为道家第二十七洞天。可以肯定的是,笃信天师道的王羲之晚年就是在两县交界处的这几座大山之中潜心修炼、服食炼丹,而那幅让王羲之本人都无法超越的得意之作《兰亭集序》,一直伴随主人走到59岁的人生终点。罕岭香炉峰一带,大山绵延阻隔,溪流潺潺、树影婆娑,但山中的居民都不堪其静,纷纷迁出。也许只有王羲之这样超迈脱俗之人、“天下第一行书”这样的神品,才能和这天地造化融为一体并且清心自守吧?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
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
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
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
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
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
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
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
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
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
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
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
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
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
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
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
人悲痛吗!
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
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
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
个地记下来,并且把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也两样,但是人们产生感慨的原
因,那情景还是一样的。后代阅读的人,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扩展资料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
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
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
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
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
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
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
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
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
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
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参考资料:
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孙绰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志兴。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台阁,顾深增怀。为复于暖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
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畼。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决然兀矣,焉复觉鹏鷃之二物哉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原诗人之致兴,谅歌咏之有由。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节,孙绰与谢安、王羲之、许询、支遁、孙统等四十一人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兰亭举行了一次集会,这是按古人修禊习俗,在三月第一个巳日临水洗濯,以去除不祥。他们曲水流觞,临流赋诗,将这些诗作汇集起来,编为《兰亭诗集》,孙绰和王羲之都曾为此集作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因其书法精妙,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引出后代无数奇异的故事与传说,真迹被唐太宗作为陪葬埋入昭陵,而他的文章却不胫而走,历来脍炙人口。孙绰的这篇《兰亭诗序》则鲜为人知,还是靠了唐人的类书《艺文类聚》与《初学记》才得以保留下来。
此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结构上有类似之处,即全文分为两个部份,一为写景叙事,一为理论的阐发,只是王序先描写后议论,而孙作反是。文章开头便提出山水可移人性情的主张。水因渟蓄和流动的不同,故清浊迥异;人因境遇遭际的不一,性情志趣也不尽一致。久处城市的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利欲薰心,忧愁遂生,解脱之法是借山水的自然情趣来陶冶性情,解除心中郁结。在这一大段的议论中,作者不仅指出了山水有移人性情,解人愁思的作用,而且还指出了山水可契于道的价值,“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寄情山水,可“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就是山水给人的最高启示。第二段又可分两层意思,前半描写周围的景色和人们的动态,而动态又完全是融化在自然景物之中的:“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人们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于是心旷神怡,与自然冥契。 由此而产生出物我齐一的玄学思想,因而过渡到了最后的议论:在万古如此的自然面前,人便显得渺小了。一切人世的贫富穷达、生死悲乐都是无足轻重的。庄子《逍遥游》所说的大鹏与小鸟的小大之辩,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不再有任何区别。亿万年来,日既月徂,人命的修短、人生的苦乐都随之而去,走向同样的归宿,因而孙绰提出了“齐以达观”的人生哲学,他以为这就是兰亭雅集给予人们的启示,也是当时诗人们所歌咏的自然与人生的真谛。
孙绰是当时著名的玄学家,其思想显然常有老庄哲学影响的烙印。如他对客观事物取等量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悲喜寿夭也一视同仁,都来源于庄子的齐物思想。这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思想就很不一样。王羲之虽与孙绰生活在同一个玄风独盛的时代,然其用世之心终未泯灭,故他的《兰亭集序》由眼前的美景和盛会联想到的是情随事迁,老之将至。人生的雅哲,良辰美景的难得令人悲从中来,故以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妾作。”如果说孙绰之文力求取达观的态度,则王羲之之文不无悲观的阴影。然而孙文所追求的是虚幻的玄理,王文则基于现实的人生之中,这不仅说明了他们两人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不同,而且也由此可以窥见为何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历来被人传诵而孙兴公此文较少读者问津的原由吧。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字词
(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3)会:集会。
(4)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5)山阴:当时的县名。
(6)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7)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8)毕至:全到。毕,全、都。
(9)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10)咸:都。
(11)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2)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13)激湍(tuān):流势很急的水。
(14)映带左右:辉映围绕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15)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16)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
出处
晋·王羲之《兰亭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原文赏析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
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
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本文2023-08-06 17:13: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3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