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看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认真看完。,第1张

隐芝所作

一  熟读《神仙传》的人也许会注意到以下几点:

1、成仙之术不只是现在的内外丹两种;

2、古仙(指与葛洪同时或之前)大都出现以下特征:驻世时间长久,一般都是几百年;容貌年轻,少有衰老之容。有些道德极为深厚者,甚至出现女仙貌如童男,男仙貌如童女的瑞相;因大都肉身成圣,很少出现单纯修炼纯阳之气,从而只出阳神的现象;采取白日飞升这种惊世骇俗之壮举,二非后世的坐化,从而留下形骸。

3、再看看后世的所谓修道之徒,将异教的理论引入,竟然鄙视肉身,以出阳神、出舍利为目的,认为肉身不能成圣。即使炼到出神的地步,容貌仍现衰老之容,驻世时间与庸俗无异,一般就是几十年,坐化时甚至示疾。葛洪曾说:仙道以不老不死为贵!又说:那些动辄将死亡说成尸解者,何不驻世一二百年然后再尸解?俗语说:无丑陋真人,少衰弱神仙!“示疾”这种现象是和仙家无缘的。望同道深察之 。

顺便提及:孔子云,“道不同,不相为谋”,此言极当。非庸俗开口论天机,

只能狂说不能知。

世上浮生无鉴识,

及至逢真说道非。

不想炫术自矜,进入网站之目的,只是有数言相告:恢复神仙之本来面目,历史尘封其真面目久矣,不欲异教理论侵染仙颜。古人至秘且重者,长生之术也,虽裂地连城,不能妄传。今异教妄夸虚口,鄙视长生,其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又何其毒也!吾人不才,但不忍仙家金华出世术受到异教纂改,愿人人寿域同登且尽我青囊秘术。

诸君整日上网巧言令色,不行实修实证之功夫,顽心放荡,以行无益之事;镂冰雕朽,终无必成之功!诚如吕仙所言:“又叹愚人爱参禅,言尽口快难免死!”,须知:道不可以虚妄得,仙不可以诈伪成,唯贵真功实行!仙家首贵长生!贵效验!贵功夫!行实事,不欲伪造自以为高妙无比之无益之空洞理论。

又,不少人在网上找师以求冲举,深感此举未免徒劳。昔秦皇汉武举全国之力、倾全国之富、凭雄才大略,仍不能步入仙道之门。况无秦皇汉武之位之人乎?传金丹不得其人,身必不吉。况烧炼瑶台不死宝,最忌庸俗谤讪评毁之,否则邪气得入,必不成也;修炼升霄大术,必远离鸡犬之声、男女之色、臭秽之气,否则,不只触动真气,而神亦厌之。故历来都是师找徒,哪有徒弟找师傅的?不达道理也。吕仙曾说:“阴功暗心修,善行常日积,世路果逢师。”谨鞠微衷,敢告同志。

二  如此不能维持世界的多样性。主张佛道一体者,不达道理也!我出此言者,非主张宗教互相攻击,而只是要说明:“是斯人速临斯地,非吾道莫如吾门”,人各有志,各随其志可矣!何必贪心不足,佛道双修,弄得不伦不类。

仙佛不同。众生有轮回之苦。为解除轮回,佛教欲灭来世之生,以期今世灭度后,来世进入不生、从而不灭的涅磐境界,可谓永死不生,从而摆脱轮回;仙家则期望今世成圣,飞入真阳圣境,可谓永生不死,从而摆脱轮回。姑且不论二者的上述宏伟目标能否达到,若存异求同,最终目标都是要违背造化,跳出轮回。不必计较二者的高下,人各有志,各随其志可矣。仙有仙的世界,佛有佛的世界,何必压低别人,抬高自己。但泾渭分明,不可不察。

我读古仙经及各种古籍十余载,虽未得古仙真传——金华出世术,但偶得炼形驻世的小术,行之数载 ,出现养生效验:容颜如十五六岁的少年,世人每每将我认作高中生,出现尴尬之局面。愈信越到后世,理论愈趋复杂,出现所谓“百日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炼虚合道” 等种种繁文缛节,可谓离仙道远矣,至多只能说是结合道、仙、佛之理论创造出来的一种新产品。葛洪曾说:秘诀不过尺素,已足以度世。仙家也说:“简则妙,妙能得道;繁必乱,乱便失德。”望同道深察之。

三  依据后世丹经,练形乃真气未生前的小术,若真气(纯阳之气)生后一般应写成“炼形”。

  你问我修行哪一类,导引?服气?吐呐?胎息?存想?坐忘?都不是,因我不赞同后世丹经引入异教理论。故未学后世丹功。研究的是葛洪以前的古仙经及各种文人笔记,古仙都是肉身成圣,修行方法不同后世,可称为“金华出世术”。不同于后世,一说到修仙就是炼内丹出神,其实,炼内丹出神可称为“丹家”,单炼内丹出神并不能肉身成圣,此举已失古仙风采。正如罗公远所言:“太古至真之妙,非术士所知”。吕仙亦言:“金华出世术乃真仙大成之法,密藏天地不测之机,诚为三清隐秘之事,往往万劫密传”。我因仙缘所契,得窥其中小部分精华,所以有所成也。

再有,后世将《道德经》《黄庭经》《参同契》奉为道经之古且至为尊贵者,然而今世鲜有人深得其中三昧,可见道法之衰微。其实,被后世认为早已失传的古道经中,《升天仪》《举形道成经》《丹壶经》的地位,在古仙的眼光中,远远高于《道德经》《黄庭经》《参同契》,被密为玄都宝藏!尊为万世龟镜!

另外,后世将《悟真篇》奉若珍宝,诸君是否注意到,张紫阳对佛门禅宗推崇备至,甚至凌驾于仙道之上,导致肉体坐化后出现“舍利耀千姿”的现象,被清朝皇帝封为“禅仙”。然而,南宗五祖白玉蟾把禅宗贬低得一无是处,对劝导他修禅宗的禅师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这相当于间接地给了张紫阳一记响亮的耳光!神话或道教中,张紫阳在仙界的地位也很一般。有趣的是,《西游记》中将张紫阳奚落了一番,张紫阳对孙行者弯腰控背,自称“小仙”。

在我眼光看来,张紫阳并未达到古仙之地步:一、其自称“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玄篇”,可见其传授到的仙术有限,乃是梦授;二、其道成后,竟然仍不知该传何人,导致三传非人,三遭天谴,背部溃烂。可见其仙术有极,肉身未能如古仙一样,化成灵质乃至“神器”,只是阳神已成,而古仙并不一定要出阳神;三、由于其道成后,仍不知该传何人,其师不得不提醒:以后遇到能为你解脱罪责的人,就是你该传道之人。可见张紫阳道成后,因肉身未能成圣,肉身仍受到世俗社会的刑法迫害,这正是佛家今世业果无法逃脱的证明,正如佛祖灭度时,阿难悲痛得泪流满面。佛言:其今世已生,无法灭今世,所以必定要涅磐,否则违背法性。张紫阳显然未能真正领悟到仙家的玄机奥旨。(仙家佛家由于修行宗旨不同,故理论不同,只在逃离轮回这一点上相同。)

故而南宗传到五祖后丹法就衰微;全真七子后道法也慢慢衰微,一是其理自有极;二是时世缘法使然,不能强求。禅宗亦如此,传至六祖就衰微,故吕仙曾预言:“请师开说西来意,七祖如今未有人”正如一株大树,越往后发展其枝条越多,导致出现各种门派,乃至各执一端,甚至看不到主干。其实,枝条的粗壮焉能和主干相比?

四  如今则熟晓还丹炼形之理,深知长生不死之术;冠名“隐芝”者,芝草长生,隐藏起来,不欲与庸俗为伍也。皆非我之本名。名声与我如浮云,故我不欲众人知我也。老子说:“既与为人己愈有”。今见大道不明,提示数次,欲醒世人也,而非行度人之举,仙须密度,理之然也。盖无上道妙,欲成就不死之躯,须寻烈士贤才也。

诸君或谓我炼养到何等地步?我今实告,然亦我与众位缘尽之时也。邮箱非我所有,不用发邮件。

盖金华出世术,乃肉体成圣之道,故后世丹经的修炼层次无法说明我如今之炼养阶段,故勉强描述如下:

金筋玉骨,炼养筑灵质之躯;

碧眼方瞳,服饵造长生妙境。

金花玉药,烹成阳酥仙膏;

醍醐甘露,炼成奇异之香。

虽未了以大成,然昔日卖药人留律诗一首,直指金华出世术之核心。我知修行有据,道成其中矣。

感叹大道难明,而异端盛行;伪气功泛滥成灾,动辄千万人追随,至死不悟,良可哀也。人世风灯,草头珠露,似石中迸火,水上浮沤,浮生易老,人事多端,尚被所谓的大气功师、邪教教主这些奸邪之徒狂词蛊惑,致使无数凡夫愚民害了狂惑之疾,尚且不自知,我不忍久见矣。正如吕仙所言:“说予金丹如盲聋。既不悟,终不悔,死了犹来借精髓。”诸君,千年铁树开花易,一失人身再复难!尚有人拿所谓大气功师严新来开导我,岂非以萤火之光比附于太阳?彼等无行之弊子,欺世盗名之徒也。众人积重难返,蹉跎岁月,我见伤心眼泪流,故苦口婆心。人若得着我的道,就不会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何以然也?若夫上根之人,脚踏实地,届时冷暖自知;若一般大众,听了我的言,堂堂正正做人,不言怪、力、乱、神,不信奸邪之利口,就不会惑于邪见,就不会迷信大气功师或邪教教主的所谓神通或特异功能,自然不会丧财损身。韩湘子曾嘲笑那些不行实修实证之功夫,而迷信神佛救度之人,这些人年老气衰得病之下场为:“求神拜佛俱无效,针炙浑身尽是疮!不醒悟,怨上苍,日夜寻思怕无常!”后世之人,在算计别人方面往往有小聪明,但在异端邪说面前又愚笨,我不知其所以然也!

殊不知佛祖当年就是害怕无常,但不能得长生之道,故灭来生以求得解脱;后世丹家,亦因肉体成圣至难,故单炼纯阳之气,以求出阳神。佛祖或后世丹家,其肉体照样衰朽,毫无办法,正是修炼肉体至难之证明!而后世之人,读了几本丹书,一知半解,专拾他人余唾,谓修心性至难,抬高心性,何其颠倒是非乃尔!彼等专谈心性者自知其心里有多少能量,连自己生死尚不能左右,不自量力,鄙视长生,诚可笑也!我再说一遍:洗肠补肉,古之善医者也,面皱发白以返童颜,无人得会!换顶续肢,古之善医者也,炼形驻世以得长生,无人得会!任你何等宗教,徒唱高调,皆不能做到如上功效,而妄言死后。贬低别人生前实修实证的功夫,而专谈渺无边际的心性,何其颠倒是非乃尔。

今邪教、伪气功大师妄谈神通,夸得神乎其神,我今为诸君明说之,此等幻术,皆非实有,且无益于年命,照样不能长生。陈撄宁曾推测:移山填海等种种神通,乃是类似障眼法一类的东西,未必有那么大之能量。其猜测对矣。若夫神通,本为佛教语,其实和中国古代的幻术等同。据佛教神话,佛陀十大弟子中,目键连乃神通第一,但最后被裸形外道用巨石将目键连无常的肉身砸得支离破碎,目键连强忍剧痛,用神足通回至佛前。佛言:“神通敌不过业力。”佛陀的祖国将灭亡,其家族将灭绝,佛亦无可奈何。并且佛照样无法抵挡衰朽和死亡的猖狂进攻!一切都只能等待所谓的灭度后。

若夫仙家,陈撄宁曾说:“贵在能改命耳。”“仙若为业力所拘,仙亦不足贵也!”陈氏有如此眼光,我猜测其已悟到长生理,可惜内外缘不备,良可哀也!但其被道徒尊为“当代之太上老君”。古人曰:“名者,天下之公器,不可多得也。”信哉斯言。

佛修来生,所以对今世的生老病死毫无办法;后世丹家单炼纯阳之气,结内丹出神,所以对肉体毫无办法。唯我仙家妙术,方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由此知之,仙家之金华出世术,比世界上任何宗教的修持方法都技高一筹!

道教借用神通二字,近两千年一直无人区分之,我今明说:中国真正修成仙圣之人,其对外作用之功夫,若为神通,则敌不过业力,并不能真正对物质世界发生作用,如同佛教之神通;若为圣迹(亦称神迹),乃是真正作用于外部世界之真实之力量,是一种起死回生之力量,何患不能改命?吕仙有诗云:“长拖布袖出河东,夜宿祉堂古庙中,不夜城中显圣迹,且教枯槐度千冬!”此乃生生之力,如同仙家炼出之神圣药,得之者回颜换质!遇之者起死回骸!超出一切宗教唯心之东西!吕仙曾说:“点枯骨,立成形,信道天梯似掌平!声闻缘觉冰消散,外道修罗缩项惊!”声闻、缘觉者,乃佛教语,谓声闻、缘觉、菩萨、佛乃超出轮回之四圣,如佛教所言,声闻缘觉,触证涅磐,“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声闻缘觉与菩萨,缘无漏业而变异生死。声闻缘觉,即佛教中之辟支佛是也;修罗者,佛教中“阿修罗”是也,佛教谓阿修罗神通广大,佛教世界中的“天”也斗不过,得靠佛作帮手,且阿修罗连佛也不服;外道者,乃吕仙所谓不懂金华出世术功夫的一切宗教修持术。此乃真正作用于物质世界之能量,声闻、缘觉、外道、修罗焉得不缩回脖子点头叹服仙家妙术?

可笑今之奉道之士,虚长宗教志气,灭真实力量之威风。

五  后学或谓读何种丹经?仙家妙术虽须仙缘方能授,但不忍十分拂逆了同志初心,故简述如下:

1、参同契。惜隐奥难懂,若初学者读之,徒诵万遍,空弃岁月,直为徒劳耳!不如功夫有成再详参之。

2、黄庭经。然亦如陈撄宁所言:令人罕能知味。但修仙需勤苦求索,不得不迎难而上也。吕仙曾说:“著意黄庭岁久,研究金碧年深,为忧白发鬓相侵,仙诀朝朝讨论”,神仙乃人做,可见吕仙求道之初亦如此刻苦,耽玩不已。其后真人又赞赏黄庭:“肘传丹篆千年术,口诵黄庭两卷经”,又说:“两卷道经三尺剑,一条藜杖七弦琴”,两卷道经者,岂非黄庭乎?初学者须对此经三致意焉。

上两经,均于佛家无涉。其他古经书亦可做了解或通读,,不暇一一罗列矣。但尽信书不如无书,须脚踏实地,鉴别之。

诸君道心不坚。吕仙曾说:“寻烈士,觅贤才。”金华出世术须烈士贤才方能授也,烈士能放下一切。而英雄不能授也!盖“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谤道毁真、夹杂迷信思想和非长生思想者不能授也,吕仙说:“匣中宝剑时时吼,不遇同人誓不传!”;贪痴汉不能授也,诚如吕仙所言:“贪痴汉,望成家、学道,两事双全。”

仙道至难,故仙须密度有缘。普通居士,没有烈士风采,可归入佛教、道教、耶稣教、回教可也,吕仙说:“长生事,待明公放下,方才授得”。

甚矣哉,人之难化也。

可笑今之学道者,一知半解,强不知以为知,连长生之门都没有摸到,眼目许大,不能识人。老子也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识真者稀,信之然也。留诗一首:

我来数次吐衷言,四大苍生眼不明。

烹出一炉紫灵药,紫府归去路分明!

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小言,他在这个论坛上也发过帖子。看他的文章,这个人是个得道高人,而切出了道果,返老还童。

从他练功的方法上看,他没有走炼丹运气的法门,直接走上古神仙修行的法门,修心养性。他非常崇拜葛洪的修行理论。

葛洪写的《神仙传》,不难看出,神仙都是道德高尚,不争不斗,隐于世俗,做一个平平淡淡的人。葛洪得了《彭祖经》,这是一本长生仙书,但后世已经失传。但他在写神仙传里的人物彭祖时,已经把《彭祖经》的主要内容写出来了。

大家不妨看看葛洪《神仙传》里的彭祖。

彭祖说:美色淑姿,幽闲娱乐,不至思欲之惑;车服威仪,知足无求,一其志也。(一是指,吃饱穿暖,衣食住行),财色,这两个铅汞二药,是修炼的根本。

也有很多高人都说,修仙除了铅汞二药,没有其他法可走。

彭祖又说:练功是修炼的次要法门,强身的本要也。

能知房中之术(不泻得痈疽,过泻害身体)闭气之道,(过劳伤精力,过懒伤精气)

节思虑,(不让名利的得失弄得忧愁烦恼)适饮食则得道矣。(注意荤素饥饱)

其余吐呐导引之术,及念体中万神,有含影守形之事一千七百余条,及四时首向,责己谢过,卧起早晏之法,皆非真道,可以教初学者,以正其心耳。

-=-=-=-=- 以下内容由 五行子 在 2006年01月08日 11:12am 时添加 -=-=-=-=-

彭祖说:爱精养体,服气练形,则万神自守,其不然者,万神自失,非思念所留耳。愚人为道,不悟其本,专悟其末,告之至言,又莫能信,看约要之书,谓之轻浅,而昼夕伏诵、观看《太清》、《北神》、《中经》之属,以此疲劳,至死无益,不亦悲哉。

又人苦多事,又少有弃世独往、山居穴处者,以道教之,终不能行,非是仁人之意了。

但知房中之术,(我认为不是男女双修的泥水丹法,是为了爱人,又得保精,所以,交而不泻)闭气之道,(我认为不是胎息,应该是让气不伤,不过懒过劳,保护好自己的精气),节其思虑,适饮食,则得道矣。

国学的核心典籍

一、国学的核心经典

国学的核心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思想——儒家经典,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十三经”。

发展演变:十三经是由先秦的六经、西汉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先秦,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汉朝,五经: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唐朝,九经: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晚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五代,十一经: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于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说,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清昭连《啸亭续录·石经》:“雍正中,有生员蒋衡字湘帆者善书法,立志书十三经,十余年乃成。”(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清钱泰吉《曝5书杂记》卷上)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二、《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十三经注疏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一部,号称善本,但卷帙浩繁,不便查检。原世界书局将阮刻本缩印为两巨册,使用较方便。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魏·王肃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氏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南宋宿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

三、十三经简介

(一)《周易》

原称《易》,又称《易经》,是古人卜卦用的书。周朝统治者习惯用蓍草来占卜吉凶。称为占筮。占卜时根据蓍草茎数量的奇、偶,排成各种卦,再参照占筮书的记述,判断出吉凶。《周易》就是这类占筮书的一种。

《周易》中用“”和“”两个最基本的符号代表阳和阴,分别称为阳爻、阴爻。把和叠列三层,可以形成八种组合形式,叫做八卦,又称经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了记住这八卦的符号,古人总结了顺口溜:

乾三连,坤三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这八卦的每一卦代表一种物象,一种事物,如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对于每一卦象的含义还可以进一步引申,例如乾既代表天,又可以代表国君、朝廷、君子、男人、刚健、阳气等,而坤除了代表地外,还可以代表臣子、女人、柔弱、阴气等。用八卦的卦象两两重7叠,又能组合成六十四卦,称为别卦。在《周易》中,对于每一卦以及卦中的各爻,都有阐述其意义的解说,这就是卦辞和爻辞,它们是《周易》的正文部分。

《周易》的作者和著作时代是怎样的?《周易》的起源为河图、洛书。传说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依此制定出八卦。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把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春秋时期,圣人孔子为之作《易传》十文,即《十翼》。可见《周易》是不同时期由不同的人写成的。班固《汉书·艺文志》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就是说:《周易》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古代曾有伏羲氏、神农氏推演八卦的说法,那只是传说,并不可信。近代学者们根据卦辞、爻辞记载的一些历史材料,比较有把握地推断这部书是西周初年的作品,但具体的作者仍然难以判断。

现今传世的《周易》中,还包括解释经文的传,称为十翼。十翼是由《彖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象》上下、《杂卦》等十部分组成的。十翼的作者并非一人,而且也不是作于同一时代。据研究,《彖传》写作最早,似在春秋、战国交替之际,其余的则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了。这十翼对《周易》的解释未必都能符合经文的原意,因此不能完全依赖它们去理解《周易》的正文。

《周易》本是一部占卜算卦的书,但是书中在讲到阴阳二者之间的矛盾变化时,也反映了古人的某些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到了汉朝,《周易》被尊为六经之首,人们认为它包含了其他各经最根本的道理。汉朝在国家学校中教授《周易》的博士就有施、孟、梁丘三家;此外,民间还有大约十家,它们都属于不同的流派。20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曾经出土帛书《周易》的残本。它同今天流行的《周易》相比,虽然六十四卦的卦名全都相同,但是卦的次序却很不一样。汉朝的学者们大多以象数之学来讲解《周易》,也就是依据形象和数量来推测自然界的变化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因此《周易》常常成为他们预言灾异的工具。三国时期,王弼改变了大谈象数的风气。他注释《周易》主要是借机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王弼在注中糅合了《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为魏晋时期的“玄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古代有大量解说《周易》的著作,除了一部分涉及古代哲学思想的以外,还有许多是宣扬封建迷信的,必须注意把它们区分开来。

(二)《尚书》

原来仅称为《书》,是中国夏、商、周时代一些政治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其中也包括某些追述更古时代的史事记录,因此它属于政治书。春秋以后,《书》被儒家学者们尊奉为经典,称之为《书经》。自汉朝开始,又称它为《尚书》。“尚”即是“上”,“尚书”就是指上古时代的史书。

最初《尚书》中保存的历史文献是很多的。至西汉初年,由山东人伏生传授下来的《尚书》只有28篇了。这部《尚书》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文字抄写的,所以汉朝人称它为“今文尚书”。传授今文《尚书》的学者们常常利用阴阳五行的观点阐发他们的迷信思想,形成了《尚书》的今文经学派,并且由朝廷立为博士官。西汉中期以后,又多次发现先秦时期用古文字体抄写的《尚书》,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东汉学者贾逵、马融、郑玄等人对古文《尚书》做了大量的注释工作。他们多从名物制度、文字训诂等角度来解释经文,形成了《尚书》的古文经学派。在汉朝,古文《尚书》未被朝廷所承认,没有能立于学官,以致西晋以后它全部散失,现今只能看到它的篇目名称了。东晋时期,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贡献了一部《尚书》,共58篇。梅赜根据一些散佚的《尚书》文字,编撰成所谓古文《尚书》25篇,后人称之为“伪古文尚书”。梅赜同时又吸收了原来今文《尚书》的28篇(但被离析为33篇了),共凑成58篇。这就是现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它实际上是由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两部分合成的。此外,梅赜还贡献出一部《尚书孔氏传》,十三卷,说是西汉经学家孔安国解释《尚书》之作。这部书后来经清朝学者们考定,实系后人伪造,于是称它为伪《孔安国尚书传》,但也收入《十三经注疏》之中了。

(三)《诗经》

最初只称为《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春秋时期被儒家学者尊奉为经,以后称为《诗经》。书中收入了上起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保存到现在的作品共305篇。这些诗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歌,其中有揭露、斥责统治者的残暴压迫,也有对庶民的爱情、劳动等社会生活的歌颂。《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主要是颂扬周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其中有许多内容是涉及周初及“宣王中兴”等有价值的史料。《小雅》多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的作品,内容以反映王室统治危机的政治诗为主。《颂》主要是统治者敬神祭祖的庙堂颂歌。需要指出的是,《风》、《雅》、《颂》三部分在内9容上不是截然分清的,它们也有混杂交错的情况。这三部分的区别,除了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外,还有音乐方面的不同。一般地说,十五国《风》要配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乐曲歌唱;《雅》大多是用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一带乐调谱曲的;《颂》的配乐表现出庄重、肃穆的特点。

古代传说周王朝有定时派人到民间搜集诗歌的做法,叫做“采诗”。这大约就是《诗经》的最早来源。在周朝上层社会的政治活动中,人们常常借用《诗》的一章或一两句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孔子曾经告诫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不学《诗》便无法和人交谈。

《诗经》传至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其中前三家都属于今文诗学,西汉时得到朝廷的承认,立于学官,各设了博士官并教授门徒。今文诗学至魏晋以后逐渐衰亡。毛《诗》相传为西汉初年毛亨、毛苌所传授,属于古文诗学。现今传世的是毛《诗》,共311篇,其中有6篇仅存名而无诗文。《诗经》中记载了许多周人早期的开发活动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因此它不仅作为文学巨著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仪礼》

原来只叫《礼》,汉朝时又称它为《士礼》、《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为《仪礼》。

讲究各种典礼仪式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儒家希望通过“礼”来区分人们的贵贱尊卑地位、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仪礼》就是详细记载古代各种礼仪的书。传说此书是周公所作,但缺少根据。《史记》等书则认为它出于孔子之手。现代学者一般认为,《仪礼》成书约在东周时期,不过书中记载的各种典礼仪式,应该在成书以前就存在了。孔子很注重采辑、整理各国礼仪,他把演习礼仪作为自己教学的重要内容,甚至在他游说列国的路途中,也坚持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

现今传世的《仪礼》包括:士冠礼、昏(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聘礼、觐礼、丧服、士丧礼等,共17篇。它们记载了周朝统治阶级的加冠、婚丧、交际、敬老、宴饮、外交、觐见、祭祀等各种礼仪。西汉初年,由鲁高堂生传授下来的《士礼》即今《仪礼》17篇,至西汉中期分为戴德(大戴)、戴圣(小戴)、庆普三家礼学,它们都属于今文经学派,朝廷也设立了博士官。1959年在甘肃省武威发现了汉代抄在简上的《礼》多篇,为我们校定今本《仪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子。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又有《礼古经》56篇,是汉武帝时发现的古文《礼经》,其中有17篇与今文的《仪礼》内容基本相同。至于另外的39篇,汉代称为《逸礼》,早已失传。

(五)《礼记》

先秦时期,儒家学者们在传习《仪礼》的同时,也传授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可以进一步解释、补充《仪礼》经文,阐发其经义,人们称之为“记”。当时这种《记》很多,作者也只一两个人。至西汉时期,礼学家们也都各自选取一些《记》作为讲授《仪礼》的辅助教材。这些《记》流传到东汉中期,只剩下了两种:一种是相传为戴德选辑的85篇本的“大戴礼”;另一种是相传为戴圣选辑的49篇本,称为“小戴礼”。东汉学者郑玄为其中的49篇本作了注解,从而使它的影响越来越大,由原来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转变为独立成书,人们称它为《礼记》。在唐代,《礼记》更被列为九经之一,它与《仪礼》、《周礼》鼎足而三,称为“三礼”。

《礼记》是一部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杂说汇编。它的内容庞杂,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有专为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等篇;有杂记丧服、丧事的,如《檀弓》、《丧大记》、《问丧》等篇;有记述各种礼节、礼制和守则的,如《投壶》、《礼器》、《明堂位》、《曲礼》、《内则》等篇;有记述孔子言论的(其中许多是假托孔子之名来阐发儒家的言论),如《仲尼燕居》、《孔子闲居》等篇;有比较系统地论述儒家某一思想的论文,如《礼运》、《学记》等篇。此外还有一篇属于授时颁政的《月令》,记述了夏历一年十二月的时令及有关的事物。《礼记》中有些篇章如《大学》、《中庸》等,谈及儒家关于如何修养道德、为人处世的哲学伦理观念,被后世理学家编入《四书》中,加以大力宣扬。《礼记》中还有《学记》、《乐记》两篇,从理论上对教育、音乐作了精辟的论述,至今仍可资借鉴。

《仪礼》仅仅记载了一些礼仪制度,而《礼记》则更多地论述了这些典礼制度的意义、作用,从理论上阐述了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儒家的“礼治”思想。《礼记》对于封建统治者强化思想文化统治、利用封建礼教束缚人们的思想、言行,可以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在儒家经典著作中的地位也不断地上升。

(六)《周礼》

原名《周官》,西汉末年,学者刘歆将它改名为《周礼》。这是一部记载政治制度的书。

关于《周礼》的成书,过去古文经学家认为是周公所作,今文经学家则指斥为刘歆所伪造。现在一般学者都认为这部书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搜集了周王室的官制以及春秋时各国政治制度,并根据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据《汉书》河间献王本传记载,汉景帝时,河间献王搜集到流散在民间的古本《周官》,才使此书为世人所知。因为这部书是古文经,所以长期遭到古代今文经学家的诋毁。

《周礼》记有三百多种所谓周朝的职官,并对其所司职务作了介绍,其中也涉及周代的一些典章制度。全书共由《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六大部分组成。书中的《冬官司空》早已佚失,西汉时以先秦古籍《考工记》补入。《周礼》一书对后世的政治有较大影响,诸如西汉末年的王莽改制、南北朝时期的宇文泰改革官制以及宋代的王安石变法等政治改革,都曾以《周礼》为号召,试图以此为依据。

近代学者曾以周代铜器铭文所记职官对照《周礼》的官制进行考查,找出一些不相符合之处,以此证明《周礼》系战国人所杜撰,并非是周朝政治制度的如实纪录。然而《周礼》中记述的另外一些制度,又确实在周代实行过,这可以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那里得到证实。因此,这部书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周礼》是我们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

(七)《春秋》及其三传

“春秋”曾经作为东周各国史书的通称,同时也是春秋时期鲁国史书的专称。现存的《春秋》一书记述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4年间的鲁国历史。这是目前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书。据记载,孔子曾对《春秋》进行了修订、整理,并且把它列为六经之一,作为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的重要教科书。相传孔子在修订《春秋》时,曾经运用一些隐微的言辞,暗喻、示意某种深远的意义,后世儒家学者们把孔子这种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所谓“春秋笔法”称为“微言大义”。例如《春秋》经于鲁隐公元年下说“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对此则解释说,由于共叔段的表现违背了做弟弟的伦常,所以《春秋》经不用“弟”字称呼他;这一事件如同两个国君之间争权,所以用“克”字;又由于共叔段的失败是因郑庄公蓄意逼迫造成的,所以经文不称郑庄公的谥号,而用“郑伯”,以批评他对弟弟有失教诲。不过我们今天看来,《春秋》经的这种“微言大义”被古人过分渲染、夸大了。

古代为《春秋》经作的传,流传至今有三部,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春秋》经本来有自己的单行本,后来按照编年次序,人们把它同各种传文合并起来,先列经文,后述传文。经文对史事介绍十分简短、概括,所以后世学者都要配合传文加以研读。

《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或《左传》。旧传作者为春秋时的左丘明,近代学者们根据《左传》中所述史事,认为它当成书于战国初年。《左传》编年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经多出17年;《左传》所记史事更延至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比《春秋》经晚27年。

《左传》以叙事为主,书中用大量史实补充、说明了《春秋》经,有时也订正《春秋》经的某些错误。因此《左传》有助于我们了解《春秋》经的那些概括、简略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古代史料,加之它叙事生动流畅,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和文学著作。

《左传》成书于战国时期,本是用战国时的古文字写成的,因此在汉代它属于古文经传,而且长时期只在民间传授,未能被朝廷立于学官。《春秋公羊传》也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也称《谷梁春秋》或《谷梁传》。它们的编年都与《春秋》经一样。古代学者曾经认为《公羊传》和《谷梁传》分别为战国时的学者公羊高和谷梁赤所撰写,并且二人同受学于孔子的学生子夏。但是这种说法缺乏足够的根据。可以肯定的是,二书在战国时仅是口传心授,直到西汉初年才用隶书字体写成定本,因此它们都有属于今文经传。

《公羊传》和《谷梁传》的内容都有着重于解释《春秋》经文,很少述说史事,所以它们不是史书,只是儒家后学们以自己的主观臆测来阐释《春秋》“微言大义”的著作。《公羊传》、《谷梁传》二书的作者是要把所谓孔子的“春秋笔法”点破、说明,让人明了其中的意义。不过,实际上这两部书的内容冗长空洞,所讲的“大义”也未必符合《春秋》的原旨。同《左传》相比,这两部书没有给我们提供新的史料,也谈不上文学价值。不过汉代及以后历代的今文经学家常常利用它们来发挥自己的政治观点,把它们作为议论时事的理论根据,因此这两部儒家经传、特别是《公羊传》,在中国古代经学史、思想史上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八)《论语》

这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和他的少数弟子的言语行事的记录,其成书在战国初期。《论语》在西汉时还只作为经书的辅翼,被看作是传、记一类的著作。直到东汉时,才作为正式经书列入“七经”之中。

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一生的学术活动以及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于传播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早期学说的最基本的依据,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教育史、文化史的重要文献。

《论语》一书传到汉朝时,已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今文本的《鲁论》、《齐论》以及古文本的《古论》。现今传世的《论语》,是东汉学者郑玄参照上述各种本子整理而成的,共20篇。汉代以后,《论语》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同《孟子》、《中庸》、《大学》合为《四书》,并为之作集注,使《论语》在宣扬封建礼教方面,处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九)《孟子》

这是一部记录孟轲言论行事、包括他和当时人及门人弟子们相互问答的谈话记录。《孟子》一书主要是由孟轲的门人万章、公孙丑二人所记,大约孟轲本人也亲自进行过润色。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他的哲学、伦理、教育等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前372—前289年),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在封建社会,孟子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他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孟子在政治上提倡“民贵君轻”思想,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主张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度以及宣扬人性善等思想,则反映了他的好古、唯心观点。

在汉代,《孟子》同《论语》一样,仅被当作“传”、“记”一类著作。直到宋代,《孟子》才由理学家们作为经书列入“十三经”。南宋朱熹把它编入《四书》,并为之作集注,更加深了它在封建文人中的影响。《孟了》现今只存七篇。相传另有“外书”四篇,早已佚失,今本“外书”系明人伪作。

(十)《孝经》

今本《孝经》仅1799字,分为十八章,基本内容是儒家倡导的封建孝道,宣扬“孝,德之本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等说教。虽然《孝经》通篇提倡行孝,但也由讲孝进而劝“忠”,主张孝子对待国君应该忠贞不贰。因此历代封建统治者对于《孝经》十分重视,要求所有的读书人都必须熟读它,特别是汉代,是读书人第一部必读的书。

《孝经》在内容上,有许多地方抄袭了《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有时是撮取其大意加以复述,加上书中某些方面内容陈腐、文字粗陋的缺点,因此它有明显的局限性。

关于《孝经》的作者,历来有“孔子”、“曾子”、“孟子门人”等多种说法,但都不足信,不过认为总是孔门后学所作,当不致有误。《孝经》成书于战国末期,东汉时被列为“七经”之一。汉代曾有古文《孝经》,南北朝时已亡佚。

(十一)《尔雅》

这是一部古代训诂知识的汇编,即对古代经典中的词语进行解释的书。所以《尔雅》是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后世经学家常常用它来解说儒家经义。

《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为一般词语的解释,其余则按各种名物分类解释,如《释亲》、《释器》、《释山》、《释草》、《释鸟》、《释畜》等等。关于《尔雅》的作者,旧说或认为周公所著,或指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也有人以为出于汉代儒生之手。这些说法都缺乏足够的证据。据近世学者们的研究,《尔雅》一书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缀辑多家训诂材料汇编而成的。《尔雅》大约在战国时期初具规模,后来又经过汉初学者们增补润色,最后才成为今本的样子。

玛雅文明最早诞生于公元1400年,它是北美古印第安文明,并且还是美洲古文明的杰出代表。玛雅文明于公元400年左右建立了一个奴隶制国家,而在公元3到9世纪发展到了顶峰,但在之后不久,玛雅人遭到西班牙等欧洲殖民者的入侵,此后,这个文明便一蹶不振,并不断衰落。

玛雅预言我认为不准,远的不说,2012所谓的世界末日说,早就证实了玛雅预言的准确性,如今都2020年,过去八年了,人类还是一如既往地享受着幸福生活。玛雅文明充其量不过是地球上存在的一个古文明而已,类似于巴比伦文明。

玛雅人为什么会消失,为什么考古学家会在海底发现一些神秘的建筑群,一切的一切都指向了,玛雅文明并未达到科技化的地步,很大可能是地壳变动引发了大规模海啸,而这个文明防御不住,最终走向了灭亡。

假设笔者猜测为真,那么玛雅文明是不如现代文明的,所以他们的那些预言,看看就好当不得真。至于玛雅壁画上的一些石雕,很可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比如类似于飞船的石刻,保不齐是他们用木头制造的木舟,却被现代人误解了而已。

相比于玛雅预言,我还是比较喜欢听“火星男孩”的那一套理论,虽然也知道是假的,可人家至少能激发探索精神。火星男孩说自己来自火星,灵魂受轮回通道影响,只剩下了百分之一的记忆,并且随着年纪增长,会越来越少,直至变没。

这句话就非常具有讨论价值,人类到底有没有灵魂,如果有的话为什么大家看不到,轮回通道是否真的存在等等。火星男孩说,未来天神会降临在中国,我感觉这个预言准确性很高,之后他还说未来世界会有灾难,唯有中国能拯救世界,从目前种种痕迹看,他这则寓言的准确性很高。

所以说,我宁愿相信火星男孩,我也不信什么玛雅预言,那就是骗人的,当作古籍文献参考下足以,不可信。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一部素负盛名的科技著作,这就是北宋卓越的科学家沈括写的《梦溪笔谈》。此著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科学技术著作。

《梦溪笔谈》是以笔记体裁写成的综合性科技巨著,全书30卷,609条,共十几万字。书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其中关于科技的内容,占全书三分之一,包括了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学、药物学等,汇集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的多种科技成就。

《梦溪笔谈》对我国科技的许多成就,都有精辟的论述。例如,论述“十二气历”按立春、惊蛰、清明、立夏等12个节气定月份;一年365天,大月31天,小月30天,大小月相间,既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又有利于农事活动的安排。

《梦溪笔谈》在我国和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磁偏角的问题,它论述指南针“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梦溪笔谈》在我国和世界上最早记录了石油的性能和用途,并第一次使用了“石油”的名称。它还曾指出石油资源丰富,“生于地中无穷”,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在地质学方面,《梦溪笔谈》提出的用流水侵蚀作用解释地貌的观点,早于欧洲700年。

这是喇嘛教的典籍,并非佛说,凡是练气的法门就不是佛教的法门。

喇嘛教的修气、脉、明点,是取自道教的练精、气、神。

道教说打通任督二脉,喇嘛教说打通中脉,都是换汤不换药。

这本所谓的六明灯经根据其自我宣传(实在为吹嘘)是公元前1917年所著。然后埋起来说是伏藏。

请注意,请极其注意,公元前,是公元前1917年,那是我国夏朝时期!奴隶制社会

夏朝知道是什么概念吗?当时的西藏确实已经与人类居住,但是以现在的考古发现可以证明是非常原始的部落,也就是原始人,根本不可能发展出高度文明。

最古老的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

而作为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文字的出现。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两河流域文明的楔形文字,再来就是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再来就是中国的甲骨文。

如果在公元前1917年就已经有了这本经书还埋起来,后来挖出来。

那我负责任的告诉你,世界文明历史都要改写了!!!!

没有文字,那里来的什么伏藏!!!如果有所谓伏藏的六明经,那就说明西藏当时已经有了文字,如果有了文字,那就比中国的甲骨文还要早!是不是世界文明历史都要改写了?!

这通篇都是漏洞,居然还会去相信这样不合逻辑的所谓的法,实在愚痴。

而伟大的佛陀出生于公元前623年。

换句话说,他号称的什么经,居然是比释迦牟尼佛还要早!根本扯淡

而西藏更宣传各式各样更早的所谓的佛,实则第一释迦世尊没有说过,第二释迦牟尼佛以前一位是迦叶佛,因此喇嘛教所宣传的难以自圆其说,和佛陀所说的完全没有办法相符合,这样的大漏洞,都能去相信!

换句话说,既然他比释迦牟尼佛早,那肯定就不是佛说的,不是佛说,即不是佛法。

请注意,虽然有过去无量诸佛,然而现在佛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时间

如果人间已经有佛法,佛何必出世?正如佛在法华经所说,他是以一大事因缘所以才出世。

公元前1917年那是什么时代?完全就是西藏的民俗传说故事嘛,就和我们所说的上古时期的盘古,女娲一样,这能当真吗?!这都是民俗传说

您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密宗吗?是我汉传,而非藏传

只是,汉传如来纯正密教,在中国失传1200年,如今中国人完全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如来纯正密教。

而汉传如来纯正密教就是唐密,也就是今天的日本东密真言宗

这才是真正的如来密教,是正法。是开元三大士所传,惠果阿阇梨嘱咐给日本弘法大师空海的正纯密教。

附及:东密就是唐密,之所以叫东密,不是因为日本在东边或东瀛,东是指日本京都的东寺(全称是教王护国寺),由于弘法大师回国后第一次灌顶是在东寺,因此俗称其所传的密教为东密。正式的宗名是真言宗。密教真言宗

如来设教,祖师立宗,所以严格说密宗这个称谓也不严谨

我汉传皆称密教以对应显教,所以当称密教真言宗

要学就学汉传如来正密,可以去日本高野山(真言密教之总本山,今年为高野山真言宗开创1200年纪念)

身为汉人,当复兴汉传如来显密正法,有多少因缘,学多少法,修多少行

然而,当以复兴汉传如来正法为务!

就佛教发展的历史而言,汉传佛教无论在经典的来源,历代的祖师,还是经典的质量都是数一数二的,远远胜于藏传,事实上藏传佛教的后弘期时代印度佛教已经灭亡尽百年,传入西藏的是佛教的残余结合婆罗门教,再加上西藏本土的苯教和汉地传入的道教,喇嘛教不是纯正的佛教,这点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你是汉人,应该学习汉传,我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中的密宗,请注意,是指唐密,不是喇嘛教。八大宗派是唐代确立的,吐蕃非唐,大唐的八大宗派自然和他无关。

复兴汉传,学习汉传,才是身为汉传佛教弟子,乃至身为汉人应所为之的责任和义务,反之即是汉贼。何以故?助他灭汉乃至在汉毁汉

早早回头,务学喇嘛教,好好依正法的大德学习,如圣严法师,慧律法师,都是可以依靠的。不要去修哪些喇嘛教的非佛之法。

《神文时代》(孙英刚)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r2BCrjWdI37Jx6NqshqUw

 提取码:6m6z      

书名:神文时代

作者:孙英刚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1-1

页数:500

内容简介:

本书稿是《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第二辑之一种,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神学领域(包括谶纬神学、星占术、历律学、术数学、政治预言术等)与古代政治间的相互关系的书稿。全书除《绪论》外,分上篇《天命与预言》、中篇《祥瑞与灾异》、下篇《历数与历术》,涵盖了古代神学的主要内容。作者主要关注中国中古时期即秦汉至隋唐时期的特殊神学与政治生活的内容与关系,搜集了丰富的资料,文字流畅,论证详尽。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不多,本书着力较深,其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孙英刚,男,汉族,1979年1月生,先后就读北京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获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哲学博士学位(Ph D),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 1)知识、信仰与中古政治合法性——重点讨论阴阳五行、天文占卜、祥瑞灾异等术数知识和中古政治宣传、政治思想的关系; 2)9世纪以前的中国佛教史——集中讨论佛教王权观以及佛教对中古社会生活的影响; 3)长安——中古都市史,集中讨论宗教影响下的长安日常生活; 4)国外汉学及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理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